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15-01磁力:国内最大培训公司汇才倒闭和神秘培训: 助教★小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19:45
助教★小卢★ 分析与评论:销售乏力,多好培训公司都在为销售在忙,这是大家羡慕汇才的地方。销售越来越难进行,老客户要新课程我们没有,新客户又不是很信任你的销售,电话销售和陌生拜访几乎是所有公司的手段,高明点的,再加个会议营销罢了,但没有不为销售头疼的公司,销售需要新的突破和变局了!!!
助教★小卢★
介绍:
前段时间被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汇才神秘培训”现在终于揭下了神秘的面纱。汇才首席执行官Eva Wong(黄荣华)专程从加拿大赶回来,约见北京媒体,并且表示不惧任何尖锐的问题,只是希望让人们更了解汇才。
据黄荣华介绍,汇才是一家加拿大的人力资源培训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认证,自八年前进入中国以来,在深圳、广州和上海等地进行教练技术培训,旨在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创业人员的领导能力和个人素质管理能力。由于课程是以体验式培训为主要手段,一些激发潜能、挑战自我的课程环节对国内来说是相当新鲜的刺激的。同时,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和保护参加者隐私的考虑,汇才一直以来不同意记者以记者身份进入课堂采访,由此,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与猜测。
作为汇才的首席导师和总裁,黄荣华有着良好的商业教育背景并曾远赴哈佛进修领导力课程。她希望媒体和公众能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的事物和新的经营模式,而不要一下子扣上帽子。
由此,汇才总裁北京约见媒体, 解释教练理论+体验式培训+感召式营销。

中国最大的培训公司“汇才”倒闭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震惊。我也曾经是汇才的学员,所以借这个机会说说我个人对汇才式的人本教练技术的一些看法。
汇才的主干课程,是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方式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游戏,通过分享和总结等,来帮助个人认识自己、改变信念,发挥潜力。汇才特别重视团队的建设,善于利用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出来的团队文化来促进个人的成长,这一点给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从中受益。到现在,我们同学之间关系都非常好,大家都很珍惜这个单纯而开放的关系。
汇才的教练团队给我的印象,最突出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是严谨。无论是介绍会还是工作坊或者社会公益活动,对每个环节以及人员等,都考虑得很详细而周全,几乎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的注解。
第二是勇气。汇才的教练很少有逃避问题的,一般都是正面应对,直接挑战。这经常引发课堂上的冲突与对抗,甚至有学员要和导师拼命,但是,这是对“解决问题必须先面对问题”这个信念的注解和行动,对抗本身不一定好或者坏,关键是怎样把对抗导向积极的方面,也就是成为“有效性冲突”,这才是汇才要教给大家的东西。他强就强在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的做给你看!当然,也有难以收拾的情况出现,不过在技术上也还是有保证的。
第三是刚烈。汇才的风格,是非常泼辣的,直接而犀利,电闪雷鸣、急风暴雨,有的时候,教练会极其愤怒地叱责学员,也会像疯狗一样追着学员屁股后面咬,逼着学员向自己的目标前进。这个方法,十年前就遭到很多诟病,有学者说这是已经几乎被废弃了的“休克疗法”的翻版,这个方法对于自身有性格缺陷或者心理问题的人很危险,因为明显是加深痛苦,甚至可能导致应激性精神症状,不过在我所认识的学员当中,还没见到很恶劣的例子。这个方法对于高领悟力、高能力、高愿景的人来说,效果却非常突出。
第四是快。汇才的教练“刀”都很快,交谈的时候往往五、六个回合,就能把问题点透,振聋发聩,也就是靠这个,汇才“拿下”了很多“老江湖”、“大老板”。汇才是出来混的,对手是各种各样的人,很多学员自己就是大老板甚至是政府官员,搞人的思想不知道搞了多少,自己本身就有那么一套,汇才如果没两把刷子把这些人拿下,根本是不可能混的。比起那些纸上谈兵的“专家学者”、“博士博导”,汇才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第五的惟利是图。汇才对这一点也毫不避讳,汇才强调“共赢”的理念,并且宣称“汇才不但要赢,而且要大大地赢!”但是这个度不容易掌握,这会造成很多的冲突和阻抗。因此,汇才的“感召式营销”争议很大,汇才因此得利极多,也付出巨大代价。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在汇才的课程里,我领悟到钱的本质:钱是社会对一个人或者一个事情的价值的认可的尺度,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就这一点来说,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你一定有钱,反之就没有。我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钱不包括以非法手段获得的黑钱、脏钱。所以,只要是有价值的,就不必担心么有钱,如果不满足,那么进取心很可能成为贪婪心,结果就不同了。汇才的这种“我执”,固然使他成为非常赢利的机构,可是也带来巨大的麻烦,哎,“出来混,总归要还的!”
我为什么最终决定不走教练和培训的道路,而是做心理咨询师,也和我对汇才的认识有关系。汇才的确使很多人潜力发挥,成果突显,但是也带来很多人格的变态和病态。比如有的人,学了教练技术就不会说人话了,动不动就“分享”、“回应”、“感召”,或者胡乱批判身边的人;也有的人学了以后,形成巨大的依赖,觉得外面的现实世界什么都是错的,只有课堂这个环境才正确,于是不断地来学,或者不断地来当助教什么的。这显然是出状况了,但是汇才为了商业利益,不反对这个现象。我们在Taction期间,被“感召”弄得晕头转向,似乎活着的意义就是帮汇才拉学员。随时随地,不分场合,想的说的都是汇才。一个同学形象地说,我们是“汇才生活化,生活汇才化。”还有一个同学更绝,说汇才当我们是奶牛,而且要我们“自己背草来,还要把奶挤在这儿!”后来我听说过一门比这个更加露骨的课程,叫做“催眠式营销”。我想那些惟利是图的人,应该很感兴趣吧。
汇才会在没有征得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使用集体催眠,这严格来说是违法的。一般人没有这个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被带进去,但是保不定会有什么副作用。
由于我们大多数人在新年里健康方面的知识几乎就是空白,所以对培训或者课程当中一些状况,会觉得很神奇,很了不起。这个弱点,被广泛地利用,比如一些传销或者直销的培训,门一关,灯一关,一引导,然后大家就哭,哭完了,丧失自我,感觉剥夺、思维剥夺,然后就稀里糊涂开始买产品,从此上了贼船。汇才还算是比较收敛的,但是在和他自身的赢利原则冲突的时候,汇才毫不犹豫选择赢利。
汇才的大型团体游戏的设计和应用堪称经典,开发角度的多维、流程的衔接与推进以及效果的达成,都很到位,在技术上,是很优秀的。
汇才的所有技术里面,我个人认为最强大的是“破冰”技术。让一个个把自己包裹得跟粽子一样的心灵能够打开,能够愿意袒露自己的伤痕,愿意去接纳和改变,这是很了不起的。现在很多心理咨询师,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就是连构建一个可以和求助者自由沟通的平台的能力都没有,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咨询的。
在我个人的心灵成长的道路当中,汇才像小学教育一样,打开了一扇门,后来的事情,有更好的老师带着我去做了,但是汇才开的这个门是很重要的。
如果要用教练技术来说汇才,那么我要做一个区分:洗心和洗脑。
汇才做的事情,是洗脑而不是洗心。这与其商业特征有关系,是一个经济动物做的事情。而我个人认为,洗心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也是很健康的事情。在课程当中,我是利用汇才在洗心,一边学习一边吸收一边排毒,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这样做,被洗脑的人,很可能会迷失,用汇才的话说,叫做很“受害”。
中国培训市场已经很滥,很多公司,在洗脑问题上,比汇才做得还要过分。因为教练技术已经比较普及,我看到一个一个的“团队”,里面很多迷失的、人格膨胀的、轻燥狂和癔症倾向的人,自以为获得了真理和力量。
中国培训界的巨人“猝死”,让我再次感到什么是无常,本来还打算有空回去当当助教的,现在再也没有机会了。
汇才之“死”,给我的教训是:做人要厚道,做事要低调。
------------------------------------
培训行业的公司所有的弊病在我的公司都有体现:
一:股东之间权利和义务不清楚,彼此都有自己的方向,公司内部动乱。
二:招聘人容易培养人难,培训行业是高素质高心态行业,很少有人可以在这个行业做的很好,尤其是销售,呵呵,尤其是在给薪水但不能给的太高的时候(有些公司无底薪用人,业绩上升很快,但却不稳定,有点给人打兴奋剂的嫌疑,呵呵,透支人才)
三:人才,包括销售或是讲师,一旦培养起来就会流失,国人的小农意识在这里体现的很透彻,他们不管自己是不是出去就可以发展,看到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就不平衡收入,觉得出去一定可以赚大钱,呵呵
四:人才成长慢,一个培训公司往往最高明的是老板,员工天天和你一起,你再厉害也被学的差不多了,而每个公司课程的成长速度赶不上人才的学习速度。呵呵,也是难为了培训公司啊,他们要天天忙客户养活自己啊。很少有时间去更新课程和引进新的课程,内地的培训公司更是缺乏信息。
五:销售乏力,多好的培训公司都在为销售在忙,呵呵,这也是大家羡慕汇才的地方了。销售越来越难进行,老客户要新的课程我们没有,新客户又不是很信任你的销售,电话销售和陌生拜访几乎是所有公司的手段,高明点在再加个会议营销罢了,但没有不为销售头疼的公司,呵呵,销售需要新的突破和变局了。这个我们到是有了自己的新的模式和思路,未来可以整合培训行业快速做大的。
六:课程开发难:公司很少有能自己做课程开发的,开发的课程也不过几个游戏,几个系列,缺乏理论支持和传承。国内好的公司如人众人和汇才等都是直接代理或引进国外成熟课程体系获得成功的,所以如何让自己的企业第一时间拥有未来最流行的课程是老板都梦想的,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了具体的步骤和方法可以交流。
七:信息匮乏:大部分培训公司的眼界和信息源并不畅通,对于国内外以及行业发生的事情不是很了解,公司缺乏一些专业的咨询师,无法撰写实用的培训项目书,在当地的竞争里不能脱颖而出,竟标没有把握和亮点,养专门的咨询师又是公司财力无法承受的,呵呵,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可以支持到各地伙伴。
八:大部分公司没有自己的品牌,尤其是在当地很多优质企业不认可当地培训公司,往往从外地找,培训公司的品牌不支持发展
九:分支。很少有公司可以在异地建立分支,缺乏人才支持和财力支持以及管理支持,很多定单无法完成
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这里不详细介绍了
----------------------------------------
汇才人力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汇才人文机构是一家多元化的人力资本开发商,是亚洲首家推广教练技术的国际性公司,汇才人文机构的教练技术是由国际教练联合会认证,也是全球率先受认证的中文教练培训计划。总部设于加拿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新加坡、成都、海南、太原、青岛等地均设有分公司。汇才通过推广教练技术这项新的管理技术来提升企业和个人的竞争力,并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品质认证。因公司业务在亚太及中国地区的发展迅速.
-------------------------------------------------
汇才到底冤不冤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1299次) 时间:2002年11月28日 10:10 来源:吴鸣哲 原创-IT
心理培训:悬崖边的舞蹈       原载于《企业研究-财智》http://www.aphr.org/caizhi/
今年6月底至7月初,一些媒体对深圳汇才人力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的"素质管理技术研讨会"进行了连续报道,对其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进行了批判。虽然汇才随后进行了辟谣,但是该事件仍然引起了业内的广泛重视。汇才的此次风波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也存在着普遍意义。
根据汇才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目的,专家们认为汇才进行的是调节心态,突破自我的心理培训。心理培训是个涉及心理学、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的边缘学科,似乎很新鲜,实际上许多培训公司都在开展这类培训,只是内容和方式、名称和叫法不同。如何正确对待心理培训,怎样合理的开展它,心理培训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国外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领域的专家对这
样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苏永华         上海四达测评中心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
¢ 不能简单的把心理培训理解成心态调节
¢ 轻微的心理问题不必用重度的治疗方法
¢ 评价的标准:是否能帮助人们过更好的生活
不能简单的把心理培训理解成心态调节
财智: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多年的专家,你怎么定义心理培训呢?
苏永华:心理培训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像汇才进行的这种自我突破的培训只是心理培训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人的认知能力、气质、性格、兴趣、态度等,都是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培训可以涉足的范围。不能简单的把心理培训理解成心态调节。
轻微的心理问题不必用重度的治疗方法
财智:心理培训是一种针对人们心理的培训课程,那么一些心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是不是适用于心理培训呢?
苏永华:应该说心理培训不同于心理治疗。应用在临床上的心理治疗一般采用疏导、谈话、催眠等,是针对精神异常的人进行的。而这些方法不一定在各种情况下都适用。没有人是绝对心理健康的,只是不健康的程度不同,大部分人的心理问题都不过分,还在人们认可的范围内。就像感冒,打个喷嚏之类的不一定要上医院。轻微的心理问题不必用重度的治疗方法,而且人本身是有自我调节机制的。
评价的标准:是否能帮助人们过更好的生活
财智:心理培训是否有开展的必要呢?
苏永华:人的心理是不断发展的,有的是自然发展,有的则是引导发展。人们有这样的需求,渴望有这样的人和机构来指导他们,帮助他们成长。而通过某些方式引导人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我国大陆地区的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人们在这方面比较缺乏,心理培训可以弥补一些。
财智:你认为评价心理培训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
苏永华:无论是进行心理学研究,还是做培训服务,目的都是要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的所作所为应该在这个原则下进行。如果我们所做的不能帮助人们更好的发展,生活得更好,那就没有积极的意义,应该被摒弃。
分商业化可能忽视心理培训的真正内容
财智:你是否认为任何的培训公司,只要对这种培训过程有所了解,就可以开展心理培训了呢?
苏永华: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妥当。就像心理治疗,国外都是要有资格证书的。一些人参加了一些心理培训就模仿着开展这样的培训是不负责任的。培训实际上是给人一种外部的影响力,这样的影响有大有小,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虽然我们都是希望把他们向好的方向引导的,但是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训练很难把握好这个东西。培训时的场面虽然很激烈,但是培训效果是不能简单靠场面上的现象的决定的,重要的是培训对人的心理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其次,因为培训机构一般都是商业机构,其重点往往在商业盈利上,从宣传到实际操作行为都尽量为了产生商业效益,这样过分商业化就可能忽视心理培训的真正内容,出现一些偏差。
陶醒龙(Gene Dorris)专伟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级培训师,前美国驻华领事馆总领事
¢ 那是一种比较过时的培训方式
¢ 自我觉醒是一个反复渐进的过程,一次刺激的作用比较有限
¢ 有针对的开展课程,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那是一种比较过时的培训方式
财智:不久以前有媒体报道说一家进行心理培训的机构开展的培训课程方式过于激烈,比如对学员进行谩骂,进行一些过火的角色扮演游戏等等。而培训机构对此的解释是他们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员认识自我,转变心态从而取得成功。你们的公司进行的是不是这类培训?
陶醒龙:我们公司开展的培训和这类培训不一样。虽然我们的培训目的也是帮助学员自我觉醒,但是我们采用的方式并不激烈。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学员参加一些游戏,然后对游戏过程进行分析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
在对学员进行分析时,我们运用了一些心理分析的方法,比如荣格的心理类型概念,目前运用这种方法的在中国只有我们一家。荣格用四组分类分析人的性格,包括外向、内向;感觉、直觉;感性、思考和谨慎、即兴。每一个参加专伟动态团体建设课程的学员都会在课程前接受一个心理类型测试。培训师会向每个学员介绍他们的心理类型并结合团队特质做SWOT分析。让学员了解到不同性格队员对团队的特殊作用。
财智:你是否听说过这种做法激烈的培训?
陶醒龙:根据你介绍的情况,我觉得这和60年代在美国加州非常流行的一种培训很相似。当时的那种培训也使用一些比较刺激的做法,比如非常直接的指出你的弱点,对你进行激烈的批评等,而参加培训的人员会出现痛哭流涕之类的强烈反应。这种培训主要是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病态心理研究的比较多,也就是说它常常运用在心理治疗方面。所以,我认为把弗洛伊德的理论运用在培训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70年代以后运用心理类型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人们认识自我,达到自我觉醒的培训方式开始被人们接受。这种激烈的培训逐渐被淘汰,不过目前可能还有少数的培训机构还在进行这类培训。
自我觉醒是一个反复渐进的过程,一次刺激的作用比较有限
财智:那你怎么看待这种在60年代流行的培训呢?
陶醒龙:我觉得存在几个问题。第一因为这种培训没有什么系统性,所以很难控制,大部分是凭感觉来做。第二,自我觉醒是一个反复渐进的过程,比如(画图解释,见图)我在1988年接受了一次培训后自我觉醒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对自己认识比较清晰,但是后来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压力后我又觉得对自己的认识模糊了,自我觉醒的程度下降了,于是我在1990年回到美国接受培训,之后我觉得我的自我觉醒又一次达到了一个高度,所以一次刺激的作用是有时间限制的。第三,这种激烈培训的效果也值得怀疑。比如,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在培训中被人指出了其缺点,他虽然不一定会哭,但是内心还是非常抵触的,本来的培训目的是希望通过指出他的缺点,帮助他积极克服这一缺点,但这种培训最后的效果却可能是相反的,这个人反而处处隐藏他的缺点。
而我们公司在培训中运用心理类型的概念,一般不会引起学员的抵触心理。我们会告诉他,他的偏好是什么,盲点是什么,这不存在好坏之分,因为任何一种个性在不同的阶段和背景下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人们需要的只是在对自我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怎么去发挥积极的一面而减少消极面的影响。
有针对的开展课程,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财智:在你们的培训中是否会出现对学员冲击比较大的情况,比如说他们提出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等?你们怎么来处理这种情况?
陶醒龙:我们曾经为一家国有企业提供服务。在培训游戏中,一位参加培训的老领导无法指挥他的团队,觉得非常沮丧,有很深的受挫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培训师通常的方法是帮助他分析问题所在,比如鼓励他说出他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与他的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从而帮助他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同时也让他的队员对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财智:是否会有学员对你们的培训不认同,产生反感?
陶醒龙:在开展培训前我们都会花相当的时间对将要参加我们培训的团队进行调查研究,比如和他们的领导层、HR部门和参加培训的人进行沟通,对他们进行心理类型的测试,了解团队的人员构成情况等,尽可能的了解参加培训的人需要什么。然后有针对的开展相应的课程,而不是简单盲目的开展培训。所以我们的培训一般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李峰  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   上海人才有限公司测评服务部总经理
¢ 我曾试图证明中西方人的心理存在本质差异,结果失败了
¢ 培训课程的不好不等于理论不好
¢ 评价培训的最重要标准是受训者是否接受
¢ 参加培训的都是成年人,应该有能力对自己负责
我曾试图证明中西方人的心理存在差异,结果失败了
财智:心理培训是一种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是一种针对人心理进行的培训。中外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国外的心理培训方式是不是适合中国人呢?
李峰:中外的文化确实存在许多差异,在文化背景和习俗等方面中外都有所不同,但是人的本性应该是一样的。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曾试图证明中国人的心理和西方人的不同,结果我失败了。我发现在心理方面中外之间相似性远远超过差异性,涉及人的本质的东西是相同的。所以,虽然有许多事情存在"国外好的,中国不一定好",但在心理培训方面应该不存在国外的心理培训方式不适合中国人。
财智:你认为进行心理培训的培训师的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李峰:首先我觉得他们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最好懂一点临床心理学或变态心理学的知识。然后就是需要一个针对这个培训课程的短期培训。
培训课程不好不等于理论不好
财智:开展心理培训的机构有许多,但是每个机构在解释他们的培训课程的时候用到的心理理论不尽相同,心理培训课程的好坏和这些理论有没有关系呢?
李峰:好的理论往往是培训课程的卖点,但培训课程不好不等于理论不好。所以不必去追究汇才的教练理论到底如何,一种理论之所以流行,总是有其流行的理由的。但好的培训课程是应该经过严格设计的,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通过仔细的设计,甚至课程中的每一分钟都有其用意。
基于同一种理论,不同的设计风格会产生不同的培训课程。但是不管怎么设计,把握好"度"是很关键的,违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突破道德底线都是不可取的。
评价培训的重要标准是受训者是否认同
财智:你认为评价一种培训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呢?
李峰:我认为是接受培训的人是否接受。汇才的问题可能在于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没有重视接受培训的人的反馈。当然,每个人的看法都有不同,但至少不能让接受培训的人反感,我觉得这是培训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培训也是一种服务,要有服务意识。
财智:有些心理专家指出,每位学员的经历和心理适应能力不同,汇才对他们采取相同的训练方法容易造成心理应激,你是否认为应该针对不同的学员施以不同的培训课程呢?
李峰:首先,对于某些特殊的培训课程,培训机构理应对参加培训的人进行一定的筛选。有些人适合这样的培训,有些人不适合。有些人本来就心理不太健康,很有可能被高强度的刺激诱心理疾病。培训机构应该在对他们进行培训前进行一定的筛选,接受那些合适人员参加培训。
培训要有针对性。个人化的心理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而个人化的培训需要预先测量学员的个人品质。
参加培训的都是成年人,应该有能力对自己负责
财智:金羊网报道中提到了一些学员的负面反应,也有专家指责汇才使用的某些方法类似于心理暗示或被动催眠,侵犯了学员的人权,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李峰:参加培训的人都是成年人,他们应该有能力也有责任对自己负责。如果觉得一种培训不适合自己,是可以选择在中途退出的。我个人不认为他们参加培训,事后再对培训提出种种质疑甚至投诉是最合理的做法。为什么不在当时就提出问题,或者选择退出呢?不过中国人大多有一种随众性,有些人可能会迫于群体压力而不选择退出,其实这样不好。
其次,在培训协议中,应该是有一条明确规定培训中觉得不适应可以选择退出,培训公司如果没有将这一条写入协议中,参训人员就应该提出来。这也是保护自己的权利。
至于被动催眠,国外的催眠协会要求所有接受催眠的人在接受前签订协议。而且懂心理学的人会知道,如果对方不愿意,是不可能对其实施催眠的。所以,在培训中如果涉及了一些催眠,当事人是应该知情的,并且当时是愿意配合的,否则不可能实施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