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网盘扩容方法: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你了解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01:55
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你了解多少?
       少年时代进行数学竞赛在世界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始于1894年由匈牙利数学界为纪念数理学家厄特沃什-罗兰而组织的数学竞赛。而把数学竞赛与体育竞赛相提并论,与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联系在一起的是前苏联,她把数学竞赛称为数学奥林匹克。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rmatical Olympiad=IMO)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20世纪上半叶,不同国家相继组织了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先在学校,继之在地区,后来在全国进行,逐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竞赛系统。从各国的竞赛进一步发展,自然为形成最高一层的国际竞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75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委员会提倡创立,并于1978年8月在匈牙利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Would Mathematical Olympiad 简称WMO)。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参加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2006年中国地区组委会申请,2007年8月得到批准加入本协会。
  世界各国学生学习奥数大多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如:匈牙利、捷克、美国、日本、俄国、德国等。
  1、目的
  激发世界少年的数学才能;引起少年对数学的兴趣;发现科技人才的后备军;促进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的交流与发展。
  2、时间
  每年举办一届,时间定于8月.详细时间由各成员国所定的东道主安排
  3、主办
  由参赛国轮流主办,在各成员国国内总决赛时,协会将委派观察员监视比赛过程。
  4、对象
  参赛选手为小学三年至中学生,每个国家每年级一支代表队有学生3人,另派2名国家代表数学家为领队。
  5、试题
  试题在每年的五月由各参赛国提供,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产生6道试题。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试题确定之后,写成英、法、德、俄、日、中文等工作语言,由领队译成本国文字。
  6、考试
  考试分两天进行,每天连续进行3.5小时,考3道题目。同一代表队的3名选手被分配到3个不同的考场,独立答题。答卷由本国领队评判,然后与组织者指定的协调员协商,如有分歧,再请主试委员会仲裁。每道题8分,满分为48分。
  7、奖励
  竞赛设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三等奖(铜牌),比例大致为1:2:3;约有一半的选手获奖。各届获奖的标准与当届考试的成绩有关。荣获金奖的选手将有机会享受,世界奥林匹克数学基金提供的奖学金。
  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不是队与队之间的比赛,所以没有团体奖,但各代表队都非常重视团体总分所处的名次,协会将不计分数根据各国代表队的金银铜牌的获得数目决定团体名次。
  8、主试委员会
  主试委员会由各国的领队及主办国指定的主席组成。这个主席通常是该国的数学权威。主试委员会的职责有6条:
  1)、选定试题;
  2)、确定评分标准;
  3)、用工作语言准确表达试题,并翻译、核准译成各参加国文字的试题;
  4)、比赛期间,确定如何回答学生用书面提出的关于试题的疑问;
  5)、解决个别领队与协调员之间在评分上的不同意见;
  6)、决定奖牌的个数与分数线。
******************************************************************************************************************************数赛之我见——北师大数学博士的看法     一、什么是“奥数”?
  1、“奥数”究竟学些什么?
  奥数”究竟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学的数学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想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都不一定很清楚,可能就觉得只有那些思路比较新、怪,难度比较大的所谓“难题”、“偏题”才是“奥数”。其实不然。
  奥数仍然是属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奥数中当然也有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课堂上的数学相联系的部分,是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提高;但是奥数中更多的是和课堂上的数学看起来不沾边的内容,那么这部分内容究竟是什么,又来自于哪里呢?
  数学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分类法,大概把数学分成了几十个大类,一百多个小类。我们从小学高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开始算起,一直到高中毕业,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所涉及的数学类别也就是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线性方程(组)、解析几何、立体几何、集合论、不等式、数列等等。作为数学教育,当然应该以这些内容为主,因为它们是数学的核心方法和领域,但是这些内容就是连初等数学的范畴也没有完全覆盖。
  那好了,什么是奥数?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数学课上所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构造思想、特殊化思想、化归思想等等。这些内容的选择是很科学的,因为这些领域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是不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的,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些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它们的思维和知识面自然是很有帮助的。
  顺便说一句,其实奥数里面,特别是中低年级奥数中,有很多内容是来自于中国古代数学专著的方法和思想,比如“盈亏问题”,比如“鸡兔同笼”,还比如高年级或中学奥数中要介绍的“中国剩余定理”等等。我认为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确凝聚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超凡智慧,并且与西方的数学方程思想很不一样,独辟蹊径,自成一派。我想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学习它自然是很有裨益的。
  我们在“奥数”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一味的去追求难,追求怪,也一直是本着“打实基础,灵活运用”的目的在操作,主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它们对一些数学中看似不起眼的常识、小结论的认识,比如乘法分配律可以用来解决对角线垂直的任意四边形面积问题,再比如等比数列求和与循环小数化分数的方法间其实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并且里面还涉及到了一点“构造”的思想等等,于平凡处见不平凡,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在“我怎么没想到”的感叹声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进步2、“奥数”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学习?
  在我看来,奥数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的数学学得相对比较扎实,学有余力且又对于数学有着一定兴趣的学生。
  但同时也要看到,适合学奥数的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奥数学习也是必须要分层次、分难度,根据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和难度,因人因地因时而宜的。我觉得难度的选择,最好是以学生上课能听懂,课下花点功夫就能基本掌握为准。另一方面,我也很不赞成本末倒置的做法,如果平时数学课上的内容,暂时还都没有学得比较好的话,那么还是要以平时课堂的数学内容为主,要不然花时花力花钱还于事无补。
        二、“奥数”为什么这样“热”?
  下面,让我们来简略探讨一下“奥数热”的原因。
  1、“奥数”,“奥赛”是选拔人才的较好途径。
  我们看到,每年北大清华都会让很多奥赛金牌免试入学;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纷纷用奥赛成绩作为入学测试的标准之一。那是因为从总体上来讲,奥数学得好的孩子就是聪明,就是出类拔萃;同样水平的孩子,受过奥数思维训练的就是比没受过的数学考试(包括高考等正常升学考试)考得好,对数学的认识深刻。
  再者,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升学考试都考数学,数学是所有国家从小学到大学的绝对主课之一,这总是有道理的吧,至少说明数学是一门培养一个人逻辑思维等诸多能力的学科,其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
  但是现在“奥数”过热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1、无奈的大环境;
  中国的国情众所周知,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正是这样的国情才导致现如今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残酷和激烈。况且,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就是一个人情大于法制的国度,虽然近几十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这种情况仍然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得考试,特别是高考成了唯一的“净土”,在这里,以成绩论高下,以分数论输赢,虽然可能也有失偏颇,也可能会埋没一批别的方面的人才,但是总比凭门路,托关系要公平、公正、公开的多,于是这条路也就成了绝大部分学生成才、成功、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道路。考试不是万能的,但是不考试是万万不能的;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等就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另一方面,现实告诉人们,名校的学生就是在就业的竞争中具有优势,于是上一个好的大学也就成了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有力保证。有些人喜欢说,也不是每个清华北大的学生都优秀,其他学校也有出类拔萃的人才,更有甚者,一些单位特意打出来“不招收北大清华学生”的招牌,只可惜这样的噱头仅仅是噱头而已。微软的李开复先生就曾经明确说过,清华北大的成材率高,面试100个可能就能录取到10个满意的,而其他学校可能面试100个也很难有1个满意的。
  去年暑假,江苏的《扬子晚报》就进行了《高考之痛》的大讨论,南京师范大学的何永康教授就明确地说“高考600多分的就是比500多分的好,500多分的就是比400多分的好”,何教授也深刻分析了这种高考压力与竞争的缘由以及作为教师的无奈。正因为以上这两条原因,升学压力才越来越大,学生的负担才越来越重。
  2、以“奥数”作为升学以及选拔人才的标准也必然会带来副作用。
  在升学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就必然会出现大家都拼命的挤这个独木桥,学“奥数”的现象,导致学生一天到晚累得要命,家长也苦不堪言。我看过一些批评奥数的文章,即使在这些文章里,也都承认有大概5%的孩子是适合学奥数的,奥数对他们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好,如果处于6%—10%位置的学生呢,就白白的放弃上重点中学的机会吗?自然不会,他们的家长也不会答应的,这就扩大到10%了。以此类推,只要是不心甘情愿承认自己比别人差的学生,不心甘情愿承认自己孩子比人家差的家长就都会去学“奥数”了,奥数也就热了起来,孩子们的负担也就大了起来。
  那么,如果要是升学不看“奥赛”成绩了又如何呢?显然是掩耳盗铃之举。明白人都知道,没有奥赛学生一样辛苦。江苏禁奥赛多少年了,但是江苏的学生可以说比其他地方都更累,因为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大家都想进入好的中学和大学。
  升学压力不会因为取消了奥数或奥赛就减轻了,充其量不过表面上延缓几年或者换成考英语,语文等其他的什么科目,其实孩子们的负担仍然是有增无减,只是奥数班不热了,背书班,背单词班立马热起来,孩子们照样天天背书到十点、十一点;而且不要天真地以为背书、背单词是一个人人水平都一样、天赋都一样的工作,不需要别人来教,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新东方的俞敏洪先生恐怕就要失业了。
  因此我说,“奥数”过热的现状也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当然,我想也应该看到,现在的社会是多样的,如果你有别的特长,比如唱歌、跳舞、绘画或者表演,甚至一些“奇才”也是可以成功的,但是同样要付出努力,而且最好也要考进艺术或体育中“北大清华”这样的学府才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       三、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
  大环境是无奈的,短时间内也是无法改变的。我想家长们应该一方面和孩子一起顺应这种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切合自己孩子的实际,不要由于面子或者其他什么因素,而人为加重孩子的负担。 
  有这样的家长,孩子一周要上英语班、奥数班、语文班、作文班、钢琴班等等,孩子甚至没有时间完成老师的作业,还非要自己孩子在“奥数”上拔尖,非要老师往难了教。真是既要马儿跑,还要马儿不吃草,怎么可能呢?韩寒有一句话:全面发展=全面平庸。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我真不愿意看到在全面发展的外衣下,出现全面平庸的产物。
  社会是宽容的。韩寒的数理化很差,但是他也出名了,虽然也还没有真正成为作家,至少现在还没有吧。但是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也是一条路,一条适合自己,曲线成长、成功之路。
  也有这样的家长,孩子喜欢的就是奥数和围棋,那么一周就上这样两个班,还学得蛮不错,这样孩子也高兴,家长也轻松,多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不好“奥数”不见得就不如别人聪明,反之,也不是说不比别人笨就可以和别人奥数学得一样的好,千万不要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到头来“短”可能并没有变成“长”,而“长”倒是被耽误成“短”了啊。抄一句陈道明的广告语:“取舍之间,彰显智慧”。
  四、奥数竞赛需要的是“规范”,而不是“取消”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一个《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竞赛活动管理的意见》,我认为还是挺好的,需要规范,客观的讲,目前北京的杯赛是“过火”了,需要适度“降温”。因为精英教育是针对少部分的学生,即便是考虑到中关村人才荟萃和优秀基因的遗传因素,也不该这么多人同时报考奥数杯赛。
  上面曾经说过,上海要“叫停”奥数,立刻就有人跟风,说什么“小学生的减负已经叫了多年,如果小学奥数可以叫停,减负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还讲什么“就此而言,上海的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上海的做法?那就是“叫停”,“一刀切”罗?可以啊,现如今这行政命令还真是胳膊拗不过大腿,那就停吧,最好把重点中学的招生考试等等也都停了,而且要求老师只评“优良中差”,其中还以优为主,试卷分数也不公布,义务教育阶段最好也不要考试,大家嘻嘻哈哈的混日子。突然有一天,等大家一起来到中考的门槛前,或者干脆中考也取消了,但是高考总不能取消吧,北京的都上清华北大,还是海淀的都上清华北大都不合适吧?好,到了那一天,我们再区分高下,拼个你死我活。就好像一帮少林寺的弟子,自从入寺,每天学武,老师都是老好人,不打不骂,对弟子一视同仁,从不开小灶,但是到了18岁那年,突然告知互相之间要进行一场决斗,最后就只会剩下其中的一小部分继续学武,其他的大概不是会死就是会残。你说说看,他们敢不用功,能没有负担吗?同样的道理,作为家长能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孩子,在过中考或高考独木桥的时候,成为被挤下水的其中那一个吗?简直是笑话。
  这样的做法只是“掩耳盗铃”而已,把竞争往后移了几年,但是其惨烈程度却不降反升,因为没有前面的初步筛选。负担由地上转成了地下,其程度丝毫不会减轻,甚至会更重,只是表面上还真可能会浮现出一派“素质教育”的美好景象而已。
  只要不是学校硬行拉着去上的奥数班,也不是为了偷听点考题或其它无奈的原因,而不得不上的奥数班,现在各种开办的校外奥数班的存在就都是合理的,其收费也是市场操作的结果,如果真要拿出“计划经济”那一套当头棒喝的话,我想可能离“停滞”,“萧条”就不远了。改革开放到今天,有关部门的领导可能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我想车轮滚滚,可不要又一朝回到二十年前啊。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博士生,奥数选拔赛全国组委会工作人员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