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有立春吗:《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出台的背后 —中国气象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09:12

集思广益绘蓝图 乘势而上谋新篇————《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出台的背后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8日

编者按

  12月初,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编制并发布了《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今后五年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任务、重点工程、政策措施,为实现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第二阶段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和政策指针。

   

中国气象报记者何孟洁

  

  历经1000多个日夜、修改百余次文稿, 作为新时期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蓝本,《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于2011年12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
    这份18500余字的规划报告在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分析“十二五”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气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成为我国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气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的出台,彰显了战略思想与魄力胆识的交相融合,体现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也无疑成为我国气象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集纳智慧  科学决策  绘就发展蓝图

 

  《规划》的编制工作可以追溯至2009年2月,由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

  在历时两年多的编制过程中,中国气象局组织了近30家单位和机构,以24项专题为重点展开研究,完成约50万字的研究报告,为《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规划》经过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议、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中国气象局专题协调会议、中国气象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等多次研究、讨论和审议,征求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反复起草修改上百稿之多。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司长王邦中说,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本身就是“制度化、规范化”和决策“科学性、民主性”的过程。规划编制既贯穿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思路,也是一次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认识的过程。

  从制度形式上看,中国气象局专门成立了规划编写组和专家组,编写组负责起草编写《规划》,为中国气象局的决策层提供“十二五”规划的决策参考,专家组负责为规划的编写、修改和评审把关。编写组和专家组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讨,体现出“民主、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的过程;从各方表达意见上看,广泛征求国家相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意见,体现出“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过程;从各方参与角度看,规划编制坚持上下配合、共同推进,各级气象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共商发展大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气象发展,体现出“参与、共识,再参与、再共识”的过程;从规划文本形成来看,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修改订正,凝练浓缩,体现出“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的过程。

  “经过多次反复的民主集中过程,最终成文的《规划》既把握住了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形势与机遇,又明确了未来气象事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集中反映出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王邦中说。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告诉记者,此次《规划》着重突出了四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第二是以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作为战略任务,把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作为战略目标,把提供一流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是突出强调以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第四是《规划》还重点强调统筹集约、协调发展,推进西部气象跨越发展,促进中部气象快速发展,支持东部气象率先发展,推动国家与地方气象事业、气象行业协调发展。

 

12月7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 查日摄影

 

 

统筹布局  项目带动  明确主题主线

 

  指导思想是《规划》的总纲,是制定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基础和依据。王邦中介绍说,在客观总结“十一五”气象发展成就、科学分析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气象发展的指导思想。

  “虽然这一指导思想只有170字,却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王邦中说。

  《规划》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主题”——科学发展;贯穿“一条主线”——转变发展方式;明确根本出发点——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突出总体目标——着力建设“四个一流”,着力提高“四个能力”,实现构建整体实力雄厚、初具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和国家安全提供一流气象服务。

  在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规划》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描绘了未来五年气象发展的蓝图。《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24小时晴雨和暴雨预报准确率将分别保持在85%和22%以上,温度24小时预报准确率达到70%以上,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95%,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发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以上。

  “这些目标包含了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力求体现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这不仅与2020年实现构建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奋斗目标紧密衔接,而且体现了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保障的要求。”王邦中说。

  为了解决气象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全面提高气象能力建设和保障水平,《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气象发展的战略重点,即把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作为气象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能力建设作为气象发展的核心任务,把科技和人才作为“十二五”气象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规划》还凝练了“十二五”时期国家级的12项重点工程项目,如气象卫星工程、天气雷达工程、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等。“设计这些工程项目我们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要优先落实中央部署及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确定的项目,优先解决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第二,要继续安排‘十一五’续建工程及已立项亟待实施项目;第三,统筹好国家和地方建设需求和投资可能,以国家项目建设带动实施地方项目;第四,适度满足2020年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建设要求。”王邦中说。

 

只争朝夕  跨越发展  奋力推进气象现代化

 

  “十二五”气象发展的思路已经明晰,目标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就。能否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完成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关键在于落实,在于真抓实干。

  王邦中说,《规划》实施还需要通过加强对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气象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依法行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气象行业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气象发展环境等措施的有力保障。

  目前,规划工作已转入启动工程立项的关键阶段。“十二五”期间要力求在重大工程立项和落实投资上取得新突破,做到工程要凝练,投资要适当,建设重点要突出,项目特色要彰显。要保证重大工程项目和投资充分发挥效益,处理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在速度和规模再上新台阶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项目,国家、省、地(市)、县要共同配合推进,全国一盘棋形成合力。王邦中表示,中国气象局要加强对省级项目的指导和衔接,各省级要加强对市县级指导,上下衔接,合理确定匹配原则,通过国家、省级项目带动地方特色项目,提升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同时,还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商配合,注重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提高规划实施效益,有力的保障就是要加大持续支持力度和强化项目管理。”王邦中说,要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气象事业投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速同步并适度超前。此外,还要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做好科学论证、勘察设计,完备土地、环评等前期工作条件,严格落实各项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扎实做好资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当前,科学实施气象发展规划,毫不动摇地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气象事业发展水平,努力提高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成为摆在全体气象人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唯有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方能在未来五年征程上开创气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链接

“十二五”时期气象发展主要目标

 

■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以上。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发出。

■人工增雨(雪)作业效率提高10%。

■24小时晴雨和暴雨预报准确率分别保持在85%和22% 以上,温度24小时预报准确率达到70%以上,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减小到100公里以内。

■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在本世纪前10年基础上提高3%~5%。

■实现单颗静止气象卫星每15分钟获取一次云图,卫星全球资料获取时效提高到2小时以内。天气雷达观测覆盖率提高10%左右。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95%。

■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运算能力达千万亿次,卫星、雷达资料占同化资料总量的85%以上。

 

 

(责任编辑:苏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