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txt:【金鸿95】国际金融战探密(连载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59:40
【金鸿95】国际金融战探密(连载三) (2008-04-08 09:13:45) 标签:金鸿95 金融 经济 战略 军事  分类:经济金融  

    3、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

 

    日本东京股市崩盘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由于地价过度上涨,个人买不起房,住宅建筑业前景堪忧;建筑用地价格过高,许多企业投资扩大的成本太高,难以承受;过高的地价还给日本从中央到地方的城市再开发和道路建设带来了严重障碍。为了压制房价的上涨,日本政府不得不做出加息的决定。自1989年5月始,日本央行3次上调贴现率。1990年8月,为防止海湾战争带来的油价上涨的冲击,日本银行将贴现率从4.25%一次性上调到6.0%。银行加息是给股市泡沫和房市泡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泡沫吹大后破灭是必然结果,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市。

    (2)广场协议签署之前,国际金融势力把巨额的热钱推入日本国内套利(关于进入日本的热钱数量,有一种数法是300亿美元)。在揣着热钱大量卖空美元买进日元的投机者里面就有东南亚国家的老朋友索罗斯。这些热钱进入日本后,通过狂炒股票和房产获得了巨额收益,并在国际金融势力发动对日本泡沫致命一击的前夜出逃。大笔热钱的出逃时抛售了巨额的资本品,大大增加了日本股市泡沫和房市泡沫的压力。

    (3)老布什出了狠招。1989年秋天,美国要求日本企业改变相互持股的做法,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将日本的银行持股标准由5%降低到2%;取消综合商社不得持有制造业企业股份的限制;强化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限制。

老布什的这一招绝对是釜底抽薪:各公司相互持股是日本股票市场的主要特点,如果日本改变了这一做法,将使市场流通的股票数量急剧增加,股价肯定会受挫;日本银行一向大量、长期的持有公司股票,并且不轻易抛出,经过长期的大牛市,银行所持股票(1985年以前就持有这些股票)的盈利非常巨大,一旦银行抛售股票,日本股市泡沫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增加了。

    (4)国际金融势力动用了股指期货这一威力巨大的金融工具,大规模做空股市,直接扎破了日本股市泡沫。从此,日本股票市场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熊市之中。

    在股市狂跌之后,1991年,巨大的地市泡沫也开始破裂,从东京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当年,日本六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就下降了15%~20%。房地产价格的暴跌导致大量不动产企业及关联企业破产。在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崩溃之前,日本的银行业发行了数额巨大的银行贷款用于土地投机,到1992年3月末已达到150万亿日元,占当时银行总贷款额的1/3以上。在泡沫破灭后,银行也背上了巨额的债务包袱,重创了日本的金融业。

 

    4、克林顿的二次进攻

 

    1993年,克林顿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日元升值攻势。

    1993年4月,刚上台的克林顿在日美首脑会议上说:“日元升值有利于日本削减贸易顺差。”日元升值的希望又让套利的热钱开始蠢蠢欲动。很快的,日元兑美元从1993年初的1美元兑120日元上升到当年8月份的1美元兑100日元。克林顿对日元的穷追猛打招致了许多国家的反对。1994年7月,发达国家首脑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会议,试图改变日元汇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但由于美国不支持,会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日元再次飙升,达到1美元兑96日元。1995年,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再次导致日元飞涨,4月份时的汇率涨到了1美元兑80日元。

    一个国家汇率的调整属于支出转换政策,它直接影响一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出口型企业的生死存亡——连续、快速的升值会对一个国际的出口型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举个例子,假定每辆车的出口价格是2万美元,日本的汽车生产商想把每辆汽车的生产成本降低1万日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只要日元兑美元升值1日元,日本汽车的出口成本就上升2万日元,如果升值10日元,成本将提高20万日元。生产成本降得再快,也比不了汇率上升带来的出口价格上涨快。所以,从1994年到1995年的日元急剧升值,导致日本的制造企业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由于日元兑美元长期升值,日本多数传统出口产业,如化学制品、金属及金属制品、纤维及纺织品、机械机器等产品,对美国的出口数量持续大幅度下降;同时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也对日元区的形成有一定帮助)。日本对美国出口最强势的汽车业,也从1986年的350万辆降低到1992年的180万辆。

    从广场协议前的1美元兑250日元到1995年的1美元兑80日元,日元长达10年的升值之路给日本制造业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用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巴古斯登的话来说,美国就是要通过逼日元不断升值 “让日本用自己的锅烹煮自己”。

1995年6月,日本中央银行公布了银行体系的坏帐数字,该年度日本150家最大的商业银行一共拥有400000亿日元的坏债,折合4000亿美元;而据美国索罗门证券公司的估计,日本银行体系坏债约为1000000日元,折合1万亿美元。而在1980年时,日本银行体系的坏债总额仅为10000亿日元,折合100亿美元。坏债率仅为0.5%。十五年的时间,坏帐增长了100倍,国际金融势力的泡沫武器的厉害可见一斑!不过,有一点必须承认,连续十年的日元升值都没有让日元的汇率崩溃(掉头下跌),这足以说明日本经济体之前是多么的健康。

 

    5、套在日本人脖子上的绳索——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性标准)

 

    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对外投资暴增,从1986年的220亿美元上升到1989年的680亿美元。1980年到1990年累计对外投资额2271亿美元,是80年代前半期的5倍。尤其是在1988年到1990年期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8个主要工业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的27 .5%,超过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在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大银行中,有7家属于日本。

随着日元的升值,亚洲各国对日本的出口剧增,对日本的经济依赖性增加;日本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向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基地;日元的强势导致亚洲国家在对日贸易中倾向于用日元来作为结算货币,日元也因此在亚洲得以广泛使用。日元区在逐渐的形成,日本也具备了争夺全球话语权的能力。这让国际金融势力非常的不舒服。

    为了有效地抑制日本资本的全球扩张,也为了打击正在形成的日元区,在1987年底,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性标准)出台了。该协议要求:凡是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必须将总资产中的自有资本比例维持在8%以上。

    一开始,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把它拿到国际清算银行去寻求国际协调,结果遭到了联邦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强烈反对。于是,美国改变了策略,首先与英国达成双边协议,并率先在两国银行的国际业务中实施了他们的标准——这无异于强迫其他国家签署协议,因为不签署协议就无法与把持着世界金融命脉的美英银行做生意。日本无奈,只好在1989年接受了巴塞尔协议,但是,日本要求把银行账外资产的45%认定为自有资本,国际清算银行同意了日本的要求。

    巴塞尔协议对日本的银行的致命伤害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很快就显露出来。

    为了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日本各银行在国际融资中变得越来越谨慎,对外贷款规模持续下降。1988年,国际银团的贷款规模为1260亿美元,1989年降到1210亿美元,1990年降到1080亿美元。国际上的日元融资比例同时下降,1987年为10.8%,1988年为5.6%,1990年仅为1.8%。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巴塞尔协议对限制日本资本规模的效果。

    在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日本各银行的帐外资产逐年快速下降,自有资本比例跟着下降,日本大型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也一度已经降至了8%左右——正好被巴塞尔协议勒住脖子,“国际著名的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就以此为参考不断降低日本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如此一来,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成本就提高了。为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日本的银行只好大规模压缩贷款,日本企业从银行贷款就变得越来越难,这又导致了日本企业经营业绩下降(甚至有的企业因此而破产),日本公司股票又因此而下跌,股票下跌又使日本银行的账外资产减少(甚至因贷款企业破产而使坏帐增加),资本充足率又跟着下降,日本银行只得进一步压缩贷款……恶性循环形成了。(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巴塞尔绳索套不死美英两国的银行呢?答案在第五章)

    日本政府为抵抗泡沫崩溃带来的经济灾难,刺激经济增长,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扩张的财政政策。如1992年8月投入110000亿日元的财政资金以刺激经济增长,1993年4月投入了130000亿日元,1994年投入了150000亿日元。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使政府债务急剧增长。但每次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在巴塞尔协议的逼迫下,日本银行出现了严重的惜贷行为冲销了日本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阻碍了日本经济的恢复。经济虽然没有刺激起来,政府公债包袱倒是越来越重,到2006年底,日本政府公债已达到83492亿美元,几乎是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1.7倍,这一比例在西方发达工业国中没有先例。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政府公债占GDP比例还不到40%。日本经济有彻底崩溃的可能。

    巴塞尔协议在日本金融战败中所取的作用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国际游戏规则,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在一个公平合理假象之下,是对别国处心积虑的算计。

 

    6、两个尾巴

 

    里根主政期间,美国经济面临着两大难题:逐年增加的贸易收支逆差和急剧扩大的财政赤字。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有两个选择,一是让美元贬值,减少经常项目赤字,二是借款或吸引国外资本进入,以资本项目的盈余弥补经常项目的赤字。但是,让美元贬值不符合里根政府建立“强大的美国”政策——这是他上台前的保证,更是当时国际金融势力的需要。这样一来,美国就必须借款或吸引国外资本。里根政府决定大量发行中长期国债。但是这些国债可以卖给谁呢?当时美国国内的投资者根本没有这么多钱。只能依靠吸引国际资本。在当时,世界上最有钱的地方只有两个地方:欧洲和日本。

  当时欧洲人正趁着美元地位动荡不稳的关键时刻建立他们欧洲货币体系,根本不可能为里根政府买单。如此一来,里根政府只有靠日本帮忙了。1983年11月美日成立了货币委员会,加强两国在货币领域里的协作,日本成了美国最亲密的经济伙伴。在1976年时日本购买美国联邦债券总额只有1.97亿美元,但在美日加强金融协作后,日本就开始海量的吃进美国联邦债券,仅1985年一年日本就购买美国债券535亿美元(那一年日本的对外投资总额为818亿美元)。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每年借债1000~2000亿美元,大部分资金是由日本提供。如果里根政府没有得到日本在金融上的支持,里根经济政策极有可能导致美元暴跌,甚至垮掉。在日本的鼎立支持下,美国度过了有可能失去金融霸权的危险期。日本政府把储蓄和大量顺差在投在了美国,支持了美元,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换来的是泡沫解体的下场。

里根的强势美元政策给美国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因为美元的强势意味着进口商品的廉价,但是,强势美元政策也带来了严重的经常项目赤字,到1984年时已高达1000亿美元。正是这1000亿美元的美国赤字,才有了广场协议。美国政府就是这样感谢日本人的。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还有一个日元吹起的大泡泡需要说明一下:在罗素全球化思想的指导下,巨额的日元一部分流进了日本的股市和房市,剩下的另一部分无处落脚的巨额日元,则流向了欧洲和美国,特别美国的房地产业。在此期间,里根政府大幅度解除银行管制,美国3000多家储贷银行开始了疯狂的房地产投机,制造房地产泡沫。日本资金也大量涌入推波助澜。从1985年到1989年五年间,日本累计在美国购买不动产总额达23750亿日元。这是巨额日元吹起的另一个大泡泡。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了。美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衰退期,日元豪赌美国房市一败涂地。据统计,90年代初日本在美国的投资亏损共有 7 000 亿美元,基本上相当于整个8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在日本“买下美国”的过程中,最有名的就是日本三菱土地公司收购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行动。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以13.73亿美元巨资收购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约80%股份的控股公司。在当时,洛克菲勒中心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美国媒体将这一收购行为称为日本人“买走了美国人的灵魂”。泡沫破灭后,日本三菱土地不得不将洛克菲勒广场低价转卖,如果加上汇兑损失,三菱土地公司总计亏损880亿日元。据统计,日本这一时期在对美国不动产的投资中,损失率在50%以上。如果我们站在美国的角度看这个泡沫,流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日元就是热钱,它们进来是来投机的,国际金融势力是怎么对付这些热钱的呢?先制造泡沫、吹大,在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日本人大量买入的房产还未脱手之前把泡沫挤破,日本人手里的房地产价格大幅缩水,钱就全赔进去了。当然,这个方法我们不能用来打击进行我们房市炒作的热钱,因为这样做的杀伤面太大,如果房价短期内暴跌,会出现太多的“负翁”,也会让我们的银行系统背上大笔的坏帐,对我国经济体的损害太大。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从前的敌人——日本更加忠实和积极地支持里根时代的财政赤字和巨额花销的政策了。甚至连德国都不曾那样对华盛顿的要求无条件的满足过。而在日本人看来,东京忠诚和慷慨地购买美国国债、房地产和其它资产,最终换来的报偿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金融灾难。” 威廉 恩格在评价日本在金融的溃败时曾这样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