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的第12个故事:歷代祖師對照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54:35
自伏羲一画开天,为大道降世之始。


大道降世之始
─伏羲
─神農
─黃帝




少昊
→顓頊
→帝嚳
→帝堯
→帝舜




帝禹
─湯王
─文王
→武王
→周公




老子
→孔子
→曾子
→子思
→孟子
儒道中絕
└─
→─┐
轉盤
西域
─釋迦
道祖略历
伏羲氏,亦作庖犧、包犧、虙戲、宓犧。即古帝太昊氏。
司馬貞補撰《史記?三皇本紀》:「太昊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都於陳,立一百一十 五年崩。」
拜鬱華子得道。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网,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



神農姓姜氏,亦稱烈山氏或炎帝。 都陳,遷曲阜。教民耕種,造耒耜、嚐百草、製醫藥、作方書。在位一百四十年。拜赤松子得道。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弦琴,開始蠟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 都有熊。又稱有熊氏。凡書、契、律呂、度量、宮室、衣服、器用之製,皆始於帝。在位百年,治國有法,教民有方。拜師七十 一,不得心傳,後訪廣成子,始得真道。著有《陰符經》闡發大道妙旨。
伏羲、神農、黃帝是為「三皇」。
後傳之於少昊、顓頊、帝嚳,嗣後傳唐堯接續道脈。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 志》:「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嚳。」
帝堯,姓伊耆氏,為帝嚳之次子,號放勳。初封陶,又封唐,故又號陶唐氏,都冀。觀天象,授民時,便利農作。堯之為君,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巍巍蕩蕩,民無能名。在位百年,讓位於舜。傳之心法曰:「允執厥中。」

帝舜,姓姚氏,諱仲華,為黃帝八代孫。賦性至孝,受帝堯傳授心法,禪讓帝位。國號虞,事有專官,治政修明。在位四十八年,讓位於禹。並授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心法。
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是謂「五帝」。
帝禹,姓姒氏,名文命,顓頊之孫。治水有功,受舜禪讓帝位,國號夏,列洪範九疇,鑄九鼎,以象九州。並得授心法,接續道統。
此後君主成為世襲,傳十四世,十七主,四三九年。至桀暴虐無道,天命喪失,為湯所滅。

夏大禹
→帝啟→太康→仲康→帝相→少康→帝杼→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帝廑→帝孔甲→帝皋→發→帝履癸(桀)

湯王,姓子氏,名履,為帝嚳四子契之十二代孫。放夏桀,定天下,都亳,國號商。承運接衍道統,傳十七世,三十主,六四○年。至紂王無道,天命轉移西岐,文王接衍。
商成湯
→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紂辛


文王:始祖棄,姓姬氏,與商始祖契,同為帝嚳之子。文王諱昌,悟透性理,作後天八卦,發明易理。闡揚道旨,繼承天命,後付武王接續。
《史記?周本紀》:「(舜)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古公 亶父定居周原。《史記正義》:「因大王所居周原,因號曰周。」
武王:為后稷十五世孫,文王之次子,名發。伐紂而有天下,國號周,建都鎬京。心法相授,付周公接續,傳八百餘年。

《史記?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
其長子曰伯邑考(為紂所烹);
次曰武王 發(伐紂而有天下,國號周);
次曰管叔 鮮(武王克殷,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於東,建蔡叔、霍叔於殷,俾監殷臣);
次曰周公 旦(成王留周公為太宰,封長子伯禽於魯);
次曰蔡叔 度(武王封於上蔡,為蔡國,見管叔);
次曰曹叔 振鐸(武王封於濟陽 定陶,為曹國);
次曰成叔 武;
次曰霍叔 處(見管叔);
次曰康叔 封(食采邑於康,故曰康叔。成王誅武庚,中分其地以半,封於朝歌,為衛國);
次曰季載。季載最少。
同母昆弟十人,唯發與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

周公:武王四弟,名旦。定禮制,平天下,接續道統。輔助周成王,制禮作樂,興教化、著六官,天下大治。
《史記?魯周公世家》:「武王即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七年,周公還政於成王。成王留周公為太宰,治理洛邑,安定殷民,另封周公長子伯禽於魯。
周武王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王
→平王→桓王→莊王→釐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顯王→慎王→靚王→赧王
共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
幽王無道,遭犬戎之禍。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遷之前為西周;東遷之後為東周。東遷之始又稱春秋時代;孔子絕筆之後,號曰戰國。時「王綱墜,逞干戈,尚遊說。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彊,七雄出」。
幽、厲無道,聖人承運降世,分立三教,道降師儒,代天宣化,挽救人心,為道統天命之一大變局。
道在師儒,三教應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楚國 苦縣 厲鄉 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吏。為人道德高尚,思想深不可測。以道為天下之母,周行而不殆;正反對立之現象,皆歸於道之本源。故棄剛而取柔,去雄而守雌;以無藏為有餘,以虛為盈。為政當清淨無為,順乎自然,而民自正自化。暗中得授真傳,發揚道宗,東渡孔子。見周衰乃出函谷關,西化胡王尹喜。其道淡泊養心,其法抽坎填離;摒去色象,由氣入理。著有《道德經》、《清淨經》等化世,成為道家經典,孕育中華文化之根源。
孔子諱丘,字仲尼,周靈王廿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降生魯地,初仕魯。曾訪師七位,後問禮於老子,始得真傳。週遊列國,宣道於天下。其道政教兩兼,入象而不著象,由象超氣入理。杏壇設教,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四配十哲,列入聖牆。晚作《春秋》,刪《詩》、《書》,訂《禮》、《樂》,繼往開來,闡發真理,開儒教之嫡脈。其精粹由門人集成《論語》,後衍為中國文化之主體。德高道宏,尊為「至聖先師」。心法授予顏回,後傳之曾子。一脈相傳,為儒教之祖。

儒 門 四 配


顏子諱回,字子淵,魯國 曲阜人。賦性聰明,能聞一知十;不遷怒,不二過;居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復禮。得受孔聖心法,然而不幸早逝。世稱「復聖」。曾子諱參,字子輿,魯國 南城人,賦性至孝,嚴於自治,以「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省其身。得受孔門心法,述《大學》,作《孝經》。後傳之子思,世稱「宗聖」。


子思姓孔諱伋,孔子之孫。受學於曾子,得宗聖授以性理,乃作《中庸》,傳孔門心法。後付孟子接續真傳,世稱「述聖」。孟子諱軻,字子輿,戰國 鄒人。受業於子思,得受心法。遊說戰國,談正宗闢邪說。作《孟子》七篇,尊王賤霸;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世稱「亞聖」。
孟子後儒道中絕,輾轉遞傳,忽顯忽隱。迨至宋朝 希夷首出,濂、洛、關、閩接踵,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陸子等大儒相繼而起,真宗賴以復昌。然而運不相逢,究未繼續道統。因孟子以前業已轉盤西域,釋教接衍。宋儒雖然輩出,不過應運闡發道旨。
西域道祖
釋家應運接衍道脈
釋迦文佛

→摩訶迦葉
→阿難陀
→商那和修
→優婆瞿多


提多迦
→彌遮迦
→婆須密
→佛陀難提


伏馱密多
→脅尊者
→富那夜奢
→馬 鳴


迦毘摩羅
→龍 樹
→迦那提婆
→羅侯羅多


僧迦難提
→迦耶舍多

鳩摩羅多
→闍夜多


婆修盤頭
→摩拏羅
→鶴勒那
→師 子


婆舍斯多
→不如密多
→般若多羅
→菩提達摩


釋迦牟尼佛:乃中印度 迦毗羅國 淨飯王之太子,生於西元前五六六年(一說西元前五五七年,周靈王十五年)。生有異稟,溫良敦厚。因見生老病死,人生無常,至雪山潛修,六年無所獲。後至佛陀伽耶,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而成正覺。得燃燈古佛授記,承運接衍道脈,說法四十九年,遺經著典,渡世萬載。認為人之大苦在於有貪、有嗔、有昧,能盡除此念,則苦惱自除,種善因必結善果。其道指性見佛,直探本原,明心見性,掃氣象而入理。後世稱為佛教之祖。
《大方等大集經賢謢分通義?授記品第十一》於然燈佛世尊所聞此三昧。彼佛世尊授我記曰:「摩納!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曰:『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註:釋迦,華言為能仁;
牟尼,華言為寂默。

中國史略謂:(周昭王廿四年,紀元前五六六)四月初八日山川震動,五色光貫太微星。太史蘇奏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一千年後,聲聞及此。」
眾所周知,佛陀教化自漢代即已傳入中原(漢明帝夢金人,遣使求法)。然而迄漢末(西元二二○年)距釋尊降誕僅七八六年,還未到一千年。
至南梁 大通元年(西元五二七年)則有一○九三年。由此可知太史蘇所奏之「一千年」乃是指達摩西來,「老水還潮」一事。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載:釋尊於靈山會山,大梵天王以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金色蓮花)獻佛,請佛說法。爾時如來坐此寶座,無說無言。但拈蓮花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言已默然。
釋尊傳心印於迦葉,為禪宗初祖。迦葉復傳於阿難,遞代相傳,至第二十八代祖菩提達摩泛海來華,謂之「老水還潮」。
第一祖
摩訶迦葉偈云:
法之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有,
法非法後傳。
摩訶譯曰「大」;迦葉譯曰「飲光」。因身有紫金光(膚色金黃,比他人光亮),能隱蔽其他人的光明,好像所有光明都被他所吸飲,故名曰「飲光」。




第二祖
阿難尊者云:
本來無有法,
無知亦無法;
各由須自悟,
法子無之法。
第三祖
商那和修云:非法亦非法,
無心亦無法;
說時心法字,
是法非心法。
第四祖
優婆瞿多云:
心是本來性,
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性,
非心本無法。
第五祖
提多迦尊云:
通達本心法,
無法亦非法;
悟了同未悟,
無心亦無法。




第六祖
彌遮迦尊云:
無心無可得,
說法不明法;
若了心非了,
死了心之法。
第七祖
婆須密多云:
心同虛空界,
示等虛空法;
等得虛空時,
無時無非法。
第八祖
佛陀難提云:
虛空無內外,
心法亦如此;
若了虛空故,
自達真偽理。
第九祖
伏馱密多云:
真理本無名,
因名顯真理;
受得其實法,
非得亦非真。




第十祖
脅尊者云:
真體自然真,
因真說有理;
領得真正法,
無得亦無法。
第十一祖
富那夜奢云:
迷悟如隱顯,
明暗不相離;
今時隱顯法,
非一不非二。
第十二祖
馬鳴大士云:
隱顯即有法,
明暗光不二;
今時悟了法,
非取不非離。
第十三祖
迦毘摩羅云:
非隱非顯法,
誰見真實際;
悟此隱顯法,
非愚亦非智。




第十四祖
龍樹大士云:
為明隱顯法,
方識解脫理;
於法心不正,無明亦無喜。
第十五祖
迦那提婆云:
本對傳法人,
為說解脫理;
捨法實非正,
無終亦無始。
第十六祖
羅侯羅多云:
拴法亦非證,
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內外之何起。
第十七祖
僧迦難提云:
心地本無生,
因地從緣起;
種緣不相訪,
筆果亦復爾。




第十八祖
迦耶舍多云:
有和有心地,
因地能發萌;
與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第十九祖
鳩摩羅多云:
性上本無生,
為對求人說;
於法既無得,
何懷決不決。
第二十祖
闍夜多云:
言下令無全,
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理事境。
第廿一祖
婆修盤頭云:
泡影同無礙,
如何不了悟;
達本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第廿二祖
摩拏羅云: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復無憂。
第廿三祖
鶴勒那云: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說知。
第廿四祖
師子尊者云:
正說知見時,
知見俱是心;
當心而知見,
知見即於今。
第廿五祖
婆舍斯多云:
聖人說知見,
當今無是非;
我今悟真性,
無道亦無理。


第廿六祖
不如密多云:
真性心地藏,
無頭又無尾;
因緣而化物,
方便呼為智。
第廿七祖
般若多羅云:
心地生諸種,
因事復生理;
果滿善提圓,
花開世界起。
二十八代菩提多哪,姓剎利,南天竺人。於南朝 梁 大通年間承受道統東來而入中原。改諱菩提達摩,以開佛法渡世,將道統復還中原,是謂「老水還潮」。受尊為東土初祖,諡圓覺禪師。
第廿八祖
菩提達摩云: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自生;
無情必無種,
無地亦無生。
老水還潮
老水還潮 道脈復還於中原
菩提達摩
→二祖神光
→三祖僧燦
→四祖道信

→五祖宏忍
→六祖惠能
禪宗中絕 暗傳火宅
真儒復興

白、馬七祖
→八代羅祖
天時未至
天命收隱
南、北七真
應運出世
北七真:
王重陽 邱長春 劉長生 譚長真
馬丹陽 郝太古 王玉陽 孫不二
南七真:
劉海蟾 張紫陽 石杏林 薛道光
陳致虛 白紫清 劉永年 彭鶴林
→九代黃祖
初傳禮本
→十代吳祖
→十一何祖

→十二袁祖
(開荒之始)
→十三徐、楊二祖
十三祖替眾頂災消孽。十二代袁祖掌盤調理。
袁祖歸空後,派出五行:
火祖陳火精 木祖宋木成 土祖安土道
水祖彭水德 金祖林金秘

十四代姚祖
→十五王祖
(收圓之始)

→十六劉祖
(三教合一)
→紅陽期滿
白陽應運
→十七代路祖(白陽初祖)
→十八代弓長祖(白陽二祖)
白陽應運彌勒佛掌天盤一萬八百年弓長祖掌道盤一萬八百年 普渡三曹 辦理末後一着  收圓大事
三祖、四祖、五祖(现今应运净光、慈慧祖师),代代延续,不会断灭。
白阳万八年,岂可到第二祖天然祖师即令断代乎?断然不会也!现今白阳五祖净光、慈慧祖师正上合天心,办理普渡之圣事,愿天下原子识此时务,归返来路,同心同德返本源!
道 祖 略 歷
初祖姓刹利帝佛,諱達摩,諡圓覺禪師。降生於南印度, 為香枝國王之三太子。
自幼佛性不昧,隨從西天廿七祖般若多羅尊者修行,賜名菩提多哪,繼承西天廿八代祖位。
於南梁 大通元年(西元五二七)泛海來華,將道脈復還中原,是為「老水還潮」。菩提尊者改諱達摩,尊為東土初祖 ,。

傳真法,直指人心,不用文字。初渡梁武帝無緣,次指神光大悟。
後隱於河南中嶽嵩山 少林寺,面壁九載,功圓果滿,脫化歸西。遂將道統付神光執掌,並預留末後收圓證語曰:
吾本來東土 說法渡迷津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二祖神光,姓姬氏,號慧可,諡正宗普覺大師。後魏 洛陽人,降生於金陵(即今之南京)。
因其母感異光而有孕,故取名神光。自幼智慧聰明,佛性不昧,願出家修道,頗通經旨,每日講經說法。
後得遇初祖點化,傳授至道。初祖見其求道真切,智慧可矣,故命之曰:「慧可」。
二祖繼承道統後,遂傳道於金陵,道場宏開。壽享一百零七歲,至隋文帝 開皇十三年九月初七日坐化。道統傳授於普庵執掌。

三祖姓余諱普庵,別號南泉,法號僧燦,諡鑑知大師。降生於隋朝 江西 宜春縣。
自幼好道修行,常住慈化寺,好讀《華嚴經》;能知未來之事,人皆稱他為菩薩。後得遇神光傳授心印之法,乃離開本縣三十餘里,居住一石洞勤修苦煉,至唐朝時八月廿四日了道。將一脈道統付於曹洞執掌。
四祖司馬氏,諱曹洞,號道信,諡大醫禪師。降生於唐 河南 懷慶府 河內縣。
年十四歲求道,三祖授以如來正法眼藏。四祖受道後攝心不寐,身不倒床蓆六十年。住破頭山,學侶雲集。後往湖北 黃州府 黃梅縣 東禪寺,將一脈道統傳於黃梅祖執掌。
五祖黃梅氏,諱宏忍,諡大滿禪師,降生於唐 黃梅縣。其母因食黃梅成孕,故取姓黃梅。 幼遇四祖傳授至道,取諱宏忍。
每日摘山花和木菌奉母,務悅母心;及後母卒,守墓九載,哭泣盡哀,唐朝人皆稱為孝僧。
後遁跡於鄭府 房縣 房山石洞中修煉。道統授予慧能祖師執掌。(嗣後分出兩宗:漸宗神秀;頓宗乃慧能。)


圖片來源:惠生傳播有限公司
六祖姓盧號慧能,諡大鑑禪師。生於唐 貞觀十二年(西元六三八)。其先祖本范陽人氏,客居嶺南新州。
自幼好道,聞經有悟,乃矢志訪道。後至黃梅縣 東禪寺參謁五祖。祖命在寺隨眾作務,搗碓舂米,受盡勞苦,人人呼其為搗碓師。
六祖以「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顯般若之性。三更入室叩師求法,五祖傳以至道,並授衣鉢,繼承道統。
五祖復囑咐:「衣鉢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鉢,命如懸絲。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證。」並令其往南廣渡有情。
後將心法傳諸白、馬二人,囑白、馬,天意已定,真儒復興,道落火宅,和光同塵,勤參菩提心,永證涅槃妙果。並說偈曰:
釋家從此絕宗風 儒門得法至道通
日後三期開普渡 正心誠意合中庸
從此不傳衣鉢,道興火宅。六祖後至懷州 上愛嶺最高峰石室中棲身修煉,今傳為六祖岩。後返曹溪 寶林寺,學者雲集,講經說法,化渡有緣。所說一切始末,門人記錄謂《法寶壇經》,唯道落火宅一事不與眾知之,故《壇經》無可考。
註:
火宅:本為佛家語,謂三界十方皆如火宅。在此指俗家、民宅之意。《法華經》譬喻品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