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大闹飞机:中国饭局文化流行新“三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8:23:40

中国饭局文化流行新“三陪”

秦玉龙/文

  饭局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只要你在这个社会上混,只要你还有三亲六故,三朋四友,就免不了有饭局。不论你是公交、私交还是公私兼交,都是交必设饭局,似乎不设饭局就不够意思。给孩子转学,要办个饭局请老师校长“照顾”一二。孩子考上大学,要办饭局以表庆贺。有亲人住院,要办饭局犒劳医生“下刀有方”……总之,伴随着饭局文化这一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近年来在中国又诞生了一个新“工种”:饭局“三陪”。即:陪吃、陪喝、陪聊天。
  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吃好喝好聊好才过瘾。光有好酒好菜那还不够,最好要有个既能喝又能侃的人来“坐庄”。要知道,侃大山也是酒席上一道菜,或者说一味调料。没有能侃的,大家都正襟危坐,或闷头猛吃,那就显得很尴尬,很没意思。特别是陪客吃饭,那就叫“冷场”。如果做东的人嘴巴子不利索,那就要请来一位嘴巴子利索的人,他要善饮健谈,见多识广。他轻摇三寸不烂之舌,就能叫客人心甘情愿把主人敬的酒喝下去。他妙语连珠且风趣幽默,直逗惹得得谦谦君子矜持淑女开怀大笑忘乎所以……这种人,就是当下饭局文化中最为流行的“三陪”。
  好的饭局“三陪”有一个必备条件,那就是段子多。一个小故事,一个顺口溜,一首打油诗,都可以入段子。内容则有荤有素有黑有白。素段子不一定寡淡,荤段子也不一定粗俗,关键看说的人会不会表达。按理说,段子人人会说,但能说好的人不多。首先你要交际广,听得多而且版本新,还要记得住说得出。所以,饭局“三陪”一般都是记性好口才好表达能力强,要声情并茂,学啥像啥,学谁像谁。因此,会说段子的人在酒桌上最受欢迎。他也许没有多少钱,没有多大权,但他有一张嘴,照样可以吃四方。据说,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里,一些人就靠着耍嘴皮子整天晃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饭局里,做起了职业“三陪”。
  当然,饭局“三陪”也不是谁都能胜任的。它也分三六九等,分水平高低。首先,出任饭局“三陪”的人必须灵光,多少要有点语言文字水平才行。其次,这个“三陪”得有点幽默感,说出来的话或段子能逗人一乐。再其次,他(她)得有眼色,要根据饭桌上客人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层次来决定所侃内容。于是,饭局“三陪”就成了中国七十二行当之外的一类半职业“高手”。于是,“闲话江湖”在他们嘴皮子的闪展腾挪中霎那间便风生水起,刀光剑影,煞是热闹了。饭局“三陪”一般文化程度不算太低,至少在他那个朋友圈子里是“有学问”的人。他可以是公务人员,也可以是普通百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公务人员,他有点怀才不遇的“玩世不恭”。作为普通百姓,他有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得。在官场里,他的能侃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宣泄,也是一种对权威的口头挑战。在百姓间,他是见多识广多少有点“身份”的人,唾沫星子飞溅那是一种“唯我独尊”的快感……
  当然,饭桌上的话题范围很广,内容很多,而且也没有啥框框圈圈限定你。你可以侃“国家大事”,也可以侃“身边小事”,乃至于“公事”、“私事”,只要你认为可以拿来放在人面前说的,都可以尽情侃。不过,饭局“三陪”所说的段子、故事或即兴发挥必须精短,有包袱,笑点高,最忌讳把一件事情掰碎泡烂里里外外详细学说,看似注重细节,其实太过琐碎,过于平铺直叙,失去了悬念和张力,就乏味了。

  总之,饭局“三陪”的流行,使得饭局文化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丰富。它不同于我们惯常意义上理解的所谓“三陪”,也不同于以秘书身份周旋于饭局中的“三陪”。他们的出现,使得原来以吃喝为主题的饭局具有了那么一点“文化”的意味。尽管这种饭局文化只能归入俗文化或非主流文化那一部分,但它毕竟还是“有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