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国旗叫什么:栝苍古道——唯一的欧式建筑传教士小洋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0:01:10

栝苍古道——唯一的欧式建筑传教士小洋房

(2009-05-02 13:50:33)   

    始建于汉代,盛行于宋元明清的丽水至缙云的通京大衢——栝苍古道。是当时丽水、温州通往外省和京城的唯一陆路通道,古道穿越崇山峻岭,崎岖难行,全程有九十里,过十余山村。一路上遗留的历史文化古迹丰厚而缤纷,古民居店铺、古寺院庙宇、古石刻碑文、古矿洞炮台、古石桥牌坊、古诗歌游记等等。而其中在桃花岭下的隘头村中,却有一欧式小洋房,也是栝苍古道上唯一一个与外国人有关的历史文化古迹。查阅了许多关于栝苍古道的资料文献,虽有提及此建筑,但都没有深入的描写和阐述,引起了我探究了解的浓厚兴趣,也算是对历史的补充和拾遗吧。

    据资料记载,该楼为十九世纪瑞士牧师马克德先生等出资修建的,建造于民国时期。从该房目前的破损状况以及对村民的走访了解来看,房屋建造于上世纪初是可以肯定的。

    从房屋的外观及内部装修来看,体现出了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兼备豪华、优雅、和谐、舒适、浪漫的特点。小洋房为二层楼房,青瓦泥墙,八角房形,泥墙外粉石灰,一楼有小花园,二楼主卧室外有小阳台,玻璃门窗,外有木制百叶门窗,刷红油漆,屋顶挑檐下用小木条精心装饰。靠后山建有一小厨房,边上有一附属的用房。整体建筑在外观上与周边的农舍有着明显的区分。

    房屋内部装饰讲究,豪华舒适。从房屋正门走入,一楼的地面架空有60余厘米,非常讲究的铺上木地板。每层有三间房间朝南,一小间朝北,布局结构和空间利用较为合理。内部隔墙厚重,楼梯曲折向上,窗台宽敞,门窗装饰线条流畅,都体现出了欧式的装饰风格特点。由于就地取材的原因,建筑上以木材为主,并不像真正的欧式建筑中以石料为主的特点。所以,准确的说,这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

最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洋人要在这崇山峻岭中,耗巨资建筑这么这样一建筑呢?普遍的说法是,隘头村地处高山,环境优美,每当夏日时,周边地区的传教士都会带着家属到这里避暑度假二三个月,故在此建造一个别墅洋楼。避暑度假的说法,我认为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在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一群外国的传教士,不可能有这么的闲情逸致到这地处荒野的穷乡僻壤来建房。我想政治和军事的目的,才是真正的原因吧。西方为了达到其文化渗透中国的目的,上世纪初派出了大量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播道,由于栝苍古道是浙南唯一的陆路通道,人来人往,繁荣异常,故在此设点,达到更快传教的目的。另外,隘头村边上的桃花岭,是栝苍古道一个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塞,古道在桃花隘呈咽喉之势,内侧紧贴山崖,外侧则是千仞陡壁。明清时就筑有山寨和房舍,派兵扼守。清《一统志》称:“桃花隘为绝险处,郡北之锁阴也。”是地当闽、台、婺、瓯、处之“锁阴”。可见,在此设点布道,事先了解民俗风情、地形地貌,有其豺狼虎豹窥视之心。当然,这些仅是我个人的臆断,无以为证,仅供笑阅。不过,从小楼的建造倒是可印证了栝苍古道的繁华与重要性。

    现在的小洋楼,已是今非昔比。经过土改和文革的洗礼,洋楼内部已是面目全非。墙壁上写上了老人家的语录,现在是两户村民的住宅,年青的村民已到缙云县城生活,只留下一个老人居住。通过与老人的攀谈和细心的观察,还是找到了一些当年传教士生活的痕迹。比如,当时用过的铁制烛台、瓷器煤油灯、锡酒壶、锡茶壶,以及生活厨房的布局及一些生活用具等等。小洋楼的外墙、阳台、厨房、门窗已是破烂不堪,整幢楼处于失管失修的状态,一些古迹文物也流失严重,急待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记录保留下这段历史的花絮。

    当年的这些传教士回国后,通过口头、书信和回忆录等形式介绍当年在缙云、丽水一带的生活情景和乡土风情、山水风光,给他们的后代与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报道,这些传教士的后代,一位德国博士这几年多次不远万里到缙云来寻访,希望能了解到祖先在中国活动的历史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