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雪具体时间:如何把“有效教学”理念落在实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46:15
如何把“有效教学”理念落在实处 作者:相红英    文章来源:北师大二附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21

一、关注学生需求,遵循情意原理

教师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彼此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机制,教学的效果就可能是最佳的。学生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认知、升学和情感需求。我主要谈谈前两个方面。

1. 如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首先挖掘教材中能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内容,提出一些可作为课堂研究的小课题。如何挖掘教材,提出课题呢?

切入话题引发兴趣  抓住知识内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从我们身边的常见事物、某个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

抓住时机  切忌让知识内容捆住手脚。能够站在一个高的位置俯瞰高中教学内容, 能自由地穿梭于各个知识点间,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脱离开教材知识内容前后编排的限制,抓住适当时机提出课题。

适时铺垫  对于即将展开的小课题,必须对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铺垫。

其次是小课题的引导和展开。实践表明: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会学得最好。在小课题展开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制造挑战机会,营造和维持一个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教师提出问题??“实验探索Na2O2与H2O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学生思考??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对反应的产物进行预测并设计实验方法。学生探索??动手实验、记录并解释现象。(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其实就蕴藏了教师的期待??期待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但这种学习活动并不是具体的,可以是一个个的学习目标,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并不知道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而是教师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 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

学生进入高三阶段,考试和升学很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最大需求。复习课的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复习课的关键是了解学生??他们的薄弱环节在哪儿?如何结合考试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做到重视三个环节??课堂、作业、考试。

课堂教师做什么???

梳理脉络,理清思路,落实基础;

选择好的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考点和难点。

所谓难点,多是抽象的思维多了点,思维的综合性强了点,学生之所以应付不了,关键是他对原有的知识背景或原理并不清楚,所以基本原理的突破是关键。

考试后讲评什么???

帮助学生分析整个试卷的结构,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是知识漏洞还是能力上有所缺陷?);

统计错题情况,分析学生的错因,有的题目需要展示学生答卷的情况,以此为生长点,展开讨论问题;

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建立自信,同时清楚地认识自我。

二、分层指导,遵循序进原理

1. 了解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2. 教学的实施过程

首先:我们备课组制定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学科方案。总体原则:把备课的重点由“备”教材转向“备”学生,研究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适用的教学主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深度、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其次,课堂教学中摸索针对不同的层次,进行同一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A班教学多采用自主式教学模式,B班则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因为时间关系,不再展开)
    最后,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点滴环节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不应只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上由于课堂教学的分层,必然带给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分层。比如:

分层布置作业。A、B班的弹性要有所区别。A班学生以培养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B班学生以检查落实为主。比如:学习了“蛋白质的性质”之后,我给A班和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布置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发给每位学生两根毛线,让他们鉴别哪根是腈纶毛线,哪根是纯毛毛线?写出鉴别方法和结论。结果令我惊讶??学生们的方案远远超出我的预想,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实验方案。

B班则没有采取这样的作业形式,而是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系统地研究了蛋白质的性质之后,提出“如何鉴别腈纶毛线和纯毛毛线”?教学设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落实蛋白质的性质;二是引导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依据?有哪些方法?实验时观察 哪些现象?通过一步步地启发引导,教师示范对问题的设计过程,即展示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模仿开始,慢慢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利用课前5分钟交流科技小论文(假期作业)是A班和理科实验班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们实现自我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实有所提高。比如:一位学生讨论的题目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鉴别”,讨论了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并给出实物,请其他同学帮助鉴别,由于聚氯乙烯没有找到,她拿了黑白两种塑料袋,其实都是聚乙烯。结果也让我高兴:学生没有定势思维,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观察,得出“两个都是聚乙烯”的正确结论。这一教学过程在B班进行起来就比较困难,一是学生们的科技小论文的质量不高,很难筛选出好的可供讨论的话题;二是受课上时间所限,这一教学过程在B班没有进行。

科学地利用教学评价也非常重要。对于B班学生,信心的建立、自我肯定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进入有机化学的学习之后,我们备课组设计了三次课堂小测验,测验的题目是精雕细刻,我们觉得最有价值的是我们设计的第一次测验不是单纯地检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利用第一次测验让B班的学生树立起“我能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因为“我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始”。结果证明,分层之后的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的确比没有分层时的无机化学部分的教学效果要好,当然,除了原有的知识基础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孩子都认为“有机化学比无机化学简单”,这其中的原因我想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信”。

 就谈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