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大地震旁白:范世华:生命在于平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5:13

范世华:生命在于平衡

 (一)此前,生命科学中关于生命的说法有三种:一是“生命在于运动”的主“动”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最先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对世界影响很大,成了流行很广的名言,对人们加强运动,促进生命活力起了很好的作用。中国古代也早就有这种思想,一直把”运动”当作生命的基本特征,' ,善动”当作养生的手段。《 周易• 乾• 象传》 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运动(健动)为天之道,人循环而自强不息。《 吕氏春秋》 也说,,流水不腐、户枢不盆”。以’I 流水”和”户枢”形象生动地强调了运动的功能和作用。清初颜元在《 言行录》 中说:”养生莫善于习动,凤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体能,消除精神疲劳,提高生命质量。
    二是"生命在于静养"的主‘静‘说。中国道家的老子、庄子都主张”清静无为”。《 淮南子• 原道训》 说"静而日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黄帝《 内经》 《 素向• 生气通天论》 也认为清静可以抗衰拒老,有拒邪人侵的作用:即”清静则肉腆闭拒,随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南北朝的大养生家陶弘景则把”静”的作用总结得更简明响亮,他说”静者寿,躁者夭”。(见《 养性延命录• 教诫篇》 )古代养生家们认为乌龟、白鹤也所以长寿,是因为它们以’.静”为主、很少运动、很少消耗,所以还编了”龟”功、”鹤”功来教习人们养生。古人还认识到寿命有定数,应该尽量减少消耗。两汉之际的桓谭在《 新论》 中提出”人生如腊烛”。明代郑谊也说”知节者能久,善藏者有余。”(见《 昨非庵日篡• 颐真》 )这是对静养的另一种解释。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在主张静养和减少消耗中,特别强调精气内守、保养肾精。现代医学家也有人认为人的基因已定,主张静养少动,以养精蓄锐;还说有些极限运动员寿命不长,就是提前消耗,透支太多。
    三是”生命在于激荡“的主‘激荡“说。这种说法与生命在于静养的观点相反,认为”静极生动”的振荡更有气势.更具生命力而体现生命的价值。当代有人通过气功实验支持这种说法,有人还引证宇航员完成航天飞行后有焕发生命力的感受来维护这种说法。
    以上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都有合理性,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的人群中起了相当的指导作用。
    笔者在长期从事养生科学的学习、研究中,特别是对养生科普的宣传推广中,曾经大量地宜传过上述一些观点,说明生命的可贵、养生的必要。但却经常遇到上述不同观点的信奉者之间大量的、激烈的争论,”生命在于运动”信奉者与”生命在于静养”信奉者两相对立,各持一端,都说自己正确,争得面红耳赤,而互不服气。为了平息”争端”,我问”生命在于运动”信奉者,你是不是一直在运动,不需要休息,没有过静养。假若真是这样,你会不会累死?我又问”生命在于静养”信奉者,你是不是一直在静养,没有过运动,也不需要运动?回答都是否定的,只是动静多少的区别。那么,无论是”动多静少,以动为主”,还是”静多动少,以静为主”,都不能否定对方,而只能是在动静多少之间找到平衡,求取最佳的养生感觉和最好的健康效果。最后以’.平衡”论平息了争端。我认为”运动”或”静止”都只是一种状态;都只是生命活动的一个方面,不能只强调这一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若只说动养生好,或只说静养生好,都可能走向极端,难免受范畴的局限,走向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