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6:丹青情似漓江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6:29:18
——记白雪石为新华社创作巨幅国画《漓江》
贾靖宏
1987年北京新华社新闻大厦落成后,老社长穆青同志一直想要一件巨幅国画装点多功能厅。同年盛夏的一天,穆老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问我请谁来画这幅大画比较合适。当时,我向穆老提到了几个人,他们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国画艺术大师,而且都与新华社和穆老本人有过接触,比如说穆老曾经接待过的南京画家亚明、宋文治,岭南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上海的刘海粟和北京的黄胄、何海霞等,但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最后还是选定了北京的白雪石。白先生时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是开创桂林山水画新技法的一代宗师。他用个性极强的笔墨和匠心独运的构图与色彩,把本来就是造化之赐的漓江山水巧夺天工地展现于观者眼前,那博大深邃又清新明朗的光影透视、层叠错落的山峦与渔村树木与水中的倒影交织在一起,观之即仿佛神游于秀丽的漓江山水中。我曾经多次满怀惊叹地欣赏过白先生为一些有名的建筑物创作的巨制,也曾见过无数观者因为他的作品流连忘返。
之所以选择白先生,不仅因为他人品好、画技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白先生的家离我们新华社很近,平时他就常来社里参加联谊活动。定下来之后,穆青也提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当时的书画市场已经开始繁荣起来,但新华社是“清水衙门”,根本不可能支付太多的钱。我就说“可以试试看”。
随后,我受穆老的委托来到了白先生家,先向老人转达了穆老对他的问候,而后向他和他的子女们说明来意,白先生毫不犹豫地应允下来,而且根本没有提钱字。但白先生很快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幅大画究竟在哪里画?他还笑着说:“你也看到了,我这十多平方米的客厅兼画室,摆那画的一角都摆不下。”听他这么一说,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啊,到哪去找这么大的地方啊,而且可能还得有必要的辅助设备。我正在犯难,白先生忽然又开口说到:“对啦,你不是跟中国画研究院的领导很熟吗?他们那里有个可以自动升降的画案,跟他们说说,我可以每天去那里作画。”
听白先生这么一说,我真是高兴极了,马上告辞回社里向穆老汇报,又跟中国画研究院联系妥当。然后,穆老让我跟社里交通处联系,由他们出车,每天上午8点接白先生去中国画研究院。
时值炎夏,酷热难当。但白先生上了年纪,不能吹空调,就只能穿着背心和短裤,仍然汗流浃背,而且还总是站着作画,其困难可想而知。每天上午从9点到12点,3个小时的时间里,老人基本上都在不停地挥毫,那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的劲头让中国画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都特别感动。而且,几乎每次都是在工作人员的一再劝说下,白先生才肯停下来喝口茶,或者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白先生每天的午饭都在中国画研究院解决,要求也不高,两菜一汤就没问题了。饭后,社里的汽车再把老人送到家里。
经过22个炎热夏日的辛劳,年逾七旬的白先生终于完成了他为新华社新闻大厦绘制的这幅国画巨制,而这幅巨制仅仅略小于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那幅大画。
不过,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幅巨制完成后的第三天,白先生的女儿白玉就打来电话告诉我,说白先生患了“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每天都只能躺在床上,十分痛苦。我听后非常着急,马上骑车去白先生家中探望。见到老人痛苦的样子,我很焦虑,也感到十分内疚。我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连日顶着酷暑作画,而且又休息不好,白先生可能也不会得这种病。随后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我带着白先生多次去友谊医院、广安门中医院,还请到了一位拥有祖传秘方的中医到白先生家中诊病……直到白先生的疱疹结痂并看到老人和他的子女们的笑容时,我那颗提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转眼间,白先生的那幅大画被悬挂于新华社新闻大厦多功能厅已将近二十年了。这期间,不知有多少新华人和来过这里的社外宾朋和新闻界的同行被白先生画作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所感染!白先生在这幅巨制里,“巧裁桂林千重秀,妙剪漓一段春”,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绝妙至极的境界。时至今日,这福大画的市场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当然,它的价值也不是单凭市场价值就能估量得了的。我们所珍重的,不是它的金钱价值,而是它那匠心独运的艺术价值和它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位以及老艺术家对新华社和新华人的深情厚谊。所以,直到今天,我仍然非常清楚地记得穆老为庆祝这幅巨画‘被悬挂于多功能厅而设宴招待白及其家人时’说的一句非常动情的话:“这是白老先生献给新华社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它代表了白先生对新华社和新华人的一片真情,而这真情是无价的,让我们新华人世世代代地永远珍惜它、爱护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