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wifi网速慢:谁偷了老师的戒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34:07

很多年前的一个夏天,穿着白裙的女老师,用教鞭轻轻点在一个小胖子头上:“读书!”她似笑非笑的表情和温软却具有威慑力的吐词,让长大并正在老去的胖子的我始终念念不忘,住在往事里像飞鸟一样反复盘旋。20多年后,年华老去的胖子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贼溜溜的眼神在教室四处打量,寻找一根教鞭,可是没有,这让我有点失魂落魄。记忆中那河边新柳做成的,去了皮的枝条散发着木本植物的清香,一端系着的红绳仿佛警戒线,恰到好处地悬在孩子们的心头上。

曾经被舆论冠名为“杨不管”的老师,各方面的指责已经铺天盖地。我也为逝去的孩子扼腕,也对“杨不管”产生过愤慨。然而,当我注意到老师没有教鞭时,我又有点失魂落魄。半年前,在同一所学校,一位老师因为批评迟到的学生,被砍去了四根手指——原来老师和他的同仁们失去的不只是教鞭,还有为人师的起码尊严和安全。我们可以看不起“范跑跑”,却不忍心指责老师,我只想问一句:是谁偷走了老师们的教鞭?

教鞭在古代也叫戒尺。《新华词典》对“戒尺”的解释是:“古代私塾对学生实施体罚的工具”,我觉得未免片面。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戒尺”二字同样充满了智慧,戒尺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儆戒、警示,所以戒尺的形式不可或缺;第二是尺度和方式,正是教育心理学中需要研究的标准。我不是妄谈复古,而是哀悼现在。古代天地君亲师,师为第五位。在当代,“春蚕”“蜡烛”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教师称谓,但是,这两个称谓却让我深感不安,因为它后面的尾巴不是“丝方尽”就是“泪始干”。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餐桌上,洋溢着烛光晚餐的祥和气氛,主食却是烧烤春蚕,外加一碗孟婆汤。

真正的老师,敢于直面调皮的学生。

有一个小学生赖在百货店骑木马,妈妈提出了许多诱人的交换条件,孩子就是不肯下来。有个儿童心理学家轻轻走到孩子身边,附耳说了一句话,孩子立刻下马离去。事后孩子的母亲请教专家究竟说了什么,专家摊摊手:“我只是告诉他,你要不下来,我就打碎你的脑壳!”中国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心疼、爱护,可以理解,我也不赞成严重的体罚,而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仍然保留着鞭笞孩子的教育和惩戒方式,但对惩罚的原因和尺度有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备有惩罚记录簿。

吾友萧伯纳教导我们说:“让人无知无畏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到尊敬的程度就越高。“杨不管”事件中那个意外死亡的孩子,并不是死于师道沦丧,而是死于人们剥夺了老师的戒尺和惩戒权。把戒尺和惩戒权还给老师吧!那不是达摩克利斯之剑,那是形神具备的师道尊严。

                                                        (摘《现代快报》作者:都市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