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cak gelinler:盘点2011年食品安全10件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5:14:32
  编辑语:常言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1年对于食品而言可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不少食品安全大事,地沟油流向餐桌、瘦肉精事件、塑化剂风波……无不让人震惊,让人悲凉,让人愤怒,让人触目惊心。作为普通消费者应知道这些问题食品的危害,掌握一些鉴别知识,在新的一年能远离这些问题食品的危害。我们也由衷地期盼着食品安全不再是一个总在强调的问题,有关的部门和企业能把食品这个老百姓的“天”整理得湛蓝。 

  ■No1 瘦肉精事件 

  2011年3月,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抛出一枚食品安全重弹,双汇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猪肉。一时间,市场哗然。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声称,他们严格按照“十八道检验”正规生产,产品质量可靠。然而,十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检测。“瘦肉精”风波引起了农业部和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至2011年11月26日,河南省法院审结瘦肉精案58件113人,判处“瘦肉精”制售者和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国家工作人员77人,其中判处死缓1人、无期徒刑1人、9年以上有期徒刑9人。 

  危害: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能引起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则可能导致染色体基变,诱发恶性肿瘤。近年各地瘦肉精致人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 

  瘦肉精肉的鉴别:一是看猪肉皮下脂肪层的厚度。一般情况下,“瘦肉精”猪肉其皮下脂肪层明显较薄,通常不足1厘米;正常猪在皮层和瘦肉之间会有一层脂肪,肥膘约为1厘米至2厘米。二是看猪肉的颜色和形态。喂过“瘦肉精”的猪瘦肉外观特别鲜红,纤维比较疏松,切成二三指宽的猪肉比较软,不能立于案板上,瘦肉与脂肪间有黄色液体流出,脂肪特别薄;一般健康的瘦猪肉是淡红色,肉质弹性好,瘦肉与脂肪间没有任何液体流出。 

  ■No2染色馒头 

  2011年4月12日媒体报道,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玉米面馒头系染色制成,并加防腐剂防止发霉。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回收后重新销售。每天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 

  危害:染色馒头的生产中使用了柠檬黄等添加剂。少数人对它有过敏症状。有些儿童即使只摄入最低剂量的柠檬黄,也变得更急躁、活跃和睡眠失常,摄入的剂量越高,行为反常持续的时间就越长。2007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发现,儿童在饮用含柠檬黄等六种色素的饮料后,会出现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英国食品标准局因此建议食品企业2009年起自愿停止使用这些色素。 

  染色馒头的鉴别:首先是看,看是否能在黄色的面粉里看见颗粒。如果整个馒头黄得很干净、很鲜艳,那多半是添加了色素的,而这种色素多以柠檬黄为主。其次是尝。由于玉米是粗粮,玉米粉制作的食品吃在嘴里,有些糙。如果吃起来非常细腻,则说明玉米粉加得不多。 

  ■No3黑芝麻事件 

  2011年4月15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郭女士称,在海淀区明光寺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购买的一斤黑芝麻,拿回家用清水清洗,黑芝麻褪色,水质呈现深黑色,黑芝麻有些发白。郭女士称这些黑芝麻和以前买的有所不同,香味不明显,她怀疑这些黑芝麻被染色。调查发现,该商贩销售的黑芝麻抓了几次之后,手上有明显的黑色痕迹,而在其他商贩处的黑芝麻用手抓起来,揉搓之后手上基本没有残留物。专家称,黑芝麻泡成“墨汁”肯定不正常,市民不要食用。 

  危害:一些无良的商人,会将白芝麻利用化学染剂染成黑芝麻,赚取中间差价。芝麻染色大多是为了图个好卖相,长期过量摄入染色的黑芝麻,一定会危害健康。很多人买黑芝麻吃是为了养生,结果反而花了钱,吃了一些染色剂。 

  染色黒芝麻的鉴别:正常的黑芝麻经水浸泡后会出现轻微掉色现象,但颜色不会过深。黑芝麻中的天然色素溶解于水有一个过程,因此生黑芝麻放在常温冷水中不会迅速掉色,但陈年黑芝麻除外。将生黑芝麻放入冷水中,如掉色快,很有可能是被染色。此外,由于黑芝麻只有种皮是黑的,胚乳部分仍是白的,可以用刀切开黑芝麻,看看里面是不是白色的。也可以将黑芝麻放在手心,如果手心很快出现黑色,说明黑芝麻很有可能是被染色了。 

  ■No4墨汁粉条事件 

  2011年4月21日,广东省中山市质监局在港口镇铺锦村偏僻鱼塘处查封一家粉条工厂,当场查获约1万斤假粉条成品。原料仓库内存放的食用玉米淀粉堆积如山,墙角有十多袋半精炼石蜡,包装袋上印有“仅用于工业用途”字样。据该公司法人罗某交代,两个月已卖出45吨假粉条,主要销往位于中山沙朗金叶广场的批发市场。 

  危害:假粉丝生产中使用了石蜡、黑色“墨汁”、樟脑等添加剂。“墨汁”成分复杂,除炭粒外,还有碳、氢、氧、硫等化合物,通常硫化物对人体健康是弊大于利;樟脑作为一种有除湿杀虫作用的物质,人体误服可引起中毒,剂量在0.5至1克范围内可引起眩晕、头痛、兴奋等。2克以上可产生暂时性镇静作用,而后产生癫痫样痉挛,最后导致呼吸衰竭乃至死亡。石蜡有食品石蜡及工业石蜡之分,国家规定,食品石蜡适用于食品的药物组分、脱模、压片、打光等直接接触食品和药物的用蜡,而并不是直接用于食品成分的添加,而工业石蜡含有铅、汞、砷等重金属,人体吸收会导致记忆力下降,造成腹泻等肠胃疾病和贫血等,还含有致癌物。 

  问题粉丝的鉴别:真正用红薯淀粉制作的粉丝,颜色不会呈现金黄色或黑色,而且真正的“红薯粉丝”在断裂切口处还可以看到白色粉质。市民在购买番薯粉条时,凭借肉眼就能判定真假,合格的番薯粉条颜色会略有褐色,如果粉条颜色纯度很高、过于艳丽则需谨慎。 

  ■No5塑化剂风波 

  2011年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发现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含有添加剂“起云剂”DEHP,DEHP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在台湾被确认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为非食用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截至2011年6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台湾地区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共315家,涉及产品877种,其中包括多种儿童食品。 

  危害:塑化剂也称为增塑剂,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在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长期下来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可能会造成胎儿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会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对肝脏和泌尿系统也有很大伤害,而且被毒害之后,还会透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如何避开或减少塑化剂的危害:1.少吃泡泡糖。2.慎用保鲜膜。3.少用塑料杯喝水。4.少用塑料瓶装油。 

  ■No6“地沟油”事件 

  自2011年8月下旬以来,公安部指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打击“地沟油”犯罪破案会战。3个多月各地侦破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犯罪案件128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00余名,查实涉案油品6万余吨;打掉涉及全国28个省份,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销售等多环节于一体的制售“地沟油”犯罪网络60个。“地沟油”犯罪对人民群众食用油安全的现实危害得到有效遏制。 

  危害:地沟油实际上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各类劣质油的通称,其卫生质量极差。一旦食用地沟油,可能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其中的主要危害物黄曲霉素的毒性则是砒霜的100倍。 

  地沟油的鉴别:一看。看透明度,纯净的植物油呈透明状,地沟油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混入了碱脂、蜡质、杂质等物,透明度会下降;看色泽,纯净的油为无色,地沟油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油料中的色素溶于油中,油才会带色;看沉淀物,沉淀物多是杂质。二闻。每种油都有各自独特的气味。可以在手掌上滴一两滴油,双手合拢摩擦,发热时仔细闻其气味。有异味的油,说明质量有问题,有臭味的很可能就是地沟油;若有矿物油的气味更不能买。三尝。用筷子取一滴油,仔细品尝其味道。口感带酸味的油是不合格产品,有焦苦味的油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油可能是“地沟油”。四听。取油层底部的油一两滴,涂在易燃的纸片上,点燃并听其响声。燃烧正常无响声的是合格产品;燃烧不正常且发出“吱吱”声音的,水分超标,是不合格产品;燃烧时发出“噼叭”爆炸声,表明油的含水量严重超标,而且有可能是掺假产品,绝对不能购买。五问。问商家的进货渠道,必要时索要进货发票或查看当地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抽样检测报告。 

  ■No7“毒血燕”事件 

  2011年8月16日,浙江工商抽样检测了3万盏血燕,结果亚硝酸盐全部严重超标,最高超标350倍!价格昂贵的“血燕”成了名副其实的“毒燕”。2011年10月,马来西亚农业部副部长蔡智勇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燕窝只有屋燕与洞燕之分。他说,没有燕子吐血这回事,“血燕”只是商家为了获取更高利润而制造的噱头。马来西亚燕窝商联合会秘书马瑞来说:“一些奸商为了谋取高利润,打着‘血燕’的名堂,谎称燕子最后一次筑窝时吐出血丝。”据介绍,血燕最传统、最常见的制假方法就是用燕子的粪便进行熏蒸。 

  危害:暂且不说某些商家利用粪便制售假燕窝是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亚硝酸盐本身的毒性对人体危害也很大。人食入亚硝酸盐后,其氧化作用可导致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了携氧能力。如果摄入量达到0.2~0.5克,即可出现以缺氧为特征的中毒现象,表现为心慌、气短、口唇青紫,并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若摄入量大于3克,可因严重缺氧导致死亡。 

  假燕窝的鉴别:据了解,真的燕窝大多形状不规则,往往呈碎片或者碎条状,市场上出售的形状完整、饱满的一般都是假货。业内人士透露,成千上万个燕窝中,只有1~2个是正宗的,比例非常小。另外,真的燕窝应该带有些霉味或腥味。历史上所谓的正宗血燕,一般是一片燕窝里面带有1~2根血丝,整片都是红色的燕窝自古就没有。 

  ■No8牛肉膏事件 

  2011年4月15日媒体报道,安徽工商部门查获一种名为牛肉膏的添加剂,可让猪肉变“牛肉”。对福州、广州等城市市场调查发现,这种牛肉膏在很多食品添加剂店都可买到。另外还发现,不仅牛肉,连羊肉、鸡肉、鸭肉、鹅肉、鱼肉甚至墨鱼肉,都能找到相应的变身添加剂。 

  危害:牛肉膏等添加剂即便是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也要有限量的使用。但调查发现,具体含量、用法在牛肉膏罐身上并没有体现,而且上面还强调可根据当地口味,用量不限,这或会导致添加剂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在一定安全剂量内食用,并无危害,但若违规超量和长期食用,则对人体有危害,甚至可能致癌。 

  假牛肉的鉴别:对于市场上销售的猪肉和牛肉,消费者可从色泽、气味、黏度、弹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初步鉴别。牛肉脂肪呈白色或乳黄色,比猪肉的脂肪明显要少。猪肉的肌肉外表微干或微湿润,且有猪肉特有的正常气味。一般地说,牛肉的纤维长度较长,肉质结构粗并紧凑;而猪肉的纤维长度较短,肉质结构细并松散;食用牛肉时感到肉老,食用猪肉时感到肉嫩。 

  ■No9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 

  2011年4月12日,青岛城阳质监分局查处一处黑作坊非法加工小银鱼。在砖砌的池子里,泡着成块的冰冻小银鱼,银鱼都是发黄的,应该不是新鲜的。在另一个屋里,执法人员发现了标有“工业用氢氧化钠”(工业烧碱,具有漂白的作用)的袋子。屋里不断飘出福尔马林的气味。现场发现有3个7平方米左右的浸泡池,池内浸泡的小银鱼有1.6吨左右,同时发现装福尔马林的容器4个,2个已用完,2个装有100公斤的福尔马林。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具有防腐、消毒和漂白的功能,医学上常用来保存器官、存放尸体。 

  危害:不法分子使用福尔马林和工业烧碱浸泡,是为了让小银鱼更好看,体积增大,有弹性,不容易腐烂。市民食用这种小银鱼后会造成消化道灼伤,严重的可以导致消化道穿孔,甚至休克。特别是长期接触甲醛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生殖能力缺失,甚至是白血病。 

  问题小银鱼的鉴别:一是看,正常的鲜小银鱼或化冻后的小银鱼,呈自然弯曲状,体表色泽呈乳白色;而甲醛浸泡过的银鱼,体表光亮异常,体格特别“强壮”膨大,身板挺起,呈直线状;二是闻,福尔马林泡过的,会嗅出一股刺激性的异味,而掩盖了食品固有的气味;三是摸,正常小银鱼身体柔软,手指挤压时鱼肉易破碎;含有甲醛的小银鱼身体会变硬,轻轻挤压时有弹性,稍加用力鱼体易发生断裂;四是尝,小银鱼经甲醛浸泡后身体变硬,做熟后吃起来比正常的有“嚼头”,如嚼萝卜干般脆。 

  ■No10“毒生姜”事件 

  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工商所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在辖区一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内,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吨。 

  危害:不良商贩将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后,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熏制,熏过的“毒生姜”与正常的生姜相比,看起来更水嫩。硫磺是一种非金属硫化物,如果渗入到食物中被人食用后,轻度的会出现头昏、眼花、精神分散,全身乏力等症状。若长期食用,严重的会影响人的肝肾功能。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商贩熏生姜用的硫磺来路不明,其中可能含有杂质和重金属,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更为严重的威胁。如果这种中毒是慢性的,只有身体内的这种毒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表现出症状。其次,硫磺熏制食品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容易对人的肠胃造成一定的刺激,如果经常食用这类食品,无疑是在食用慢性毒药。 

  毒生姜的鉴别:一闻,主要是检查姜的表面有没有异味或硫磺味;二尝生姜的味道,姜味不浓或味道改变的要慎买;三看生姜的颜色,正常的姜较干,颜色发暗,“硫磺姜”较为水嫩,呈浅黄色,用手搓一下,姜皮很轻易剥落。 

  ■文/常怡勇(副主任药师)

                    ----原载2011年12月30日《北京青年报》C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