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好看的电视剧:尤鸿斐: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东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00:22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东西


来源于:中山商报 2010年3月14日 第 1660 期 A7版   在中山今年的元宵音乐会上,女高音歌唱家尤鸿斐反串《我的太阳》。

    中山元宵音乐会上,女高音歌唱家尤鸿斐以一曲反串的《我的太阳》,为演出完美谢幕。
    自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从毕业十三年来,她饰演了十三部歌剧,从西洋歌剧《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到,到中国经典《白毛女》中的喜儿。在致力于推广中国歌剧的同时,她还是一位“跨界女高音”,2008年的一场“蓝调晚妆”首创将歌剧与蓝调相结合。然而,在这个大胆创新的艺术家眼中,“文化的根特别重要,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东西。”
    记者:歌剧毕竟是个舶来品,在实践中,你觉得中国作品目前存在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尤鸿斐:太多了。有多少人肯花精力去了解歌剧作品在唱什么?与话剧、芭蕾、油画等舶来艺术相比,歌剧的发展还很迟缓。1942年,中国第一部歌剧《秋子》才在国统区上演。时至今天,虽然歌剧好,但老百姓很少接触歌剧,认为其太高深。
    实际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如何把观众请进剧场?我们的自我宣传还不够。歌剧需要政府扶持,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其时代性。《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等是一个时代产物,那时候歌剧很蓬勃,发展到现在。大家也很热情,但大众认知度不够。这和剧本、音乐的创作力量有关,作为演员,我们也很期待有好的作品。但歌剧是一门奢侈的艺术,要动用很多财力。但可喜的是,喜欢歌剧的越来越多,就像很多人富起来后发现鲍鱼是好东西,喜欢它并把它介绍给其他人一样。
    记者:近年来,除致力于歌剧表演外,你也开始涉足跨界音乐,用唯美的女高音诠释多首经典流行歌曲。中山的剧场内也曾经演出过跨界音乐会。有观众觉得,跨界很新鲜,但不够纯粹,很容易成为一盘大杂烩。你的“蓝调晚妆2008音乐聚会”反响很不错,能否说说你的跨界经验?
    尤鸿斐:我们需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也不是每次都能遇到像这里这么好的音乐厅。面对音乐厅观众,我一般不加麦克风,与交响乐队一起,演绎纯粹的古典音乐。而在一些城市可能没有这样的场地,我们必须用麦克风唱。
    也有人喜欢时尚的有节奏感的音乐,为他们演出应当有另外一套节目。我自己很喜欢蓝调音乐,有一种慵懒的感觉,这种形式当时在中国还是空白,推广新东西还是很难,但我会继续努力增加它的数量。这是个多元化社会,不应把自己束缚在一种状态下,一直到老,尤其是艺术。
    记者:新年音乐会的传统来自国外。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吃汤圆,闹花灯,听元宵音乐会也逐渐成为一种城市文化,不知你参与过的元宵音乐会中,有哪些把舶来的音乐会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较好地结合一起的?
    尤鸿斐:文化的根特别重要,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东西。我觉得,可以在曲目上增加中国特色的音乐,与“十五”有关的歌,甚至把当地的一些特色民俗文化表演请到台上,与交响乐队一起演出。(记者说:中山也有好几个获得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如咸水歌、鹤歌、白口莲山歌等)如果能把地方特色的东西请到舞台,可加深大家对它们的重视,也是对它们的一次宣传,就像滚雪球一样,渐渐,我们自己的文化可与交响乐等一起成长。
    记得某年,柏林爱乐乐团在新年音乐会时便请了当时欧洲非常有名的爵士乐队。我们为何不可这样做?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总有很多可以吸纳的地方。民歌与交响乐搭配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编排。中国自己的文化要想健康成长,没有断层,就得通过一种手段,让它被人知晓。而现在很多艺术形式只是少数人知道,或是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