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hty micros:刘希平《心理学讲义(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05:43

第六讲  记忆刘希平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记忆二、记忆的种类
三、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五、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六、记忆表象
七、元记忆八、内隐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memory )1. 反映观: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2. 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在一定条件下检索的过程。3. 记忆的作用
   积累知识经验   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记忆的种类      表征方式
     形象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
      按照内容      形象记忆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储存时间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加工层次
          客体记忆
          元记忆  意识参与的程度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三、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编码(encoding)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储存(storage)是把信息以一定形式保持在人脑中。   提取(retrieval)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 记忆与脑
    定位论( localizationism ) 1860/Broca/定位     用微电极刺激患者大脑皮层的颞叶,引起了病人对往事的鲜明的回忆(Penfield, 1963)。    丘脑下部组织(透明隔、乳头体)及部分边缘系统受损伤时,病人的短时记忆出现明显的障碍,他们对自己的记忆没有信心,对材料的叙述零乱而不连贯,有时甚至遗漏部分有意义的内容(Luria, 1972)。
    网状激活系统能保持记忆所要求的最佳皮层紧张度或充分的觉醒状态。       整合论 (integrationism)1929/Lashley/非定位/实验
    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SPI 理论 1992/1995 , Squire /Tulving, 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P207) 串行(serial) 加工,并行(parallel) 存储,相互独立(independent)。
2. 记忆与脑细胞
    1)反响回路(reverberatory circuit)     脑电现象和神经结构的研究发现,这种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回避反应:高台,电击
    记忆:经过一天的训练,白鼠在高台上呆的时间明显延长,说明它“记住”了下面有电,形成了长时记忆。    电休克:
    没有破坏长时记忆 
    破坏短时记忆:破坏了短暂保存的回避反应的电回路,引起了 “ 遗忘 ”     2)突触结构
    现代神经生理学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
    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Lynch,1986)
    近来的研究表明,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由于涉及到结构的改变,因此其发生的过程较慢,并需要不断的巩固。
    这种突触变化一旦发生,记忆痕迹就会深刻地储存在大脑中。      不同经验可导致神经元突触的不同变化
    把刚生下来的一窝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内容丰富的环境里,一组放在内容贫乏的环境里。
    结果发现,前一组白鼠的皮层比后一组白鼠的皮层厚而且重。    把刚出生的一组白鼠放在黑暗环境里,生活25天后,再与其他生活在光亮环境中的白鼠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生活在黑暗环境中的白鼠的神经元的树突数量比在光亮环境中生活的白鼠的树突数量少。    3)长时程增强作用(LTP)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相信长时记忆会伴随着脑解剖结构的变化。
    突触的传递效率会在某种情况下出现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的现象。    例如,海马,在短暂的高频刺激后,其神经回路中的突触传递效率增大,而且这种增大可以持续若干小时,甚至数周。
    在大脑新皮层也存在这种LTP现象。    因此,对于某种刺激的记忆,可能就是由于该刺激能使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因而使该刺激的痕迹也能以神经活动的形式保留下来。
    人们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共识,LTP是我们学习记忆的基础。    个体的实践能够导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变化。
    Merzenich实验发现,如果让猴子仅用中间的三个手指去触摸一个旋转的圆盘,在经过数千次触摸之后,猴子大脑中专管中间三个手指的皮层区就会扩大。     构成这种变化的机制是什么呢?
    Bliss & Lemo (1973)研究发现,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忆所需要的塑造能力。
    长时程增强(LTP)作用: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    这种LTP具有专一性,它只对受到刺激的通路起强化作用。
    进一步研究显示,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储存场所。    利用LTP机制,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为期数小时乃至数周的加工,然后再将这种信息传输到大脑皮层中一些相关部位作更长时间的存储。
    如果海马结构出现损伤,那么新记忆的储存就会出现障碍。  3. 记忆的物质
   1)核糖核酸
    核酸分子
    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酸(RNA)
    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DNA借助RNA来传递遗传密码。    科学家相信,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那些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就像遗传经验能够反映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细微结构中一样。    用核糖核酸酶处理无脊椎动物涡虫,消除了涡虫对已学会的某种行为的记忆。
    训练小白鼠走钢丝后,发现鼠脑中有关神经细胞的RNA含量显著增加,其组成成分也有变化。    给学习过迷津的白鼠注射嘌呤霉素和抗菌素可以消除其有关的记忆,其机制是注射的药物阻碍了神经元内部蛋白质的合成。
    Hyden等人把大分子看做是信息的“储存所”,并认为RNA和DNA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   2)激素和记忆
    近来的研究表明,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hormone)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
    如果在动物学习时给予中等强度的刺激,往往会引起动物体内激素的分泌    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
    后叶加压素(vasopressin)    肾上腺素(epinephrine)
    这些激素对动物记忆的保持有明显的加强作用(Mcgaugh,1983)。     给学习后的动物马上注射小剂量的肾上腺素,结果发现,动物刚才进行的学习得到了加强。
    但是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则会损害动物的记忆。    如果利用外科手术阻碍动物肾上腺素的分泌,动物的近期记忆会有缺陷。
    但在经人工补充肾上腺素之后,这种缺损的情况会有好转(Gold, 1984)。     研究者们近来普遍认为,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
    为什么在轻度唤醒的情况下,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呢?    因为某些激素能使大脑更好地注意当前的输入信息,从而加强了记忆的保持。 
 五、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l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     图像记忆iconic memory(斯帕林Sperling,1960)
    声像记忆echoic memory(莫里Moray ,1965)    感觉记忆的保持( Farwin,1972 )             感觉记忆的特点
    感觉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感觉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极短。    记忆容量较大。
    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2.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功能(操作性的)      容量(米勒 Miller,1956,7+/-2,chunk,测验)
      编码(康拉德 Conrad,1964,语音听觉为主)      提取(斯腾伯格Sternberg,1969,系列扫描)
      遗忘(沃和诺曼Waugh & Norman,1965,干扰)      影响因素(情调/智力)    听觉编码    语音类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音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
     Conrad(1964)实验    用视觉方式依次呈现B、C、P、T、V、F等字母,要求被试严格按顺序进行回忆。
    结果发现,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    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中的语音混淆次数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中的项目检索可能有三种方式 
    平行扫描(parallel processing scanning):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    检索时间与项目数无关。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serial self-terminating scanning):对项目逐个进行的检索,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项目多,时间长;是反应短于否反应。
    完全系列扫描(serial exhaustive scanning):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作出判断。    项目多,时间长;是反应等于否反应。
 3.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功能(备用性的)     容量(几乎无限)
     编码(言语编码/表象编码 )     遗忘(艾宾浩斯 Ebbinghaus遗忘曲线,前摄抑制/倒摄抑制,proactive/retroactive inhibition)
     影响因素(材料的长度/呈现时间/性质)     储存(语义记忆的模型)
    语义记忆的模型    层次网络模型
     (p257) 层次网络模型
     代表人物:柯林斯和奎林     主要观点:
      在长时记忆中,概念被分层次地组织成有逻辑性的种属关系。
      每一类事物的特征总是储存在对应于该类别的层次上。      一个概念的意义由该概念与其它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决定。
      信息提取时,可以通过连线在网络层次中进行搜索。     主要评价:
      对记忆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概念间其他种类的关系等没有说明。      分级贮存在节省空间的同时增加了信息提取的时间。
激活扩散模型
      代表人物:柯林斯和洛弗特斯      基本观点:
      概念是以语义相似性组织起来的。      概念之间的联系由连线表示,连线的长短代表了联系的紧密程度。
      一个概念的内涵是由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决定的。      激活扩散模型的加工过程包括搜索和决策两种过程。当一个概念受到刺激,该概念结点就会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向四周扩散。
      评价:      激活扩散模型是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
      它用语义联系取代了层次结构,因而灵活,更加适合解释人类的长时记忆。    保持:Bartlett(1932)的实验
    给第一个被试呈现一张图画,要求他根据自己的记忆画出来;
    然后将这张图片交给第二个被试看,并让第二个被试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下来;    再交给第三个被试……直到第18个被试。
    结果:被试凭借自己的记忆所画出的图片与原图片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遗忘的进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 是第一位对记忆这种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科学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家。
    他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艾宾浩斯认为 “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    艾宾浩斯和他的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1885)的著作《记忆》。
    材料:无意义音节(避免过去经验的干扰)。    XIQ,ZEH,GUB等
    方法:节省法,又叫重学法。    学习材料到恰能成诵时,间隔一段时间再重新进行学习,达到同样能背诵的程度,然后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和诵读次数,就可以得出一个绝对节省值。
    计算公式    节省的百分数= (T1 - T2)/T1×100%
    T1:初学所用时间    T2:重学时间
    艾宾浩斯记忆研究中遗忘如此快的原因分析    时间因素;
    记忆材料没有意义,使它们难以和已有的记忆产生联系而得到巩固;    艾宾浩斯在实验中记忆了许多无意义音节词表,这些词表之间相互干扰。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时间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性质:熟悉、有意义的遗忘得慢;
    数量:材料少,忘得慢。    学习的程度
    低度学习    过度学习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识记者的态度:不重要的、不感兴趣的、不合需要的,易出现遗忘。
系列位置效应    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
    识记32个单词后自由回忆    回忆顺序:
    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    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项目;
    最后是词表的中间部分。    回忆正确率
    最后呈现的词最高,遗忘得最少;    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
    最低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遗忘得最多。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
     干扰说     压抑说
     提取失败     衰退说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衰退说难以用实验证实。
    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前摄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压抑说    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
    这种现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    在催眠后,许多精神病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情平时是回忆不起来的。
    这些经验之所以不能回忆,是因为回忆它们时,会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虑。    压抑说考虑到了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提取失败    有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retrieval cues)。 
    提取失败的现象提示我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或无”的问题。    提取人的名字
    图书馆找书    记忆时,尽量记住各种线索。
 六、记忆表象   定义: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
   表象是从感知觉到思维的过渡阶段   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4 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定位实验(珀德格内和谢珀德 )
五种刺激模式    实验过程:
    给知觉-记忆组被试呈现用黑色将某些方格涂成英文字母的5×5栅格;    而给表象组被试呈现的则是对该材料的口头描述。
    在表象组里分有线索组与无线索组,其区别在于有无呈现空的5×5栅格。然后,要求被试判断位于某栅格内的蓝色测试点是否落在英文字母内(图黑的小方格内),并记录他们的反应时。涂黑的方格数
    三种条件下的视觉定位实验结果
 选择性干扰实验    代表人物:西格尔和法西勒(Segal & Fusella)
   实验目的:研究表象对知觉的干扰作用。   实验过程:要求被试形成某个视觉表象(如一棵树)或听觉表象(如电话铃声),然后测查他们对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的觉察情况。
   实验结果:视觉表象对视觉信号觉察有干扰,听觉表象对听觉信号觉察有干扰。   实验结论:表象对知觉发生了选择性干扰。
大小效应实验   代表人物:Kosslyn
   年代:1974、1975   实验目的:考察表象与知觉的关系。
   实验过程:让被试表象出一只靠在大象旁兔子,和一只苍蝇旁的兔子。之后要求被试确认兔子是否有耳朵,并记录反应时。   实验结果:被试用大象旁的兔子来确认兔子耳朵时,其反应时长于用苍蝇旁的兔子来确认的反应时。换言之,在确认客体特征时,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要难于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这就是大小效应。
   实验结论:它再次证明了,表象与知觉类似。 心理旋转
 代表人物: Shepard,Cooper & Metzler
 实验目的:表象的作用 实验结论: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
 实验系列:图形旋转                     字符旋转
图形旋转实验   代表人物:Shepard & Metzler, 1971
   实验目的:表象的性质   实验步骤:让被试看一些立体图的配对图片,一个图形与另一配对图形,或者是旋转角度不同,或者是结构不同,被试的任务是判断这些成对图形的结构是否相同。测定被试判断的反应时。
   实验结果:随着旋转度数的增加,反应时也随之延长,并且两者呈线性关系。   实验结论:表象是信息贮存的基本形式之一,视觉表象在头脑中的旋转加工类似于外界物理旋转,且旋转速度比较恒定。
 实验结果字符旋转实验
实验模拟 七、元记忆
        元记忆研究的基本内容        陈述性元记忆     元记忆知识
     元记忆体验      程序性元记忆
      记忆监测      记忆控制
2  记忆监控与记忆成绩的关系研究 记忆监测的准确性与记忆成绩的关系
 莱文和尤森(Levin & Yussen,1977)研究发现,大学生和儿童的记忆监测准确性与记忆成绩之间相关较高。 哈斯尔霍恩和哈格(Hasselhorn & Hager,1989)却通过实验发现记忆监测的准确性与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
 记忆监测的准确性与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颇为复杂、并非一成不变的。一般认为,两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与记忆监测准确性的指标、作业的性质以及实验条件都有关系。2  记忆监控与记忆成绩的关系
 如果主试在每个记忆项目上都给被试以足够长的时间,让被试在记忆监控时可以给较难项目分配足够多的时间,那么元记忆的这种监控作用应该会产生更为显著的效果。卡尔和奇梅斯特(1994)以及韩凯等人(1997)的实验证实了上述推测,即记忆监控是有效的。
八、内隐记忆1  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或自动的无意识记忆:是没有意识过程参与的记忆过程。例如,对运动和感知机能的习得。  内隐记忆具有自动和反射的性质
  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  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
  内隐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或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
  它的形成一般需要评估、比较和演绎等思维过程的加工环节的参与  能随意地(即在意识控制之下)提取记忆的信息
  能对记忆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外显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1  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
   内隐记忆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个较新的记忆研究领域。
   Warrington & Weiskrantz(1974)  研究对象:遗忘症病人,这些病人不能回忆刚学过的词。 
  特殊的测验任务:词干补笔。  结果:患者倾向于把这些字母填写成刚学过的词,而不是其他的词。
  表明:被试存在着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   将内隐记忆从外显记忆中分离出来,是当代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2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加工深度的影响
 保持时间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的影响
 呈现方式的改变的影响 干扰因素的影响
1)加工深度的影响   加工深度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Graf等(1984)的研究  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而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实验被试分四组,完成四种实验任务 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不要求记忆;
 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并记忆; 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不要求记忆;
 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并记忆。 2)保持时间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在外显记忆中,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 
  内隐记忆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  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词干补笔(word stem completion)作业是一种用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  图尔文等人(1982)的研究
  再认作业与词干补笔作业
  词干补笔作业通常包括两个阶段  学习阶段:被试学习一些项目,如“cognition”,
  测验阶段:不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学过的项目,而是给出学过项目的词干,如“cog      ”,并要求被试用心里想到的第一个词来完成填空。   结果发现,在一周之后,被试的再认成绩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而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
 朱滢等人(1989)研究   三类作业
  汉字的词干补笔  速示辨认作业
  再认作业   结果
  速示辨认和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不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或下降很少;  再认作业的成绩则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很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的影响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  内隐记忆:成绩不受项目数目增加的影响。
  Roediger等人(1993)发现  用再认作业测量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用知觉辨认(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马正平和杨治良(1991)实验
  先让被试学习第一个词表,并作回忆测量。  然后让被试看第二个字表,并用这个字表上的字组词。
  要求一组被试在组词时必须利用第一个字表的字;  另一组被试只要完成填字组词就可以。
   结果发现  无论字表上有多少字,填字组词被试的作业成绩没有明显变化;
  而以第一个字表为线索进行组词的被试作业成绩受到了字表字数的影响。

表6-8  不同负荷水平上的内隐记忆
   和外显记忆的成绩对比

4)呈现方式的改变的影响
  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感觉通道效应(modality effect)
 Jacoby 等人(1981 )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 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成绩对比5)干扰因素的影响
  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
  干扰词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马正平和杨治良(1991)实验
  学习:词对联想学习,同时用干扰词对词对进行干扰。  测试:线索回忆作业,词对补全作业
  结果: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和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不受加工深度、间隔时间、记忆负荷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研究证明了过去的经验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人的行为。 内隐记忆的研究不仅扩充、丰富了记忆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内容,而且使我们对人类记忆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内隐记忆研究展望   内隐与外显记忆的自由转化
思考题         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记忆包括哪些主要过程?         什么是感觉记忆?部分报告法说明了什么?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会发生遗忘?
         什么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保持形式是什么?         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什么?
         什么是内隐记忆?研究内隐记忆有什么意义?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元记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七讲 思 维
主讲人:刘希平
主要内容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的品质三、概念获得
四、推理五、想象
六、问题解决七、创造思维
八、决策
一、什么是思维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概括性是指思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 
    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借助已知来推断未知。     间接性以概括性为基础。
2.思维具有超脱现实的性质。
3.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    概括性:
    感知 一点儿    记忆 一定
    思维 彻底    间接性:
    感知 直接    记忆 非间接
    思维 间接4. 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operation)来实现的。
    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这就是思维过程,或称之为思维操作(thinking operation)。    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加工方式。    分析需要运用记忆中储存的知识形成一个分析标准,因此,分析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选择的分析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加工方式。    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来进行分析。    综合是通过对各部分、各特征的分析来实现的,所以分析又是综合的基础。
     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加工方式。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各个部分或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     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     比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研究工作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有比较才有鉴别。     分类是在思想上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加工方式。
   3)抽象、概括与具体化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与其它属性分离开来的加工方式。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人
    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的加工方式。    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概括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初级概括是在感觉、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
    高级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    具体化是把抽象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对象上的加工方式。
5. 思维的种类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和抽象逻辑思维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     3岁前的婴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具体形象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        抽象逻辑思维  
     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三种思维形式是互相联系着的。个体思维有一个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成人的思维活动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以某种思维形式为主,其他形式为辅。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果实是可食的植物。”   “鸟是会飞的动物。”
    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经验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或曲解的结论。       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理论思维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直觉思维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直觉思维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等特点。
      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
    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辐合思维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辐合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产生多种答案、结论或假说。究竟哪种答案最好,需要经过检验。
   5)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或再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常规思维的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的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
       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   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
   包括理论思维,离不开创造想像。 二、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
         深刻性         批判性
         灵活性         敏捷性
         创造性
三、概念(concept)1  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非本质特征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它主要通过语词表现出来。
      人们掌握了概念,认识就能超越感知觉的范围,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了。    “ 脊椎动物 ” 
   内涵:有生命,有脊椎   外延:一切有脊椎的动物
    “ 鸟 ”    内涵:有生命,有脊椎,有羽毛,无齿有喙
   外延:一切鸟类3  概念的种类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
    具体概念    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与相互关系    合取概念
    析取概念    关系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自然概念
    人工概念  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划分   具体概念 (concrete concept)
    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     圆形:苹果,球; 
    长形:香蕉,口琴。    抽象概念 (abstract concept)     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 
    水果:苹果,香蕉;     用品:球,口琴。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与相互关系划分
    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    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这些属性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毛笔 
    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    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好学生     关系概念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高低,上下,左右,大小 
  自然概念与人工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划分
   自然概念 (natural concept)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自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声,光,电,分子,原子 
    国家,民族,文化    人工概念 (artificial concept)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一种概念。 4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在自然情景中获得概念的过程。     概念掌握:通过获得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实验    人工概念的实验研究 
    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概念形成的策略 
   1)人工概念的实验研究    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真实概念。 
    人工概念的作用    简化概念研究的进程;
    控制研究的变量。     但是,人工概念不能反映社会历史经验对个体某一概念形成的影响,也不能说明某个概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产生和发展的情况。
    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设计    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有不同的变式,但这类实验设计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确定刺激的维度和值;    主试确定样例;
    被试选择样例;    考察概念的不同结构(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原型和范畴成员代表性程度)。  
     布鲁纳等人(Bruner et al., 1965)     实验设计了81张图片。
     图片上的属性分为四类:    图形:圆形,方形,十字形 
    颜色:绿,蓝,红     图形数目:1 个,2 个,3 个 
    边线数目:1 条,2 条,3 条      由81张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结合,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概念。  实验范式:选择范型
    选择范型(selection paradigm)    同时将81 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 
    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请你按自己的想法,每次指一张图片给我看,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实验范式:接受范型
     接受范型(reception paradigm)     同时将81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 
    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我将每次给你看一张图片,请你按自己的想法,判断它是否属于我所想的概念。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概念形成的策略 ——策略
    聚焦策略。改变的是认为无关的因素。   保守性聚焦(Conservative focusing) 
   博奕性聚焦(Focus gambling)     扫描策略。改变的是认为有关的属性。
   继时性扫描(Successive scanning)   同时性扫描(Simultaneous scanning)   + 聚焦卡片
+ 被试选择的第一张卡片- 被试选择的第二张卡片 - 被试选择的第三张卡片+被试选择的第四张卡片 保守性聚焦策略(红色圆形) 
   2)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假设检验说(Hypothesis-Testing Theory)
    内隐学习说(implicit learning theory)
   假设检验说      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的基本观点: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发现有关属性、排除无关属性的过程,也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     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了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人在学习概念时会根据已知信息主动地形成一些可能的假设,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外界反馈对已有的假设进行考验。    如果假设正确则保留;
    如果假设不正确,则对其进行修改或者重新形成其他假设。     总之,概念的形成就是形成一个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至发现根据哪些特征对样例进行分类的规则为止。  
    实验挑战    根据假设检验说,被试应对前一次尝试中所形成的假设有清晰的记忆。 
    结果表明:     被试对前一次尝试中的反应与反馈的再认成绩相当好 
    被试对假设的再认成绩差     说明:被试可能并没有形成很明确的假设。           
   内隐学习说    内隐学习说的基本观点
    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5  概念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突出本质特征 
     充分利用变式      及时下定义 
     运用概念
四、推理(reasoning)     定义: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从其它信息中得出推论(inference)    从其它信息中得出结论(conclusion)
    条件:推理需要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并且和当前的一些信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综合。 3  推理分类
    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本质上就是概念形成
    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比较     推理方向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    例如:所有的大学生喜欢吃汉堡。小明是大学生。因而小明喜欢吃汉堡。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    例如:小亮是大学生。小亮住在宿舍。因而,所有大学生住在宿舍。 
    信息变化    演绎推理不产生新的信息,结论中所有的信息都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
    归纳推理的结论中会产生新的信息。     演绎效度与归纳强度
    当正确地完成了演绎推理,则得到的结论具有演绎效度(deductive validity)    当且仅当前提为真而结论必然为真时,论证是演绎有效的。
    演绎效度为推理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保证:从一个真的前提出发,根据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则得到的结论一定不为假。     演绎效度只是演绎推理的性质,归纳推理并不具有演绎效度,归纳推理的结果只是可能为真,并不保证一定是真的。
    如果归纳推理从一个真的前提出发,依据某种可以接受的规则进行推理,那么这个推理就具有归纳强度(inductive strength)的属性。    如果论证具有归纳强度这个属性,就几乎不可能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
4  演绎推理    三段论推理(syllogism)
    线性推理(linear syllogism)或关系推理    命题推理(propositional reasoning)或条件推理
   1)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Syllogism)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试判断以下四个三段论推理的正确性:    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C,因而所有的A都是C。
    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是C,因此,所有的A都不是C。    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C都是B,因而所有的A都是C。
    有些A是B,有些B是C,因此,有些A是C。  直言三段论
    直言三段论(categorical syllogism)中呈现的前提涉及到对实体的分类,因此在这些前提中会有一些量词。    量词提供了某一类型中需要考虑的成员个数的信息。
    量词包括:所有、一个也没有、有些。    所有的人都会死。
    没有一朵花是动物。    有些出租车是蓝色的。
    注意:这里的“所有”是指每个单独的个体;“有些”是指至少一个,也可能是全部。    在逻辑上,这点区别非常重要,命题“有些X是Y ”并不意味着“有些 X 不是 Y ”。
  直言三段论推理中的错误    对于许多直言三段论问题而言,人们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通常来说,人们常常将无效的结论误认为是有效的。   有些商人是共和党人,有些共和党人是保守派的,因而有些商人是保守派的。
    人们在对一个或几个含有“有些”和否定词的前提进行判断时会变慢或犯错误。     对推理错误的解释
    气氛效应    换位理论
    心理模型理论    信仰偏见效应
   ① 气氛效应(Atmosphere Effect)       武德沃斯等人(Woodworth & Sells, 1935)提出气氛效应:在三段论中,前提的形式所产生的气氛影响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如一个或更多的前提是否定的,则一个否定的结论易被接受;
     如一个或更多的前提是特称的,则一个特称的结论易被接受;     如果前提不包含否定或特称的陈述,则一个全称的肯定结论易被接受。           Begg & Denny(1969), Evans(1982)的研究发现,人在接受不合逻辑的三段论时所犯的错误与气氛效应理论的预期相吻合。
     所有A是B,所有C是B,因此所有A是C     一些A是B,一些B是C,因此一些A是C
     没有A是B,没有B是C,因此没有A是C     所有A是B,一些B是C,因此一些A是C
      气氛效应说明,人在推理时不一定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           ② 换位理论(Conversion theory)
     查普曼等人(Chapman & Chapman, 1959)认为,人们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中发生的错误不是由前提的气氛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换位(Conversion)理论:
    三段论推理包含逆转或换位分析,它常使人不能正确地把握前提的意义或不能把握前提的多重意义,往往将一个全称肯定前提或特称否定前提解释为逆转亦真,即认为:
   “所有A是B”意指“所有B是A”   “一些A不是B”意指“一些B不是A”     例子:     所有的学生都是青年人
    一些青年人是球迷    1、所有球迷都是学生
    2、没有一个球迷是学生    3、一些球迷是学生
    4、一些球迷不是学生    5、上述结论均不正确
    哪一个结论正确?
     例子:    所有的学生都是青年人 
    一些青年人是球迷    所有球迷都是学生
   没有一个球迷是学生   一些球迷是学生
   一些球迷不是学生   上述结论均不正确
    被试通常选择错误的结论3,而不是正确的结论5。    原因:将“所有的学生”与“所有青年人”等同,认为逆转也是成立的。
     阻止换位的前提可导致更符合逻辑的推理。    ③ 心理模型理论(mental model theory)
     约翰逊-莱尔德等人(Johnson-Laird et al., 1983, 1991)认为,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
    首先根据前提条件,创建一个心理模型,并得出一个有待证明的结论;     然后搜寻其他可能创建的心理模型; 
    如果建立的各模型间没有冲突,就接受开始得出的结论,否则,就要建立另一个结论。       这里的心理模型是指人们在理解前提时,会产生一种与前提情景有关的,类似于人们所感知或想像的某种事件。       推理中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说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人们只根据前提创建了一个心理模型,而没有考虑建立更多的心理模型造成的。    ④ 信仰偏见效应
     当使用有意义的材料时,人们往往会不顾结论的逻辑状况而易于接受那些符合他们的信仰的结论。    人们不仅接受一种不可信的但有效的结论;
    而且更易于接受一种可信的但无效的结论。   因为  有些学生是女的
         有些团员是女的   所以  有些学生是团员
   2)线性推理或关系推理    在线性推理(linear syllogism)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张三坐在李四左边。    李四坐在王五左边。
    因此,张三坐在王五左边。    这种推理的三个逻辑项之间具有线性的特点,所以又称线性三段论。  
    线性推理的两种观点      表象方式
     休腾洛切尔等人(1968)认为,线性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并按一定的空间系列进行操作。   人们把前提结合成统一的视觉形象,把一些项目按大小想像为自上而下的垂直排列或自左至右的水平排列。
   这样,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从这个空间系列中的相对位置来判定。      命题方式
     克拉克等人(Clark et al., 1968)认为,线性推理的前提不是由表象表征的,而是由命题来表征的。   人们首先把前提“张三比李四高”转换成命题形式。
    命题 “ 张三是高的 ”     命题 “ 李四是高的 ” 
   由于命题“张三是高的”比命题“李四是高的”有较大的权重,因此,张三更高些。   3)命题推理或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conditional reasoning)或命题推理(propositional reasoning)是指从命题形式的前提条件中推出结论的一种推理形式。     如果明天下雨,球赛就停止。
    明天有雨。    所以,球赛停止。
    命题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判断   小王喜欢巧克力蛋糕。
   中国大约有12亿人口。   今天是星期五。
    命题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四卡片选择作业
     心理学家关心人们是如何完成推理任务的。     Wason(1968, 1969, 1983)采用他发明的“选择任务”或者叫做“四卡片问题”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
   46% 选 E 和 4    33% 选 E
   4% 选 E 和 7     分析:正确的答案应该选择E和7。
    要选择卡片E,因为它直接验证了这条规则(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有元音字母,那么这张卡片的另一面有偶数)。    要选择卡片7。 
    卡片F无关。    卡片4也无关。 
  四卡片问题困难的原因      验证的偏见:人们希望寻找肯定的证据去证实某条规则,而没有看到反证的证据在验证规则时的重要价值的倾向性。
      具体性效应:具体的和有意义的材料使推理易于进行。      记忆提示假设:当人们对被检验的规则熟悉时,或他们对规则的反例具有一定的经验时,易于作出正确的选择。
      匹配偏向:人们倾向于选择在规则中提到的项目,将选择的项目与之匹配。      理解错误:将问题阐述得更清楚有助于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
   知识的作用
     不过,存在某些需要推理的情况,然而却没有合适的逻辑规则可以使用。     例如:如果Washington对应于“1”,那么Jefferson对应于几?
     好像没有什么规则适用于这个问题,要想正确地推出这个问题的结论,只能依赖于    你对美国总统以及他们在任的顺序的知识
   Washington是第一任总统   Jefferson是第三任总统
    或者他们在美元纸币上的头像   Washington在一美元上
   Jefferson在两美元上5  归纳推理
    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次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的结论可能是真的,但并不保证一定是这样
   但归纳推理仍然很有用,因为它能够增加新的信息。    归纳:当面对不确定信息时扩展知识所进行的推论性的过程。

五、想像      什么是想像
     想像的功能     想像的综合过程
     想像的种类1  想像
    想像(imagination)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想像活动的基本特点
   形象性   新颖性  
 想像的形象性和新颖性     想像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像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者符号。     想像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
    但想像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它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有其现实的依据。  想像与思维
     想像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面对问题情景时,头脑中的两种超前系统:
    形象系统:想像的预见,以具体的形式出现。    概念系统:思维的超前反映,以概念的形式出现。
    两种系统密切配合、协同活动。    若问题情景具有很大的确定性,主要服从思维规律; 
    若问题情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依赖于想像。 2  想像的五种功能
      想像有预见功能。    想像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想像的新颖性、形象性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像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 
      想像有代替作用。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像的方式得到满足。
      想像对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调节作用,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生物反馈,证明想像对人的机体有调节作用。
     有鲜明想像与表象的人。该人想像出什么事物,就可以观察到他的机体发生的奇异变化。3  想像的综合过程
    想像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要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想像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
  想象的五种综合形式      综合(粘合):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夸张(强调):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略去另一些特点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拟人化: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
      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创造出新形象。
    联想的活动方向服从于占优势的情绪、思想和意图。4  想象的种类
    按照有无目的性,想象可分为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当人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有意想象 :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无意想象的极端情景——梦    梦的发生
    异床同梦    与梦有关的因素
  有意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有意想象可分为: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要有充分的记忆心象作基础;
   离不开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幻想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理想、幻想、空想
     三者相同点        指向于未来
    与人的愿望相联系     三者不同点
    理想: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做依据,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
    空想: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六、问题解决     对问题解决的几种理解
     问题的模式     问题表征
     问题解决的策略     知识的作用
     其他影响因素     创造性 
1、对问题解决的几种理解      尝试错误说
      顿悟说      多阶段理论
      技能说      信息加工说
   1)尝试错误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 L. Thorndike,1874-1949)提出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制作了多种迷箱和迷津。      用猫进行迷笼实验。 
   2)顿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顿悟说。
      顿悟说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既出现顿悟(insight),问题解决是通过顿悟而实现的。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Wolfgang K?hler,1887-1967)对黑猩猩的思维进行了长达7年的研究。
      苛勒不同意尝试-错误说,认为桑代克安排的实验使动物看不到整个问题的情境,因而出现尝试-错误现象,否则将不会出现。      苛勒认为,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对问题情景的一种顿悟,即通过对原来知觉情景的改造,突然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还认为,人也是通过顿悟来解决问题的。   3)多阶段理论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将问题解决看作多阶段的过程:
     发现或认出问题,即感受到困难;     确定并说明问题,把有关的东西分出来;
     形成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进行思索或推理,以确定一个最合适的办法;
     考验所选择的那个办法。      杜威的看法对将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有很大影响,并延续至今。
      问题解决是熟悉问题、孕育、明朗和验证解决方法的过程。    准备(Preparation)
    孕育(Incubation)    明朗(Illumination)或启示
    验证(Verification)   4)问题解决是一种技能
    问题解决是一种技能。    问题解决需要运用过去经验。
    问题解决能力能通过练习而发展提高。    问题解决需要调整和排列许多成分和次要技能,并受次要技能发展程度的影响。
   5)信息加工说    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人的问题解决过程。
    代表人物:Newell,Shaw and Simon    问题解决是问题解决者从问题初始状态出发,搜寻恰当的路径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即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的过程。
    独特的研究方法:    口语报告法(出声思考、大声思维)
    计算机模拟:把人类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计算机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类比,用计算机模拟人类问题解决行为。 2  研究问题解决的模式 
    八瓦结构    数字谜
    狼狗过河     河内塔 
3  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       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
    问题表征,即识别和理解问题;    设计或规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执行策略;    评价问题解决的进展。
      问题解决的具体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分析问题是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提出假设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或途径;
    验证假设就是通过实际活动或思维操作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真正解决问题,达到目标。       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并非完全遵循这一顺序,当验证假设阶段发现某一假设不能解决问题时,思维过程可以直接再次进入分析问题或提出假设阶段,重新进行问题解决过程。
4  问题表征      认知心理学家将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统称为表征。
      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以及有关的算子的认识。      问题空间不是现成地随着问题提供给人的,人必须构造自己的问题空间。
    同一问题,不同人可构造出不同问题空间;    同一个人,其问题空间也可能改变或重构;
    不同问题,有不同的问题空间的结构和大小。  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
     一个适宜的表征应该满足三个条件(Wertheimer, 1985) :   表征与问题的真实结构相对应;
   表征中的各个问题成分被适当的结合在一起;   表征结合了问题解决者的其他知识。
5  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策略是人对信息加以操作的办法、计划、方案,它使人的认知活动成为有组织的有机的统一体。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     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9+3+2+4+5+6+7+8+1+5=?    (9+1)+(8 +2)+(7+3)+(6+4)+(5+5)=50
  策略有效性     某些策略比其他一些策略更有效,表现在
    它们要求的短时记忆的负担     保持它们的容易程度 
    它们达到问题解决的速度     它们所适用的作业范围 
   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算法式
    启发式    手段- 目的分析 
    逆向搜索     爬山法 
   1)算法式     算法策略(algorithm  strategy)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优点: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    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    2)启发式
     启发法(heuristic method)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优点:较省时省力。
     缺点: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   ① 手段-目的分析
     手段-目的分析(mean-end analysis)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基本步骤
   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确定差别,提出第一个子目标;   进行各种分析, 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
   进行操作,实现子目标;   提出新的子目标。
    上述步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手段-目的分析是常用策略,对解决复杂问题有重要应用价值。
   ② 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backward search)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逆向搜索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    池塘问题
   ③ 爬山法     爬山法(hill climbing method)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
     人在爬山时考虑指定的起始点,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接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并且在爬山过程中对每一节点下面的可能路程进行排序,逐步逼近目标。这种方法称为爬山法。     就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最麻烦的问题:小丘,山脊,平台。
      使用手段-目的分析时,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6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     顿悟
     迁移     原型启发
     多余信息      心理定势
     动机      知识
  迁移用四条直线将下面的九个点连起来. 
    Luchins(1942)量水实验结果    间接法:B-A-2C
  实验组81%  控制组0
    直接法:A-C  或 A+C  实验组17%
  控制组100%  知识
     知识结构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个人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
    差异越大,问题解决就越困难。     专家与新手
    专家(expert)是具有专门知识的(domain-specific knowledge)人。    新手(novice)是专门知识较少的人。
     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专家解决相应的问题要容易得多。
   知识的数量   知识的组织方式
   1)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      De Groot(1965)在一系列著名的实验中,比较了国际象棋大师和普通棋手的差异。
    看实际比赛的棋局各5秒钟,然后打乱棋子的位置,让他们重新恢复棋局。结果发现,象棋专家正确恢复棋子的数量是20-25个,而普通棋手只有6个。    看随机排列的棋局各5秒钟,然后打乱棋子的位置,让他们重新恢复棋局。结果发现,象棋专家和新手正确恢复棋子的数量都是6个。
      Chase et al.(1973)利用“组块”的概念解释了上述结果。专家与新手相比,记忆存储的信息量大,存储熟悉的棋局模式多。   2)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Chi, Feltovich, & Glaser (1982)对专家和新手的知识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中,他要求专家(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和新手(学过一学期力学的大学生)对24个物理问题进行分类。    结果发现:专家根据问题的深层结构(运用相同定理)进行分类。新手往往根据问题的表面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Chi等人让专家和新手对40道物理题进行分类。    结果发现:两位专家都能运用某种一致性的原则对40个问题进行分组。两位新手中只有一位能够确定出上述类别,而且只能解释40个问题中的14个。
专家的知识是按层次结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H. A. Simon & D. P. Simon (1978)发现:
 专家:“很明显,400米/秒的一半是200米/秒。” 新手:“平均速度=(初速+末速)/2
       =(0+400米/秒)/2=200米/秒”。       Larkin(1981)
专家:    如果物理量vt ,v0和t是已知的
    那么,加速度a也是已知的    新手:
    如果目标是计算量x    并且有一个物理定律包含有x
    那么,尝试用那个定律计算x
七、创造思维    创造性(creativity)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活动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活动。    独特性是指与众不同或前所未有的意思。
    创造思维就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是指当人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理论不能直接地解决一个问题时,在已经存储的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和综合,形成新的联系,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过程。    Koestler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将两个先前没有什么联系的概念、观点或理论联系起来。 
    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    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的统一
    发散思维往往能产生某些新奇、独特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有些研究发现,科学家的思维倾向于聚合思维,这与人们的一般认识有所不同。
    聚合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没有聚合思维的参加,发散思维就会失去应有的方向,成为胡思乱想。
    当发散思维指向于解决某个问题时,人们必须把发散的结果与原有的思维任务相对照,并从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因此,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不同水平上的结合,构成了创造性思维。
    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2  创造思维的过程
    创造思维的过程是在问题情景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    创造思维伴随着创造过程。
    J.Wallas提出,创造思维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这个理论是1926年提出的,但是当时并没有什么实验论证。
    Murray和Denny在1969年针对酝酿期进行了实验研究。    先根据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弱将被试分成两组,然后再将两组又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
    被试的任务是解一个很复杂的题目。    控制组在连续的20分钟内完成;
    实验组先做5分钟,然后干其它事情5分钟,最后再用15分钟做该题目。这样,实验组就可以有5分钟作为酝酿期。    结果发现,能力强弱和有无酝酿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能力强的人受酝酿期的阻碍;能力弱的人受酝酿期的促进。 
    对于创造性的问题,认知心理学的重要人物Simon认为,科学发现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本来人的长时记忆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但是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要进入短时记忆中才能在思维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太小了,所以要找到一个答案很不容易。
    他认为,可以用“熟悉化”和“选择性遗忘”来解释酝酿期和豁朗期。    熟悉化是一个缓慢的、在长时记忆中建立问题表征和相关资料的过程。
    这个过程进行时,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了相应的问题信息。    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搜集信息的过程受短时记忆中目标系统的影响。这样短时记忆中的目标信息和长时记忆中的问题信息发生相互作用。
    在酝酿期,问题被暂时搁置,短时记忆中的目标信息就被遗忘(选择性遗忘),长时记忆中的问题信息还保留。    当问题被再次考虑时,需要在短时记忆中形成新的目标系统。这个新的目标系统受到长时记忆中已有的问题信息的作用,会与酝酿期前形成的目标系统不同,并可能导致问题的迅速解决。
4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酝酿(incubation)有助于问题解决。
    原因分析:    休息时,定势或功能固着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可能被消除。
    酝酿有助于重新形成问题的表征,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5  创造思维的有利条件
    广开思路     类比推理 
    远距离联想     多中心注意 
    防止紧张     优良的个性
6  创造思维能力的测量      求同思维能力的测量
     求异思维能力的测量       流畅性(fluency):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flexibility):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       独特性(originality):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创造个性的测量本章思考题
    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简述想像的含义及其功能。
    什么是有意想像?它有哪些种类和特点?    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有哪两种?概念形成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为什么人们在推理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推理错误?
    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 
高三第一轮复习讲义 英语 海淀高三物理内部讲义 哪儿能买到? 请问(内经讲义)在哪下载? 我想找《心灵鸡汤》作者的另三本书《青春恋爱讲义>? 写出你认为应该选入讲义而未被选入讲义的诸子语录三则。并用简洁的语言写上入选理由 青岛有没有招收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三大类)硕士的学校啊?) 哪里有会计基础知识的讲义(DOC版)下载 谜语:十年一课老讲义(打法律名词) “讲义”是什么 讲义下载 职业道德讲义 谁知道?(心理学的) 心理学? 三种心理学 有什么地方可以下载吗? 北大 北师 华东师范 这三所心理学研究生招生情况 请问,哪个朋友有一中网校2005高三第一学期视频的讲义还有暑期培训的,跪求~~~~~~~~~ 请问,哪个朋友有一中网校2005高三第一学期视频的讲义还有暑期培训的,跪求~~~~~~~~~ 请问,哪个朋友有一中网校2005高三第一学期视频的讲义还有暑期培训的,跪求~~~~~~~~~ 请问,哪个朋友有一中网校2005高三第一学期视频的讲义还有暑期培训的,跪求~~~~~~~~~ 请问,哪个朋友有一中网校2005高三第一学期视频的讲义还有暑期培训的,跪求~~~~~~~~~ 请问,哪个朋友有一中网校2005高三第一学期视频的讲义还有暑期培训的,跪求~~~~~~~~~ 女性心理学(前苏联版) 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的讲义及练习(DOC版)哪有下载? 哪位老师有质量工程师(中级)考试的复习资料、讲义或电子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