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镇实验小学历史:男人的多伴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7:34:30

男人的多伴侣

 

潘绥铭  黄盈盈

 

多伴侣是一个随着预防艾滋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新概念。它是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无论性交次数多少,总之拥有超过一个性交伙伴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具有传播艾滋病的潜在风险,必须而且足以区别于从一而终的性关系状况。

多伴侣又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指标:到调查时为止的终生情况(累计多伴侣)、某个时期之内的情况(时段多伴侣)、某时某刻与多人存在着性关系(同时多伴侣)、到某一时点仍然保持着性关系的(持续多伴侣)、某个时点之后发生的(新发多伴侣)、对方也是多伴侣状态的(交叉多伴侣)。但是这些指标主要用来考察疾病的性传播。

多伴侣的判定是一个非常复杂与精细的学术工作。调查者固然可以直接询问对方有没有多伴侣,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被调查者往往并不是故意撒谎,而是忽视了某些情况,或者对于多伴侣这一概念的外延的理解不同于问卷设计者;因此回答结果很不准确。例如大多数中国男人在说到“多伴侣”的时候,都不会把自己找过小姐这件事包括进去,因为他们不认为小姐也是一种性伴侣,甚至连一种性关系都算不上。

这不仅是一个语义推敲的问题,也不是如何翻译英语中partner一词的问题,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分原则”给现代研究者带来的困扰。中国人看待人际关系,并不是按照双方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样的行为来定义,而是首先需要确定对方的身份,然后才能给双方的关系确定一个合适的名称,否则就无所适从。例如同样是指称性生活,发生在夫妻之间的叫做“敦伦”(实施人伦);如果有任何一方非婚,就会被称为“苟合”;如果是找小姐则是“嫖娼”;如果是强奸则是“糟蹋”。

现在,为了预防艾滋病,需要把任何一种性关系都囊括进来,结果汉语就无能为力了,迫使笔者不得不使用“多伴侣”这样一个常常被人认为是褒义的词汇。可是从另外的视角来看,如果这个词汇能够得以流传,那么也算是笔者对于中国性文化的一种主体建构。

多伴侣的情况五彩缤纷,本章笔者的调查仅仅包括绝对异性恋男人的下列8种情况。

1. 目前的其他性伴侣。在问卷中是这样询问的:“下面请您说说:除了与您住在一起的爱人之外,现在跟您有性生活的那个人。或者是跟您开始性生活的时间离现在最近的那个人,就是最新的那个人。”

2.以前的其他性伴侣。在2000年与2006年的问卷中细分为其他的超过一个月的、不足一个月的、第一个性伴侣。在2010年的问卷中则合并为除了目前的配偶或者同居6个月以上的人之外的任何一种性关系。

3.一夜情。

4. 集群性交。

5. 交换性伴侣。

6. 与职业的性工作者性交。

7. 以利牟性,以性牟利。

8. 其他各种情况。在问卷中是这样来询问的:“在您的一生里,您一共跟多少个人有过性生活?哪怕只有一次也算,无论什么人都算,包括结婚的、没结婚的、离婚或分手的;也包括临时的、偶然的(例如“小姐”);还包括同性。”如果对方回答1人,或者再婚者回答2人,三次婚姻者回答3人,那么他们就不属于多伴侣情况;反之则被纳入。

以上8种情况可能会出现重合,而且也并不存在严格的算术加总的关系。这是因为被调查者是在问卷中不同的地方分别回答每一个提问,因此他们当时只能考虑自己有没有这个具体的情况,无法顾及自己所回答的总体情况,更无法保持8种情况的一致性;但是这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回答的总体真实性。例如有人可能在回答多伴侣的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找小姐包括进来,因此回答说自己没有;但是当看到找小姐这个具体问题的时候,他又如实回答了。因此笔者把8种情况汇总起来,只要有过其中的任何一种就算有过多伴侣。

由于多伴侣情况是调查的关键点,因此笔者在2010年的问卷中设置了重复询问的机制,就是在问卷的不同地方,在询问了目前的性伴侣之后(未婚未同居者的提问里没有第1个字段),再次询问:“除了您刚才回答过的现在的爱人之外,在您的一生里,您跟多少个人有过性生活?哪怕只有一次也算,无论什么人都算,包括分手、分居、离婚、去世的人,没结婚的人、情人、朋友;也包括临时的人、偶然的人、“小姐”;还包括同性。”如果对方的回答大于0,或者未婚未同居者的回答大于1,则属于多伴侣的情况。

然后笔者比较两次回答的情况。只有两次都回答有,才算是多伴侣。也就是说,中国成年人中至少有过这么多的人有过多伴侣。当然,总会有人不愿意承认,因此笔者的调查结果必定是下限。至于上限,不仅目前为止的社会科学对此无能为力,恐怕上帝也无法知道。

笔者在统计分析时,排除了同性之间的,也排除了未婚未同居而且只有一个性伴侣的人,还排除了那些再婚的人。也就是说,笔者在下面所公布的多伴侣的数字,指的都是那些不符合“专偶制原则”[1]的绝对异性恋的男人。

 

男性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18-61岁的男性中,一生中有过多伴侣的累计比例到2010年已经达到大约一半,仅仅在调查之前的一年里也达到七分之一强;均构成了显著的增加。

 

表1:异性恋男人的多伴侣在增加(%)

 

2000年

2006年

2010年

卡方检验

累计终生有过

23.6

31.9

47.1

.000

上年有过任何

8.6

9.8

15.2

.000

上年有新伴侣

11.5

上个月有过任何

8.2

上个月有新伴侣

4.9

 

在表1中,除了直观的数字之外,还需要注意有过新的性伴侣的比例:在2010年最近一年之内还有多伴侣的男人中;有新伴侣的占到四分之三;在上个月有的人中,有新伴侣的也占到五分之三。这说明男人的多伴侣主要是一种“现在进行时”,而不仅仅是“过去完成时”。

与此同时,多伴侣的平均人数也在显著地增加。

 

表2:有过多伴侣的异性恋男人的伴侣平均人数在增加(人)

 

2000年

2006年

2010年

卡方检验

累计多伴侣总人数

2.48

3.23

4.31

.000

上年多伴侣总人数

2.08

1.93

2.36

.000

上个月总人数

1.47

 

总而言之,如果按照“一夫一妻、白头偕老”的传统道德来看,那么现如今的中国男人可真是“礼崩乐坏”了。

 

什么样的男人曾经有过多伴侣?

 

这也就是说,从终生累计的角度来看,具有什么社会特征的男人发生多伴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笔者把2000年、2006年河2010年的数据合并在一起进行Logstic回归分析,以求反映21世纪以来的时段特征。结果笔者发现:

按照实际发生率来看,多伴侣情况最多的是30-39岁的男人(45.4%);最少的是50-61岁的男人(22.9%);从发生多伴侣的可能性来看,前者是后者的2倍。其次多的是18-29岁的男人(37.3%),发生可能性也是50-61岁者的2倍。40-49岁的实际发生率是36.0%,可能性则比最老得人增加60%。

从婚姻状况来看,与未婚未同居的男人(发生率26.9%)相比,未婚同居者的实际发生率是63.9%,可能性比则是前者的6倍,离婚男人的实际发生率是60.1%,可能性则是6.8倍,再婚者的发生率是48.1%,可能性则增加4.5倍。

凡是曾经外出过夜的男性(发生率44.5%-53.1%),多伴侣的可能性比从不外出过夜的男人(发生率29.1%)增加65%到100%。

每周社交一次以上的男人(发生率47.1%)的多伴侣可能性,比不社交的(发生率31.1%)增加58%。

与职业和收入都最低的哪些男人(发生率25.5%)相比,中等阶层男性的实际发生率是40.9%,多伴侣可能性增加51%;而高阶层的实际发生率则是52.3%,发生可能性增加96%。

总结起来看,在21世纪以来,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来排列,那些终生曾经有过多伴侣的男人具有以下的普遍社会特征:50岁以下(尤其是30-39岁的人)、离婚或者同居或者再婚、外出过夜时间较长、每周社交一次以上、每天抽烟20支或更多、职业与收入是中层或高层、日常生活不太愉快、文化程度较高、是流动人口的、居住在城市的。

以上的分析结果有些不足为奇,但是综合起来可以说:年富力强的、婚姻不佳的、社会活跃的、中上阶层的男人是多伴侣的主力军。

 

2009年,什么样的男人更可能有多伴侣?

 

这可能是人们更加关心的问题。笔者使用2010年的数据来分析男人在调查之前的一年内的多伴侣情况(大约是2009年内),结果发现:

首先,男人的多伴侣情况日益跨阶层。年龄、城乡、流动这3个重要社会特征都没有对上年的多伴侣发挥显著的作用。这说明男人在2009年的多伴侣在这3方面具有普遍性。

其次,多伴侣来自多社交。男人的社交频率与喝醉酒的次数越多,发生多伴侣的可能性就越大,可以增加2.2-4.6倍,而且排列在诸因素之榜首。在男人世界中,社交与喝酒紧密联系在一起,标志着男人的社会活跃程度是2009年之内有过多伴侣的第一位影响因素。

第三,身边有女人,抑制多伴侣。如果男人当时已经有性伴侣而且住在一起,多伴侣的发生可能性就可以减少54%。反之,如果男人单独居住,多伴侣的可能性就会增加2.3倍。换言之,女性的共同居住成为抑制男人的多伴侣的强大力量。

第四,中等文化的男人,多伴侣最多。没上过学的男人在2009年中多伴侣的实际发生率仅仅是1.0%,小学与初中文化的男人的发生率则分别是13.9%和16.9%,其可能性则分别剧增11和13倍之多。可是高中与以上文化的男人的实际发生率却减少到14.2%,其可能性也减少到只是没上学者的6.8倍。此外在职业与收入方面,阶层越高,多伴侣可能性就越大。这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可以认为:那些文化不太高而职业与收入却比较高的男人,发生多伴侣的可能性更大。

总而言之,在2009年前后的中国男人里,无论年龄大小,也无论城乡和是否流动,只要是在社会上活跃的、不跟女人生活在一起的、读书不多钱较多的男人,那么他们发生多伴侣的可能性就会高于其他的男人。

 

男人的主体建构

 

虽然笔者是社会学家,但是也不能把一切多伴侣行为都归结为社会的作用。男人门自己的主体建构于个人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笔者队2010年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排除了各种社会特征的影响之后,男人自己选择的生活状况与自己的观念态度,都与发生多伴侣的可能性呈现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赞成婚前可以有性行为的男人的发生多伴侣的可能性,比不赞成的男人多98%。

觉得自己有性压抑的男人,与没有性压抑的人相比,多伴侣可能性增加91%。

自己认为自己的性观念开放的男人,比自认为不开放的人,可能性增加大约79%。

赞成婚外恋的男人比不赞成的,可能性增加68%。

此外,男人的日常生活状况也显著地影响他们多伴侣的发生率与可能性。

如果男人每天上网不到3小时,那么其发生率是13.8%;可是如果超过3小时,发生率就是23.3%,其可能性也是前者的2.7倍。

如果男人没有异性好友,那么多伴侣的发生率就只有6.4%;可是如果有,那么发生率就达到19.9%,其可能性也比前者增加51%。

如果男人是“单性别成长”(没有姐妹),那么发生率是23.0%,比异性成长(有姐妹)的男人(发生率14.7%)增加2.5倍的发生可能性。

 



[1] 民间习惯叫做“一夫一妻制”,但是夫妻强调的是正式结婚,结果没有正式结婚的包二奶就不能算作违反“一夫一妻制”。因此严格的学术术语应该是专偶制,就是只能有一个性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