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昂斯的女儿奢华生活:天下有“免费的午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17:09

天下有“免费的午餐”


日期:2011-12-28 作者:桑胜月 来源:新民晚报

 
  天下有“免费的午餐”

  桑胜月

  前一阵子去新加坡,意外地收获了一个惊喜:在去朋友家的旅途中,邂逅了一座闻名世界的居士林——“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亏得我的朋友提议我们徒步前行,说是可以看看沿途的街巷风景,不然必定错过。他那五六岁的儿子踏着滑板,一闪就进了一座“庙”,于是我们自然跟进。刚进院子,看见了巨大的缅甸卧佛,进大殿看见了高耸的金光闪闪的含笑菩萨,我断定,我是进到了与我们同属一脉的新加坡的“庙”。但庙里庙外不见香烟缭绕。难道新加坡的庙不兴上香?

  原来,香,是要上的,得在门外。再看卧佛脚旁的提示牌:“请勿点油灯或莲花烛”。

  小孩儿将滑板车交与爸爸,在一个长形纸盒里挑选了一颗包着彩纸的糖,而他的爸爸并不阻止。我担心孩子会受到工作人员的责备。孩子他爸却说,每经过此地,他儿子都会进来上香并取一粒糖。你们看,那边的饭堂里正开着晚饭,人人可以进来吃,供应的是免费素餐。说着,我们的脚步移向饭堂,我心里疑窦丛生:虽说“庙”是行善的地方,但素餐免费,且365天人人可以来吃,这……朋友笑着释了疑,首先他指出,这不是“庙”,而是“居士林”,是居士们活动的场所。下面他的介绍,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这是新加坡佛教唯一的居士林,至今已逾15000多居士。这里供应免费素餐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知道吗,每天三餐,外加下午茶点,都免费,平时有上千人来呢,到了周末,要多到五六千人哦!”“那么如果你来吃,可以吗?”朋友笑了:“当然可以了,但我能自己解决,为什么要加重他们的负担呢?”

  我们走进饭堂,一排排的长桌后就餐的人还不多,许是时间尚早吧。但我看到就餐者像参加自助晚宴似的从各个大餐盘里取菜,从不锈钢桶中舀起红豆汤,饭后自己洗碗,态度像在家里一样自在而从容。

  可能是习惯使然,朋友父子都在水果筐里各拿了两块苹果吃起来,并告诉我:“这里备了大量的面包,还有咖啡;半夜里你进来吃,都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你注意到了吗,居士林里是没有门的。”朋友对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善行赏识有加。有着拍照瘾的我,那时那刻,眼望着面前悠然进餐的食客,和进出送餐勤勉服务的居士,羞于将相机开启,我不能到这么一个神圣的地方来猎奇,食客的尊严,免费场所的家常氛围是我第一要维护的。

  出居士林,我依然有些疑问萦绕心间:一个机构,做一阵子好事容易,但几十年做下来,并打算一直做下去,谈何容易?回国后的我迫不及待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大量的资料综合起来还原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该居士林成立于1934年。现在素餐供应虽说繁重,但专职厨师仅有四名,全仰仗上百名“厨房助理”分工采买、烹煮饭菜。他们无一不是义工。目前居士林的义工已达1500多名,他们来自新加坡的各个阶层。

  居士林每天的免费餐要吃掉200公斤米粮、两三百公斤的蔬菜水果。那么这庞大的开销靠什么来支撑呢?这在做善事成风的新加坡已不成问题——各界的善心人士除了捐款之外,会自发地送来蔬菜、食油、瓜果。有一车一车送的,有全家老少人手一袋米一袋果地送的。民众细水长流的支持加上政府固定的资助,使居士林的免费素餐顺利供应到如今。

  有人问:“居士林为什么不设门呢?”林长答:“为什么要有门呢?你要吃多少就有多少,我们这里来者不拒……”这让我猛然想起,居士林入口有一对联:空门不必关,净地何须扫。原来这是新加坡人可以自由出入的家啊!

  据说,新加坡极少乞丐。当地人说,无钱吃饭,大可不必担心,新加坡有一个免费大食堂——居士林。评论家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政府减少、防范了罪案的发生。

  一个人心向善的国家是个有希望的国家。这就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对我最大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