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胎solo什么意思:曹操迈向成功的关键十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58:17

曹操迈向成功的关键十步  

  

         写下这个命题的时候,不免有些心虚,为嘛?快闻到土腥味儿的人了,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却总结不出自己人生的关键几步,有什么资格去总结古人?自我安慰几句:算了吧,何必较真?如果每个人都目光如炬的话,活着多累!理论这个东西,作者姑妄写之,而阅读的人,差不多也是姑妄信之。就比如炒股吧,若是书架上的各种宝典、窍门管用,那些作者干嘛还要辛苦地写书?

         曹操爱读书,军旅之中常手不释卷,但曹操不迷信书,这就是干才与酸儒的最大区别。曹操一辈子所走的关键十步,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人生智慧,每一步都能看到一线成功的亮光,或许跟阅读积累有关,但关系不大。迷信书的人,包括写书的人,大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包括赵炎自己。打击面大了些,却是事实。

         第一步,规划人生。

         史载年轻时候的曹操“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学业”,这当然没错,可曹操早有自己的人生规划:通过结交有名气的朋友,寻求名人做自己的推手,显示实力,扩大影响。

          比如,少年时他就与袁绍是好友,成年后两个人之间虽有一些隔阂但关系还是不一般。及至袁绍、袁术的母亲死后归葬汝南时,曹操还不计前嫌去参加葬礼。颍川李瓒是“党人”领袖李膺之子,后来做过东平国相,曹操同他交往,顺便结交了名气很大的何颐,彼此了解很深,等等。曹操还先后向当时的舆情领袖桥玄、许劭求教,得到了“太平时代的能臣,动乱时代的奸雄”这样的评语,他的人生规划至此就完全定型了。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因名满乡里而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旋即拜顿丘令。

         第二步,立即行动。

         曹操是个说干就干的人,没有“三思而后行”的文人毛病。汉末爆发了黄巾起义,他果断抓住机会,拉起队伍帮朝廷平叛,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开始了峥嵘之路。

        这一步对曹操的人生极为重要,迈不出这一步,曹操只能一辈子做地方官,或者弃官当游侠、卖文章过日子了。立即行动的素质,几乎贯彻了曹操的一生,只在老年时犹豫了一回“鸡肋事件”,不久就死了。

       第三步,走出困境。

       人的一生总要面临各种困境的挑战,一般人会在困境面前浑身发抖,失去心智,而成功者则能把困境变为成功的有力跳板。刺杀董卓不成功,曹操没有选择“杀身成仁”(真实的历史可能是曹操不愿与倒行逆施的董卓合作),而是选择了逃亡,在逃亡中等待机会,走出困境。

         在乡绅门阀大族的支持下,曹操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之后迅速崛起,联络了十七路诸侯跟董卓较量。虽然最后大家都作鸟兽散了,但曹操在这一步里,懂得了两个道理,其一是凡事得靠自己,其二是乱世乃成,更大的机遇即将来临,凤凰快涅槃了。有了这一步的教训,曹操的英雄梦做得更有信心。

        第四步,组建青州兵。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一千多年前的曹操也有这样的心得。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合军进行围剿。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创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选择其中精锐兵丁,组成战斗力很强的青州兵。这支队伍跟曹操转战南北,屡建奇功,三战徐州、官渡之战,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军”。这一步堪称曹操成功的根本。

         第五步,发挥强项。

         一个能力极弱的人肯定难以打开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台上重量级选手的牺牲品;成大事者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宽成功之路。那么,曹操的强项在哪里呢?赵炎以为,是他的地盘和军队,地盘代表着有吃有喝,军队代表着实力。这种强项,在缺衣少食、到处受欺负的汉献帝和诸多大臣眼中,简直太有吸引力了。

         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发挥了自己的强项,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在政治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第六步,吸纳人才。

          一个人不懂得人才的价值,不懂得与人才交往,必然不会借助人力资源的力量。成功者的特点之一是:善于借人才之力、借人才之热去营造成功的局面。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与人才的交往,也很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官渡之战前,他光着脚丫子迎接许攸,得到“火烧乌巢”之计,借人才之力一举扭转危局。

         至赤壁之战前,曹操手下人才云集,谋士过百,良将过千,大好的局面已经形成。

         第七步,实现利益最大化。

         曹操与袁氏兄弟有一个鲜明的性格特点,前者爱把事情做大,越大越好;后者却固步自封,满足于眼前。比如,袁绍的谋士也曾建议迎取汉献帝这个政治“宝贝”,袁绍也认为有道理,就是没去做,才被曹操抢了先。比如,袁术得到传国玉玺,就立刻过一把皇帝瘾,而曹操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执政者,却始终没有称帝,而是利用政治优势,把蛋糕越做越大,整个华北、西北、东北都成为他的天下。这一步是曹操的既定决策,在他登上魏公爵位时,已经做了表白,这里不再赘述。

         第八步,规避自身弱点。

         所谓人无完人,人皆有弱点,固守弱点的人,一般的不会成功。跟自己的弱点较劲,并能规避和弥补弱点造成的损害,这样的人是优秀和不可战胜的。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尽管他也因为自身弱点打过败仗,滥杀过无辜百姓,但他依然是个令人仰慕和畏惧的英雄。

        比如,曹操“留恋妾妇”,说白了就是好色,这个弱点差点害得他丢了命,但他事后能够反省,将损失化到最小。另外,曹操也知道自己有滥杀无辜的弱点,即性格里有“酷”的因子。他的弥补办法是: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尽量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比如,曹操取得冀州后,立即推行“重豪强兼并之法”,防止豪强兼并小农,施恩于民,收到了“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第九步,战败后的心态调整。

        周瑜用诈降之计,在赤壁完胜曹操。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北还。赤壁之战的惨败,对曹操打击很大,基本粉碎了他统一天下的梦想。

         但是,曹操没有被失败击垮,他及时调整了心态,化消极为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内部,次年就开始对关中用兵,破马超、韩遂,降杨秋,基本平定关中地区。紧接着,他南征孙权,又与刘备相争于汉中。心态消极的人,无论如何都挑不起事业的重担,因为他们无法直面一个个人生挫折;而曹操即使在毫无希望时,也能放声大笑。可以说,赤壁之战后的这一步,不是一般人能跨过去的。

         第十步,培养接班人。

          中国人讲究生命的传承,同时也重视事业与思想的传承,这就是子嗣与衣钵的问题。古语说:富不过三代。就深刻揭示出接班人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接班人的培养,曹操是煞费苦心的。儿子不少,他最喜欢文采出众的曹植,但最终选择了曹丕,究其原因,不外乎曹丕比曹植更能继承他的事业(演艺里分析的原因不作数)。文章写得好,不能说明就一定能治好国家,这也是曹操不迷信书本文化的一个例证。曹操之后的曹丕、曹睿虽然在个人生活上不够检点,但却基本上贯彻并发展了曹操未竟的事业。没有完成全国统一,不是曹操的眼光和接班人自身的问题,而是时、势等历史的局限,

          曹操迈向成功的关键十步,每一步都能在书本上找到影子,但每一步都是曹操自己总结吸纳走出来的。他不专读儒家的书,诸子百家的书他都要浏览一番,把有用的东西加以吸取。他还特别喜欢兵法,在军事方面已经发表过不少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他能够走好每一步的原因。不死读书,而是把书读活,走好人生路,是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学习的。(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