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珞丹与葛优:精细入微传百世 ——记湖南隆回滩头年画与手工土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6:33
精细入微传百世
——记湖南隆回滩头年画与手工土纸
本报记者 钟 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4月29日   第 15 版)

滩头年画《老鼠娶亲》

李志军手执竹帘子在抄纸。

李启求老人一张一张揭开纸垛。
钟 嘉摄
桃红柳绿的季节来到湖南隆回县,走进滩头小镇,留意家家户户的大门,几乎都贴着门神年画,画幅不大,线条简洁,色彩清新,和老房子、石板路十分相配。
滩头年画在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滩头,也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等“年画之乡”负有了同样盛名。滩头年画的内容基本是门神、财神、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等传统故事题材,是民间民俗辟邪消灾、祈福求财、人丁兴旺、功成名就等愿望的反映,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传承。
小镇深巷,石板路只有不足两米宽,路边房屋有些已经改为钢筋水泥建筑,但是“高腊梅作坊”的门匾下,仍是传统的双扇木门。木楼的二层,是年画的制作间,长条木板搭起的工作台上,有手工制作的刷子、棕包,手刻的模板码放在木地板上,印好的年画在竹竿上挂起,黄色的土纸一卷一卷摞在案头……没有机械,没有现代工业品,但是手工,并不等于粗糙。
冯骥才前一年来隆回,专门拜访滩头年画,并写了文章,一边唏嘘滩头年画的一位世袭传人钟海仙前两年去世未及谋面,一边叹慰钟海仙的老伴高腊梅仍健在并有两个儿子继承年画技艺。他特别感慨钟海仙老人门神年画的手工“点睛”,格外有精气神儿而称一绝。现在钟海仙的儿子不辱先人,也一张一张地手工描画人物眼睛,继承下父亲的手法与认真。
据县里介绍,滩头年画作坊过去有很多家,现在能继续制作、经营的寥寥无几。钟海仙与高腊梅的作坊能存留至今,说明有些传统的东西仍有生命力,也说明这家作坊画工精细、制作讲究,才历经时代变换而不倒。《老鼠娶亲》是滩头年画的精品,粉紫、青绿与中黄、深灰搭配,画面充满,喜气洋溢,画中一只大胖猫趴在一边看热闹,丝丝猫毛都有勾画。此画被认为寓意世界大同、爱好和平,得到当代收藏家的青睐。
钟海仙用妻子姓名做年画品牌,记录着曾经的扭曲年代。历经潮流起伏,世事变化,高腊梅年画作品《老鼠娶亲》在2010年4月的中国(潍坊)第三届文化艺术展示会暨全国木版年画联展中荣获金奖,是对精细技艺的充分肯定。高腊梅拿出别家同样题材的画作,细致与粗糙,一比即知。
知情人悄悄告诉我,用当地土纸制作年画,亦使滩头年画物以稀为贵,因为手工土纸已面临断档的威胁。第二天我们就专程去看滩头的手工造纸,这个项目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幸运,原准备出门的李志军夫妇被我们拦下,他俩和70多岁的老父亲,立刻当场演示手工造纸的工序。
在桃林村边一间小小的简易作坊中,一人踩料,一人抄纸浆,夫妻二人演示了半个小时,他们这样合作已经28年。在村中另一间砌了火墙的作坊里,李启求老人用竹镊子小心翼翼地把压干水分的纸垛一张一张揭开,再一张一张贴到火墙上烘干。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有“内容”在里面。
隆回的手工竹纸很有年头了,品种多样。有一种敷上当地特产的含有某种矿物质的泥研磨成的粉,做成香粉纸,是很讲究的美容品,除了湖南本地消费,曾经远销西南诸省直至东南亚,现在依然有市场。隆回土纸作坊过去曾有上千家,生意兴隆。现在李志军的作坊是凤毛麟角,能坚持下来,因为品质最好。李家造纸已经传承4代,100多年,李志军退伍回家后跟父亲学手艺,他说,很多道工序他都仔细揣摩不断改进,有些手法做得来说不出,纸却是见证——细滑均匀,洁净清雅,本色天然。李志军目前专攻香粉纸。
父亲的年纪决定着出纸的数量,李志军说,现在一天抄纸1500余张,再多老人家干不过来。“我们俩还能再干10年吧。”李志军的妻子接近50岁了,每天光脚踩料,把破开斩碎、泡了40天石灰水的竹料踩碾成酱状,春夏秋冬,辛苦自不待言,而谁能来接班,不知道。
眼下,李志军最直接的忧虑是抄纸用的竹帘子。竹帘子的制作要把竹子破成线一般细而均匀的竹篾,再编成细密的帘子,绷在框架中。帘子下到纸浆池中一抄,就蒙了薄薄一层纸浆,反扣在台子上,一按一掀,帘子之下就是一张纸了。会做竹帘子的那个邻村老人已经快80岁,很难想象他如何手工制成那般精致的帘子。500元一张的竹帘子,李志军前些日子一口气买了5张,就怕那个老人哪一天就走了。
细细看来,无论高腊梅作坊的滩头年画,还是李志军一家的手工竹纸,都是细致见长,精到取优,才未遭淘汰,仍有生机,真正成为文化,成为遗产。
由于国家对“非遗”的扶持,滩头年画的传承人高腊梅现在每月有津贴,隆回县还给她的两个儿子保留公职待遇,让他们回家学习年画技艺,这些措施让滩头年画有了延续下去的希望。但是,要保住滩头年画,也要保住手工竹纸。李志军夫妇和他们的老父亲,在等着自己的手艺也列入“非遗”的那一天,希望自己还有力气抄纸的时候能有人因为“非遗”的被重视而来拜师,最终带出几个徒弟。但那个做竹帘子的老人呢?他等得及么?那细细密密的手艺,有多少细细密密的气韵精神在其中,谁来继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