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羊战法:谈谈中国的面子文化[轉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3:58:58
  谈谈中国的面子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5000多年,甚至更多年历史的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中国的好面子却是由来已久了,甚至重视到了国家存亡的层面上了。 
   面子是什么?我个人觉得面子就是自尊,就是尊严或尊重吧。如果是这么理解的话,从这个站位和角度来看待并重视这个问题,并把它称为文化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面子的,不是有句俗话说:“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看看面子的问题已经发展到了人的基本生存方面的问题了,如果脸皮薄,可能会被饿死的啊。
   当然中国人对于面子的理解还不至如此,记得多年以前看过一本李宗吾写的书籍为厚黑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脸皮厚和心肠黑是成就大事的先决条件,而脸皮厚和心肠黑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是在面子上,因为脸皮厚可能是看你能否放弃自尊和自己的尊严,而心肠黑则是看你能否拉下脸来了,如果是两种都兼备的人就能够成就天下了。比如说韩信除了自己的能力外,一大特长就是脸皮厚,居然可以受胯下之辱,拿就是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而在最后刘邦和项羽的最好决战时,却没有能够做到心肠黑,就是拉下脸来等待着鱼蚌相争,自己坐享鱼翁之利,最后闹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说起脸皮最厚的就是刘备了,其人能够以一个没落的八杆子打不着的中山靖王之后而“一招鲜、吃篇天”,还真是必须做到脸皮厚了。我们的刘皇叔八面奉圆全靠脸皮之厚啊!他依曹操、依吕布、依袁绍、依刘表、依孙权,东窜西走,上窜下跳,并能够见谁吃谁,见谁依靠谁,寄人篱下、恬不知耻,特别是平生善哭,遇到不能解决的大事就大哭一场,立即转败为胜,不是有人评价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吗,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吗。大家看看,刘备的本事不是通常一个人能够随便做到的,当然最后也算很有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吗,当然我们的刘皇叔的儿子刘禅哪更是极品中的人物了,这点可谓子承父业啊!当然还有心肠黑的,就是能够拉下脸来,狠下心肠的人,这里没首推曹操了,曹操杀杨修、杀孔融、杀皇后皇子,是悍然不故,并且是明目张胆的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大家看看经过李宗吾的解读,面子已经上升到政治问题了。你要想当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必须得不顾自己的面子,甚至可以将正的说成反的。 
    我觉得政治家和商人是不要面子的,他们只要手中的权力和商业的利润,其他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放弃和不考虑的,而中国的文化阶层和知识分子是最重面子的。中国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注重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当然这对于统治者只是一种手段,为什么这样我会在后面进行说明。 
 中国的儒家思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理念。何谓“修身”呢?就是孟子所说的:“天降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大家看到没有这就是所谓的儒家的孔孟之道倡导的思想,儒家认为只有克制的自己的欲望,才能成就大事,大事我想就是功名吧,要想克制欲望应该从饥饿入手,因为饥饿会使人变得更聪明,而饱暖可能就会思淫欲,或者生出其他的欲望了。还有一些文章用来表现中国的知识分子的自尊形象,如“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的故事了。
    这些无不是为了教导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有自尊,要自重,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样今后才堪当大任的。我个人觉得中国人的从开国皇帝往往依靠放下面子,夺取政权后,讲到治理国家还得依靠这些知识分子的作用,所以,历代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以外都是很要面子的,因为这些皇帝的培养都得依靠这些知识分子来完成,所以皇帝们五一都染上了好面子的思想和心态了。
    当然了好面子有时候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外交家,也是孙膑和庞绢的同门师兄弟苏秦、张仪两人无一不是受到了侮辱,才奋发进取的。苏秦是受到了自己亲嫂子的侮辱,而后悬梁刺股,苦学《阴符书》,最后被拜为六国之相,而张仪则是受到了苏秦的侮辱,虽然这种侮辱是苏秦故意而为之的,但是却是受了刺激最后入秦成为相国,成就自己的功名伟业的。正是有了这些文献的记录我们知道原来好面子也是有很多的好处的。 
2 谈谈中国的面子文化  
通过近2千多年的流传和推广,面子已经深入人心了,也逐渐成了一种中国的文化了。所以,有人才会去花工夫去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了所谓的“厚黑救国”的理论了。 
   其实,中国除了儒家思想以外,对中国人影响最大,也最深远的却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虽然口吃,但是对于教导皇帝治理国家、维护集权统治确实是讲的非常透彻的,特别是他对皇帝如何运用权术方面讲得可谓入木三分啊!但是这些只对开国皇帝有用,继任的皇帝往往放弃了法家思想,而选择儒术了。 
    我们来看看满清统治时期,正是由于乾隆皇帝的好面子,让来准备和满清建立国家关系的英国使者行所谓的三拜九扣大礼,使我们国家丧失了认识世界的最后一个机会,导致了后来颜面丧尽的一系列事件和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真可谓是丧权辱国啊!我们的慈嬉太后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不但赔偿了日本一万万两白银,还搭上台湾,为了对国人交代,还说,哪是一片没有任何用途的岛地,给他就给他吧!写到这里笔者真是有些罄竹难书了,因为一个人(统治者)个人的原因导致了如此多的人生灵涂炭,究其原因都是可恨的中国的面子文化啊! 
   但是,重视面子真的是可恨吗?我不禁要问,当我们的奥运建儿在奥运赛场上拿到金牌,升国旗,奏国歌时,我们是那样的心潮澎湃;当外国人来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向我们竖起大指时,我们是那样的昂头挺胸;当我们的导弹打下自己的卫星,国外一片惊奇,并使得有些国家坐卧不安时,我们是那样的心中窃喜;当我们的神舟飞船遨游太空时,我们是那样的扬眉吐气。一想到这些我们有觉得面子确实是个好东西。 
   那么到底面子文化是不是应该给予彻底的否定,或者彻底的肯定呢?我到是觉得任何面子都不可能是无代价的,也不是无条件的。关键看这个东西用在什么地方。我一直认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先驱和推动力就是思想文化领域,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当然了面子文化的发展也是已经深入人心的等级、尊卑、礼仪等等封建制度息息相关的,所以最后形成文化也是有它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内涵的,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真正的打破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观的是在近代,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国家主席刘少奇和掏粪工人石传祥的一次握手,人们形成了“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的观念,当时的国家是多有干劲,多有生气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将中国人的所以道德、面子彻底打了个底朝天。有很多的人因此抬不起头来,比如,教师被称做臭老九,学生和干部要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由此历史好象开了个极大的玩笑,真正搞了个斗转星移,至今我们还在因此而不去提哪断辛酸的往事。 
    但是,现在怎么样,我们又走回了另一个转弯,如果封建社会讲求等级、尊卑、礼仪等封建礼教,文化革命讲求所谓的唯成份论,那么现在讲求的就是经济效益了。我记得曾经和一位学校的校长探讨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她就认为现在学校所教的德育往往不如家长所耳宣目染来的管用。有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压不到其他的孩子,就靠钱和官来羞辱其他的孩子,使得这些孩子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已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我讲的事例完全是真实的情况,当然也可能并不代表全面的情况吧!但是这确实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啦!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那么对于这些孩子就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马加爵案件的发生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当然了,这些问题的发生也有其社会的原因,比如现在政府官员的所谓“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等,都直接或间接的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真得好好学习一下和谐理论和“八荣八耻”的,当时目前的一切围绕的经济作为出发点,能否将人的心理拉回到和谐的上面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最后还是借用李宗吾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以此作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吧,就是用厚黑以谋一己之私利,越厚黑,人格越卑污;用厚黑以图谋众人之公利,越厚黑,人格越高尚。
标签:情面 脸面 场面 官场 蒋介石 中国 分类:杂谈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有句台词,说蒋介石喜欢三碗面:“脸面、情面和场面”。细想一下,又岂止大政治人物要吃面,现如今大大小小的官员时常遇到的,也不就是这三碗面吗?时代变了,角色变了,可中国官场哲学和文化性格却没变。这三碗面,是专为咱中国人烧的。 
脸面难撕
    儒家学说特别强调名节、名声。人若无羞耻感,不顾及名声,则枉为人。蒋介石在我们的眼里一直是反动人物,可他也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人,对忠孝尤为重视。当然,政治人物的人格标准不能简单地以信仰、主义不同来评判。对当今大大小小的官员来说,脸面何等重要。依我看,这脸面包含着公众形象和人际关系两层内容。脸面破了,人的名声有了污点,这场面还能混吗?人与人之间撕破了脸皮,这关系还能融洽维持吗?这脸面,是要靠各方共同来维护的。有句话说得狠,“别给脸不要脸”,人的脸皮很薄,有些脸面是别人给的,自己也要识相;与人交往,心里再怎么有小九九,脸面还是要顾的,别太傲然了抬头看天不理人,更不要轻易撕破脸皮,给以后留个见面的机会,这几乎成了社会人做人行事的潜规则。人有羞耻之心,必有荣辱标准,凡事则须瞻前顾后,不要做损及脸面的事。
 
当然,我们也见多了满口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之人,人性是复杂的,所谓的脸面,很多也就做做表面文章,谋取泛泛虚名,其实是经不起事实推敲的。另有一种人,确是不在乎什么脸面的,他们的观点是,活着都不容易,还顾什么脸面?将生存和脸面相对立,这是小人物的悲哀。脸面,就是人的尊严哪。有人为了尊严而活,有人不顾尊严而活,人生的分水岭从“脸面”上就能分得出来。
情面难却
     人是社会之人,谁没有七大姑八大姨,谁没有亲朋好友、老同事老上级。当你成为头面人物、关键人物,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当你握有公众权力,具体掌握着可以左右别人利益的时候,当你人脉丰厚路路通,举足轻重有份量的时候,就有许多相熟之人过来找你说话,托你办事,或者干脆请你高抬贵手,网开一面。在法、理与情之间,人是很难取舍的。有人大公无私,法中无情;有人巧妙周旋,情理兼顾;有人情义至上,法外开恩。似乎,法总是站在情的对立面,这就给执法之人带来许多困惑。
   我们时常听到领导的报告,提醒吃官饭的要过好“五个关”:即过好思想关、权力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其中,过好社会关,就要慎重对待社会交往,择善而交,净化自己的社交圈;过好生活关,即:不被浮华名利所动,不被物欲美色所惑,不被人情面子所累,始终保持高尚气节和情操。这些语重心长的话,均是场面上的善意提醒。道理永远是对的,做起来却难,没有人是纯粹的布尔什维克,很少有人是清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机器。而牵涉到情面的,范围太广了,又岂止就是规范执法那么简单。情面,其实早已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
    我们是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国家,又是一个很讲究情面的熟人社会。大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小至鸡毛蒜皮,人们总习惯了找熟人办事。即使各部门政务公开了,服务做得很好,也依然有许多人去找熟人,图的就是放心。小事,见着个熟面孔,打个招呼就行;事情大些,则要找人疏通了;再大些,就要动用一些高层资源给下边打招呼,要靠关系和金钱来铺路。如果事情足够复杂,则每个环节均要打点,花销足够大,这就构成了社会的灰色经济,或者干脆就叫情面经济。这些见不得台面的情面,我们理应拒绝。可事实上,总有许多人却不过这些复杂的情面,最后败下阵来。一些高官或掌握实权的人,交的朋友太多太滥,最终总是被这些由酒色、金钱联合组队的“情面”所迷惑。情面看起来很美,情面之下涌动的是利益的暗潮。如何既顾事实,恰当地说“NO”,又不伤及情面,这考验着每个人的人生智慧和处世艺术。
    身为社会人,也难免接受一些请托,给人办些事,或者自己就是当事人,需要我来处理有关事务。人时常被情面包围,处在旋涡之中,特别是碰到很刚性的事、非此即彼的事、缺乏弹性的事,你的心中总要考虑,该把情面摆在何处?打招呼的很多,孰轻孰重?事情与情面发生冲突,事重还是情重?空头道理大家都明白,如何圆满处理则是艺术。有些事情,并不是简单拒绝那么简单。人性是复杂的,关系是复杂的,处理事情就更加复杂。在这一场场的人生经验考试中,没有标准答案。答卷做得怎么样,取决于每个人的信仰、理念、经验、能力、智慧和性情。考试考得多了,我们就会逐步成长起来,知道怎样来烧这碗面,不要把面烧糊了。
场面难免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是许多场面上的人说得最多的话。官员出巡要有随从,级别高的官员要有警车开道,有一大串车队迎送,这叫官威。纵然本人不强求,下边必然要操办,不然就是政治错误。现在算是有所简化了,古代官员出访,要鸣锣开道、八面威风,场面一定要讲究风光。开大会,作报告的官员只有一两个,主席台就座的却是一溜的领导,四套班子要凑齐,以显示会议的重要性,这是惯例,也是排场。领导就宴,相陪人员也很讲究,坐的位置很有规律,外行人千万别搞错。这八小时以外的场面举足轻重……太多太多的场面,凡是在场上混过的人都知道,人生就是一台戏,要走很多的场,要演不少的戏,场面上的事不由你自己说了算,该出场的就要出场,该说的话要说,该握的手要握,该喝的酒要喝……场面,是做给别人看的。场面的风光,是奉献给级别最高、份量最重的人;场面的热闹,需要全体成员的参与和奉献。一个不识趣的人、一个难以融入场面的人,迟早要被场面所淘汰,陷入孤独境地。
    许多人厌倦了无休无止、庸俗无聊、负担沉重的场面,可想卓立独行却难,总是难以避免场面的邀请和安排。身为局中人,难逃场面事。无论你是主角还是配角,既然入场,就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场面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就有什么样的场面模式。
    官场有官场的谱,酒场有酒场的味,情场有情场的韵,商场有商场的道……一种场就有一种场的规则,场的风生水起、氤氲绵延象极了我们的人生。把我们的岁月浸泡在场里,犹如杨梅泡酒,你滋润了我,我渗透了你,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记。场面,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人的生存之术、处世之风。我在慨叹,“场面”这两字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社会画卷,拆开了,场上要顾脸面,脸面也是场合给你的。人要想有头有脸地活着,一些必要的场面是难免的。道理就这么简单,难怪有些风光之人无论多苦多累,还在场面上撑着,就因为场面太重要了。
    以中国文化为炉烧出的三碗面,色香味俱全,本就符合咱中国人的口味;三碗面本是一锅所煮,面面相连,我们再加些时代元素作佐料,味道更加鲜美,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呀。不仅不拒绝,而且我们更热衷于自己掌勺,成为调面和面烧面高手,把有限的面调理出无限的韵味来。而我呢,却是那拉拉面的,拉拉抖抖,抖抖拉拉,硬是把这三碗面拉得颀长无比。
    杜月笙转过身来,他长得清瘦,但不干,两眼的眼光如同两把削梨的水果刀,能把人的层层包装剖净,直截了当地看到心里去。他看了看两位对他行礼的年青人,问道:“少校先生,你知道圈子里哪三碗面难吃吗?”
  林中天早听过杜月笙进入上流社会后,讲究“三碗面”,便回答:“情面、场面、体面。这是杜先生的名言。”“既然如此,为什么你敢带人砸我的场子?这不是不给我情面吗?”杜月笙说得斯文但是冷森。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助长面子消费 

 穿名牌,面子;喝茅台,面子;开靓车,面子;抽高级烟,面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过去还是现在,为了面子一掷千金,为了面子送大礼,为了面子主动或被动进行攀比消费等现象屡见不鲜。那么面子究竟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能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呢?
    美国学者艾克逊、希特生和台湾学者许焕光等认为“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西方文明是罪感),在耻感取向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罪恶感”是不以人为主的,而是看事情本身对不对,亦即是以内省的方式审视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如果有的话,即使并没有牵涉到另外一个人在内,心中也会感到不安。因此,比较容易产生不因人而异的原则性态度。至于纯粹的“羞耻感”,则是以别人怎么想为主的,也就是说:自己觉得事情该不该,是由于别人会怎么想。因此,怕对不起人的倾向,就会压倒怕对不起原则的倾向(孙隆基)。因此,人们在穿着打扮、住宅、轿车、头衔、办公室布置等方面都会顾及面子,即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所谓面子工夫,其实就是一种“印象整饰”的行为,是个人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戈夫曼进一步用戏剧理论的观点,将面子行为比拟为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面子功夫”就像是做给关系网内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个人对关系网内其他人做“面子功夫”,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他会刻意地安排他和别人交往时的情况背景,修饰他在别人面前的服装仪表和行为举止,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种特定的形象。譬如在客厅里悬挂名人字画,身上佩戴要人送的装饰品等等,都是所谓的“面子功夫”。
    通常情况是坐奔驰比坐奥迪有面子、坐奥迪比坐桑塔纳有面子;住山水别墅比住都市独楼有面子、住都市独楼比住大杂院有面子;不动用工资袋比动用工资袋有面子;打高尔夫球比卖煤球有面子;公款消费比自掏腰包有面子,等等。“面子”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依据自我表现作出的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它与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
    “面子”代表获得的声望,是拥有的社会地位,还包括了个人成就与品格,是一个人经社会认可的“自我”和影响力的代称,由此也就形成了个体与他人交往的心理距离,强调的是个人的成就和品格与“面子”大小的关联,特别突出了“面子”“他人赋予”的特性。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是高度民主个人主义的,以自我为中心。而中国人所认同的自我是一种更为集体主义的自我,和一个基本的团体如家庭,工作单位的人连接更为紧密,而且深受“面子”的这种假定的非标记性的文化假设影响。面子在汉语中,包含着一个以荣誉为核心的一系列意义。构成中国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面子”,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极强,不仅能“伤面子”、“丢面子”,还能“给面子”、“赏面子”。“面子”具体地调整着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方向和程度。“爱面子”是中国人内在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
    正是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爱面子的心理,所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以对方给不给自己“面子”和给自己多少“面子”来判定对方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并对彼此的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同时,互动的双方为了促进彼此的关系,一方面为自己的自尊,另一方面也为给别人“面子”,就带上了“面子”这一面具进行交往。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们之间的交际功能,所以在消费中不能不讲面子。
    冯小双在祁县农村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农村妇女特别注重外显性消费,其实质是面子文化在起作用,包括许多农村都在进行的盖房大战,修坟造墓立碑大战,以及愈演愈烈的请客送礼风,越还越还不清的人情债。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农民太重面子,仿佛人活在世上,吃饱肚子之后,面子就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了。因此,不少农民一生实际上都在为两个东西奋斗,一是肚子,二就是面子。可见,一个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和声望高低,都存在爱面子的心理。可以说,面子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中国人社会中恒久而普遍的消费行为,争脸、维系体面和关系已经构成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因。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确实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

姜声扬:这里是《时事开讲》。日前澳大利亚的报章发表了题为《勇敢的面对中国,不要在中国的外交方面再来激怒中国了》。这篇文章就引发了讨论,试图是从文化根源来探讨近期中澳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上的一些摩擦和主要原因。中澳外交关系摩擦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吗?我们请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先生来为我们做解读分析。邱先生,首先您如何来解读这一篇文章?

面子文化:西方跌入对华认知误区

邱震海:对,这篇文章我们知道,是8月24号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先驱晨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它的标题就是《勇敢的面对中国,最好还是不要在外交方面激怒中国》。它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说中国有中国自己的价值观,有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用它的话来说可能中国人比较重面子,所以西方人跟中国打交道,首先要照顾到中国这种所谓的文化传统,然后在背后实行自己的目的。

它里面有一些原话,我们是根据中文的《参考消息》翻译出来的,它是说中国在核心利益背后存在一系列明确确立的外交规则,比如说西藏等等,举例都是这样。但是中国也有其所谓的免责条款,中国需要这些免责条款,来确保自己不会无休止的陷入针对全世界的、疯狂的中国圣战,所以外国领导人他们往往可以在私底下跟中国提出许多禁忌的问题,他们很可能还可以采取若干可能会破坏中国核心利益规则的实际措施,而且数量可以多到惊人,只要他们悄悄地干。然后他说,你甚至可以私下告诉中国,你的有些政策糟透了,你可以向异己分子提供庇护,并允许他们公开指责中国。

姜声扬:私底下的?

邱震海:私底下,但你不能公开认同异己分子的观点,你可以宣布新建一支潜艇舰队,但是你不能鼓吹组建这支舰队是为了抗衡中国未来的海军力量。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提出一名公司管理人员被逮捕的一事,那就是指力拓事件,或许你还可以把他提前弄出来,但是最好不要公开提这件事。它的意思是所有的这些就是中国人比较重面子,你只要在方式上、在程序上照顾到中国的面子,你实际上就可以达到你自己的目的。然后它说,窍门就在于积累你的政治资本,以便真的在有用的时候能够用得上,而且要避免尽全力来激怒中国。就是至少在程序上、在风格上不要激怒中国,但是实际上可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姜声扬:听起来蛮有用的。

邱震海:这个我觉得显然不是西方的一种新的观点,其实西方人在长久以来,如果早的话就是一百多年前,近的话在最近一、二十年,或者二、三十年,试图都从文化上来解读中国。因为这个很好理解,拿以前拿坡仑说的话,说是一头沉睡的雄狮,那么现在终于醒过来了,但这头沉睡的雄狮,它以前的铺路的土壤跟西方有所不同,所以它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心理,以及不同于西方的一些行为规则。所以西方人当在完全用他们的西方的处世方式跟中国行不通的时候,他们就试图来寻找文化上的一些理由,然后试图从文化上来找到接近中国的目标。

面子/雅俗中国丛书

内容简介丛书以中国的人物、阶层、古迹、风物、世俗生活等人文现象为选题,在高度

视觉化的图文形式中再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文化因子,无论是内容还

是表述,都力求打破雅俗的限界,在吸纳最高等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力求保持阅 

读的趣味性,全面解读中国文化,可谓是雅俗共赏的经典图文读本。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第二章     面有娇容 红颜祸水与倾国倾城

丑女无盐 卫玢和钟馗 梅花与半面 

第二章 性格即命运

黑白忠奸 修短深浅 舜日重瞳 性格及命运 

第三章对镜贴花黄 以铜为镜

君子三鉴 揽镜自照和对镜自拜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第四章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面子与权力 面子与声名 面子与偶像 面子工程 

第五章 人“面”不知何处去

 环肥燕瘦??时代的瘠和腴 唐朝的“时世妆”??古代的服饰时尚 文武之争??古代的职业时尚

金谷名园??消散的繁华及历史上的斗富 劝酒的风尚??游戏之争 

第六章 民俗面面观

红盖头和却扇诗 不要“面子”的民俗 要“面子”的民俗 交脸

第七章 面子文章

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 封禅,盛世文章 隐恶扬善”聪明的君子文章,

歌功颂德与谀墓 “相逢尽道体官好”,高尚文章’谈“德”典雅文章,温柔敦厚,含蓄蕴藉

第八章 面具

傩面??原初的面具,鬼神之面和入之面的交织 兰陵王面具??面具和面具后的传奇  画皮??面具和真相的寓言 两面国  面具和人生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遥远的诗经时代,一个颀长的女子,穿着一袭华裳。她有着高贵的身份,更有着动人的美貌:柔荑似的手,凝脂一般的肌肤,美丽的颈项、牙齿、头发、眉毛,都以自然界最得其神韵的东西来为其比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这首描写美女的诗古老而传神,它的描绘涵盖了能成其为美女的诸多基本要素身材、身份(彼时亦不可或缺)、手、肌肤,当然,最重要的是她的容颜,她的脸。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里,不同的生物发展出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哪怕是一只小鸟,也会将呜叫声、羽毛的颜色,甚至巢的精巧程度等诸多因素作为“审美”的参考。进入文明社会,人类在审美时的考量自然要比一只小鸟复杂得多。她穿着什么样的衣裳,有着怎样的身

份,甚至有什么样的陪嫁,都是判断美人与否的重要参数。事实上,《诗经?硕人》的后两章讲述的正是这个贵族女子非比常人的仪仗和陪嫁。但无论社会的文明赋予一个人怎样多的外在审美价值,她留在人们的审美记忆里最深刻、最动人的部分仍然是她的容貌。千年之后,曹植作《洛神赋》,描绘了一个身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女,当然,她也有一张动人的脸: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又一千五百余年后,曹雪芹写了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当书中的贾宝玉第一次见着林黛玉时,他看到的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惰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张脸,心中似曾相识,于是就此结下了一世痴情。一张脸,成就了一个人的美与丑而美与丑,又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上演了一幕幕的悲与喜。P2-3

说起“面子”,就想到那年的春晚小品《有事您说话》:一个小人物,愣充大个儿,宁可夹着行李卷儿一宿一宿熬着给人排队买火车票,却不肯让人知道自己为此付出多少辛苦。这位仁兄,心甘情愿地打肿脸充胖子,打碎牙往肚里咽,为的就是那个不值一文的“面子”。自然,小品有夸张的成分。人们看过,哈哈一笑,似乎也就过去了——正忙着放鞭炮煮饺子呢。可那小品所传递出的深刻内涵和广泛背景,却值得国人深思。可以说,“面子”有幸成为“文化”,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就咱们中国人来说,都是不过分的——衣服的品牌,是面子;座车的档次,是面子;出场的次序,是面子;就连吸什么牌子的烟、喝什么品种的茶,也都是面子。往高里说,面子是正气,是尊严,甚至可以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不容置疑,不容亵渎,凛然不可侵犯。往低里说,只要精神正常,谁没有个“脸”啊!“打人别打脸,说话别揭短”么!面子,在芸芸众生的生活交往中,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当年,令人崇仰的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坚决不吃美国配给的救济粉。大有“夷齐之风”的朱老先生,维护的是有骨气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面子,是凛然正气和无尚尊严。

    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启动破冰之旅,踏上中国领土之际,随行记者需要通过卫星播发电视、图片、电讯等,需要中方给予方便。可我们那时根本没有这样的卫星。于是,周恩来总理决定租用美方卫星。美方认为租金需一百万美元,建议中方不必租用,只要在北京、上海、杭州修建地面站即可,费用由美方承担。对此,周总理说,这不是花钱多少的问题,而是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不能有丝毫含糊。周总理当即指示:第一,中方租用美方一个通讯卫星,付给美方租金。第二,在租用期间,该卫星的使用权属于中方。美方使用时,须向中方申请,并按要求交纳使用费。美国人听了很惊讶,说是“第一次遇到这样既精明又自重的谈判对手”。后来,心照不宣的中美双方将这两项费用之间划了个“等号”。你看,连国家也要维护面子,“既精明又自重”的周总理巧妙地在谈笑自若间维护了国家尊严。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把人格尊严国家尊严民族尊严这些“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重性,“面子”也不例外。把面子看得太重,这面子就成了沉重的负担,就会走向反面,让你不堪负重,有时甚至会酿成大错。

    早在2800年前,西周末代有个周幽王。这位风流君主宠幸一位美人,叫褒姒。可能这褒姒属于不苟言笑不善言笑那类,虽说是整日里袅袅婷婷风情万种,就是轻易不肯开怀一笑。为了君王的尊面,为了博得美人笑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周幽王,不重江山重美人,竟然随意燃起报警的烽火,戏弄诸侯。结果是,当真的有“警”告急的时候,愤怒的各路诸侯也戏弄了他,让他国破家亡,身败名裂。到这时,那位千娇百媚的美人褒姒,肯定是想笑也笑不起来了。

    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有的贫寒子弟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嫌自己的父母寒伧,跌了他的面子,竟把专程来给他送钱送衣物的老人说成是邻居或亲戚——这类事好多,以至于被当作素材写进了各种文学作品。而那些宁可要面子也不要爹娘的“天之骄子”,却往往露馅,从死要面子到丢尽面子,洋相出尽,无地自容。

    还常见这样的案例:几个小哥们儿意气相投,情同手足,甚或焚香结拜,义共生死,声言要为朋友两肋插刀。果然,当其中哪个哥们儿仅仅为了一时口角,就和他人挥拳相向的时候,闻讯的小哥们儿大多不问青红皂白,立即热血沸腾,蜂拥助战。结果往往情急失手——有多少不该发生的血案,就在“面子”这杆冠冕堂皇的旗帜下,阴差阳错地发生了!而那些仅为一时冲动一时义气而遗恨终生的年轻人,或以命抵命,或身陷囹圄。这时候,他们还到哪里去找“面子”啊!

    可见,面子这东西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它是正气的标志,是尊严的化身:如上文提到的朱自清、周总理;如不辱使命,含辛茹苦,甘愿牧羊十九年的苏武;如誓死如归,笑傲夷狄,丹心一片照汗青的文天祥;如拍案而起,义正词严,慷慨悲歌警世人的闻一多……若用不好,单纯地为面子而面子,则物极必反,其结果势必走向反面:如贻笑千古的周幽王,如不认父母的大学生,如“两肋插刀”的小哥们儿……最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反而最丢面子。不顾实际,想入非非,把“面子”无限夸大,结果却往往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这类人,表面上为了颜面,骨子里纯属虚荣。而若再往深处挖掘,那虚荣的背后,则是他们不愿也不肯认账的强烈的自卑心理。正因有了这强烈的自卑,他们才要顽固地维护着那个毫无实际意义的可怜的颜面。而恰恰相反,那些自尊自强的成功人士,却往往不在乎那些被许多人视若生命的细枝末节:穿布鞋舒服,就不穿皮鞋;穿便装得劲,就不穿西装;坐地铁便捷,就不坐专车;能微服出行,就绝不招摇……什么品牌呀,身份呀,评价呀,他们想都不想。因为他们有底气,因为他们不自卑——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只有那位极度自卑的阿Q仁兄,才会为了面子到处宣扬他和赵老太爷是本家,才会为了面子而咬牙切齿地妒忌和他同样地位的王胡,为他“掐虱子居然比我掐得响”而忿忿不平。面子!或价值千金,或不值一文的中国人的面子啊!

论文简介:面子这一概念源于中国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学界对“面子是什么”这一问题尚无统一定论。有关面子的研究颇丰,以布朗和莱文森(Brown & Levinson)(1987)的面子一礼貌理论影响较大。根据他们的观点,面子作为“个人从公众那里获得的自身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子(Negative Face),后者主要指“个人行为不受约束以及个人意志不受强加的自由”。如此定义的“负面子”概念似乎未能很好地解释中国文化中面子的概念,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界存在分歧。 考虑到在中国农村,一些传统仍然完好地被保存,本文试图通过从一部反映现代乡村生活的汉语电视剧中收集有关面子的语料,从农民的视角去研究中国文化中“面子”究竟是什么,进一步探讨布朗和莱文森的“负面子”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否存在。 通过语料分析,本文发现了导致农民面子得失的三个层面的因素。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向他人呈现自己。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诸如:能力、品德、职务、学识、婚姻状况以及个人行为等;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们的相应因素,诸如:其家人、好友、亲友等的能力、品德、职务、学识、婚姻状况以及个人行为等;以及个人所属的集体、团体、组织等的相应因素。面子的本质是个人对尊重的需要,而这种尊重是建立在个人通过拥有社会给予积极评价的以上三个层次的因素而自我感知的可被尊重的身份、地位或良好形象的基础之上的;而“脸”的概念就是个人所感知的可被尊重的身份、地位或良好的个人形象。按照三个层面的面子敏感因素,面子可分为个人、关系和集体三个层面的面子。 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得出本文的结论: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概念的本质是个人对尊重的需要;而不是布朗和莱文森的负面子概念所谓的“个人行为不受约束以及个人意志不受强加的自由”。因此,中国文化中不存在布朗和莱文森的负面子概念

上海式体面

老上海说:“人生在世要吃好三碗面——做事要摆场面,做人要讲体面,交朋友要有情面。”吃好这三碗面,基本上就能在上海游刃有余了。

上海人要体面、好体面,对体面的重视与呵护举世皆知。现代上海人的体面,是将“体面”二字做实,是人前人后的整齐划一,是落实到生活细部的、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当“体面”遭遇上海

“体面”,本来就是一个面子的问题,一个格局的问题。一人曰,“格宁老要面子呵!”一人搭,“要面子有啥倭好呵。”的确,当“体面”遭遇“上海”,是上海人活出自信、自立的一程,是海上更多千道万道自尊、自强的风景线。

台面上的体面

台面上的体面,密密麻麻地在过日子的心情里。日子不够好的时候,大家的选择都是先顾住面子,台面上的顾住了,再关起门来,慢慢计算这“不好”。无论怎么样的辛苦、短缺,也受不了门外的指指戳戳、背后里的闲话;那是把台面上的客常往来坚守住,不落下“人长我短”的话茬,守住了不好的日子里,面子上的“好”,原是上海人的坚持之一。

日子好的时候,面子问题也水涨船高地来到更重要的地方。衣食住行的大项小项,统统包围过来。住得要体面,亲戚朋友间,别人家住两室一厅,我家的奋斗目标就是三室两厅;小姐妹聚餐碰头,你的套装是05年香港新款,我的连衣裙则是新版法国货;邻居三楼的裘总开上了大奔,晚上床头的枕边风立马吹起来,“老公呀,咱家的SUNNY何时可以换一换啦?”;超市里,一百元、一百元的吃食拎回家,布上台面的,看着是进口的水果、贵贵的巧克力、单体包装的果品……其实那一盆盆布上的,全是主人家的体面啊。

台面上的体面还无微不至地显露在细节的艺术中。生意伙伴商量事体,谈的可是一年的生计,于是马上电至钟点保姆,要她届时早点过来“撑场面”;撤下居家的茶具,换来法兰西镀金套装,金边的细瓷,曼妙的法兰西风情,在谈笑风生间化开去,是何等的精致体面,让客人更多方位地领略到主人的品位;同事相约郊游,准备的是蔬菜沙拉和餐后水果,用LOCK&LOCK储物盒精心打理,蔬菜水果的原汁原味没有半点流失,特别是水果洗净、切好、用牙签插上,卫生又方便的享用,让同游者交口称赞,换来一路的体面好心情。

台面下的体面

“做人要活得体面!”时时刻刻地如是关照自己。人前要风光,人后也要;人前要大方得体,人后也不能委屈自己……现代上海人的体面,是将“体面”二字做实,是人前人后的整齐划一,是生活中的对自己宣战,战书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台面下的体面,才是“体面”的根本,是将“体面”精细到琐碎里的精神头。从婚宴摆几桌的场面,到平日自家餐桌上的家肴也精良;从参加高档酒会的夺目晚礼服,到衬里内衣的新颖款式、优良质地,都是表里如一的自我肯定。

只有将台面下的体面做足,才能将台面上的体面挥洒自如。“体面”的台上、台下,本是一体两位的相互衬托、将翱将翔。

上海男人,为体面而活

曾经在一份报纸上,有过这样一段描写上海男人的文字:

——他们很乖巧,他们很识趣,他们看上去比较体面,他们生活得算是有追求。

——他们是这个国家男人不屑、女人追逐的一群人。

而我想说,他们是这个国家最具“绅士”潜质的一群,他们也是最讲体面的一群。

从整洁到品位

俗语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衣着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生活周遭越发的鲜活。对于上海男人来说,衣着的首要意义在于得体,而不在于价格。想当年,两千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群中,来自上海的青年男女最易于分辨,因为他们的服装是最干净、齐整的。而今,物质的丰富给了我们更多选择的可能。暂时抛开“日新月异”的女性服饰,单纯的男性服饰也足够令人大开眼界。现如今的男性衣橱中,不会缺少以下几类服装:职业正装,以西服套装为主;休闲服装,以短风衣、皮装为代表;运动服装,当然就是大家熟悉的“勾勾”和“三条杠”为代表了。衣服要穿出品位,必须得体,体面的上海男人会选择适合特定场合的服装来穿着,再配以合适的包饰,比如运动包,公文包(或电脑包),休闲皮包等等。  

从“用饱”到“用好”

笔者小时候的家教很严,从小就被教育如果先行吃好离席,必须对大家说“慢用”,而大家也会回答“用饱”。现在似乎说这些话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因为在家与大人一同吃饭的机会不多,即便在外请吃或被请吃,出于礼节也会与众人“齐进退”。上海是个移民城市,这也就给了上海男人更综合的素养,包括对美食的喜好。讲体面的上海男人,讲究“会吃”也讲究“会点”。老人常说“能吃是福”,其实如果有一个能接纳各种美食的好胃,那对这个人来就是福气。比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比如煎的、炸的、烤的、蒸的。不是有种说法吗,一个女人要想留住一个男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先留住他的胃。上海的美食数不胜数,从传统的浓油赤酱本帮菜到清淡的日本料理,从港式茶餐厅到韩国烧烤,从法国大餐到南美烤肉,从涮羊肉到鱼翅捞饭。饭局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交际手法,会吃又会点的人,一定是饭局上最受欢迎的人。不在量多,而在精致;不在昂贵,而在纯粹,在这样的饭局上,“用好”比“用饱”更来得准确。相信上海男人都会有经常光顾的几家中意的饭店,但也一定会时常出去尝鲜,以保持常变常新。  

装修与房价之比  

过去,上海人与外地人在“住”这一方面,一直有过争论。上海人觉得外地人就喜欢住的地方越大越好,不大讲究装修。外地人就觉得上海人住的条件太简陋,地方太小。当然,现在已经都互相在趋于平衡了。上海男人对家非常的重视,在买房的时候就已经做好装修的计划了,所以房价本身就包含了购买和装修的两部分花销,而且装修的预算与购房的预算之比也在上升。房子可以不是档次最高的,但装修一定要有想法和风格。普通的刷白墙壁、铺上地板已经太过落伍,现在的上海男人已经从讲究灯饰到讲究光线,从讲究硬装潢到讲究软装饰。家,最重要的感觉是温馨,而非星级饭店似的豪华。所以,有的上海男人会在客厅里放一个热带鱼缸;有的会在地板上做块透明的玻璃下面放些彩色沙砾;有的会在墙上挂幅不错的油画,一定要有画家签名的那种;有的故意不放结婚照,而放两个人的卡通形象招贴……

不能“忘形”

写了前面三段,这最后一段按理说是写“行”,但笔者想来想去不知道该如何写得妥当。生活节奏有些太过快速,令很多人已经不再有“绅士”的谦让风度,庆幸的是,很多年轻一代比较注重这方面,也就更为体面些。试想,为了争夺一个座位而弄得狼狈,其实没什么必要。不过在高峰时段争抢出租车时,似乎连年轻的一代也有些“忘形”了,唉。过去有外地人评价上海男人说,当街只会吵架不会动手,其实这也是一种体面,俗语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嘛。当然,如果大家都能互相谦让,也就不必吵架了,这样才是真正的体面。

人生在世要吃好三碗面——做事要摆场面,做人要讲体面,交朋友要有情面。面子上的事,对于我们男人来说很重要。尤其是自身的言行举止,自身的待人处事,一定要体面。如此,别人才会对你留有良好的印象,而你也会给他人以好的影响。体面绝不等同于虚伪和做作,虽然体面需要付出代价,但这是有价值的,为了体面。

上海男人是有追求的,为了他们的体面而生活。

上海女人,体面入骨

时尚的融会贯通

开门七件事,上海美女最讲究穿。她们看时尚杂志与频道,把握流行趋势。米兰、巴黎和纽约流行的颜色、款式、格调,你可以非常容易在上海找到它们的踪迹。但是上海美女决不会盲从,她们对品牌的历史、格调、走向,主流设计师的来头、代表作等等了如指掌。服饰的细节间往往可以看到某个时装大师或当季流行趋势的影子。再加上注重质感和搭配,即使穿的不一定都是高级名牌,也让人看得赏心悦目。或许,这种灵巧的心思只有三吴之地的水土才滋养得出,这种对时尚融会贯通的运用也只有西风欧雨浸染之地才会孕育。

皮肤白、自然妆是体面

上海美女惯于自己扮靓保养。她们的肤色天生带有江南女子的白皙,即便在小麦肤色如此盛行的今天,绝大多数还是用心进行着美白课程,夏天一定要撑一顶遮阳伞。在上海美女心中,只有皮肤白才算是体面的肤色,小麦色是偶尔为之的消遣,登不了大雅之堂,“白”是贵族的肤色。

美容院是交学费的地方,学成回家,自己再练得青出于蓝。各种化妆品保养品,贵一点倒无妨,要紧的是效果好,合乎自己的肤质。上海女人喜欢一种似有若无的自然妆,精致的粉底、薄色的唇膏打造得素面朝天,力求清爽的精致。大白天把脸涂得五颜六色,不是体面的妆容。

体面的性格:把握好“娇嗲作”的分寸

说上海美女的魅力,当然离不开“娇嗲”两个字。上海方言属于吴侬软语,特色是娇、软、糯、甜、嗲,湿答答,粘糊糊,甜蜜蜜,再拖上个软软的尾音,闻者立即就感觉全身酥软而脑袋晕眩了。上海美女的嗲不仅仅是在上海方言的温婉上,更在于肢体和行为等各方面。比如甜甜的笑,还有纯熟地道的见人下菜的本事。一位东北大汉感叹上海男人有这么多娇嗲女人陪伴的艳福。但是他有所不知,上海女人对于嗲的施予其实是很吝啬的,对她们不感兴趣的男性,她们决不会嗲。这也是一种体面和矜持的表现。

基本上所有的上海美女都很作。“自我”连读就是一个“作”。上海美女自我意识强,兼之能干、眼界高,她们有“作”的本钱。什么事不称心如意,小脸就拉长了。虽然招数各有不同,但都有任性、麻烦、爱耍小脾气的共同点。作得很有度,在限度内自得其乐,绝不会做上吊投河骂街等不体面之事。上海美女通过作的小小的手腕,获取男人的甜言蜜语,或者鲜花、小礼物,或者别的什么。而男人们哄了半天,在她们破涕一笑之际感受到了一丝趣味,生活也在这样的小吵小闹、小哄小骗之下变得甜蜜生动起来。

“拎得清”和“讲实惠”是上海美女在外抛头露面,待人接物时的准则。从小就懂得识人看像,不仅嘴甜,讲话还知轻重,懂得抓准时机,这就不简单了。这使她们在任何场合都能体体面面。

上海男女人分手、离婚以后,也很少有反目成仇、恶言相向的。即使心有芥蒂,见面还是朋友,也许正是得益于他们特别要体面的性格。

上海人,玩转“体面”

上海人很要面子,上海人的面子可以说是既薄又厚,并且上海人对这薄厚的分寸总是能掌握得恰到好处,该薄便薄、该厚则厚,薄是薄在纤细的夹层里,厚是厚在精致的外表皮。于是乎,上海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能将这“薄厚戏剧”演绎得畅快淋漓。在这薄厚的分寸之间,上海人那形态各异的小心思和大野心也犹如外滩的建筑博览群般精彩纷呈。

80年代那会儿,上海人办喜事就很讲究面子了,那个时候饭店不多、有名的上档次的饭店也是一字排开数都数得煞煞清的。那个时候去饭店吃喜酒的潮流正慢慢开始流行,但大多数的上海人还是会精打细算地来操办,当然钱和面子肯定都是要的。小型的就会只邀请那些来往比较热络的近亲和最要好的小姐妹,吃饭的地点是放在自己和邻居家里,当然菜还是最要紧的,地方寒碜了,菜要是再不好那真是面子全无了;相反要是菜好了,基本上这面子上也就过得过去了。将就着这喜事就能这样办了,等到过些时日,那个对于自己是最重要的、对于别人已记不大清的日子被新潮流冲刷得模糊不清时,主人公会用一口带着点骄傲口气的上海话说:我结婚那会儿,菜是用的啥啥啥的,很讲究的,请人吃喜酒嘛吃的就是菜,也就这么几个人,上饭店去吃也不划算,菜又少、料又差、吃得不舒服的。你瞧,就这样便把自己的面子给一股脑儿地扳回来了。

大型一点的就要直接放到饭店里了,当然人多桌数多价钱也就多了,于是乎只能在菜上下一番苦功夫、在菜上作足文章了。圆桌适当大一点、每桌人数可比标准的多加两个、菜适可而止刚刚好、荤素搭配要得当、菜尽量要精致……于是乎,大排场是有了,菜也能将就,而且还能很有面子地说我的喜酒是在哪个饭店办的,虽然搁现在那个饭店的名字也许已经早已消失在大上海商品经济的浪潮里了。但如果正好那个饭店如今已名挤老字号,那炫耀的面子功底就更有由头了。

不管怎样,那也还是属于上个世纪的面子话语权了。今天的面子更直接、更彻底、更透明、更商品化、更现代、也更时尚,而今天的面子说穿了就是那么几样:房子、车子、古董、首饰、服饰、最时髦的尖端电子产品,如果你有,那你就会有面子,如果你没有,那你的面子何来?于是乎,上海人的面子问题也就更具体、更现实、更冷峻了。

上海人是出了名的要面子的一群人。可仔细想想,物质基本富足的他们,终归是要有所事事才可以啊,有了“体面”这道活,就不怕没事干了。

三座城市,三种面子

“面子”是一个源远流长又历久弥新的话题。举凡我所居住过的、尤为熟悉的城市——从北向南依次排列为:北京、武汉、上海,这三座各具特色、风情迥异的城市亦概莫能外。只不过,各有各的争得脸面、保全体面的习俗与高招,细细想来,分外有趣。

要面子的北京人

北京人将要面子、留面子视为心照不宣、深入骨髓的处世哲学。这还是跟旧时代特定的环境有关,也与特定的地方人文习俗有关。自元朝定都以来,北京从来就不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社会,而是所谓的“官场”,北京话在历史上被称为“官话”,北京人自称住在“天子脚下,皇城根前”,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无不深谙“在皇上眼皮底下讨生活”的道道——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就是要“顾全大局”、“留得青山在”、“冤家宜解不宜结”……一句话,即“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种将面子视为天大的事的思想,早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使绝大多数的北京人养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再棘手,再难办的事,只要说句:“不看僧面看佛面”或者“哥们儿,这事儿只当给我个面子”,但凡是北京人,断没有再拿着端着,扭捏踌躇的道理,定会爽快地答应道:“要不是看在你的面子上……”当下哥两个喝酒涮锅子去了。

所以,北京人做事,最好是谁也不得罪,心平气和地就把事情给办了,然后皆大欢喜。这点智慧,很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要营造和谐社会”,人家北京人,几百年一直就这么“和谐”着过来的。

武汉人:千万莫要“掉底子”

有人说武汉人是“搽粉进棺材--死要面子”,这一点也不夸张,武汉人可以说是中国人中最要面子的。武汉人也讲究“要面子”,但他们更讲究的是千万“莫掉底子咧!”,以免旁人看笑话。

“掉底子”是正宗汉腔,与“要面子”正好意思相对。天雨路滑,有人在天桥上摔了一跤,把鞋跟都摔裂了,一瘸一拐地蹭到单位,抬起脚对着同事自嘲道:“你们看勒,这下打得真叫做掉底子!”“打”,武汉话,跌交意,意思是这一跤摔得颜面尽失。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掌故,足以说明武汉人好面子之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汉口有个大商人赫老爷要过六十大寿,所结交的文官武将和商界同仁纷纷前往送礼贺寿,曹雪芹也送来两坛“酒”,并且亲笔写了一幅贺幛。赫老爷为了炫耀自己与曹雪芹的交情,命人立即将曹雪芹送来的酒启封,每人斟上一盅。众人每人喝一口,觉得没有一点味道,但又连声赞道:“真佳酿也!”曹雪芹却大笑说:“非佳酿也,请看贺幛便知。”别人定睛一看,贺幛上却是"朋友之交淡如水"。满堂宾客顿时感到赫老爷不好下台,都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赫老爷也脸色阴沉。可是片刻之后他却哈哈大笑:"高!妙哉!"并自我解嘲道:"圣人有言,水淡而情浓,更显友谊之厚也。"“好歹保全了面子”在武汉人心目中犹如留个全尸,那是天大的事。

武汉自古就是个商业化的移民城市,《汉口竹枝词》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从来此地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精明能干的武汉人天生是做生意的料,亦对商场规则吃得通透——所谓规则,无非是那点面子问题,比如,在武汉商界流传一句俗话说:“翻墙躲债,借债赶人情。”如果面子问题受到损害,明明这件生意是于双方都有利的事,他们宁可生意受损,也绝不会与对方做成这笔生意。相反,如果在商场上给其一点面子,他们就会为你大开方便之门。对武汉商人来说,有时价钱和交易的条件,并不是谈成生意的最重要因素,而顾及对方面子,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上海人的“三碗面”

2005年秋,彭小莲导演的《美丽上海》在上海各大院线公映了。在每个场景的转换间歇,镜头都从流动的天空和变幻的街景中慢慢摇下来,落定于上海石库门里弄三餐一宿的琐碎生活中。由雍容大气的旧时王榭到今日的凡门小户,郑振瑶饰演的母亲直斥几个正在争名夺利,话有机锋的儿女——“不要吃相那么难看!”为正在走向衰落的曾经的上海望族来了一个无比苍凉的华丽转身。

可以说,《美丽上海》将当今社会里上海人复杂而微妙的心态刻画入骨,是在为当代上海人甚至当代中国人做着有关人情体面的病情诊断,“美丽”一词,更与片中反复提及的面子问题遥相呼应,重新阐释上海人要“活得体面”的人生意义,从陈词俗句中铺陈出审美的新意与大义。

上海人所讲究的面子,总体来说,其实是一种腔调,一种身为国际大都市公民的作派和风范。所以,上海人即便讲面子,也比北京人、武汉人来得务实得多。

老北京人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真是北京人非常精粹的人生哲学。永远不烦躁,不起急,什么事都“忍着”,这是他给别人留面子;上海人将“三碗面”吃得精刮熟透,这是他给自己挣面子,脸上有了光,名头叫得响,才好财源广进,事事通达。

三城吃穿讲面子 

某些方面,武汉人与上海人有相近之处,都讲究衣着,极重面子。武汉方言里说一个人衣着体面,有个专有名词,叫“刮气”。意思是说人的相貌漂亮、俊美。《武汉方言词典》解释道:“刮气”旧时称人的相貌美丽漂亮:长得~~流了(美极了),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一六五有云:“如今刮气是官人”。自注:俗呼体面曰刮气,或取刮垢磨光之意。可见,体面的穿戴对于武汉人而言,是关乎颜面的大事情。

早在80年代,汉派服装就已名扬四海。武汉女孩,不讲牌子却拼款式,站在潮流的风口浪尖,长衫短打任意搭配,其大胆豪放之风真令人咋舌。民众乐园里,队队少女打扮得宛如“COSPLAY”,有人嫌他艳俗,却不知,武汉人是宁肯倾家荡产日日啃咸菜也要穿得体体面面,绝不输与旁人。

而上海人亦然,家里条件再差,出席公众场合必定穿得一个赛一个的山青水绿。我有一个女友,典型上海“白骨精”,独自租住在常熟路的一个亭子间里,逼仄潮湿的屋子,饭桌一抬开,真叫做狭仅容膝了。书桌橱柜都放不下,却难得她居然还能挤出地方置了一个大大的花梨木化妆箱,里面百宝俱全,足以令女人顷刻间变出N张脸来。当墙一个简易衣橱,拉链一开,顷刻间百件摩登而华贵的衣服跳出眼帘,裘皮、雪纺、真丝、锦缎……尽是些难伺候的衣料,伺候着女人易逝的青春。人视衣裳马饰鞍,个中道理,惯走码头的上海人自然谙熟。

饭馆里,一圈人争着抢着付账的必定是北京人——至少是北方人。最后鹿死谁手,全在谁是出于真心,谁最先说出那句“只当是给我个面子!”,在武汉人的餐桌上,大家讲究的是轮流做庄,这一顿你请,去的是“艳阳天”,下一顿他请,去的是“湖锦”,这一顿轮到我请,无论如何哪怕后半个月寅吃卯粮也要狠狠心咬咬牙,一跺脚去趟“太子轩”,买单时心里那叫一个肉痛,可是收获的却是满场“服周”的眼神和武汉人那句至高无上的赞美:“伙计,是那个事啊!”这个面子算是大到天上去了。相比之下,百千撒下去,又算得了什么?

而一顿饭吃完买单时,问明价格后,迅速在心里除以人数,并伶伶俐俐地从皮夹子里掏出正正好好的零钞的,大概基本上以上海人居多吧。所谓各赚各的体面,君子之交,不亦乐乎!

北京人吃面子,图个排场;上海人吃环境,显示情调;广州人吃材料,讲究本味;武汉人吃口感,追求爽快。殊途同归,无不自得其乐。 面子一题,交关有趣,涉及生活各个领域,又融合了多少人生况味,所谓“此间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聊记三城,片言只语中,博君一笑  

为啥上海人特别讲体面  

要说讲体面,好像地球人都挺讲的呀。听说非洲某部落,终年以一种植物的根茎为食,估计是山药的兄弟姐妹,只有客人来时,才会在一盆“山药泥”上插一只猩猩爪子。虽然客人大概老不乐意咀嚼一只“猴爪”,但对主人来说,也是仁至义尽了,因为这可是稀有蛋白质的摄入,不容易啊,可见第三世界的公民也讲究体面嘛。至于上海人为什么“特别”讲体面,想来还是和这个城市本身的很多内涵有联系的吧。

开埠之前,上海不过是小渔村一个,再如何讲体面,也只是像人家有客人来时“山药泥上插只爪子”般的,给泡饭加块咸鱼干罢了。没有那种闲情逸志折腾着要体面。体面就像洗澡,现在看来好像天天不可少,其实它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只是一种习惯和需要而已,虽谈不上是什么奢华,但也不像吃饭睡觉来得那样自然。

上海的开埠,就是养成那样一种体面习惯的开端,它带来的巨大变革源于——模仿,这种模仿终究形成了一种隐性教育,你不追随体面,就是背叛社会准则,自然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这种模仿就形成了联动效应,一仿仿一串,就像小时候玩的“传声筒”游戏,虽然不免到后来越仿越走样,但毕竟是跟着这股风的。上海就是这样,在外来体面的侵袭下,变成了一个本不十分讲究体面的体面城市。

现在我们就来动态性还原一下上海人怎么会这么讲体面的形成过程。

中国人本身就是很爱讲体面的民族,这也是被外国人久为诟病的一个方面。开埠后,外国人进入上海,作为伟大华夏一份子的上海人,自然有为国争光的想法,在家里鸡争鹅斗都不妨的,到外人面前,不讲究个体面是不行的,不然让人家看低了。老外虽然鄙视我们爱死充面子,其实自己也是体面的奴仆,英国绅士不就是体面的有力代表吗?只不过,中国人的体面是,把猪油往嘴上抹,号称天天吃肉;英国小绅士是把新衣服的袖口、钮扣磨破号称艰苦朴素。形式背离,但结果和性质却如出一辙。

文化的势是个不忠贞的女子,谁强势就流向谁,俄国人有段时期,人人皆以说法语为荣;现在外地人在上海,也个个都要学上海话,这都是最好的证明,因为语言就是文化最基本的突破口。所以产生以下结果,是必然的,就是中国人某种程度上的放弃了自己的体面方式,屈从于另一种体面方式。所以,如今上海的体面绝对是中西合璧式的,既有西方“大资”影响下的“小资”情结,又有中国传统的那么一点清高和矜持,这两大因素合流,是造成上海人特别讲究体面的第一大来源。

第二大因素:无根感与榜样要求的冲突。

上海是个殖民城市,人人都知道。而这种融会必然会导致两种影响,一种是竞争,谁能成为这个城市真正的主人,就是取决于谁更体面。这种逻辑似乎不合情理,但却很有实际意义。你想啊,如果有一次豪华晚宴,发出的邀请函全部丢失,如果要让保安凭感觉辨认客人,是个人都会将打扮时髦的小姐、先生请入,不会放进一个衣衫褴褛的某某某。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所以要占领这片新领地的“贵族权”,光有“枪”是不够的,还需要体面,这种无根的漂泊感,给了体面生长更为充分的理由和养料,生存所需,谁也不能免俗。

然后,过了很多很多年,上海已经被定性了,它已经没有“创世界”的诱惑了,是什么继续支持着体面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蓬勃生长,而且有日趋更旺之势呢?那就是榜样的负担了。人人的眼睛都盯着你,其实是增强了你的自我监督性,你是不可松懈的呀,不体面怎么行呢?

上面胡吹了一通上海人体面的来由,可是真正的来由,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你当然可以说,上海人体面是因为上海女人精致,女人是可以影响男人的,而男人则可以影响世界,所以上海就体面了呗。你也可以说,上海的体面,不就是那么回破事儿嘛,上海人就是爱虚荣,又自以为是,所以就撑着,这要什么狗屁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