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什么意思:肿瘤治疗百问--爱笑的陈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29:52
肿瘤治疗百问 [ 2008-8-4 1:23:00 | By: laughchen ]   1、 什么是良性肿瘤,它对人体有危害吗?
良性肿瘤有人也称它为善性肿瘤,通常在体表或内脏形成一个肿块,这个肿块一般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多数可以活动,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不发生转移,更无出血与坏死.很少破溃,因而,多数对机体的影响不大。
但要注意的是良性肿瘤所在的部位,如果它发生在心脏、脑等重要器官,即使是一个良性肿瘤(如脑星状细胞瘤),也可使患者毙命,有人称它为恶性位置。但同样一个良性肿瘤(如神经纤维瘤),若发生在体表,则对机体影响就不大了。
因为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两大类,而且良性肿瘤也可发生恶变,所以,总的原则是,凡是发现体内或体表肿物,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均应施行手术切除,而且切除标本要送病理科进行组织学检查,以排除恶性的可能。
2、 什么是恶性肿瘤,它对人体的危害性怎样?
恶性肿瘤通常在机体内也形成一个肿块,肿物生长迅速,病程较短,常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因而常与机体组织固定,不易活动,常发生淋巴结或脏器转移,在体表或脏器腔面之肿物,肿瘤除浸润性生长外,而且常常有溃疡形成。病人常有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消瘦,贫血,晚期可形成恶液质。
恶性肿瘤多数对机体影响较大,但也不尽然,如皮肤基底细胞癌,虽为癌症,但一般不转移,也不危及人的生命。又如原位癌,适当的治疗可完全治愈,也不危及生命。目前对于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是最重要的,这里,要提醒各位朋友。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是自我保护最首要的一步。
3、 癌与肉瘤有什么区别?
从广大群众来说,所谓得了癌症,实为得了恶性肿瘤。但从医学观点,不能将癌与肉瘤混为一谈。癌为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腺癌是来自柱状上皮等,但肉瘤不同,它是来自软组织,骨组织甚至淋巴造血组织,如来自横纹肌的恶性肿瘤叫横纹肌肉瘤等。一般说来,癌最多见,约占恶性肿瘤的80%以上,肉瘤发生率较低一些。两者的发生发展规律,转移途径,治疗手段及疗后生存时间,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治疗前确定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4、 什么叫癌转移,癌与肉瘤转移有规律吗?
恶性瘤细胞从“母体”上脱落下来之后,沿着各种途径,达到新的脏器或淋巴结,在那里生根,长出一个与原先部位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则称为转移。如骨肉瘤转移至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至淋巴结等。
癌与肉瘤在早期阶段,转移途径完全不同,癌是以淋巴道转移为主,肉瘤以血道转移为主。因此,患者也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如果患了骨肉瘤,则自己就要注意经常检查肺脏,看有否转移的可能性。患有胃癌要注意有否淋巴结转移之可能性。
5、 何为高分化、中分化与低分化?
所谓分化,简单地说就是瘤组织的成熟程度,恶性肿瘤或多或少都有向正常细胞分化的特点,瘤细胞分化越接近正常细胞,则越成熟,通常称为高分化,有人称它为I级。如果瘤细胞分化太差,极不成熟,但仍保留某些来源组织的痕迹,则称为低分化,或称为III级。界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分化、或称为II级。但是,有时候肿瘤细胞分化太差,根本找不到来源组织的征象,则称为未分化。
一般说来,高分化肿瘤,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低分化肿瘤,恶性度高,预后较差,未分化肿瘤,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最差。
6、 什么叫5年生存率?
这是一种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统计方法,一般以治疗后5年作为一个判断指标,例如,某一种癌症,手术后100例中,只有50例存活5年以上,因此这组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为50%。
一般地说,恶性肿瘤疗后存活5年以上,疗后复发或转移之机会较少,但不等于治愈,因为也有不少病例,疗后5年以后发生了转移。所以,对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一般不用治愈率,而用5年或10年生存率。
7、 什么是肿瘤内科治疗?
自1968年肿瘤内科治疗学这一名词出现以后,发展十分迅速,疗效日益提高,是当前癌症临床研究中最活跃的一个领域,目前同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一样,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三大主要手段之一。因为内科治疗是一种全身治疗,所以人们已承认它是肿瘤临床上最重要、最具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内科治疗的内容包括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与中医中药治疗等。化学治疗即化疗,是通过用细胞毒药物杀灭癌细胞的疗法。新药不断涌现及合理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的应用,使化疗的疗效大为提高,已成为很多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内科治疗的主要内容。抗癌药如何抑制肿瘤呢?首先应了解肿瘤要增大,癌细胞必须分裂增殖,其中需要蛋白质,染色体等原料,通过合成、转录、翻译及分裂等过程,使癌细胞不断增多。而化疗药物正是基于以上规律,可作用于癌细胞繁殖的整个过程或其中一个环节,通常分别称之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临床应用中,各类药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组成有效的各种联合化疗方案,使之发挥最好的疗效。而内分泌治疗是指改变体内内分泌环境以导致某些肿瘤消退,因为有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甲状腺癌等对内分泌激素有依赖性,运用相对抗的激素治疗后肿瘤细胞会消退,如前列腺癌用雌激素或睾丸切除,绝经前乳腺癌行卵巢切除或雄激素等。近年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发展很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内分泌治疗常需与其它治疗手段综合使用,否则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肿瘤的免疫治疗,其基本理论依据是肿瘤发生、发展中机体防御系统与肿瘤细胞之间失去平衡,而目前所应用的生物反应调节剂正是通过调动机体固有能力去抵御肿瘤,主要是指生物体自身的一些分子和细胞。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已能取得各种细胞因子用于免疫抑制或缺损的患者,通过调理机体的免疫功能上,不但可以消灭在手术、放疗或化疗后难以解决的体内残存的少量癌细胞以提高治愈率,而且对某些晚期肿瘤也取得了一定疗效。目前临床所用的干扰素、白介素II、LAK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等均属于这一类,也是目前基础与临床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发展十分迅速。肿瘤的中医中药治疗是我国的特色,有着深厚的民族基础,在某些方面可以补西医之不足。在中医看来,癌肿的形成和发展,无非是正、邪两方面关系的变化,在正气强时,邪不能入侵,癌肿也不会形成;当正气虚弱时,邪就能入侵,所以扶正驱邪是肿瘤中医的精华。目前有很多扶正中药,在与化疗或放疗期间同时应用,可增加病人对放化疗的耐受性。但值得强调的是,各种内科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必须在肿瘤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才能发挥各种疗法的长处,使病人得到最合理有效的治疗。
8、 什么是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即指用药物治疗肿瘤。迄今它已成为可以和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并列的治疗肿瘤的三个主要手段之一。化疗学始于本世纪40年代,当时有少数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经氮芥治疗后取得了惊人的疗效,被认为是近代肿瘤化疗的开端。至60年代末,大部分目前常用的化学药物都已被发现,并且开始认识肿瘤细胞动力学及化疗药药代动力学的重要性,针对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各环节,选用不同的化疗药物,从而产生了几种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到了70年代,更多的肿瘤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案。80年代以后,各种不同作用机理新药的涌现,使肿瘤化疗更为丰富多彩,化疗能根治一些肿瘤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人们不再把化疗看成为晚期癌症的姑息治疗手段,而是追求用化疗根治肿瘤。
9、 化疗在目前肿瘤治疗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目前肿瘤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其含义是根据病人的机体 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化疗在其中的主要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作为根治性治疗手段,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和一些实体瘤采用化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如白血症,恶性淋巴瘤、绒癌、精原细胞瘤等;二是作为术后辅助化疗,因手术和放疗均属局部治疗,对一些比较局限,播散趋向很小的肿瘤可治愈,但不能预防或减少远处转移,而化疗属于全身性治疗,可杀灭体内残存癌细胞或微小转移灶,使得容易播散的肿瘤有相当部分得以治愈,如骨肉瘤单一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仅20%,多数病人因肺转移等远处播散而致治疗失败,而采用术前或术后化疗,5年生存率可提高到60%~80%;再如乳腺癌,尤其是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的患者,若手术治疗后不行化疗,则绝大多数病人会出现远处转移,使病情变得不可治愈,反之施行术后辅助化疗,可使远处转移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三是化疗可作为晚期肿瘤病人姑息性治疗手段,延长病人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如晚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因全身多处骨质破坏而致剧烈疼痛,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且常伴发热感染,患者生活质量极差,中位生存期为3~11个月。而采用化疗后,病人症状可很快得到改善,生存期延长,中位生存可达到2年以上,少数疗效好的甚至达到7年或更长时间。从上可见,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治疗在综合治疗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随着各类新药的开发及基础研究的进展,化疗将成为今后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应用范围也会愈来愈广泛。
10、化疗对哪些肿瘤的疗效较好?
经过近年来各国学者的努力,当前癌症化疗对有些肿瘤已取得良好的疗效。通过化疗可以治愈的肿瘤有:绒毛膜上皮癌、奉丸精原细胞瘤、恶性淋巴瘤、儿童急性白血病、横纹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这些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治愈率在30%以上,如病变尚早,治愈率可达90%。通过化疗可延长生存期的肿瘤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肺癌、骨肉瘤,它们的治愈率在5%~ 80%。有些肿瘤虽然不能被化疗根治,但可使病人症状得到缓解,如乳腺癌晚期、膀胱癌、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于宫内膜癌、肾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及慢性粒细胞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这些患者中有的经化疗后可带瘤生存较长时间,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11、化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失败后怎么办?
化疗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在病人方面,患者自身骨髓功能较差,或其它重要器官如心、肝、肾、肺等功能不全,一般情况太差,不能耐受化疗;第二在肿瘤方面,肿瘤太大,已到达了1公斤以上,且对化疗药物产生了原发性或继发性抗药;第三在药物方面,选择性不强,对生长缓慢或暂处于休止期的癌细胞无效或效力较差。绝大多数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到颅内,形成了癌细胞的避难所,且目前尚未找到药物最有效的使用方法。    
针对以上原因,可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积极改善病人一般情况,对症支持治疗,对骨髓功能较差的患者给予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分化生长。尽量避免使用对已损脏器有毒性的药物,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选用铂类抗癌药;第二减少肿瘤负荷,减少抗药性,对病变尚局限的大肿瘤可考虑手术切除,即称“减瘤术”。选用互不交叉耐药的化疗方案交替用药,用药剂量应足量,可减少耐药性产生;第三可选用脂溶性药物如亚硝脲类、威猛等药物或采用推管内注药的方式,使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此外,介入治疗方法也可增加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对于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常用药物,进行给药途径和方法的改进,也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生物利用度及疗效。如VP-16、5-FU的口服剂型等。新作用机制药物的开发及应用,对一些复发的难治性肿瘤也可起到疗效,如紫杉类药物对复发的卵巢癌、新的芳香酯酶抑制剂及紫杉类对复发的乳腺癌、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对晚期大肠癌等均有效,新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复发失败的肿瘤也有相当疗效。
12、哪些病人不适合化疗,为什么?
首先诊断不明确的病人不适合用化疗来作为诊断性治疗,因为化疗药物有各式各样的不良反应,对骨髓、心、肝、肾等脏器均有一定的损伤;而且有时化疗药物对结核、良性反应性增生等有一定效果。若认为只要经化疗后肿物有缩小就一定是癌症,那么会造成很多误诊,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和损失。例如,我们曾见过这样一位病人,因纵隔肿物就诊,在没有细胞学或病理确诊的情况下,按恶性淋巴瘤给予足量的全身化疗,疗后纵隔肿物有缩小,但不是十分明显,接着又改用更强的化疗方案治疗,致使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死亡,后经尸解证实纵隔肿物为纵隔淋巴结结核。诸如类似的教训告诫大家,化疗不是诊断剂、安慰剂,不可随意使用,使用前必须得到病理或细胞学的确诊,并在肿瘤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此外有些肿瘤通过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即可治愈时,不必加用全身化疗。例如皮肤基底细胞癌,放疗后的5年生存率达90%;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是80%,若病灶直径小于2厘米者,5年生存率为100%。尚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一些头颈部癌等,常以局部复发为主要问题,如病变局部已控制,则不必加用全身化疗。当然患者年迈虚弱、肝肾功能失代偿、明显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心肌病变、感染发热等情况下,不适合用化疗,须先改善以上症状,否则病人很难耐受
13、什么情况下停用化疗?
在化疗过程中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必须停药观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呕吐频繁,进食后即吐,甚至呕吐胆汁,严重影响进食,并由此导致钾、钠、氯等电解质紊乱;腹泻水样便,每天超过5次,或血性腹泻、腹痛,表现为脱水,电解质失调;白细胞下降至3000/微升以下,或伴有感染发热,血小板下降至6万/微升以下或伴有皮肤出血点和其它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穿刺点不易止血等;心脏病变,感心慌、心悸、气促、心率快或心律不齐;中毒性肝炎,即化疗药物损伤肝细胞后导致转氨酶升高、黄疸、低蛋白血症;中毒性肾炎,尿少、水肿、血尿素氮或肌酐升高;化学性或放射性肺炎,有些化疗药物如平阳霉素可导致肺纤维变,病人感到呼吸困难、咳嗽、发热。对以上种种情况,必须先停用化疗,再采用其它对症支持治疗措施,否则会导致生命危险。
14、用化疗的病人都是晚期吗?
不是。因为当今化疗已从既往的姑息性治疗逐渐向根治性治疗迈进。既往传统的肿瘤治疗模式:手术——放疗——化疗——中药,即早期手术、中期放疗、晚期化疗及中药,明显地已不能适应现代肿瘤学的需求。综合治疗是目前肿瘤的治疗原则,随着有效的化疗新药的不断涌现,化疗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对化疗敏感的一些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绒癌等可单用化疗治愈;肿瘤过大,手术切除困难者,经化疗待肿物缩小后尚可争取手术机会;术后辅助化疗在乳腺癌、骨肉瘤、睾丸肿瘤等治疗中不可缺少;当然一些晚期肿瘤患者也是化疗的适应证,可延长病人生命或减轻病人痛苦。因此,用化疗的病人其病情不一定都是晚期,根据病种和对化疗的敏感性,用化疗的病人可能是早期、中期或晚期。
15、怎样计算化疗的周期及疗程?
当医生向病人或家属询问有关化疗的周期数或疗程时,多数不能正确回答,常将两者混淆。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从注射化疗药物的第1天算起,至21天或28天,即3~4周称之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中不是每天都用化疗药,通常是前1~2周用药,后1~2周休息,其目的是使病人得以短时休整,待骨髓功能恢复正常水平,但有的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时间较迟,恢复较慢,所以个别方案需6周才算一个周期。而一个疗程是指连续化疗2~3个周期,有的肿瘤需化疗4~6个周期才算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常有较长时间的休息,一般为2~3月,其目的是恢复或重建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使病人各脏器功能得到充分调理,医生也会在这段时间内建议病人使用一些能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或营养药品。若病情需要再进入下一疗程的化疗。
16、用化疗的病人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现有化疗药物中绝大多数在抑制或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内正常细胞也有毒害作用,尤其是骨髓造血细胞与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病人最常表现的是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腹泻。因此化疗期间应每周至少查一次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当白细胞减少时,协避免去人多的场所,以免增加细菌或病毒交叉感染机会;如白细胞数降至2000/微升以下或伴有发热,最好回医院由医生治疗。血小板数下降的危险是引起出血,应避免撞伤,且宜进软食,皮肤有出血点时应及时告诉医生,目前尚无升高血小板的特效药物,主要靠输注新鲜血小板。化疗期间,饮食应以卫生、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现有较好的止吐药物,一般对症处理后可大大减轻胃肠道反应,且患者间个体差异较大,恶心呕吐的程度不一,因此不要将化疗与呕吐等同,避免自我暗示。此外,尚应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每餐后漱口,以免出现口腔溃疡。化疗中出现腹泻,尤其是每天超过5次时应及时告诉医生处理。有些化疗药可致掉头发,病人或家属应有心理准备,可预备好假(发),一般停用化疗后2~3个月即可长出新发,不致造成长期影响。总之,化疗药物有各种毒副反应。化疗病人处于机体免疫功能较低状况,因此应调节自己情绪,切忌忧虑、苦恼或急躁,配合医生一起完成好化疗计划。
17、什么情况下用激素内分泌治疗?
19世纪末已发现某些肿瘤对内分泌有依赖性,即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受激素的影响,这类肿瘤被称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体癌、肾癌、甲状腺癌等,内分泌治疗对之有效。近年来,肿瘤内分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发展迅速,各种作用机理的内分泌药物不断涌现,不仅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也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如绝经后乳腺癌,若雌激素受体阳性,则术后首选内分泌治疗,而不作化疗,三苯氧胺是最常用药物,可口服3~5年,毒副反应小;绝经前乳腺癌,若腋下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一般多于4个),雌激素受体阳性,可在术后辅助化疗的同时,切除双侧卵巢,以降低雌激素水平,减少雌激素对癌细胞的刺激;绝经后晚期乳腺癌,若无复发间期(指手术切除至出现远处转移时间)大于2年、雌激素受体阳性、且转移灶范围较小,也首选内分泌治疗,除三苯氧胺以外,还可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氨基导眠能(AG)、瑞宁得、兰特隆等。总的内分泌治疗有效率为30%~40%、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可达60%~70%。此外前列腺癌术后也首选内分泌治疗,包括睾丸切除或雌激素等,以降低雄激素水平,只有内分泌治疗失败后才考虑化疗。子宫体瘤当不适于手术或放疗,或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的晚期病人,首选内分泌治疗,孕激素是最常用药,有效率为30%~ 50%,约20%的病人可长期缓解。晚期肾癌,可在化疗或生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内分泌治疗,常用甲孕酮或丙酸睾丸酮等,可使少部分患者得到缓解。甲状腺癌作甲状腺切除后要终生服用甲状腺素,以防止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病变复发转移,常用药物为干燥甲状腺片剂。以上各种情况均属于内分泌治疗范畴,其总的特点是毒性反应小,病人耐受性好,有效病例的缓解期长,但应与其它治疗方法综合使用,否则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
18、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都是晚期吗?
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有些患者及家属对使用这类激素感到担忧,其原因一是认为激素是晚期癌症患者的抢救用药;二是担心激素的依赖性。实际上在肿瘤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应用较多,它除对恶性淋巴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之外,尚对某些癌周组织有效应作用,例如不明原因的发热可暂时减退或得到控制;可改善食欲;控制与脑转移有关的脑水肿;改善骨髓功能等。因此,糖皮质激素是淋巴类肿瘤的首选药物之一。有许多报道证实,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加用激素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用化疗药物的疗效。可见使用激素并不代表病变已发展到晚期。目前在肿瘤治疗中,激素的使用主张高剂量、短疗程,一次性晨起顿服,一般用药不超过14天,这样停药后绝大多数病人不会产生依赖性,自身肾上腺仍会分泌相关激素。
19、如何发现及对待乳腺包块?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预防乳腺癌知识,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和防癌普查是早期发现乳腺包块的主要手段。妇女自我乳腺检查法:脱去上衣,面对镜面,双臂叉腰或上举过头,反复数次,观察乳房外形轮廓是否完整对称,乳头有无回缩及畸形。“自我检查”取坐或卧位,用手指掌平置胸前,右(左)手查左(右)侧乳房,先自乳腺外上、外下、内下、内上,腋尾部和乳头乳晕轻轻按次触摸,反复数次。有月经来潮前后乳腺发胀、疼痛及不适等症状明显者,应在月经前后对比检查。凡40岁以上独身妇女,35岁以后结婚未育或未哺乳、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曾患一侧乳腺癌患者,其乳癌发病均高于一般妇女.需定期定点防癌普查。当成年妇女乳房中一旦发现肿块,应明确性质、肯定诊断,必要时随诊观察,其方法包括肿块切除、切取或针吸活检,乳房B超及乳腺X线照相等,但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尽量避免挤压或无计划地进行肿块穿刺、切取等检查。
20、转移性乳腺癌在绝经前患者为什么要切除双侧卵巢?
因为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与雌激素的不断刺激有关,卵巢是绝经前妇女产生雌激素的主要器官,切除卵巢可降低或阻断女性激素对肿瘤的作用,从而使肿瘤消退。其疗效与雌激素受体的水平相关,激素受体可经切除的肿瘤标本检测,如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例,有效率可达60%;阴性病例有效率为10%~20%;未经选择的病例有效率为 30%~40%。且有效病例所获的缓解期较长,平均30个月,而无效者仅9个月。由此可见,切除那侧卵巢是治疗绝经前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
21、用药物或放射治疗做“人工去势”为什么不可靠?
去除卵巢的方法有手术、放疗及药物,称之为“人工去势”。后两种方法不如手术切除彻底可靠。药物去势可选用雄激素、孕激素等,改变卵巢的生理周期,使之无法排卵,月经停止,但常常在停药后卵巢可恢复其功能,尤其是年轻病人,停药后不久又出现月经来潮,无法起到“去势”的作用。而放射“去势”是指用射线照射双侧卵巢,给予1600~2000拉德即可起到抑制卵巢的作用,但由于卵巢是游离于盆腔内,位置不太固定,放疗定位无法十分准确,同样在停止照射后卵巢功能又可恢复。所以,目前临床上基本淘汰用药物或放疗行卵巢去势,而首选双侧卵巢切除术。
22、化疗到底做多少个周期合适?
化疗应做多少周期需根据病情及病种而定。一般对于适合做辅助化疗的病种,如绝经期前乳腺癌、睾丸癌、软组织肉瘤及肺癌等,当手术已切除原发肿瘤,临床检查尚未发现远处播散时,为了杀灭体内微小转移灶,需行6周期化疗,即术后化疗3周期(第一疗程),休2~3个月后再行3周期化疗(第二疗程),因为有学者认为:正规、足量6个周期化疗足以杀灭体内对化疗药物敏感的癌细胞,剩余的耐药细胞即使再加用化疗,延长周期数也很难奏效。对于首选化疗的病种,如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等,适合的化疗周期数是当肿瘤达到完全消失后再加用2个周期,例如:经4周期化疗后肿瘤完全消失,则再加2周期,即总数为6个周期的化疗。但有时对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或极易复发的肿瘤,可适当增加周期数,不主张无限制地延长化疗时间。
23、在什么情况下化疗要积极主动,什么情况下又不宜过于积极?
当今的化疗已从既往的姑息性治疗向根治性化疗迈进,即一些肿瘤可通过化疗治愈,这些肿瘤包括:恶性淋巴瘤、绒癌、睾丸癌、儿童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不论是术前,术后或复发时,对这些肿瘤的化疗应积极主动,否则将失去治愈机会。此外,已被证实经术后辅助化疗可提高生存期的肿瘤,如绝经前乳腺癌、骨肉瘤、睾丸肿瘤等,术后化疗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否则一旦出现播散则很难治愈,因此化疗也需积极主动。还有一些肿瘤虽然化疗不能治愈,但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如多发性骨髓瘤、晚期乳腺癌等,只要病人能耐受治疗,化疗也应积极主动
化疗并非适合所有肿瘤病人,对一般情况太差,肝肾功能异常、明显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感染发热及心肌病变者,化疗应慎重,因化疗药物选择性差,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各组织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对已有功能不全的器官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既往多程放、化疗后复发的病人,化疗也应慎重,通常这类病人已用很多化疗药物,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且骨髓功能、肝肾功能等耐受性下降,在选用药物及剂量时尤应注意。有些肿瘤对化疗不敏感,甚至是抗拒,如原发性肝癌、胰腺癌等,常规化疗效果差,对这类病人化疗也不宜过于积极,否则得到的好处少,毒副反应多。
24、病人或家属对确诊的手段和治疗有不同意见怎么办?
目前确诊肿瘤的手段主要为细胞学或病理检查。前者主要是取细胞、后者取组织。细胞学省时、快捷、创伤小,对于表浅肿物、乳房肿物、胸腹腔肿物,可直接用细针或在B超引导下穿刺。而病理的优势在于所取标本可靠、量多,除了供光镜、电镜观察外,尚可行免疫组化等特殊检测。具体用哪种手段,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确诊恶性淋巴瘤必须依靠病理,细胞学不能分型及判断预后。如此种种情况,当病人或家属有不同意见时,应与医生协商,不能自作主张,否则会延误病情及诊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为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确诊是最关键的环节。
病人或家属对治疗如果有不同意见,首先要明确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一般规律是能手术切除的尽量手术治疗,术后再根据病变范围、病理类型确定是否放、化疗或生物治疗。但有些情况下,某些病种不适合手术,如病变已非常广泛,失去手术机会;或者患有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应首选化放疗,而并非手术;有些与免疫相关的肿瘤如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等术后则首选生物治疗;在化疗或休息期间,可服用中药调理机体功能。可见肿瘤治疗没有固定的模式,需根据病种、病期、病理和病人机体状况等多方面考虑。因此当病人或家属对治疗有不同意见时,应与主管医生交换看法,听听医生的解释,最终选出一个最佳治疗方案。
25、实体瘤化疗后评定疗效的标准是什么?
实体瘤化疗后评价疗效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和进展(P)。CR为所有可见病变完全消失维持4周以上。PR为肿块缩小50%以上,维持4周,S为肿块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超过25%。P为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变。有效率为达到CR和PR的人数占所治疗人数的百分数。实体瘤化疗后能达到CR或PR,是病变有效控制的指标,但还有很多病人,化疗后病变大小无明显变化,但肿瘤相关的症状,如疼痛,发热等明显减轻或消失,病人全身状况好转,生活质量提高,也是肿瘤控制的表现。对晚期肿瘤病人,目前更强调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只要没有重要脏器的致命损害,有些病人可以带瘤存活多年。
26、血液肿瘤化疗后评定疗效的标准是什么?
(1)急性白血病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CR)为临床无白血病浸润所致症状和体征,生活正常或接近正常。血象:血红蛋白≥100克/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升,血小板≥100×109/升,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骨髓增生正常,各系白血病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正常。部分缓解(PR),为骨髓中某系白血病细胞> 5%,但<20%,或临床、血象二项中有一项未达 CR标准者。无效(NR),未达 PR标准者。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评定标准:CR为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血象:血红蛋白>100克/升,白细胞<1.0×109/升,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00~400×109/升,骨髓正常。PR为临床、血象及骨髓三项中有1~2项未达CR标准。NR,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三项均未达CR标准及无效者。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评定标准:CR为血淋巴细胞绝对数<3×109/升,中性粒细胞绝对数高于3×109/升,男性血红蛋白>120克/升,女性>110克/升,血小板>75×109/升,无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无肿块,无慢淋症状。骨髓涂片中淋巴细胞<30%。 PR,各病变无进展,血液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75%;贫血改善(血红蛋白增加1.5g/升以上),肝、脾、淋巴结和肿块都缩小50%以上症状部分消失,能胜任一般工作。NR,未达PR标准者。
27、在肿瘤治疗中为什么要不断使用新药,使用新药的病人要具备哪些条件
新药是从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物质中获得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药物,以及可造成危害的天然产物或化学合成的、迄今未曾有过的新化合物。其中有的本身就是有用的药物,有的则被化学家用来作为合成其它有用药物的起始物。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规定,新药为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亦包括已生产的药品增加新的适应证,改变给药途径和改变剂型。
肿瘤化疗药物治疗有40多年历史,在这40多年中,正是抗肿瘤新药的不断研究应用,才使很多过去认为不治之症的肿瘤,像儿童急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部分淋巴瘤等化疗后得以治愈。不少晚期肿瘤病人生命得以明显延长,例如晚期乳腺癌,采用常规的CMF或CAF方案化疗,有效率30%~60%。由于抗肿瘤新药紫杉醇,泰索帝和去甲长春花碱的出现,单药应用的有效率就达60%,与阿霉素联合应用有效率达 80%,明显提高了疗效。还有小细胞肺癌,大多数病人发现时已无法手术切除,若不治疗,中位生存期3- 6月。通过化疗,特别是有效药物,像足叶乙甙,卡铂等,配合局部放疗,局限期病人二年生存率为16%~20%但目前还有一些肿瘤药物治疗效果还不令人满意,有些肿瘤(如高度恶性淋巴瘤)开始治疗时对很多药物都有效,但治疗中肿瘤很快耐药,导致治疗失败。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研制、开发、应用新药,应用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来提高疗效,克服耐药。
不同的新药在临床试用时对病人的病种、病情、过去治疗情况都有严格的限定要求,只有符合条件者才能应用。但一些共同基本的条件病人必须具备:
(1)有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恶性肿瘤。
(2)病人一般状况良好,生活基本能自理,预期生存时间大于3月。
(3)具有可测量的肿瘤病灶。
(4)血液及生化检查正常。
(5)无严重的心、肝、肾疾患。
(6)若近期用过其它抗肿瘤药物,则至少停药4周以上。
(7)病人签署同意书。
(8)病人有条件来复查或能随访。
28、用新药是不是拿病人做实验?
 一个新药在临床应用前先经过一系列临床前研究,包括新药对体外人肿瘤细胞株,体内对鼠肿瘤模型及人肿瘤异种移植物抗肿瘤活性研究及动物的毒理研究。经过以上实验筛选,若其抗肿瘤活性强,毒性不大,经过卫生部审批后方能进行临床试用。临床试用先在一部分人中进行,目的是观察药物的初步疗效和毒性。这在世界各国都一样,我国对新药的临床试用有严格的审查和资格要求。新药要经卫生部审查批准,在指定的医院(临床药理基地)中进行。在临床应用前还要经过所在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对参加新药试用的医护人员、医疗设备、条件及生产药品的厂家都有严格的职责要求,并有监督、核查人员。抗肿瘤新药的试用常选择那些常规药物治疗失败或有效后病变又进展的病人,或一些目前药物治疗效果较差的病种。对这些病人或病种,目前尚无更好的治疗方法,若应用新药可会能给病人带来好处。因此,应用新药是在不损害病人利益而又可能给病人带来好处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在应用新药前,医生要向病人说明所用新药的可能疗效及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获得病人的书面同意。
我们希望肿瘤病人在有适应证的情况下都参加新药的试用,这无论对肿瘤的治疗还是对抗肿瘤新药的开发、研究都是有益的。这说明使用新药不是拿病人做实验。
29、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怎样,它在肿瘤康复中的作用如何?
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这些治疗对消除肿瘤病灶,争取根治有决定性作用。但这些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及局限性,且治疗后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如对正常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骨髓抑制,免疫功能抑制,肝肾毒性及某些后遗症等),内分泌失调、紊乱,病人有时生活质量较差。而中医中药在扶正固本,增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治疗的不良反应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如果能与手术、化放疗结合,安排合理,发挥各自的优点,能起到增效减毒作用,更好地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但应该看到单纯中医中药治疗,对消除局部病灶,消灭癌细胞作用不强,抗肿瘤疗效重复性差等缺点,因此应中医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合理应用,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肿瘤病人在手术、放化疗后缓解期及康复中,常遗留一些上述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如免疫功能低下,精神、饮食较差,骨髓、肝肾功能不良等问题。这时若辅以中医中药,发挥其优势,能促进病人食欲及全身状况的改善,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及各器官功能的恢复,而身体状况及免疫功能的恢复又可以增强病人治病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利于病情稳定和康复。
30、化疗与中医中药的关系怎样?
化疗与中医中药治疗肿瘤各有其优缺点,若能合理有序地应用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由于化疗药物选择性作用不强,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出现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免疫抑制等,这时若给扶正健脾益紧中药配合化疗,可减轻反应。有人比较了两组同样化疗方案治疗的病人,一组单纯化疗,一组化疗同时加服扶正中药,结果在加服中药组病人化疗反应低于单纯化疗组,免疫功能指标检测提示中药组病人免疫功能正常,高于单纯化疗组。这说明中药可减轻化放疗反应,保护机体免疫功能,使化疗顺利进行。另外有些中药,如冬凌草、丹参等与化疗药合用有增效作用,化疗期间同时应用可提高缓解率。此外,化疗后病情处于缓解中的病人,休息期间辅以扶正、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药,配合气功,有利于尽快康复。
31、中药调理是不是防止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措施?
肿瘤复发、转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肿瘤本身生物学行为,病期,病种,治疗方法选择,机体免疫功能状况等。目前在处理原发肿瘤,控制其复发、转移方面仍以手术、化放疗为主。中药可减轻各种治疗的不良反应,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身体康复,这些可提高病人抗病能力。因此,中药与目前治疗肿瘤的几种手段相互配合,合理有序应用,有助于防止肿瘤复发、转移。
32、什么是辅助化疗,它在肿瘤治疗中有何重要意义?
实体瘤手术或放疗前后,应用化疗药物,使原发肿瘤缩小,同时消灭可能残存的微小转移灶,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提高治愈率而进行的化学药物治疗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它分为术前化疗,术中化疗和术后化疗。
辅助化疗对提高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有很重要的意义。实体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但很多肿瘤即使做了根治性切除,甚至是扩大切除,术后仍有部分病人会复发、转移,目前研究认为在原发肿瘤未切除前,就已有瘤细胞不断脱落进入血循环,随血流分布于全身,其中大多数被机体免疫防御机能所消灭,但仍有少数残留于体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重新生长,成为复发根源。因此在手术或放疗消除局部病灶后,若配合全身化疗,可以在瘤负荷很小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消灭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减少复发,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辅助化疗在临床应用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3、什么情况下行术前辅助化疗?
术前辅助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指在手术前应用化疗使肿瘤缩小,减少及消灭肿瘤周围亚临床癌细胞,增加手术切除机会或缩小手术切除范围,同时还可消灭远处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减少复发转移机会。术前化疗在II、III期乳腺癌、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肉瘤等应用,取得了肯定疗效。例如对IIIa的非小细胞肺癌,指局部晚期,已有同侧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这种病人手术很难切净,术后5年生存率很低。国外采用先化疗2~3周期,使肿瘤缩小,再手术,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对远期生存也有一定益处,乳腺癌常采用乳腺癌根治术,对于肿块大于3厘米,拟行根治术的病人,若先行3周期化疗,使肿块缩小到3厘米以下,然后行保守的区段切除,以后放疗及化疗,治疗效果同根治术一样,且保留了乳腺外形美观。
34、什么情况下行术中辅助化疗?
在切除肿瘤手术中,将化疗药直接注射到肿瘤邻近的组织中及分布的淋巴结区中,以消灭潜在的微小癌灶或化疗敏感肿瘤,肿瘤切除不净时,术中局部或全身给予化疗药物,以发挥抗肿瘤作用。术中化疗在临床应用较少,其好处目前尚无定论。有作者报告贲门腺癌手术病人,术中给予氟尿嘧啶瘤床及淋巴结床注射,同时全身给予氟尿嘧啶静脉点滴,结果发现术中化疗的3至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
35、什么情况下行术后辅助化疗?
术后辅助化疗指肿瘤在手术切除后,应用化疗以消灭可能存在的远处转移病灶,提高治愈率。例如骨肉瘤,过去常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术后很多病人很快复发、转移,5年生存率仅10%,开展辅助化疗,术后采用大剂量氨甲喋呤为主方案联合化疗后,肺转移发生率明显下降,5年生存率提高到 60%~ 80%。另外大肠癌,对病变侵及浆膜,淋巴结有转移的病人,在手术后采用氟尿嘧啶加左旋咪唑治疗一年,可使复发率降低 41%,死亡率降低 33%,这一治疗已成为目前大肠癌术后的常规治疗。
目前已肯定的术后辅助治疗能提高治愈率的肿瘤有:乳腺癌、大肠癌、骨肉瘤、睾丸肿瘤,某些软组织肉瘤(如横纹肌肉瘤)等。还有些肿瘤,目前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尚不肯定,但若手术时病变范围较广,肿瘤侵犯较深,淋巴结有转移,也应考虑做术后化疗,如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等。
36、实体瘤外科切除后等不等于治愈?
对某些局限性肿瘤,如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癌及一些早期实体瘤,如早期胃癌、大肠癌等,手术切除后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治愈。
但有部分肿瘤,由于本身恶性程度较高,扩散机会较大,如恶性黑色素瘤,小细胞肺癌等,或发现时肿瘤较大,区域淋巴结有转移的实体瘤,即使做了根治性手术,甚至是扩大切除术,术后仍会复发、转移,对这种病人,单纯手术治疗不能认为是治愈,术后还应该加用化放疗,以减少复发转移,提高治愈率。例如乳腺癌,骨肉瘤,睾丸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某些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等就属此类。这类病人在手术后应常规放化疗。
37、生物反应调节剂与肿瘤治疗的关系怎样?
生物反应调节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类新型药物,它通过调动机体内在的防御功能,重建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消灭肿瘤细胞。目前临床应用的干扰素、白介素II,肿瘤坏死因子等都属于此范畴。通过机体免疫系统一般能消灭106以下的肿瘤细胞,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肿瘤的疗效与肿瘤细胞的数量和机体本身的免疫功能状况有关。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放疗及化疗,在上述治疗消除了大量瘤细胞后,这时若给予生物反应调节剂,调动机体免疫功能,消灭残留的瘤细胞,能起到增效作用。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应用与手术、放化疗应合理安排,一般是在化放疗后机体免疫功能趋于恢复,瘤细胞数较少情况下给予。晚期肿瘤病人,肿瘤负荷大,肿瘤细胞数量常在109~1012以上,机体免疫状况较差,这时若单纯给生物反应调节剂常难以奏效。因此,它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应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8、为什么化疗药可致免疫功能低下,临床表现如何,怎么办?
化疗药由于选择性抑制作用不强,在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对一些正常的免疫活性细胞,如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有一定的毒性,同时对正常增殖旺盛的上皮细胞,如胃肠道上皮细胞,生殖细胞等也有一定毒性,加上化疗药所致胃肠反应,病人常常食欲差,恶心和呕吐,营养摄入不足,这些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在器官移植时,使用化疗药环磷酰胺抑制免疫排斥反应,也说明化疗药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临床上常表现为病人食欲差,身体疲乏、虚弱,易患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带状疱疹,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等,免疫功能检查,可发现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T4/T8比值异常等。
化疗药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停药后可逐渐恢复,中医中药及生物反应调节剂对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有很大帮助。化疗休息期间,病人可服用扶正中药,适当应用一些免疫调有剂,如胸腺肽,免疫核糖核酸等,有助于免疫功能恢复。
39. 哪些化疗药可致发热,如何减免?
最常引起发热的化疗药为博莱霉素,平阳霉素,常在用药24小时内出现,表现为畏冷、寒战,继之发热,体温38~40℃不等,给予物理降温及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可缓解,严重高热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一般第一次用药出现发热,对症处理后,在第二次用药后,相当于第一次用药发热时提前一小时给予退热药或皮质激素可预防发热。
另外还有一些化疗药在应用中有时也会出现发热,如给予大剂量氨甲喋呤,左旋门冬酰胺酶,阿糖胞苷,光辉霉素等,对症处理,一般可缓解。
40. 为什么不能滥用干扰素、白介素II等生物制品?
干扰素为病毒感染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后产生的细胞因子。它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的α-干扰素对治疗下列肿瘤有肯定疗效: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低度恶性非何杰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肾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对治疗其它肿瘤尚无肯定疗效。干扰素的常见副作用有寒战、发热,流感样症状、疲乏,少数人出现轻度骨髓抑制,胃肠反应少见,副反应与剂量有关。
白介素II为活化的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可促进T细胞的分化增殖,参与体内多种免疫调节活动。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肾癌和恶性黑色素瘤,若与LAK细胞合用,效果更好。白介素II还可胸腹腔注射,治疗癌性胸腹水及浅表肿瘤直接瘤内注射。由于白介素II抗瘤谱窄,在高剂量下才能发挥抗肿瘤作用,而这种剂量对人体毒性较大(急性肺水肿,低血压,肝肾损害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低剂量白介素II常难以发挥抗肿瘤作用。
因为干扰素和白介素II抗瘤谱窄,抗肿瘤作用有限,并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不应盲目应用。
41.肿瘤有遗传性吗?
近年来肿瘤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领域大量资料证明,一部分肿瘤是具有遗传基础的疾病,但是大多数患者并不出现简单的遗传,少数肿瘤患者从上代继承的并不是简单的可以直接引起肿瘤的突变基因,而往往是正常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或与肿瘤发生有间接关系的突变基因。
显性遗传的家族性结肠息肉与散发的大肠癌就是这样一种关系。经研究发现个别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体内某些基因丢失从而发展成大肠癌。还有一种叫作着色性干皮病的遗传性疾病是因为DNA修复酶有缺陷,这种人稍许接受日晒皮肤就有强烈反应,一般到十几岁在暴露部位就会陆续长出许多皮肤癌,往往不到成年就死于癌症。还有一十分罕见的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Li-Fraumeni综合征)其家族中有p53基因突变在传递,一般会在30岁前后患恶性肿瘤。成视网膜细胞瘤也是因为其细胞内某基因丢失造成的,往往在儿童期内即发病。
虽然某些肿瘤与遗传有关,但一个人是否患癌不仅取决于其遗传素质,还要取决于受到多少致癌物和促癌物的作用。着色性干皮病即使有遗传缺陷,如十分注意避免接受或至少是少接受日光照射那么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保护患者出现皮肤癌。在我院曾经见过这种病人因不能尽可能地避免日光照射而发展成皮肤癌的,而在国外就有因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而成功地使其避免发生皮肤癌的范例。
肿瘤的遗传只是指部分肿瘤有遗传基础,还有些肿瘤与免疫或内分泌有关。肿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了不起的进展,但还没有完全揭示其中的奥秘。总的来讲发生肿瘤的确切因素还没有搞得很清楚,但对肿瘤遗传方面的了解还是可以有助于患者有效地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
42.为什么联合化疗经常在第一疗程时疗效很好,而在第二疗程时用同样的方案就可能减低疗效或无效?
有些病人需要用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人们注意到初治的病人一般疗效理想,患者及其家属很高兴,但以后的治疗疗效往往不太显著或根本就无效了。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肿瘤细胞本身的一些变化上说起。一个细胞要生存就要迅速地调整改变自身的一些代谢过程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这是生物的一个特性之一。抗肿瘤药物进入体内后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如果肿瘤细胞不对外界这种不利因素作出有效的反应将很快被杀灭,这当然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可实际上肿瘤细胞可没这么容易被杀灭,这些细胞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产生某种酶或蛋白质把损伤修复或者把进入细胞内的化疗药排出去。肿瘤细胞一旦有了以上功能就会对化疗药物产生抗拒,按医生的话说就是产生了耐药性。这时治疗肿瘤就比较棘手了,很多药物不能再用了,即使坚持用效果也很差,这在患者看就是化疗效果越来越差。
如何克服耐药问题目前还是没有定论,还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科研人员正在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找到有效的药物去克服肿瘤细胞耐药问题。从以往的临床经验看正规的化疗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要以谨慎的态度来看待化疗,不要随便上化疗,更不能用化疗药做试验性治疗,要用化疗就要正规使用,否则容易产生耐药性。
43.在化疗过程中能否产生癌的转移?
在某种情况下化疗过程中确实可以出现转移。化疗后可以出现几种结果,包括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和部分缓解(肿瘤消退一半以上)。其次可以无变化,即肿瘤在疗后大小变化不大。化疗后也可以进展,即化疗后肿瘤变大或出现远处转移。这些结果均与化疗是否有效相关。有效则肿瘤缩小,症状改善;无效则肿瘤增大,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转移灶
那么化疗是否有效到底取决于什么因素呢?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肿瘤病理类型不同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另外肿瘤细胞存在异质性(就是同一种类型的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也不一样),有的对药物敏感,有的不敏感或耐药。
(2)药物使用是否得当 选择能针对某种肿瘤有效的药物才能获得相应疗效,否则必然产生令人失望的结果。
(3)耐药问题 肿瘤细胞存在着某些机制会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将化疗药排出细胞外,出现这种情况后即使用原来有效的方案其疗效也会很差。
(4)治疗不当 某些疾病如非小细胞肺癌、胃肠道肿瘤应该以手术治疗为主,因为各种原因不得已而采用化学治疗后其疗效就会很不理想,很可能在治疗中出现远处转移。
(5)化疗药物疗效的限制 每种药物的疗效是有限的,不可能是100%有效,治疗后有一部分治疗无效也是客观现实。
(6)病人一般状况差,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客观上限制了患者难以使其接受充分的治疗。化疗结果也会大打折扣。
化疗过程中出现转移是在某种情况下才出现的,并非所有病人都会出现,在治疗过程中及早地考虑到以上可导致化疗失败的多种因素就可以提高疗效,尽量减少化疗中出现的转移。
44.花钱多的药一定是好药吗?
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花钱多的药不一定都是好药。
为什么有人认为花钱多的药是好药呢,我们认为可能是他们对好药的概念搞得不是很清楚。从医生的角度看能够真正治疗疾病,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的药才是好药,药的价格并不影响疗效。如果有人患大叶性肺炎,那么治疗首先选择的药物应该是青霉素。它就是好药。因为它安全、有效、价格合理。如果选用了价格昂贵的复达欣或菌必治之类的,虽然也能治病,但就其性能价格比来讲它们就不如青霉素。治疗肿瘤也是一样,只有对某种肿瘤有效,毒副作用小,价格合理的才算好药。治疗恶性淋巴瘤时,较有效的药物有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以及阿霉素等,这些药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价格合理,医生认为这些就是好药,如果用泰素治疗何杰金病,尽管其价格昂贵它也不算是好药,因为其效果差,副作用明显。但用泰素治疗乳腺癌就算是比较好的药物了,因为疗效突出。
药物的价格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新出的药物价格较贵,进口的药品价格也较贵,随着时间的推移,药品的价格也会逐渐下降。药物的临床使用价值是经多年实践得到的,它不会因为药品的价格的调整而发生改变。在选择药品的时候也应该“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45.做活组织检查或穿刺可促使癌细胞转移吗?
 做活组织检查是指在病灶处取出部分组织并将其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一般来讲活组织检查有可能促进癌的播散,因为手术中会因挤压等使部分肿瘤细胞脱离原位,产生播散。活组织检查虽然有这些问题,但它在诊断中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穿刺检查是用像注射器样的器械进针至病变部位,抽取部分组织出来然后做细胞学检查,穿刺对局部有损伤是否会促使癌转移呢?针对这个问题医务人员做了大量研究,后来发现穿刺是否促使癌的播散与穿刺针直径有关,如果其直径小于1毫米那么这种危险性就会降得很低,现在我院使用的穿刺针均符合以上标准。
以上检查既然有可能促进播散,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要早,在诊断明确后尽早做相应治疗,比如乳腺肿块,经活组织检查后明确诊断为乳腺癌,那么就应该尽早手术切除,最好在活检后二周内进行,以期减少播散。术后再合理地化疗。如果有可能尽量用穿刺检查或其它手段进行检查。当然以上问题主要由医务人员考虑解决,作为患者也应该多学些有关常识,增加防范意识,使各种检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水平。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活组织检查等检查有促进肿瘤细胞播散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说以后凡是出现播散转移则都是因为活组织检查造成的,即使没有活组织检查部分病人也出现播散转移,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活俭使用不当只是促进了癌的转移。如果活组织检查的是一良性病灶,那无论如何也不会促进其播散。活组织检查虽然有这些问题,但其是很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有些病活组织检查必需做,手术中可以注意尽可能使损伤降到最小的程度。
活组织检查和穿刺手段使用得当可使疾病及早得到明确诊断,也及时得到合理的治疗。46. “有病乱投医”对吗?
从字面上理解这具有贬义,因为是“乱”投医。“乱投医”有多种表现,如四处求医,多种意见听得多了,患者(或家属)反而拿不定主意了,不知如何是好。还有治疗混乱,没有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治疗,几乎每一处,每一程治疗都不完整,用药不到位。有的患者甚至已叙述不清以往的治疗过程。还有的患者自行中断治疗去进行气功治疗等,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这样做既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又极大地影响了治疗,出现以上情况后医生则很难给其选用合适的药物,疗效自然也大打折扣。这种“乱投医”的后果显而易见。但“有病乱投医”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有病多投医。一个多字就可以把它与乱区别开来。多投医是可以的,虽然也是多听取意见但患者(或家属)懂得如何去听,他们知道要从正规途径去听,虽然没有绝对的权威,但大医院的意见还是有听的价值的,因为毕竟那里治过的病人多一些,工作做得也多一些,更能提出些可行性建议。因此在治疗上一开始就可以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正规的治疗不在乎其花样多和贵,而在乎于其正确性。治疗上的“乱”和无意义的“多”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医生建议您治疗前可从正规途径多听取意见,拿定主意后开始有计划地合理的治疗,不要道听途说。有时朋友们出于好心介绍些方法,如果你拿不定主意可向医生咨询,一定不要干扰正常治疗。一定要警惕有些只求赚钱不管效果的人为你出的主意。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现代医学给你的合理治疗。
47.如何选择癌症引起疼痛的止痛药?
癌痛是癌症患者最不能忍受的症状。有70%以上的晚期癌症患者遭受疼痛的折磨,78%的癌痛是由癌症本身引起的,这是肿瘤在骨、神经、内脏、脑、皮肤和软组织内转移扩散造成的压迫或浸润所致。用正确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控制。用药物解除疼痛只是正确治疗的一部分,晚期癌痛还是主要靠药物治疗。
常用的止痛药有非鸦片类、弱鸦片类和强鸦片类止痛药及辅助性药物。非鸦片类药物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等;弱鸦片类药物有可待因、氧可酮等;强鸦片类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辅助药有安定等。
在选用止痛药时要注意按“阶梯”给药的原则。“阶梯”是指选止痛药应由弱到强逐级使用。第一步应使用吗啡类(代表药为阿斯匹林);第二步,使用常规非吗啡类药物无效时应用弱鸦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第三步,当以上复合用药仍不能解除疼痛时对待中度到剧烈疼痛应使用强鸦片类药物(代表药物如吗啡)。另外还要注意按时给药,而不是等痛得不得了时再用。下一剂量应在前一剂量药效消失之前给予,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解除疼痛。止痛药物应尽量口服。因为这种用药方式简单,可免除因注射引起的不适。
虽然要按以上原则选用药物,但还要考虑到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特点,如吗啡有呼吸抑制作用,如果患者本来呼吸功能欠佳,再选用这种药物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另外,药物使用不当还会造成耐药和成瘾等。只有正确使用药物才可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48.什么是治疗原则,正确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原则就是做某种事情的标准。不管大事小事均有标准,抓住这个主要的东西,工作才不会走弯路。肿瘤治疗也有原则,这么讲又未免太抽象,可以通过几个更加具体的例子来理解什么是治疗原则。比如肿瘤化疗的原则指出:要合理用药,单药要有效,毒性要不同,作用机理不同,不同患者区别对待。在给患者选用药物时要选择单药有效的药物,有效的药物联合才行。多种药物一同使用如果每个药毒性机理相同肯定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同时使用几种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物也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患者有某脏器功能不全就不能选择对该脏器有毒性的药物。某种肿瘤的治疗原则的制定是根据该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如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具有早期播散性质的肿瘤,治疗原则就应该先行全身治疗以控制肿瘤,然后局部处理。放疗(切除)后再全身化疗。如果不按此原则,一上来就采用手术治疗必然导致全身播散的不良后果。
治疗原则是在总结以往经验并结合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不是谁凭空想象出来的,所以不要轻易地打破常规以防出现不良后果。但是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某种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治疗原则也会随之出现变化,原来不能手术切除的现在也许就可以切;过去只能手术治疗的当今也许就可以首先化、放疗,然后再手术(小细胞肺癌)。所以正确的治疗原则又是个相对的概念,它不能脱离当时科学技术水平这个大的背景。只有正确看待这个问题,经医生治疗后才会看到满意的疗效,患者才能得到最大的实惠。
49.点名要药好不好?
点名要药是指患者要求医生为自己开某种药物而不是指医生为患者特开某种药品。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或家属)对医学不是很了解,对相关知识只是一知半解。患病时间长可能对自己的病有了更多的认识,但这并不代表对医学知识就真的搞懂了。有的患者曾说过:开药有什么!我也会开,不就是在处方上写几个字吗!其实问题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医生开药需要对治疗的疾病有相当的了解、对该患者的病情要相当清楚,对所开药品的药性相当熟悉,甚至对有关药品的价格要大致有数,然后才能决定开哪种药。医生认为所开药品应该有效,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价格合理,这才是他们所要选的,患者点名要药却不是从这些角度出发,他们往往是根据广告宣传或听别人传说或自己的经验要求医生给自己开某种药物。这往往干扰了正常的医疗工作,打乱了医生正常的思路。实际上干扰了对自己的治疗,也浪费了大量钱财。有时会引起医患矛盾。例如有个淋巴瘤患者同时患糖尿病,医生根据其病情作出了他的化疗方案,这个方案中把常规使用的强的松去掉,以防止出现高血糖。后来患者听别人说应该使用激素就找到医生质问为什么偏偏给他少用药物,造成医患之间不愉快。类似的事情经常会出现,患者或家属以为自己懂了,其实他们并没有搞明白。
所以点名要药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患者应该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医生也应该坚持原则,不为外界各种因素所影响,给患者选用最佳药物,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50.如果病人或家属不了解病情,对治疗有意见怎么办?
有时会见到病人或家属对自己的病情不太了解,从而对医生的治疗有意见,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病人或家属对病情不了解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是缺乏医疗常识。有的淋巴瘤病人经过1~2个周期化疗后全身淋巴结肿大消退了,这时病人要求停止治疗,说自己的病都好了,不必再进行治疗。其实他不了解如这时停止治疗其病情又会很快反复,再进行治疗则困难得多;再如,经常有病人或家属来问:“别的病人化疗后呕吐好几天,怎么我只恶心了一天就好了?我的治疗是不是有问题,没有治到家吧?”或者问:“别人治疗后头发都掉光了,我怎么只掉一部分?是不是治疗没有起作用?”还有就是不情愿接受现实,对医生的诊断有意见。明明已经有证据为肿瘤,病人却偏偏不接受,更不愿接受治疗,总认为是医生搞错了等等。
病人对自己病情不了解,对治疗上有意见怎么办呢?首先该向医生咨询,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经过医生耐心地解释。有关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患者大都会积极配合治疗,医患之间也增进了了解。如果病人采取拒绝,逃避的办法则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曾经有患者对化疗的副作用有自己的看法,中途停止治疗而改用中药或气功治疗后病情加重。有关的例子很多,希望广大患者和家属能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训。
51.肿瘤有传染性吗?在照顾病人时如何注意?
肿瘤是否有传染性的问题总的来讲还不是很清楚。某些肿瘤发生是与病毒有关的,如宫颈癌、淋巴瘤、肝癌等,病毒之所以能引起肿瘤是因为这些病毒基因组内具有使某些能使细胞生长调控产生紊乱的基因,一旦细胞癌变,那么这个肿瘤细胞就会在某特定条件下生长繁殖,数量迅速增多,最后形成可见的肿瘤。肿瘤细胞本身没有传染性,人类肝癌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与淋巴瘤、卡波奇肉瘤的发生也有关,谁都知道艾滋病病毒是可以传染的。所以认识病毒与某些肿瘤的关系后就知道如何照顾癌症病人,在照顾肝癌病人时,如病人感染了乙型肝炎那么家属或亲友就应该适当注意,以免病毒的传播。当然大部分肿瘤的发生与病毒关系不大,不存在以上问题。
学点有关的知识就可以照看好病人,同时也能照顾好自己。
52.化疗同时或先后配合放疗比单一化疗可加重哪些不良反应,为什么?
一般来讲,单一化疗可以出现以下几种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大多数患者骨髓抑制出现在用药后10~14天,一般3~4周时恢复。其次是胃肠反应,病人会在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重者几天内不能进食。还有一些其它毒副反应,如掉头发、发热和心脏毒性。化疗中容易出现感染、出血、穿孔和尿酸结石等几个并发症。放疗是个局部治疗,根据放射部位的不同也会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放疗也会出现骨髓抑制,特别是对有造血功能的扁骨区域进行放疗时。如果放射野内有脊髓还会出现放射性脊髓炎。放射肺部病灶后有人会出现放射性肺炎。各种治疗方法有副作用但不能为此就放弃使用,不仅如此,在某种情况下还得联合使用,以增加疗效。因为这两种方法均有各自独特的不良反应,一起使用或先后使用往往会出现几种最常见不良反应:第一就是骨髓抑制,特别是在接受骨盆区域放疗后再进行化疗往往会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需要使用各种办法尽早使其恢复血象。第二就是放射性肺炎,发生于纵隔或肺照射过的病人。放疗后一段时间,部分病人出现放射性肺炎,出现咳嗽、咳痰、气喘、发热等症状。出现放射性肺炎的病人暂时不能接受化疗,以免放射性肺炎加重。这时应先治疗放射性肺炎,选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药,甚至同时使用激素。放射性肺炎治愈后才能进行内科治疗。
化、放疗同时或先后使用固然可能或加重某些并发症,但该用还得用,只是需要合理,有计划地进行安排,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减少毒副反应。患者也应该提高警惕,积极配合进行合理的治疗。
53.为什么有些化疗药物要静脉推注,有些化疗药要静脉滴注?
接受化疗后病人会发现有些药物要溶于瓶中液体进行静脉点滴,而有些药物却要从小壶中加进去,患者始终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细胞增殖的特点和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一个细胞要不断地分裂,由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四个变成八个等,一步步使数量增多,细胞每经过一次分裂都经过4个期,即DNA合成前期,DNA合成期,DNA合成后期,有丝分裂期,每一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期对不同药物敏感性是不同的,有的药物只对细胞周期的某一阶段起作用,而另有些药物对所有的阶段都有效。所以化疗药物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即对某一期有效;另一类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即对各期都有效。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疗效与滴注时间有关,时间长,疗效好;时间短,疗效差。所以这类药大都静脉滴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疗效也与使用时间有关,但是它是时间短效果好,时间长反而不好,所以这类药要从静脉推注(小壶冲入)。虽然原理是这样但各种药物还有其它各自的特点,在使用上有的还不完全是这样,这要由医生来掌握。在各方案中各类药物要合理地搭配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毒副反应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药要静脉滴注,而有的要静脉推注。
54. 什么是肿瘤综合治疗?
近40年来,肿瘤的治疗已进入综合治疗的时代,取代了传统的单一治疗,而且在相当多的肿瘤中提高了治愈率。肿瘤综合治疗是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合理地、有计划地对现有的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和中医药治疗)综合运用,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肿瘤实质上是一大类差异很大的疾病,基于我们对肿瘤病因、发病过程、生长和播散规律及生物学认识,我们在临床上采取综合治疗的模式。如绒毛膜上皮癌,骨肉瘤,虽尽量扩大切除或照射,也不能消除远处转移的可能,必须采取全身措施--化疗,才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还有一些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在诊断时即属全身性,应首选化疗。而以局部复发为主要特点的肿瘤,如头颈部癌,在手术切除后辅助放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愈率。
即使对同一肿瘤,也需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趋向采取适当的措施治疗。例如乳腺癌的治疗,病灶比较局限的乳腺癌病人先手术,若有淋巴结转移,还应进行预防性照射和辅助化疗;对于局部病期较晚或已有区域性转移的病人可先作化疗或放疗,以后再手术;而对那些有远处转移(如肺转移)的乳腺癌病人则应首选化疗。
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综合治疗,对有些单一手术治愈率超过90%的早期癌症,就无需加用放射或药物治疗,如皮肤癌在局限期以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均可达到治愈。
      因此,肿瘤综合治疗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选择最佳综合治疗方案,达到提高治愈肿瘤的目的。
55.化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如何?
近代肿瘤化疗虽然只有50余年的历史,但已取得很多重大成果,在相当多的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治疗手段。
抗癌药物的不断涌现,使肿瘤化疗产生了飞跃,尤其自 70年代顺铂阿霉素进入临床,肿瘤化疗取得了根治性疗效。人们不再把化疗仅作为姑息性治疗,而是追求根治。
化疗适用于某些早期却易于全身播散的肿瘤,如小细胞肺癌。晚期肺癌化疗往往也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因晚期患者的肿瘤多已全身扩散,不再适合应用手术或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化疗可以使一部分肿瘤得以根治,如何杰金病、睾丸肿瘤、滋养叶细胞肿瘤、神经母细胞瘤;化疗也可使一部分肿瘤得到缓解,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化疗的疗效近年明显提高,主要是由于新药的应用,治疗方案的改进以及支持治疗的加强。
目前辅助化疗受到重视。人们认为,肿瘤发生后,肿瘤细胞即不断自瘤体脱落进入血循环,可能成为复发转移的根源,因此当临床发生肿瘤并进行手术时,大部分患者已有远处转移。仅以手术或放疗消灭局部病变,不可能根治肿瘤。例如乳腺癌原发灶直径1厘米大小时,25%患者已有腋下淋巴结转移,因而术后宜行全身化疗,消灭已转移的微小病灶。31家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应用6~12个月CMF.CAF方案辅助化疗,绝经前患者死亡率减少。
术前化疗不同于术后辅助化疗。术前化疗具有缩小肿瘤,利于手术切除,防止或减少转移等优点,一般给3个周期左右的化疗,例如对直径大于5厘米的乳腺癌,往往先用CAF方案化疗,再行手术切除患侧乳腺。
总之,化疗已同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并列,成为防治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56.为什么病人化疗前要尽量取得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据?
现有化疗药物中的绝大多数“敌我不分”,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内继续繁殖的正常细胞也有毒害作用,因此化疗可造成身体各脏器(如肝肾)、各系统(如造血、中枢神经系统等)不同程度的损伤。虽然化疗造成的损伤在停药后一般能恢复正常,但化疗药的不良反应还是远远大于常用的抗感冒、退热消炎药,因此既不能预防运用,也不可用于诊断性治疗。为了避免给非肿瘤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首先要有明确的诊断。
癌症患者最终确诊需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的诊断,也就是说需要在显微镜下查到癌细胞,才算做终审判决。诊断的内容包括:①癌细胞性质种类,如腺癌、鳞癌、小细胞癌等;②癌细胞分化程度,如高分化癌容易在局部复发,而低分化癌容易远处转移;③癌的生长形式,如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等;④转移情况,如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脏器转移,有利于决定肿瘤的分期。
明确的诊断,可以更好地决定治疗方案。不同肿瘤对各种化疗药物的反应不同,有的敏感,有的不敏感,明确肿瘤类型有助于治疗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如小细胞肺癌对化疗药敏感,且易播散,宜首选化疗,而肺鳞癌对化疗药不敏感,早期比较局限,首选手术切除。因此,医生对病人实施在化疗前,要尽量取得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据,使化疗更有针对性。
57.骨髓穿刺检查能损“元气”,伤身体吗?
骨髓穿刺术是抽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骨髓液的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有重要诊断意义:①可以从形态上帮助诊断贫血的原因,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③诊断各种类型的白血病;④诊断部分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瘤,淋巴瘤侵犯骨髓等。另外,骨髓涂片中可发现寄生虫(如疟疾)和细菌培养时发现伤寒及其它败血症。因此,骨髓检查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分期是必不可少的,在临床上已成为某些疾病的常规检查。骨髓穿刺中所取骨髓通常很少,骨髓液吸取量一般为0.1~0.2毫升,不会损“元气”伤身体。相反,明确了疾病的类型和范围,有目的、针对性的治疗,疗效会更好,也才能更好地修复身体、补“元气”。
58.肿瘤病人的情绪好坏为什么那么重要?
一个健康人患病后,必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癌症病人的心理变化更为明显。意志薄弱、情绪低沉的以及晚期癌症患者,如果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就容易产生绝望心理,放弃治疗,消极等待死神的降临。“哀莫大于心死”,这样的病人思想上失掉了生存信念,常常过早地死去。一位患者说得好:“得了癌症,一是吓死的,二是愁死的,三是病急乱投医治死的,四才是病死的。一个人机体上得了癌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精神上垮了,那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造成恐惧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癌症知识了解得不多,对医学发展知之甚少。其实,癌症非绝症,大部分癌症患者可以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因此,得了癌症以后,从心理上做到:①既来之,则安之;②鼓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消极心理状态转化为积极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
许多病例已经证明,癌症是可以治愈的,这当然首先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中晚期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勇于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抗疾病能力,乐观地对待疾病,就可以延缓肿瘤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59.瘤体大而对化疗敏感的肿瘤,为什么在化疗期间病人要服小苏打和别嘌呤醇?
大而化疗敏感的肿瘤,化疗期间易出现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即肿瘤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细胞内的代谢产物迅速释放到细胞外液中而出现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以及急性肾衰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尿酸是嘌呤分解代谢的主要产物,大多(2/3)从肾脏排泄,其余(1/3)由肠道排出。应用化疗药,致使肿瘤细胞溶解、破坏、释放出大量核酸,降解导致尿酸增多,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可导致肾小管堵塞致急性肾衰危及生命,故在化疗中必须认真防止。为防止发生急性高尿酸血症肾病,化疗期间要采取预防措施。对肿瘤偏大而对化疗药敏感的肿瘤,化疗时在开始用药时注意剂量偏低,同时还要纠正脱水;服小苏打调整尿PH值到7或以上,使尿酸结晶易于溶解,以利于尿酸的排泄;同时服别嘌呤醇,它是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剂,降低尿酸浓度,抑制尿酸形成,以避免发生肾功能衰竭。
60.化疗期间进些什么饮食好?
肿瘤病人因化疗产生许多不良反应,最多的是食欲不振、味觉异常。若再伴有恶心、呕吐,消化吸收则更成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则会发生营养不良,使病人体重下降。抵抗力降低,导致感染,甚至发展成恶液质。因此化疗中尤其应注意饮食,合理营养、充足营养,以期提高机体对化疗的耐受力,保证化疗顺利完成,促进康复。
饮食上针对不同的治疗(不同的化疗药),病人机体状况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变化,确定营养的质与量、饮食的形式及供应途径。
肿瘤病人的饮食形式有普通饭、软饭、半流汁与流汁,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及消化、吸收能力分别供给。对化疗病人,食物中可增加调味品,如增加甜度、鲜度以刺激食欲。化疗当天早餐早些时间吃,晚餐晚些时间吃,这样中间时间拉开,可减少恶心、呕吐。必要时少食多餐。化疗期间还应注意要有计划地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常吃肉、蛋、奶、鱼和豆制品等营养丰富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A、C的饮食,如绿色蔬菜和水果;不吃过热、过烫、过硬及发霉变质、烟熏火烤的食物;便秘病人应吃润肠通便的食物如香蕉、蜂蜜等。
61.用化疗药要“忌口”吗?
常言道:“五谷杂粮不可偏,粗细调膳保平安”。许多患者和家属都提出过饮食宜忌的问题,在西医认为无须忌口,想吃啥就吃啥,但饮食也要因人因病因治法而异,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化疗病人多恶心、呕吐、口渴心烦,这时宜多吃水果,西瓜等清凉健胃、消渴除烦的食品,不宜过食辛辣及油腻之物。食物以清淡些为佳。某些化疗药(如5一氟尿嘧啶)可引起腹泻,此时不适于食生冷食物及水果。一般而言,癌症病人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为主,主张食谱的多样化,以补充化疗对身体的消耗。
62.在化疗期间家属如何配合病人治疗?
由于化疗药物有独特的不良反应,所以化疗期间家属的配合对化疗病人的治疗与康复起积极作用。
首先家属要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态,鼓励病人战胜疾病,消除或减少病人紧张情绪,有利于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其次,家属要了解所用化疗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很多化疗药静脉注射时漏在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红肿,严重者出现糜烂、坏死、病人疼痛难忍,尤以NVB、HN、ADM最为明显,因此家属须密切观察输液的部位,发现局部肿胀、漏液等现象,及时向医护人员反应。另外,消化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是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家属应观察呕吐及大便量、颜色及次数,将呕吐物、排泄物及时倒去,并作好记录。应用顺铂化疗的病人,家属还应记录24小时尿量,从而预防和治疗顺铂的肾损害。骨髓抑制也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尤以白细胞数降低多见。此时家属要保持室内清洁;定时紫外线照射房间,照射时病人双眼用手帕遮住;保持病人床单、衣服清洁干燥;经常修剪病人指甲。
家属在生活方面的帮助也不可少,如做出的饮食要多样化,色、香、味俱佳,诱导病人进食。长期用激素可使患者骨质疏松,家属要给予关心,避免其摔跤引起骨折。
63.肿瘤病人如何正确对待疾病?
肿瘤患者多不愿认为自己患的是癌症,希望是良性而不是恶性,心理状态复杂多变,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此肿瘤病人确诊后,需正视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我们鼓励病人宣泄或交流不良情绪,借以减轻内心压力;了解所用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缓解紧张情绪。治疗上切忌有病乱投医,轻信所谓祖传秘方和各种广告宣传,在正规医院积极治疗,及时反映治疗中的感受,使医生掌握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用药剂量,收到最佳疗效。生活上,重新建立生活规律,养成良好习惯。
64.病人在化疗前要做些什么准备?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前病人应准备:
(1)了解所将采用化疗药的不良反应和特点,消除或减少紧张情绪,心理上接受化疗。
(2)完善各项检查,如血相的测定,肝肾功能的测定,心肺功能的测定等。
(3)保持身体及口腔清洁。
(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易消化饮食。
(5)化疗前休息好、睡眠好,精神上做好充分准备。
65.化疗病人如何观察自己的治疗是否有效?
肿瘤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会表现出某种症状或体征,为化疗病人观察疗效提供了有利条件。
主要方法有:
(l)化疗后原有的由肿瘤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如胸闷、气短好转,骨骼疼痛减轻,进食不畅消失等是化疗有效的标志。
(2)体表可触摸到的肿瘤在化疗后缩小50%以上,并维持4周,这是化疗有疗效的客观标准,也是病人观察化疗疗效的指标。
(3)引现有的不适症状及触摸到的肿瘤变化不明显,说明肿瘤没有明显进展,化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肿瘤的进程,为带瘤者长期生存带来了希望。
66.肿瘤病人为什么要定期复查?及时随诊?
肿瘤不同于常见的感冒、发热及感染性疾病,不能按症状、体征消失判断为“痊愈”。有些肿瘤病人经综合治疗,肿瘤消失,症状缓解,身体也像“好人”一样,但1年、2年、或3年后又复发了。这种情况并非罕见。这是因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很复杂,一些癌症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整过或未经治疗的病人可能在几个月内就转移死亡;也有一些肿瘤病情进展缓慢,即使确诊后不经治疗也可活l~3年,因此肿瘤的治疗效果要从远期生存来评价。大量的临床资料调查表明,恶性肿瘤通过治疗3年内存活的相对多些,5年以后肿瘤仍可能转移或复发。肿瘤病人定期复查,及时随诊,可以发现肿瘤有无复发或远处转移,便于及时治疗。例如乳腺癌患者经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5年后出现远处转移(如肺转移等)并不少见。这说明肿瘤病人定期复查,及时随诊是必不可少的。
67.练气功对化疗病人有什么作用?
气功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练气功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安定神志,强健筋骨之功效。更可以消除化疗病人的焦虑情绪,建立信心,使化疗得以顺利完成。需要说明的是,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气功对肿瘤有治疗作用,不要用练气功代替放疗或化疗;同时切忌练气功走火入魔,产生其他负面影响。
68.练气功能预防肿瘤或防止肿瘤转移播散吗?
不能。练气功可以安定神志,舒筋活血,增强体质,起到一定的辅助性作用。但单靠练气功不能预防肿瘤或防止肿瘤转移播散。肿瘤的预防可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即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消除或避免致癌因素;二级预防是指干预致癌物的代谢或抑制致癌物与DNA结合;三级预防是指通过治疗癌前病变以抑制癌的发生。肿瘤转移的机理异常复杂,这涉及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器官组织的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生长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器官组织所产生的调节作用。因此,练气功有一定的辅助抗癌作用,但没有证据表明它可以防癌或防止肿瘤转移播散。
69.化疗结束后如何安排生活起居?
化疗结束后安排好生活起居是很重要的。积极、规律的生活本身就是消除紧张、排除悲观情绪的控制癌症的法宝。生活规律是指日常起居、病人活动的安排,包括所接受的治疗活动在内都要做到规律化。建议如下:
(1)起居有时 就寝、起床都要按时定点,形成规律,最不允许的是贪看电视,通宵打麻将,影响睡眠,影响身体恢复健康。
(2)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就餐,食谱变化多样,忌暴饮暴食。
(3)清洁卫生 勤洗澡、勤换衣,注意仪表整洁,不要因为疾病缠身而自暴自弃。整洁的仪容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
(4)坚持锻炼 只要精神、体力允许,就要抽出时间参与锻炼。当然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5)保持情绪稳定 要乐观向上,努力避免悲观、烦躁等不良情绪。
(6)戒除不良嗜好 抽烟是癌病大忌,首应戒之。沉醉于酒亦不利康复,亦在当忌之列。
70.化疗药对妊娠有哪些影响?
化疗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进而造成畸形,这是人类社会中的大事。其作用机制,首先是化疗药物通过胎盘,穿过细胞膜,进行简单的扩散,化疗药物扩散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药物分子大小、极化程度、脂溶性质的高低。然而大多数化疗药物应用到母体后,进入血流,总有一定量的化疗药物输入胎儿。化疗药的致畸性与胎儿生长发育阶段有关,妊娠早期应用致畸药,可造成器官结构的异常和缺陷。其后,致畸药则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器官结构的完全性的问题,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例如抗代谢药可引起胎儿发育畸形,联合化疗比单药化疗时对胎儿的影响大。因此,我们主张对化疗的肿瘤病人,在妊娠早期行人工流产,在中、晚期妊娠则行引产,以避免胎儿接受化疗药物,导致不良后果。
71.化疗药对生育能力以及以后孩子的健康有否影响?
化疗药对生育能力有影响。生殖细胞分裂较快,因此易受抗癌药影响,特别是烷化剂类容易引起男性睾丸萎缩,精子减少,女性患者卵巢功能受损、子宫内膜增生低下及不育、不妊。相当多的抗癌药还可影响染色体,引起畸胎或流产。部分年轻患者在化疗停止后至少2年生殖功能才可能恢复,所以接受化疗药物治疗的患者,为了本身及孩子的健康,不宜过早生育。
72.化疗后发热是正常现象吗?
很多化疗药不会引起发热,但某些化疗药物可引起发热。博莱霉素有时可引起过敏反应,引起患者寒战、高热,甚至休克危及生命。第1次注射时可先用小剂量作试验性注射,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如发热及时使用退热剂,避免严重后果。某些蛋白质制剂如门冬酰胺酶亦易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发热,使用时也须密切注意,并做皮试。阿霉素引起的发热常常是一过性的,体温升高不超过38℃,数小时后体温又恢复正常。另外,化疗药在研制中混有杂质,掺入致热源后也会引起发热。因此化疗后高热不是正常现象,需高度重视,及时处理。
73.用阿霉素后咯出红色的痰,是血吗?
不是血。阿霉素是临床上抗瘤谱较广的药物,如用于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阿霉素呈红色,注射后从血浆中迅速消失,广泛分布于肝、脾、肾、心和肺中,其原型或代谢产物部分从肺内排出,使病人咯出的痰呈红色,但不是血,不必顾虑。
74.为什么要重视药物的剂量强度?
患者在接受化疗的过程中,常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医生有时不得不减低药物的剂量,或者选择较缓和的化疗方案,进而影响疗效,使缓解率及治愈率下降。Hryniuk在80年代提出了剂量强度概念,即不论给药途径、用药方法如何,疗程中单位时间内所给药物的剂量,用mg/m2/周来表示,mg代表化疗药物的剂量,m2表示根据病人身高及体重算出的体表面积,周表示单位时间的概念。相对剂量强度(RDI)则指实际给药剂量强度与一人为的标准剂量强度之比。如为联合化疗则可计算出几种药物的剂量强度及平均相对剂量强度,由于剂量强度是整个疗程中平均每周所接受的剂量,所以在化疗中,如减低剂量或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均会减低剂量强度。动物实验中可见,减低治疗药物的剂量强度,常明显降低完全缓解率及治愈率。在临床肿瘤化疗中,也有许多资料证明化疗剂量强度与治疗效果明显相关。如果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剂量强度和按计划进行甚至缩短间隔时间,将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及治愈率,这已在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等的治疗中得到证实。还有一点可说明为何要重视药物的剂量强度,即从化疗药物的抗药性考虑,如剂量强度不够不仅不能杀灭癌细胞,相反会造成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摄取减少或对损伤细胞的修补能力增加等而产生抗药性,而化疗方案的延迟则会导致肿瘤细胞的重新增殖,使化疗增加难度,造成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许多临床资料亦表明,一些通过化疗可获得治愈的疾病,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剂量不足,而不是由于耐药。所以在治疗中,对有治愈可能的患者,应尽可能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强度的化疗以保证疗效。近年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于(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自体骨髓移植(ABMT)及自体外周血于细胞移植(PBSCT)的应用,使提高化疗的剂量强度成为可能,并已日益引起重视。
75.化疗为什么会导致恶心、呕吐,怎么办?
恶心、呕吐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一般较骨髓抑制出现早。由于用药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疗程长短及病人敏感性的不同,出现的恶心呕吐的程度不一。病人在24小时内出现的呕吐为急性呕吐,在24小时以后至5~7天出现的呕吐为延迟性呕吐,还有的病人因第一治疗周期出现较重的呕吐,在下一次化疗给药以前就出现恶心呕吐为预期性呕吐,这属于条件反射,这主要是病人的心理作用。化疗所致呕吐的机制为:①药物直接抑制增殖旺盛的胃粘膜上皮;②血液中的药物通过神经体液刺激大脑内的呕吐中枢。烷化剂、重金属铂类、抗肿瘤抗生素类、抗代谢类药物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其中以顺铂的致吐作用最强。
频繁的恶心、呕吐可使病人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调、衰弱。极个别的剧烈呕吐还可引起胃喷门部粘膜撕裂出血,使病人出现呕血,进而导致出血性休克,此外长时间剧烈呕吐降低了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并对化疗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中断治疗。
化疗前让病人了解可能出现呕吐的时间及程度十分必要,这可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化疗时要多食易消化、少油腻的清淡食物,必要少食多餐,避免吃过甜的食物,病人呕吐时需侧卧,以防误吸,呕吐后协助病人漱口。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止吐药物有以下几种,可根据用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止吐药物。这包括胃复安、氟哌啶醇、地塞米松、
5-HT3受体抑制剂:康泉、枢复宁、呕必停、恩丹西酮。5-HT3受体抑制剂作用强而持久,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疗效更佳。为了预防和减轻呕吐作用的发生,一般采取化疗前10~30分钟先用止吐药物,必要时可于用化疗药后4小时和/或8小时重复应用,以上止吐药物对延迟性呕吐效果差,故在应用一些强力致吐药(如DDP)时,可考虑用化疗药后的 2~3天继续给予止吐药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保证无恶心呕吐反应,这与每个人的体质及对化疗药的敏感性有关,频繁呕吐时需补液和补充电解质或胃肠外营养。
76.哪些药物可能引起间质性肺炎,常见哪些症状,如何防治?
肺是一个空腔器官,它由很多含空气的囊泡组成,囊泡周为肺间质,其中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化疗所致间质性肺炎就是指化疗药物在短期内肺间质出现炎症性反应。其原因主要是药物所致过敏反应,肺间质内血管渗透性增加,局部渗液增多造成肺间质水肿,据报道有19种化疗药物可引起该损害,这包括烷化剂如环磷酰胺、米尔法兰、瘤可宁、亚硝脲类的Me-CCNU、抗生素类中的博莱霉素(BLM)、丝裂霉素(MMC)。抗代谢药物如氨甲喋呤(MTX)、阿糖胞苷,其他还有VCR、VDS等,这其中以     BLM、亚硝脲类、MMC、MTX更易致肺损害。BLM肺毒性与剂量累积有关,易发生于累积量大于450毫克时,特别当存在危险因素(年龄高于60岁、肺曾接受过放疗、肺慢性炎症与其他诱发肺毒性药物并用等)时。上述药物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表现干咳、呼吸急促及发热。早期肺部可闻及细湿罗音。由于间质水肿肺泡内与血液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受到影响,因而血气分析显示动脉低氧血症与高二氧化碳血症,肺功能检查显示弥散能力降低及限制性肺病变,X线片表现为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及肺底片状浸润。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要与肺部机会感染或肿瘤浸润鉴别。凡老年、肺功能不良、患慢性支气管炎及曾接受过胸部放疗的病人,应尽量避免选择有肺毒性的药物,同时注意药物的累积总量,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肺部症状及体征,并作胸部X线检查,一但出现应尽早停药,并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同时应用足量抗菌素,同时还应予吸氧等对症处理。
77.什么是合理的化疗方案?
每一位肿瘤患者都希望能接受最佳治疗,取得最好疗效,但各种肿瘤各具特点,患者的身体情况亦各不相同,且目前有效的抗肿瘤药有50余种,并有新的抗癌药不断被开发,因而根据患者的情况,从种类繁多的药物中选择合适的药物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成为治疗的关键。这合理的方案包括用药时机、药物的选择与配伍、剂量、疗程间隔等。许多临床方案都是从大量的病例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一般来说,制定一个合理的化疗方案,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 首先应明确患者的诊断,通常应取得组织学或病理学诊断。因为化疗药通常具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包括致畸、致突变、致癌的潜在可能性,因此只有在确凿的病理或组织学证实后,才宜考虑做化疗。而所谓的试验性化疗是不适宜的。组织学的诊断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确诊,有时组织学的分型对于决定药物的选择、预测治疗结果的优劣及制定整个治疗方案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如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在生物学规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均完全不同;其次应了解患者肿瘤侵犯的范围,对决定手术及放疗后有无化疗的必要及选择药物的强度有决定性意义。此外还必须了解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病人的机体状况各不相同,所以化疗的方案也不能千篇一律,在药物的选择及剂量安排上均应考虑到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及重要脏器功能。
(2)了解患者的既往治疗情况 对过去未用过化疗的病人,往往对化疗药物较敏感,可望取得较好的疗效,此时应选用一线或标准的化疗方案,若对复治或一线化疗无效的病例,应考虑改用二线化疗方案。
(3)确定治疗目标 是做根治性化疗还是姑息性化疗,是术后化疗(辅助化疗)还是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总之,治疗的目的要明确。
(4)肿瘤化疗的药物的敏感性及个体化 在制订化疗方案时,应尽量使用多种药物的联合化疗,这样有助于提高化疗的敏感性从而增强疗效。联合化疗的组成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构成联合化疗的各药,应该是单独使用证明对该肿瘤有效者;②应尽量选用作用机制及作用时相不相同的药物组成联合化疗方案,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协同作用;③尽量选用毒性类型不同的药物联合,以免其毒性相加,使患者难以耐受;④所设计的联合化疗方案应有严密的临床试验证明及使用价值。
总之,化疗方案的制订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因人而异,所选药物种类及剂量要个体化,并兼顾到其有效性、不良反应等各个方面,而在此前提下应尽量选用标准的已经被大宗病例证实的有效的方案,最后还要兼顾到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
78、化疗期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时要注意用哪些食物、药物,以助其恢复?
化疗药物除内分泌药外均对骨髓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进而引起患者免疫力下降,抗感染能力降低而继发感染,同时还可能出现内脏出血,治疗起来比较棘手。因此,化疗期间出现骨髓抑制时有必要选择合适的升血药;①常用的有升白胺、施普瑞、鲨肝醇、利血生、核昔酸等;②中医认为癌症患者多为阴阳气血亏损、正气虚弱,随病程发展出现阴虚热盛之征,热迫血而妄行,则见皮肤淤点、淤斑等血症。故选用扶正培本、补中益气及活血化淤、益肾滋阴的中药对增强病人的体质使血象恢复正常很有益处,常用的中药为黄芪、党参、当归、白术、灵芝、丹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贞芪扶正冲剂、生血丸、血康口服液等;③给予激素类药物,强的松、脱氢甲基睾丸素、炔雌醇、雌二醇、甲孕酮、甲地孕酮均可依具体情况使用,但应用时间不宜过长;④集落刺激因子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一CSF)能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粒细胞的增殖,减轻化疗引起的粒细胞降低程度及缩短粒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促进白细胞的早日恢复,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和最为有效的升白细胞的药物;⑤最近研究发现了一些能促使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例如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白介素-3     (IL-3),白介素一11( IL-11)等。初步临床试验表明能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促使血小板的恢复。
患者的饮食选择十分重要,应选择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此类病人多气血两亏,应注意增加营养,多食鸡、鸭、鱼、肉、牛奶、豆制品等,还可以选择含铁较多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肾脏、心脏、瘦肉、蛋黄,蔬菜中以菠菜、芹菜、藩茄,水果中以杏、桃、李、葡萄干、红枣、菠萝、无花果等。还可以选用炖乌鸡、花生等补血,以养正气
79.不常见的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减免?
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除以上谈到的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外,有些药物还可引起色素沉着、发热(药物热)、过敏反应、性腺功能障碍、致畸、致癌作用。
(1)色素沉着 BUS(马利兰)、CTX、DTIC、ADM、5FU、PYM、BLM易引起色素沉着和皮炎,其中5FU可引起全身性皮肤色素加重和注药血管外皮肤色素明显加重或见红斑,CTX和BLM可引起甲床色素沉着和指甲变形,化疗后冲洗血管可以减轻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减少血管外皮肤色素加重的发生率。
(2)发热(药物热) BLM(包括PYM)常引起发热一般在注射后3~6小时发生,可为低热或一过性高热,有的病人还伴有寒战,为预防发生可在用药前半小时予解热镇痛药,一般可避免药物热的发生,一旦发热,可给予对症退热处理。
(3)过敏反应 抗肿瘤药物可引起过敏反应,但发生率极低,仅左旋门冬酰胺酶和紫杉醇发生率较高。紫杉醇为一有效的抗癌新药,过敏反应是其主要的毒性反应之一,临床表现为I型过敏反应,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喘鸣、皮疹、焦急不安、血管水肿和低血压,用紫杉醇前给予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苯海拉明)可预防或减轻过敏反应发生,已成为常规治疗前给药。
(4)性腺机能障碍 抗肿瘤药物可影响睾丸、卵巢功能,引起不育、不孕,男性生殖功能不全,表现为阳萎、精子减少、活力减退。女性生殖腺过早衰退,表现为月经不规律或闭经,若在妊娠前三个月使用抗癌药,可引起染色体退变,有致畸胎作用。因此对年轻的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可能治愈的病人,在不影响疗效的同时尽量选用对性腺机能影响小的药物。
(5)致癌作用 由于抗肿瘤药物本身也是致癌物质,并且抑制机体免疫,所以应用烷化剂中的PCB等药物治疗获得长期生存的病人,患第二原发肿瘤的危险性明显升高,以白血病、非霍杰金淋巴瘤及膀肤癌最多。继发肿瘤出现的时间不一致,可从2年到10年不等。目前,尚无关于如何防治第二原发肿瘤的办法的报道。
80.化疗期间为什么要定期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心电图等?
我们都知道肝脏为一解毒器官,许多抗肿瘤药物在肝内代谢转换,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多数以ALT(SGPT)升高为主, 一般为一过性,发生于化疗后7~14天,停药给予保肝治疗后很快恢复。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因此在化疗前、中、后应定期作肝功能检查,肝功能异常病人应慎用或禁用肝损大的药物,并根据损伤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许多抗肿瘤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除体外,所以肾脏容易受到损害,临床上可表现为症状性血清肌酐升高或轻度蛋白尿,甚至无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肾功能损伤的药物有DDP、MTX、亚硝脲类、CTX、IFO等,以DDP为最明显。大剂量MTX治疗时,由于其代谢产物沉积于肾小管而引起肾损害,故在化疗期间应定期查肾功能,如发现肾损害,应给予水化利尿等保护性措施或停药。
绝大多数抗肿痛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常有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血色素降低,白细胞减少的主要后果为严重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如果白细胞在 1000/微升以下持续7~10天,发生严重细菌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而血小板减少病人常有出血倾向,当血小板低于30.000/微升时出血危险很大,当血小板低于10.000/微升时,容易发生危及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胃肠道大出血和呼吸道出血。为了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减少和避免继发性感染和出血,应定期查血常规,每周1~2次,白细胞低于4000/微升和血小板低于用80.000/微升时,应减少药物剂量,如低于3000/微升或低于60.000/微升时则应停药,给升血药物并加强营养。
一些化疗药物有心脏毒性,最常见的为蒽环类药物,尤其是阿霉素(ADM)的柔红霉素(DNR),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病、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心包炎、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为了预防出现严重的心脏毒性,除了对于老年、有心脏病史和心脏放疗过的病人,尽量少用或避免用蒽环类药物外,还应在化疗期间定期查心电图,及时发现严重的心脏毒性,及时停药或换药。
81. 什么是合理的治疗计划?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恶性肿瘤为一全身性疾病,各种治疗手段均有其适应证也有其不足之处,单一的治疗难以提高治愈率,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将局部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全身治疗(化学治疗、中医中药、生物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使治疗更有效、更完美,且可能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及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前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综合治疗计划,而制定综合治疗的计划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要明确:安排的顺序要符合肿瘤的细胞生物学规律。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局部病变未控制或治疗后复发;二是远处播散;三是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给肿瘤复发播散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在治疗前应明确了解到以下三点:①病人的机体状况,包括免疫功能及骨髓功能情况,与肿瘤的对比情况,即中医所谓的正邪的对比情况;②局限病变及远处的播散转移,哪个是主要矛盾。在确定治疗时一般应根据病人的病期(即侵犯范围)决定首先采取哪一种治疗手段。如果认为局限问题是主要的,要行手术切除,术后根据肿瘤情况,机体状况给予辅助放疗和/或辅助化疗等;③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益处和负担包括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后遗症等。
(2)安排要合理:在充分衡量正邪对比,局限与播散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多学科医生充分讨论协商。即使是同一种肿瘤,也需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趋向,估计局限与播散哪一个可能最大,从而采取适当的有效的治疗措施。
(3)重视调动和保护机体的抗病能力。60年代初期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曾有一段时期热衷于广泛切除、超根治术、大剂量放疗及冲击性化疗,但疗效不理想,常常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及后遗症。70年代以后的治疗则趋向强调综合治疗及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如生物化学治疗)来杀灭肿瘤细胞。
此外综合治疗计划,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在治疗中,严密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讨论,会诊解决。
当然并不是唯综合而综合,在一些发展趋向缓慢且局限的肿瘤,如皮肤癌,单一手段治疗,如果手术或放疗或局部涂敷化疗药,均可治疗,就不必要综合治疗。
82. 常见的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减免?
现有的化疗药物大多数选择性不强,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时对正常组织细胞,尤其是增殖旺盛的细胞(如骨髓、胃肠道上皮、头发根部)也具有抑制、杀伤作用,因此化疗药物在一般治疗剂量时就可对机体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1)消化道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厌食、口腔粘膜炎、腹泻、便秘等,几乎一半以上的化疗药物都有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反应以顺铂等最明显,给予止吐药物及激素可减轻或防止呕吐。5-FU及其衍生物可引起腹泻,出现严重的腹泻,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易蒙停等止泻剂治疗。长春花碱类药可引起便秘、麻痹性肠梗阻,停药可自行缓解,予缓泻剂和润肠药可有帮助。MTX、5-FU和ADM可出现口腔粘膜炎或溃疡,应加强口腔卫生,溃疡处给予口腔溃疡散等治疗。
(2)骨髓抑制 多数抗肿瘤药物均有骨髓抑制表现为最多的是白细胞下降,也有为血小板或血色素下降或三者均下降,而且骨髓抑制出现的时间因不同的化疗药物而不同,其对骨髓抑制的轻重也因不同的化疗药物而不同。在以往当出现骨髓抑制时采用输全血及激素类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理想。现在可通过成分输血及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实质脏器的损害:
肝毒性,许多抗肿瘤药物在肝脏代谢,如(CTX、ADM、BCNU、MTX等,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伤,予以保肝的中西药物治疗可以减轻化疗药对肝脏的损害。
肾毒性,DDP、MTX、IFO及亚硝脲类等药物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在应用此类药物时应事先了解患者的肾功能,并避免同时应用对肾脏损伤大的药物,应用这些药物时水化利尿可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心脏毒性,使用蒽环类药物ADM和DNR等可出现心脏毒性,表现为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故在对既往心脏有器质性病变或既往曾多次应用过蒽环类药物的患者应慎重考虑,对可能造成心脏损害的病人可做心电监护及服用辅酶QI。或应用其他保护心肌的药物,在ADM总剂量大于500每立方米毫克时更应慎重。
肺毒性,表现为肺纤维化而造成呼吸功能障碍,这类药物以BLM、亚硝脲类为代表,对肺功能差或肺曾接受过放疗的患者要慎用。
(4)局部刺激作用:许多化疗药物有局部刺激作用,会对血管等造成损害,如 HN、 ADM、 NVB、 VDS、VCR等,如漏到血管外可引起组织坏死。故用这类药物应高度注意不要漏到血管外,最好选择大的静脉,如锁骨下静脉内注射。一旦漏到血管外则要尽量抽出漏出的液体,并局部冷敷、封闭、给解毒剂等。
(5)神经毒性:抗肿瘤药物可造成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的损伤,而以周围神经损伤较常见,代表药物为长春碱类,表现为指(趾)端麻木、腱反射消失、感觉异常、便秘、麻痹性肠梗阻等,停药后可自行恢复。予VitBl、VitB12等保护神经的药物可能有所帮助。
(6)掉头发:抗肿瘤药物损伤毛囊,导致毛囊内增殖较快的细胞死亡,引起不同程度上的掉头发,以蒽环类、CTX、鬼臼碱衍生物较明显,特别当联合应用时,一般只脱头发,有时其他毛发也可受影响。在注药时给病人头戴冰帽可减轻掉头发。一旦出现掉头发时,停药后可逐渐生长新毛发。
总之在使用化疗药时,要特别注意肝、肾功能、血相、心电图等在正常范围,由于化疗药多经肾脏排出,所以化疗过程中病人要保持足够的尿量,一般成年人需每天多于1500毫升,使药物及时排出,避免体内积蓄,也就减少了化疗药物所致的各种毒性。
83.化疗导致的掉头发还会再长吗?
正常人体的头发包括二部分,其一是位于头皮表面以上的部分叫毛干,其二是位于头皮内的部分叫毛根。毛银的下端膨大称为毛囊,毛囊是毛发生长、发育、营养的部分。正常人的头发是呈周期性的生长和停止生长的。生长期3~4年,在这期间,头发从毛囊长出,增长并从中得到营养。之后,大约经历3个月的停止生长期后,头发自然脱落。只不过人体全部头发或互相邻近的头发并不处在同一个生长周期,所以,人的头发随时有脱落和生长,但脱落的头发数量并不多,这是生理现象。
多数化疗药物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往往对头皮内的毛囊细胞有损伤作用,在病人身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发脱落。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最轻的掉头发为只有少量头发脱落;比较重的掉头发指头发全部脱落,停止化疗一定时间后,头发重新长出;中度掉头发则介于上述二种之间;严重掉头发指头发全部脱落,停止化疗以后也不能重新长出,这种情况在化疗过程中极少见到。由此可见化疗药物所致的掉头发一般都会在停止化疗1~3个月重新长出。有时重新长出的头发会比原有头发更黑或发生卷曲等变化。并非所有的化疗药物都会引起掉头发,掉头发程度也不完全一样。最常引起掉头发的药物有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氮芥、氨甲喋呤、足叶乙甙、威猛、氟尿嘧啶,长春花碱,长春花碱酰胺、丝裂霉素等,这些药物常可引起部分头发或全部头发脱落。其次有顺铂、长春新碱、更生霉素、博来霉素、巯嘌呤等药物,可引起少量或部分头发脱落。化疗药物所致掉头发的程度不仅与药物种类有关,还与药物的剂量有关,每次给药剂量越大,掉头发越重。联合几种药物化疗比单用一种药物治疗的掉头发重。化疗药物所致掉头发常开始于给药后的2~4周,先发生在头顶部的头发,逐渐向四周发展。在上了年纪的病人,原有的白发并不一定脱落。一般在病人停止化疗1~3个月头发能完全重新长出。为了预防掉头发,有人在注射化疗药物同时给病人头戴冰帽,使头皮冷却,局部血管收缩,以减少药物到达毛囊而减轻掉头发。但效果并不很明显。
化疗药物所致掉头发对病人的身体并没有不良影响。主要问题是由于掉头发产生的自身形像改变。这对那些关心自己形像的病人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因为停止化疗后,头发能重新长出,即使是在化疗期间也可以通过配带假(发)矫正,所以,即将要接受化疗或正在化疗的病人,对化疗药物所致掉头发一定要有正确认识,避免由于认识不够所带来的恐惧心理,以坦然、愉快的心理接受治疗,有利于疾病康复。
84.化疗期间腹泻说明什么问题?
腹泻是指肠道运动增快引起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有脓血、粘液相间杂。许多疾病可引起急性腹泻,常见的原因有①进食不洁食物或进食过多生冷或油腻食物等;②发生急性传染病,如霍乱,急性细菌性痢疾及肠道病毒感染等;③肠道对进食的鱼、虾、乳类等发生的变态反应;④化学毒性物质及药物包括化疗药物导致腹泻。多数化疗药物有不同程度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某些药物如氟尿喀院类还可引起腹泻,甚至于发生血性腹泻。化疗药物所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般在停止化疗后一周内消失。对严重的呕吐、可以通过在应用化疗药物前后使用止吐药物如枢复宁等达到满意的止吐效果。如果在化疗期间发生腹泻,其发生原因除考虑上述原因外,很明显,首先应当考虑腹泻可能是化疗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化疗药物所致腹泻程度,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轻度为发生在两天以内的暂时性腹泻;中度为虽然腹泻已超过两天,但病人仍能耐受,不需要治疗;重度为病人由于腹泻已不能耐受,需要立即给予治疗;严重度腹泻为发生血性腹泻。最常易引起腹泻的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优福啶,嘧福啶,,氟铁龙,氨甲喋呤,阿霉素,顺铂等,尤其是当药物剂量提高时,更容易发生严重腹泻。因此,病人在化疗期间发生腹泻应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医生根据腹泻程度,大便性质,尤其注意是否为血性或肠粘膜排出,所应用的化疗药物种类,剂量,化疗所进行的阶段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等综合考虑,做出是否需要停止化疗以及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等决定。无论如何,在化疗期间出现中度以上腹泻者,应考虑为药物不良反应,是暂停化疗的指征。对接受氟尿嘧啶静脉注射化疗期间,特别是剂量较大时,应严防严重腹泻发生。当腹泻伴有腹痛,或血性腹泻或肠粘膜排出者,应立即停止化疗,补充足够的液体达到满足机体需要和加速药物排出目的,补充足够营养和电解质,必要时暂时禁食和应用抗生素防治肠道感染,以利肠粘膜恢复正常。
85.化疗药物有极量吗?
简单地说,化疗药物中的绝大多数,无论是单次用药剂量或者是在一定时间如一个月,甚至于一年,两年中或病人的一辈子当中所用化疗药物的累积量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只不过各种药物的剂量是不相同的,例如,长春新碱单决剂量不能超过2毫克,否则有可能发生肠麻痹,神经系统损害,严重时危及病人生命;博来霉素在病人的一生当中,接受的总剂量不应超过300毫克,否则有可能发生肺纤维化,同样危及病人生命;又如在病人一生当中,阿霉素的累积剂量不应超过体表面积每平方米450毫克,否则发生心脏衰竭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化疗药物是有极量的。有些药物的极量比较明确,如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新碱等;大多数药物的极量并不明确,但毕竟还是存在的,而且比较复杂,简述如下。
由于化疗药物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选择性比较差,所以,在化疗药物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生长迅速的胃肠道粘膜细胞,骨髓生血细胞,如白细胞,血小板,甚至其他人体重要器官有毒害作用。而且,这种毒性作用随着药物剂量提高而增加。例如,每次用氮芥10毫克,每周用一次,连续用药两次,一般以白细胞减少比较明显,而且停药2~3周会恢复至正常。如果每次氮芥的剂量增加或连续用药次数增加(即停药间隔缩短),氮芥的不良反应会明显增加,严重程度也增加。不仅白细胞下降严重,血小板也可能下降明显,还可能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如睾丸萎缩,造成不育等。尽管各种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不完全相同,严重程度也不一样,但随化疗剂量的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是增加的,这一点是共同的。从化疗药物的疗效方面考虑,某些化疗药物如氮芥,阿霉素等对某些化疗效果好的癌症,随药物剂量增加疗效也提高。因此,临床上在化疗同时配合应用自体或异体骨髓移植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某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卡氮芥等的剂量,达到提高疗效的作用。但人体其他器官对化疗药物的耐受程度还是相当有限的。综上所述,多数化疗药物超过一定剂量时,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化疗药物是有极量的。各种药物之间的极量不相同;即使同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之间的极量也不尽相同;同一药物的极量还与给药的间隔时间有关。所以,临床上应用化疗时,一定要在有应用化疗药物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否则盲目增加剂量,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剂量过小又不会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86.化疗药物对放射性肺炎有什么影响?
所谓放射性肺炎就是与肺或纵隔接受放射治疗有关的部分肺或一侧或双侧部分肺发生的急性炎症。一般发生在放射治疗开始后的6周左右。放射性肺炎是胸部放射治疗很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一般为10%~20%。病人可出现刺激性咳嗽,胸闷,气短,气急,高热等症状,放射性肺炎常常合并有肺部感染。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常与肺照射的体积,每次照射的剂量及总剂量,放疗前病人是否已存在的肺部慢性疾病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以及是否合并使用化疗药物有关。放疗剂量越大,发生放射性肺炎机会也多,但有时放射剂量并不高,也会发生放射性肺炎。肺照射的体积越大,病人已存在肺部疾病,肺功能差以及合并或先后应用某些化疗药物如博莱霉素等,都可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因此,临床上应用的化疗药物,有些药物是可以促进或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如博莱霉素、马利兰、丝裂霉素、环磷酰胺、氨甲喋呤、阿霉素,亚硝脲类药物如卡莫司汀厅洛莫司汀、司莫司汀、表阿霉素、培普利欧霉素、平阳霉素等较为常见。其中以博莱霉素最为明显。这些化疗药物即使单独应用,一也有导致肺毒性的可能,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化疗药物不仅可促进或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而且还有可能在放疗结束一定时间后,由于应用某些化疗药物诱发出肺部炎症,肺炎病变范围与肺放疗的部位完全吻合,这在胸部X线片上可观察到。病人在用化疗药后,1~3天内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肺部炎症也会消失,这就是所谓回忆反应。阿霉素,表阿霉素等可引起这类反应。因此,对肺部放射治疗的病人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博莱霉素、马利兰等药物治疗,以免诱发或加重放射性肺炎。即使因治疗需要,不可避免使用某些化疗药物,如丝裂霉素、平阳霉素、培普利欧霉素等治疗,也应注意用药疗程和剂量,如博莱霉素累积剂量不应超过300毫克,同时应密切观察以便及时诊治放射性肺炎。对年老、肺功能差者不应使用博莱霉素,更不应与肺部放疗合用,避免引起放射性肺炎危及病人生命。
无论因放射治疗或化疗药物或二者同时合用或先后使用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或化学性肺炎,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休息,必要时吸氧,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泼尼松治疗。由于急性放射性肺炎常合并有肺部感染,故应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或红霉素等。一般治疗疗程为2~6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逐渐减量停药。放射性肺炎病人在放疗后1年以上均发生不同程度肺纤维化。轻者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刺激性咳嗽,严重者可出现心、肺功能不全。对放射性肺纤维化无特殊治疗措施。因此.重在预防发生。
87.化疗的不良反应越大,疗效越好,这种说法对吗?
众所周知,化疗药物一般都是毒性比较大的一类药物。临床医生应用化疗药物治疗癌症是由于化疗药物能杀死或杀伤增长较快的恶性细胞。但化疗药物区分正常细胞与恶性细胞的能力不强,对正常细胞也有毒害,会引起明显不良反应。化疗药物中,有些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阿霉素等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疗效也会提高,而且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恶性细胞的耐药性。当然,化疗药物的剂量加大,不良反应也就增加,从这个观点看,似乎不良反应越大,化疗效果越好有一定道理。但是,有些化疗药物如博莱霉素、长春新碱、平阳霉素、优福啶、哺氟啶等药物,当超出一定剂量范围后,疗效并不增加,毒性反应则明显增加。此外,随着化疗的辅助用药的进步,药物副作用所带来的问题得以尽可能地解决,例如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通过在应用化疗药物后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如吉粒芬、惠尔血、格拉诺赛特等,白细胞降低的副作用并不明显,而且还能允许化疗药物的剂量增加,使疗效提高;又如大剂量顺铂化疗由于使用了枢复宁这一类止吐药物,呕吐的副作用并不强烈,而疗效比小剂量顺铂明显提高。所以,化疗的不良反应越大,疗效越好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这应根据具体药物,具体化疗方法,是否合并应用辅助用药等而定。原上应该是通过化疗获得最大疗效,尽可能把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点。对具体应用的化疗药物,病人可以与有经验的肿瘤化疗医生探讨。
88.化疗期间有足够的小便量为什么那么重要?
正常人24小时的小便量超过1500毫升,所以化疗期间病人的小便量至少要在24小时超过1500毫升。某些化疗药物或化疗方法还会特别要求病人在24小时内小便量达到3000毫升,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病人的正常生理代谢,减轻或消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化疗药物绝大多数通过静脉注射,部分可经口服或肌肉注射到达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运送,可分布到组织间液或细胞内液中,并与血液中的药物处于动态平衡。正常时大部分药物分布在细胞外液,只有小部分分布在细胞内液中。药物在血液和组织细胞中的浓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以药物性质如脂溶性,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药物在体内转化,血液的酸碱度以及经肾脏的排出量(药物)等因素有关。对具体病人采用具体药物治疗时,药物性质,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以及血液的酸碱度,一般基本不变。而经肾脏排泄的药物量常常与经过肾脏的血流量有关,当血流量越多,小便量也越多,药物的排泄量也明显增加。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较大,而且毒性大小直接与高浓度的药在血液中持续的时间长短呈平行关系,也就是说药物在这种高浓度,持续时间越长,毒性也越大,所以在大剂量或较大剂量化疗时,如大剂量氯甲喋呤,大剂量顺铂治疗。一旦药物作用时间达到预定目的之后,应采取必要措施加速血液中的药物迅速经过肾脏排出,尤其在化疗用药后的l~2天内更为重要。因此,在化疗期间保证足够小便量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杀灭或杀伤后,肿瘤细胞迅速破坏,分解,产生大量尿酸及其他代谢毒性产物。这些分解代谢产物必须通过肾脏排除,当小便量不够时,这些代谢产物会在肾脏内产生结晶,严重时导致少尿或无尿,甚至肾功能衰竭或代谢紊乱,危及病人生命。当肾功能减退时,药物排出减慢,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样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在化疗期间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小便量。
增加小便量的方法主要有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及静脉补液及时补充由于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所致的脱水。同时通过多吃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西瓜等起到利尿作用。必要时应及时应用利尿药物如速尿等,保证有足够小便量。如果在一般化疗剂量时,化疗期间及结束后     1~2天内保证每日尿量大于1500毫升,大剂量氨甲喋呤或大剂量顺铂时,每日尿量应维持在2000~3000毫升。
89.为什么化疗药物不能用于试验治疗?
应用化疗药物治疗癌症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得益于抗癌新药的不断出现以及抗癌药物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目前,癌症化疗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较10年或20年以前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对某些癌症,如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通过化疗,相当多的病人可以达到根治肿瘤的效果;对某些晚期肿瘤,如小细胞肺癌、胃癌等,通过化疗可达到延长病人生存时间的目的;通过化疗、手术及放疗等治疗方法合理地综合治疗癌症,可达到提高治愈率,延长病人生存期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的目的。但是仍有一部分肿瘤的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因此,化疗与手术或放疗一样,治疗癌症都是有其相应的适应证的。
所谓用化疗药物作为试验治疗是指没有病理或细胞学诊断为癌症,临床上怀疑为癌症者,希望通过应用化疗药物治疗达到有效来诊断癌症的目的。在临床工作中,不应当用化疗药物作为试验性或诊断性治疗,也不应当使用化疗药物作为安慰剂来治疗不适于化疗的病人。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起到明确诊断和治疗作用,还会给病人带来延误诊断,贻误治疗或者产生不应有的药物副作用等不良后果。轻者造成不必要损失,严重者将危及病人生命。     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癌症时,一定要有明确的观察化疗效果的直接指标,例如体表的可摸及的肿块大小,与肿瘤特异相关的化验指标以及能明确表明肿瘤病变范围的各种检查方法,如CT、B超、X线片等。众所周知,即使目前能单用化疗治愈的病种,例如妇女的绒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化疗无效或效果不理想。如果化疗前没有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也就谈不上观察疗效的指标,更谈不上有效或无效,这种盲目进行的化疗应尽可能避免。
此外,化疗药物除了对恶性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外,对某些良性增生的疾病如结核病、淋巴结结核、反应性增生等也有一定效果或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疾病暂时控制作用。因此,化疗药物并非对恶性肿瘤具有专一杀伤作用,以化疗药物有无效果,不能鉴别恶性肿瘤与良性疾病。所以化疗药物不应用作试验治疗。
由于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有很大伤害,产生较多不良反应。化疗药物只应当用于诊断明确的恶性肿瘤病人,以免不是恶性肿瘤病人遭受不必要的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化疗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并不能鉴别恶性肿瘤与良性疾病,而且化疗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与病种密切相关,因此,应用化疗前应当明确诊断,有利于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同时也避免了给非癌症病人因试验治疗而带来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延误诊治的后果。
90.用什么措施使化疗的治疗顺利?
化疗药物一方面通过杀伤癌细胞获得疗效,表现为病人身体上的肿瘤块缩小及症状消失或减轻。另一方面,化疗药物杀伤癌细胞的选择性较差,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较大的损伤作,表现为不良反应。由于所用药物不同。病人的身体状况相异,各种化疗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也不完全相同。绝大多数化疗的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或随时间推移,可能仅给病人带来轻微不适,并不影响化疗按计划进行。有些副作用如长时间的外周血白细胞或血小板低于正常。肝肾功能异常等可能影响化疗顺利进行,导致化疗延迟或中止化疗。个别严重不良反应有时还可危及病人生命。因此,预防和及时治疗化疗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是保证化疗的治疗顺利进行的主要措施。
在临床上,有的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氮芥等在用药后3~4天白细胞下降,一周左右开始回升;另一些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足叶乙甙、长春花碱、长春酰胺等多在用药后10~14天白细胞降低,3~4周恢复正常;还有一些药物如卡氮芥、环己亚硝脲、丝裂霉素等多在用药后2~3周以后出现白细胞下降,在4~6周后才有可能恢复正常。而且这些化疗药物降低白细胞的严重程度与所用药物剂量高低及病人的造血系统的原有健康情况密识相关。药物剂量越高,既往造血系统有损伤历史者,如多程化疗后等,从用药至白细胞下降的时间常明显缩短,至回升的时间则延迟。白细胞严重降低者多伴有血小扳降低。化疗前充分了解到化疗药物对白细胞降低的规律,预防其严重毒性发生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特效药物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常用药物前者有吉粒芬、格拉诺赛特和惠尔血,后者有生白能,利白多、格宁、华北吉姆欣等。这些药物既可以用于化疗后预防白细胞严重降低,缩短白细胞低于正常的持续时间,也可用于白细胞降低后的治疗,避免或减少因白细胞持续低下所致的化疗延迟或终止。对以血小板低下为主要原因影响化疗顺利进行的病人,必要时可采用输注新鲜血小板、达到加速血小板恢复正常的作用。
化疗药物导致的呕吐也是一个严重影响化疗顺利进行的问题。恶心、呕吐影响病人进食,使得康复缓慢,同时也使得病人惧怕化疗造成心理压力,时常会影响化疗顺利进行。化疗药物中以顺铂、阿霉素、氮芥、环磷酰胺等的致吐作用最明显。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已有较好的止吐药物可用于预防或治疗呕吐。常用药物有恩丹西酮、枢复宁、呕必停、康泉等药物,这些药物有静脉注射制剂也有口服片剂。可以在使用化疗药物前应用达到预防呕吐的目的,也可用于呕吐的治疗。对轻度呕吐可以在应用化疗药物前后口服胃复安或普瑞博斯,必要时口服恩丹西酮或枢复宁片剂。对中重度呕吐可以在应用化疗药物前15分钟以及之后 4~8 /小时,必要时重复或在化疗用药后第二天继续应用恩丹西酮或枢复宁等高效止吐药物,静脉注射及与地塞米松合用,疗效增加,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呕吐作用。
化疗药物对肝脏、肾脏功能的损伤作用,多数发生在肝、肾功能不正常的情况下应用化疗药物。因此,重点在预防。肝、肾功能不正常时避免使用对肝脏毒性较大的化疗药物,如阿霉素、环磷酰胺、甲基苄肼、氟尿嘧啶等;以及对肾毒性较大的顺铂等化疗药物。必要时适当应用保护肝肾的药物。对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肺功能差以及年老病人应避免使用博莱霉素、马利兰等,以防肺纤维化的发生。对冠心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及既往累积应用阿霉素剂量达到或超过每平方面450毫克者,应避免应用阿霉素治疗。对阿霉素治疗病人可适当应用对心脏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如维生素E,C等。
除了通过预防和治疗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等措施达到保证化疗顺利外,也可以通过病人合理搭配饮食,加强营养,避免感冒,增加抗病能力,化疗期间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充足水分,如多食水果等,保证每日24小时内的小便量超过1500毫升等都有利于化疗顺利进行。
此外,化疗期间适当应用中药,对减轻化疗药物的反应,如恶心、食欲减退等有一定益处。对提高抗病能力也有作用。
91.化疗期间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间歇?
化疗期间重复或相继使用化疗药物一般都需要一定的间歇,主要是根据化疗药物和肿瘤细胞本身的特点以及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和对人体正常细胞和器官功能损伤特点,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疗效,减少毒性而制订的。
科学研究显示,恶性肿瘤体积增长速度的快慢与化疗药物应用的时机、间歇长短对疗效有明显影响。一般增长较快的恶性肿瘤,连续用药l一2周为一疗程,间隔2一3周后再给予第二个疗程,如果有效,反复应用几个疗程后,常常可达到较长期缓解,或治愈的作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了恶性肿瘤细胞增长速度比正常造血细胞如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胃肠道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更快的特点。虽然仍有相当的不良反应,由于在休息期间正常细胞得到恢复,所以,绝大多数病人的正常组织或器官还是能够耐受,使疗效增加。对增长速度比较缓慢的肿瘤如胃癌、肺癌、肠癌等,其增长速度一般较白细胞、血小板、胃肠正常细胞的更新速度慢,利用这一特点,以一定的间歇方式用药常可以达到提高抗癌效果和降低造血功能和胃肠道毒性的作用。
各种肿瘤化疗的用药和间隔不尽相同,目的主要是利用恶性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增殖速度不同,以一定的间歇用药,以期达到最好效果,保护正常组织器官损伤,有利于受损正常器官在休息期间得到恢复,例如化疗后白细胞、血小板在休息期间一般能恢复正常。
92.化疗的应用方式是什么?
(一)治疗晚期病人
晚期病人肿瘤多已全身扩散,不再适用于手术或放疗等局部治疗,化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晚期病人中,一部分人在确诊癌症时已到了晚期阶段,还有一部分人肿瘤治疗不充分或充分治疗以后仍因复发或转移而进入晚期。复发或转移固然难治,但病人要坚定信心,不要放弃治疗的机会。化疗的目的是治愈晚期肿瘤病人。对晚期肿瘤,化疗是达到治愈、好转、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治疗方法。
化疗治疗肿瘤已取得良好的疗效。①经化疗可能治愈的肿瘤:绒毛膜上皮癌、霍奇金病、中度和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睾丸肿瘤、肾母细胞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尤文瘤、神经母细胞瘤、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小儿)、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②能提高生存率的肿瘤:乳腺癌、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成人)。③化疗能看到客观疗效的肿瘤:骨肉瘤、甲状腺癌、头颈部肿瘤、胃癌、软组织肉瘤、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神经胶质瘤、膀胱癌。④化疗效果差的肿瘤: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大肠癌、肝细胞癌、宫颈癌、肾上腺癌。以上肿瘤化疗的结果表明,对于可达到治愈的肿瘤化疗力求达到根治性的疗效,对于可以缓解能提高生存期的肿瘤化疗也应力争做到根治,对于疗效差的肿瘤则应权衡利弊采用姑息治疗,以减轻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命。
(二)辅助化疗
辅助化疗是指对肿瘤原发灶进行手术切除或放疗后化疗,也称术后或放疗后化疗。不少肿瘤病人会错误认为自己通过手术或放疗已经“治好”了肿瘤,无需再做化疗。如前所述,局限性肿瘤用手术或放疗治疗只能治愈其中的一部分人,而多数情况下局限性肿瘤已经发生了微小转移,这是今后复发或转移的祸根。微小转移灶在原发灶的切除或放疗后,增生可以变得活跃起来,加上此时全身肿瘤负荷处在很低的情况下,这都将有利于化疗发挥杀灭作用。消除了亚临床微小转移,有助于提高术后或放疗后病人的治愈率。因此,手术后或放疗后的病人绝不能高枕无忧,而应一鼓作气,继续化疗,乘胜追击,直到彻底消灭每一个癌细胞为止。辅助化疗能够提高治愈率的肿瘤有:乳腺癌、大肠癌、骨肉瘤、小细胞肺癌以及尤文瘤、小儿横纹肌肉瘤、睾丸肿瘤。乳腺癌术后要继续化疗在临床上备受认可,也是辅助化疗成功的典型例子。很多乳腺癌病人已经深感从辅助化疗中获益。
(三)新辅助化疗
这种方式化疗与辅助化疗的情况正好相反,是在病人手术或放疗前进行化疗。因为有的肿瘤虽然是局限性的,但肿块较大或局部浸润明显,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存在困难,或者认为这样做结果会给病人带来较大的创伤。此时应用化疗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化疗后局部肿瘤缩小,创造手术切除肿瘤或放疗的条件,减小局部治疗的损害;二是对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进行清除,从而改善预后。通过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的结果还可以了解化疗对癌组织产生的影响,为术后化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新辅助化疗能使肛管癌、膀胱癌、乳腺癌、喉癌、骨肉瘤及软组织肉瘤等减少手术范围,对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鼻咽癌及其他头颈部癌等与局部治疗产生良好的配合作用。
93.化疗适应证是什么?
对化疗敏感的全身性恶性肿瘤,如绒毛膜上皮癌、霍奇金病、中度和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睾丸肿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尤文瘤、小细胞肺癌等病人为化疗的首选对象。已无手术和放疗指征的晚期肿瘤或术后、放疗后复发转移病人。有化疗指征的需要综合治疗的病人,包括手术前后或放疗前后需辅助化疗者。采用特殊给药途径做局部化疗病人。
(1)癌性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需腔内给药治疗者。
(2)脑脊膜转移需鞘内给药预防或治疗者。某些组织脏器原发灶或转移灶需动脉给药治疗者。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呼吸道压迫、颅内压增高病人,可先做化疗急症处理,以减轻症状,再进一步采用其他治疗。
94. 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是什么?
癌细胞恶性增殖通过有丝分裂一分为二,细胞内遗传物质染色体(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呈双螺旋链结构)要成倍增加并均匀分到子细胞中去,因此DNA需要一个生物合成过程,原料为各种核苷酸,而核苷酸的合成需要嘧啶类前体和嘌呤类前体及其合成物。细胞增殖前必须使染色体中携带遗传信息的DNA进行复制,再经DNA为模板合成RNA(转录过程),然后由RNA指导合成各种蛋白质(翻译过程),以控制细胞遗传性状和细胞功能。其过程经历:①双链DNA解开为单核;②转录为RNA;③翻译成为多肽或蛋白质;④执行酶、激素、生长因子等功能四大步骤。大多数抗癌药作用于这一过程的不同环节,影响DNA合成,成为癌细胞的“杀手”。按细胞DNA含量的变化,可将增殖细胞的生长繁殖分为:M期(有丝分裂期),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和G2(DNA合成后期)四个期,称细胞周期。G1和G2分别为S期和M期准备条件。S期主要合成新的DNA,使DNA含量加倍,也仍继续合成RNA和蛋白质。经此期后进入G2期。M期有纺锤丝形成(由微管组成),最终每个细胞分裂成2个子细胞。肿瘤中增殖细胞部分经历细胞周期的变化,是肿瘤的生长部分;而非增殖细胞部分,包括:①静止期细胞(G0期细胞):称为肿瘤干细胞,平时不分裂,但受到适当的刺激就引起分裂,具有广泛增殖能力。G0期细胞是复发的根源。②终末细胞:指不能分裂细胞和死亡细胞。增殖细胞对药物较敏感,而G0期细胞不敏感,应千方百计消灭之。
95、如何做好化疗的剂量调整?
化疗剂量调整的原则是保证个体化治疗需要。合适剂量可取得最大疗效,同时尽可能减少毒性。调整剂量分两种情况:①制定化疗方案和计划时就要确定剂量,使用标准方案时,最好查阅文献,并根据病人的活动状况、血象、肝肾功能,并考虑病人的年龄、治疗目标等,对治疗方案中的用药剂量及间隔时间给予适当的调整。调整中要注意剂量强度(DI)。DI是指每周药物按体表面积每平方米的剂量(mg/m2)。对药物敏感的肿瘤,剂量—反应曲线为线性关系,剂量愈高疗效也愈大。所以剂量在提高肿瘤化疗疗效上有重要意义,应兼而考虑。②剂量调整还表现在化疗过程中,应依据毒性程度、病人实际承受耐力和疗效评定进行调整。如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时,病情又不允许停止化疗的情况下,要实行剂量调整(一般减量使用),以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有时疗效明显,肿瘤控制后促使病人体质增强,也可适当增加剂量,进一步达到治疗要求。
96、如何评定化疗疗效?
晚期病人都有不同的复发或转移病灶作为作观察指标,化疗以后通过临床的检测对化疗的效果作出客观上评价。考察治疗效果对医患双方都很重要,效果分为5级:完全缓解(CR临床已查不到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50%);微效(MR肿瘤缩小>25%但不到50%);稳定(SD肿瘤缩小或增大<25%);进展(PD肿瘤增大>25%)。完全缓解虽查不到肿瘤,但体内仍可残存109个以下细胞。在停止治疗后,肿瘤细胞能被机体免疫力彻底消灭将可以治愈;若机体免疫力与肿瘤之间保持平衡,互相制约,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带瘤生存或“无瘤生存”状态,在有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的条件下,肿瘤细胞又继续增殖。经若干时间,肿瘤细胞超过:109后,达到临床复发,需要重新治疗。
积极防治化疗毒性作用,是减轻病人遭受化疗伤害、保证化疗进行的重要措施。
97、如何注意化疗给药方法和途径?
全身给药(全身化疗)
(1)常规给药:按照药品和剂型的使用说明,由联合方案中药物治疗规定天数,给予静脉推注、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口服,这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2)持续输注:某些药物如5—FU,可改变常规静脉给药方法,持续静脉输注数天、数周或数月,使疗效有了相当幅度提高,同时不良反应减轻。持续输注可克服5—FU半衰期短的缺点,产生稳定的血浓度,使药物与肿瘤接触时间延长,有利于序贯杀伤癌细胞。化疗药物中ADM、IFO、VCR、VP—16等也有报道采用持续输注方法使用。ADM持续静脉滴注与标准快速静脉推注比较,心脏毒性降低,但其抗肿瘤效果仍需被确定。右锁骨上静脉穿刺置管术加上微量注射泵应用,是实现持续输注的前提。微泵可昼夜不停地向病人供应抗癌药。江苏省肿瘤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5—FU持续静滴和微泵低剂量5—FU持输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研究,并推广到各地。
(3)时辰给药(定时疗法):肿瘤化疗给药还要讲究时辰。化疗的给药时间对药物毒性及其疗效均有明显影响,因此,应充分利用病人自身的生物钟和细胞增殖昼夜节律性变化,以期获得药物的最大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例如草酸铂(L—OHP)治疗方案,输液泵从下午10时开始向体内输注5—FU和亚叶酸,持续到次日上午4时为止(这一时刻是血细胞增殖的最低点),L—OHP在白天输注直到下午4时。这比常规给药方法疗效提高近一倍。而口腔炎、周围感觉神经病的发生率下降,ADM、DDP对骨髓的毒性也随着昼夜节律而不同。
局部给药(区域性化疗)
(1)动脉给药:以提高肿瘤局部区域的药物浓度,减低全身毒性,提高疗效。常用方法:①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即插管介入化疗,置管方法通过剖腹或经股动脉插管,间断性或持续性输注抗肿瘤药物,还要加栓塞剂以增加疗效。插管介入化疗大多用在肝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的治疗。对中央型肺癌、纵隔无明显淋巴结转移病人,亦可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颅内肿瘤选用颈动脉介入治疗等。②局部阻断化疗(隔离化疗):如肢体灌注化疗、全腹灌注化疗。这需要引出局部供血的动脉和回流静脉,并阻断局部与其他部位的血液供应,引出的血管与体外循环泵连接,当启动体外循环泵时,局部或半身血液供应被完全隔离,再通过引出动脉注入化疗药。下肢肿瘤常用阻断化疗来控制,保全肢体。
(2)淋巴途径治疗:如盆腔腹膜外间隙置管化疗,是在盆腔腹膜外间隙置管,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到盆腔淋巴结周围,药物可分布到盆腔各组淋巴结,且药物能从盆腔上升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利于杀灭转移癌细胞。目前该法已用于女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治疗,不会引起注药局部正常组织的损伤。
(3)腔内化疗:包括胸、膜腔、心包腔局部腔内给药化疗。腔内治疗应尽可能排除腔内积液后,再腔内化疗或注入硬化剂。应注意对双侧胸水病人应避免双侧胸腔注入硬化剂,以免发生限制性呼吸衰竭;心包腔、腹腔内也避免使用硬化剂,导致缩窄性心包粘连或腹腔粘连。腹腔内化疗除用于恶性腹水治疗外,还可用作为进展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的辅助治疗,预防和治疗区域淋巴结、肝脏及腹膜微小转移灶,减少肝转移和腹膜复发。双路化疗,是使腔内化疗取得满意疗效的方法,即局部大剂量用药,全身毒性采用中和措施。例如,局部给予大剂量顺铂(DDP),再用硫代硫酸钠(STS)进行全身中和可以提高疗效,而肾脏毒性又轻。膀胱腔内化疗可辅助手术或局部烧灼治疗,防止术后复发,同时对多灶复发的浅表膀胱癌也可起较好的治疗作用。膀胱灌注药物常用TSPA、MMC、ADM、HCPT等。术后辅助治疗,一般为术后每周1次:,约4~6周后改为每月1次,连续1~2年。
(4)鞘内化疗:是治疗脑膜转移的方法,对易于发生脑脊膜转移的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也是预防脑脊膜转移的措施。鞘内直接注药,局部浓度高,疗效好。常用药物有MTX、Ara-c、TSPA。禁用于鞘内的药物有5—FU和VCR。
98、如何克服化疗的耐药性?
抗癌药物的另一最大缺点是易产生耐药性而使化疗失效。肿瘤细胞耐药表现为原药耐药和多药耐药两种形式:前者只对诱导药耐药,对其他药物不生产交叉耐药。这类抗癌药多是抗代谢药,如MTX、5-FU、Ara-c、及部分DDP和CTX等;多药耐药(MDR)不但对诱导他的药物产生耐药,而且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这类药物多数是天然生物碱类和抗生素类,分子量较大,亲脂性高,又称MDR药。有ADM、MTT、VP-16、VM-26、VLB、VCR等。肿瘤化疗遇到耐药性这只拦路虎,常会使治疗一波三折变得复杂化。耐药现象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多药耐药。已确立的耐药机制如下:
细胞膜变化引起药在细胞内的积累降低。原来人体内自然存在一类能阻碍药物发挥作用的基因——抗肿瘤药物耐药基因(mdr-1),他的表达产物是一种糖蛋白(Pgp)或P—170,可以起到生物泵作用。将肿瘤细胞内的抗肿瘤药物泵出膜外,使抗肿瘤药物无法杀死肿瘤细胞。可用多种检测方法测出P—170,以判断是否对化疗具有耐药性,指导化疗。该机制涉及葸环类、长春花碱美和表鬼臼毒素类药物的耐药。钙通道阻滞剂、环胞菌素A有一定逆转作用。
细胞解毒功能增强,加速对药物的修饰和降解。研究发现,谷胱甘肽S—转移酶Pi(GST—Pi)活性和含量的增加,与肿瘤细胞耐药性密切相关。该酶与细胞解毒功能有关,能催化谷光甘肽(GSH)与荮物结合,形成复合物而解毒,化疗药由此失去作用。GST—pi可单独或与P—170一起作为临床上预测化疗效果的指标。烷化剂、铂制剂可被GST—pi解毒。利尿酸是GST—pi的抑制剂。
细胞内药物作用的目标发生变化使药物失效。拓朴异构酶Ⅱ(ToPoⅡ)可由于酶转录水平或活性下降,使蒽环类、鬼臼毒素等不能发挥抗癌活性。逆转作用的药物还缺乏。
99、为什么要注意化疗并发症?
感染 特点是病情发展快,一旦发生感染易发展为败血症;又由于感染多发生在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时,加上此时化疗反应未完全恢复,有时原发病的症状甚至比一般败血症为重,这些临床特点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此时不一定等待化验结果,即可开始治疗,宜用广谱抗生素,而且用量要足,但疗程不宜太长。不要应用磺胺类药物或氯霉素。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混合感染或二重感染。
 肿瘤溶解综合征 指化疗敏感、体积较大的肿瘤,化疗后引起肿瘤明显退缩,形成大量尿酸阻塞肾小管造成肾功能衰竭。对此临床上应有预见,并给予别嘌呤醇防止尿酸结晶和采取水化、利尿措施。
急性胃、肠道穿孔 胃肠道非霍奇金病化疗后因肿瘤发生坏死而引起,临床也应预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营养缺乏 由化疗后的严重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腹泻、口腔炎等引起,应补充水、电解质及能量。
100、化疗为什么要注意加强医患配合?
医生对病人实施全程负责,病人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并对治疗参与意见。医生会告诉病人,为什么要做这项检查,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治疗方法,治疗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病人需要如何配合。假若几个方案均可采用,医生会把这些方案各自的特点告诉病人及家属,让病人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心理承受能力等来选择。尤其在发生化疗毒性反应时,需作心理疏导,鼓励病人战胜不良反应,树立信念,病人及家属也要理解不良反应的性质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落实防治措施,顺利渡过化疗关。医生应在临床中不断积累经验,把用药艺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101.化疗发展的新动向及展望是什么?
 (一)生物化学调变
生物化学调变是通过增加某种影响化疗药代谢通路中一定环节的药物来治疗肿瘤,这些药物称为生物化学调变剂,可以影响特殊酶的活性或表达,达到增加化疗药抗瘤效力或增加选择性的目的。目前对5—FU的生物化学调变研究较深入,调变剂有四氢叶酸钙(CF,亚叶酸)、磷乙天冬氨酸(PALA)、α—干扰能、MTX、DDP等。CF增加5—FU抗肿瘤活性已经肯定并应用于临床。
 (二)肿瘤细胞分化诱导
肿瘤是一种细胞分子分化异常的疾病,分化诱导剂的发现,可使癌细胞分化为正常细胞,不需直接杀伤它。分化诱导剂种类很多,归纳起来有5类:一是肽类生长因子,二是维生素类,三是激素类,四是某些化疗药物,最后一类是平面极性化合物。小剂量阿糖胞苷及维甲酸是临床研究最多的两种分化诱导剂。前者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效。后者(全反式维甲酸)对人体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明显疗效,治疗原发性肝癌也初见成效。预示着全反式维甲酸在肝癌分化疗法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平面极性化合物如六亚甲基二乙酰胺对实体瘤如肝癌、胃癌等的效果则显示一定优势。分化诱导剂的不良反应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三)抗转移药的研究与开发
丙亚胺以及丙亚胺的衍生物吗丙嗪、丁氧哌烷、乙双吗啉等,为具有一定治疗效果的抗转移药。值得一提的是,抗肿瘤血管形成可抑制癌转移,因为癌细胞得不到营养与氧的供应而“饿死”或“窒息”而死,对肿瘤转移灶产生强的抑制作用。血管抑制素和内皮抑制素两种药物不直接攻击癌细胞,而是通过摧毁细胞的血液供应途径来“饿死”肿瘤,难怪被人们称为肿瘤的“饥饿疗法”。抗血管生成抗癌的最大优点是不会产生化疗耐药性及毒副作用,且对不同的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具有相同的作用。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可以克服高剂量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障碍,是治疗恶性肿瘤和白血病的新技术。造血干细胞是一种人体血液的母细胞,它不断分裂繁殖,产生大量血细胞,以补充和更新人体外周血液。移植术即从人体中采集出造血干细胞,适时重新种植在本人或其他人的骨髓里,让“种子”在“土壤”里存活。先将自体造血干细胞“转移”体外“避难”,再加大化疗和放疗剂量,以彻底消灭体内的肿瘤细胞,然后再将造血干细胞重新种植于自己体内。这个过程称为自体移植。此外,还可再用配型一致的其他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病人的骨髓中去重建造血功能,这一过程称为异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要经历干细胞的鉴别、活性测定、干细胞的采集、分离纯化、动员、扩增、HLA配型、干细胞保存、肿瘤细胞的净化、干细胞移植等过程,还需要较高级的医疗仪器设备、病房条件(层流室)、医生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包括骨髓移植术、脐血移植术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由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中,干细胞从周围血液采集而来,方便、安全、污染机会少,病人很容易接受,应用较广。实体瘤如乳房癌、非霍奇金病、睾丸癌等病人,都可接受这项移植术。
(五)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
(六)抗信号药
抗信号药是作用于信号转导系统的新一代抗肿瘤药物。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其本质可视为是细胞生长分化相关的信号转导失去控制。ras蛋白是细胞信号通路上的重要物质,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另外,信号传递还受到蛋白质酪氨酸激酶和酪氨酸磷酸酶系统的精密调控。因此,信号调节,机制的改变、磷酸化过程的改变和抑制性控制系统失常是构成恶性肿瘤发生浸润、转移的分子基础。蛋白酪氨酸激酶(PTK)、蛋白激酶C(PKC)和法呢基转移酶(FTase)等酶的抑制剂、受体结合拮抗剂等抗信号药已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以对肿瘤实施一场“信息战”,而且比传统的化疗药物要更有效低毒。相信在21世纪,科学进一步的发展,人们肯定可以找出更多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广泛应用新技术、新理论,使化疗在人类战胜癌症中发挥出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