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道片头视频:[转载]浅释逍遥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59:17
浅释逍遥散(仅供参考)

     同名方约有20首,现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方。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加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煎服。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

    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 

    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疏肝效果一流名字也很有意境。意思是吃了药,肝气活泼畅通,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好似神仙一般逍遥快活。 

    逍遥散并非通治百病,但如能掌握其中所蕴涵的中医思维方法,在临床中或可以见病知源、触类旁通。

    1、刚学中医者:重点听中医基础方面的内容,如: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临床的具体应用。

    2、开始接触《中药》、《方剂》者:重点学习《中药》、《方剂》,以及方剂和中药是怎样一种关系?

    3、对中医基础有所掌握者:重点听怎样将所学理论活用于临床,以及在临床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下谈的具体内容:

   

一、逍遥散的渊源与发展

    逍遥散散理论:

    1、发源于《内经》:

    起源于《皇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即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2、阐述于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开篇提到“治未病”。张仲景完整的阐述为:

   (1)治为病之身。

   (2)治未病之脏。并受书中“当归芍药散”的启发,治疗“妇女怀人后腹痛”,推而广之,可用其治疗20多种腹痛,甚至超越腹痛的治疗。

   

    3、形成于《局方》:逍遥散的理论形成于宋朝的《何济局方》,逍遥散的两大特点:

    (1)《金》提到“见肝之病,当先识脾。”。有医家提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逍遥散可护“胃气”。治五脏六腑七个系统。

    (2)逍遥散中的中药大多属《神农本草经》中中上品的范围,副作用小。

 

    4、活用于诸家:

    后世的医家通过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减药物或药量的方法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此处,薛老师指出:一个好医生要重视看病之外的功夫,要注意分析致病原因和与病人的交流,用药因人而异,同时指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重要性,在临床用方时,切记将方子中的药量固定的太死,要兼顾药物的副作用。

   

二、逍遥散的临床应用

    薛老师提出“用药如兵”,他从三个不同角度,不同情况分析概括出逍遥散中的“君臣佐使”。

    1.从生理角度谈逍遥散:

中医认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精、气、血、津液,其中除气外均于肝、脾关系密切。二肝体阴用阳,阴即指肝藏血的功能;阳即指肝属木,主升发、调达。“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源头活水,非脾胃莫当”。由此,逍遥散的君臣佐使为:

从生理角度:

    君:当归、白芍。当归,养血生血;白芍,味酸性敛可助肝藏血。

臣:白术、生姜。用以健脾

    佐使:柴胡 、茯苓、薄荷。 柴胡、薄荷用以升腾肝血;茯苓主降; 此三味药平中见良,肝体阴用阳尽由此三味药明显。

    2.从病理角度谈逍遥散

病理为木郁克土,薛老师将木与土理解为一种间接相生的关系,将木郁克土理解为母病及子。提出“木郁通其它四郁皆通”。从“木郁达之”的角度,谈君臣佐使。

    君:柴胡,薄荷。

    柴胡主升,有疏散之功,可引导春天生疏之气,成肝喜调达之美;薄荷:逍遥散原方中放少许,但薛老师在临床中用与柴胡等同的量原因有三:1)目前药材质量不佳。2)用少许只能起到“舒”,却无“散”的功效。3)逍遥散无薄荷则药效去其半。

    臣:白术、茯苓  有交通肝肾、心肾之功效,则火郁得发

    佐使:当归、白芍 

    君臣体现了“肝体阴”,佐使体现了“用阳”,二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在疏肝的同时注重养肝血。

    3、从治疗角度谈逍遥散

在“治未病之脏”更具临床意义。他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在健脾的同时和以肝药,以保胃气,存津液,从“土壅木郁”的角度剖析,则:

    君:白术、茯苓、甘草。白术用以利腰湿,健脾升阳,健脾制水;甘草分散茯苓交通心肾之功,使肾阳升腾,以助脾土。

    臣:柴胡、薄荷。防止木郁过盛。

    佐使:当归、白芍

    通过对生理、病理、治疗三个角度,逍遥散的“君臣佐使”的不同,薛老师解释说明了用药如兵的观点。他以为,用药于“围魏救赵”的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兵不在强,重在组织”,用药亦如此。

    临床中不仅要将要当成自己的兵,也要将病人的家人当成“兵”。而且药的君臣佐使并不固定,操作中要辩证论治,主义药物配伍,对于众多有成效的方子,更要加以研究,注意“一方多法”。

    讲解阶段结束后,与会者向薛老师提出了问题,以下仅收录部分:

    1.在用逍遥散治疗疾病是,血瘀,血虚的病发证多吗?是用加减剂量还是用加药物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治疗?

回答:郁久必然致瘀,在临床中会有血瘀、血虚的病症出现,遇到此类情况依旧要根据实际,调整药物配伍比例。

    2.生姜的应用是习惯原因吗?

回答:逍遥散原方所用生姜,可用意健脾。在实际应用中可综合情况应用或改换其他药物。

    3.“君臣佐使”和药量根据不同症候而改变,那么改变后逍遥散还能称之为逍遥散吗?

回答:可以。临床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五脏和畅,逍遥而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