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勇士最强异能兽:弘扬沫若精神 推进沙湾和谐文化建设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57:23
郭沫若生平介绍
作者:...    沫若文化来源:沙湾宣传部
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学名开贞,于1892年11月16日(农历壬申年九月二十七日)出生于观峨乡沙湾场(今沙湾镇沫水街)。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界泰斗,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一生充满传奇,早年留日学医,曾为新文化欢歌呐喊,参加北伐战争,后因写著名的“讨蒋檄文”流亡日本。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别妇抛雏,返国从事民族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他还曾担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为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作出了积极贡献。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文学作品,完成了诸多影响后世的史学、古文字学论著和浩繁的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的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韩、俄、英、德、意以及世界语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
郭沫若与文学艺术 郭沫若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郭沫若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女神》以崭新的思想内容、豪放的自由诗体,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为我国现代诗歌开创了新的诗风,为自由体诗开拓了新的天地。
为读者所称道的郭沫若的传记文学,如《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猫》、《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洪波曲》等,在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中,具体地描述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学术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真实地记录了郭沫若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潮流中不断前进的生活道路。这些传记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研究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的珍贵文献,在艺术上也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郭沫若“是中国新史学研究方面最有成绩的学者,又是杰出的新文学作家,因此也是最具有写作历史剧的完满条件的人”(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他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剧作,在历史剧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郭沫若的历史剧,以豪放、热烈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形成了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戏剧含有丰富的情感,如同他的热情奔放的诗歌一样。他的戏剧,可以作为抒情的散文诗来读,清新瑰丽,荡漾着感情的微波。他在塑造古人形象时,从不采取客观描写的态度,在不违反人物特定的历史和阶级内容的条件下,往往在历史人物身上注入了更多的主观性,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融化在艺术形象里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大体保留了他过去历史剧创作的风格,坚持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具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在历史剧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上,作者作了新的有益的探索。
郭沫若与学术研究 郭沫若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的学术研究大体可以作如此划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以甲骨文和青铜器等古文字、古器物为基础,进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一面配合历史剧创作进行历史人物研究,一面纵论先秦诸子思想学说;50年代主要精力放在古代社会分期问题和古籍整理方面,60年代则以历史人物研究与历史剧创作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在50—70年代的20余年间,随时都有对于古文字、古器物的单篇考释或研究论文发表。
1928年2月,郭沫若再次东渡日本。此一去,海外十年,郭沫若一连写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古代铭刻汇考》、《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殷契粹编》等重要学术论著,成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拓者,奠定了他在甲骨文、青铜器研究领域的崇高学术地位。抗战期间,他又在学术研究上写出《屈原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历史人物》。晚年,他留下了学术论著《奴隶制时代》、《管子集校》、《李白与杜甫》和大量文物考古论文。
郭沫若与中国革命 “郭沫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他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五四”时期,郭沫若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他是第一个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贡献。1926年,曾应毛泽东之邀,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同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前夕,写出《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檄文,产生巨大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共。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战期间,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当时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是第一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农民战争的专题论文。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及其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郭沫若与中外交流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郭沫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相继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主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1954年以后,连选连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69年以后,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49年—1959年的10年间,郭沫若连选连任世界保卫和平理事会副主席(主席为约里奥?居里),“一直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不曾间断”。在国际交往中,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郭沫若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被前苏联及东欧各国科学院授予院士或荣誉院士称号。
2007年沫若文化建设十二项重点工作
一、继续开展沫若文化研究工作。提炼 “沫若文化”、“沫若精神”的内涵、精髓,做到“主题突出、表述准确、语言精炼、易于传诵”。2007年12月底前完成。
二、抓好郭沫若创造性教育思想研究。完成《世界文豪郭沫若》的编印、出版、普及工作,重点研究郭沫若的创造性思想和教育观与当前教育改革的联系。开展沫若文化伴我成长主题系列活动。2007年10月底前完成。
三、加大沫若文化宣传力度。重点在沙湾新闻网开设“沫若文化”宣传专页,与乐山师院郭研中心、北京沫若故居网页实现友情链接。2007年6月底前完成。
四、完成文豪路“七星楼”楹联的征集和镌刻。2007年12月底前完成。
五、设置文化旅游公益宣传牌。在成乐高速公路绵竹与辜李坝交界处设立沙湾标识、标牌;在沙湾与市中区交界处设置“沫若故里—沙湾”宣传牌、在苏沙路苏店儿处设置沙湾宣传牌、更新苏沙公路三面广告牌;在丰都庙收费站装配旅游宣传广告牌。2007年12月底前完成。
六、征集沙湾城市形象标志和旅游文化的宣传口号。2007年12月底前完成。
七、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港口路、滨河路三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石子西路市政工程改造、港口路新区和滨河路三期开发等“沫若故里文化城”建设项目。2007年12月底前完成。
八、年内编制完成沫若故居文物保护规划和沫若故居景区控制性建设规划。2007年12月底前完成。
九、抓好沫若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做好沫若文化系列商标的保护和使用。2007年11月底前完成。
十、做好沙湾城区有关地名、街道名的考证工作,对个别地名和街道名,可根据郭沫若有关作品内容予以更改。2007年10月底前完成。
十一、广泛征集有关郭沫若的文物、资料,充实沫若故居博物馆展室陈列内容。2007年12月底前完成。
十二、抓好沙湾区图书馆的开馆工作,进一步收集、完善馆藏书籍。2007年12月底前完成。
弘扬沫若精神  推进沙湾和谐文化建设
沙湾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先 斌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我们打造“实力沙湾”、“活力沙湾”、“魅力沙湾”、“和谐沙湾”的内在要求和必备条件。当前,我们要把建设沙湾和谐文化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将弘扬沫若精神融入和谐文化建设之中,在和谐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我们的特色。
一、建设和谐文化,对沙湾发展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将为沙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打牢全区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建设乐山“经济活力强、人居环境好、文化品位高” 的工业强区和文化旅游区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人心更加思进。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将能增强全区人民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弘扬民族精神,就能进一步激发全区人民的爱国之情,而爱祖国,必定爱家乡。前进中的沙湾尽管不是十全十美,但只要我们深情地挚爱这片土地,我们就会看到家乡美好的未来和希望,就会增强促进沙湾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是遇到暂时的困难时,我们就会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百折不挠,奋力拼搏。沙湾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全区21万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就是要使沫若故里犹如《美丽的沙湾》歌词所云:这里的今天充满生机,这里洋溢着奋进的激情。
(二)社会更加和谐。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沙湾和全国各地一样,社会总体是和谐的。但处于当前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之际,又难免出现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就能使这些矛盾和问题一如继往得到正确舆论引导,合理解决,就能及时化解一些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就能帮助把影响沙湾和谐安定团结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和谐文化建设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为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沙湾是文化之乡,底蕴深厚,铜河文化和沫若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沙湾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在继承我们优秀的地域文化遗产的同时,生产更多反映时代风貌、回答现实问题、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当我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创造的文化产品越多越好,沫若故里21万父老乡亲精神生活就会越丰富、越充实。
二、弘扬沫若精神,创造沙湾和谐文化品牌
什么是文化,何谓沫若精神?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沙湾和谐文化建设和沫若精神弘扬、沫若文化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后者完全融于前者之中。过去我们对沫若精神有过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汇集近期全区各界人士的思索和智慧,我们初步将沫若精神概括为如下几句话以供商榷,即:赤诚热烈的爱国、爱家乡精神,勤奋求索的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严谨缜密的科学精神,豁达开放的包容精神。以上表述我们在沫若文化建设中还将进一步修正、丰富和完善。
弘扬沫若精神,关键是帮助我们解决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问题。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精神支撑的人将是行尸走肉。沫若先生为什么能对家乡、对国家、对人民有意义深远的巨大贡献,关键在于他有崇高的理想,有激越的情怀,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我们也许不能像沫若先生那样著述丰富、名闻遐迩,但我们完全能弘扬他的精神,用一代伟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促进沙湾和谐社会的建设。
弘扬沫若精神,要落实到沫若故里文化城建设上,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的扎实推进上。最近,区上召开了沫若文化建设座谈会,征集了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镇、村(社区)等社会方方面面人士的意见,集思广益,对形成来年工作思路和提出具体项目大有裨益。这种有的放矢的研讨,为今后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示范。
沫若文化,重在建设。既然我们已将“沫若文化”作为我们的区域文化品牌,我们就必须将它打造好。我们要通过沫若文化建设项目的推进、实施,使沙湾城乡充满沫若文化气息,让这个城市有鲜明的文化印记。我认为,当前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一是沙湾重要入口处的文化建筑物设置。既然要让人“走进沫若故里,感受文豪风采”,那就要给人以良好深刻的第一印象;二是交通主通道沿线可否考虑设立一些文化旅游公益广告牌,借鉴许多城市的经验搞广告位有偿拍卖,既筹措经费,又丰富公路文化,同时让来客进入沙湾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欣赏沙湾的过程;三是城市建设在进展较快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建筑个性化、艺术化。要努力在建筑工程中广泛运用沫若文化的元素,让城市之魂鲜活而生动。四是加强沫若文化的宣传普及,不了解郭沫若,不懂沫若作品,绝对抓不好沫若文化建设工作。我们要倡导读郭沫若原著,多开展社科学术研究,让沙湾产生更多的“郭研”专家。同时普及弘扬沫若文化应从娃娃抓起,《少年郭沫若》、《中国文化战线的又一面旗帜——郭沫若》等书应尽快付印使用,《走近郭沫若》、《沫若故里沙湾行》应充分发挥其价值,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五是大力发展沙湾文化旅游产业,早日创建成省级文化先进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故居和美女峰、葫芦溶洞等近期能现实打造的景区要加紧开发,而重中之重又在招商引资,而关键又在运用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这项工作。招商引资一举成功的往往较少,要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同时要开发郭家老酒等旅游纪念品,让沙湾的好产品走出沙湾,远近驰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沫若先生和我们一样热爱屈原,我们在沫若故里文化城建设的艰苦实践中,应像屈原一样求索不止、追求不止、奋进不止,我们坚信,沫若故里文化城建设终有一天能迎来质的飞跃。
三、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抓好宣传思想工作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用了较长篇幅阐述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础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沙湾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
抓好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沙湾人思想共识。沙湾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是有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是知荣明耻的,是有沫水一样胸怀和炽热情怀的群体。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铜河文化,很快就将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地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但毋庸讳言,和每一个地方一样,传统文化和远古精神遗产中往往夹杂了少量阴暗、落后的东西,比如极端个人主义,比如享乐主义等等,这体现在我们一些工程受阻等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事情当中。有了这些东西并不要紧,因为人是可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不断完善自己的,这就需要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优势,树正气、煞邪气,多树正面典型,以先进带后进。比如你阻工,我们就宣传支持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的优秀典型。让周围的人都明了真相和荣辱,让舆论迫使你转变。
抓好宣传思想工作,其次是要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过去我们采用了赠送明信片、免费发送公益短信等许多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以后我们将创新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将这一工作引向深入,包括郭沫若的美德我们也将汇总概括,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真正使大家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同时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和谐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沙湾人民的和谐创建主体作用,开展诸如“青年志愿者促和谐”、“促进充分就业,建设和谐沙湾——搭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厂区园林化、无害化——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等主题活动,让和谐的习习新风吹拂铜河两岸。同时要利用好各级精神文明单位创建这一有效载体,在创建中把和谐创建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行单位不和谐就一票否决,强力推动和谐创建工作。
抓好宣传思想工作,再次是要坚持正确导向,为沙湾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要努力将全区人民导向建设实力沙湾、活力沙湾、魅力沙湾、和谐沙湾的壮丽事业中,消除不良情绪和思想障碍,消除影响沙湾前进的噪音、杂音。一是我区新闻媒体要高扬主旋律,发挥“喉舌”作用,让受众倾听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特别要让沙湾群众了解、支持区四大班子按中央方针、政策和上级要求所进行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从而把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意愿和行动;二是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宣传优秀典型,特别是基层干部和普通党员中的好干部、好党员,引导全区人民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三是要加强对外宣传,组建沙湾区新闻通讯报道组,既注重外宣稿件的数量,也注重质量,努力提升沙湾整体形象;四是要科学、适度进行舆论监督,以爱护人、关心地方为出发点帮助改进各种不足;五是要发挥区社科联作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以及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课题,进行社科研究,让更多的社科成果造福沙湾人民;六是要繁荣我区文学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区的作家队伍即将在区文联的领导下成立沙湾区作家协会,同时出版文学季刊,建立富有沙湾特色的文学阵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建设和谐文化,最终要依靠人。要在党的领导下,调动好人的积极性,使我区和谐文化建设抓出成果、创出特色。三军易得,人才难求,要发现、培养、引进、爱惜、使用好文化人才,让他们在沙湾和谐文化建设中施展才华,做出贡献。同时任何事业仅凭少数人的热情最终将是纸上谈兵,更要调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和谐文化建设的热情,万众一心,建设沙湾和谐文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也应如此,而沙湾和谐文化正包含了这样一种理念。让我们在和谐文化的引领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胼手胝足,奋力拼搏,创造我们沙湾更加和谐、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区召开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活动工作会
 
12月20日,我区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活动工作会在德胜科技大楼会议室召开。区委书记伍定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袁仕伦就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活动准备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区委副书记王大强主持会议。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文明,区政协主席周大伦,区委常委李旭红、雷静、刘方武、杨登廷、罗红、张德全、陈红军等区领导出席会议。
伍定在讲话中指出,2012年11月16日是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办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紧急行动起来,以临战的状态、饱满的热情和激昂的斗志,积极参与和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把纪念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实效、办出影响力,提升沙湾在全省全国的形象。
伍定指出,传承、弘扬沫若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举办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活动,是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举措,是展示沙湾人民开拓进取、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是借力名人品牌,提升沙湾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沙湾开放合作、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要把举办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活动作为明年工作的统揽,作为建设乐山“两化”互动先行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作为改善民生、集聚民力的重要内容,按照“早(策划早、经费筹措早)、高(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新(观念新、措施新)、实(取得实际效果)、好(社会反响好)”的总体要求,集全区之智,举全区之力,统筹抓好各项工作,奋力推动旅游、文化、城市、产业互动发展,最终实现“环境大改善、形象大提升、经济大发展”的目标。
伍定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解放思想、创新举措,以超常的思维,过硬的作风,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纪念活动圆满成功。一要突出沫若文化这个特色,进一步挖沫若文化内涵,打好名人这张牌,使纪念活动更有品味、更有特色、更引人入胜。二要突出招商引资这个实效,精心包装一批项目,重点推出一批工业、农业、交通、城建、旅游、文化等招商项目,通过以会招商、以商招商、上门招商等方式,与企业广泛接触,增进联系,提高项目签约率。三要突出展示形象这个关键,通过纪念活动展示沙湾新形象、投资新环境、干部新风貌。各级干部必须听从指挥,统一步调,忘我工作,不辱使命,彰显精气神,展示新风貌。四要突出宣传舆论这个载体,分阶段分批次推出宣传文章,大力宣传郭沫若及其为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大力宣传沙湾加快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力宣传沙湾加快建设“沫若故里?生态家园、四川经济强区、中国西部不锈钢城”的美好前景;大力宣传举办纪念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丰硕成果,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扩大宣传声势,力争在全省全国范围形成较大影响。
伍定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顾全大局,提升创新力,强化执行力,打好总体仗,既分工实施又相互配合,全力抓好各项工作,确保取得实效。一要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企业和涉及到的村组、社区要树立一盘棋观念,坚决服从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创新举措,攻难克难,对组委会交给的工作任务,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保质保量完成。二要高标推进,按照“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各工作组要主动作为,开阔视野,提高站位,确保各项工作高起点、快推进、反响好。环境优化、接待联络、安全稳定等工作组要缜密思考,做实做细各个环节工作,确保万无一失。三要奖惩逗硬,实行问责制和通报制,活动督办组每周要召开一次督查会,每旬要进行一次通报,保证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落实。
袁仕伦要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创新举措,狠抓落实,着力强化责任落实,强化督查,强化协调配合,强化全民参与。同时,要加强组织保障,大力营造氛围,全力改善环境,切实抓好安全维稳,把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活动办成一个圆满成功的盛会,为推进沙湾经济社会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工作会上,相关工作组、乡镇、部门负责人及企业代表与区长袁仕伦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参加会议的还有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垂直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驻沙部队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乡镇和区级部门的股级以上干部,部分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主任,区境内部分企业负责人。
关于征集“沫若精神”“沫若文化”内涵的启事
为更好地弘扬沫若精神、研究和开发沫若文化,在世界文豪—郭沫若诞辰115周年之际,乐山市沙湾区沫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沫若精神”、“沫若文化”内涵。具体事宜如下:
一、征集时间:从即日起至2007年7月31日截止。
二、征集要求:
1、集中体现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集作家、诗人、戏剧家、书法家、考古学家、翻译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定位;体现“沫若精神”和“沫若文化”丰富深邃的内涵。
2、应征内容要做到主题突出、表述准确、语言精练、简洁明快,便于记忆,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3、应征作品字数分别控制在50字左右。
三、奖励办法:
1、区沫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将于8月上旬组成专家评审组对应征作品进行评审,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并报区上审定后适时向社会公布;
2、两项征集活动每项选取三件入围作品,并对其创作者颁发纪念证书,其中被采用的创作者获奖金600元/条;
3、部分参选作品在“沙湾新闻网”上登出。
四、联系方式
应征来稿请寄中共乐山市沙湾区委宣传部,也可通过沙湾新闻网(http://sw.leshan.cn/)或发邮件(以发邮时间为准)直接上传应征作品。
电子邮箱:swxcbllg@126.com
咨询电话:0833—3441305
传真:0833—3441182
我区召开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筹备工作座谈会
 
为弘扬传承沫若文化,打造沫若品牌,12月14日,我区邀请郭沫若之女、北京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平英和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会长章玉钧,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辉等专家举行座谈会,共同商讨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筹备工作。区委书记伍定,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罗红,副区长刘淑玉出席会议。
座谈会上,大家就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的计划安排进行了交流。伍定说,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是提升沙湾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区委、区政府的决心和干劲都很大,希望各位专家大力支持、出谋划策、助沙湾一臂之力,共同做好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打响沫若文化品牌,提升沙湾文化软实力,为把沙湾建成“沫若故里.生态家园”、四川经济强区、中国西部不锈钢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郭平英表示,北京郭沫若纪念馆将尽全力在丰富馆藏、工作筹备安排等方面支持做好此次活动。
在座的专家学者纷纷表示,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的系列活动设想内容丰富、立意高、想法全、有激情、有理性,是弘扬沫若文化,实现文化强区,促进沙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次重大活动。建议我区加强与北京郭沫若纪念馆的沟通协调,将活动开展得圆满成功。
随后,伍定还与在座的专家学者互赠了有关郭沫若的相关书籍,并陪同郭平英一行察看了施工中的郭沫若故居博物馆、沫若文化苑。
乐山郭研专家、学者会聚沙湾研讨和评审“沫若文化、沫若精神”内涵
为了纪念一代文豪郭沫若诞辰115周年,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沫若文化。9月29日,“沫若文化、沫若精神暨七星楼楹联应征稿件”评审会在沙湾召开。此次评审会由乐山市沙湾区沫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主办,乐山市委宣传部、乐山市社科联、乐山市文联、乐山市文化局、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乐山师范学院等单位的20多名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沙湾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先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淑玉,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旭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徐波,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淑玉主持。
区沫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年初将“沫若精神”、“沫若文化”内涵和七星楼楹联的征集、宣传工作作为2007年沫若文化建设和纪念郭沫若诞辰115周年重要的一项工作。6月中旬以来,通过邮寄征集启示、在沙湾新闻网、沙湾电视台以及向手机用户发布征集公告等形式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沫若精神”、“沫若文化”内涵和七星楼楹联。共收到应征稿件48件,其中沫若文化、沫若精神内涵应征稿件26件、七星楼楹联应征稿件22件。
会上,乐山郭研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沫若文化和沫若精神内涵”和七星楼楹联应征稿件开展交流和讨论。专家和学者们认为,沫若文化是沙湾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是沙湾最具优势的独特资源。沙湾区委、区政府和沙湾沫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把征集沫若文化和沫若精神内涵作为弘扬沫若文化的重要工作来抓,抓住了“牛鼻子”,这是促进沙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必将给沙湾这座城市注入更多的文化气息。
专家和学者们在会上就应征稿件分别发表看法,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分别评审出了3件入围作品。
最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先斌首先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发表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同时指出沫若文化是沙湾的骄傲,是沙湾必须高举的旗帜。弘扬和传承沫若文化,是我们作为沫若故里人,责无旁贷的事情。近年来,为实现在2020年将沙湾城区建成具有较高品味的沫若故里文化城的宏伟目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实施了一大批沫若文化建设项目,丰富了全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鼓舞了全区人民建设和谐美好沙湾的斗志,也使沙湾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先斌强调,在文化事业建设上,只要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敢干就是胜利,实干就有收获。要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推进沙湾从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的跨越,为把沙湾建成“经济活力强、人居环境好、文化品位高”的工业强区和文化强区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植根沫若精神   培育校园特色文化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典型材料
关键词:四川乐山沫若中学 沫若文化     培育      校园特色文化      着眼未来
师生共创共享
一、理论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一个学校由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培育成的较为稳定的连续的学生精神和行为格调以及由此衍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它以校园环境、教学活动、文体活动、校园生活等为载体。它主要体现为环境、氛围和风气。
校园文化是整个学校存在、发展方式的总和。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并且它是潜移默化、代代相传的,因而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和较稳定的延续性。同时,由于其载体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因而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和社会文化大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文化尤其是社会主流文化势必通过渗透成为校园文化的基础,并且成为校园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推动学校管理和改革,能极大地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能规范并主导学校师生的言行,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
正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稳定的、持久的影响力,所以凡有远见卓识的校长和他带领的学校都会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力图使之积淀为一种丰厚的校园文化精神,最终构建为体现一个学校全体成员共同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灵魂,并最终用它规范师生行为的文化追求,影响和主导师生的价值取向,支撑师生奋斗的精神力量,增加学校的凝聚力。
二、特色思路:
我校创办于1957年,地处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四川省乐山沙湾镇。1997年,由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03年获得“四川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称号。
回顾我校年轻的历程,尤其是以郭沫若先生的英名为学校命名的短短十年间,我校闯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不平凡之路,形成了今天的教学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有一定规模、有鲜明办学特色、有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有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的良好局面。是特色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助我校驶上了学校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快车道。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便确立了“创一流,建名校”的目标。而名校必须要有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因此,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程来抓,并且在建设这一工程时,不搞急功近利、流于表面的“政绩工程;不搞三天两头热、缺乏连贯性的“即兴表演”;不搞排斥社会主流文化,一厢情愿的闭门造车;也不搞学生干、老师看主体单一的“独脚戏”。从更名沫若中学伊始,我们便确立了“植根沫若文化、创办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努力挖掘郭沫若文化和精神的丰厚底蕴,建设以沫若文化为主题背景的特色校园文化。
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在创建所谓“特色”时,往往盲目照搬,浪费资源,以至于邯郸学步,弄得个什么也没学成,反倒把自己的一点可怜东西也丢失殆尽,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校地处乐山、峨眉山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三角地带,同时又是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郭沫若故居依然完好无损,离学校仅百米之遥。郭沫若这位我国现代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这些已是定论),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教育理论家,他一生都十分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并把它同中华民族的掘起、国家的兴旺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许多关于教育的论述中精辟而丰富的教育思想所体现出来的超越时代的先进性,更是我们教学科研和教学实践的至宝。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不仅是我们沙湾人的自豪,更应成为我们的文化宝库。基于此,我们提炼了以下思路:
1、以沫若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打造校园特色文化的品牌。
2、以沫若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为契机,带动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热潮,努力寻找沫若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及我校实际的契合点,从而走特色教研之路,使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做“教育家”,更要成为高品味的“文化人”。
三、特色举措:
根据既定的“植根沫若文化、创办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我们采取了一些特别举措:
1、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成立了“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郭沫若教育思想研究室”,在教师中聘请教研员,“郭研室”得到了“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的支持,被授予“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郭沫若教育思想研究实验室”,学会副会长扬盛宽、副秘书长张明军担任特聘研究员,并多次为我校教师作“郭沫若教育思想研究”专题报告。
“郭研室”经过提练,以郭沫若的“批判师道尊严主张尊重儿童人格……主张教育应当顺乎儿童心理,反对不尊重儿童认知心理规律,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和施加过重负担”,“对青少年学生应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主张创造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天才’教育观”等为主要教研内容,把研究的成果择班进行试点,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郭沫若的教育思想,探寻现代教育规律。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本校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的热情和科研水平,而且还形成了用教研指导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和拓展教研的良性循环。
2、深入开展“读郭沫若书,传承沫若文化,弘扬沫若精神”的活动。为了使这一活动得到具体而有效的实施,学校责成郭沫若教育思想研究室和语文组组织教师编选了校本教材《郭沫若诗文选读》,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品读,并辅以教师引导、读书心得评比、交流、演讲等形式加以深化,每年秋季入学之初由郭沫若教育思想研究室主持,新生进行“传承沫若文化,弘扬沫若精神”的入学教育活动。组织新生参观沫若故居,听专题报告,写心得体会。在进行高二后,引导学生读一些校本教材以外的郭沫若的诗文,使学生更深刻而全面地理解郭沫若的思想和精神,激励学生向郭老学习,做一个勤奋、上进、有远大目标、勇于创造的新时代中学生。
3、建设以沫若文化为主要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校园文化载体。
一个学校文化氛围的浓厚与否不仅是这个学校育人环境优劣的重要衡标,还应当是这个学校自身品味与档次的重要标志。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属于“这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也应当有“校本”特色,我校立足于“传承沫若文化,弘扬沫若精神”这一基本前提,全力打造“沫若文化”品牌,这就是以沫若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主题校园文化。
(1)、借伟人之名为学校更名,不仅表达郭老故乡人以郭沫若为自豪的衷情。更寓示着我们把“传承沫若文化,弘扬沫若精神”的火种保留下来,代代相传。
(2)、在校门两侧的墙体上,以郭沫若老先生从艰难出生、幼年求学、留学日本到回国参加革命、解放后参加共和国的建设和领导工作等光辉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和生平、创作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十幅浮雕赫然在目,为仅成为全校师生经常流连瞻仰的校园文化载体,也是校外参观访问者驻足欣赏的艺术品。遒劲的文字、生动的线条,经典浓缩的内容再现了郭老光辉而寓于传奇色彩的一生。
(3)、进入大门,越过一条宽阔的大道和一个多功能球场,有一片整齐的四季常青的小树林,小树林前高高耸立着一个铜像,铜像目光炯炯,直视远方,手握方寸书,心怀天下文,这,就是郭老先生的全身铜塑像:铜像底座矗立在一片绿草之中,四周四季都摆放着盛开的鲜花;绿草中间用常青树植出了“英才辈出”的字样,俨然郭老的殷殷期许;每过此处,抬头仰视郭老深邃目光,怀想郭老激越一生,会令人心潮澎湃,顿生奋起之心。我们的新党团员宣誓仪式,都选在铜像下,别有深意。
(4)、创立了“沫若文学社”,弘扬郭沫若先生的文学精神。作为鲁迅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又一面旗帜,郭沫若的文学成就令后世景仰、追慕。我们成立了“沫若文学社”,就是要弘扬其文学精神。文学社下还特别设立了“沫若诗社”和“沫若剧社”两个小组。“沫若诗社”除了辅导其社员学习新旧诗的创作,还开展诗歌朗诵表演活动;“沫若剧社”排演了郭老的一些经典剧目或精彩片断,同时还排演同学们自己编创的剧目;文学社有自己的刊物,取名“新太阳”。“新太阳”是郭老先生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和词汇。以此命名,既有对郭老的纪念,同时也是希望能身体力行地实践郭老先生的创造思想“读书何所为,所为能创造”,“我们要去创造一轮新鲜的太阳”(郭沫若语);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也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了几朵四季开放的鲜美小花。
(5)、学校举办一年一周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除了舞蹈、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外,必有一固定的传统节目:“沫若杯”诗朗诵大赛。朗诵郭老的名诗,朗诵师生创作的诗歌。《峨眉山上的白雪》总是那样荡气回肠,“天上的街市”也是那样令人神往,《女神》的涅槃与再生还是如闪电把心胸照亮,《炉中煤》依旧象焰火灼热我们的胸膛。这些郭老的经典名诗,时常回荡在学校上空,回荡在老先生的故里,与峨眉山的松涛呼应,与大渡河的沉吟共鸣,把沫若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校园,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6)、创制校歌,鼓舞士气,增强学生以校为荣的自豪感。我们的校歌是在教师中征集提炼的歌词,由四川音乐学院专业曲作家谱曲而成。歌词唱出沫若故里人的自豪与激情,唱出了莘莘学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峨眉山下,大渡河旁,沫若故里文化故乡……”在每周一早晨升完国旗,唱完国歌后,我们全校师生照例高唱校歌,意气风发,乐观向上。
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广播站、艺术墙、英语沙龙、黑板报等多种载体,渲染校园文化气氛;甚至我们还给学校每一幢楼取上一个雅致的名称,如三幢教学楼分别中“启智楼”、“化雨楼”、“园艺楼”,女生宿舍叫“蕴秀楼”,男生宿舍叫“卧龙楼”……这些小小的细节也无不体现出我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于无声处默默育人。
总之,随着现代教育对“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的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教育已更有一种着眼未来的精神。校园文化这一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的校园存在方式,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每个师生尤其是校长的重任。也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我校才会在短短的几年中,成为一所名扬巴蜀卓有特色的省级示范校。
郭沫若故居
作者:枫叶

山环、雾气、水抱沫若故居

跨进沫若故居
二十年代的沫若走来
笑貌依旧
只是没戴眼镜
(那时学识还不渊博)
书房有吟咏声
有当年的踱步声
有吟唱地球颤抖的声音——
“地球哟,母亲”
绥山馆,后院
樱花正逢秋季
从遥远海那边国度漂来的樱花啊
你不会寂寞
月明风清时
绥山馆有读书声伴你
还有那支残红泪干的蜡烛
在一定距离长明
照着几千年的婚姻史

走出沫若故居   心儿忽然失重
思绪向茫茫的沙湾港
寻觅沫若远涉重洋的足音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智慧之水
灌溉一个多病而瘦弱的国家

远在异乡异国
思念化作江水
可以聆听故乡的水泉
世上的江河无不联在一起

生前,把灵魂溶进江水
死后,让它流淌千万年
追寻郭沫若的足迹
作者:朱仲祥
来郭沫若的故乡沙湾古镇数不清有多少次了,至今才想起该为郭老写一点尽管粗疏却饱含景仰之心的文字。
沙湾古镇位于绥山脚下大渡河畔,素有“沫水钟灵,绥山毓秀”之美誉。这赞誉一部分是因为沙湾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形胜,更主要在于这里的雄山秀水养育了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
伫立沙湾古镇,举首可见苍翠的山影横陈于蓝天之下,起伏的线条勾画出一位仰卧女性的身体轮廓,头枕峨眉山诸峰,脚踏大渡河碧波,飘散的秀发,微挺的乳胸,饱满的腹部,神态安详,令人遐思。这就是被郭老称作“怀胎美人”的美女峰。古镇濒临大渡河,古称沫水,滔滔不息的江水日夜从护城河堤下流过。过去曾见有点点白帆飘逝,隐隐传来拉纤的号子声。在滨河路上,塑有一尊郭老的铜像,飘飘的衣袂,傲岸的身姿,深邃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着这片土地。身旁是拂岸的绿柳,身后是大渡河的波涛。整个画面将塑像和环境巧妙地融合,表现了郭老横溢的才情和博大的胸襟。
穿过古镇一座高大的牌坊,进入一条由明清建筑排列而成的小街,青砖碧瓦,雕梁镂窗,古朴悠远,令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郭沫若的少年时代,心中涌起许多有关郭老的故事……
在古街中段有一处轩敞的院门,院门上方高悬着“绥山山馆”的匾额,这就是郭沫若出生和成长的旧居。故居为清代建筑,由里外相连的三个天井和一个后花园构成。走进故居,郭老父母的起居室、郭老结婚的“新房”、郭老兄弟们读书的书塾等一切如旧,只是幽兰空自绿,竹影枉摇曳,睹物思情,物是人非,令人有故人已乘扁舟去、此地空余绥山馆之感。徘徊在郭老故居,往事历历如在眼前:依旧的私塾里,留下了沫若最初的才情;花影摇曳的后花园里,激发过沫若爱的萌动。在寂寞幽暗的婚房里,有一帧张琼华的黑白照片,约七八寸大小。照片中的她,至少算得上端庄清秀。张琼华女士娘家是距此20里地的苏稽,21岁嫁到郭家,虽独守空房,但贤良孝顺,深得郭家老小的赞许和敬重。从青春年少进入郭家,走出时已是满头白发,这其中的爱与哀愁,真不是局外人能说得清的。
在紧挨旧居的郭沫若纪念馆里,我见到了一个更为完整的郭沫若。自不满封建婚姻弃家出走,到北伐战争弃笔从戊;从东渡扶桑的颠沛流离,到迎着抗战硝烟勇赴国难;从山城雾都的黎明挥戈,到建设新中国的忙碌身影。在这里,我见到了郭老温良贤淑忠贞不渝的日本夫人佐藤富子,志同道合相守白头的于立群;见到了郭老一生丰厚的著述,有对《女神》的热烈吟颂,有对甲骨文的潜心研究,有抗战话剧《屈原》、《棠棣之花》的慷慨激昂……置身纪念馆,我不禁深深感叹:郭老何其有幸,生长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沙湾何其有幸,养育了郭老这样一位文坛巨匠。
出上街口,行约半里许,我来到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描绘过的茶溪。这绿绿的一溪清流,自“峨眉山的余脉蜿蜒地流泻下来”,急急地将自己冰清玉洁的身子投向大渡河的怀抱,望去恰似“怀胎美人”腰间垂下的飘带。茶溪两岸,青枝绿叶蓊蓊郁郁,闲草野花星星点点,一切都清新宜人,充满大自然的气息。郭沫若小时候常来垂钓和读书,“闲钓茶溪水,临风颂我书。钓竿含了去,不知是何鱼。”如今茶溪水依然是那么清澈,“一切的游鱼细石都历历地可以看出”,“但沙湾惟一的名迹茶土寺”、“覆盖着溪岸”的黄桷树、成天咿咿呀呀不知疲倦的小磨房,却不见了踪迹。
郭沫若在故乡,活动较多的另一个地方是乐山城。郭老曾在乐山求学,这里的一街一巷,一物一景,都留下了少年郭沫若的足迹。对故土的怀念中,乐山的山川风物占了很重的分量。他十分钟情于这片有“海棠香国”美称的汉嘉山水,十分骄傲于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抗战期间他从报上读到一篇介绍乐山的文章,便高兴地告诉在座的朋友:这写的就是我的家乡。还专门就文中几处有误的地方给作者去信纠正。郭老也为乐山留下了《夜泊嘉州》、《登尔雅台怀人》、《忆嘉州》等不少诗章。为此,乐山人在为纪念苏轼而建的东坡楼旁不远处,又修了“沫若堂”,在堂前塑了郭沫若手握如椽巨笔的塑像,塑像后的石壁上刻有毛泽东和周恩来致函郭沫若的手迹。郭老对苏东坡十分推崇,曾写诗赞到“蔚然苏子才如海”(《重游大佛寺》),“海棠香国荔枝湾,苏子当年寓此间。云外读书声已歇,空余楼阁对眉山。”(《忆嘉州》)
站在郭沫若像前,峨眉山影飘渺天际,嘉州秀色尽收眼底,可青山依旧在,故人已远逝,远游的赤子可曾听见故乡在殷殷呼唤:沫若,在历史的前进中,归来,归来!
铜 河 文 化 之 思 考
作者:林  子
“铜河文化”产生和流传的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南邻峨边,东接沫川,西靠峨眉,北连乐山市中区,沙湾区地处大渡河下游,因汉武帝时大将邓通在此开矿铸钱(史称邓通币),所以大渡河下游自汉魏以来就称铜河。铜河流域确指今龚嘴库区至乌龙寺以东约100公里流域,沙湾区在铜河上游,幅员面积61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1万人,辖13个乡镇一个办事处,都在铜河两岸,境内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美女峰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郭沫若故居)。
历 史 渊 源
铜河山歌,起源于秦时。传说秦始皇有个妹妹名女可 ,因所说修筑长城的边关兵士很苦、很想家,于是请示始皇帝,带领一群能歌善舞的宫女去边关慰问演出。女可 很幽默调侃,常自编自唱一些玩笑调皮的“神歌”逗兵士开心。当时在四川一代征去的兵丁很多,其中回到沙湾的兵士们把这种歌带回老家发展成了后来的“神歌”,实际上就是比较直白赤裸表达男女欢爱恩慕的歌。
铜河花灯起源于唐朝。传说太宗皇帝很勤政,但又很喜欢逛街,常在半夜叫几个待卫化妆成宫女,提个灯笼,陪同出宫欣赏长安繁华夜景,后来这个常陪太宗夜游的侍卫回到沙湾发明了花灯舞。
铜河号子则是铜河人几千年以来传承至今的筏子歌,他们在行船走水之时,抒情怡志,一直延传于后,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铜河之上再也目睹不了拉船放筏之人和听不到号子之声了。
基 本 内 容
作为民间传唱音乐和传唱文学,铜河文化生动地反映了铜河人传统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歌为心声,山歌就更是最原始的、最真实的心声。如铜河山歌词:“好久没到这边来,妹儿天生好人才。蜜峰采花飞过岩,峰糖好吃花难采。”“哥要采花就过岩,这边花儿一排排,这里的山歌排成队,就怕哥哥不过来。”又如:“久不行船忘了歌,久不唱歌忘了河。”“见蛇不打哥行善,见花不采哥装憨”等句,一点装腔作势的感觉都没有,不仅给人强烈的现实生活感受,而且让您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文学韵味,比如前例中“哥装憨”的一个“装”字,在这里它不是假装,也不是四川话“假巴思意”,也不是北京话“假巴拉叽”,是假得正好,假得正合妹妹心意。
传 承 谱 系
铜河山歌虽说传自秦时,实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改进创造的文化,现在已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多是喜爱者跟着会唱者练,天长日久也成能唱行家。但就调式而言,铜河山歌可以分为二峨调和沙湾调,二峨调又称绥山调,指绥山以西至峨眉山一带的总体唱法,其风格是偏向优雅宛转,沙湾调又叫三峨调,三峨调偏向高亢嘹响,尤以龚嘴和铜茨为显著,若是能唱长调的人唱出,硬是就有勾魂摄魄、萦回千里之感,用老百姓的话说“硬拖声幺幺的。”此二种调式的分水处在二峨山和三峨山之间的天车村,所以天车村的山歌同时具有二种特色。
铜河花灯属自发式传承,耍得了几下的人还有,但是大多数水平不高,若及时改进,是一种很有发展空间和社会意义的民间剧种。
铜河号子原系铜河之上船工情趣表现的一种形式,没确切传承。现在能唱的仅有十几个原在“大航社”退休的老船工,均在七十岁左右。
基 本 特 征
歌词特征:“铜河文化”从属口头文学,以七言为多,文学手法多用比、赋、兴。如:“弯弯月亮象条船,哥哥离家去跑滩,跑过一滩又一滩,忍看十五月团圆。”
音乐特征:“铜河文化”的调式以民族五音调式中的徵调和川腔为主,其唱腔高亢悠扬,若有翻山越岭、穿云钻雾之势,有时连带着转调和滑音、甩腔、颤音等,唱起来有一定难度,甚至有些唱音形式用现代音乐语言难以记录。
主 要 价 值
历史价值:“铜河文化”是铜河人至秦汉以来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文化,是古代铜河人精神文化的一种包涵,也是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体现,是记录铜河社会发展的典籍,是承载铜河风土人情的载体,是研究铜河人历史和铜河文化的依据。
艺术价值:铜河文化音乐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比较高,也很有特色,那生动传神让人遐想的深厚意韵往往妙不可言,只可意会,早在60年代就有学者深入采拮,后来多因其音乐记录难度大而退出,时至今日,应该说很多好的铜河山歌已没有人唱了,而且现在健在的能唱的人很少,且多在70岁以上。
濒 危 状 况
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的文明冲击是铜河文化濒危的客观原因,也是主要原因。过去能传唱的人,大多已故,剩下为数不多的传唱者均已年迈,且无传承人。所以,铜河文化亟待抢救和保护,这是一种文化的呼唤,也是文化人的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