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分中的d怎么算:2006—2010年山东省高考文言文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2:40:28

2006—2010年山东省高考文言文解析

(2006
年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

曰: “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 “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 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 .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 “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 .?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 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 . 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 代立践 .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 “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遂罢。是后学 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 “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 . 固直言无罪,乃假 . 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 “固老。” 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 ,侧目而视固。固曰: “公孙子,务 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 . 《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关;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B. 代立践南面                      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D. 薛人公孙弘亦征 .              征:(被)征召

【答案】A

【解析】匡,纠正,匡正。

【考点】该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

【易错点】错误原因是先入为主,只知其一,不顾其二。

【备考意见】 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 高考题设错的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

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要准确解释实词词义,可根据 汉语表意的特点, 从字形来推知字义, 利用文言句式整齐对称、 讲究对仗互文的特点来推断, 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还可从留存到现在的成语中的一些古义来推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何者?上下之分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答案】C

【解析】A 被/替,B 用于疑问句句末,加强疑问语气/与“不为”构成名词性短语,D

借/因为

【考点】该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

【易错点】 “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辨析不清主动被动关系, “何者”的“者”的作用

【备考意见】解答文言虚词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先理解翻译课内句子中的

虚词,再比较推断文段中句子的虚词用法;②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辨明上下文的关系;③通过分析语句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是否相同。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 ② ④ B. ① ⑤ ⑥

C. ② ③ ⑤ D. ③ ④ ⑥

【答案】D

【解析】】①是交代二人辩论这件事,⑤是说别人对辕固生的诽谤

【考点】该题考查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易错点】考生判断不准②是否能说明辕固生的性格特点。其实可以通过排除法来排除掉

AC 两项。

【备考意见】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 扫清文字障碍, 捕捉到重要信息,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其次是读懂题干, 弄清标准 (例如题干中全能说明“敢于直言”的一组),标准愈明,答案才愈有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

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

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 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刺杀住。景帝暗中帮助

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 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

依据。

【答案】B

【解析】错误点在“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 。不是无法评判二人辨

论水平的高下,而是二人辩论的话题很难一句话说清是非曲直,所以搁置不议。

【考点】该题考查对文言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层级为 C 级。

【易错点】D 项“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有很大的迷惑性。

【备考意见】该题是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的综合考查。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 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 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 缩小、曲解、混淆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此类题的错误常常是无中生有或故意曲解。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⑵此后学者没有敢讲明秉承天命、放逐诛杀一类事情的。

⑶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解析】重点翻译出“受命”“是”“放”“拜”等词语, “乃……也”“以……为”句式,

译文通顺也占分。

【考点】该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易错点】弑、放是难点。

【备考意见】要翻译的句子,一般是含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在原文中起关键作用的

句子、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含有文言特殊句式的句子。在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下,把文言单音节词转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将原文中的每一个词语都翻译出来,不能对 译的虚词要翻译出语气,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倒装的语序要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翻译完后,还要看看译文是否通顺流畅,是否符合今天的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

清河王刘承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因为研究《诗经》,孝景帝时做了博士。他和黄

生在景帝面前争论。黄生说: “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 ”辕固生反驳说: “不对。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赞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黄生说: “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辕固生答道: “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吗?”于是景帝说: “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 ” 于是争论停止。此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商汤、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召来辕固生问他读此书的体会。辕固生说: “这不过是普 通人的言论罢了。 ”窦太后恼怒道: “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 ”于是让辕固入兽圈刺杀野猪。景帝知道太后发怒了而辕固直言并无罪过,就借给他锋利的兵器。他下到兽圈内去刺杀野猪,正中其心,一刺,野猪便应手倒地。太后无语,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过了不久,景帝认为辕固廉洁正直,拜他为清河王刘承的太傅。很久之后,他因病免官。当今皇上刚即位,又以品德贤良征召辕固入朝。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多有嫉妒诋毁辕固之语,说: “辕固老了。 ”于是他被罢官遣归。这时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他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却不敢正视辕固。辕固对他说: “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 ”自此之后,齐人讲《诗》都依据辕固生的见解。一些齐人因研究《诗经》有成绩而仕途显贵,他们都是辕固的弟子。

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⑴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⑵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⑶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答案: 9.D10.D11.B12.C

13.⑴王戎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⑵钟会讨伐过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对策。

⑶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参考译文: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王戎幼年聪明,神采飞扬。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发现后看着他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像山崖下的电光。”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地,众人都嚇跑了,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魏明帝在阁上见到而称奇。又曾与一群儿童在路旁玩耍,见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大家争着去摘,惟独王戎不去。有人问他原因,王戎说:“树在路边而果实多,必定是苦李。”摘到后果然是苦的。

阮籍与王浑是朋友。王戎十五岁时,跟随父亲王浑在郎舍。王戎比阮籍年轻二十岁,而阮籍与他结交。阮籍每次去王浑处,一会儿就走,去看王戎,很久才出来。阮籍对王浑说:“濬冲清洁高尚,非你可比。与你说话,不如与阿戎交谈。”等到王浑死在凉州,旧交的官吏赠送几百万钱,王戎推辞不接受,因此名声远扬。王戎曾与阮籍饮酒,当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座,阮籍因为酒少,不给刘昶斟酒,刘昶没有遗憾的样子。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怎么样的人?”回答说:“胜过公荣的人,不能不和他一起饮酒;如果不如公荣,就不敢不一同饮酒;惟独公荣可以不和他一起饮酒。”王戎常与阮籍作竹林之游,王戎曾后到。阮籍说:“俗人又来败坏我的兴致。”王戎笑着说:“你的兴致也太容易败坏了!”

钟会讨伐蜀,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王戎说:“道家有这样的话,‘做而不居功’,建立功业不难,保住功业就难了。”等到钟会失败,议论的人认为这是有见解的言论。

召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用五十端筒中细布贿赂王戎,被司隶纠劾,由于知道但没接受,所以没有论罪,然而议论的人指责他。皇帝对朝中大臣说:“王戎的行为,难道是怀有私心贪得吗?而是不愿做异于他人的事罢了!”皇帝虽然以这样的话解释,然而被清廉的人所鄙视,王戎因此损害了名声。

王戎任职虽然没有特殊才能,但治理有方。后来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他生性极孝,不拘于礼法,饮酒吃肉,或看人下棋,然而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裴頠去吊唁,对人说:“如果悲痛伤及人身,濬冲免不了受到居丧而减性的批评。”当时和峤在为父亲服丧,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但哀伤没有超过王戎。皇帝对刘毅说:“和峤哀伤超过礼制,让人为他担忧。”刘毅说:“和峤虽然睡草席吃稀饭,但不过是生孝。至于王戎,那是所谓的死孝,陛下该先为王戎担忧。”王戎先前有呕吐的疾病,居丧呕吐更重。皇帝派医生为他治疗,并赐给他药物,又断了宾客。永兴二年,在郏县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2008年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兄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之,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樵采。”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之归。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云:“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复回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闭)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之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之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依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ú):劳苦。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答案】C

【解析与启示】该题考查的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是B。“饵”字是名词用如动词,给……吃的意思;“值”是适逢、遇到的意思;“恶”是怎么、哪能的意思;“颐”是脸颊、脸腮的意思。其中“恶”字是新课标规定的120个常见实词之一。“值”和“颐”都是古文中的常见字,其释义也很通俗,“饵”字涉及到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考生将之放到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中也不难理解。作为一道考查基本知识的题目,启发我们,在实词的复习中,要重基本词汇的积累,熟练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乃实告之焉        B.将何作   何复尔

C.不辞而还  裂之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

【答案】C

【解析与启示】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是B。A组中第一个“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第二个“焉”是代词“他”的意思;B组中的第一个“何”是“什么”的意思,第二个“何”是“为什么”的意思;C组中的两个“而”字都是表修饰作用的;D组中第一个“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第二个“以”是表目的的连词。本题所考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的十八个虚词范围之内,所涉及到的义项也是最为普通的,没有过多为难学生。

此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文言虚词的复习中,要重基础,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虚词的典型用法,不要去涉及偏僻的虚词,也不要去搞些没有定论的虚词的用法。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答案】D

【解析与启示】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是C。第④句交待的是塾师被张诚孝悌之心感动,不再阻止他帮哥哥打柴,不属于直接表现兄弟情深的。第⑥句交待的是张讷自刎不成被救回家之后伤痛的情况,只是一种客观陈述,不能表现兄弟友爱之情。其它四句均能表现出兄弟友爱之情。用排除法,可以最快选出D项。

此种类型的题,一要注意审题,比如此题中的“直接”二字就极为重要,不能抓住这两个字,就会迷失方向。再者此类题要明确方向,“兄弟情深”就是核实题中涉及到的各句话的标准,断不能目标模糊,似是而非。在平常复习中应训练学生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答案】B

【解析与启示】本题考查的是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是C。分析综合能力,它包括筛选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也包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速读原文后,把握文章的大意,并将各项所涉及到内容一一回头在原文中落实,分析比较各项与原文的差异,然后做出选择。原文本中明确说明“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这表明面饼不是张诚自己做的,所以可以轻松选出B项。

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既要注意宏观概括,又要注意细节落实。命题人经常爱用些偷梁换柱、以偏概全等手法误导考生。学生做题时要多考虑细节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多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对照,这样就可以发现真相。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5分)

⑵“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5分)

【答案】⑴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有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⑵“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解析与启示】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能力层级是B级。⑴句中“无论”是两个单音词,“樵”是名词用作动词,“归”是使动用法。⑵句中“夫”是句中助词,不能与人组成双音节词“夫人”

今年的翻译题目个数由去年的三个减少为两个,考查的句子有所加长,这样设置更有利于考查一句话的完整意思,也更有利于考生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信”和“达”。句子的内容也有所变动,2007年考查主要内容为陈述性句子,而2008年主体考查的是人物的对话。08年文言文选材是文言小说,情节性强,更贴近生活,其中的对话也更容易通过情节发展来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08年山东卷的文言文翻译题难度有所下降。两年高考的文言文翻译都是顺带考查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07年的“安出(宾语前置)”、“为清慎者所鄙(被动句)”,08年的“归之(使动用法)”等,这就要求平时教学中不能忽视本知识点的相关训练。

参考译文:河南人张某,他的先祖是山东人。朝末年,山东大乱。张某的妻子被北方兵抓走了。张某本人经常客居河南,就在那里安了家。张某在河南娶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张讷。不久,第二个妻子死了,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个儿子张诚。牛氏性情很凶悍,她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最差的饭菜给他吃,却给他每天砍一担柴的任务。张讷完不成任务就要鞭打或责骂,简直叫人难以忍受。牛氏总是把好吃的东西悄悄地给张诚吃,让他到私塾读书。

张诚一天天长大了。他性情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常常私下里劝母亲(不要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但一担柴没砍够,遇到风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就背着先砍的那点柴走回家。继母一看他的柴不够,很生气,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揪心,便进房躺在床上。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哥哥神色不好,便问他:“生病了么?”哥哥说:“太饿了。”张诚问哥哥是什么缘故,张讷便把实际情况说了一遍。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怀揣着炊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炊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讷吃了饼,叮嘱弟弟说:“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事情被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弟弟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单薄,怎么能砍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哥哥看见他,大吃一惊。问:“你来干什么?”张诚说:“帮哥哥你砍柴。”哥哥又问:“谁让你来的?”他说:“我自己来的。” 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弟弟不听,并用手和脚折断树枝帮助哥哥,他一边做,一边说:“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破。于是悲伤地说:“你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哥哥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继续打柴。砍柴回家后,他又跑到私塾对老师说:“我弟弟年纪小,请老师严加管教,因为山中老虎豺狼很凶恶。”老师说:“不知道他今天中午前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责问过他。”张讷回来后对张诚说:“不听我的话,被老师责罚了吧?”张诚笑着说:“没有的事。”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打柴。哥哥惊讶地说:“我本来对你说过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默不作声,只是急急忙忙砍柴,汗水流到脸上也不休息。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老师又要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老师赞叹他贤,便不再禁止他帮哥哥打柴。哥哥多次阻止他,他一直不听。

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在山上打柴。突然,来了只老虎。众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竟然把张诚给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个人,走起路来自然要比平常慢,被张讷追上了。张讷用力用斧头砍去,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感到疼痛狂奔而去,张讷不能追赶上,哭着回来了。众人安慰他,他哭得越发悲伤,说:“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大家赶紧抢救他,斧子已在脖子上砍进一寸深的刀口,鲜血奔涌,眼看着就不行了。众人惊骇,撕掉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一起扶他回了家。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砍自己的颈子来搪塞吗?”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活下去的。”他躺在床上,疼痛难忍,夜里也睡不着,只是整日整夜靠着墙哭泣。他父亲担心他也会死,经常到他的床前略微喂点东西给他吃,牛氏就又骂个不休。张讷就不吃饭,三天就病死了。

(2009年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答案】D
【解析】过:错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攻原得卫者
假舆马者

B.  侍公而食
信而见疑
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
D.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且为所虏
【答案】D均为副词,将要。
【解析】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D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3)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
【答案】(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010年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熙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予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

  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之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招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俯下,呼曰:“臣不才,愿意思自救。”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捕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xī):嬉戏。 ②瘗(yì):埋藏。 ③窭(jù):贫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标准答案】D

【试题分析】卒,通“猝”,急忙。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寄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揣度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连结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标准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易错提醒】C项意义在传译上有略微差别,但属于同一义项。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传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传译成同一个词。联系词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瓜葛。借助语句的布局,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讲义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寄义。

 

  11.以下六名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②率皆市中窭人予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标准答案】B

【试题分析】②④是说权朱紫。⑥是申甫死后。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侧面表现,如果不看清题干,容易误选。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需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瓜葛。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要害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下列对原谅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颖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常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标准答案】C

【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暗示誓死报国,皇帝立刻给以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于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首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较重要的事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传译得不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标准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碰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奉养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而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试题分析】(1)注意“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

【高考考点】理解并传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故”原来的,过去的。“见”表被动。“于是”在这时。

【备考提示】文言文传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寄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传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捉住句子中要害字词传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寄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庞大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捉住主干,注意句间瓜葛。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布局,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