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o'pry裸:蜗居看得我泪流满面,拼搏精神体现生存法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0:00:52

蜗居看得我泪流满面,拼搏精神体现生存法则

2009-11-27 09:21:03 华声在线

1139名网友正在讨论

设为主页

字体:【大 中 小】

  又是一个百无聊赖的午后,我走在清幽的林间小道上,顺眼望过去,山间那清凌凌的山,蓝盈盈的水,一番万种风情。曾几何时,我愿采撷高空的云朵,来编织自己的梦。只是梦已经远离,人多情,他物不见得有情。

  常年身处乡村,写作之余只有靠看电影消遣。电视剧《蜗居》如同一场暴风席卷而来,无论是故事透露出的辛酸还是主人公的奋斗精神,都非常符合80后的口味,特别是从小地方走出来而又妄想立足大城市的年轻人。该电视剧表现出的主题恰恰与我一贯的思想如出一辙。于是我就蜗居陋室,蜷缩在床上,看电视剧《蜗居》看得泪流满面。仅仅看到开头,姐姐海萍甘愿在大城市生活困窘,也不回小地方,哪怕是一辈子奋斗挣扎还不够给自己买个藏身之所。特别是在妹妹毕业后,她让妹妹跟她蜗居在狭小空间里,为的是妹妹迟早能在大城市工作。她的追求,她所做的一切体现出的奋斗精神,含射出日子的艰辛,而最终她成功了。尽管辛苦了一生,终于能立足于大城市,最后爱情事业都还算美满;而她妹妹在奋斗间徘徊退缩,最终选择了金钱,一手葬送掉自己的爱情,沦为腐败分子的情妇,这是否也是一种优胜劣汰呢?

  姐姐海萍的台词,大意是说,我就不相信那么多人能在大城市生活,我们就不能,而我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尽管自身贫寒,但就是喜欢城市这种环境,一种区别于小地方的感觉与气质。他们日子过得困窘,也要留在大城市,蓄积能量,以为早晚一天自己的能量会爆发出来,从而自己也就成为真正的都市人。看到这里,我眼眶里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这不完全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吗?

  里面的主人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而在大城市他们什么都算不上,用海萍的话说,自己连一个本地小市民都不算。设想一下,如果他们一开始就量体裁衣,大学一毕业就回老家那些小地方,安心过小日子,也就没有后来的心酸打拼了。海萍是这样说的,自己到大城市见识过这么些场面后,自己还能回小地方定居吗?她心有不甘,觉得自己回不去了,别人能享尽都市的荣华,自己有何不可?她在乎的不是城市,而是城市的这种环境。

  实际上,海萍这种拼搏精神,恰好是一种生存法则,适者生存,靠实力竞争说话。弱肉强食,这条生存原则早就被公认为定理了。即便自己是一无所有的外地人,但只要自己掌握有生存本事,用自己的脑子征服人,工作稳定了,十年下来,她终于在大城市有了安身之所。而那些本地城市人,如果所学无术,头脑简单无能的话,如果你不耍花招,不像妹妹海藻那样,那么最终会被淘汰出局,哪怕你在都市有一份祖业。大都市这样的生存圈子,用发展的眼光的来说,本来就是那些有层次的人方可安定下来,他们应该都是出类拔萃,无可挑剔的,都是精英的汇集。如此的层次种类繁多,实实在在的本事与能力就是其中一种。如此说来,电视剧表现出适者生存的人文现状,也不足为奇,因为这不正是几百年前达尔文就提出来的科学论断吗?尽管适者生存,但许多因素总是人为的,优秀者能脱颖而出,但并非优秀者不能被选拔上。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姐姐践行的是前者;人际命脉是人为法则,妹妹践行的便是后者,然而因为有了后者,前者未必百分百管用。其实海藻也是无奈之举,没有人脉,自己赤手空拳的靠什么立足生根,甚至连买一根冰激凌都舍不得。

  整个故事,就是姐妹两人践行出爱情与房子的选择。事实上,房子只是一个代名词,实质应该是金钱,妹妹为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不顾惜人格尊严,甘愿沦为拜金主义者。再进一步说,这不就是表现出当代人的贫富悬殊吗?如果自己没有超凡的能力,连个自己安身的小窝都是休想,难怪他们都渴望自己是超人,是孙悟空,房地产商是否也可去看看呢?尝尝普通百姓的心酸是个什么滋味?

  姐姐在都市的生活,步履虽然举步维艰,但却很自信,丝毫没有沉闷厌倦,心上过得舒坦。而妹妹物质是富足呢,却没有真正的幸福,爱情是虚无,永远也跳不出胸口那一道深深的印痕。

  这辈子,我愿拥做青葱的山,做澄净的水,洗涤净化心灵。然后再掬一捧故乡的水,睡在故乡四季的风中又何妨?(林之贤的博客 新华博客)

  相关新闻:

  网友"蜗居"故事引"蚁族"共鸣 "晒苦"帖层出不穷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要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电视剧《蜗居》台词、网络“蜗居”名言 (广州日报 )

  蜗居》台词击中80后心理 买房=幸福?

  《蜗居》的热播源于它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80后成长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但结婚、买房、还贷、工作等等压力接踵而来,击得80后们体无完肤,海萍说:“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来: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买房的队伍,却越来越多的人不快乐,他们是为买而买,逼着自己工作挣钱来谋一个挡风遮雨的窝,这样的买房还等于幸福吗?

  《蜗居》里众多让个体触景生情的桥段、台词,使个体心有灵犀——在理想与现实、情爱与家庭中的无奈、困惑,甚至是赤裸裸的生存现状。正是在这点上,电视剧《蜗居》赢得了公众的关注和众多专家学者的解读。

  东方卫视新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蜗居》,其影响已经超出了上海,大受欢迎,引起热议,连中央电视台都有反应了,民间谈得沸沸扬扬。电视剧刺痛了当前人们最为敏感的一根神经:房子问题。离谱的,怪圈般,像疯狂的野牛一样难以控制的房价,已经把千家万户卷进去了,几乎牵动所有人的心。

  《蜗居》围绕着房子问题展开剧情,房子本来是平常的事,可如今已经极为不平常了,本来,人活着首先得有个住的,安居方能乐业,可如今,“居”成了问题,“安”更不容易达到了。房子问题把生活、伦理、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都聚焦在一个爆发点上,难题多多,矛盾重重。由房子问题引起了家庭的不合,情感的碰撞,观念的冲突,道德的失衡,人性的扭曲,贪官的腐化,社会阶层的矛盾,政府决策的艰难等等,都是房子惹的祸!

  《蜗居》的人物和故事,紧紧地“贴”在房子问题上,演绎得很生动,很真实,很精彩,但也很郁闷,很压抑,冰冷冷的,让人感觉到好像自己就是剧中人,联想到当前的生活现实,令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不寒而栗。

  当然,电视剧不直接指责或痛骂离谱的高房价,而是把房子问题融化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剧中人大都是不坏的人,但也不是让人看了就赞赏,就觉得好的人,他们真实,有优点,也有缺点,为了生活,他们奋争、执着、勤谦、节约、顾家,努力工作;但同样为了生活,他们利己、计较、耍心眼,不顾亲情,把人当手段等等。素质不低,处事得体,人缘不错,长得也挺像样的宋思明,关心朋友,呵护家庭,但作为权力的影子,这位宋大秘书也挺善于用权,挺善于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挺执着地去追求年轻美女来当自己的二奶。这让观众仿佛看到了生活中活生生的现实。观众恨他,但又好像有点理解他,不想去痛骂他。剧中,有官场文化,有二奶的故事,但电视剧又不停留在官场、二奶上面,而是把观众引向更深的内容,引人进入更深的思考,于是,该电视剧就巧妙地与其他官场剧、腐败剧等区别开来,让人感受到眼前的故事就是冰冷冷的生活现实。

  《蜗居》的人和事,告诉观众,房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价格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千千万万民众的生活问题,已经残酷地撕裂了众多家庭的情感关系,已经伤痛到人们的骨髓深处。

  面对着电视剧,人们已经不是很关心宋思明和海藻是否真爱、海萍对海藻悲惨的结局是否负有责任等情感生活剧方面的话题了,而是思考着房子问题对民众情感价值系统的无情的摧毁,海萍和海藻姐妹之间原本那样清纯而美好的亲情,她们和父母的亲密无间的真情,以及同事间,朋友间的真挚友情,都是在房子问题面前变得面目全非了,变得冰冷冷的严酷了。亲情、友情、友谊在以房子问题为焦点的利益面前,彻底地失去了原来的分量,不得不节节败退,无可挽回。这代价有多大?!

  《蜗居》谈爱情,但不是爱情剧;《蜗居》讲官场,但不是反贪剧;《蜗居》说道德,但不是家庭伦理剧;《蜗居》演绎日常生活,但不仅仅是现实故事。《蜗居》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比谈情更让人心痛,比反腐更让人深思,比批评不道德行为更让人去深刻地思考人生的价值问题。

  活着是美好的,为了生活,人也是应该努力,应该奋争的。可是,你再努力,再奋争,再拼命,再百折不挠,为什么就连安居都达不到呢?而且,因“居”的问题,引来了惨不忍睹,想都不敢想的惨痛的后果,这是为什么呢?

  《蜗居》从根本上说,是触及了当下某些政府部门和开发商合谋操作房子所带来的经济生活的变化,诉说由这变化所引发的日常生活的冰冷现实,以及其对于一代人精神和情感的冲击和摧残。房子问题不仅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可怕的变异,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令人心痛的病态扭曲,也让人面对着当前冰冷的现实不得不思考人生的正真价值。如果没有公平,如果正义在当前已经不存在,如果再奋争也没有好的结果,那么,普通民众,还怎么为信仰去工作,去奋斗,去创造未来呢?

  房价在扭曲现实,扭曲情感,摧毁着人性。冰冷冷的现实压得不止一代人心里喘不过气来,《蜗居》让人感觉到不知道该去期待未来,还是应该回忆着过去。

  难道为了能“蜗”在一个“居”室里,就该失去友谊、友情和亲情,就该毁掉美好的生活吗?(武术之乡沧州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