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head什么意思:京剧名家——李和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55:21
李和曾剧照>行者无疆>皮黄最爱李和曾http://xuechunyv2009.blog.163.com/blog/static/9677428520095414857119/
李和曾唱段>京剧艺术>伴奏中心>伴奏列表http://www.jingju.com/banzou/2/%E6%9D%8E%E5%92%8C%E6%9B%BE
李和曾(1921-2001),北京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职员家庭,9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初学刀马旦、武生,并为程砚秋先生配演娃娃生。此后为京剧"高派"创始人、著名艺术家高庆奎先生所器重、培养,专工京剧老生。1939年,他出科后不久,正式拜高庆奎先生为师。
京剧电影《逍遥津》李和曾费玉策李崇善黄汝萍艾世菊1976年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P8jytqYjZg/
',1)">
京剧音配像《逍遥津》李和曾像辛宝达//v.youku.com/v_show/id_XMTExODUzMjA0.html
',2)">
人物概述
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李和曾不负所期,真正成为了高派的优秀继承人。李和曾经常在京、津、沪、鲁、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等响誉南北。1945年他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加入民主剧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们剧团还曾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
建国后,他任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一团副团长。1954年同李少春、袁世海等赴港澳、印度、印尼、缅甸等地区演出,均获好评。1955年1月,中国京剧院正式成立,李和曾任二团副团长(后为团长)。1956年随梅兰芳先生到日本演出访问,以后还曾到英国、苏联、东欧各国演出。
1961年又拜周信芳先生为师,在表演艺术上得到了新的提高。
京剧《胭粉记·七星灯》李和曾(全剧珍贵资料)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hOZxNJ4FqI/
',3)">
艺术特色
他没有门户之见,在掌握"高派"艺术的基础上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高派"激昂高亢的风格特色,又借鉴"麒派"的浑厚洒脱的艺术特点,其表演魅力更加成熟完善。李和曾有一条好嗓子,高、厚、宽、亮,音色别具一格,直到八十年代初,花甲之年,仍然是满宫满调。《逍遥津》剧中,一句[二黄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唱的高下起伏,波澜跌宕,大气磅礴,动人心弦,将汉献帝一腔的悲愤倾吐的淋漓尽致。李和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演出了许多剧目都有所创造,在推陈出新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夸张、奔放、激越、委婉,一系列的成熟的,富有特色的演唱技巧,发挥了"高派"擅长演悲剧的特长。
京剧《孙安动本》李和曾(全剧珍贵资料)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4CntBUXYUc/
',4)">
代表剧目
他的代表剧目有《逍遥津》、《哭秦庭》、《赠绨袍》、《脂粉计》、《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李陵碑》等。演出新编剧目有《朱仙镇》、《彝陵之战》《三打祝家庄》、《生死牌》、《摘星楼》、《孙安动本》、《智斩鲁斋郎》、《闯王旗》和现代戏《白云红旗》、《节振国》等。
主要弟子:亲传弟子有辛宝达、李文林、倪茂才等。
主要亲属:他的妻子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
京剧《哭秦庭》李和曾辛宝达石长英杨博森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ohkrwIJSKA/
',5)">
有道词典:李和曾
李和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21-2001),北京人。幼年只念过两年私塾,九岁考入中华戏曲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1939年李和曾出科,正式拜在高庆奎门下,成为“高派”的传人。李和曾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京剧院副院长。李和曾的代表剧目有《逍遥津》、《哭秦庭》、《赠绨袍》、《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李陵碑》等。新编剧目有《朱仙镇》、《三打祝家庄》、《生死牌》、《摘星楼》、《孙安动本》、《智斩鲁斋郎》、《闯王旗》和现代戏《白云红旗》、《节振国》等。
京剧《群英会》叶盛兰李少春李和曾袁世海景荣庆音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7ACFJclHKU/
',6)">
京剧《华容道》李和曾景荣庆侯连升孙玉奎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E9Dwzt2CNM
',7)">
人物简介
李和曾,1932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初学刀马旦、武生,并为程砚秋先生配演娃娃生。此后为京剧“高派”创始人、著名艺术家高庆奎先生所器重、培养,专工京剧老生。1940年毕业后正式拜高庆奎先生为师。李和曾经常在京、津、沪、鲁、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等响誉南北。1945年他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加入民主剧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们剧团还曾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
在京剧的各色行当中,毛泽东比较喜欢老生戏,而李和曾唱的《空城计》《逍遥津》《四郎探母》等片段尤其受到毛泽东的青睐。李和曾多次被邀请到中南海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唱京剧。他还和毛泽东一同探讨过唱段和唱腔的修改问题。
有时李和曾不能到场演出,舞场的服务员知道毛泽东爱听李和曾的唱段,就播放他的唱片。
京剧电影《连营寨》主演李和曾(传统折子戏)http://www.56.com/u11/v_NDMwMjA0Njg.html
',8)">
从艺经历
李和曾在《哭灵牌》中饰刘备
京剧《哭灵牌》白盔白甲白旗号李和曾//v.youku.com/v_show/id_XMzM2NzgyMTEy.html
',9)">
李和曾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职员家庭,幼年只念过两年私塾,9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开始登台是跟着程砚秋在《汾河湾》和《三娘教子》等戏中演娃娃生,他曾专攻二路老生(老生分两种,一种是袁派老生,声腔讲究苍凉,拖腔有一种不济的味道;一种是正宫老生,声腔强调豪迈苍劲浑厚)。天津中国大戏院落成,中华戏校老生演员王和霖变嗓,就由李和曾接替,从此开始唱正宫老生。
1939年,他拜在高庆奎门下。高先生对他的演出剧目一一调理,要他把自己的艺术充分继承下来。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李和曾出师,此后经常在京、津、沪、鲁、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杯》等享誉南北。
1943年前后,李和曾来到德州,后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和曾一边唱戏,一边宣传抗日。在德州,李和曾经常演出《借东风》选段,渐渐有了名气。当时德州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他的熟悉程度:“李和曾真稀松,三天两天借东风。”看上去有些戏噱,但却真实表达了百姓心底对他的喜爱之情。票房可以作证,在冀南军区司令部驻地临清,每次剧团到了那里,出演前贴出“李和曾《借东风》”的海报时,现场几百张票根本不够观众抢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欣赏他的表演,不曾厌烦,反而更加喜爱。

李和曾在《将相和》中饰蔺相如
京剧《将相和》李和曾景荣庆音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PFwkZ-fta8/isRenhe=1
',10)">
194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以共产党员崔美臣、徐兰芳为主,召集李和曾等一大批演员,组建了光明剧团,即今天的德州京剧团前身。剧团当时有7大领衔主演,以表演爱国剧目为主,宣传进步思想,唤起民众热情。光明剧团在当时的德州影响巨大。与解放后的名角们不同,李和曾所在的光明剧团是个部队剧团,演员们在给群众们表演之余,还肩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那时候,李和曾他们将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等改编成京剧,为俘虏和群众表演。因为是离战场不远,每次表演时,戏台上的刀枪与现实中的机枪相辉映,戏台上的锣鼓声与战场上的枪炮声相应和。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据老人们回忆,国民党俘虏们观看《白毛女》演出的时候,经常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高喊“打倒地主老财”的口号。
建国后,李和曾到北京看望马绍波,马先生正在筹建中国京剧院,特意邀请他到北京去。李和曾回德州后不久即起程赴京,后任职中国京剧院。
1954年同李少春、袁世海等赴港澳、印度、印尼、缅甸等地区演出,均获好评。
1955年1月,中国京剧院正式成立,李和曾任二团副团长、团长等职。
1956年随梅兰芳先生到日本演出访问,以后还曾到英国、苏联、东欧各国演出。

李和曾在《斩马谡》中饰诸葛亮
京剧《斩马谡》李和曾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ULiag_HCfk/
',11)">
1961年又拜周信芳先生为师,在表演艺术上得到了新的提高。他没有门户之见,在掌握"高派"艺术的基础上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高派”激昂高亢的风格特色,又借鉴"麒派"的浑厚洒脱的艺术特点,其表演魅力更加成熟完善。
1981年,他还曾率团到冀南演出过,同样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场场爆满。
1981年8月25日,农历辛酉年七月廿六日,19时:北京举办纪念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场,李和曾与梅葆玖,陈永玲,李金泉,方荣慈,罗世保合演《大登殿》于人民剧场。
1982年11月3日,农历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国京剧院二团赴沪演出,在劳动剧场公演。主要演员有李和曾、张云溪、李世济、张春华、景荣庆、高玉倩。
1984年12月20日,农历甲子年闰十月廿八日,上午: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举办,李和曾参加筹备工作。
京剧《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李和曾景荣庆吴钰璋音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zpp9LJ5X9c/
',12)">
艺术特色
李和曾有一条好嗓子,高、厚、宽、亮,音色别具一格,直到八十年代初,花甲之年,仍然是满宫满调。《逍遥津》剧中,一句[二黄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唱的高下起伏,波澜跌宕,大气磅礴,动人心弦,将汉献帝一腔的悲愤倾吐的淋漓尽致。李和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演出了许多剧目都有所创造,在推陈出新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夸张、奔放、激越、委婉,一系列的成熟的,富有特色的演唱技巧,发挥了“高派”擅长演悲剧的特长。
京剧《斩黄袍》李和曾娄振奎音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2yuFtoHgWY/
',13)">
代表剧目
【传统剧目】
《逍遥津》、《哭秦庭》、《赠绨袍》、《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李陵碑》等。
【新编历史剧目】
《朱仙镇》、《三打祝家庄》、《生死牌》、《摘星楼》、《孙安动本》、《智斩鲁斋郎》、《闯王旗》等。
【新编现代剧目】
《白云红旗》、《节振国》等。
【京剧音配像录音剧目】
《辕门斩子》、《逍遥津》、《断黄袍》、《龙凤呈祥》、《哭秦庭》、《碰碑》、《失空斩》、《四郎探母》、《孙安动本》、《智斩鲁斋郎》、《赤壁之战》、《铡美案》等。
亲属弟子
【妻子】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
【亲传弟子】辛宝达、李文林、倪茂才等。
京剧音配像《龙凤呈祥》梅兰芳马连良裘盛戎李和曾//v.youku.com/v_show/id_XOTkyMjAzNjA=.html
',14)">
京剧音配像《甘露寺》录音主演:马连良李和曾裘盛戎李多奎配像主演:张学津辛宝达裘少戎兰文云
http://www.56.com/u11/v_Mjc4NDYwNzY.html
',15)">
京剧《凤凰二乔》(版本二视频)(全剧)资料李和曾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14Zlcl1S6E
',16)">
李和曾先生音配像剧目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943921/?_r=817199418372556311

整理自网络。若有遗漏或错误请诸位帮忙补充纠正。
《赤壁之战(上下)》马连良李少春谭富英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孙盛武李和曾景荣庆(张学津谭元寿高宝贤叶少兰李长春袁世海黄德华辛宝达景荣庆)
《除三害》李和曾袁世海(辛宝达吴钰璋)
《打渔杀家》李和曾沈健瑾张春华景荣庆(辛宝达唐禾香孙绍东景琏琏)
《甘露寺》马连良李和曾裘盛戎李多奎(张学津辛宝达裘少戎兰文云)
《将相和》李和曾景荣庆(辛宝达景荣庆)
《哭秦庭》李和曾(辛宝达)
《李陵碑》李和曾(辛宝达)
《龙凤呈祥》梅兰芳马连良李和曾裘盛戎李多奎袁世海(梅葆玖张学津辛宝达裘少戎王树芳吴钰璋)
《群英会》叶盛兰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孙盛武景荣庆(叶少兰谭元寿吴钰璋辛宝达寇春华景荣庆)
《失空斩》李和曾景荣庆(辛宝达景荣庆)
《四郎探母》李和曾张君秋尚小云吴素秋奚啸伯马富禄萧长华陈少霖姜妙香谭富英李多奎马连良李砚秀(张克王蓉蓉马小曼张萍张建国黄德华郑岩陈志清叶少兰高宝贤蓝文云张学津李冬梅)
《孙安动本》李和曾景荣庆(辛宝达景荣庆)
《逍遥津》李和曾景荣庆(辛宝达吴钰璋)
《胭粉计·七星灯》李和曾袁世海(辛宝达吴钰璋)
《彝陵之战》李和曾(辛宝达)
《辕门斩子》李和曾(辛宝达)
《赠绨袍》李和曾袁世海(辛宝达吴钰璋)
《铡美案》裘盛戎李和曾(李长春辛宝达)
《斩黄袍》李和曾(辛宝达)
《智斩鲁斋郎》李和曾江世玉(辛宝达于万增)
《朱仙镇》李和曾王玉敏张云溪景荣庆(辛宝达张岚李阳鸣景琏琏)
《经典唱段》(包括《逍遥津》《李陵碑》《智斩鲁斋郎》《赠绨袍》《斩黄袍》)
京剧《赠绨袍》李和曾袁世海音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MZu8gsWIKo/
',17)">
我的父亲李和曾先生
李云娟http://tieba.baidu.com/p/17379984
李和曾,北京人,1921年生,1932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初学刀马旦、武生,并为程砚秋先生配演娃娃生。此后为京剧"高派"创始人、著名艺术家高庆奎先生所器重、培养,专工京剧老生。1940年毕业后正式拜高庆奎先生为师。父亲经常在京、津、沪、鲁、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等响誉南北。1945年他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加入民主剧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们剧团还曾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
建国后,他任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一团副团长。1954年同李少春、袁世海等赴港澳、印度、印尼、缅甸等地区演出,均获好评。1955年1月,中国京剧院正式成立,他任二团副团长、团长等职。1956年随梅兰芳先生到日本演出访问,以后还曾到英国、苏联、东欧各国演出。
2001年1月19日,他永远离开了我们,虽然我没有在京剧事业上有过他那样的建树,但是我们永远铭记他老人家为我国京剧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李和曾先生的多位家人、弟子多次对我说:李云娟不是李和曾先生的女儿。从来没有这么回事。这么说大家总能清楚了吧。
京剧《红鬃烈马》李和曾李世济等1980年香港实况全剧录音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2_TBu3T0jE/
',18)">
京剧《红鬃烈马·大登殿》李和曾李世济香港实况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8Dax6RPMXo
',19)">
京剧《武家坡》(全剧)李和曾李世济资料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uUQYWiY_Js/
',20)">
关于李和曾先生的女儿
武汉关http://tieba.baidu.com/p/307487866
这个贴吧是好事者建的。可惜了这么好的宣传高派的阵地。
谣言的根源是02年中国京剧论坛的一个老帖子。有人造谣说“最后一次见李和曾是在当时里一次义演,由太太扶了出来.对口型唱了几句《逍遥津》。
李和曾有个女儿叫李云鹃,当年到上海演出时还是中国戏院大专班的学生,长得十分漂亮。当时有个和我相熟的票友要介绍我和她认识处处朋友什么的。李好象也同意见见面。我觉得自己和文艺人士没法混,一南一北也是问题。可能主要还是自卑吧。就在他们来学校找我时溜了。
李云鹃后来演电影去了。"这就是最早的李云娟是李和曾女儿谣传的来源。旧帖子还在,有兴趣的搜搜。这人听过些高派戏,其余基本上是胡扯自抬身价。此帖发表后,又被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圈子引以为据。后来才有人冒用李云娟之名建立李和曾贴吧一事。
李先生大概是84/85年左右中风的。95年有个电视节目就是教学生的时候示范演唱辕门斩子。还有段视频是打着拍子唱逍遥津。这都是92年洪水义演逍遥津之后的事了。假唱一说纯熟胡扯。
至于什么有人介绍李云娟给他认识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李和曾先生的亲妹妹、儿子李新、以及其他家人弟子多次说过李云娟不是李和曾先生女儿一事。
请好事者好自为之!
李和曾先生的妹妹现在山东德州。早年随李先生挑班演戏,长期照料李先生的生活。李先生公子李新,大家现在看到的很多李先生照片就是出自李新之手。李和曾先生的纪念画册也是李新多方努力才得以印刷制作成册。
李和曾先生的弟子有,辛宝达、吴平、单幼安、刘少华、张跃孚、李文林、倪茂才等人。耿其昌,顾景荣等曾向李和曾先生问艺。
京剧《法门寺》实况李和曾杜近芳袁世海赵文奎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bSlmDIitdQ/
',21)">
京剧《闯王旗》李和曾唱段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hvNnhCI7gE/
',22)">
谈《辕门斩子》1975年李和曾静场录音
jason1106:http://bbs.gxs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9400
京剧《辕门斩子》李和曾1975录音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Nq4IFhQcQQ
',23)">
这是我听京戏《辕门斩子》1975年李和曾静场录音的一点感受,未必成熟,欢迎指教!
我听这个版本时间很久了,最初就是通过音配像听到的,此后再听别的版本,就听不下去,觉得统统都无味。这个版本,不但杨延昭唱得好,胡琴和各路配角也都很好,录音清晰,保真度高。我觉得这也是其来有自。1975年,据说当时“中央文革”成立一个录音录像组,专为毛泽东录制传统京戏,这个版本应该就是因此而来的,大概也是其质量较高的原因之一。
《辕门斩子》短小紧凑,全剧只有50多分钟,但是集中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唱段,高潮迭起。像“忽听得老娘亲来到帐外”和“耳边厢只听得贤爷驾到”这样的唱段,称得上妇孺皆知。这两段唱,都是一句西皮导板连着三句原板和数段对唱。其中三句原板,曲折跌宕,极尽京戏用气收发之妙,人听至此处时,往往心旌摇荡,三魂六魄不由自主跟着声腔游走,待到听完,才跟着长舒一口气,如梦初醒,仿佛过鸦片烟瘾一般,极是舒畅。这也是高派善用长腔、婉转多变的好处。对唱时,“叫焦赞”一句之嘎调,有些版本中只唱“6”音,而李和曾此处唱高音“1”,平地拔起,满宫满调;王玉敏去佘太君,嗓音清苍,既似李多奎,又稍异之,比起今日之寻常老旦来,高出远矣。难能可贵的是,去焦赞者演得也很活。这出戏里,焦赞本来就是个很俏皮的角色,但是很多演员的表演,过于刻板保守,不够活泼。这个版本中的焦赞,处理得则十分到位。如“二哥,咱们元帅听说穆桂英来了,嗓子眼儿都吓小了”这一句,念出来既轻松又欢快,我就从未见过京白念得这般富有生活气息的。
京剧《辕门斩子》李和曾音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r8zzpgi8gk/
',24)">
胡琴也是一妙。如原板“听焦赞和孟良帐中叙话”一段,开头过门简直可以用漂亮来形容,用的是“0 3 5 6 i 5 0 1 5 1 5”,简洁明快而又独具匠心,是所有其他版本中都未见者。我见识不多,不知这位操琴的老师是谁,但是像“5 1 5”这样的拉法,到现在我还没有在别的戏里或别的版本中听到过。
杨延昭唱“听焦赞和孟良帐中叙话”,松弛而不觉惫懒,和前面的过门配合起来,当算是这戏里又一个亮点。“听说是那穆桂英吓得我心中害怕”,极富曲折,“问小姐她不在那山东潇洒”,亦复妙极。我每听此处,常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劲儿。
李和曾高派老生,其声音高亢激昂而颇异乎他派老生之端方厚重,别具音色而自成一格。我初听时颇觉得不习惯,然而听得久了,反而欲罢不能,抛舍不掉。“三斩一碰”(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是俗所谓高派的代表作,三斩之中,斩子概又堪居其首矣。
京剧《李陵碑》李和曾音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aI5upo5wpA/
',25)">
毛泽东改戏词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8/5083200.html
毛泽东兴趣广泛,尤嗜京剧。他不仅懂戏,而且有时还能哼上一段,对京剧的唱腔、板式都颇有研究。
京剧演员李和曾,毕业于北京中华戏剧专科学校,后又拜名艺人高庆奎为师,成为高派嫡传弟子。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李和曾随剧团至西柏坡演出。李饰《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出场就见毛主席坐在前排,正笑容满面地注视着他。
李和曾嗓音洪亮,唱腔圆润,深受毛泽东喜爱。毛主席听戏非常认真,还常给演员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有一次他听李和曾唱《逍遥津》,说:解放以后,应该高唱,不要唱得阴沉沉的嘛。
又有一次李和曾演出《李陵碑》,李唱完了一大段反二黄后,毛泽东风趣地说:杨老令公8个儿子死了4个,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但总的说来,他还是忠心为国,所以不宜唱得太悲。你现在唱得有悲有愤,这是对的。后来,李和曾又给毛泽东清唱这出戏时,毛泽东用商量的语气对李和曾说:你唱的这出《李陵碑》的戏词中,有一句“万良臣与潘洪又生机巧”。我上次听后就查了史料,结果历史上宋朝并没有“万良臣”这个人。是不是把这句改为“魍魉臣,贼潘洪,又生机巧”比较合适些?李和曾认为很有道理,以后就按照这一改词来唱,一直沿用到现在。
京剧《四郎探母》李和曾张君秋谭富英马连良//v.youku.com/v_show/id_XMzE1NzQ1MDEy.html
',26)">
京剧《四郎探母》坐宫·杨延辉坐宫院李和曾http://video.sina.com.cn/v/b/4506282-1039517181.html
',27)">
李和曾先生十大不传录音
帕格尼尼的半疯堂http://shengjian1984.blog.163.com/blog/static/4452212007528103737143/
刚才大家在群里讨论了了一下,列举出了李先生确有存世,但是我们还没有听到过的录音。
1、《二堂舍子》和雪艳琴
2、《上天台》(不晓得是不是传说中的一百单八句)这戏的演法李先生曾经给辛宝达先生说过。
3、《摘星楼》和张春华、赵文奎、江世玉
这出里最后起兵点将,李的黄飞虎、赵的姜子牙、江的周武王。一人一句二黄锁呐对唱。电台是肯定有录音的。现在我们听到的反朝那段的录音是九十年代电台播出片段时天津董林录下来的。
4、《朱痕迹》和江新蓉等
大家都见过那张剧照的。
5、《白莽台》和江世玉等
这戏据说一位北京的老戏迷手里也有录音。当时提出如果有人能给它音配像的话就献出录音。可惜后来没有下文了。
6、《逍遥津》和裘盛戎
这应该是有全剧录音的。演出时李裘二位都倾进全力了。详情可以去凤鸣关翻翻帖子。李先生一句导“父子们”,是拽着内台帘唱的。竟然把内幕布都给扯下来了。
演出时候台下的效果及其热烈。此剧的录音我们只听到的是“父子们”那段,曾被认为是李和曾先生众多逍遥津录音中最好的一个版本。天津现在还有这段的磁带卖。7元一盘。
7、全本《铡美案》和裘盛戎、江新蓉
这是李裘合作时期的另一出戏。现在大家看到的音配像只是最后的一段。
左衫对此剧的评价是:“看了辛宝达为李和曾先生配像的铡美案,让人不能不怀疑秦香莲是在胡搅蛮缠。”
8、《大叹二》和娄振奎江新蓉
大家现在听到的大叹二是,李杨刘八十年代的录音。另外在香港还有一个版本,是和娄振奎、江新蓉的。
今年我已经有三次听人说听到这个录音了。得在天津好好找找。
9、《神医华佗》和江世玉
大家先在只是听到了狱中的一段。电台是有全剧录音的。宋宝罗先生也有此戏。
10、《十道本》和李世章
听说有这段而已。不如上面的九出肯定。
其余的录音。
《江汉渔歌》和江新蓉高玉倩的,《千万不能忘记》和张春华,是有的,《节振国》和张云奚,《白云红旗》和江新蓉,电台也都是有录音的。包括《战洪峰》这批新戏,当时都在电台做过录音。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见不到全出了。就剩下当时灌制的唱片存世。仅能听到片断了。
《春到喀隆湾》于1966年春节由中央广播电台实况录音播出。最近已经得见天日了。
大家努力挖掘吧!

京剧《二進宮》李和曾楊博森劉秀榮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ZaKoy3fQ_M
李和曾先生這折【二進宮】除了好聽之外、與一般的【二進宮】不同、因為一般是以青衣、銅錘、老生三分天下的戲、而這齣戲是以李先生為主、所以青衣、銅錘兩方面就相對的有點像是配角了!
',28)">
忆李和曾同志人品艺德二三事
http://www.cnpoc.cn/HZcommoninfo.asp?NID=2664&CNAME=%D2%D5%BA%A3%B9%B3%B3%C1
信息来源:转载自《剧艺审美创新今昔谈》
李和曾同志是硕果仅存的京剧"高派"嫡传表演艺术家,我研究"高派"创始人高庆奎表演艺术的《兼融众妙创高派》,在《中国京剧》1998年第五期发表后,同年第三期《老年文化》也发表了短文《毛主席对李和曾的戏情有独钟》。其实那时我已着手撰写他富于创新的演剧生涯《继承精萃为革新》了。因为早年的剧评家陈墨香说过:继承高派艺术的难度较大,"一个学不到佳处便有流弊".而在我看来,原因有三:首先是艺德修为要求高,高先生所谓演戏"三不争"的原则,即:不争主角配角;不争戏码先后;不争戏份多少。在功利主义风行的现当代,敢于效法者恐也寥寥无几。但据和曾同志统计,在京剧和其他剧种的青年演员中,他教导过13位高徒,但愿他们都能珍惜恩师传道授业的辛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好。其次是学高派没有好嗓子不行,达不到唱做俱佳、声情并茂,也很难学好。其三是没有随时代变迁的革新精神,而只会亦步亦趋于前辈形成的模式,作流派腔调、招式的形式摹仿也不行。因此,研究和曾同志的演剧生涯,实质上就是希望能为京剧后学树立楷范,为继承发展京剧艺术略尽绵力。不料此文至今尚未发表,和曾同志却在今年元月19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从而使我感到难以言状的遗憾。于此仅就有限的篇幅,追忆和曾同志的人品艺德以志缅怀。
京剧《上天台》(主要唱段)李和曾王泉奎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sY009OdDso/
',29)">
京剧《生死牌》选场李和曾江新蓉王玉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Ql3RlAbww0/
',30)">
京剧《摘星楼》(选场录音)李和曾张春华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vRPIKtH3tE/
',31)">

和曾同志对高先生演戏"三不争"的艺德修为不仅认真予以继承,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颇多发扬光大。如中国京剧院与北京京剧团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联合排演《赤壁之战》时,和曾同志谦让不争的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以阿甲为首的"导演团",对角色分配采取了民主协商的办法。会上马连良首先发言说:"照例我演《借东风》是前部鲁肃、后部孔明。但是在上海与周信芳合作,我演全部孔明到底,信芳演前部鲁肃、后部关羽。这次两个团合作演出,我就援例孔明到底。鲁肃一角请富英或少春担任。"根据这个提议,李少春对鲁肃一角,不但谦让于谭富英,同时还推荐了李和曾。而和曾同志则谦让谭、李,自己却情愿担任刘备或张昭。谭富英分析了剧本增添刘备这个人物的重要性说:"刘备的戏虽然不多,却关系到三国鼎立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想在这个戏里,创造一个新的刘备形象。张昭这个人物,也需要重新塑造,似以高派为宜。"和曾应声笑答:"那就是我的张昭了。"少春也笑着说:"您三位这样谦让,各自认了自己的角色,虚席以待的鲁肃,我只得义不容辞了。但是我也希望演一演这个新的刘备,学一学谭先生的楷模。我们在排练时都排练,将来可以调换着演……"大家都赞成这个意见,就议定了马连良演孔明,李和曾演张昭,谭富英、李少春轮流换演鲁肃、刘备。其他角色两团都取上选,袁世海演曹操,叶盛兰演周瑜,裘盛戎演黄盖,景荣庆演孙权,苏维明演太史慈……真是群英毕至,蔚为大观了。这次历史性的联合演出,不仅对京剧艺术的推陈出新堪称成功的典范,而且表演艺术家们谦让不争的精神也将永垂青史。据我所知,和曾同志在二团为青年演员当配角的戏也很多,如曲素英主演的《武则天》,单体明主演的《南方来信》,和曾同志都分别为她们配演唐高宗李治和越南南方地下党负责人四大伯;此外,他还为江新蓉、高玉倩主演的《生死牌》,配演衡阳县令黄伯贤。类此种种有目共睹,于此无须赘举。
京剧《朱仙镇》李和曾王玉敏张云溪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hneIKinvQY
',32)">
我与和曾同志相识相知已有46年了,按理说无论从哪方面看,我们之间的差距都相当悬殊。以年岁相较他长我12岁,生于壬戌年正月十五日,我生于甲戌年八月十五日,凑巧都是风和月朗的佳节,同一个属相;就艺术事业上看,他早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和院团领导了,而我不过是刚出艺术院校大门的京剧外行。是什么力量使我们互相关心,默契合作达数十年之久?细细想来,真正使我敬佩的正是他平易近人,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实事求是的性格。他与人交往有始有终,绝不因为风云多变的运动,损害或抛弃值得信赖的朋友。这也许就是从早年中华戏校的师友,到后来二团接纳的学员中,都能找到他忘年交的根本原因,而我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京剧《除三害》袁世海李和曾音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GNNTDzKIpQ/isRenhe=1
',33)">
在我们这几十年的交往中,最使我难忘的莫过于此:由于1957年人所共知的原因,阴错阳差我被落籍于"另册".尽管三年后已有权威机构的"免冠"仪式,但在实际上我的一举一动仍在无形的控制中。因此,在艺术室和四个剧团里,我只有为人作嫁的份儿,很少有从事创作的权利。唯独以和曾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兼团长的二团,让我为他们的新戏《武则天》、《南方来信》、《春到喀隆湾》等剧作舞美设计,并参与《南方来信》在人民大会堂的外事演出,接待越南副外长阮维祯。其间,自然也不乏"革命"警示:别犯用人不当的政治错误。尤其堂堂《戏剧报》的主动约稿,竟因这种警示自毁前约,而以"稿挤"为由见退。但和曾同志并未因此动摇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的决心,在二团受命参加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即将进藏演出时,为创作反映民主改革的新戏《春到喀隆湾》,又选定了主创人员祁野耘(编剧)、邹功甫(导演)和我(舞美)随团进藏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充实创作。不料此举更强烈地触动了某些人富于想象的神经,而大造政治舆论,甚至要求党委出面进行干预。但和曾同志明确表示:进藏人员都经过二团党支部研究决定,谁去谁不去我们都负全责。不幸的是在"文革"中,此举竟成了批斗和曾同志的"罪状"之一,为此他也多吃了不少苦头。好在1979年全院的平反昭雪比较彻底,不然我将因此内疚终生。
京剧《群英会》叶盛兰李少春李和曾袁世海景荣庆音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7ACFJclHKU/
',34)">
建国五十年来,李和曾同志的演出活动,也体现了他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精神。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之后,解放的战火硝烟尚未散尽,和曾同志便接受了慰问西北、西南边陲军民的艰巨任务。饱受乘旧卡车长途跋涉的艰辛,破车抛锚,残匪骚扰也在所难免。他也曾深入抗美援朝前线,在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狂轰滥炸间隙中,慰问最可爱的人。
原载《老年文化》2001年第1期
京剧音配像《智斩鲁斋郎》李和曾江新蓉江世玉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4WKIZ3dbM/
',35)">
京剧音配像《打渔杀家》李和曾沈健瑾//v.youku.com/v_show/id_XMjE4ODI0OTQw.html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