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韩剧2016年播出:十一五,我们即将走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58:37
十一五,我们即将走过。
    从百年不遇的冰雪中走过,从险象环生的大汛中走过,从席卷全球的危机中走过。我们走过一道道难关,步履从容。
    用武广高铁追风的速度,用鄂西高速穿山的坚韧,用“天河”拥抱蓝天的激越与豪放,我们大步流星,把日月的光辉化为时代的精彩。
    伴着山水间愈见葱茏的绿色,伴着城与乡越走越近的身影,伴着流淌在千家万户的朗朗笑声,我们昂首阔步,在古老的土地上展开现代化的恢弘画卷。
    平凡的五年,历史的瞬间。我们走过十一五,用巍巍荆山、滔滔汉水的豪迈证言,变平凡为不朽,化瞬间为永恒。    一个中部省份的历史性跨越    2006,禽流感来势汹汹;
    2007,冰雪连天大地发抖;
    2008,金融风暴越过大洋席卷而来;
    2009,一场甲流送来一场大考;
    2010,连天暴雨冲堤漫堰,两江洪峰夹击荆楚……
    五年,我们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经受了一场又一场的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惕厉奋发,负重前行,交出了一份又一份精彩的答卷。
    2008年,荆楚大地把一份长久的期待变为现实的喜悦。
    这一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330.38亿元。湖北扬眉吐气,跻身全国“GDP万亿元俱乐部”。
    这是荆楚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这是一个中部省份的历史性转身。
    改革开放30年,我们曾经不间断地认识差距,感受差距。前有标兵,标兵越来越远;后有追兵,追兵越来越近。荆楚儿女,尽管雄心未泯,也深感压力重重。这一转身,我们把沉重的压力转化为赶超的动力。
    2006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07年,增幅比提高为3.1个百分点;2008年跃升至4.4个百分点;2009年再次提高为4.5个百分点;2010年上半年,增幅比攀高到4.6个百分点。这个逐年攀升向上的红色箭头向世人昭示,我们承认差距,但有能力缩小差距;我们敢于赶超,也有能力实现赶超。
    质的飞跃,靠的是量的积累。随着这一历史性转身,一批优势产业在楚山汉水间雄奇崛起。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等6个产业先后跨过千亿大关,成为支撑湖北经济大厦的擎天巨柱。
    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走过十一五,我们更加深切地懂得,加快发展,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更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只有一个一个地突破发展的瓶颈,一项一项地落实发展的规划,一点一点地累积发展的成果,才有五年间精彩的一跃。    “两圈一带”舒展战略宏图    走过十一五,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这两个日子之所以值得纪念,因为它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的改革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湖北由此跃上共和国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及周边八市构成的城市圈,向着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集体上路了。
    武汉城市圈领跑,其他地方怎么办?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荆楚大地的决策者,以前瞻的眼光,精心布局。2008年7月、12月先后召开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九届五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罗清泉明确提出,“在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一个全新的战略浮出水面。
    武汉城市圈以建设“两型社会”为目标,以推动“五个一体化”为路径,成为全省改革发展的龙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引擎,探索一条内生型发展道路;长江经济带既突出流域特点,又融入两圈之中,应和了国家经济主轴的大战略。
    “两圈一带”,从战略的提出,到规划的跟进、项目的落实,不仅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为之一新,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干部群众科学发展的思想境界,成为湖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创新区域发展模式的时代性标志。
    金融危机袭来,国家启动应对机制。我省“两圈一带”万余项目走上前台,争取中央新增投资近150亿元。“两圈一带”,成为应对危机的支撑平台。
    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我省“两圈一带”众多项目与外商对接,十一五实际利用外资已达203.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两倍。“两圈一带”,成为两个转移的承接平台。
    把地理特征彰显为经济特色,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突破和协调共进兼顾,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并举。“两圈一带”,把“北京话”和“湖北话”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事”是科学发展的依据,“求是”是科学发展的抉择。我们走过十一五,把党的思想路线的灵魂,化为一路高歌的坚实脚印。    把创新写在发展的旗帜上    2009年12月8日,继北京中关村之后,武汉东湖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也许,这样一块金字招牌,对于湖北发展潜在的战略意义,还有待时日的证明。但在即将过去的十一五,它所彰显的精神内核集中体现着全省人民的发展诉求。
    湖北,突出的优势在科技,崛起的希望在创新。“高举自主创新旗帜,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北,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省长李鸿忠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铿锵话语,张扬着荆楚儿女的不懈追求。
    靠着这种追求,光谷人把光纤棒的拉长技术做到世界第一,把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做到世界第一;全球首台71英寸LCOS激光显示器在光谷问世,全球首发“红光NVD高清视盘机”在光谷上市。
    靠着这种追求,襄樊人抢先布局,率先形成新能源汽车“两纵三横”的产业格局;宜昌人不断刷新磷矿开发技术,创造出一个个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荆门人独创废旧利用技术,每年从废弃资源中“抠”出经济效益60亿元以上。
    靠着这种追求,湖北人在代表创新能力的国家科技奖中,获奖数目不断攀高:2006年15项,2007年20项,2008年27项,2009年34项。
    靠着这种追求,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5%,今年上半年增长34.8%。
    更为可喜的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全省相继启动科技投融资、产学研结合、创新型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等五大专项行动,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将成为“湖北创造”的强有力的推手。
    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湖北人从来不甘心于做平庸的追随者,而要做新兴产业的赶超者和领跑者。
    十一五,我们把创新写在发展的旗帜上。    让人民切实共享发展成果    走过十一五,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其实是我们身边的细小的变化。2006年春季开学的时候,恩施自治州8个县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不用再交学杂费了。
    两年后,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都不用交学杂费了;农村学生连教科书费也免了。
    入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一个个“难”字,曾让老百姓愁眉紧锁。
    十一五,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严。老百姓“难”在哪里,党的关怀就向哪里倾斜,政府的作为就在哪里施展。
    “三农”曾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通过仙洪新农村建设、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88个乡镇新农村试点等多层次示范推动,全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跨过5000元大关,四年增长62.4%。
    就业乃民生之本。十一五前四年,我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8万人,高于十五时期新增就业总数的40%;全省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培训和面向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基本建立。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劳动者体面劳动。
    健康乃大众所求。我省五年来不断加大卫生投入力度,完整建立由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四位一体的基本医保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平民百姓“小病扛、大病拖”的窘况被“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所取代,由疾病生出的愁容被健康爽朗的笑声所取代。
    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让低收入者挺直腰杆;完善扶贫机制,密织救助网络,为特困群众撑起一片蓝天。让老弱贫穷者皆有所依,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十一五,把太平盛世的阳光,洒向荆楚每一寸土地。
    人们用乔迁新居的礼炮鞭花、用遍布城乡的轻歌曼舞、用万家团聚时的举杯祝福、用留连山水间的愉悦欢欣,不断推高荆楚大地的“幸福指数”。
    一个大写的“人”字,矗立在大江两岸。    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五年迎面走来    五年,岁月峥嵘;五年,河山巨变。
    走过十一五,我们用激情点燃智慧,用创新实现超越,把危机变成机遇,把机遇化为蓝图,用7000万英雄儿女不灭的雄心和不屈的意志,书写了荆楚发展史上最为绚烂的篇章,也为共和国前进的车轮输送了宝贵的“湖北能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留下了深刻的“湖北烙印”。
    展望十二五,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五年迎面走来。
    “两圈一带”的战略宏图,将重塑楚山汉水的新容貌;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将重构湖北经济的新版图;蓄势待发的新兴产业,将引领结构调整的新潮流;自主创新的发展大旗,将汇聚走向未来的新能量……
    一个全新的十二五,一段赶超的新征程,将铺展荆楚大地又一幅气势恢弘的画卷。
    共和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将巍然挺立在楚山汉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