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有佳人马文豪:汶川大地震:凸显中小学生安全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0:53

汶川大地震:凸显中小学生安全问题

 


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万人鲜活的生命,也让活着的人们经历了一场对生命无上价值的深刻体验。特别是地震中垮塌的校园里缕缕血迹,激发起人们对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强震之后,应当如何弘扬灾区人民用生命和力量写成的抗震救灾精神?怎样继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以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这是汶川大地震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严峻问题。

一、汶川大地震是一堂沉痛的安全教育课

1.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薪火相传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席卷了巴蜀大地,也震撼了中国、震动了亚洲、震惊了世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做出救灾工作指示,温家宝总理立即飞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灾区军民立即就地开展自救互救,全军和武警部队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驰援灾区,全国各地立即调拨救灾物资、派出专业人员奔赴灾区抢险,全国人民乃至港澳台及海外侨胞以各种方式捐献爱心、支援抗震救灾。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展现,也是中华民族饱经苦难而坚忍不拔的光辉写照。这一切被凝聚成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坚定了灾区人民互助友爱、自强不息的决心,也鼓舞了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信念,同时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同情、支援和尊重,已经汇聚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用抗震救灾精神鼓舞广大青少年学生奋发向上,鼓励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唤起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人类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与各种灾难包括自然灾害抗争的奋斗史。自然灾害是自然力造成的灾害现象,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其中,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大、死亡人数最多。为在全世界扩大减灾共识,第42届联大曾通过第169号决议,将20世纪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第44届联大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我国也是各种自然灾害的高发区域,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最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自然灾害应急体系的建设,国民的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在汶川大地震的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学是培育国民科学素养、实施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必须从灾难中吸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做到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3.重新审视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

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小学校园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垮塌的校舍无情地夺去了无数含苞欲放的鲜活生命,让多少人为此心痛而长久难于释怀。大地震毁坏校园,灾区学校被迫长期停课,并且严重影响到了2008年普通高考。据通告,四川的成都市、德阳市、广元市、雅安市、阿坝州等地40个县(市、区),甘肃的陇南市、甘南州17个县(市、区)2008年普通高考已被迫延期举行。强震之后,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灾区的复课情况,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有些人还对灾区校舍的建筑质量提出了质疑。实际上,近年来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各种中小学生伤害事件,包括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火险、溺水、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毒品危害、楼梯拥挤伤亡、校园暴力等呈上升趋势,而且表现出几个方面的特征:(1)农村成为校园安全事故的多发地区。其主要原因是这里的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备,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多数学校安全管理存在明显漏洞。(2)低年级学生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安全知识都比较欠缺,自我防护能力比较差,很容易招致伤害事故。(3)校园内伤害事故增多。这些事件主要包括绑架、爆炸、持刀伤害、放火、性侵犯等,一些不法分子出入校园,个别教师道德沦丧,经常酿成校园伤害惨案。(4)在时间上,节假日是溺水、自杀等事件的多发期,白天多发交通、溺水、踩踏和学生斗殴等事故,晚上则易发煤气中毒、少数犯罪分子入室侵害等事故。(5)上下学路上、江河水库和学校及周边正在成为学生伤害事故的多发地点。(6)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是多数事故的重要根源。把握这些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增强中小学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

二、强化管理是中小学安全工作的关键

1.增强对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应急能力是各国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相关规定,国务院减灾部门紧急启动国家Ⅰ级救灾应急响应,随即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卫生部、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商务部、以及农业部、水利部、安监总局等相关部门相继宣布启动Ⅰ级专项应急预案,使得抗震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井然有序地开展起来。中国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受到了汶川大地震的严格考验,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06年1月,我国已经制定并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与总体预案相配套的,还有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时由主办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等。2005年10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已在国务院备案并向全国发布施行。这项预案除国务院统一要求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以外,还根据教育系统的特点补充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考试安全两项应急预案,形成了六大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体系。当前,各级中小学校都要以抗震救灾为契机,加紧完善本单位的安全应急工作机制,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和完善学校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充分依靠广大师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活动,不断增强学校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安全管理制度

为加强中小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教育部于2006年正式颁布实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号)。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学生安全管理的法规,也是第一个以10位部长令的形式发布的学生安全管理类文件。其主要内容是:(1)规定了中小学安全管理的主体及其职责和要求。《办法》既有关于校内安全管理的制度与要求,也有对校园周边安全管理的职责与要求;既规定了教育部门与学校的安全管理职责,也规定了其他相关部门的责任。(2)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办法》设专章规定了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校长负责制、门卫制度、校外人员的登记或者验证制度、危房报告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宿舍安全管理制度、校车管理制度等,内容十分全面。(3)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安全工作规范。比如,针对一些地方频发学生溺水死亡情况,要求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戏水、游泳的安全卫生教育;针对集中上下楼梯时易造成学生踩踏事故的问题,要求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并安排人员巡查;针对校外体育运动易发生危险的情况,要求学校组织学生跑操要避开主要街路和交通要道;针对当前校车良莠不齐、管理混乱状况,对校车安全管理做出了统一规定;针对住宿生安全问题,特别要求学校针对女生宿舍安全工作的特点加强管理等。教育部第23号令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各级学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学校校长要担当起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各级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也要加强对于中小学安全工作的督导检查,督促学校把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3.明确学校对中小学生负有的安全责任

近年来,随着学校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如何界定学校在学生安全伤害事故中的责任,成为困扰不少学校管理者的难题。对此,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发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2号),对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划分、事故处理的程序、事故损害的赔偿及事故责任者的处理等重要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12号令明确界定了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应当负有责任的12种情形。包括:(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2)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3)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有关标准、要求的;(4)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安全措施的;(5)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6)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7)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注意的;(8)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9)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10)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11)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保护而发生伤害的;(12)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上述规定十分具体而明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们在保护受伤害学生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了学校和事故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当然,从强化安全管理的角度看,学校领导不仅要关注12号令中的那些免责条款,更要熟知其中的问责条款,以增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三、加强教育是中小学安全工作的核心

1.安全教育是现阶段中小学安全工作的有力抓手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公共安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安全教育内容及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此,200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从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实施途径、保障机制等方面搭建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框架。其重要意义在于:(1)落实《纲要》是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陆续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中小学安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要求。另外,在国务院关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及《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均提出要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不断增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当前,积极落实《纲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救护能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落实《纲要》是促进中小学安全教育规范化的需要。血的教训多次告诫我们,只要安全教育到位,只要学生有了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许多灾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纲要》针对我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中的一些漏洞,从国家层面规划和明确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过程,这有助于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3)落实《纲要》是构建中小学安全教育保障机制的需要。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中小学安全教育文件,对处理相关具体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文件大多针对某一方面或者某些突出问题而出台的,不能形成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全面系统的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途径、保障机制等做出了系统、全面的规范和要求,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政策保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为建立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2.实施模块化教学是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基本形式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分类,公共安全事件包括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和其他等六个类型。如何做到这些内容在学校安全教育中常年不断线,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而有所侧重,是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的关键。《纲要》根据上述分类,相应地确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六大模块。即: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同时,《纲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四个学段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侧重了解危险的存在,知道躲避危险和求生、求助的简单方法与技能;小学高年级学生侧重认识危险及危害,形成躲避危险的意识,掌握躲避危险的基本方法;初中生侧重了解与安全有关的基本知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确保安全的基本方法;高中生侧重理解与安全有关的基本方法,形成自觉抵制可能引发安全事件的意识,确知应当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救助别人。

3.构建保障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是各种灾害的多发区,也是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2006年第17个国际减灾日就把主题确定为“减少灾害从学校抓起”。深入开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常识,养成正确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良好习惯。这对于预防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必须继续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的有关规章制度,抓紧构建保障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这些工作包括:一是安排足够的公共安全教育的时间,确保完成《纲要》所规定的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并适时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的实践演练。二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图文资料,加强学校公用图书馆建设,促进安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安全教育列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公共安全教育水平。四是推进校本安全教育研究,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加强对安全教育的评价与督导,重点评价学生安全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安全习惯的养成状况,以及学校安全教育活动安排、安全教育资源配置、安全教育实际效果等内容,并把考核评价结果多做教师和校长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