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真的有地宫:谈孟浩小楷的追求和意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28:23
来源:南方日报  2009-08-03 08:43:54  作者:李钟声

  谈孟浩小楷的追求和意趣

  论语一则 (小楷) 孟浩作   余平日里也算喜爱书法。这种喜爱,不是如童雏天天描红天天临摹碑帖,也不是如当今一些书法家奔忙四方到处展纸挥毫。我喜欢工作之余,一个人静静地面壁读碑读帖,凝神品味揣摩;或坐在灯前,细读一些古今高人谈书之心得理论。越品越读越觉得,书法的审美是中国各种艺术中最难把握的门类之一。其源头远且深。凡夫俗子实难探其万一。于是乎,广东书法家孟浩,希望我谈点读其小楷的体会,余惶惶然一直不敢贸然动笔。

  有深厚传统文化渊源的中国书法之美,从具象的视觉效果来说,是线条、点划等运行和布局之美。但其中贯穿着许多如西方哲学包含的抽象的要旨和精神。如对立与统一,运动与平衡,浪漫与想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等。书中内涵,墨中意趣,并不是一般评者三言两语能概括得了的。

  所以,读孟浩的小楷,我觉得最好要从读孟浩这个人入手。一个普通的铁路干部,一位从秦岭脚下长安城边走来的爱好书法的西北汉子——人称“刚性知识分子”,成长为广东省政协常委、见报率很高的关注民生和平民疾苦的“明星委员”。按常识,政协委员,不是什么“官”。当了“常委”的民主党派人士孟浩,也完全可以像一些委员那样,只在每年春天参加“两会”时,审议一下政府工作报告,余下即在名片中印上“政协常委”之头衔,为“书法家”之名增色云云。然而,孟浩的名片中,不见有政协常委、书法家一类名衔,只有自拟的一幅意蕴深厚的套红嵌名联:“孟春飘雨化冰雪,浩气惊风动云天”。

  笔者吟哦这对联,联想各媒体经常报导孟浩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化解社会矛盾,反映社情民意所做的善事义举,深感这是他立世的标杆,做人的箴言。

  这些年来,沿着这标杆默默前行,孟浩为百姓和普通市民立言呼吁,为建立民主、法制社会,拖着心脏搭过桥的病体,奔忙于下层社会之间——这就是孟浩的主业和人生。

  也就是在这奔波之余,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孟浩才能在堆满文稿的办公兼书房的逼仄空间里,展纸磨墨,进入自己喜爱的小楷世界。

  孟浩习书,早年以行书为先。他临习过许多经典大家。后来,在其师友、前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山西师大古典文学教授赵承楷引导下,他接触了小楷,着迷于小楷的魅力,激情一发而不可收。他先临习过钟绍京《灵飞经》,从唐楷溯流而上,与黄宠、钟繇深交日久,渐渐体悟其法理。日见成效,中规中矩,自成方圆了。

  读孟浩小楷,我首先想到的是,在当今书坛流派纷呈浮躁日炽之际,我们尤应强调,中国书法,应以楷书为基础。苏东坡《论书》中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先楷书进而行草,犹如孩童先学走路进而学跑一样,道理十分浅显:楷书规矩森严,包含了笔法领域的基本内容和形态。一笔一划一点,刚柔、动静、虚实、毫不含糊。楷书是书者领悟汉字结体真髓的入门和登高的阶梯。汉字的间架、结构、布局,铺排,用笔的收放、平衡、对称、轻重、缓急,内中真谛,都可以从临楷中去捉摸、体味,并逐步地将书写提升到审美的境界。

  余觉孟浩小楷特色,一曰规整有度,二曰沉静凝重。他的小楷,内容以《论语》、老庄等国学精华为本,哲理经千年历练。他的笔划的起承转合,带有晋唐法帖的影子。遵源流,讲法度。结体规整中讲变化。书写的每一个字,越是笔划相近者,越不雷同,在变化中追求个体的形态美和整体的笔法布局美。有一些过于繁复的笔划,他能冲破行规,以行带楷,一挥而就。就像芭蕾舞者和武术高人完成高难动作。一句话概括之,随笔形去而取意,求笔断而意连。孟浩小楷局部笔划有度,下笔坚定果断,笔力沉着,简架紧凑,开笔伸展,收笔自然。而整体布局视野宽阔,平整中显变化,一气呵成,聚散纵横,墨润华滋。有如他在日式洒金宣纸斗方上挥就的阿波罗心经蝇楷,读来入眼入心。

  孟浩小楷从不具名,只签“长安行吉”。他说,签“长安”是牢记出生地;“行吉”是勉励自己多做善事追求禅意耳。孟浩办公室有一幅他老师赵承楷教授的斗方,书曰:“长发多多有时尚者,有流俗者,有不知庸雅者。我喜爱大度雅适者,孟浩是后叙者”。此言初读像是写其外貌意趣,细品倒真读出孟浩书法特色及当今书坛景象。着实耐人寻思!

  中国书法的难度一在入古浅深,二在自我个性的寻味。而前者的积累靠耐力,后者的探寻靠心机。多练笔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多读多思。读书读帖读修养,加上聪敏的艺术悟性,也许是登攀艺术峰岚的天梯。

  我期待和自信,孟浩小楷的明天,一定会像他履职政协委员那样有成绩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