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t your son is well:南平市的古塔、桥、泉、井(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1:41
南平市的古塔、桥、泉、井南平双塔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三月,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建成。一塔位于市区东北鲤鱼山,高九丈。一塔位于市区东南九龙岩,高七丈。两塔夹江对峙,从市区看十分显眼,且大小相当。该双塔由曾任福建督学的延平沈太守倡建,延平府属七县的官绅商民共同捐资,计耗资2600多两银子。明朝宰相叶向高撰写《双塔记》一文记载此事。《双塔记》云:“浮图一在九龙山者,高七丈,计金八百有奇。一在化剑阁者,高九丈,计金一千八百有奇。前各建亭阁一,计金百有奇。经始于万历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竣工于三十五年六月,合而名之曰:新建双塔。璀灿嵬峨,矗立云表,吁嗟壮哉,郡之镇矣。山不筑而崇,水不引而回,灵气翕聚而郁勃,不蔚为人文者,未之尝有。是岁第南宫者二人,诸生回然,咸以地轴旋,而天符应,不诬也。”双塔均为石构八角实心七檐楼阁式。塔底须弥座浮雕瑞兽仙草,每层各面均雕一尊扁平体的神像,有东王公、西王母,有诸天神之像,第七层对称面有两只凤字形匾,一书“民财永阜”,一书“文运遐昌”。东北塔之刹为浮图状,东南塔之刹为葫芦顶。双塔于196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杰塔 位于邵武市东北的北石歧山羊角峰,南临富屯溪、鹰厦铁路和阳杉公路,又称石歧灵塔,俗称洋塘宝塔。《灵杰塔记》云:“灵杰塔何以名?取地灵人杰之义也”,因改今名。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十四年(1616年)竣工。塔平面呈六角形,用花岗岩条石砌基。塔身全用青砖垒砌,以苦槠木衬层,共7层,通高21.4米,每层塔门与龛成交错对称布局。门、龛均有浮雕、砖刻,花鸟、人物,栩栩如生,神态毕现。塔内有石磴回旋而上直达塔顶,登高临远,目不暇接,旧为“续昭阳八景”之一。明诗人米嘉穗有诗云:“灵杰雄标古郡东,峨峨仙掌插芙蓉。每怀捧日高何许?迫欲擎天近几重。绝顶下临千嶂小,琳宫时倩五云封。波光摇曳浮图影,笑指闽川有卧龙。”今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市人民政府拨款,由建设局主持修葺。
  聚奎塔 亦称奎光塔、聚光塔,位于邵武和平镇东南1公里的天符山,始建于明末。塔平面呈六角形,塔体为砖木石混结构,5层,通高20余米,各层均置一券顶门,朝向各异。门楣均镶有黑砚石门额题刻,其余各面置券顶龛,龛内有深浮雕、佛像,龛顶砖檐花草图案。塔身腰檐以石板平铺,出檐2米。塔内砌石磴为梯,螺旋而上直达塔顶。楼板为木质。今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塔 位于顺昌双溪镇东龙山顶。据民国版《顺昌县志》记载,龙山塔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何纯子主持修建,翌年落成。此塔是用打凿规整的长条石板和方形石错缝叠砌而成的7层实心塔。塔基直径5.87米,通高16.26米。塔身呈八角形,第一层距离较大。塔身自下而上逐渐收缩成棱锥状,塔刹成葫芦形。第七层塔身刻有“广佛华严尊经大方”八字。龙山塔是县内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密檐式古塔之一。1983年12月16日,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山塔 在顺昌际会乡谢屯村虎山上,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虎山塔是1座由长方形厚青砖错缝叠砌而成的实心密檐式古塔。塔基直径6米,塔身通高约12.5米,7层,呈六角形,底层间隔较大,往上逐渐缩小,塔刹呈葫芦状,塔身外表用石灰粉刷。“文化大革命”中,塔基被炸毁一角。1983年12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奎光塔 在松溪县城西虎头山,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建,塔高七层呈六角形,砖石结构。塔内有石级,可盘旋而上,塔顶有环廊,站在塔顶可鸟瞰全城景物。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1983年,省文化厅拨款修缮。
  多宝塔 坐落建阳县城关水南鲤鱼山之巅,多宝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系楼阁式空心塔,砖石结构,八角七层,高约26.8米,塔身边长约4.17米,底座边长约4.5米。须弥底座由八尊石刻雄狮承托。塔身每层各面均有佛龛,现存二尊坐佛,两旁雕饰花卉、如意纹。塔檐为条石挑檐。原塔内石级木质楼板及塔顶均毁于近代雷火。1987年,文物主管部门进行全面修缮。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照塔 联升塔 坐落建阳水吉镇郑墩村南。普照塔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系楼阁式空心塔,砖石结构,六角七层,高约19米。塔身每层有2个佛龛,塔顶覆盖以铁钟。联升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系楼阁式空心塔,砖木结构,六角三层,高约11米,塔内木质楼板仍存。两塔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书坊白塔 坐落建阳书坊村东,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六月。系楼阁式空心塔,砖结构。六面五层,高约15米。塔顶覆以铁钟。塔内木旋楼梯已毁,其他保存完好。
  松溪五福桥 该桥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1983年,渭田公社群众筹款再修。该石墩木梁廊屋桥为东西走向,横跨渭田溪,四墩五孔,桥墩上以圆木井式叠砌,再铺以木梁。桥面廊屋144柱,35间,高6米,桥中心重檐突起一亭,两侧栏杆倚坐。全桥长105米,宽5.2米,为闽北最长最完好的古桥。
  铜青桥 位于邵武市治东9公里处,跨于铜、青两山之间,北临富屯溪,为邵武入省要津,原为木架桥,元元统间(1333~1335年)改建为石墩木梁桥,明成化间(1465~1487年)重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冬再建。桥长106米、宽7米、高7.5米,有4墩、5孔,每墩垒石各15层,高6.3米,墩上纵横交错架木11层,高2米,上连纵梁,梁上铺设木板,上铺青砖。建亭阁式桥屋17间,高4.5米。清顺治四年(1647年)桥毁重建,雍正六年(1728年)重修。今存石构桥墩、桥面,为4墩,3券拱,中间2墩砌为船形,长55.6米,宽6.7米,高11米,为混凝土板桥,安全载重。
  槎溪桥 又名红星桥,位于顺昌县元坑槎溪村东南。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民国26年(1937年)重修。石墩井叠式木梁桥,桥面铺长条形石板。桥长40米,宽5.1米,廊屋11间,屋高4.25米。桥中亭为重檐歇山顶、椽板上铺望砖。
  岚下厝桥 位于顺昌岚下乡政府驻地东北约500米处。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为石墩虹梁拱式木梁桥。全长60米,面宽4.5米,廊屋17间,屋高4.3米,桥面铺设青砖桥面。桥中亭设神位、香案。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庆桥 位于武夷山市区南门街,俗称花桥。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两墩三孔,桥墩石砌,上用杉木伸臂斜撑成桥身,其结构作法与宋《清明上河图》之虹梁桥一致,桥面上覆以廊屋。全长79.2米,宽6.7米,廊屋51间,两侧栏杆倚坐,有凸出的曲亭。廊屋顶为四阿顶式。桥面正中用薄石板铺砌,两侧为卵石铺砌。1959年,崇安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安桥 在浦城县临江镇临江村,横跨临江溪。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民国24年重建。为石木结构廊屋桥。桥基两墩三孔,东西走向,墩方石构筑,高10米,墩头有鸟首形石雕。廊屋高3.5米。桥长40米,宽3.4米。桥两端有引桥,有石阶21级。
  八字桥 位于南平市峡阳镇林场。始建于南唐天成年间(757~759年),民国年间重修。两头有木雕桥头门楼。全长50余米,宽6米,为单跨圆木虹梁拱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拿坑石拱桥 坐落在建阳书坊乡瑶背村拿坑自然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首建。石砌单拱。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加造石栏杆。传有13座,现存8座。东西走向。桥长约6.5~7.3米,宽约4.5~5.6米。拱券石板纵联并列砌筑。长石栏杆,高约0.6~0.85米。两端铺设石级。桥侧有明清时期石刻题记,记述该桥兴建始末。
  延福桥 位于南平市茂地乡谢地村水尾。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长30米、宽6米,为单拱石构廊屋桥。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边宋井 位于南平市塔前镇东边自然村,1996年7月发现。其石井栏刻字为宋元祐六年(1091年),井壁用松木制作,井泉至今仍在饮用。
  积墨池 宋代。坐落在建阳书坊乡书坊村旁。该池是书坊刻书业繁荣兴盛的历史证物,长约4.5米,宽约3.5米。据《建阳县志》记载,昔日池中涌出之水漆黑如墨,历代刻书作坊取之印刷书籍,20世纪50年代,农田改造时该池曾被田土掩埋。1986年,县文物部门修复。
  宋代古井 位于建瓯古城路干休所门前。1972年8月,在旧城墙基址发现。井圆形,内空直径0.65米,深约5米,内壁以青砖叠砌,砖券上又砌2层河卵石,再置麻石井圈于基上,井圈厚12公分。井圈上以10厘米厚大石板覆盖,城墙即建于其上。按此城基宋时为内城,元至正间改筑城垣,始建城壁于此。井面用石板覆盖用土掩埋。
  明代铁阑井 位于邵武市区五四路西侧。嘉靖《邵武府志》载“县署之井一,有铁阑”、“铁阑井在县南”。井圆形,内空直径1.2米,深约5米,内壁以青砖叠砌,井圈高0.4米,厚0.12米。原井圈以熟铁锻造,故名“铁阑井”。1958年,大炼钢铁时毁,改用石圈,已加盖封存。
  官村官厅井 位于松溪县旧县村,原北宋元丰年间进士朝议大夫李规的故里。泉水清澈可饮用。井上围以整块的青石井栏(直径160厘米,高65厘米),清晨井内水面常高于井栏外的地面。井栏石上刻字多已模糊。其中“崇宁四年(1105年)”和“不朽之功”几个字仍清晰可辨。相传这石井栏是宋徽宗赐予李规之物。用铁链捆绑从京城运回,磨损痕迹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