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康昊出租车司机票房:《浪漫的精神行旅-走近文学大师莫洛亚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2:23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03180252&ref=SR&sr=1-1&uid=168-7490776-8296263&prodid=zhbk001408   作者:孙宜学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333839X

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一生出版的作品达85种以上,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传记。他是传记文学这一新体裁的创始人,一生发表14部传记,包括《爱丽儿或雪莱传》(1923)、《迪斯雷利传。》(1927)、《拜伦传》(1930)、《利奥泰传》(1931)、《屠格涅夫传》1931)、《伏尔泰传》(1932)、《夏多布里昂传》(1938)、《追寻马塞尔·普鲁斯特》(1949)、《莱丽亚或乔治·桑传》(1952)、《奥林匹斯或雨果传》(1954)、《三仲马》(1957)、《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传》(1959)、《雅特丽艾娜或拉法耶特夫传》(1961)、《普罗米修斯或巴尔扎克传》(1965),如果加上在他逝世后出版的《回忆录》(1970),他的全部传记应是15部。除此之外,他还写过七八本传
记性质的作品,如《狄更斯研究》(1927)、《爱德华七世及其时代》(1933)、《肖邦》(1941)、《富兰克林》(1946)、《华盛顿》(1946)、《艾森豪威尔》(1946)和《阿兰》(1950),以及三部作家专论《从普鲁斯特到加缪》(1963)、《从纪德到萨特》(1965)、《从阿拉贡到蒙泰朗》(1967)。
莫洛亚传记中最出色的是作家传记。从这些作家传记中,读者可以读出一部独具特色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史,也可以领悟出莫洛亚传记的独特魅力。莫洛亚的传记以材料确凿生动、文笔优美著称,加上他是以小说家的笔法写传记,所以他的传记作品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趣味盎然,被誉为“传记小说”。
莫洛亚的传记作品充满着对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尊敬,他始终是在用心来写作,而每一部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也就是他一次独特的精神漫游过程,是他生命的一次喷射,是他情怀的一次抒发,听以,通过他的传记作品,也可间接了解莫洛亚本人的思想感情。
莫洛亚自称自由思想者,的确,单从其传记文学作品看,莫洛亚完全不受任何习俗偏见的影响,他有自己的传记文学创作原则,他总是着眼于现实,着眼于作家的生活环境,着眼于作家的社会关系,着眼于作家的感情变化……他笔下的传记作家完全是莫洛亚自己心目中活生生的现实人物,是独特的“这一个”,是莫洛亚新生的产儿。人们愿意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作品,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将莫洛亚的文学传记按时间顺序整理成一本小书,从莫洛亚的角度了解那些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的心路历程,从小处处讲可以了解莫洛亚文学传记的一般风格,了解某个作家生活和创作中最精彩的篇章,从大处讲则可以了解欧洲文学史上的一段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浪漫主义文史。
莫洛亚走过了长达八十余年的生命旅程,这是一次漫长的生命旅行。更是一段复杂的思想旅行。让我们暂且沿着他生命中的一段最充实和最兴奋的生命轨迹,探索一下他生命的某些奥秘,当然,更重要的是探索他是如何将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渗透到自己笔下的传记人物身上的。
这应是一次难忘的思想旅行,也应是伴随着生命冲动的精神漫游。
孙宜学 目录序
第一章 理想主义者的人生悲歌
第二章 拜伦:恶主人主人魔诗人和战士
第三章 《夏多布里昂传》:转折点
第四章 追寻普鲁斯特
第五章 女性沉默时期的女性声音
第六章 奥林匹克山神
第七章 最后的高峰
后记
文摘书摘
拜伦和拜伦式英雄之间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贵族世家,少年时的温柔,多情的思想,失望,愤怒,犯罪,绝望。但是拜伦式的英雄经历了戏剧般的事件,而拜伦仅仅是梦想而已。康拉德是一位行动的人,一位海盗首领;拜伦悔恨自己的生性懒散,可就是不行动。康拉德身强力壮,拜伦是个跛子;康拉德黝黑,拜伦苍白。拜伦身上有一种孩子的气质。他在盛怒之下会一下子成为康拉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拜伦和拜伦式英雄难以一致。他俩成了危险的伙伴。拜伦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许多软弱性给了他希望的那个坚强的人;拜伦式的英雄对他的创造者来说,成了一种虚假的、戏剧性的模特儿,对这个模特儿,拜伦感到非要去效仿不可。他为康拉德辩护,也是在为自己辩护:“正是他的骗人的品行毁了他”——那就是他自己,一个天真的少年。男人,尤其是女人,在令人失望的学校里培养了他。因此他便成了海盗,歹徒,一个罪犯然而又是一个满怀爱情的人,有自己豪侠的方式,成了全人类的敌人,惟有一个人除外——一个人,因为康拉德爱上了一个女人。拜伦最初将她命名为弗朗西斯卡,以怀念弗朗西斯夫人,后来重新命名为梅多拉。

时间是贯穿小说始终的题材。时间的流逝,我们周围一切的不断消失,时间给我们的肉体和思想带来的变化,这些问题一直在普鲁斯特心中萦绕。“犹如在空间中存在着一种几何学一样,在时间中存在着一种心理学。”所有的人不管是否承认,都陷入时间之中,并被时间的潮流卷走。人们的整个一生都是在和时间进行斗争。他们想永远保持一种爱情和友谊,但这些感情却必须依附于某些自身在消亡的人们才能存在,或是他们死去,或是他们脱离我们生活的范围,或是我们自己起了变化。精神深处的忘却,在最美好、最珍贵的回忆周围慢慢升起。时间不仅摧毁人,而且摧毁社会、社交界和国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见解绝对正确、千古长存,但时间的潮流无情地把胜利者和失败者一起带走,所有的人都已年老,接近死亡,因年老体衰而心平气和,狂热也随之冷却,宛如凝固、无害的火山熔岩。而“房屋、街道和公路也像年华那样瞬间即逝”。我们无法回到自己曾爱过的地方,我们无法再次见到这些地方,因为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之中,而是位于时间之中,寻找它们的人也不再是曾以自己的热情点缀它们的孩子或少年。
现实主义的和科学的普鲁斯特看到并认真记录了时间对人类的摧毁;但是,我们过去的自我,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不会消失,因为它们能够在我们的梦中再现,有时甚至能在醒着时再现。每天早晨,当我们经过飘浮在梦幻的天空中的片刻模糊之后醒来时,我们又找到了自己的正身,因此,我们从未失去过它。普鲁斯特在晚年还能听到童年时代报告斯万离去的“铃声”。许多年之后,也是同一个铃在鸣响,因为要听到同样的声音,他必须潜入自身之中。这样,时间并不像它所显示的那样完全消失,而是留在我们之中。我们的肉体和精神是时间的存储器。这样就产生了普鲁斯特整部作品的指导思想,即去寻找仿佛失去但依然存在并准备重现的时间。

巴尔扎克的缺点也往往正是他的优点。他之所以能够把风俗小说这种“下里巴人的东西写得引人人胜,令人叹为观止,是因为他投入了全部自我”。那些指责巴尔扎克“失之偏颇”的人正是那些对《人间喜剧》没有去亲身体验的人。对于巴尔扎克来说,《人间喜剧》太真实了。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他知道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换自己的作品。他欲海无边,无法停笔。但他的双脚深陷在日常生活的泥泞之中,他的精神却早已飞升到他笔下的世界之中,在那个世界里,他俨然是一个造物主。
对于巴尔扎克那些芜杂的哲学思想,莫洛亚表现得非常宽容和理解。不错,巴尔扎克对神秘学说兴趣很浓,对面相学、骨相学颇为迷信,他甚至求助于催眠师、巫师……可是莫洛亚从他那天才的思想中发现了大量智慧的火花。他无限感慨地指出巴尔扎克的许多思想“走在了科学之前一个世纪”。人们当时以为只是异想天开的设想,一百年后也许会被科学所证实。但莫洛亚不想神化天才,把伟人写得高不可攀有什么好处?只是让人们感到自己更渺小,更无存在的价值。而莫洛亚写这部传记的目的之一则是要“给人以自信”,让人们从伟人的生平中汲取力量。他的乐趣全在叙述天才所走过的坎坷道路,描写天才在创作上的艰苦摸索:那些呕心沥血写出来却受到冷遇的作品,那些经过数十次修改、面目全非的校样,那些在同行的嫉妒和社会偏见压力下的苦苦挣扎……莫洛亚描写这一切是要说明:巴尔扎克这样的天才比起旁人并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他只不过具有更大的勇气,更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巴尔扎克一生都在进行普罗米修斯式的拼搏,他给自己定下了凡人不敢指望的目标。他在二十年中也许消耗了正常人五十年的生命。“房屋造毕,死神来临”。到他接近终点时,他和那些马拉松的长跑者一样,已经奄奄一息地倒下了。莫洛亚不惜笔墨对巴尔扎克之死作了详尽的、饱含悲壮意味的描绘。巴尔扎克为人类留下了一座辉煌的永久性建筑,可是他的葬礼没有任何隆重的排场,棺材上没有任何醒目的头衔。“他的王国不在这个世界上。”一些必朽无疑的人占据着“不朽者”的座位,真正的不朽者却难以获得同代人的认可。“所有高大的建筑都投下阴影,人则只看见阴影。”“在任何时代,人们要与思想超前发展的天才达成共识总是很困难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习惯于按现成的狭隘观念衡量一切。惟有待历史拉开一段距离以后,宏伟建筑的珍贵价值才能为世人所认识。”巴尔扎克早就意识到:“友谊和荣誉只能在坟墓里享受。”倘使社会对天才人物稍稍宽容一些,对有悖传统思想的行为能多少抱一点莫洛亚式的理解态度,优秀人物的生态环境想必要好得多。看来,这也是莫洛亚的名人传记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

书摘2
莫洛亚的传记与茨威格传记的不同之处并不仅仅在于莫洛亚的传记拥有更充分的文献资料。的确,莫洛亚写的传记有凭有据,这是他创作的基础。文献资料是艺术作品总结构的组成部分,并根据莫洛亚统一的美学要求进行了精密的组织,因而这些文献资料就使莫洛亚所写传记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无论是对巴尔扎克创作的详细阐述,还是对他私生活的描绘,都表现出这一点。莫洛亚明确地说:巴尔扎克的母亲决不是茨威格笔下的那种阴险的女人,她决不会想方设法阻挡刚起步的巴尔扎克,更不想饿死他,她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关心他,帮助他料理杂乱无章的财务。莫洛亚还用新的方式和角度描写了巴尔扎克与韩斯卡夫人的关系。他认为,韩斯卡对巴尔扎克的态度不仅仅只有虚荣,还有真诚的爱与倾慕。在不少传说中,说他背弃了疾病缠身的丈夫,而且在他临死前还与她的情夫在一起。莫洛亚则认为韩斯卡夫人是巴尔扎克的
忠实助手,为了挽救巴尔扎克,她做到了她所能做的一切。莫洛亚是否有意把一贯被认为盛气凌人的韩斯卡夫人理想化了呢?绝对不是,他只不过将韩斯卡夫人作为一个正常的、有血有肉的女人来描写。莫洛亚摒弃了夸张的手法,在他笔下,这个一向为人非议的女人不再带有浪漫主义的光环。同样,在莫洛亚笔下,巴尔扎克的家庭生活,也就如实际存在的那样朴实而生动,一切都是不加渲染的生活真实,一切都使幻想黯然失色。莫洛亚正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文献资料,使自己的传记作品真正达到了美学上的完美地步。
然而,不容讳言,莫洛亚所写的巴尔扎克的生活中,“常有别的女人出现,因为他不善于抵御艳遇的诱惑,一件风流韵事,对他往往成为一篇新作的题材”。研究作家,特别是欧美浪漫派作家,固然不能完全撇开其私生活,不能完全无视欧洲特定社会里那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应进行实事求是的描写,不应过分渲染。而莫洛亚的传记作品,对传主的私生活显然倾注了太多的注意,往往是旁征博引,挖掘惟恐不尽,致使这些驰骋文坛的风云人物,风云气少儿女情长,这自然使主人公的真实性略显偏颇。可以说这是莫洛亚所有传记的白璧微瑕,也可以说是善写爱情故事的小说家本色在其传记作品中的不自觉表现吧。
《巴尔扎克传》出版后被认为是莫洛亚传记的压轴之作。同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戴高乐总统授予莫洛亚荣誉团一等勋章,以表彰他一生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杰出贡献。
莫洛亚晚年依旧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不衰的工作能力。hbk001409??书摘??书摘??飐??史学著作、修养谈丛、游记、日记、回忆录,纵笔写去,体例不拘。除传记之外,他还连续写了《从普鲁斯特到加缪》、《从纪德到萨特》、《从阿拉贡到蒙泰朗》等三本同时代作家评论集。
1967年9月20日,莫洛亚写完记叙自己一生的著作《回忆录》,即住院动手术,于10月9日去世。的确,莫洛亚的寿命很长,但他的著作要比他的生命更为长久。作为近代法国文化名人,他的大量作品属于法兰西优秀文化之列,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莫洛亚自称“始终是一个自由思想者”。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既不依附什么潮流,也不标榜什么主义,一开始就是个独立战士。他愿通过作品,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他所仰慕的前贤的人生阅历诉诸读者,给人自信。这是他写传记所得到的最感欣慰的效果。他说:“小说家也罢,传记家也罢,我骨子里是个伦理家。”也许,这正是我们理解莫洛亚所有人物传记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