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愿主唱现场甩头:陈云干部工作思想中的哲学内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5:58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领导的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包括干部队伍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的。陈云同志在延安时期,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七年之久。他当时所著的《论干部政策》、《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以及后来所著的一系列相关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干部工作思想和实践。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陈云同志总是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思想深刻,文风朴实,实事求是的精神像一条红线贯穿他思想的始终。怎样做到实事求是?陈云同志的体会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314页)今天,重新学习陈云同志的著作,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哲学精髓,对于加强和改进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治党治国的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胸怀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坚持干部工作为政治任务、政治路线服务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始终胸怀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是陈云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陈云同志始终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突出强调要胸怀全局,把完成党的历史任务、实现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说:“看问题要全面,要看本质,不要只看局部,看现象。”(同上,第101页)“要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时事政治的情况,不然也就不能规定当前的革命工作的任务和方法。”(同上,第49页)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很好地负起历史责任,把我们党建设好。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部分,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是由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因此,做干部工作,必须胸怀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做到全局与局部的一致”。(同上,第129页)如果只考虑局部利益,就要发生本位主义,妨碍大局。只有把干部队伍建设放在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全局中来思考,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避免大的失误。

  做干部工作胸怀大局,是实际的、具体的,绝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口号。最重要的是必须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决定组织路线、干部路线,组织路线、干部路线必须保证政治路线的实现。陈云同志说:“党的一切决议和政策,都要通过干部去实现”,(同上,第119页)“组织工作要适合于政治路线的要求,保证政治路线的实行。”(同上,第129页)怎样才能做到呢?陈云同志强调了两条原则要求:一是必须对政治路线有正确了解,同时对具体情况有切实了解。“只谈路线,不了解具体情况,是空谈。只知道具体情况,不了解路线,是盲目。”(同上,第129页)二是必须把上级的领导同下级的工作结合起来,从上到下都要注意政治路线在具体实践中的贯彻落实。“上级只谈政治路线,下级只谈具体工作”的缺点,必须克服。(同上,第129页)陈云同志这些视野广阔、胸怀全局、立足实践,正确处理贯彻执行政治路线同做好干部工作关系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辩证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干部政策,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根本上促进矛盾的解决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的干部政策,同党的其他方面政策一样,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产物。陈云同志指导干部工作十分讲究方法,更加注重政策。他特别强调:要把“使用人才,制定政策”当成大事。他在提出和阐述党的干部政策时,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把制定和执行政策与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统一起来,着眼和着力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可能地凝聚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广大干部紧密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从干部工作各种矛盾的共性中抓住个性,从不同矛盾的特殊性中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合乎实际的政策促进矛盾的解决,防止和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性、片面性和绝对化。这两个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选用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全面贯彻德才兼备原则。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大原则、大政策、大方针。我们党的干部来自方方面面,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各有长短,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聚集在党内。陈云同志一贯主张放开视野,搞五湖四海,广纳一切对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不管是来自哪个社会阶层的,不管是本地的或外来的,也不论是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干部,只要是德才兼备的就应当大胆使用。他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主张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提出任免、提拔干部要全面估计干部的德和才。他认为,政治、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但应以政治为主,“才干固然要有,但德还是第一”。(同上,第308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同志同邓小平等同志一起制定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这是德才兼备原则在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上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他多次论述推进干部队伍“四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革命化是前提,只有以革命化为前提,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才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他力主“大胆提拔,加快提拔中青年干部”,(同上,第277页)同时指出“现在有同志常说,要开拓型干部。开拓型也要,但首先要强调有德,有党性。”(同上,第308页)“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同上,第277页)绝不能提拔反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人,严重违法乱纪的人,耍两面派的人以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

  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地看待干部的长处与短处、功劳与过错。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一项基本的干部政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看待干部,是贯彻执行这个基本政策的前提。陈云同志在这方面的论述是大量的、一以贯之的。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毫无长处、毫无优点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毫无短处、毫无缺点的”,(同上,第10页)而且“一个人的长处里同时也包括某些缺点,短处里同时也含着某些优点。用人就是用他的长处,使他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同上,第10页)对在工作上和党内生活中犯了错误的干部,陈云同志一贯主张全面地、历史地和发展地去看待。他说,所谓全面是什么呢?我们看到这个同志犯了什么错误,也应该看到他在党内做过什么好事,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必须看到当时党内的整个情况,这些同志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犯的错误。干部既然犯了错误,当然要批评,但“务必要适当和正确”,(同上,第17页)要“和颜悦色地说服人家,善意指出犯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办法”。(同上,第17页)

  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待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必然性,促进新老干部团结合作。这也是陈云同志指导干部工作一以贯之的政策思想。延安时期,他在谈到干部队伍建设时说:“现在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开展,新的根据地在不断建立,军队在不断扩大,党在全国需要用很多干部,如果没有大批的新干部补充到干部队伍中来,我们的革命事业就要停顿不前,就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同上,第95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同志力主“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同上,第295页)强调“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他们”。(同上,第276页)针对一部分新老干部彼此“看不起”的情况,他用唯物辩证法思想耐心进行教育,强调新干部老干部都宝贵,“应该团结起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上,第98页)

  从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的党情特别是干部队伍的实际出发,用正确的思想和政策处理好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之间的关系。这是陈云同志历来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是一个生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党的干部队伍中,很长时期是工农干部特别是农民干部占大多数,而党的事业的发展,又必须拥有大批掌握各种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人才。陈云同志用革命的历史事实告诉大家: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要革命的,许多革命,是靠知识分子来领导的,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同志认为,“没有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来,也决不能建成现代化的新中国”。(同上,第261页)他指出:知识分子是有用之才,但实践经验太少,不要自以为是,自命清高,要在革命实践中增长才干,向工农干部学习;工农干部实践经验丰富,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凭老资格摆架子,而要看到知识分子的长处,向知识分子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党员干部与非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陈云同志的一贯思想。为了党的事业,也为了干部的成长,他主张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动干部,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推进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的团结合作,既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又在整体上发挥好干部队伍的作用。同时,陈云同志明确反对借口外来干部不熟悉当地的情况而排斥他们,因为外来干部有他们的长处,会带来别处的新鲜经验,往往能突破当地的认识局限,工作起来更具有开拓性。陈云同志对于加强党员干部同非党干部的团结合作也高度重视,付出了不少心血。他指出:“不团结非党干部,就不能团结全国人民,革命就不能胜利。这个问题,目前和将来都是对我们党的一大考验。”(同上,第127页)处理好这个问题,关键是党员干部要坦白、诚恳、直爽,要有气量。

  三、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建设干部队伍,把了解使用、培养提高、管理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我们党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能适应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队伍,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干部队伍建设各个环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使这些环节相互衔接、彼此结合起来,绝不能重此轻彼,更不能加以割裂。在这个问题上,陈云同志系统总结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形成了关于干部工作的完整思想体系,其中充满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陈云同志认为,了解干部,是制定干部政策的基础,也是执行政策用好干部的基础。他说:“了解人,要了解得彻底,不是容易的事情,严格地讲是很难的。”(同上,第9页)难在哪里呢?难在容易犯两种不实事求是的毛病:“第一种毛病是用一只眼睛看人,只看人家一面,不看全面”;“第二种毛病是只看到这个人今天干了什么,没有看到他以前干些什么,只看到他本领的高低,没有看到他本质的好坏”。(同上,第9页)因此,做干部工作,一定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坚持客观、全面、发展的观点,从本质上了解干部,“不要只看一时,只看一面”;(同上,第12页)“对于一个人没有根本的估计,用人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同上,第12页)

  陈云同志认为,选拔、使用干部,必须在坚持党的用人标准前提下贯彻“人、事两宜的原则”,做到“用人得当,适得其所”。(同上,第123页)他主张按照才干,按照需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而“发挥长处是克服短处的最好办法”;(同上,第124页)干部的能力大小和工作历史,必须符合其岗位要求,即工作要称职。他强调,在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大量吸收干部时,大门要打开,大胆选人用人,同时要保证质量,做好审查工作,轻率用人、突击提拔、临时动议、安排照顾等做法,既违背人、事两宜的原则,也违背干部成长规律。

  陈云同志认为,提拔、使用干部必须同时做好教育培养工作,要反对只提拔,不教育;只使用,不帮助他们成长。他说,我们反对教条主义,不是反对读书。而“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需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当然一般知识也需要。要读懂马列主义,而没有一般的知识,那马列主义也不容易消化、掌握和接受”。(同上,第164页)他强调把基本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教育一致起来。“只停于实际,就不会有远大目光;只停于高远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上,第125页)要看到“实际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实际工作的过程,就是教育干部的过程。”提出“在工作中发现干部有错误时,要及时教育之,纠正之,说服之,使之从错误中求得教训,并且提高到原则上来认识。同时,要鼓励他们吸取和正确地运用别人的经验。发展其长,克服其短。适当表扬优点,适当批评弱点。”(同上,第125—126页)

  陈云同志认为,要放手使用干部,鼓励、支持他们大胆负责地工作,同时要对干部经常地加以检查监督和纪律约束。他指出,党的干部手中都大大小小地拥有一定的权力,如果缺乏监督、检查和纪律约束,容易脱离群众,尤其是掌握了政权以后,犯了错误会更直接更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他强调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坚决惩办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陈云同志率先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同上,第248页)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改变不合时宜的做法,但“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同上,第251页)必须对干部的工作和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和纪律约束。陈云同志还认为,为了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审查干部是不可缺少的。但“审查干部必须实事求是,客观,严格。”(同上,第122页)他强调监督审查干部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审查关系到一个干部的政治生命时,尤其要很郑重、很谨慎、很细心地处理,不能疏忽大意,不能冤枉好人。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他对干部诚挚关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四、学好、用好哲学,在干部队伍建设实践中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陈云同志说:“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上,第309页)“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同上,第311页)这是他的切身体会、经验总结,也是对我们大家包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的殷切期望。

  人们实践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这是学习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我们党形成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的认识论基础,也是陈云同志几十年坚持和阐述“用人之道”一再倡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陈云同志非常强调实事求是,强调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他说,“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同上,第201页)他同时深刻指出:“真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有无产阶级的立场。”“如果尽是为个人打算,一辈子也掌握不了这个方法。”(同上,第205页)

  做到主观和客观相一致,是在工作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吸取各方才智的过程。陈云同志说,“事物是很复杂的,要想得到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解,那就必须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经过周密的分析,把它集中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发动广大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同上,第222页)甚至要主动找有各种不同意见的人交换意见。他反复强调,要通过发扬党内民主,“互相交换正反两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同上,第202页)为了发扬党内民主,他提出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正面地坦率地辨明是非。这是应有的原则态度。二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民主,只集中,必然愈不能集中”。(同上,第208页)三是每个党员干部都有在党内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权利,也有服从决定、积极工作的义务,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一个也不能少。

  发扬民主,一定要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共产党人党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要靠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促使人们的错误向正确方面转化,把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在这里,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针对党内一部分干部不能正确估量自己,怕丢脸,怕失去威信,只喜欢人家说好的,不喜欢人家说坏的,人家说功他就舒服,说过就不舒服等现象,也鉴于党内存在只讲团结、放弃原则的好人主义,当面客气、背后指摘和相互捧场、私人拉拢等错误倾向,陈云同志一再提出要积极而适当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决纠正那些害人、害党的不良现象。他要求共产党员勇于自我批评,指出对人要客观,首先对自己要客观。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各种错误的目的,是使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使正确的同志更进步。他特别要求高级干部带头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把面子丢开,讲真理,怎样对老百姓有利,怎样对革命有利,就怎样办。

  重新学习陈云同志关于干部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探讨其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我们深深感到,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陈云同志始终抓住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精髓,始终坚持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科学态度,所论所述反映了他从丰富实践经验中得到的对于干部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体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公道正派、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和求真务实、善于学习的革命风格。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我们永远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遇到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路和办法来加以解决。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应当结合新的实际,努力掌握和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世界观、方法论。这也正是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一再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原因。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要思想时,如果注意深入理解和把握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注意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就一定会大得其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就一定会展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