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摇和前卫摇滚:2010年安徽省经济运行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33:13
2010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2011年01月24日18时19分
省统计局副局长 倪胜如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多策并举,攻坚克难,奋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最好水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4.1:52.1:33.8。
1、农业战胜灾害,生产保持稳定。
虽然极端异常天气对我省农业生产不利,但各项应对措施及时、有效,农业生产仍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924.6万亩,比上年增加16.2万亩;粮食产量616.1亿斤, 比上年增产2.1亿斤,增长0.3%,粮食连续5年增产,再创历史新高;油料产量231万吨,下降3.9%;棉花产量31.6万吨,下降8.7%;主要肉类总产量375.4万吨,增长4.1%;禽蛋产量119万吨,增长0.7%;奶产量20.5万吨,增长2%;水产品产量193.3万吨,增长5.5%。
2、工业生产增势较强,企业效益大幅增加。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01.9亿元,增长23.6%,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7.9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最好水平。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665.7亿元,增长 25.9%;重工业增加值3936.2亿元,增长22.6%。37个大行业生产全部增长,增幅超过20%的有30个。在重点监测的44种工业产品中,有37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其中,原煤1.3亿吨,增长5.1%;发电量1443.9亿千瓦小时,增长9.3%;水泥7873.7万吨,增长13.4%;钢材2446.4万吨,增长13.8%;汽车124.5万辆,增长35.9%;四大家电产品,洗衣机1267万台、电冰箱2078.9万台、空调1666.1万台、彩色电视机395.3万部,分别增长29.3%、32.1%、62.9%和0.9%。工业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851.5亿元,增长45.9%,增幅比上年提高29.1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43.1亿元,增长62.7%,比上年增幅高12.6个百分点。37个行业中有36个实现利润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0.1,再创历史新高。
3、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营利性服务业增速加快。
传统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4%,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1%,增幅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4、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结构继续得到优化。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1849.4亿元,增长33.6%,连续6年保持30%以上增长。其中,房地产投资2251.8亿元,增长34.9%。投资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一是重点领域投资得到加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2.9%,金融业投资增长52.8%,科学研究投资增长1.2倍。二是装备制造业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增幅为49.5%,比全部投资高15.9个百分点,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持续活跃,全年完成7512.9亿元,增长45.9%,占总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8.1%提高到63.4%。
5、消费增速稳中加快,升级商品销售较快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1.5亿元,增长19.2%,增幅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481亿元,增长19.3%;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670.5亿元,增长19.1%。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3642.3亿元,增长19%;餐饮收入509.3亿元,增长20.9%。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汽车零售额增长47.5%,石油及制品增长43.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42.7%,金银珠宝增长32.9%,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88%。
6、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利用外资较快增加。
全年进出口总额242.8亿美元,增长54.8%,增幅比全国高20.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4.2亿美元,增长39.7%,比全国高8.4个百分点;进口118.6亿美元,增长74.6%,比全国高35.9个百分点。由于上年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下降23.5%、21.7%和25.7%,故2010年的较高增幅属恢复性增长,与2008年相比,三者增幅分别为18.8%、9.4%和30.6%。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81家,下降4.4%;合同利用外资21.6亿美元,增长50.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1亿美元,增长29.1%,增幅比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
7、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支出重点突出。
全年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063.8亿元,增长33%,增幅比全国高11.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9.4亿元,增长33%,增幅比全国高8.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总量和增幅均居中部第2位。地方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分别增长22%、32.8%和33.4%,增幅比上年提高12.3个、9.1个和26.5个百分点。财政支出较快增长,支出重点保障民生。全年财政支出2566.9亿元,增长19.8%。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城市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分别增长16.4%、23.9%、46.3%和46.5%,四项民生支出合计1037.4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由上年的38.1%提高到40.4%。
8、存贷款保持较高增幅,余额双双突破万亿。
201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366.1亿元,比年初增加3057.4亿元,比上年多增61.3亿元;余额增长23%。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453.6亿元,增长23.3%;余额比年初增加2163.6亿元,比上年少增175.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多增5.5亿元,中长期贷款多增137.5亿元。
9、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收入迈上新台阶。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1442.4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达5285元,增长17.3%,增幅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2626.4元,增长17.3%;工资性收入2203.9元,增长17.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788.5亿元,比年初增加1168.7亿元,余额增长17.7%。
10、区域发展趋于协调,形成竞相发展格局。
从皖江示范区看,全年示范区九市(不含金安区、舒城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3.8%、34.5%、19.4%和31.8%,其中前三项指标增幅比全省高0.2个、0.9个和0.2个百分点。从皖北看,阜阳、亳州、宿州、淮南、淮北和蚌埠六市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6.8%、36%、21%和19.1%,其中前两项指标增幅比全省高3.2个和3个百分点。从合芜蚌试验区看,试验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3.1%、32.9%、37.4%和19.6%,其中后两项指标增幅比全省高4.4个和0.4个百分点。
11、转型升级稳中趋进,创新驱动力增强。
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快速增长,而高耗能行业增速相对较慢。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以家电为代表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和31%,两者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4个和7.4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9.3%,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低4.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23.3亿元,增长27.4%,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1565.5亿元,增长51.5%,比上年提高26.7个百分点。
12、物价同比上涨,部分商品涨幅较大。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3.1%,涨幅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上升0.6个和0.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上涨6.6%,居住上涨5.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3%,烟酒及用品上涨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5%,衣着下降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1%,交通和通信下降0.4%。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上升0.4个百分点;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上升0.4个百分点。
从全年各项指标情况看,全省经济延续了上年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向好的势头得到巩固,并正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运行轨道。2010年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划上了圆满句号,也为“十二五”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持续的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大,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不少困难,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等。下一阶段应密切关注发展环境变化和国家宏观政策走向,继续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及时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