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坏女孩mv截图:白蕉--行草书题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2:40:40
白蕉--行草书题跋其一
(2010-03-18 22:31:08)
分类:作品赏析

释文:萧疏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书为佩玉同志     白蕉
印章:朱文-瞎尊者
此幅行草作品是白蕉先生晚年所作。其内容所探讨的,正是传统书画家梦寐以求的“神韵、意境”的问题,即传统审美中的“神品”的标准。追求这种境界的书画家,都是基本技巧炉火纯青者。但难就难在,要想达到此境界,除了天分之外,恰恰是在书画之外的修养,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人的性格、精神境界和学养,决定了他的审美情趣,而其作品就会体现出他的审美情趣。“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信非虚言。孙过庭有一段话,谈及性格对书法的影响颇为精辟:“质直者则俓侹不遒;刚佷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所以说,一个成功的书画家,必定是一个能善于克服自己性格的弱点和人性的弱点的强者。书画能陶冶性情,提高人的修养,是很有道理的。
书画家与观赏者是一对矛盾,这涉及到双方的修养。“画者得之,而揽者未必识也”,其实是很正常的,所谓“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者是也。孙过庭先生就有感於此,有云:“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凌诮。余乃假借以缃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者继声,竸赏豪末之奇,罕议峯端之失;猶惠侯之好伪,似葉公之惧真。”嗟乎,一千多年前书画界的状况,比之现在的书画界,何其相似乃耳!又云:“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於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尚也。”孙先生之客观、雄辩令人折服。“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夫士屈於不知已,而申於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孙先生的《书谱》真不愧为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的一座高峰,可谓前无古人,到目前为止尚无来者。
有形、意近之物,画者易得,观者能赏;而“形”背后的萧疏淡泊、闲和、严静、趣远之气息、神韵、意境,画者难形,赏者不识。如能形之,画者乃高手也;能赏者,必贤达矣。书画作品是书画家表达情感、生活的感悟、理念、思想的平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能够让人们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到有形的作品背后的情感,和作品散发的情趣、理念、思想,从而使人们更愿意亲近作者,而作品因互动显得更有感染力。孙过庭就有这样的体验:“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王羲之的这些书法作品,七百年后的孙过庭在临写时,能体会书者当时的情志,说明高明的书法家碰上了高明的后人,心心相印,这才是真正的阳春白雪。
庚寅春日民生漫识
白蕉行书七言对联 释文:观尽古今小感慨,化将静躁水虚和。云间居士白蕉
“观尽古今小感慨,化将静躁水虚和”。此联估计作於一九五零年前。上联起手章“行云流水”,下联小章“海曲之印”,名章“白蕉私印”,均先生亲手操刀。对联的句子,我以为可能是先生对人生有所感悟,有感而发,是自撰的。对仗很有意思:古对静,今对躁,发人深思。此联即便放在当今社会,对人们如何处世,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上联是一面镜子,历史本来就是重复社会不同层次人的大大小小不同的故事,並在重复中螺旋上升发展。关键是下联,如何将“躁”化为“虚和”,将心态调整到恬澹,所谓“心如止水”的境地。因为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冷静、理性地思考,才能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指导正确的行为。我常想,人一辈子其实只在做一件事情,即不断地面对现实,不断地作出选择。面对选择的结果,再作出进一步选择,一直循环到生命的终点。大到设计人生,小到今天买菜,是青菜还是萝卜?都在这件事情的范畴之内。问题难就难在人们常常连现实都无法面对,因为这结果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乎,心烦气燥,牢骚满腹。如果不是一个能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还会把责任、错误都归咎于客观原因。在这种心态下,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态就这样进入恶性循环,生活变得一团糟,没有情趣,没有快乐,生活质量每况日下,从精神崩溃到身体垮塌。当今社会精神病和抑郁症的发病率骤升,报纸上时有报道。恶性案件在电视台也常有播出。最令我吃惊的案件,如亲生子女弑父、弑母。有位名人说,存在的事物都有它的合理性。此话千真万确,因为所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事物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环境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就是发生了。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所发生的事情,更应该深入研究事情发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并引以为戒。
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人不可能每次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是人,不是神。但是人必须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必须要有直面人生的勇气,要善于总结经验,以确保下面的选择不再出错。在我看来,挫折和痛苦的人生经历,对一个有积极生活态度的人来讲,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像一块磨刀石,在痛苦的砥砺中,你会变得更锋利、更成熟。对一个草根来讲,只有你适应环境,不可能环境来适应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早就论证过了。而伟大的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启示我们:“道法自然”。
人们总希望将自己的生活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很不容易,这是一门艺术,需要悟性和智慧。人们不但要勤于思考,还要善于思考。认真找出事物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选择正确健康的生活模式,做一个有悟性的人。知识能改变命运,这就必须学习,从历史这面镜子里寻求借鉴。因为人生短暂,在信息爆炸的当今,只能选读经典的书,不求多而求精;不浅尝辄止,要融会贯通。要修身,修出健康的体魄;修去人性的弱点:惰性、自私、贪婪、恐惧、骄狂……,修出高尚的精神情操。
鄙人在整理金学仪女士晚年的遣兴之作时,发现一幅老梅图,甚是雄健、茂盛。便拟了一段题跋,因为直白,作为对联的注脚倒亦相宜,兹録于下,恳请高明指教:历尽千年风雪,读遍人间兴衰。心恬澹,花盛开。喜观水清鱼读月,笑听林静鸟谈天。敢问悟道几许?豈疑道法自然。感恩上苍,逆旅无憾。生尽欢,死无惧,幸与福,惟心态。
庚寅春日子夜民生漫记於复存草庐
白蕉 行草自作笔法赋 体用章之三
(2010-03-08 12:09:44)
分类:作品赏析

释文:笔之顺逆进退,强弱出焉,死生决焉。墨之浓淡干湿,气候出焉,秾瘁系焉。间架则聚散明而疏密显,纵横跌宕唯变所适。行列则断续分而起伏应,隔行悬合,宛转相承,整体以观,林林总总,万红而一春。
体用章其三
印章:白文 江左白蕉之印(此印乃先生亲作)
体用章之三,是白蕉先生晚年的行草作品。内容是总结他书法的体会、书法创作的章节之一,是针对书法创作而言。文章从线条、墨色、结体、行列、章法五个方面阐述了运用原则;对比律在书法中的运用;变化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对变化尺度的把握。
第一句:“笔之顺逆进退,强弱出焉,死生决焉”。“顺逆”是指笔在平面上的运动;“进退”是指笔上下方向的运动,即所谓“提按”者是也。“顺逆进退”复合运动的结果,产生了书法最基本的元素――“线条”。而线条的强弱,决定了字的死生。孙过庭书谱有云:“一画之间,变起伏於峯杪;一点之内,殊衄挫於豪芒”。说的就是用笔的变化而产生线条的变化。而线条的变化产生了效果上的强弱。如果一个字,结体很漂亮,而线条却无变化,如印刷体、美术字,线条笔直,整齐划一,这样的字感觉如算盘子,呆滞而死气沉沉,像泥塑木雕,没有生命力。仅可“适以记言”,却谈不上是书法。所以,达到线条的劲挺和变化,是书法学习中的第一关,是基础。基础差了,是造不起高楼大厦的。“死生决焉”四字信非耸人听闻。
第二句:“墨之浓淡干湿,气候出焉,秾瘁系焉”。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使作品气韵生动而神采奕奕。没有这样的变化就显得平淡无竒,无起伏,不生动,显得病态。“候”,气候也,即气韻。“秾”者,草木繁盛的样子。“瘁”者,病态也。孙过庭书谱有云:“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猶枝干扶疎,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又云:“验干湿之殊节,千古依然。”孙过庭先生对用墨是深有体会的。
第三句:“间架则聚散明而疏密显,纵横跌宕唯变所适。”字的结构,通过点划聚散疏密的安排,使字产生大小的变化。而点划的“纵横跌宕”使字形成姿态,产生势,形成动感。 “唯变所适”四字,其实对全文都是适用的。我认为含有二重意思,一是只有变才是合适的;二是这个变是合适的,有个度的把握,千变万化而不失法度、不过分。孙过庭在书谱中对点划间架的描写更是生动形象:“观夫(指观赏锺、张、二王的书法)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峯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蝉翼。”但更重要的一段是:“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每读此段,我总会肃然起敬。难以想象孙先生竟在一千多年前,就能从书法中领悟到现代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孙过庭说的“分布”,有的专家释为“分行布白”当然正确;有的不作任何解释,照搬“分布”二字,那也不错。我的理解是:“分布”是指结体、行列、章法。因为照孙过庭说的“分布”,到了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可见这是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而“分布”的内容是有难度的。
第四句:“行列则断续分而起伏应,隔行悬合,宛转相承,整体以观,林林总总,万红而一春。”先生将行列与章法合起来写,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章法是由行列组成的。一行之内,字与字虽断开,但字与字之间因笔势而藕断丝联,因姿态起伏变化而其势呼应,气贯也。如波涛起伏波动,畅也。行列之间的关系因悬(如凉在竹竿上的粉条)而分开,却因行列的起伏波动,字与字的疏密变化,很自然的相互承接而融合为一体。总体看起来,密密麻麻的字,像万朵不同红色的鲜花,有机的,有节奏,有旋律,和谐地组成一体,因而满纸春色。
孙过庭书谱中有几句话,窃以为是形容行列与章法的:“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众星之列河汉。”比喻极为传神。
孙过庭云:“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鄙人应用孙过庭先生的话,绝非为了开脱自己在介绍中的失误,恰恰是肯定自己的失误。因为连孙过庭这样的伟人,在讲述中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况是鄙人欤?所以失误是确定的。故恳请高明指教,不胜铭感,呈上鄙文,以抛砖而引玉也。
庚寅初春日民生夜课
赏《鸳鸯石榴》
(2010-02-24 12:51:20)
分类:作品赏析
白蕉(1907-1969)与唐云(1910-1993)都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校,两人关系密切。唐云擅花鸟、山水,偶作人物,白蕉则主攻画兰和书法。1942年,唐云来沪,经白蕉介绍借宿于附近江苏路中一村,两家往来频繁,得知白蕉夫人金学仪喜梅,唐云便教她画梅。
本幅《鸳鸯石榴》是1942年唐云先生为白蕉与金学仪婚礼于所画的结婚证书。右边是鸳鸯戏荷花。两朵粉红荷花含苞欲放,花旁是几张泼墨荷叶,浓淡相宜,滋润有余,荷叶略往上翘,以显春风之态,荷枝双双,遒劲苍老。四周乃水草芦叶,挺拔峻峭。一对鸳鸯在叶丝中喃喃作语,十分恩爱。画的右上角乃是一幅榴开八子图,以讨口彩。有趣的是画当中的题字、结婚人的姓名、籍贯、年龄、介绍人、证婚人的姓名以及何年何日,在何地举办婚礼都一一列出,白蕉夫人视若至宝,配有镜框,常挂不换。

《鸳鸯石榴》局部鉴赏一:

《鸳鸯石榴》局部鉴赏二:
释文:佳偶初成良缘永缔看此日桃花灼灼 宜家宜室 卜他年瓜瓞绵绵 尔昌尔炽
《鸳鸯石榴》局部鉴赏三:

喷壑寻幽图(四连屏) 白蕉
(2010-05-17 16:45:56)
分类:作品赏析

释文:(首屏)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溪傍饶名花,石上有好月。
节青莲句,复翁。
(末屏)思逊斋主人清赏,南方之疆。
印章: 朱文-白;南方之疆
白文-江左白蕉之印
此为金山博物馆藏画,系先生早年作品。
文字局部放大:


学仪写梅
(2010-02-23 14:34:40)
分类:作品赏析

白蕉先生夫人-金学仪(1910-2008)
原上海市青浦县淞泽村人。自幼颖悟好学,能诗文,喜写梅,师承唐云先生。解放后从事教师职业。退休后重拾丹青,怡情遣兴而已。
此幅梅花约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白蕉先生题跋

题跋局部欣赏

释文如下:
翠屏山下水云香,别墅归来月在床。
今日看图诗兴动,浑如东阁送何郎。
明   王褒句  白蕉题 学仪画
白蕉先生的肖像画
(2010-02-21 22:40:08)
分类:作品赏析

这幅肖像是白蕉先生一九六三年赴京时,蒋兆和先生为老友所作。蒋先生直接用毛笔边聊边画,三四十分钟一气呵成。白蕉先生回沪后装裱配框悬壁观赏,友人见之无不惊叹其惟妙惟肖,传神之至。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幅珍贵的肖像依然挂在最显眼的地方,给白蕉先生的后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画作:蒋兆和    撰文:何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