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t25一个月的效果:创新高中教育模式 奠基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59:34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 奠基创新人才培养胡金波

  上世纪90年代,普通高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完成高中教育的普及任务。进入新世纪,普通高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内涵,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现在,普通高中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实现由“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变,推进普通高中自主、多样、特色、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创新高中教育模式”。

  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是指特定阶段,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其教育教学活动的组成要素构建而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育人功能形式和培养运行机制。组成要素一般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制度等。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是指对现有高中教育模式的自觉扬弃和主动超越,体现在高中教育整个过程,包括组成要素的完善、要素关系的优化、模式变革的价值实现。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价值导向,以弹性选择制的课程模式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重要实现途径,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就普通高中教育内部来说,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最大阻力是“观念模糊、观念滞后”,最大挑战是“主而不导、强主弱导”,最大制约是“载体乏力、载体不全”。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顶层设计、潜心施工,立足长远、扎实推进。

  一、创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前提条件。教育规划纲要针对传统人才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要树立以下人才培养的新观念。

  一是树立全面发展、尊重个性的观念。全面发展的根本是“人的解放”。全面发展是学生的权利,优先考虑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和学校的义务。全面发展的过程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内容是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是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个性化发展。因此,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体美俱进。好的教育特别是好的普通高中教育,应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更完善的自己、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二是树立人人成才、多样成才的观念。强化“人人都能成才”,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强化“人人都有权成才”,接受教育、发展自己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为人人成才服务”,办好每一所普通高中,教好每一名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成才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成为相同的“标准件”,也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拔尖人才”。人才的多样化发展要建立在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尊重个性特点和个性选择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关键。

  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当今学习场所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学习已成为贯穿人一生的活动。在高中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尊重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把人才成长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努力推进普通高中与小学、初中、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有机配合,普通高中之间、普通高中与科研机构之间有机联系,从而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保证人才成长的持续性、多样性。

  二、强化主导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最大挑战来自创新教师队伍建设,要克服“主而不导、强主弱导”现象。PISA创始人及总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认为:中国教育体系与世界一流教育体系差距在于“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不够、教育资源合理分布欠缺、优秀人才进入教育体系困难”。这值得我们深思,应从体制和机制创新入手,从源头上解决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需要。

  强化主导的境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强化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言:“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换言之,教学也是学生“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教学过程既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不能压制学生,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知识容器,否则会“宽严皆误”。“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如同苏格拉底所说,“是助产士而不是产妇”。

  强化主导的核心是“一名好教师教出一批好孩子”。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曾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难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学生与教师相处时,不仅在“察言”,更在“观色”,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细微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情感。爱默生认为,人的眼睛传递的信息和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就能从眼神的语言中了解心灵世界。然而一名辛勤工作而“不善主导”的教师,其负面作用就很大。他“不善主导”,本是他个人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的工作,把一批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得和他一样“不善主导”时,教育的不幸就出现了。因为,他们越是辛勤工作,学生就摆脱不了他,离教育的原点就越远。

  三、完善载体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最大制约是“载体乏力、载体不全”。普通高中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课程、实践环节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来实现的。因此,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校内,又要超越校内。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奠基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应坚持解放学生与开发学生并举、面向全体与高端引领并重、课程体系完善与课程有效实施并行。

  首先,坚持学思结合,改革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常常用典型化、简约化的方法,对生产知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改造,从而大大缩减了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时间,使学习者赢得认识活动的时间和速度。改革接受性学习关键在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其次,坚持因材施教,拓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所进行的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而不直接呈现有关概念、规则等结论性内容,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研究、发现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再其次,坚持知行统一,增加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以非中介性为主要特征、以获得直接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对某一原理的理解,对某一道理的感悟,对某一知识的同化,对某一教诲的领会,其实都是体验的结果。

  强化统筹。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就学校内部而言,关键在于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具体表现为全面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体美俱进、全面发展”。

  一是突出德育为先。陶行知曾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要把学生培养成‘瓜裂裂’”。德育目标就是塑造美好心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好新时期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创新推进,更要刻苦求进,做到“主渠道”畅通有效、“主阵地”建设有力、“主活动”持之有恒、“主队伍”奋发有为。

  二要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能,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1960年苏联卫星上天,引发了美国对教育的反思,随即制定了“曼哈顿零点计划”,把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取得明显成效。

  三要强化体育功能。用体育来培养精英,源于古希腊的教育理念。古希腊人认为,刻苦的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公民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忍受巨大痛苦的能力,同时也锻造了强壮的身体。在最低级的层面,体育是一个心理疗程,能使人摆脱抑郁和沮丧。在更高的层面,体育帮助人领悟人生,迸发出追求理想的勇气。体育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把人生以游戏的方式给你演绎一遍,有始有终,让你懂得奋斗,懂得怎样处理好与队友、对手的关系,怎样去制胜,怎样输得起,怎样在逆境中奋发。体育把复杂的生活简化,给你一个“通俗本”,让你有亲历的经验,让你事先理解许多事后才能理解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体育最真实、直观地模仿着生活中的竞争。在美国中学里,最出风头的往往不是功课好的书呆子,而是校园“体育明星”。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名言。什么是大地?对我们来说,普通高中教育就是大地,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实践就是大地,奠基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就是大地。让我们与大地贴得更近些、更紧些,从“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开始,实现“奠基创新人才培养”的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系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