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签字仪式流程: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1:00

一、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 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说,集中体现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对人类发展将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两大前沿科学技术。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微电子技术渗透到所有的技术领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人脑的延伸和预示了人类智慧的无限扩展。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DNA重组技术即转基因生物技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基因工程时代,人类因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和构建生物体,这将对人类的食物供给和构成、作物育种、动物养殖、生物药物、生态环境以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现代农业正是这两大现代前沿科学技术的结合点,具有极为巨大的发展潜力,两大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技术装备、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不尽相同。在上世纪50-7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是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的农业,主要强调了农业装备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又用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社会化、产业化等概念来表述现代农业,这更多地是从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来强调。目前我们理解的我国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以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实行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为一体,具有多元化、多功能产业形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达到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能够实现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使之提升到智能化、自动化的更高的水平,现代农业又增加了信息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脱胎换骨获得新的发展条件;依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及成果推广,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总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业信息化将始终与农业现代化相伴相随。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上,无不体现着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和深刻影响。从总体上看,农业信息化可分解为四大板块,即信息技术基础、生产经营管理、宏观决策监管、社会公众服务。

──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技术基础。包括: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模拟模型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

──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种植业、畜牧养殖、渔业、林业等各个产业领域,主要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和产出效率,增强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如:利用计算机模拟作物生长过程进行研究,提供作物管理措施;利用专家系统进行动植物生产技术咨询和病害诊断;利用遥感技术估测作物产量,监测自然灾害状况;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跟踪病虫害动态;畜禽工厂化饲养的电脑辅助管理,农产品加工的自动化控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渔情和水域环境测报、渔船导航,利用计算机提高捕捞自动化水平、养殖生产水平等等。

──信息技术在农业宏观决策和管理中的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汇集、处理动态经济信息,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防灾减灾、农业科技等的信息化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推动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

──信息技术在公众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构建农业信息服务的物理网络体系,建立方便、快捷的服务功能系统,向公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提供农业资源、实用科技、政策法规、加工营销、市场动态等多样化信息产品。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进展

随着信息化浪潮滚滚向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

──初步构建了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农业部建立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并成为点击率仅次于美国农业部的全球第二大农业网站。建设了全国农业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建立了全国渔政指挥中心,实现了全国全行业网络指挥调度。运行了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建立了农业数据库服务,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办了网络远程教学。各省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信息网站,80%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50%以上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同时建立了一支信息管理和服务队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各地农业部门的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行政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有的实现了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强化了服务型政府的工作基础。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关科研单位、大城市郊区和一些省区、农垦企业等,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实践,精准农业、专家系统、人工智能、“3S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信息技术,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草原防火、远洋捕捞和基本农田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了200多个本地化、农民可直接使用的农业专家系统,使全国800多个县的700多万农户受益。在北京示范区应用后,肥水资源利用率提高8~10%,单产提高8~10%,生产成本降低5~7%,科技进步对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60%左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在计算机推荐平衡施肥和滴灌自动化控制两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处于全国的前列。

──农业遥感监测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农业部已建立了1个国家级遥感应用中心、6个区域级遥感应用分中心和100个地面样方网点县三个层次的监测体系;形成了三个运行系统,即大宗农作物监测系统、农业资源监测系统和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并实现了全面的业务化运行。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四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和棉花的面积、长势、墒情、产量和灾害等进行了卫星遥感定期监测。在农业资源监测方面,开展了部分地区农用地(耕地、园地、草地、荒地等)变化监测、北方草原资源监测和草畜平衡评价,渔业资源环境监测等项工作。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开展了洪涝、干旱,草原退化、火灾,以及海洋赤潮等的监测评价工作。方法上借鉴了美国农业部和欧盟农业局常规运行方法,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开发形成了独立运行的大尺度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基本达到目前国外同类监测水平。几年来,为中央、国务院和农业部领导提供了大量科学可靠的信息。从2004年开始,农业遥感信息成为农业部信息会商的重要依据,今后农业部的主要粮食信息都将以农业遥感的名义对外发布。

──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金农工程”开始启动。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化政府部门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监测预警、市场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农业部2002年6月开始启动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进行月度、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对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供求走势作出分析预测,对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等重要敏感农产品的供求、价格、进出口等实施动态监测,逐月提出监测预警报告,在农业信息发布领域唱响了“主旋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也已经起步,针对近年来我国一些出口农产品遭遇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质量安全壁垒的新情况,农业部将通过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及信息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农村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加强。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转变职能、履行政府信息服务职责,全面探索信息服务模式,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农业部建立了信息发布日历制度,220多项信息通过部属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农业部面向全国的数字广播(DVB)系统,定期向社会发布;建立了“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网上展厅等网络服务平台,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网上营销服务。在全国推广实施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入户项目,建设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使信息服务检索化、立体化、形象化。各地创造出“百万农民上网工程”、“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下乡)”、“农技110”、为农服务热线号码等多种信息服务模式,这些创新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为打通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新世纪,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现代农业的历史重任,将依托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强力支撑,尤其是要加快农业信息化的步伐。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但总体上,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农业信息标准化严重滞后;农业信息应用开发分散无序,信息资源分割难于共享;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商品化程度不高,大量信息资源尚未充分利用;高质量数据库总量不足及互通互联程度低,同时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应用不足,农业电子商务尚未起步,农业电子政务水平还要提高;农业信息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十分匮乏等。

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上的发展经验,我认为,我国农业信息化未来发展应该把握三个方向: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信息化,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加大科技进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决策和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降本增效,提高国际竞争力。

具体讲,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着一系列与农业信息化紧密相连的课题:

──建设完善国家农业监测预警系统,为农业各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农业管理、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建设完善国家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加强市场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设完善农村市场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

──建设完善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国家农业电子政务的正常运转平台。

──开发建设完善一系列信息网络应用系统,支持农业科学化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全国动物疫病防控应急信息系统,全国或特定区域的农(牧、渔)业资源调查系统和测报系统、农产品产量估测系统、灾害测报分析系统,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系统、防治专家系统等。

──开发建立各类农业生产管理和职能化支持系统,提升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包括:不同区域的作物生长模拟和专家系统,最佳灌溉咨询系统,作物施肥咨询系统,种畜禽数据库管理系统,规模化养殖场自动化管理系统,集约化人工养殖密度研究和生产方案设计等。

──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农业企业信息化步伐,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建立完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乡镇信息服务站),培训农业信息化队伍,完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

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鼎力支持:

一是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和支持。对农业信息化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予以充分重视,抓住机遇,政策支持,推动发展。

二是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的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和完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优化升级必需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要贯彻国家、地方、用户、市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针,大力增加对信息化的投入。

三是要建立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信息的互通性、共享性和公用性,是现代信息化的天然属性和基本要求,要打破部门、行业间信息封闭的陈旧观念和体制,建立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和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提高信息资源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数据库化、网络化程度,提供多样化的为领导和管理部门宏观决策服务的、为社会和基层用户生产经营服务的信息产品。

四是要加快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一方面农业科技和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加速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多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要对新一代农村青年进行科技、信息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工作结合起来。

五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化的科学研究。在农业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应用信息系统和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进行先进信息技术的系统组装、技术集成和应用开发。积极跟踪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力争使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者系农业部总经济师、财务司司长;此文为作者于2006年2月23日在首届中国信息界学术大会上的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