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maythesunshine:文章语言“得体”五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34:51
文章语言“得体”五方法
2005-2-1 22:00:00  李斌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有个同学写自己与母亲去果园摘采荔枝,看到到处是挂着红彤彤的荔枝果,母亲禁不住发出了感慨:“多亏了党的富民政策,多亏了科技兴农!‘三个代表’思想让咱果农走上了小康路。”试想,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劳动时,会说出这样的“心里话”吗?显然,这个学生的作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是不得体的。所谓得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言语、行动)得当;恰当;恰如其分。”语言学家说,语言得体,“就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王希杰《修辞学通论》)语言材料本身并无明显的优劣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得体。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所谓适当者,就是顺着思路与语气,该俗就俗,该文就文,该土就土,该野就野。”他说的“适当”与“得体”是同义的。很多作家和语言学家都认为“得体”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准则”、“修辞学的最高原则”。因此,文章语言是否得体,事关作文的成败。那么,如何在作文中做到语言得体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把握文体特点
语言之得体,首先须符合文体,即文章的体裁。古人说:“文莫先于辨体”,又云:“自古执笔为文者……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遂称才士。”不同的文体决定了写作语言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文体对写作语言有不同的要求。如曹丕就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名诔尚实,诗赋欲丽。”这些要求就体现出写作语言得体性的内容。比如应用文体,一般以记述、说明为特征,以实用为目的。因此,它的语言要求是准确性、简洁性和规范性。而文艺性文体语言的要求是形象性、表情性、音乐性和独创性,多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文体的语言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说明文体的语言要求科学、准确、简洁、平实等等。即使是各大类文体中,还有具体的小类之分,各小类的语言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同属文艺文体,散文的语言要求优美、文采斐然;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内蕴、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而戏剧语言要求动作性、性格化和口语化。比如同是写眼睛,《明居湖听书》是小说,因此,多用短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尽铺陈描写,借以再现白妞的青春活力,达到表现人美艺更美的艺术效果。而《猎户》是记叙性散文,因此,多用描述性词语,运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记叙人物的性格和外貌特征。《眼睛与仿生学》是科技说明文,因此,多用科学术语,用叙述的方式,介绍眼睛的基本功能。在写作中如果忽视文体的特点,语言的运用上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闹出笑话。例如,有同学写自己腿有残疾的同桌:“他上肢拄着拐杖,艰难地移动着下肢,终于爬上了山顶。”“上肢”、“下肢”是科技术语,现在把它用到文艺性文体中,总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二、             明确文章功用
文章的功用与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而写有密切关系。写作的目的不同,文章的功用是不同的,而功用不同的文章,对语言的要求是有区别的 。比如“小说”与“史”、“传”,都是记叙性的文章,但小说是“用人物形象去感染人”,史、传是用历史事件去启发读者,前者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生活情节,后者则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历史真相。同是写三国时候诸葛亮失街亭,《三国演义》用近万言铺陈,写来人物形象生动,事件波澜起伏。而《资治通鉴》卷七十将《三国志》中记载的有关魏蜀街亭之战的所有材料收集一处,也不过数百字。真正战争的场面只有“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击,大败之,士卒离散”数语。夏曾佑曾说《水浒传》中潘金莲私通西门庆的故事如果在唐书、宋史中记叙,就只有“妻潘通于西门庆,同谋杀武大”二句。为什么二者的语言有这样大的差异,就是因为小说和和史传的功用不同。又如,同是游三峡,如果你想向读者介绍三峡的风土人情,那么最好是用记叙描写性的语言,如果你想抒发游历三峡的感想,一般用抒情性的语言,如果你想向读者介绍大坝的建设进展情况,一般用说明性的语言,而想歌颂三峡的建设者们,主要用抒情议论语言。因此,文章的功用不同,对语言的要求是不同的。文章语言要得体,必须明确文章的功用。
三、             注意时代色彩
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它每时每刻都在发展演变。一个时代的语言往往有着与其他时代不同的特色。语言得体的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在作文中要尽量选用那些清新活泼的语言,抛弃那些与时代不符的陈词滥调。比方说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些名篇佳作,但是名篇佳作的语言有些在今天看来已是不得体了。就是鲁迅作品中的某些语言,在当时是得体的,但今天我们就不能模仿使用。如果有人现在还用“伊”代替“她”,把“的”改为“底”,或“他”、“她”不分,那绝对是不得体。近年来,由于高考作文中有个别文章因用文言文写作而被评为高分,导致许多学生经常用文言文作文,或文白夹杂,这是很不得体的,因为,时代不同,语言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了,赋、骈文的衰败,格律诗的日趋式微就是明证。注意时代色彩还要求我们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同的审美情感,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就是说在文章中,不能以古论今,也不能以今论古,不能让这个时代的人说那个时代的话。有学生在读后感中这样评价蔺相如:“蔺相如在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与廉颇争名于朝,‘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体现了他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这种评价极不得体,因为作者以今论古,脱离了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让现在的青年人嘴里冒出“哇塞”“酷毙了”“美眉”等新潮“另类语言”,我们感觉不是失体,但让古人开口说:“WTO”“拜拜”“帅呆了”就是不得体的。
四、顾及读者对象
文章是用来交际的,交际的对象便是读者。文章语言要得体,就必须顾及到读者对象,要“量体裁衣”,“看人下菜”。很多作家、学者都强调写作中顾及读者对象的重要性。朱自清曾提出中学生作文要“拿假想的读者作对象”,“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毛泽东多次强调“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读者对象不同,文章使用的语言应是有区别的。顾及读者对象,首先,要考虑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例如书信中辈分不同,关系的亲疏不同,用语是不同的。从毛泽东的两封信,就可知。一封是“次崙先生左右:两次惠书,均已收读,甚为感谢。尊恙情况,周悖元兄业已见告,极为怀念。寄上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尚望收纳为幸。敬颂早日康复。” 一封是“世钊同志:惠书收到,迟复为歉。很赞成你的意见。你努力奋斗吧。我甚好,无病,堪以告慰。‘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信中的次崙先生就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校长张干。张曾要开除毛泽东,解放后惴惴不安,但毛对张一直尊敬有加。这封信写给师长,称先生左右,用文言文,语气恭敬,形式庄重。第二封信中的世钊即周世钊(字悖元),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同学、好友、兄长,解放后曾任湖南省副省长。因此,这封信称同志,语气随和,亲切自然。两封信由于都注意到了读者,所以情境相适,恰倒好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就曾说有些青年写信给他,往往在后写上“希望你给我复信,切切”,弄得他很不愉快。这就是没有顾及读者对象而语言失体。其次,要考虑读者接受语言的能力和条件以及他们的心理需要,正确给读者定位。1998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学时报社共同策划出版《院士科普书系》,但一直未能实现。据科学时报社社长说,主要原因是院士们写出来的文章不符合“科普”的要求,语言深奥,不能面向大众化的读者。面对大众化的读者用“深奥”的语言就是不得体。而冰心的《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为什么深受儿童欢迎,主要是考虑到了儿童的接受语言的能力和条件以及他们的心理需要。
五、联系用语环境
运用语言,必须适应“环境”。语言能否适应“环境”是其是否得体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环境既包括作者、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也包括文章上下文,前言后语所构成的语言活动环境,后者我们可称之为句境。比如描写一个人物的语言,就要考虑其所处环境:孔乙己受过孔孟教育,思想落后,性格迂腐,穷困潦倒,又处于封建科举制彻底崩溃的时代,因而,他的“多乎哉,不多也”、“读书人偷书不为窃”、“茴香豆有四种写法”等语言就非常得体,恰倒好处地服务于作品的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让子君说这话就失体了。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其语言和情态都是不同的。在主席台的话慷慨严肃,非正式场合的话随便轻松,和人谈判字斟句酌,与亲人在一起温柔调皮,如果我们写作时不考虑环境,语言就会失体。比如有个学生写父亲出差,自己与母亲到机场送行:“父亲分别跟母亲和我亲切握手话别。父亲的双眼充满了坚毅的目光,他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说:‘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这哪像是亲人话别,倒像宣誓。语言适应环境还包括必须适应句境,一个字(词),一个句子必须与上下文吻合。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新媳妇哭了一天一夜,头也不梳,脸也不洗,饭也不吃,躺在炕上,谁也叫不起来,父子两个没了办法。” “头也不梳,脸也不洗,饭也不吃”用的都是受事成分作主语的主谓句。如果前一句改用“也不梳头”,则后面应改成“也不洗脸,也不吃饭”,上下文必须一致,语言才得体。《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中“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这句牵涉到上下文两个人的施事和受事,如果没有“被”字,那么语言就会失体。古代也有许多因为用语环境的改变而使平句(甚至劣句)生辉的趣话。如有书生在诗会上写道:“柳絮飞来片片红”,此句一出,满座哗然。因为诗句平淡无味,而且不合常理,柳絮怎会是红的?哪知书生又写道:“夕阳方照桃花坞”,众人皆称奇。两句相应,诗中有画,得体熨帖。这就是用语环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