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11日本地震:SOHO中国的转型“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59:20

  近日,有SOHO中国的员工在微博上爆料称,SOHO中国上海公司拖扣员工血汗几百余万不发,员工代表们向上海公司抗议,SOHO中国的“讨薪门”事件被闹得沸沸扬扬。由此而爆出的SOHO中国捆绑式销售内幕、资金链短缺等消息更是将SOHO中国推上了舆论质疑的风口浪尖。有人撰文分析称,SOHO中国此番爆出的问题缘起此前公司易主后一系列的经营模式转型。SOHO中国所推动的“改革”会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还是会引发更多的危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些事件无疑反映出了SOHO中国经营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1SOHO中国"讨薪门"

  12月13日晚,SOHO中国上海分公司销售部总监胡大维在微博连续发布多条信息称,SOHO中国上海公司拖扣员工血汗几百余万不发,员工代表们向上海公司抗议。胡大维微博透露,SOHO中国上海公司管理混乱,负责人一手遮天,员工应得工资与佣金说不给就不给,政府相关部门调查已介入调查。

  2011年8月

  因为一笔有争议的交易,SOHO中国上海分公司暂停向胡大维的团队支付所有佣金。

  12月13日 公布消息:SOHO中国上海公司拖扣员工佣金

  实名认证的SOHO中国上海分公司销售部总监胡大维发布微博称:SOHO中国上海公司拖扣员工血汗几百余万不发,员工代表们向上海公司抗议。

  12月14日

  胡大维提出,希望公司根据业主付款金额,按比例给销售人员发放佣金,正视目前所有销售人员没有底薪和社保的现实。

  12月15日 soho中国否认欠薪:开除胡大维

  SOHO中国回应称从不拖欠员工薪酬,胡大维已被除名。SOHO中国已对其欺诈行为进行法律诉讼。

  胡大维回应称:“除名的这个通知13号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通知,这个通知不光是对于我,对于所有的我们组的组员,把整个一个组给撤掉了,而且他说我是属于自己的公司,什么席位制,那就不要除名了”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转发了胡大维微博,并点评称“更加坚信:诚实是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

  12月16日  SOHO中国销售模式遭质疑

  高佣金和末位淘汰的机制,是SOHO中国激励销售人员的手段。据悉,SOHO中国在上海给出的佣金达到1%,以三个月为一个“赛季”,业绩垫底的销售团队将被取消下赛季代理销售的资格。

  12月20日 胡大维:上海劳动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

  胡大维透露,SOHO中国拖欠销售员工佣金一事正在协调中,12月20日,上海市长宁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将会介入,事情可能会出现一些转机。

  12月21日 SOHO中国资金链遭疑

  SOHO中国上海公司被曝出欠薪事件后,外界对于SOHO中国的商业地产经营模式、销售方式、资金链等的质疑也随之而来。据媒体报道,SOHO中国目前在上海共有六个在建 (待建)工程,其中四个项目至少共需要追加近60亿元的投资。但SOHO中国2011年度中报显示,实际可动用的资金或不超过10亿元,其资金链遭到质疑。

  12月22日  潘石屹回应资金链紧张质疑

  针对有媒体报道称,SOHO中国资金链紧张,实际可动用的资金或不超过10亿元,SOHO中国和潘石屹通过个人微博做出回应,对此消息均表示否认,称现在公司拥有现金170亿元。

  12月23日 讨薪事件获部分进展曝从未领过年终奖

  胡大维提出想去公司了解具体情况作进一步沟通的时候对方告诉他,SOHO公司方面表示不愿意和这些讨薪员工有所接触,所支付的佣金则将通过银行打到他们的银行卡上。

2“SOHO讨薪门”背后

  高佣金作诱饵推行席位制

  据胡大维介绍,SOHO中国的合同基本上跟着项目走,一个项目结束,销售人员签自动离职的协议,再到新的项目上重新签合同。目前SOHO中国中山广场项目销售团队有200多人,7-9月,共分4个组,每个组四五十人,基本上每组仅有11个人左右有劳动合同,但都是与外包公司北京金正东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签约,发底薪1300元/月,但7、8、9三个月社保都没有交。10月份席位制实行以后,销售变成7个组,所有人都不签合同,包括销售总监在内。

  “所谓的席位制,就是强迫我们每个销售总监成立自己的公司,员工都算我们的,出现法律纠纷,全是我们的责任,再以个人注册的公司名义与SOHO上海分公司签委托代理合同。但是现在的席位制并不存在。第一,我成立了公司,签完字盖完章,交给上海分公司,他们说我必须要交20万元保证金才能盖章,把合同给我一份。我的佣金拖欠不发,哪来的钱交保证金?所以现在连席位都没有。第二,这些员工都是以SOHO中国名义招进来的,9月2日,SOHO中国组织了招聘大会,安排我们4个总监去面试,都不是以我个人公司名义招进来的。”胡大维说。

  即便长期没有底薪、社保、加班工资,但这些销售人员似乎对这种模式已经认可,因为SOHO中国实行的高佣金制让每个人都怀揣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的梦想。

  一位业内人士称,SOHO中国的东海广场项目,每笔交易背后至少是1万个电话拜访。销售员每天打150个电话,平均需要持续无休止地打70天电话才能找到一个客户。一个客户成交额都在8000万元以上,付清首付,70万佣金打到销售员卡里。

  SOHO中国上海分公司销售经理施慎洋说:我10月份进来上班,公司说以前造出来多少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我们很多人也想过来打拼一下,看看有没有这个实力。问过同事,基本上所有人都是不签劳动合同,后来大家就养成习惯默认了,都不去问这个东西。但只要做到单子,一单下来赚几十万是没有问题的。有些人的梦想也确实实现了,所以在上海,即使生活成本很高,有的人为了省钱,一天买3个包子,早上1个,中午2个,晚上回去吃,在办公室每天早上很早来,电话打到晚上9、10点,还有一些同事抱着孩子来上班,但很多人仍愿意坚持下去。”

  据了解,SOHO中国的每个项目每个季度都有“白皮书”,规定销售规则和佣金等,佣金每个季度会调整。中山广场项目佣金为1%左右,销售每个层级从1%里分佣金,10月份以前,销售人员与总监的分配比例是6:4,席位制以后,销售人员、副总监、总监的分配比例是5:2:3。而行业内传统销售人员的佣金一般是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

  “我们就是为了赚这个佣金,辛辛苦苦做一单很不容易,很多人一两年开不了一单,好不容易开个单,但现在拿不到佣金。8月份卖的房子付款进来,9月份应该发佣金,但有的拖欠没有发。客户付款节奏和资金状况我们不能控制,假如一个人做了两笔单子,一笔正常时间入账,一笔单子晚到账了,那么正常付款的那一单佣金也连带拿不到。” SOHO中国上海分公司销售经理闫海燕说。

  对于这种“株连九族”的做法,很多销售人员敢怒不敢言,因为担心一旦发声,公司彻底停发佣金。胡大维称:“我们这组业绩是中等的,开单2亿多元。我的税后佣金有近70万元,下面两个人有50万元左右,加起来拖欠了120万元。另外一个总监成交5亿多元,佣金拖欠得比我们还多。整个销售部最起码拖欠了三四百万元。”

  对此,仁恒置地上海公司副总经理姚伟示在其微博上表示:“SOHO中国今天的事件不是偶然的。潘石屹进入上海的做法像一个低吸高抛投机客。采取的做法经常是低价收购一栋烂尾楼,然后做一番简单的包装,再以高于市场行情很多的佣金作诱饵,招一批意志力特别强大的销售人员,以死缠烂打、大海捞针的方式对外推销。”

  捆绑销售政策诱骗消费者

  胡大维佣金被拖欠,至少跟手下销售人员的两笔交易有关。

  购房者刘先生由于公司要找自用房,7月2日,付了5万元的排号费,可以优先选房。8月13日中山广场开盘时,刘先生被告知公司规定购买5000万元房产的大客户才可以优先选房。但胡大维发现,其他销售组,有的客户购买了两套房子2000多万元就可以选房。

  于是,胡大维找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闫伟沟通。“闫伟说:那你自己想办法,如果有客户就拼。我们等了一天也没有客户一起拼。闫伟说那就先买4套,多余3套想办法更名帮转掉,但这段时间尽量说服客户多买。我一个销售总监,如果没有上面的承诺,5000万元房子中的3000多万元我背不起的。”最终,胡大维销售团队又成功劝说刘先生买了2套房。

  经过胡大维一再承诺,并向SOHO上海分公司的律师确认可以更名后,客户刘先生自认为误签了4套房子的合同,并付了两套房子的50%。刘先生表示:“11月,我收到自称SOHO上海的律师的电话通知,还有两套未付清款项,否则将起诉我。我说具体销售情况你们要问自己的业务人员。但律师说,你是消费者你要看清楚合同。我来找闫伟,第一天他不见我。第二天跟他谈话时,发现他想把销售人员跟SOHO中国切割开。但我来买房,你们销售人员持SOHO中国名片,出了问题不承认,内部怎么变化也不能影响消费者。SOHO强买强卖也要看客户是否能吃得下这么多。”

  “后来闫伟同意可以把另外两套房收回,但4套的优惠就享受不到。这个我们可以接受。11月25日,他回短信说,相关问题已上报,请再等几天。但到了12月,我却收到了长宁法院的传票,要求我支付房款。后来才知道胡大维被开除了。现在是SOHO中国做错事不敢承认,不但把为你卖命的销售人员牺牲了,还牺牲了消费者。SOHO中国接下来在上海还有很多项目,连客户都不珍惜,谁还会相信你。”刘先生说。

  事实上,胡大维销售组手上的另外一个客户柴先生也有着同样的遭遇。柴先生原本打算买3套,也是在得到承诺后签了4套的合同,最终也面临着法院的起诉。

  胡大维认为,由上海分公司高层闫伟制定的捆绑式销售政策,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及“诱导性”,并以此教员工欺骗客户是造成客户利益、公司利益最终受到损害的真正刽子手。公司内部制度更改的随意性和霸权性,是直接点燃公司内部争议的导火索。

  一位销售人员表示:“上海分公司,房源、价格等都是闫伟一个人说了算,他给哪个组折扣和价格,哪个组就能卖,否则没法销售。”

  最终SOHO中国在官方微博上对这次事件给出的解释是:“销售总监胡大维销售时欺骗公司、欺骗客户。诚实一直是我们坚持的基本原则。欺骗客户、欺骗公司的行为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SOHO中国从不拖欠员工薪酬。胡大维已被除名,公司已对其欺诈行为进行法律诉讼。”

  在官方微博发布6分钟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发表微博称:“我正在以色列海法朝圣,看到同事们从中国发来的资料。让我更加坚信:诚实是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

  SOHO中国2011年中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营业额为人民币26.46亿元,同比下降69%。今年1月1日至8月23日,SOHO中国销售额达人民币83.24亿。其中,新开盘的项目仅有望京SOHO、SOHO中山广场、丹棱SOHO。截至8月23日,开盘9天的SOHO中山广场销售额为14.3亿元,对上市公司中报作出了巨大贡献。

  胡大维认为:“上海分公司老总开盘需要业绩。目前销售已达到18亿元,开盘当天11.8亿元,总共存量40多亿元,去化率已超过1/3。但这种业绩背后,我就成了替罪羊。”

3SOHO中国易主之乱

  其实,这次声浪汹涌的讨薪纠纷,远非意气之争,而是SOHO过去一年由张欣推动的暴风骤雨般的“灵魂革命”所产生的诸多结果之一。

  胡大维强调,销售部席位制改革及SOHO中国上海总经理的变更,是导致“讨薪门”事件爆发的主因,“公司内部制度更改,直接点燃了各种争议的导火索”。

  “切割”潘石屹

  一场人事震荡及部门调整两个月前就已上演。

  2011年10月,SOHO中国上海总经理贺亚楠辞职,由前IT部及市场部经理闫伟接管。贺是近两年来SOHO离职的第五位管理人士,在此之前,主管销售的运营总裁苏鑫、主管工程的高级副总裁李虹、执行董事兼财务总裁王少剑及高级副总裁许洋先后辞职。

  一位在职销售总监这样总结,盖房子的人(李虹)走了,卖房子的人走了(苏鑫),租房子的人(范晓梅)走了--在这次激进的手术中,潘石屹曾经主管的部门首当其冲被切割。

  众多跟随潘石屹征战多年的旧部离开,宣告了SOHO绝对领袖潘石屹本人的淡出,也展示了张欣强力重塑SOHO的愿望。

  张欣在SOHO国际化的实验始于租务部。她空降过多位海归背景的管理人士代替原来的租务总监范晓梅,然而这些空降兵都没能挽SOHO积弊重重的商铺租赁于狂澜。到后来张不得不重新起用范晓梅--直到2010年年初将租务部索性解散,全部交给中介代理。

  推广部也被张欣强力重塑。2010年10月,运作了9年、SOHO中国在地产业内知名的品牌产品《SOHO小报》停刊。张欣其后则在微博上声称:“把2011年的推广预算给砍了,全力转向网络,再见纸媒,再见广告!”

  真正触及SOHO灵魂的手术来自于解散销售部。2010年张欣将销售部裁员了一半,同时将原有的5个销售总监、15个销售副总监精简为10个销售总监;2011年10月,张欣彻底解散了销售部--先后在上海和北京发起销售“席位制”改革,要求销售总监自行成立代理公司,然后再向他们发放内部代理席位,同时向其他签约代理机构或中介公司授予外部席位。

  销售、租务、推广这三者正是潘石屹过去着力经营,并以此让SOHO脱颖而出的核心所在。这意味着,随着潘主管的部门相继撤销,及众多老臣的相继退出后,SOHO中国和其绝对领袖潘石屹之间的血肉联系越来越少了。

  解散庞大的销售队伍后,SOHO中国核心部门已经缩减为设计部及投资部(过去张欣着力经营所在)。对此,前SOHO人士、誉翔安合伙人王珂指出:“SOHO中国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2011年以来,SOHO中国高层更替、核心竞争力变异、部门削减、战场转移等各种手术都在交叉进行。王珂认为,让潘、张下决心进行大手术的原因在于,他们发现产品力及投融资管理能力较于销售力,更适合成为SOHO规模化发展的基石。

  在阳光100置业董事长、潘石屹的朋友易小迪看来,潘从甘肃天水贫苦地区走出来,最大的本事是“能把不好的房子卖出好价”。地段、设计、散售是其核心所在。

  轻资产和强销售模式相辅相成,这让SOHO变成了一个年销售额曾达238亿元、单体项目年销售额创中国最高(银河SOHO在2010年卖出146 亿)、开发的物业占据了中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商业地产帝国,也让潘成为草根阶层“中国梦”的极端版本。但对核心地段物业的过分依赖,也让SOHO即使上市后也没摆脱简单多项目公司的路径,业绩以不稳定著称。

  随着SOHO的上市及销售规模的扩大,潘、张都在公开场合声称,SOHO需要更轻盈、国际化和制度化,需蜕变成为擅长颠覆性设计及投融资的资产运营公司。

  在中国楼市再次陷入调控低谷之时,SOHO中国则再次来到了十字路口:固守还是变革?从潘手中接过权杖的张欣决心通过一场史无前例的手术,切割出SOHO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向国际化上市公司的目标迈进。

  SOHO的天花板

  SOHO内部员工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在潘石屹夫妇2005年的离婚危机过后,感情危机的受害者张欣逐渐强势并逐步接管了SOHO中国;巴哈伊教不仅治愈了潘、张感情的创伤,还成为他们管理公司的一种手段。

  这种说法在张欣2011年3月接受华尔街日报及新浪财经的采访中,可以部分证实。张欣称她和潘是在2005年同时皈依巴哈伊教,当时他们的家庭生活遭遇了危机,“现在老潘已经不怎么管理公司了,我事无巨细地都管。可以从潘发微博的频率看到,他和任志强现在基本上都是在给微博打工。”

  而一位接近潘的人士则表示,“2010年下半年老潘越来越退让,完全听命于张欣。他有些失落。”

  而SOHO的变化,直接反映了领导者的不同风格。

  潘石屹出身底层,不会说英文,一路打拼出来,嗅觉灵敏而身段灵活。而张欣留学英国,曾在高盛任分析师,是西化的华尔街精英。

  2007年,在张欣的力主下,SOHO完成了香港上市。对于主张“像水一样”轻灵,实施无为式管理的潘石屹而言,上市意味着要做大规模,要流程化。在上市庆功宴上,潘石屹说:“上市一直是张欣的愿望,对我来说倒是无所谓。”

  上市之前,SOHO的绝对大股东潘石屹几乎将全部股份划到了张欣名下。与潘注重实际、强调“小就是美好”的理念迥异,张欣一直希望把SOHO中国打造成一个品牌鲜明的国际化公司,因而更注重外在形象要素及其组合--但是,过多过快地引入海归经理人及外籍管理人士,也造成SOHO品牌及创始文化的稀释且难以延续。

  一位SOHO前高层抱怨过在“夫妻店”底下做事的艰难,“很多变动都是潘、张矛盾放大后的衍生效应--在家庭关系里张欣占据上风后,就会觉得潘原来控制的部门有问题,就会想插手变一变。”

  刚刚离职的上海总经理贺亚楠,跟随潘逾10年,是SOHO上海团队成功搭建的核心,他一个人创造的销售额曾占SOHO公司年销售额的40%,然而在2011年年初被张欣借调至前门大街主管租务后不久,即因与老板娘的磨合问题,辞职远赴西安。

  一位跟随过张欣的人表示,张欣是“会讲中国话的外国人”。不够标准、不够流程化的事情她就认为不好,一开始跟她工作的人交来的活90%会被打回去。张欣亦以她的直脾气著称,个人好恶全部挂在脸上,没有任何隐藏,“她总是希望创新与变革,有时候主观地想去改变客观逻辑与规律,非常不实际。”

  在苏鑫等老臣出走后,张欣聘请了多位外籍高管入驻总经办。但一位员工认为,SOHO开始丧失了自我批评、坦诚沟通的文化,“张欣太过于强势,这曾间接导致她和老潘的感情危机,也让公司每个人都很敬畏她,以至于现在总经办开会,一片死气沉沉。”

  在2007年成功上市后,张欣在一次部门中层会议上郑重声称,SOHO要在五年内销售额过千亿、超万科。“现在我们把她提的这个目标当成笑话讲。”一名SOHO前中层表示。

  与此同时,张开始在全公司强行植入巴哈伊文化。巴哈伊教,这个19世纪创立于伊朗的宗教,承认所有现存宗教的价值,倡导修行者要多看到积极的一面。 张欣强制中高层员工每周都要集体学习一次巴哈伊,且热衷在媒体上为自己塑造一个与过去很不同的形象:一个超越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谦卑、宽容,并热衷于 慈善与教育的巴哈伊信徒。

  但在一位接近张欣的人眼中,张欣学习巴哈伊后的最大改变是:在会议上不再爆粗口了。“这逐渐变成马屁游戏,想要晋升就得学巴哈伊,张欣也乐在其中。”

  一些老员工不由触景生情回想起公司创业初期宽松的气氛--那时候潘石屹还没什么钱,去谈客户随便坐个面的就出去了。而在处理人事纠纷时,潘经常的话是:“工作就得让员工高兴,不高兴呆着也做不出什么。”

  但公允地说,SOHO公司也难以找到比张欣更好的推动者--拥有足够的执行力、足够的艺术洞察和足够的国际视野。她也有足够的现金来进行这些实验:进入哪些城市、是否有足够运营能力来持有物业、采取何种最佳的组织结构。

  不过,市场情况并不是那么美好--这个上市以来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一直保持75%以上的“万科挑战者”(张欣语),在2011年前11个月只实现了108亿的销售额,相较去年同期下滑近一半。

  其股价也长期不振,在机构投资者眼里失去光芒。2011年12月8日,高盛发布研究报告称,SOHO中国从9月份起整体销售已渐见放缓,高盛将SOHO中国今年及明年每股盈利预测下调52%、17%。

4不排除再次变革销售模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SOHO中国此次暴露的问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SOHO中国的项目一向是销售型物业,想尽快促进销售,采取低成本销售模式,跟代理公司签约,规避劳动法,出了问题,可以说是代理公司的问题。

  “一个项目开盘要一两百个销售人员,成本太大,而且不能保证每个销售人员都能带来收益,所以采用席位制模式,市场上1000个人同时卖房子,只要一部分人卖掉房子就会有效果。但同样矛盾肯定多,团队之间恶意竞争,具有不可预见性。这就是这个模式的风险。”该人士直言。

  而此前,潘石屹一直对外宣称,未来SOHO中国将没有一个销售人员,新的营销模式有利于SOHO中国的高速扩张,今后应对频繁调控周期将是销售代理公司应该面对的风险,SOHO中国只要做好自己的产品设计和投资拿地就够了。

  但这种模式似乎进行得并不是特别顺利。

  早在10多年前,潘石屹曾在代理模式上栽过跟头。SOHO现代城是潘石屹组建SOHO中国后的首个项目,当时潘石屹安排把所有的销售都交给代理公司完成,但最后由于出现了问题,潘石屹决心由自己组建队伍完成项目的销售。

  今年4月29日,SOHO中国与世联地产、易居中国签订代理战略合作协议,但随后市场传出世联地产、易居中国两大代理行退出SOHO中国的代理,原因是SOHO中国自身销售团队与市场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房源公开挂牌,但易居和世联难以获得房源。

  上海乘星行行销服务机构总经理李骁表示,最近三四个月,商业地产销售情况也不理想,SOHO如果把业绩压在一家代理公司身上,万一业绩不好,会很被动,找多个代理,风险就分散了。它采取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是鼓励跟经纪人个人合作,势必遭到来自中介机构的排斥,如果销售总监不能很好管理自己团队,就会爆发纠纷,从而影响公司声誉。

  “代理公司跟销售员之间也是松散的合作关系,每个团队下面几十号人,管理水平各有高低,又不是公司员工,开发商要同时管理几个团队,难免会发生沟通不畅。传统找一家顶多两家联合代理,管理难度要低很多。但这种方式对促成成交效果明显,所以SOHO中国接下来应该会更严谨,”李骁说。

5结语

  希望此次的“讨薪门”能够引起SOHO中国的重视与反思,也希望SOHO中国在经历讨薪门之后能够早日理清自己的“家务事”,使员工的正当权益得到保障。没有风雨不能见彩虹,也藉此希望SOHO中国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经营模式的弊端,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