the civil war英国:袁东:两个战略转变下的财经高等教育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18:20
袁东:两个战略转变下的财经高等教育改革 [发表时间]:2011-03-12 [来源]:校党委  [作者]:袁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把我国高等教育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未来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实现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重要战略转变”,更加重视教育质量,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及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和最鲜明的特征是“质量提高”,着力点和突破口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简要回顾与思考
  其实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是很活跃的。以近20年来为例,1994年国家教委正式提出并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一改革计划基本到1999年。通过这次改革,我国高校开始了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课程逐步现代化、综合化、灵活化和多样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2003年教育部又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随后,教育部还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开辟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等。总结起来,人才培养的模式大致历经几种变化:一是“宽专业、窄方向”,这种模式实际是我国大学对苏式过分注重专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和调整的一种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只是一些形变而无“神”变。二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这一模式的进步是开始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素质,以学分制整合各个学科领域基本知识,让学生进行选择,在教学的多样性和拓宽学生知识面方面很有进展,但改革是初步的,对通识教育理解各不相同,缺少深入研究,故“通识”者未取得共同的“通识”。另外专业课程组成单一,应对社会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自适性”仍然较差。三是“多重组合通识教育+多元化规格”模式。中外高等教育多年的改革和反复,认识逐步趋近,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并非泾渭分明,两者往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美国有很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四年中都开设,而一些我们认为是专业课的课程,如经济学、创业教育等,在高中就开设出来。这种模式真正做好难度比较大,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进入到这种状态。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说明过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尚远未尽人意,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然囿于“政策性”改革。即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以国家政策为指导进行的,这其中就有许多对国家政策或提倡的教育思想的简单图解和迎合,是主体被动性改革,是思想的“被”解放,而不是自觉的觉醒和领悟,这使我国高校改革总是容易产生“路径依赖”问题。第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总体上还是在高校内部进行,没有真正与社会和企业有效衔接。现在的校企合作模式基本上以学校为主,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分散,基于项目的、局部的、短期的为多。合作层面多停留在单纯的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校企人员双方兼职等,校企双方在合作意愿、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存在较大差距,呈现高校内部进行改革设计、寻求企业支持的单边态势。第三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不够。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在旧的大学体制下进行的,而没有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可能彻底也走的不会太远。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并不是简单复制、照搬和移植国外大学所有东西,而是要学习、交流、发现和借鉴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或说现代大学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上,没有办学理念、国家教育管理体制、大学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力就不可能是真正一流或高水平的。

  二、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转变观念
  对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模式探索必须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之上:一要真正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本质应是教育思想的多样化,要摈弃你对我错,非此即彼的所谓“思想解放”思维模式,要想教育的多样化,就要允许教育观念的多样化。二要有明确的改革目标。《教育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三大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的创新的精神和创业能力。后两者应是前者的新的时代内涵和标准。三要进行综合教育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广义上来说应覆盖教学全过程,包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重新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还包括优化质量考评和监测等,其实更重要的是要重新调整和培养师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既有阶段性、又涉及常态性,改革恐怕不能采取颠覆性方式,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四要进一步打破封闭式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格局。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的参与和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我们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学校煞费苦心,争取社会的参与,尽力拉近教学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距离。但学校终究不是社会和企业本身,学校的教育教学永远不可能与真实社会零对接。我们应打破这种思维方式,去除学校培养为人才成长负全责的潜意识。应树立人才成长全过程和学校与社会分工负责人才培养的意识和社会分工。国际化、全球化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更高趋势,所谓高等教育强国应是国际化的强大。

  三、关于财经类高等教育的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面对的大环境,也是财经高等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大背景。财经类高校面临的挑战是:
  1.财经行业优势的衰减。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介入财经教育,打破了封闭和垄断,引入了竞争的机制,财经类高校坚守行业特色应该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根据形势发展与时俱进。
  2.传统教育思维方式的约束。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财经类高校的教育理念仍然不甚清晰。具体表现在学校类型划分和发展目标定位上面。各高校单一化的发展目标很难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3.人才培养普适规格的挑战。过去经管类人才极为短缺,而且偏重于对基本技能的要求,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高了,尤其是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要求更高。对希望建设高水平大学而言,国家提出了要求其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双重任务。两种模式的筛选机制、师资要求、教学内容、训练方法等可能都不一样,甚至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和未来人生道路选择都不一样。这样在学校中势必会产生两种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学校的资源配置、师资安排、教学体系设计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共存、协调、平衡和科学管理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妥善处理好的重问题。
  4.学校资源配置竞争的困境。财经类高校已经不是在行业范围内竞争了,高水平师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全球几乎所有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都受到了人才的全球性竞争的冲击,只有那些能够支付得起在全球有竞争力的价格,并提供最好工作与生活条件的学校,才有可能招聘留住顶尖人才。

  面对改革的挑战,我认为财经类高校应该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从深层次和综合方面思考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五个转变”:之一,将本科教育由专业教育转变为专业素质教育。针对财经类学校,专业大类比较单一,而校内专业划分过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应该定位为专业素质教育:强化基础、重在素质、突出实践、鼓励创新,实现学生学科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融合发展。之二,由单一人才培养规格转变为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层次的“创新拔尖型”人才和普及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并行,分类设计。之三,由以教师为核心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模式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为主的教学模式。之四,由着眼国内人才培养转变为着眼国际大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之五,由以当前市场需要为主考虑人才培养转变为兼顾当前市场和着眼未来新兴市场需要考虑人才培养。

  我校第五次党代会已提出了学校“十二五”“内涵提高,特色强校”的发展思路。“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今后就是要抓紧时机、汇集力量、全面落实、力求实效,努力开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编辑: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