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ain mp3下载:续:有图有真像——解秘《山海经》中的那些奇闻异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16:13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南方山脉的第座大山叫做鹊山,鹊山之首叫做招摇山,招摇山紧靠着西海,山上多桂树,产金玉。山上有一种树,样子像榖树但却长着黑色的纹理,它的光华照耀四方,名叫迷榖,佩带它就不会迷路。山上有兽,样子尤如长尾猴却长着白色的耳朵,有时四肢伏地而行,有时又像人一样行走,它的名子叫做狌狌,吃了可以健步如飞。


松鼠猴更接近山海经中的描述,在新世界猴 (在世界动物地理上南北美洲被划为新世界) 之中,松鼠猴是唯一会长时间待在地面上的品种,它们下树是为了寻找昆虫,或采集生长在低处的水果。。。猿更接近人类,尾部已退化,而山海上指出狌狌像禺(某种长尾猴)


松鼠猴分布于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是南美洲最普通的一种猴。
   猴体长20厘米~40厘米,但尾巴却长达42厘米,体重只有750克到1100克。极具观赏价值。松鼠猴体形纤细,它们尾巴短,毛厚且柔软,体色鲜艳多彩,口缘和鼻吻部为黑色,眼圈、耳缘、鼻梁、脸颊、喉部和脖子两侧均为白色,头顶是灰色到黑色。背部、前肢、手和脚为红色或黄色,腹部呈浅灰色。它们具有一对眼距宽宽的大眼睛,和一对大耳朵。尾巴可以缠绕在树枝上。
   生活在原始森林、次生林以及耕作地区、以及海平面至海拔1500米高处,通常在靠近溪水的地带活动。

松鼠猴在南美属于常见猴类。


自然界中真的能有这种放光的树吗?
   据说,我国的栾树(也叫灯笼树)就能发光,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还有一种叫做月亮树的发光树。非洲北部也有名叫魔鬼树(或叫夜光树),美洲有被当地人称做灯树的发光树,据说可以在树下看报纸。遗憾没能找到任何可信的发光树图片。
    不过动植物发光的事已经不算是新闻了,比如就找到了发光蘑菇。

屏东县垦丁社顶自然公园特有的荧光蕈,雨后夜间会发出闪闪绿色亮光。


我国井冈山地区有一种能闪闪发光的树,当地人称它为"灯笼树"。

这是一种常绿阔叶树,树叶里含有大量磷质。因为灯笼树吸收土壤里的磷质的本领很强,这些磷质分布在树叶上,放出少量磷化氢气体。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这些冷光聚拢起来,恰似山间的一盏盏路灯。

..................................................................


补几张图片
这种鸟叫做麝雉,成鸟体长约22英寸(56厘米)。生活在南美洲热带地区。麝雉具原始鸟的一些特征。幼鸟翅的指上有爪,前肢第一、二指上长有长爪子,成年后会逐渐退化。

象鸟生活于马达加斯加第四纪的巨型植食性平胸鸟类,翼退化,无飞行能力。约350年前灭绝,可能与人类的捕猎有关。

象鸟是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内一种巨型、不会飞的科,其下有「隆鸟属」和「Mullerornis」两属,至少在16世纪以前便已灭绝。


也就是说300多年前它还曾经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与泰坦鸟相比它离我们是那么的近,不过它是素食的。


北二次经, 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俗。
   北方第二条山脉,有座北嚣山,山上没石头,山南产碧玉,山北产玉山中有兽,样子像虎,但色白而狗头,马尾而猪鬣,名叫独俗。

缟鬣狗,产于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皮毛呈浅灰色或淡黄,上有垂直的褐色或黑色条纹。体长约1~1.5米,有不确切记录长1.9米,但狩猎记录最大达是一只1.75米的鬣狗,重100千克以上,长不包括30厘米长的尾巴。体重40到70千克千克。

狗首,猪鬣,马尾,白毛,虎纹。这张图能说明问题吗?缟,素也。——《小尔雅·广诂》缟就是灰白的意思。



顺便提下,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一种巨鬣狗,体重估计在210公斤以上,剑齿虎在它面前就像只猫。


补张图 上下对比一下。别把缟鬣狗和斑鬣狗搞混哦。

独俗VS缟鬣狗 相似度:★★★★



北三次经,又东三百里,曰阳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肾,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叫,食之已狂。
   北方第三条山脉,向东三百里,有座阳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牛而长着红色的尾巴,它的脖子上长着像肉瘤一样的东西,肉瘤的样子像斗,它的名字叫做领胡,也是它的叫声,吃了可以治疗狂燥病。
   PS:郭璞说:句瞿 ,斗, 也。这个斗字真是搞死人了,究竟是指用来称粮食的斗呢,还是陡然拱起的意老年学呢?他老人家不说明白我也木有没办法,大家自己比较吧。

瘤牛原产于印度,瘤牛脖子上方有一个硕大的牛峰,有的甚至重达几十公斤,像一个大瘤子,喉部的松肉皮延长为肉垂,直至腹部。


100多年前由印度传入巴西,100多年来,巴西科研部门经过对该牛种进行了不断的基因改良,使瘤牛的产肉、产奶量以及抗病进一步提高,一头大的瘤牛最重可达1300多公斤,而且毛短,生长期短,肉质细嫩。中国于20世纪40年始引入,在海南等地饲养。


 

这个是斗,才高八斗的那种斗,不过方斗比较常见。



领胡VS瘤牛 总的来说还是挺像的,不过瘤牛虽然可做肉用牛,不过它似乎没有治疗狂燥病的药用价值。

   相似度:★★★☆

瘤牛体型很大。



中一十一次山经,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几山,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獜,见则天下大风。
   中央第十一次山经,再向东三百五十里,有座几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猪,黄色的身体,白头白尾,名叫闻獜,见到它就会刮大风。
  
   PS:通常我们将彘和豚都翻译成猪,但是它们具体有哪些区别呢?有些学者认为豚是指小猪。不过作者更倾向于认为豚是指体毛比较稀疏的那类野猪,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疣猪。

非洲野色砖红至黑灰色,头顶至脊背有一条浅色毛。耳尖长,端部亦有毛。最典型特征为雄性眼下有疣,面部有鬓,鬓毛花白。



它们分布于非洲大陆的撒哈拉以南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主要栖息于林地及潮湿草原。



这是各类野猪的**,非洲野猪在颜色上非常突出。

闻獜VS非洲野猪 相似度:★★★★
  

非洲野猪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在内的广大地域。




 西次三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密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音享)。…………
西方第三条山脉,再向西北四百十里,有座密山。山上生长有许多丹树,叶子是圆的而树枝是红色的,丹树果的味道甜的就像饴糖,食了就不饿了。丹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流入稷泽,丹水中多产白玉。山下的原野沸沸腾腾的,这里有一种叫做玉膏的东西,黄帝就拿这些玉膏来服食享用。………
   PS:这一段经文,作者一改过去惜字如经的作风,用了172个字详细描述了黄帝在密山这里的生活,其中还提到黄帝在密山最少待了五年,因为经文中说丹果要五年才结一次果。而黄帝不但吃了丹果和玉膏,还用多余的玉膏浇灌丹树,让丹果长的“五色乃清,五味乃馨”。丹果似乎就是许多神怪传奇小说中描写的“朱果”的最早出处哦!
   而关于沸沸腾腾的原野,则让人想起了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当然温泉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但大面积的火山公园今天还真找不第二个了。

玉膏估计是一种由地热泉从地底带到地面上来的矿物质沉积。
   在这一段经文里,最后作者还说,这地方多怪鱼,怪兽,怪鸟。说心里话,连他们都觉得奇怪的东西,我们后人真的无法想像。
  
“玉膏如果是一种由地热泉从地底带到地面上来的矿物质沉积。那这东西要怎么吃呢?可能要参考观音土,麦饭石吧。。呵呵,也只有神仙能吃了不死)
黄石国家公园位于美国怀俄明州西北部。




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如山[犭军],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北方山脉,再向北二百里,有座狱法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狗,却长着人一样的面目,善于投掷,见到人就会笑,它的名字叫山山[犭军],它的行动快如疾风,见到它就会刮大风。
  

山魈,又称鬼狒狒。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类,体重可达50公斤。


山魈的速度可以达到50每小时公里。山魈的叫声乍一听确有点像人的笑声,但非常嘈杂。不过当它们感到有危险的时候会有一个呲牙的动作进行警告,这会不会是山海经的作者所说的“见人则笑”呢?

雄山魈正在。

山魈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它们群起而攻甚至将狮子死分而食之。

没找到攻击狮子的,这张是杀豹子


其实如果用山海经中的描述去套的话,许多大型狒狒都与山[犭军]有相似之处。

这是狮尾狒。


雄狮尾狒

阿拉伯狒狒,特别值的一提的是阿拉伯狒狒极善掷石,它们喜欢用石子击退来犯之敌。其实只要是灵掌类的动物,都会投掷,关键是当地有没有适合投掷石子之类东西。

山海经,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南方有一种赣巨人,人的面目,长长手臂,体黑而有毛,脚踵是反着长的,见到人会笑,这时候它的上唇就会翻上去遮挡到它自己的脸,挡住视线,人们就可以趁机逃走了。
   赣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笑之后上翻的嘴唇了,山海经里描述的非常形像而有趣。其实狮尾狒狒会有这种现像,它们在时上唇会大幅度上翻露出所有的牙直至全部的牙床。
   虽然并不如山海经里描述的可以挡住视线那么夸张,但至少证明山海经中的描述并非空穴来风。



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鱼需),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南方山脉,再向东三百里,有座青丘山,英水从这里发端,向南流注入即翼泽。泽中多产赤(鱼需),它的样子像鱼而长着人的面目,它的声音像(注意这里是鸯鸳,而不是鸳鸯究竟是不是一样的意思待考。)
  
   山海经中有多处描述人面鱼身的地方。

这是最新发现的管眼鱼

巨口鲨

水滴鱼


硬背侏儒鲨


海内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海内的北方,有一种陵鱼,长着鱼身,而有着人的面目和手足,生活在大海里。
不知陵鱼是不是指传说中的美人鱼,又或者是像魔兽世界里的鱼人族。
   但是生活在墨西哥湾奇特蝙蝠鱼倒是挺像的。

蝙蝠鱼属蝙蝠鱼科,鮟鱇目,与躄鱼同目。不过它有四足,用来帮助行走。同样的它们生活在近岸或深海海底。



西山经,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非下巴】,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西方山脉,再向西七十里,有座羭次山,山中有鸟,它的样子像猫头鹰,却长着人的面目,一只脚,叫做橐【上非下巴】,冬天出现而夏天蛰伏,吃了不怕打雷。
   同样的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述人面鸟身的动物。
  

猴面鹰,又称草鸮,是猫头鹰的一种。




看它的眼睛,并不是像普通鸟类一样只一层膜,而更像人类的眼皮,甚至有睫毛。




另外猫头鹰与一些涉禽都有轮流用一只脚站立的习惯,也有可能被古人误认为是长着一只脚



西次四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
   西方第四条山脉,再向西二百二十里,有座叫做鸟鼠同穴的山。
  
   除了鸟鼠同穴四个字,山海经里再没有任何的描述,那么鸟和老鼠怎么可能生活在同一个洞穴里呢,要知道老鼠可是会吃鸟的,就算不吃鸟也会吃鸟蛋。
   所以就有人认为所谓鸟鼠是指蝙蝠,其实这根本就是想当然。
   山海经的作者们怎么可能没见过蝙蝠?
   2007或是08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有关青藏高原科考的节目中看到,在青海西藏的高原上生活着一种叫做鼠兔的草食性小动物。
   它们与当地小型鸟类雪雀经常同穴而处,这是一种生物共生现象,由于高原上没有树可以筑巢躲避天敌,于是鸟们就钻进鼠兔的洞里作窝,当然它们也不白占便宜,鸟们会在天上为鼠兔侦察敌情,一但发现情况就会向兔报警。
   在那个记录片里有拍摄到鼠兔和雪雀同时在一个洞中的画面。
   不过很遗憾,没有能找到这段影像。

鼠兔与雪雀是共生关系。老鹰、草原狐还有蛇类等食肉动物的侵袭它们共同防御。

草原狐



鲸鱼,海象,海牛,海豹,海狮,海狗,这些动物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它们虽然生活在海中,但却不是鱼类,而是更高级的哺乳类动物。
   而章鱼,墨鱼,鱿鱼,虽然都被我们叫做鱼,但实际上它们是比鱼类相对低等的软体动物。
   但这些认识,都是近代以来广大生物科学家们对全世界各种生物进行了长期大量而且细致专业的研究之后得出的。
   而古人们如何了解这些呢?即便有极少数人了解,他们又怎么向其他的人说明这些呢?
  

海象,因其长牙而得名。


海牛,也被认为就是传说中的美人鱼

海豹,与海狮海狗不同之处在于后肢,它们不善于在陆上行动

海狮,能够在陆上行动相对自如。

海狗,(海狮属)

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水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又北八十里曰浑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
   北方山脉,再向北二百里,有座北岳山,诸怀水从这里发端,而向西流注入嚣水,嚣水之中多产鮨鱼,它们长着鱼的身体,却又有像狗一样的头,它们的叫声像婴儿,吃了能治疗狂燥症,再向北八十里是浑夕山,嚣水是从这里发端的,向西北流入大海。
   东山经之首,曰樕(朱/虫虫)之山,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鱼庸鱼庸)之鱼,其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
   东方山脉之首,叫做樕(朱/虫虫)山,食水从这里发端,向东北流注入大海。水中多产(鱼庸鱼庸)鱼,样子像有斑纹的牛,它的声音像猪叫。
   南次三经,又东五百里,曰鸡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鱼专)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南方第三条山脉,再向东五百里,有座鸡山,黑水从这里发端,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鱼专)鱼,它的样子像鲫鱼,却长着猪一样的毛,声音像猪,见到了就会发生旱灾。

郭璞认为鮨鱼既是腽肭兽,腽肭兽就是指海狗。但海狗的叫声更接近羊的叫声。



海牛的体积很大比一头牛有过多而无不及,但它食草很温顺。不知海牛的叫声是否动听

海狮的声音的确接近狗叫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山海经中描述的这向种动物都生活在海边


东次四经,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氵此)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茈(音止)鱼,其状如鲋鱼,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míwú ),食之不(米费)。
   东方第四条山脉,再向南三百二十里,有座东始山,(氵此)水从这里发端,向东北流入大海,水中多茈鱼,它的样子像鲫鱼,一头却长着十个身子,它的味道蘪芜这种香料,吃了不容易放屁。
   北山经,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北方山脉,再向北四百里,有座譙明山,譙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流入黄河,水中多何罗鱼,它一个头却有十个身子,声音像狗叫,吃了可治肿疮。

鱿鱼,又叫枪乌贼,它一共有十根触须,其中八根较短,两根较长,它们的嘴长在触须根部


乌贼与鱿鱼的主要区别在于,乌贼体内有一块梭状的骨质物,学名叫做海膘蛸。而鱿鱼体内则是两根像塑料管一样的东西。
  

海膘蛸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敛疮。这与何罗鱼的描述相似。


巨型乌贼


巨型鱿鱼




  山经在每条山脉的结尾都有一段总结语,除了总结本条山脉的长度与作者们所到的地方之外,最主要的便是谈这一地区的所祭祀的“神”以及祭祀的方法。   何谓之“神”——为人所不能也。
   什么叫神,可以为人所不能为。
   例如西三次经里的西王母他是掌管天罚的(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烛龙则能控制昼夜的变更。
   而这些被祭祀“神”明显区别于山经中穿插提到的“神祗”的,它们除了长着悖于常理的面貌之外,完全没有其它的能力,只能说是个死物。
   那么这种“神”东西在现代有没有名目呢?
   有的,通常我们把它们叫做“图腾”。
  

这是红山文化遗址里发现的鸟身人面玉像。


这个大名鼎鼎了,是四川三星堆发现的鸟身人面神像

高昌鸟身人面陶俑


中八次经,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鸡祈瘗(音译),用一藻圭,糈用稌。骄山,冢(音总)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婴毛一璧。
   中央第八条山脉,从荆山开始到景山和琴鼓山,一共计二十三座大山,全程二千八百九十里。在这个地区人们祭祀着鸟身人面的图腾。祭祠的方法是:用一只公鸡取血涂祭,并取一块有纹彩的美玉与精米,一起埋入祭坛。骄山是这里宗庙所在,这里祭祀要取用专门祭神的好酒加上猪羊(少牢)与一块壁玉埋入祭坛。
   远的不说,时至今日祭祀活动都不曾停止。比如每年的清明,冬至的扫墓都是这种祭祀活的传承。
   只不过祭祀的目的已经大相径庭了。
  

这是少牢。

这是三星堆遗址中的一个祭坛的一角,里面的金玉器具层层叠叠不可计数,不知道经过多少年的祭祀

这些是象牙,就是山海经中的所谓“毛用”,既是牺牲

二号祭坛

三星堆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璋壁等玉器。
  所谓璋,是指好玉的意思。璋上面都雕有各种漂亮的纹饰。
这个是璋,它上面的红色可能是染上去的,还记得那种可以(血玉)的枫糖吗?这种染色是浸入式的


这种也叫璋

璧~~~

块璧也有可以经过了染色


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大荒的北面,在北海的洲上有神,长着人的面目鸟的身体,耳朵上贯着两条蛇,脚下踏着两条红色的蛇,名叫禺强。
  
印度金翅鹏,也被称为迦楼罗。


青铜塑的迦楼罗



山经,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南方山脉,再向东五百里有座浮玉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老虎却长着牛的尾吧,它的声音像狗的叫声,它的名字叫作彘,会吃人。
 
狮虎对比


注意看狮子的尾巴

看牛的尾巴



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海内的南方,有一种巴蛇能吞吃大象,三年才将被吞食的象骨吐出,人吃了之后不会得心腹疯疾病。它的颜色是青黄赤黑的,也有人说是黑色的身体青色的头,在犀牛的西边。
   PS:蛇类的牙不能撕咬咀嚼,吃东西都是靠吞的,而且每次进食之后都能很长时间不再进食,消化不掉的骨头过大无法从肛门排出,所以会通过类似反刍的方式从嘴中吐出来。从这些方面来说,古人的描述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蛇类究竟能长到多大呢?
   记得有一个传说,印度的一个地方曾经有一种习俗,当地的人去世后人们就会把他的尸体送到深山之中,几天之后,尸体就会不见了。而事实上尸体是被一种巨大森林蚺(音燃)吞食了。泰坦蚺的身体最粗的地方直径可达一米



泰坦蚺与现代蚺的脊椎骨


科学家认为泰坦蚺的主食是鳄鱼,而要知道当时的鳄鱼体积也是非常大的。就像泰坦鸟一样,谁又敢说它们就真的在5800万年前灭绝了呢?只需要有适宜的生活环境它们根本没有天敌

在海外南经的开篇的第四段,有一句话非常有指导意义:“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
   古人也认识到,对动物的认知世界各地是不同的。而作为我们现代的人难道不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山海经中的其闻异兽吗?
   北次二经,又南三百里,曰景山,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叫,见则其邑有恐。
   北方第二条山脉,再向南三百里,有座景山,山中有鸟,它的样子像蛇,却长着四个翅膀,六只眼睛,三只脚,名叫酸与,也是它的叫声,见到它当地就会发生恐慌。
这是一只巨竹节虫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们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六足,凡是多于或少于六足的都不属于昆虫。
   另外多数昆虫(节肢动物)除了有一对复眼外还具有为数不等的单眼。
   大部分昆虫都有翅膀,有一对翅膀的,也有两对翅膀的,比如:甲虫,蜻蜓,蝴蝶等等。
   昆虫的繁殖能力强大,遇到适宜条件会大量出生,直至成灾。比如蝗虫,蝗灾发生的时候一群蝗虫可达数百万头,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赤地千里,要说,“其邑有恐”这种状况都算是小儿科了。

   山海经里有多处提到过四翼或六翼,六足,的鸟。虽不能一一列出,亦不敢说它们就一定是指昆虫,但我们至少多了一种选择。

这是蜘蛛的眼睛,大的那对是复眼,其它的是单眼。


巨大的天牛

巨沙螽

泰坦甲虫

长毛蜘蛛鹰

 

 

我们知道,在现代居于食物链顶端位置的除开人类,就是猫科与犬科的那些食肉动物。而在远古由于手中的武器简陋,人类则不如猫科动物。当然即使如此古人类也不是好欺侮的。
   但在在山海经里记载有这样一些的强大的生物,它们外型有着和牛马一样草食性动物的特征,却长着虎豹一样的尖锐爪牙。在山海经的作者眼里,它们才是真正的顶端的强者,因为它们将虎豹和人类都纳入了食谱。
   ——————————————————————————————
   西次四经,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
   西次四经,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西次三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彳敖彳因,是食人。
   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是名曰窫窳(音亚宇),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东次四经,又东北二百里,曰剡(音善)山,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音宇),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中次四经,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
   西方第四条山脉,再向西二百六十里,有座邽山。山上有兽,它的样子像牛,长着刺猬一样的刺毛,名叫穷奇,声音像狗在嗥叫,会吃人。
  

   西方第四条山脉,再向西三百里,有座中曲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象马白色的皮毛黑色的尾巴,还长着一只角,却有着老虎般的牙爪,叫声就像人们在敲鼓,它的名字叫做駮,能吃虎豹,还可以驯养来作战。
  

   西方第三条山脉,向西南四百里,有座昆仑丘,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羊,却长着四只角,名叫土蝼,会吃人。
  

   西方第三条山脉,再向西二百二十里,有座三危山,这是座大山,方圆百里。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牛,白色的皮毛还长着四只角,它的毛很厚很长,就像它身上披着件蓑衣。它的名字叫彳敖彳因,会吃人。
  

   北方山脉,再向北二百里,名叫少咸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样牛,红身的毛皮,人的面目,马的蹄足,名叫窫窳(音亚宇),它的叫声像婴儿,会吃人。
   东方第四条山脉,再向东北二百里,有座剡(音善)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猪却长着人的面目,它的皮毛是黄色的尾巴是红色的。它的名字叫合窳,它的叫声像婴儿。这种怪兽,会吃人,也吃虫蛇,见到了就会发洪水。
  

   中央第四条山脉,再向西一百二十里,有座厘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牛,灰白色的皮毛,叫声像婴儿,会吃人,名叫犀渠。
   ——————————————————————————————————
   东西南北中,我们看到这些动物是广泛存大于当时世界每个角落,那么这些生物存在吗?

蒙古安德鲁斯中爪蹄兽,属踝节目中兽科,生活于晚始新世距今大约5000年——3200万年前,名称缘自其发现者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

安氏中兽是曾出现过的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足部是蹄而不是爪。

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大地的时代,在进入新生代后不久,哺乳动物就迅速分化。
   新生代初期诞生的哺乳动物中最重要的是踝节目。踝节目可能直接起源于原真兽类,是有蹄类中最原始,最一般化的类群,其中包括很多其它动物类群的祖先,其中多数为植食性或杂食性,也有一些为肉食性。
在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兽科是踝节目中最著名的一科,它们与现代的鲸以及草食性的偶蹄动物都居有亲缘关系,反而与猫科等食肉科动物无关。


在我国的湖北神农架地区广为流传着一种怪兽——驴头狼,据当地人反映,这种怪兽体型像驴;性情凶残、狡猾;行走如飞,步幅达1米;肉食,在找不到食物时就伤害牲畜,甚至吃人。 据传说,它可以吃掉老虎。
   1982田家山乡的村民,在当地发现一只驴头狼,他举枪将其击毙。它头部跟毛驴一样,而身体又跟大灰狼一样;体长约2米,高约1.5米,重近100公斤;4条腿细长,尾巴又粗又长。当时目击者有四五十人。可惜尸体没有保留。

   一些学者认为,驴头狼实际上就是残存于世的中兽科生物。


完齿猪(恐猪),在渐新世时繁荣一时,随即便在中新世时绝灭。

完齿猪身型巨大,被认为是杂食性或食腐动物,但也有人认为它们是掠食性动。


西山经,又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音高)涂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犭婴】如。
   西方山脉,再向西南三百八十里,有座皋(音高)涂山,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鹿,长着白色的尾巴,马的蹄足,人的手,还长着四只角。名叫【犭婴】如。
  ——————————————————————————————————
   爪蹄兽是犀牛、马与貘的亲缘动物,有两种主要种类,最有趣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前脚,上面长有弯曲的长爪,使得这些动物无法用掌底行走。它们改以指关节跖走,而爪子往手腕方向弯曲。在亚洲的渐新世后期发现,但化石相当稀少。跖行动物被认定很早以前就已在亚洲演化。爪蹄兽有两种,这一种把它们大部分的重量放在其短而有力的后腿。它们长长的前脚具有非常长而弯曲的爪子,表示这种爪蹄兽无法把前脚平放在地面上,而必须以指关节跖行。

蹄爪兽



沙犷兽是爪蹄兽中的一种。

沙犷兽




最后来个重量级的
中次二经,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 有兽焉,其状如彘(志)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蠪蚔(龙志),食之不眯。
   中央第二条山脉,有座昆吾山,山上多红铜,山中有兽,它的样子像猪却长着角,它的叫声音就像人在呼号,它的名字叫做蠪蚔(龙志),吃了之后不会发梦癫。
  

鹿豚是印尼苏拉威西岛上的传奇生物并不奇怪,因为岛上居民是在这种动物的启发下,产生了很多奇闻轶事和像恶魔的面具


鹿豚又称鹿猪,偶蹄目猪科的动物,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岛屿上。是世界上最为奇特的动物之一。

鹿豚是印尼的特产,其中苏拉威西鹿豚仅分布于苏拉威西岛,汤加鹿豚仅分布于汤加岛,金毛鹿豚仅分布于布鲁和苏拉岛。栖息地在热带雨林和阔叶林,原本在海岸和低地的数量较多,自人类干扰后迁入海拔较高低性较陡的地区。
   呵呵,其实它头上长的是牙,而不是角,只不过长的位置比较特而已。

库班猪,生活在距今约一千五百万年的地质时期新第三纪中新世,它的化石全世界尚不足十个,国外仅保存有二个。我国保有一具最完整化石。
   库班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它的前额长着一只长长的角。

化石 非常珍贵啊


想像图

蠪蚔VS库班猪 相似度:★★★★★


以上这些动物,也许并不能和山海经中的描述一一对应,但没有关系,这些生物已经足以说明,长着蹄(或角)的动物同样可能是肉食性动物,而并非我们一贯认为的那样。
   未知的生物太多了,也许有一天终究会真像大白,也可能永远成迷。
   山海经,
   他是一部包容了整个世界的百科全书,
   更是一艘穿越千万年航船,
   它满载着我们中华先民的智慧,
   航行至今,
   直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