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let三大特性:半月谈评选2011年人物事迹揭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3:33

超越感动

  文 苏北

  一个个朴素的故事,抒写着美丽人生的传奇,我们被久久地感动;一颗颗平凡的良心,映照着人间美德的光彩,社会在热情地歌颂;一波波深刻的反思,表达着道德失落的焦虑,媒体正急切地寻找。

  然而,当感动的潮水漫上堤坝,当歌颂的激情澎湃而过,当寻找的脚步来来去去,我们是否已经从中积淀了更为丰厚、更具活力的道德资源,是否已经从中开辟出更为清晰、更其宽阔的进步路径,是否已经从中深化出更加大众化、生活化、日常化的核心价值?

  生活就是选择。道德是人的生存的一种方式,是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价值诉求,是人把握社会、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力量。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状态、生活方式,就在于我们的公民素养、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面对社会风气的变化和伦理底线的下滑,我们心情沉痛地去感叹、愤懑;面对道德尺度的紊乱和价值取向的模糊,我们理直气壮地去质疑、批判;面对生活秩序的失范和世道人心的冷漠,我们满怀希望地去等待、寻找。但是,假如当这一切过后,还是习见的庸常和喧哗,甚至或心甘情愿或不由自主地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追逐其中乐此不疲,那么,谁来填补价值的虚空,谁来祛除心灵的魔障?唯一能救赎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

  礼失求诸野,礼失求诸己。寻找平凡的良心,征集善良的感动,已经成为媒体争相展开的系列主题活动。是的,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会有这一份良知,都会有这一份感动。正如无数网民所言:不是生活中没有善良,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是,一双双眼睛敏锐地发现了别人生活中的善良,却常常遮蔽、忽略了自我内心中的尘垢。

  我们在赞美美德人物的同时,不能让渡自己道德的选择,回避自己道德的担当。

  当下最紧要的,是从一点点平凡的闪光中,从一次次虔诚的感动中,唤醒我们内心的道德自觉和伦理自信,凝结共同的道德文明和价值信仰,提升民间的道德力量和公民素质。

  平凡的良心感动着社会,社会也为之献上美丽的光环、动听的赞颂和真诚的祝福,还有政府有力的号召、组织隆重的表彰和媒体连翩的传扬。

  其实,这些普通的人物,原本并非为着这响亮的掌声和颂歌,并未奢求这热烈的倡扬和感动。他们只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去展示自己的本真;他们只是顺应人性的自然,去实践自己的良知。他们以平民的思维和逻辑,诠释朴素的生活真谛,演绎简洁的人生故事,生发淳厚的草根精神。他们心头那一份绵绵的热,那一缕亮亮的光,柔和地温暖着世道人心,照亮了身边世界。

  他们感谢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但并不需要泡沫化的浮云,当然也不认同种种习惯性的质疑。拾荒老人陈贤妹的事迹报道后,网上和身边都有人质疑其救人举动是为了出名为了贪钱。当记者问及这个问题时,老人的眼圈马上就红了:“我不偷不抢,我只是救个小孩子!”这类质疑,往往掩饰着我们内心的怯懦和自私,伤害着社会道德的发育和生长,在“平凡的善”的烛照中,暴露出我们灵魂深处隐藏的“平庸的恶”。

  这些普通人物,自有其更欣慰的关切,被感动的我们,也应有更合适的表达。生活不待见旁观者,美德也不需要高高在上的评判者。我们最应表达的当是尊重,自省,当是自觉地融入他们的行列,努力地跟进他们的脚步。

  道德伦理的勃兴,是当下文化建设的重心。但仅有一己的感动是单薄的,仅靠舆论的动员也是不够的。还当超越民间的道德力量,提供制度伦理的支撑。我们不能期望单纯的道德自律都能独善其身,期望一味的道德教化便将改变一切,我们也难以离开制度的正当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离开环境的熏陶来要求普遍的道德自觉。

  道德需要规则的呵护,善行需要法治的激励,文化价值建设需要强力推进社会改革,创造更为适宜的制度伦理环境。它的行为导向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秩序保障功能、伦理关怀功能,才是更有力量的呵护和激励。

  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当然不应让横行一方为非作歹的黑恶势力逍遥法外,不应为毒害健康牟取暴利的无良企业提供庇护,不应对权钱勾结贪婪攫取的腐败现象麻木不仁,不应让肆意侵夺他人权益的缺德行为无所制约。

  当劣币驱逐良币,当种种难见阳光的潜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甚至大行其道,我们还能期望“平凡的感动”持续多久?还能期望“美德的践行”行走多远?

  一个普通公民最基本的义务权利、人格尊严,一个健全社会最核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当是个人道德意志强化的支撑、公共生活秩序形成的基础和社会制度伦理建设的主题。

  当我们从眼前的感动升华为信念的坚守,落实为道德的践行,推进向制度的建设,社会的道德进步就将拓开更为宏大的价值视野,汇入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由此,我们就可以真正走出循环往复的圆圈,超越停留于感动和歌颂、止步于期盼和寻找层面的局限,从而让“生活引领生活,平凡提升平凡,希望点燃希望”这条社会价值建设的民间路径,更多阳光,更加宽广。

  编者按 客观地讲,将美德人物评为“2011·中国最具影响力群体”,不会让人感到太意外,也不算是一个很费思量、难以取舍的选择——在半月谈编辑部一如既往的严谨评选中,这个群体的提名在短时间内就得到大家一致通过。在本刊官方网站半月谈网组织的网络评选中,94%的网友也同意这一选项。的确,在2011年的纷繁记忆中,一道美德的风景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些温暖的面孔和广为传颂的事迹,早已化为我们脑海中一个个不断闪回的经典形象:

  在浙江杭州,一个女童不慎从10楼坠下,路过的80后母亲吴菊萍见状迅速甩掉高跟鞋,毅然用手臂迎向空中疾速坠落的女童;在安徽蚌埠,老兵欧兴田为了60多年前的一个承诺,在偏僻的小山村里为战友们守墓30年,肃穆的墓地里总有他白发苍苍的背影执著守望;在山东龙口,24岁的刁娜为救助车祸伤员,在滚滚车流中冒着生命危险疏导交通,不幸被撞倒受伤;在山西运城,退休局长胡丙申为民保债还账打工10年,摆过香烟摊、卖过对联;在辽宁沈阳,女大学生杨艳艳面对一起惊心动魄的突发刑事案件,勇敢地返回现场扶起受伤司机,并将其送到医院……

  在生活中,他们是怀抱婴儿的母亲,是爱美的时尚女孩,是满面沧桑的退休老人……总之,是茫茫人海中为生计整日奔波的芸芸众生。他们如此平凡,擦肩而过时不会引起你我的注意,但在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共同守护着人类最珍贵的本质,那便是一盏道德的烛光。在2011年,以美德的名义,他们发光发热,映照中国。

  本刊近期回访的10位美德人物,就是这个难以计数的庞大群体的典型代表。

  神州大地,处处都有美德人物脱颖而出,不断闯入人们的视线,他们堪称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或许有人要问:这个群体究竟有多少人?仅举一例:在人口仅40万的河北青县,10年间就推出了500多位“道德模范”,当地还活跃着一支400多人的公益志愿者团队。谁还能抱怨社会冷漠,谁还在悲叹道德缺失?美德人物的蓬勃涌现,无异于一声有力的呐喊:请对道德保持信心!

  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些最终赢得“最美妈妈”“最美女孩”等“最美”之名的中国人,其实都很普通很平凡,媒体的一次次深入采访都证明,他们的经历与大多数人并无不同,但他们所彰显的“平凡的道德”,正是人类最伟大的同情心,它能够击退一切冷漠和市侩,激发整个社会向上的力量。回首2011年,美德人物的崛起、道德力量的激荡推动成为中国社会前进的主旋律,美德人物的广泛影响力昭然可辨。

  奉献,撑起全社会道德建设的信心美德人物的影响力,首先体现在为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信心。2011年初,瘦肉精、地沟油等一连串食品安全事件将中国的道德建设拖入低谷。从国务院总理到普通百姓,无不痛斥一些行业的诚信缺失、一些人的道德滑坡,道德问题迅速成为社会舆论热点。中国的道德建设,似乎骤然被迷茫和怀疑的浓雾遮蔽,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此时此刻,惟有普通人的行动才最有说服力,而来自普通大众的美德人物的崛起,恰如“最美妈妈”吴菊萍伸出的双手,稳稳撑住了疾速下滑的社会信心。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新闻媒体的深度关注下,一个又一个美德人物的事迹被呈现在公众面前,热泪和感动一次又一次深度撞击人们的心灵。

  在对美德人物的“全民热捧”中,人们恍然悟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德,而是缺少发现美德的眼睛。如法国哲学家蒙田所说:“对别人的善良的信任,足以证明自己的善良。”美德人物义无反顾地首先奉献出了自己的善良,换取的是全社会对于善良的信任,就在这样一种良好的互动中,全社会对道德建设的信心开始慢慢恢复。

  如今,“好人好报”渐成风气,其实就是人们对道德建设信心开始恢复的明显标志。在“最美女孩”刁娜的故事中,不仅刁娜的善行令人感动,她所救助的车祸伤员、甚至不慎撞伤刁娜的肇事者,其事后作为也无愧于善良的评价。在同一所医院里,刁娜与伤者情同姐妹;肇事者母亲病床前日日陪护,也得到了刁娜的原谅。一位网友评论说:“如果被救者知道感恩,肇事者知道赎罪,再加上更多有良知的救人者出现,我们的社会将会是多么美好。”

  在安徽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磨店社区沿河村,一起导致搭顺风车乘客死亡的车祸引出了两个有情有义的普通家庭,司机一家执意要赔偿乘客家庭,乘客家庭却坚拒不受,称“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这起“磨店佳话”让人欷歔感叹的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人们对社会的道德信心。 “好人好报”“以德报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无疑将使社会道德的成长获得丰厚肥沃的土壤。

  引领,照亮亿万人的向善之心

  美德人物的影响力,还体现在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等等,都主动自觉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美德人物评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的初衷,就在于发挥美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而美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究竟有多大?或许一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鞍钢好人”郭明义开通网络微博后,关注他微博的“粉丝”已达400万人之众。

  即使这个小个子工人只是一支道德的蜡烛,他也能够至少照亮400万人的心灵!道德的力量令人敬畏,美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决不可等闲视之。在2011年的第三届全国公民道德模范评选中,有1.1亿多人投票选出了54位道德模范。在这为美德人物投出郑重一票的亿万人心中,道德的种子又何尝不在生根发芽?

  美德人物的善行首先感动的是周围的人,通过网络等媒体的传播又影响了更多的人,最终通过自发的效仿、有组织的学习行动化为这个社会的道德常态——这便是美德人物群体示范引领的路线图。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德人物也是幸运的,在当代中国社会高效的传播体系和执行体系中,他们播下的爱的种子总能够收获最多的果实。

  勇敢救人的女大学生“虎妞”杨艳艳曾在微博里写道:“躲在被窝里我突然想哭了,我不想干坐着享受你们给我的荣誉,我想做事对得起你们,我害怕当这事过去,大家又开始抱怨社会冷漠……能不能以爱之名,创造一个虎妞时代,把内心的热血释放。”可以相信,她的善良愿望必有实现的可能。

  尽管平凡,尽管普通,美德人物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仍然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

  激发,推动中国的制度建设走向完善

  美德人物的影响力,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可能还在于其对制度建设的有力推动。

  在2011年的中国,美德人物引起的道德大讨论是贯穿全年始终的重要社会思潮,其中许多问题都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比如,如何正确发挥美德人物的作用?我们是否把道德建设的希望仅仅放在了这些来自草根的美德人物身上?如何将美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化为制度建设的成果?这些热门话题最终都指向制度建设,代表了人们将美德人物的伟大精神融入制度进步的殷切希望。

  当前,要让大多数人随着美德人物“起而行之”,还需要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我们不仅需要为美德人物建立应有的荣誉和保障制度,还要加大失德者的机会成本,对失德行为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唯有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美德人物才不会陷于“一个人的战斗”的困境,更多的人才能在现实面前作出合乎“真善美”的选择。

  要让美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到全社会,尤其是掌握更多资源的党员领导干部、企业家等阶层,显然制度建设还需要更多着力。客观来讲,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方面,与草根美德人物群体“润物细无声”般自下而上的示范引领相比,自上而下的道德示范引领是更为有效的选择。

  令人欣慰的是,党和政府在大力提倡美德人物的同时,相关制度建设也在着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10年,配套措施、操作细则不断完善;各行各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走向深入;道德建设的司法保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个人信用体系走向完善;2011年11月,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其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成为考核重心;正在开展的中共十八大代表选举中,“公道正派,清正廉洁,道德品质好”被列为入选条件……这些,无疑都是对道德大讨论有关话题的积极回应。

  信心、引领、推动……美德人物的影响力还会延续多久?问题的答案仍然掌握在我们手中,因为一切实际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行动。我们相信,正如道德的成长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旋律一样,美德人物的使命才刚刚开始传承。或许多年后再回顾这一年,我们会发现,美德人物引发的这一轮道德建设热潮,其实正是中国道德建设向上进发的一个崭新亮点。(《半月谈》2011年第24期,评选 半月谈编辑部,执笔 王新亚)

  湖北孝感学院学生弃考捐髓称为最美大学生(图)

  资助孩子在家吃住学习称为“卖猪肉的慈善家”

  村支书为偿债种植天麻带领乡亲致富”

  “最美妈妈”吴菊萍回访”

  “乡村教师用自家房创办留守儿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