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787 叶咲ゆめ ed2k:《易经》(理、数、象)、佛学与广义科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5:32:18
《易经》(理、数、象)、佛学与广义科技

   《易经》已有56千年的历史,《佛经》有3000年历史,它与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同为影响世界文明的智慧宝典。老子学易而悟道,写出了《道德经》,孔子学易而创立儒家,编写出四书五经,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学易到了“韦编三易”的境界,中华古代文化的精华,如《孙子兵法》、《中医黄帝内经》等无不是从《易经》中来,《易经》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活水源头。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名由人类文字表达必然语不尽义、言不尽意。佛家讲修行见“佛性、自性”如人饮水,冷暧自知,“见性”并不能用人类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人类语言一说出来就因人有分别及语言局限而错误,人的智慧、语言文字有局限,难于表述无限的世界和真实的规律,难免因人的立场观点不同而偏离和违背事物的本来面目。佛家认为:“人因业障轻重不同,所知障、烦恼障亦不一,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差别”。天道、佛性本自俱足而清净、平等、慈悲、无分别,但因人的有漏智慧去解释无漏的宇宙本体、本性,必然得出不圆满,甚至错误的结果。

佛陀曾说我49年无法可说,没说一个字,目的是让众生不要执着法、文字相,这是佛陀自性的流露,有感而说,“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法尔如是,是无分别、无起心动念、无执着、清净、慈悲下说出宇宙人生真相。《易经》八卦创始圣人--伏羲则用“主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独具匠心的设计出有象征意义的抽象八卦符号,用抽象的符号组成的卦象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来显示宇宙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包罗涵藏的宇宙万物万事发展变化的信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就是当今科学技术信息高度发展时代,也找不出任何手段、符号能确切地代表它。

有许多人学习研究《易经》时,深感文字艰涩难懂,受困于古文字、辞句的理解,这是方法论的问题。的确,远古的文辞深奥难懂,但我们知道,伏羲创八卦是“观天察地之象而悟天人合一之理”,所以,学习《易经》不应辞句字面的意义,而是从“象”的义理--隐喻中得到启示。佛教也有“郁郁黄花皆般若,青青翠竹是法身”。一切万物无不显真如,因为万物中隐含“空、色”,“空”性就是真如、本性,从《易经》中更好理解,易云:“物物皆太极”,“空”属阴性,“色”属阳性,事物中皆含阴、含空性。

六祖:“佛法不离世间法”。修行由“有”入“空”再证“空有”不二法门,明心见性。学《易》应真正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其之间的关系,利用八卦涵藏万物的信息之象、爻位,就可以理解卦的抽象符号系统所显示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发生及其变化结果,可以说,《易经》的易卦、象、数、理就是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模型,通过这模型我们可以重演现实中万事万物变化过程,这种演变不是象现代科学定理、定律纯粹数字式、平面的、死的,而是体现与现实生活中既有性状、情态、又有“定数”的立体全息对应,是一种活灵活现的生活场影的再现。

《易经》研究的方法是从本体向外演化,是研究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而《佛经》教育是回归本体内修的过程,息灭内心的妄动妄变,使心如如安止在清净状态中,得到永恒的法喜。

《易经》以“象”“数”高度概括,简练的手法描述宇宙,解释一切自然和生命现象,建立一套模型演变要素:阴阳及其之间的对立、交变循环以及周期规律,从而把纷繁无比、形式万千的宇宙质能运动规律,用极简单的太极图的图象和河图洛书的术数值描写出来,刻划出时空、质能、阴阳、虚实的交变,启迪人的思维,去突破五官感知进入灵感感知的飞跃,推测万事万物过去、现在、未来。

《易经》是伏羲仰观天空点点繁星而俯察山河大地,开悟揭示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规律,用“无极-太极-八卦-六十四卦”表述宇宙万事万物演变模式,万物皆变易不断,以“人天合一”全息原理,通过时空节点,运用构成宇宙万物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等原理实证还源事物变化实相。而释迦佛陀雪山苦修6年,在朗净空明的夜晚,目睹天边无尽的明星,顿悟宇宙中道大智慧而成佛,开悟揭示宇宙人生实相,用“真空-妙有”表述宇宙万事万物生变规律,宇宙以“地、水、火、风、空”组成,宇宙的本体皆空,妙有即万物万事,从真空中生变,生灭无常,佛陀证悟了宇宙同体的全息原理,开示众生应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心了生脱死。

著名易学大师尚秉和认为:“学易先学占卜”。由于《易经》文字的艰深,而卦图又太简炼,使许多有志学易的人望而却步。先学占(预测还演事物变化过程)就是通过认“象”识“理”,把易卦的“理数象”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易经》的“易”就是易简易知,正所谓“百姓平常日用而不知”,易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的言语造作中。通过学易体会古圣先贤伏羲当初是如何“观天察地以通神明德而悟出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占测人事变化可知道宇宙万物万事是同构同源同息,更能体会佛陀“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悲心。通过学易懂得宇宙万物始生于无分别的无极态,因分别生阴阳的太极态,更能体会道家的“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过程,体悟佛经中一念分别始生万物万象的宇宙实相。佛性、大道本具清净、平等,如平镜能照见一切万物实相,万物即镜中影,梦幻不实,理解了,就能体会宇宙的“大道至简”之理。

《易经》由伏羲创八卦和文王创六十四卦而形成,即无极生太极至八卦由先圣伏羲而悟创,以演宇宙变化模式,由于社会人事的复杂变化,文王又根据实际情况悟创六十四卦,解决了宇宙人生万事万物变化信息的机制、模块、模型及其变化规律的运用,所以,通常称《易经》是本经。孔子及其门生历经近8百年对《易经》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定义,写成了“十翼”,被称《易传》,《易经》与《易传》合起来,称《周易》。史称“伏羲、文王、孔子”为“世历三古”。从中华5、6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易经》对华夏子孙的思维、生活方式、人文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军事家读《易经》,写出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经济学先祖读《易经》写出《经营谋生术》;中医古圣读《易经》,写出了《黄帝内经》;孔子读《易经》,写出了《四书》,形成了儒家学派;老子读易,悟出了《道德经》……,正因为《易经》涵藏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信息,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社会、人事、各行各业,运用易思维解决问题,就能合符宇宙规律,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佛经》是释迦世尊开悟后49年讲解宇宙人生真理,由佛弟子归纳所写,它所开示的宇宙人生实相的教育,同是揭示宇宙人生的大道,《易经》与《佛经》道理相通,但研究方向不同,一是以入世探索宇宙万物万事的变化规律为主,一是以出世证悟宇宙本来,回归自性,了生脱死。易云:“物物皆太极”。太极就是宇宙,所以有形无形皆为宇宙,如果把“人的元神”套入“易”模块,人处“无极”道的状态,“天道无吉凶”,就如佛家“佛性、真如”,清净、平等、无善恶、慈悲状态,因无极而无有边际的状态,如“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太虚含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用佛家言:是一念清净的心光,处于空分,属法身佛。“人的元神”由“无极”生“太极”状态,阴阳初显而平衡,如佛家的“一念无分别的心光,处于显分,属于报身佛”;“人的元神”分化为“八卦、六十四卦”,如佛家的“一念无差别的心光,处于本性妙用,属于化身佛”。所以,不是佛才有三身,六道众生皆有“法报化三身”,是因为佛陀证得“法报化三身一体”,而六道凡夫因迷失而不能证得皆有妄想、分别、执着。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变化始生吉凶”。阴阳的产生就是因为有了分别心,阴阳合一无分别时就能如本性慈悲、清净;阴阳平衡在人身体健康、在物完好无缺、在自然生态和谐。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用全息解释“法报化”:法身处于人前念断后念未生,但了了分明,是一种清净空明状态;报身处于显分,想做事而未做,只是想法;化身处于分化,已做事而有吉凶变化结果,所以,六道众生不断分化“身口意”业而导致轮回分段生死。三世因果就是如此产生,即造作而生化身,前果为后事之因,前因为今事之果,因果是断续存在的,念起即有因果,在弥勒菩萨与世尊对话中《法苑珠林》:一弹指有382兆细微念头的波动。“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每个念头都能产生能量波动而形成细微物质,而每个物质皆有见闻觉知,色声香味。《易经》:“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就是现代科学的“能量”,“游魂”即“神识”,识可变化万物。正如佛家: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爱因斯坦已证明:“质能互换”定律。物质与能量不断互相转化中,《易经》的阴阳交互,互即互入。都说明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

学习《易经》可以拓开对宇宙“天、地、生、人”的全息统一认识,加深“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解,《易经》作为一部探究自然科学规律的伟大著作,是全人类共同的智慧宝典。它对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宗教等无不涉及,古代智者依“天人感应”之理,观天象而知晓世间重大人事变更;日常生活中,天灾发生前“动物异常反应”;人类居住与环境影响等,说明“人天相感”是自然规律,现代科学证实:古代“风水气场”就是微波粒子场,它界水而止,遇风则散,所以有“山环水抱必有情(灵性、生机)”、“背山面水好风水”等说法,这就是生态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原理。一直以来,人们误会认为:人的运气吉凶好象只有与外环境有关,其实,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中,古圣先贤早已说明了,人应该对大自然保持和谐,敬畏“天地鬼神”,这里的“鬼神”是指自然的造化、无形之气(能量),以感恩大自然心面对周围的环境,儒家:“仁、义、理、智、信”。 “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都应有“仁爱”,只有“人心向善”方能招感天地自然的和谐,实现“保合太和”的人天合一。江本胜博士水试验证明:人的意念能量的波动可影响水的变化,“爱”、“佛号”等善念能结成最美丽的图案,从科学上证明心念的重要性。日本一位90岁的和尚带了一群佛弟子在琵琶湖做了“心”意念净化水的试验,琵琶湖的水是死水,臭气大,他们共同念了几个小时“水要干净”,结果3天后水质发生了变化,真的变干净了,后来保持了6个月。这是科学上的“人”与大自然的场态效应。

从《易经》总结提升的中国古科技理论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由“能量”与“物质”互相转换形成,“聚则成形,散则化气”。具体由三部分组成,即气(能)、数(信息)和象(形态)。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它们是:能量、信息和态势或形式。三者共存,不可分开,又界限分明。气,是客观存在,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可假设为能量。数,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程序或逻辑(因果律),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可假设为信息。象,是气根据数而存在的形态或变化的态势。用现代科学概括为:象是能量依据信息程序而存在的形态或态势。

宇宙万事万物有信息就有能量,就有它们的存在态势;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态势,有态势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作基础。宇宙万事万物的存在,正是气、数和象的不可分性,才是实在的,具体的。信息“数”指导能量“气”按一定态势“象”存在,能量“气”依照“数”的指令,构成一定的存在态势“象”,存在态势“象”受信息“数”指挥,以能量“气”为基础。佛家认为:万物“象”因缘“能量”按因果律“信息”而生灭变化。

宇宙万物的“数、气、象”运行法则,“数、气、象”即信息、能量、态势,无形之“能量”含藏“信息”并遇条件而变现“形态”,“能”就是“天人合一”的那个“神”,西方哲学称作宇宙万物的“本体”,亦是功能、性能。《周易·系辞》称:“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无方的“方”古文亦称“方所”,就是方位,无方就是没有位置,无所在,亦无所不在。易经和佛经所说的“精、气、神”。孔子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就是神,就是构象,“能”的一种变现。

精,中国古代先圣又称玄、道、元、一、水;称精,是因为人体信息来源于父精母卵。称玄,是因为信息难以观测,(怀玄、玄具难测,太玄无形容);称道,是因为信息决定宇宙万事万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称元,是因为信息在有形质宇宙之始;称一,是因为一为自然数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抱一、守一、归一、真一、太一);称水,是因为地球生物发源于水。宇宙是一元,佛家:“一真法界”即宇宙本体。

《易经》以“大方广”在于“理、象、数、占”窥测宇宙,探隐索颐,国学主流派“儒、道、墨”及诸子百家都是以“易经”为根据,它是中华古文明的活水源头,释家从印度传来中原,并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佛教以“慈悲为怀”,教育和启迪众生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与中华儒家、道家等智慧有机一体,在《清净经》中:月光菩萨称为“颜回”,光净菩萨称为“仲尼”,迦叶菩萨称为“老子”。可见,中华古圣贤的表法示现了诸佛菩萨。“儒、释、道、墨”及诸子百家与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等宗教共通以“爱”为核心,说明宇宙以“爱”为核心,这在江本胜博士水试验中已得到证实,用不同文字、语言以“爱”对水发出意念都形成美丽的图案。但一些宗教信仰存在二元哲学理念,而儒、释、道是建立宇宙一体,即全息统一,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手段让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通过认识和了解宇宙人生,使众生生起“正信”,通过修正与违背宇宙人生规律的习性,使众生从“心”里改变,从而化现美好的世界。如同一部电视机:有10个频道(法界),心是调节频道的开关,“心”能生能变万法,只有自已从“心”改变,才能化现美好的世界。

《易经》整体由“理、数、象、占”构成,易理理深意宏,“理”是研究“数、气、象”的能变、所变与不变的原理。“理”是人所确认的能量存在形式,简称构象,或称能场。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其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西方科学赖以发展的演绎推理法;一是中国及东方科技来源于类比归纳法。

演绎推理法适用于有限“数、理”范围,类比归纳法适用于无限“数、理”范围。人通过象认识“气”和“数”,而“象”有“无”和“有”的分别。人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能感知的客观存在为“有”;反之则为“无”。而不能用语言表达其象的客观存在为“常”,或“恒”;这就是《易经》所说:“意不尽道,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可以用语言表达其象的客观存在称为特化。《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具体的“道、名、气、数”都是特化的。

由此,中国先圣认为:“物质是能量(气)的一种较为稳固的特化形态”。爱因斯坦已经证明:“物质和能量是相互转化的”。宇宙最初只有“能”,即“气”,而没有物质。宇宙,包括太阳系由“气”形成。生成宇宙的“气”,现代科学认为源于黑洞,中国古科技理论称为“无极、无为”。“气”,在我们这里可以称之为“以太”,因为物质最初完全是流动的,毫无硬度、无间断、无终止,不能分别两部分。这是人们所想象的最稀薄的物体。

自然科学里的“以太”,只能作为传递物质问相互作用力的一种假想的介质而存在, “以太”和实物仿佛是隔绝的,但张载和王夫之认为“气”和“形”是相互转化的。因而他们所提出的“气”与其说接近“以太”,不如说更接近现代科学所说的“场”。

西方人在惊叹之余呼“My God!”,就是“我的上帝”。而中国人则呼“我的天!”。中国古代先民,没有像西方人那样人为地创造一个“上帝”,认为主宰天地人万事万物的那个东西是“天”,是“气”,是“场”,是宇宙间的“精气神”或“数气象”,亦即宇宙规律。并由此,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阎王。“天地人”是一体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间必然有,地下同理。

《易经》系辞:“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以观畜生之皮文及山川之貌”。是故《易经》从象开始,万物从数开始。常言:“心中无数怎来画象”。象的背后有一定数,也就是逻辑关系。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沦天地之道”。“易”含摄宇宙无极之信息,而“类万物之情”。

我们看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定数),也就是逻辑程序,一棵树从生到死,大概知道它能活多久,所有的事物因为不能长久。《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物皆生灭无常,故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科学的作用与反作用力;易经的阴阳互相作用变化规律,而规律的内核就是“数”的变化。常言:“6岁看老”。(注:6岁前读国学圣贤书是培养立身处事及德性的基础)孔子说:“虽百岁,可知也”(论语)。我们常言,观察3岁的孩子,就可知道他长大后是什么样子了,到了6岁,差不多就能预见一生了。这不是神通,而是人生方向的判断、推理,所以,“理”是道理,贯穿象“数”后面的规律、法则。《易经》的“数”离不开“理”,“象”也离不开“理”。“理”是“象”与“数”结合起来所得出的具体规律。

   “象”是什么?“象”是“现象”还是“真相”?“现象”并不代表“真相”,还有“假象”、“错象”、“虚象”、“幻象”等,但是透过“现象”可已看到“真相”、“本质”,这要一定的智慧。《易经》就能通过类物万象,将虚实象结合起来。这里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那是一种智慧。常言:“会看相的是不会光看他的表面虚相,而是观气色形态,或当你不注意时看才能露出真相本来面目(如:起、立、座、卧、身、口、意等)”。因为“人脸也是太极八卦图,所以有缺陷就能看出这部份差些,如山根深陷断其41岁左右运气差,下巴尖断其子息或晚年差些。《易经》预测由观象起卦,这是提取信息最原始、真实的来源。佛家讲“象”是无常生灭的现象,如山河大地、众生、人事等。而真相、本质是“象”显示的“空性”。《易经》研究事象物象上的变化规律,也可以说万事万物生灭过程的规律。

明白《易经》“理-数-象”三者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从“象”上认知的实相。包羲氏观天、地之象而立八卦,所以,《易经》从自然中来,但是,用卦象代表物象再用卦象推论物象就深奥难懂了,千百年来,由于学者从不同角度的演易,给《易经》弄上神秘面纱,后人难于入其门径,探究《易经》的真实智慧。所以,学习《易经》必须了解“理、数、象”才能知道易的本来。

“象”也者“像”也,“象”是包羲氏从观天察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之象,最简单的结绳开始,也就是从生活的现象中启发:一是打结,一是松开。现在电器化时代的“开关”,与之对应的自然现象:白天(开)、黑夜(关);男人(开、主外)、女人(关、主内)。把同一类归于阴:天、黑夜、关、女人、下面、背面等;把另一类归于阳:地、白天、开、男人、上面、正面等。《易经》用类物万象以最简方法进行归类,并以易理演绎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规律。

在这里我们用《易经》分析物质与精神,易认为:“物质是阳,而精神是阴,阴阳是不断交替变化、相互消长,即物质与精神(意识产生能量)可以转化的”。而现代科学先巨――爱因斯坦用实验证明:“质能互换定律”。也就是物质就是精神,精神也是物质,因为它们都以能量形式存在,并不断变化中交转。所以,电能、电波、脑波、生物能等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当物质接近光速时将消失三度空间,化成一种能量”。老祖宗说过:“聚则成形,化则散气”。佛经《法苑珠林》开示:宇宙万物有情皆“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念即生波能,能成形质,质具识存;气就是能量,形就是物质。就是这道理。

易:“阴极变阳,阳极变阴,阴阳互变交替变化而成万物现象”。天道、佛性本自清净、平等、无吉凶善恶,因妄念而生变化,妄念来自识,自以为是,所以万物万象皆出自识,所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数”从“象”中来,“象”从“数”中生,二者并未分离。《觉林菩萨偈》中“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能生能变万法,常言:“心中有数”才能沟画出事物,看到事物的趋势。易是通过卦象对应事物,推测事物的变化过程。

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56千年前)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

乾(qián)乾为天卦像:上乾下乾纯阳卦;乾卦阳刚,刚健,自强不息,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园,圆满、亭通,成功、重大。但刚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为上级、领导、当官的,执法者,有钱而富贵者,司机等引领者。

坤(kūn)坤为地卦像:上坤下坤纯阴卦;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有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像。坤六爻皆虚,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归。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zhèn)震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纯卦;震卦重雷交叠,相与往来,震而动起出。震动,震惊鸣叫,惊惕,再三思考,好动。建功立业,声名大振。森林,树林。八纯卦,吉顺而有波折,肝旺易怒,惊恐,肝病,抽筋,伤脾胃。

巽(xùn)巽为风卦像:上巽下巽八纯卦;巽卦“柔而又柔,前风往而后风复兴,相随不息,柔和如春风,随风而顺。”巽顺,顺从,进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气功,象如双床双桌相并连,作生意可获三倍之利,头发稀少,草木丛生。活跃,坐不住,静不下来,测事比和吉。肝胆疾病,坐骨神经痛,股部疼痛,风湿中风,脾胃欠佳。

坎(kǎn)坎为水卦像:重坎八纯卦;坎卦为二坎相重,阳陷阴中,险陷之意,险上加险,重重险难,天险,地险。险阳失道,渊深不测,水道弯曲,人生历程曲折坎坷。绝顶聪明,“心诚行有功”。比和卦,谋事顺畅可成,但内中有波折。肾,泌尿系统疾病,血病,妇科病,视力差,心脏病。

离()离为火卦像:重离八纯卦;离卦离明两重,光明绚丽,火性炎上,依附团结。离散,离开,分离。凡八纯卦互为依托帮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虽比和,但内有冲突,谋事可成,却有周折,目疾,心脏疾病,高血压,肺虚症。

艮(gèn)艮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纯卦;艮卦山外有山,山相连。不动,静止,停止,克制,沉稳、稳定,止其所欲,重担。象如两桌、两床相连,上下铺位,床上、桌下。测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归。癌症,青春痘,痧菲子,肿瘤,疮块,脾胃病,肾病,结石症。

兑(duì)兑为泽卦像:上兑下兑八纯卦;兑卦喜悦可见,快乐照临人,口若悬河,善言喜说,高兴,象如沼泽地,洞穴,废穴,败壁破宅,坑洼地,纵横沟渠。测事如意悦心。口疾,气管疾病,肺疾,麻脸,肝胆疾症,股疼,血光灾,作手术。

《易经》八卦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用“-”和“--”符号组成阳、阴二种能量,它是立体的、有生命的,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一种受力与承受力,但它们皆能互相转化的能量,它不同于数学中的平面“数”字,因此“数”字是无生命的,是死的。

学习《易经》,要善于读象取义,方能从类物万象的易卦中找到对应的事物,64卦中:《泽风大过》由兑(泽)上卦与巽(风)下卦重叠而成,象棺材形象,第一、六爻为阴爻,象四个钉子,中间为人象,象盖棺定论。也可以看成一座桥,两边似钉子,中间为木头,象铁绳桥。易卦类物万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象结果,每卦的卦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但在一定范围内去思考、想象形与象,与卦象的对应是不会错的。“大过”其义过于阳刚,因阳多而阴少故,所以,中国人讲中庸、中道,做任何事不能大过,占得“大过”卦就要小心了。

乾为天,六爻皆为阳,乾卦阳刚,但刚多易折,含欠安之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从卦象中模拟过来的。如一个人过刚强、脾气大、硬气,易突发心脏、脑中风等,所以死得也快。自然界中,死的东西都是硬的多,而活的有弹性。死了,就僵硬了,当你气到全身都硬时,、就准备去死了,所以,要明白人的一生应如水之上善、随顺自然方能快乐、幸福。

《易经》中有“大过”必然有“小过”,因为“易”讲的是系统对立互变的智慧。64卦中《雷山小过》:震(雷)上卦与艮(山)下卦重叠。中间二阳爻,两边各二阴爻。象一只小鸟、风筝、飞行器等展翅天空飞过,无声无痕,心不在意,而当你看见棺材你可能会在意,所以人们小过不断,因为你不在意了。孔子说:“加以数年,50岁学易而无大过”。孔子到70岁才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矩”境界。说明犯小过难免,这从易经可以看出:一般人的起心动念、身口意偏离阴阳(善恶)在所难免,而大的过错,如杀人、放火等就少。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本无吉凶,如佛性清净,只因起心动念、身口意偏离阴阳而生吉凶祸福。所以学易可以明白为何要修善,这也是因果律的具体原则。

另外,我们知道:64卦本自自然之象,没有那卦好或坏,处于什么时间、空间、人事等,它产生的效果、作用不同。也就是佛家言:“世界本没有对错、烦恼和快乐,因为心态和角度不同产生心理的状态不一,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佛的境界放下了执着、分别、妄念,具体体现是同体大悲,而凡夫有执着、分别、妄念,所以有亲疏、好坏、上下分别。

同是《大过》,有的人看到的是一座渡人、车过河的桥,联想人生就象通过桥实现幸福的彼岸,是积极的。有人看到的是棺材,而想到落土为安,感想人生苦短。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而张延生大师看到柿子掉在学员肩上,发现某校长此刻下台。同一象其义不同,同一卦象在不同时空也会有不同表达。

“易”的义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与宇宙同,故“天人合一”。佛经中:“介子纳须弥”,“一粒沙含三千大千世界”等,现代科学也得到证明:“一个小小的芯片能藏一座大型图书馆的资料”。一个卦象也可含无量无边的物象信息。佛经《法苑珠林》中:“一弹指有一千三百六十兆念头,而念头中又有无量无边的小念头”。现代科学证明:“一粒沙中有无量原子,而原子中又可分出无量的微量子”。念头的波动产生无量的能量,而能量化现的物质又是无量,所以,宇宙中的万物没有一样是完全相同的。这在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中说明“色”物质与人的意念同步变化,其实,色是物质形态诸多功能中的一种,物质中还有“声、香、味等”。也说明了宇宙是有机统一的,一切自然灾害、人的病伤灾等都是因心念招感所致。

《易经》中的“数”,是指“万事万物”的“定数”,即隐藏在象中的逻辑机制。这个“定数”是“因”所造而“理”所致。

64卦中每个卦都有特定的卦名,这是抽象定义万物万事之相应含义。易数变化离不开“一分为二,二中又分别可为四,这样群分而无可分尽”。实际运用中,与最高深的数学的基础不谋而合。

无极(本体、佛性、天道为0)――太极(方根为0、始数为1)――两仪(方根为1、变数为2)――四象(方根为2、变数为4)――八卦(方根为3、变数为8)――十六卦(方根为4、变数为16)――三十二卦(方根为5、变数为32)――六十四卦(方根为6、变数为64卦)

万物数不外由此产生,这里不难看出,宇宙万物所有一切皆由数的变化。一首禅诗:“手把青禾插满田,后退原来是向前”。人的年龄一年一年向前,但容颜会慢慢变老。事物不是变好就是变坏,这是易经教给我们看待事物永恒的法则。在易经义理中称“变易”。

从这里延伸有一句古话:“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当二人关系越来越好,尤其是利益关系时,其实越来越疏远了。那怕是最亲的人,如久不联系,见面也无话可说。《易经》告诉我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朋友”是两个“月”字,“月”代表信息,二个信息相通才能为“朋”。当然,朋友之间应建立正当关系,也就是“仁义”方能长久、通达,因为它合“道”,仁者无敌。那种建立在“利”上的关系,因为“利”字左边,“禾”稻子,右边一把刀,示意争“利”必流血灾难。也就是那种“朋”友关系是极其短暂的、并且带来灾难。

常言我们要“心中有数”:任何事物离不开“数”,数变则物变,心动即生象,阳动变阴,阴动变阳,这叫“差之毫里,失之千里”。易数中:12345678910是圆满之数,前五位是基数,后五是成数,我们手指刚好10个,一只手为5个,一手抓天是指一手把基数控制,所以叫队伍。

《易经》中把阳爻叫用九(九是阳最大)、把阴爻叫用六(六是阴最大),阳动变阴、阴动变阳,爻变则卦变,性质发生变化,事物也跟着变化,故常说不守信用的人叫变卦、很八卦。

六、七、八、九中,六为老阴、九为老阳、七为少阳、八为少阴,六、九物极必反,而七、八不变。阳是向外拓展,从七-九,而阴是向里收缩,从八-六。成语:“七上八落”出自这里。

可见,“理”是万物象数变化的过程和规律的总结。所以《易经》有“不变”的法则。由此悟到当事物变化时就有不变的相对,也就是阳与阴是同时存在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精神与物质同时存在,即物质就是精神,而精神就是物质。这正是与佛经中“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智理相同。

自然界中,当看到下雨时,大阳光也同时存在,只不过被云遮住了。所以我们的一双眼确实是有局限,甚至错误。佛家:“众生本具如来的性德,只因障碍造成而不能见到真相”。老子:“正就是反,反就是正”,如手之正背面,从手掌整上讲是一体的。指的是万物与自性的关系,万物由自性中生,而又显示本体“空性”。

《易经》无极态,佛经中的本体、本性、佛性,道家的天道,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中的“性”都表示至纯至善。当你看到无极像一片空白,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宇宙无有边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什么含摄。只有当你动念时,会产生很多想象、形象,落入“数”中,这时你心中会产生许多交替的矛盾,易经讲阴阳交变,这时心中的宇宙是有边界、局限了。凡夫心常有起伏变化,所以有局限有悲喜的心识,就落入轮回。

比如:心想建一座高楼,不建,此地是一空地。要建设,有二种可能,一种是建好后可能没问题,一种是建好后可能出现问题。可能没问题的或许也会产生问题,可能有问题的或许最后没问题。或者建好后出现资金、环境、经营等许多问题,如果无限延伸会使人变得烦恼,所以万法离不开心的动念变化。人一旦起心动念、身口意行为后就会落入对立的矛盾心理中,易经讲阴阳变化,佛家叫因果。恶念恶行得恶果,善念善行得善果。佛家:“性体因妄念而发生变化为染,叫染净”。染就是动念,染也是业障,所以动念皆落因果。《易经》:一阴一阳变化生吉凶。善动则善变,恶动则恶变。所以“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至理典言。

万法归一,真正悟透了就是大彻大悟,佛教我们“悟后起修”。修正错误的身口意,放得下,看得破,回归天性、自性。

自然现象中皆存在“生―死-生-死――――,好-坏-好-坏――――,过一天-少一天-前进一天――――”。有人感叹:时间过得多快,又过了一年,又增加一岁,而离死又少了一岁。所以,过平凡、平静的生活最好。

西方人把宇宙交给科学家研究,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不同,是把宇宙分割开来研究,人是人、地球是地球等;而中华古圣先贤讲究“天人合一”,人是宇宙一部份,所以,人应遵循宇宙变化规律。宇宙有:“成住坏空”。无情物质有:“生住异灭”。有情物质有:“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是必然的变化过程,中间有不变的规律和本质(灵性不灭)。所以,万变不离其中,知道后,人就不俱怕死亡,学会如何减少烦恼、幸福生活。

《易经》揭示的道理:宇宙形态永遵循“循环往复”、“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等。从周一到周日又一循环;身体过于硬朗,一旦病了就可能倒下,而身体平时有小病小痛的反而长久。所以,注意阴阳平衡才合道。

《天地否》卦中,乾卦在上而坤卦在下,乾轻而上升,坤浊而下沉,天地不交而不能化育万物;《地天泰》卦则相反,天地交育,所以“三阳开泰”是一种吉祥也。人活一口气,宇宙皆由气-能量组成,卦没有好坏,而因时空、人等因素所处条件决定变化趋势。

《易经》能否趋吉避凶?《易经》是宇宙人生的方法论、智慧论,它告人类只有遵循宇宙变化规律才能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确能指导人生:一是从义理上,二是从象数上。孔子50岁时讲过:“加以数年,50岁而学易而无大过也”。他一生占了二卦选择了人生方向,决定了他成圣人。所以学习《易经》可从中得到启示。

风清扬:最近莫名其妙的一上班就感觉心情很郁闷,请问群友如何排解?老是觉得自己在工作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常顺:一切心情的烦恼皆因自已心识与外界产生矛盾时发生,佛家言诸法皆无实相,一切皆生灭无常,万法皆由心变现,那么,工作上的不公也是你自心化现的障碍,执着于它将产生烦恼,正确对待人生的境遇,明白所产生原因是自已的障碍,好好从“心性”改变自已,知因识果,一切果无不是因造成的,从“心”上改变自已,把一切不公当成了业、还债,感恩他们对自已,这样作用力与反作用将达到平衡,古圣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转危为机将从你“心”变而化现新的人生,一切障碍亦将因心变而开,和谐拯救危机,正是改变“心”的危机。

顿诚:师兄们请问你们怎么看等完美呢?

常顺:完美就是圆满,不完美就是有缺,修行只有成佛时才能真正完美,即圆满,所以,十地以下都不算完美,因为十地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破,六道众生更无完美的世界,世间所谓完美皆是相对的,《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佛性、道是完美和圆满的,所以,佛陀夜睹明星顿悟成佛时说:“一切众生与如来性德智慧无二无别,皆因妄想、执着、分别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还有妄想、分别、执着皆不能圆满、完美。

顿诚:我说是完美的产品,直销那个,以前完美是传销的传品。

常顺:一样的,所有万事万物皆由人类心所化现的,人不完美的心怎能化现出完美的世界万物呢?我们的世界皆是相似相续相,人眼所见所谓完美皆是一种错觉。



学习《易经》的方法需从“易理、易象、易数、易占”及阴阳五行学说和易学思维入手,下面分别介绍:

易理:《易经》三大法则:理――宇宙变化规律、哲理,探讨宇宙人生能变、所变和不变之规律。象――以卦、爻代表宇宙万事万物生成化育的信息现象,从中寻求其动态变化和静态信息原则。数――河洛天地理数,是现象界的数理、定数,推演它的变化而知宇宙人生变化趋势及前因后果。

《易经》三大原则:简易――大道至简,宇宙间自然法则本来就是简朴平易的。不易――天地生人自然的万事万物好象错综复杂,但有其不变的变化规律(因果律、生灭律、性本善等),所以,有准则可循,进而可推演演过程。变易――生灭无常,天地万物以及现象界的一切无不是交互变化中,永无休止(物极一变、阴变阳,阳变阴、因变果,果变因等)。

《易经》三大原理:一是阴阳对立统一又互即互入,这是因六道众生分别心的化现,万物始分阴阳。二是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子系统代表全体,而全体代表子系统。三是五行生克制化,佛教把宇宙万物归类“地、水、火、风”,《易经》则为“金、木、水、火、土”,它们其实相同:金、土归类于地,而木为风也。五行生克制化是宇宙万物运行“成、住、坏、空”,有情生命“生、死、病、死”过程的机制和法则。

易象:《易经》系辞:“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为相似之意,《易经》是用卦象表示的,卦象即易象。卦象用以模拟效法宇宙万物的所有信息的显象,卦象是全息表达宇宙万有的现象、形象、物象、事象、音象、色象等,《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象征自然类物万象全息符号及其来源与演化过程,易卦取象于天地万物万事,所以,八卦以象告。

太极:太极是从无极演生,如佛性、天性显分,因心分别而生对立、阴阳,太极就是宇宙,是阴阳组合的统一体,易言:“物物皆太极”。任何事物皆为宇宙,大到无边际的苍穹,小至微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爻:太极生阴阳二仪,以爻来表达宇宙万物阴阳变化的节点和承接事物对立信息的机制,阴爻为“关-断”,性柔,以“――”表示,阳爻为“开-连”,性刚,以“-”表示。《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是万物不同属性的能量,其演化必然导致事物吉凶祸福变化。

八卦:由阴阳二仪演生成四象,即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中含阴、阳中含阳,是向外分化的一种现象,如佛家心生万象初级阶段。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由于事物常处于动态生灭的不断变化发展,阴阳难于达到永远平衡,故四象又发生阴阳增减的变化,古人以三为多,又分“天、地、人”三才,所以,将阴阳爻重演三次始得8种符号,叫八卦。其名: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它们分别代表宇宙自然中的“天、泽、火、雷、风、水、山、地”等八大类事物的属性,也就在阴阳二种能场分化下的八种类物的能场。

这是先祖圣贤伏羲把宇宙万物根据其属性用八种符号初分出来,八不是现代数学或数字的8,而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无量信息。老子读易悟出《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卦表宇宙变现“小成之卦”,如心生万象中级阶段,易称“经卦”。

佛教认为:六道凡夫皆因贪嗔痴而落入无明生死海,由于人心的不断分别,痛苦烦恼不断加深。佛陀曾开示修行“正法持戒成就、象法禅定成就、未法智慧成就”,就是说古代人心纯简,贪嗔痴业障轻,故持戒就能修成,未法时代因人心迷失深,贪嗔痴业障重,如没智慧难于分别正邪、是非和修法。这在易卦演化中也可以看到,越分化越复杂,离无极“道”、本性越远。

八卦卦象:《易纬》解道:“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人,谓之卦。”东汉文学家许慎进一步解释道:“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看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古代人心纯简,染习少,易定生慧,直觉思维灵感强,通过卦象能反映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吉凶悔吝,这就是天人感应。八卦在天表天候之象、在性表品德之象、在动物表动物品类之象、在人表人身结构之象、在家庭表成员秩序之象……。

八卦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四个阴阳对立面,说明万事万物生灭变化,无不是因为阴阳对立分别而又相互转化的不断运动造成的,这种结果就有吉凶祸福、顺逆时境。所以,佛家道出“众生烦恼痛苦皆因分别执着生灭无常的万物幻相的根源。”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衍生变化更多信息,文王于是在八卦基础细化推演出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八卦(经卦)每二卦相重叠而组成六十四卦,称为别卦,又称“大成之卦”,每卦由六爻组成。别卦的上面的经卦称为上(外)卦,下面的经卦称为下(内)卦。如:《风水涣》卦由“巽”风为上卦与“坎”水为下卦组成,“巽”又表木、船等类物象,见此卦可直观:水上航行的船、水上起风等征象。六十四卦第32卦为《水火既济》为事物中途而初成,第64卦为《火水未济》为事物不断变化,前因后果相续变化,谓之“生生之谓易”,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周流不虚。所以,64卦是圆环螺旋运行,代表“天、地、人”万事万物在阴阳变化中遵循宇宙变化法则和规律,它是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规律的缩影和模型。

从《易经》看《佛经》道理相同,万法同体,性相一如,精神与物质是一无别,世间万物万事的演化就是人心妄念、分别的变现,而世间万物万事变化追根索源是无极生太极演生来的,就如本性、佛性“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八卦的体用:《易经》系辞:“在天之道日阴阳,在地之道日柔和刚,在人之道日仁和义”。阴阳、柔刚、仁义皆是宇宙之本性之德,回归天道、佛性就是“阴阳、柔刚、仁义”达到和谐合一,此状态为无分别、善恶、上下等等。从体用、动静状态可把八卦分成先天与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为伏羲所作,象征天地万物形成初生的静态体象,是理法,故为体。后天八卦为文王所作,象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动态用象,是事法,故为用。

佛教认为宇宙本体“空”,以“真空”为体,而宇宙万事万物为“用”,为“妙有”,“真空”妙用而生“妙有”。这与《易经》所揭示的相同。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区别在于排列方位和顺序不一,先天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后天为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八卦为古先圣贤根据宇宙万物、时序及能量变化所作,可以说是宇宙演化来源的科学表征,它把宇宙的真相道出:“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阴阳交变能量)合其吉凶。”易以太极分化动静,而生两仪,而生四象,而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万事万物万象)。

万物具足万象,是因为人的自心化现,它是自性显现的影子,故为幻觉。虽为幻化现象,但它遵循生灭变化的规律。自性、佛性、本体无相无形无色无味,妙不可言,它只有通过妙用的万物之象来见其性能作用,所以,古德言:“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就是见性,其实,我六根门前“眼耳鼻舌身意”从未断过佛性发光,我们所见所闻无不是佛性性能起用,所以,善修者,见宇宙万物万事就能见到本性也。易学中,八卦“象”有二种:以物象而生卦象数,以卦象而生物象数,这种转换是全息的,从而通过卦象数推导事物变化关系及其发展方向。

学佛为何不能把不善放在心中?因为见别人不善而放在心中就是执着、记挂,留有痕迹,随自已动念的心化现恶境,所以,念念善法才能化现好的世界,这是基础,基础打好了,念佛方能契入净土境界而往生西方。

明白为什么大德开示:“何时我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沒有过,过失只有我自己一人,才能转凡成圣。”世间过你了了分明,但你不起分别执着,不攀不跟从,此过如大雁飞过不落尘影,并象照镜子一样反观自性。一切法从心想生,见世间过即为已过,此过出现在你面前,完全是因为你还有分别执着的业障。法法自心变现的,所以,修到不见世间过时,自心化现的都是善法、净土,当然心性境界的层次很高了。

修行以“孝”为基础,“孝”有大孝、中孝、小孝,孝养父母的身体,随顺父母的意愿属于小孝;孝养父母的志,实现父母志向、要求,不伤害父母给的身体属中孝;孝养父母的智,引导父母学佛念佛解决人生根本问题,在道德人品上不损父母恩德属于大孝。以“孝”贯穿成佛之路,孝道圆满即是成佛之时,从孝顺当生父母开始,体悟孝道的福德,孝天下父母、孝多生多世的父母、孝法界所有众生父母,孝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恒河沙世界父母,此时自然心量遍满虚空、量周沙界,这就完全打开了心所局限,真正契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法性中,回归到宇宙本体、自性中,也就能与佛无二无别了。

行者念佛能否往生全看亡者“信愿”有无,信则真信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则信自已一定能生净土,真信方能切愿,深心发愿生西方净土,应当在临终时放下世缘,身心无束无牵无挂方能乘愿西归,念佛方能化现西方净土世界,实则自性化现契入净土,感应套交,“念念成形”,所以,自心净土即西方现前,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助念是助缘,助亡者生前正念和真信发愿,因其气弱、四大分解,痛苦烦恼苦迫,所以,善巧开示可帮亡者身心放下而生西,再者助念产生的能场加持可帮亡者减轻痛苦,营造莲池海会诸上善人的场景,对亡者时时契入净土境有很大受益。

高僧净空法师开示:“我只相信这一句阿弥陀佛 , 没有比念佛更有效了”。真正有大智根性之人才能明白净空法师“我只相信这一句阿弥陀佛, 没有比念佛更有效了”。为什么?因为人的意念产生波动能量,在佛经《法苑珠林》里有“念念成形,形皆有识”的开示,而江本胜博士从现代波动理论研究中证明了人的意念确能改变物质,其实在中华古老易经里“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等的论述,《易经》八卦象数疗法治病也是依此而运用,净空法师提倡一句佛号能成就,是因为念“阿弥陀佛”所形成能量世界最为美丽和纯净,无不是众生所祈盼的归宿。愿有缘众生能理悟实修净土念佛法门,今生能依此成就提升生命的层次,了脱生死苦海。

易数:“数”是宇宙万物气运(能量变化的逻辑程序、信息)变化规律,是一切科学的逻辑密码和抽象符号。《易经》通过“象数”描述宇宙变化规律,“象”是万物的抽象、是类群、是秩序的集合,而“数”是逻辑、公式、模型、矩阵。

“数”是宇宙万物隐性变化的逻辑程序,它遵从一定的运动变化规律,不同的易数体现不同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机制,“数”变则“象”变,“象”变“数”亦变,“数”变则事物阴阳发生变化导致“象”的变化。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河洛等等都是以“数”而组成,以易数演变而变化。“理”在“数”中,“象”则反映事物运动之中现象、表象,都是由“数”按照一定规律、机制变化中表达出来。

易数是数理和哲理的结晶,含有精避的数理逻辑,是我古圣先贤用数学解释宇宙的模型,被称为“宇宙代数学”。理、数、象是《易经》的核心,易理为体,易象为用,易数为根,为连接理象间的逻辑程序。天有万象,物有万类,人有万事,终归定数。

易数包括:易数分为数理和图数,包括太极爻数及河图洛书之数,“数”以“象”为基础,“数”的目的是依理推演象的变化,可以说是隐性信息码、抽象符号。包含:筮数、位数、时数及物数。它不是单纯的实数的量数,而是全息的符号。

太极爻数:卦爻数是《易经》最基本的易数和符号,为易卦象数的起源,为八卦象数结构的基础。八卦以阴爻、阳爻,阴为二画(――)、阳为一画(-),即阴为偶数、阳为奇数。

占筮之数:占筮之数在《易经》中为揲蓍筮数,测事时用以成卦,“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即用蓍草50,取49根,按一定的规矩,经六个三变而得数,成六爻而完成取卦,以卦占象测事。这是模拟宇宙演化规律而构建的机制。

天地之数:《周易》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即十以内的数有五个阳数为奇数,为天数,有五个阴数为偶数,为地数。五个天数之和为二十五,五个地数之和为三十,总和为五十五,这就是“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有此天地运行变化之数就可以“成变化而行鬼神”。“鬼神”是宇宙规律,是变化逻辑程序,是能量变化的法则。是因果律、是万事万物生灭无常规律等。

万物生成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成皆有其数也。

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河图洛书之数: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其数之和五十有五。

洛书:其数带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其数之和四十有五。

河图、洛书将一至十按四方和中央排列,凡五以内的数都用“生”字联系五行,五以外是数则用“成”字联系五行。“生”表产生,“成”表完成。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五成之。”此为天地阴阳化生五行,五行(佛教称四大:地水火风,是真空妙有最基本元素)衍生万物(佛教讲缘生法,即四大因缘聚合而为万物)。生、成之数与五方五行相联系,代表天地万物各类事物。

河图数又称先天八卦数,八卦预测中用此数。洛书数又称后天八卦数,在三元九运学及地理玄空风水术中用此数。河图洛书是体用关联,其数之和100整。它们互为经纬,八卦九章互为表里。

时数、物数:易学预测中,最讲究时空方位,而在纪时采用“干支纪时”,干支则为数,方位则用八卦五行,故八卦五行皆易数,天干、地支、八卦、五行都有各自相对的数。天干有五个、阴阳各五,奇为阳、偶为阴,地支有十二个,阴阳各六,奇为阳、偶为阴,以阳配阳、阴配阴,组成60对,俗称60花甲子,用于记年、月、日、时。

著名的中国科学院士翁文波教授曾写出《60甲子预测地震》书,发现30或60年地震周期。它是老祖宗伟大发明,神秘性与运用发挥巨大作用。八卦预测中以先天八卦数为“数”,后天八卦为“图”。

在纪月上:以寅为正月(以立春为始)、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已为四月、午为五月、未为六月、申为七月、酉为八月、戍为九月、亥为十月、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

在纪时上:以子时为23-1点、丑时为1-3点、寅时为3-5点、卯为5-7点、辰为7-9点、已为9-11点、午为11-13点、未为13-15点、申为15-17点、酉为17-19点、戍为19-21点、亥为21-23点。

“天地鬼神之妙,不逃乎数,圣人通乎幽明之故,谓夫可以知数”。易数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密码和逻辑程序,是“鬼神”亦即能量变化的“因果”业力或原动力。“象以数显,数以数神”,“八卦以数而占,无不以数为据”。八卦预测由数而起卦,是隐性转化为显性的过程,卦可以象告,告知事物隐性变化过程的吉凶祸福结果。

易占:汉代依据《易经》原理发展的术数流派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易占以“天人合一”的原理,按照模拟宇宙变化规律,用易卦、数高度抽象反映极其复杂的万物万事变化过程和结果。

凡因必有果,因果变化是宇宙变化的客观规律,八卦、阴阳五行是模拟宇宙的缩影,所以能预测事物变化的吉凶祸福结果。《易经》“物物是大极”,宇宙“心物一元”,所以一切精神、物质皆可由易系统预测,它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

易占是汉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种类可谓八万四千,常见的也有上百种,如:八卦六爻纳甲、梅花易数、四柱八字、阴阳风水、手面相等,统称为术数,它们皆按易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等原理,截取子信息(时空、物象、数字等),推出全体信息或其他子信息。

《易经》的八卦象数预测以唯象理论为基础,纳入“四时”、“五方”、“五行”、“五音”、“五色”、“十天干”、“十二地支”、“卦气”、“易数”等参数,及与周围外界事物全息信息动态变化,如时序、地理环境、天时气候、声音等诸因素,作为互为参考对应预兆信息,进行推演事物变化结果。

伏羲以观天察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开悟宇宙人生变化规律,而佛教创始人本师释迦佛亦是夜睹明星见性成佛,开悟宇宙人生真相。八卦以类万物之情,而通神明之德,把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进行简化分类,并以类取象,创立八卦以简驭繁归类明象,以易理为体,象数为用,再以阴阳五行宇宙运行规律和机制推断预测。

中国古圣先贤:伏羲辨阴阳,画八卦,黄帝作甲子,分三元六运、河出图、洛出书,万物演生的理法无不在象、数中,是故一切人事皆不能超出其范围,它是因果律的量化和细化细分。

八卦象数预测建立在“观象断卦、大道至简”,紧紧围绕象与数、体与用、时空、阴阳生克变化、四时衰旺等。以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悟通思维、德性思维,不拘古文奥义、法无定法,务求心易融通、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不费辞言,“通其变、逐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逐成天下之象”。《易经》《易传》中的卦辞、爻辞等大多是文王、周公、孔子等后人对卜筮归纳的总结,因而学易不以文字所困,去高推圣境,应掌握其认识宇宙及其规律的方法论、智慧论。

学易进入灵感思维、德性思维方能与神明相通而预测准确,这里要强调的是《易经》终极意义是开示宇宙人生的真相,教育我们应“顺应天道、修身养性、修道修德”,方能避凶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