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m trident:金山上的“来客”—— 记探获内蒙古哈达门沟百吨金矿的武警黄金二支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7:36

金山上的“来客”
—— 记探获内蒙古哈达门沟百吨金矿的武警黄金二支队

杨吉庆 刘新波 周树峰 

    编者按:他们是和平时代的英雄。当武警黄金二支队的官兵历时25年,用青春、热血和汗水换来内蒙古哈达门沟百吨金矿的发现,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增添“金引擎”时,人们很难想象这支光荣的找矿队伍付出了怎样的艰辛——风餐露宿、不眠不休,扛着近10吨的钻探设备上山下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最可爱的人,并向奋0战在地质找矿前线的官兵和国土资源工作一线的转业军人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纵横草原25个春秋寻金,坐在岩石上画过的图纸能装满30平方米的房间;披星戴月打过的钻探能把喜马拉雅山贯穿16次;用手掘出来的槽子总长超过300公里。25年来凭着执著精神和坚强毅力,在内蒙古自治区探获最大的“金娃娃”——包头市哈达门沟一座百吨金矿,潜在经济价值350多亿元人民币……武警黄金二支队先后在内蒙高原为国家捧出22个“金娃娃”,提交金储量270多吨,成为拉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金引擎”。

敢为人先

哈达门沟给官兵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去年夏天一个凌晨2:00,正在施工的钻机已按要求打到既定位置。钻探兵准备向地质组请示停孔。突然,钻孔发生了井故,官兵一边处理井故,一边进行下一个孔的地盘平整和搬迁工作的准备。山下驻地的技术办公室里也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黄志全带领技术组人员伏在帐篷里的简易办公桌上,反复对照地下钻出来的岩心和地质图纸。凌晨3:30,从山上返回的地质技术员反映说钻孔最后一段岩心矿化依然强烈。黄志全从图纸资料集里面猛地抬起了头,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让他确信——“下面肯定还有第二层富矿体!” 为防止漏矿,他一把拽过大衣,带上几名技术干部打着手电,沿着熟悉的小路向山上跑去。观察岩心后,黄志全带领官兵连夜处理好井故,在天亮时又开动了钻机的马达。为了不浪费工程量,黄志全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在山上连续观察48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第3天上午9:00,当第28米岩心从钻竿里取出后,一阵欢呼声打破了山谷的寂静,

他们见到一节节金灿灿的矿石。  

二中队主任工程师陈海舰出队前把哈达门沟的宝儿都押在了主矿脉上。他顶着压力和中队全体技术干部召开技术研讨会,“要把主矿脉的‘把戏’揭个底朝天”。一遍又一遍的酝酿、启发,大家献计献策,技术干部庞永祥提出了利用软件进行方差计算,做出品位变化趋势图的好点子。“牵牛得抓住缰绳”有了品味变化趋势图,就知道了主矿脉的来龙去脉。陈海舰和战友在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后,绘制成品位变化趋势图。这副“寻宝图”显示出含矿热液易在构造薄弱、岩石破碎、岩性复杂地带富集成矿的特性。他们向支队提出2010年哈达门沟矿区施工生产方案,在主矿脉一下就布设23个钻孔,同时,还立下了使哈达门沟矿区黄金储量突破100吨的军令状。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海舰的预测得到了验证,主矿脉提交资源量达到50吨。经认定,该区金矿属于碱性流体伟晶岩新类型,被地质学界命名为“哈达门沟式”金矿床,填补了我国黄金找矿理论的空白。2010年9月24日,哈达门沟矿区黄金资源量历史性地突破100吨。

永不言苦

机台上有这样一句标语:钻杆抗弯腰且直,踏破铁鞋不止步。这是黄金兵钻探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官兵们为国寻金的坚定信念。2011年5月,202机台搬迁。由于山路太陡,机动车上不去,中队要靠人力将近20米高的钻塔全部拆卸,将槽钢、塔材和机器经500米的山路从原机台上抬下来,再将这些重物全部搬上山顶的新机台,并重新构架。设备总重量近10吨,大家依靠肩扛手托、前拉后推,一步一步地爬上山。一台钻机就有四五吨重,240根钻杆,每根重50余斤。中队人手有限,光是扛这些钻杆至少就要在两个山头间往返5次;水泵、绞车、电机等设备每台都在1吨以上。山路崎岖,为机台搬迁而临时修建的人工坡道几乎与山脚垂直,踩着山上的碎石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王国荣等四名同志一起扛着一个几百斤重的钻机部件前进,山路坡度大,钻机部件的重量更多地压在了后面两位同志的肩上。这时,走在前面的王国荣和张小宇突然跪在了地上,用膝盖代替双脚前行,这样他们就跟后面的同志一样高了。没走多远,他俩的裤子和膝盖就被磨破,鲜血渗了出来。像这样的搬迁在施工生产期有10~20次,每换一个钻孔就要搬一次家。这次搬迁用了5天的时间,所有人的肩膀都肿得老高,很多人的皮肉被磨破压开,没人叫一声苦。

金子钟情于崇山峻岭、大漠戈壁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乌拉山的岩石要么硬如钢,要么碎如泥,这都给官兵们向地下钻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今年支队“硬骨头”交给了善打硬仗的203机台。对付绿泥石破碎带这种难缠的地层,机长王圣宁和官兵们认准了死理,就是一定要按技术指标把冲洗地层岩粉的泥浆配置好。泥浆的主要配料是黄土,但非常不好搅,往搅拌机里倒快了它就会有很多疙瘩不融解,慢了供不上机台的用量。王圣宁来到供应泥浆的水泵房,挽起袖子把手伸进搅拌机里和大家一样捏疙瘩,七八个人站在水箱旁边捏了一个白天,头发、脸上都是黄土,忙活了7个多小时,手被冰冷的泥水泡得又红又肿,保证了泥浆的正常供应。而机台旁边工作的战士们因为绿泥石钻进发生的20多次泥浆喷涌,脸上、脖子里全部都是泥。就这样,203机台忍着黄泥的喷射一直持续了13天,终于穿过了30多米厚的绿泥石化带。

为打造精兵利器,武警黄金二支队又配备了新型全液压钻机。204机台机长任成刚压力非常大,因为加上他全中队只有2人会操作这个新“伙伴”。为了能帮助战友们掌握全液压钻机的操作方法,他手把手地传帮带,到了提钻间隙,他一面指挥人员处理破碎问题,一面又得给围拢上来的班长们讲解新型钻机的操作技术。饿了吃两口早已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送上来的饭,渴了就把军用水壶放火上烤一烤,喝两口融化的冰水,困了就裹着大衣在帐篷里眯一会,只有钻机一停,任成刚就投入到新一轮处理破碎、讲解操作的授课中。5天、7天……直到第18天钻孔顺利终孔,他才疲倦地倒在铺板上。在这18天里,他的睡眠时间没有超过100个小时,处理大小事故20多次,带上机台的被子从来不曾打开过,但机台的当月进尺达到了500米,所有人员熟练掌握了新型钻机的操作技能。任成刚下山时,原本白净的脸上又黑又瘦,胡子已经连成了片,两眼全是血丝。

造福百姓

金山托起脱贫致富的希望。哈达门矿区附近,有一个被称为柏树沟村的小村落,村内居民大多数为蒙古族,靠放羊为生。20世纪90年代初,山里的居民仍然过着艰苦的生活,没有自来水、没有电,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全村270多人只能共用一口水井。 包头市鑫达金矿开采后,每年补偿村子300万元。随着部队在柳坝沟矿区的进一步勘探,柏树沟村的居民相继盖起了小别墅,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说起部队找矿富民的事,牧民郑福海感触最深,他家现在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有房、有车,女儿上大学毕业后工作稳定,家庭幸福,儿子刚刚娶了漂亮媳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1992年,二支队官兵进驻柳坝沟寻金找矿,他们就与郑福海结下了长达十八年的友谊。去过柳坝沟的老同志几乎都在郑福海家的炕上睡过觉、喝过他们家自酿的酸奶。有一次山洪暴发,郑福海的羊还没来得及赶回圈里,就被洪水冲散了。为了把四散的羊归拢到一起,官兵们趟着没膝的洪水,手拉着手站成人墙慢慢地向羊群靠拢,把羊拢在中间。然后,把羊从一人多高的土堤下抱上去。郑福海的妻子身体不好,中队的卫生员经常到家里为她看病、打点滴,一宿一宿地看护。郑福海家的两个孩子也经常在施工间隙跑到营区里玩耍,拿着作业让武警叔叔辅导。2000年,郑福海的大女儿郑娜考上了内蒙古大学,一万多块钱的学费让他一夜愁白了头。官兵们听说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两天的时间就把学费凑齐,交到郑福海的手上。现在郑娜已经大学毕业,在呼和浩特一家国有企业工作。2009年,在柳坝沟矿区官兵的帮助下,郑福海在原来的位置盖起了新房,还打了口水井,一家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1年8月1日第32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