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去香港办理签证:说文解字话《红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0:49:48

    第一回,甄士陷把英莲抱在怀中,斗她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过会是民间旧俗。据清富蔡敦崇《燕京岁时记》载:"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最易生事。"这是北京过会的情况,但各地大致相仿。
社火
  第一回写元宵佳节,甄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

  "社火"一词,许多辞书都没有确切的解释。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三有"社夥"条,释云:"今人看街坊杂戏场曰'社夥',盖南宋遗风也。宋之百戏皆以社名,如杂剧曰绯绿社,蹴球曰齐云社,唱赚曰遏云社,行院曰翠锦社,撮美曰云机社之类,详见《武林旧事》。夥者,《说文》'多也'。《方言》' 凡物盛而多也'。或作'社火',言如火然,一烘即过也。宋之鼓板曰'衙前一火,和顾二火'是也。"录之聊备一说。

  又,《水浒传》第六十六回写北京大名府灯市道: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清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又七十二回写李逵元夜闹东京时,也有"四个人杂在社火队里"之句,可见"社火"确是宋朝遗风。

同姓连宗
  第六回写王成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子。


  清初史搢臣《愿体集》谓:“联宗一事,颇为近日恶套。以漫不相识之人,一朝得第,认为同宗。……此为联势,非联宗也。……势在而宗联,势去而宗断”说得极为透彻。据说,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得势,"海内严姓诸搢绅,凡致简于翁,俱称犹子"。曹寅《楝亭诗钞》中有称"竹磵侄"者,曾被认为是曹宣之子。后来发现曹寅幕僚吴贳勉《绿意词.台城路》有《酬曹竹磵见寄元韵.并示恒斋待诏》的副题,另一首《忆帝京》题作《久不得竹磵消息.书来云赴荆南幕》。据此可以推知.曹寅贵显之时,曹姓的士大夫与他联宗的一定也很多,这个曹竹磵大概是汉族文人,康熙五十多年尚赴湖北充人幕客。他绝不是曹寅亲侄.而是同姓联宗。

交杯盏和上头
  第二十回,宝玉拿了篦子替麝月一一的梳篦。只篦了三五下,只见晴雯忙忙走进来取钱。一见了他两个,便冷笑道:“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

  罗振玉《俗说》中"交杯酒"条云:"王建《失钗怨》:'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按:今江淮间婚娶,亲姨降舆后,先以酒二爵,夫妇互进一卮,谓之交杯酒,饮毕然后拜堂。观建诗,是唐时已然。"其实,交杯盏即我国古代婚礼中之合卺也。

  "上头"一词,古亦有之,晋乐府《欢好曲》云:"窈窕上头欢,那得及破瓜。"又,花蕊夫人,《宫词》云:"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 "又,《明宫史》云:"皇女……至十余龄留发,约年余又择吉打扒角,至选婚有驸马,始择吉上头。"《清朝野史大观》卷二引《前清宫词百首》中一首云:"短发初齐未上头,只工欢喜不工愁。御前轮值随歌舞,说着承恩使带羞。"注云:"清廷宫女皆打辫,必自召幸后加以位号再行上头。"总之,世以女子始笄曰上头,实际上是区别已婚,未婚的分界线。近代许多青年女子未婚时梳辫,婚后剪发、烫发、也涵有古“上头”的遗意。

  晴雯所说的"交杯盏还没吃,到上头了"那句话,意思是还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就同房了。

做七放焰口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贾珍吩咐去请软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第十四回又写五七正五日上,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十三众尼僧,搭绣衣,靸红鞋天灵前默育接引诸咒,十分热闹。

  旧时迷信,人死后每隔七天要奠祭一次,请僧道替死者诵经修福,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放焰口就是和尚替丧家念经,为死者祈福的迷信活动。据《京华百二竹枝词》注云“北京风俗,遇有丧事,接三、做七、出殡,无不延僧诵经,放焰口,以超度亡灵。夜间施放瑜珈焰口,金铙法鼓,直到天明为止。”但这种风俗并不限于北京,南方亦然。
   
端公送崇
  第二十五回写"魇魔法叔嫂逢五鬼"时,当下众人七言八语,有的说请【端公送崇】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什么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


  明赵南星《笑赞》中说:"蜀人之事神也必冯巫,谓巫为'端公',禳则为福,诅则为殃。人不知神所视听,惟端之畏,而不惜贷财以葬之。若然者,神不接于人,人不接于神。故端公得容其奸。"总之,男性巫师装神弄鬼,搞迷信活动,说能"送走鬼崇"以骗人的,就叫做"端公送崇"。
悬影与拜影
  第三十一回,林黛玉道:"前年正月,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第五十三回,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遣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遣影。

  影者,绘像也。此处"拜影"、"悬影",指的是先人的遣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春场”载:十二月"三十日,……夜以松柏枝杂柴燎院中,曰烧松盆。悬先亡影像,祀以狮仙斗糖、麻花馓枝,染五色苇竹罩陈之,家长幼毕拜,已各自拜,曰辞岁。"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载:" 送灶社后,扫除祠堂舍宇,……治祭品,摆供献,雕茶果,神堂悬影"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有类似记载,参见上条所引。以上资料说明"悬影"是悬挂祖先的画像,而子鄙叩拜祖先的画像则称为"拜影",这是旧时除夕的风俗。

拉冰床
  第五十六回写探春理家时,宝钗道:这些妈妈们,"她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她们的差使。"

  冰床是在冰上滑行的工具。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一月"冰床"条云:"太液池之五龙亭,中海之水云榭前,寒冬冰冻,以木作床,下镶钢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又,佚名《燕台口号一首》有一首云:"河头冻合坐冰床,偷得舟行陆地方。更有抛球人夺彩,一双飞舄欲生芒。"原注云:"冬月冰坚,以平板作床状,下用二足裹以铁,一人引绳,名'冰床',亦曰'拖床'。又尝于冰上弄球掷彩为冰嬉。"此外,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文昭《京师竹枝词》、得硕亭《草珠一串》、杨静亭《都门杂咏》、杨耳《燕台竹枝词》等,均有冰床的记载和歌咏,略见北京当时拉冰床的风貌。

天文生写殃榜
  第六十三回,贾敬身死,贾珍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又,第六十九回写尢二姐死后,天文生回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贾琏道:"三日断乎使不得,竟是七日。因家叔家兄皆在外。不敢多停,因小丧,等到外头,还放五七,做大道场才掩灵。明年往南去不葬。"天文生应诺,写了殃榜而去。

  天文生又称阴阳生。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京师人家有丧,无论男女,必请阴阳生至,令书榜书,盖为将来尸柩出城时之证也。阴阳生并将死者数目呈报警厅。"又,《民社北平指南》也说:"平市之业堪舆者,大都兼业阴阳,以起龙穴选择趋避为号召,俗以死者安葬为阴宅,坟营房屋为阴宅,亦均关后辈之隆替,故业此者,门前恒书'地理风水阴阳二宅'字样,迷信者佞其说,奉为金科玉律。人死后开死者之生年月日,谓之'开殃书',又名'殃榜',书上率为' 择于某日时入殓,停柩,某月某日安葬,并禁忌某相,亲丁不忌'。"可见,这一陋俗有很悠久的历史,陈陈相因一直到解放后才逐渐根除。
出殡陈百戏
  第十四回写宁府于丧葬举殡之夕,里面两班小戏,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又写出殡队伍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

  丧葬演戏,出殡陈设百耍,是清代统治阶级的一种陋风。据《蓟邱杂钞》记载:"京师丧家出葬,浮费最多,一丧车或至百人舁之,铭旌有高五丈者,缠之以帛,费百余匹。其余香亭幡盖,仪从之属,往往越分。又纸糊方相,长亦数丈,纸房累数十间,集送者张筵待之,优童歌舞于丧者之侧,跳竿走马,陈百戏于途,尤属悖礼。"虽康熙,雍正时屡申丧葬演戏之禁,且乾隆即位后又有戒丧葬陋风之谕,略谓"遇丧葬之事,多务虚文,侈靡过费,甚至至于招集亲朋邻族,开筵剧饮,谓之'闹丧',且有于停丧处所,连日演戏,而举殡之时,又复在途扮演杂剧戏具者",敕督扶严禁,违者治罪,然此风始终未戢。《红楼梦》写秦可卿死后出殡情况,可见一斑。
   
城外化人厂
  第七十八回写晴雯死后,他哥嫂雇了人来入殓,抬往城外化人厂焚化去了。

  旧社会,凡火葬者,都是贫寒无依无靠的人。《水浒传》写武大被毒死后,潘金莲与众人"来到城外化人场上,便叫举火烧化"。《金瓶梅》写宋蕙莲死后,也举行火化。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有一首写火化诗云:"寒棺火化土亲肤,客死谁将旅榇扶。夕照寺旁堆义冢,拾来枯骨半模糊。"《红楼梦》写秦氏的丧事盛况,与晴雯死后的草草焚化,正是贫富对立的鲜明对照。

中秋焚斗香
  第七十五回写中秋之夕,贾母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各色果品。


  斗香,据说唐、宋时已有之。清潘宗鼎《金陵岁时记》"中秋焚斗香"条云:"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唯这种风俗并不限于金陵一地。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亦有"中秋斗香"条。这些描述,与《红楼梦》所写的完全吻合。

朱子《不自弃文》
  第五十六回写探春从赖大家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儿、吃的笋茶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这件事中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宝钗笑道:"真真膏梁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过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

  清刻本《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卷二十一《庭训》中有《不自弃文》一篇,略谓"天下之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所弃","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蛇而有和药之需。粪其秽矣,施之发田则五谷赖之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浣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遣也。南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腊。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但《不自弃文》从南宋到清初,所有朱熹的文集、别集中都未收录,所以有些专家怀疑此言文为"托名之作 ",并非朱熹所著。清钱泳“习气”条云:"子不克家,虽上是家运,而亦习气使然,是中人以下之人不可以语上者也,尝见某相国家子弟开财博场,某相国家子弟开蟋蟀场,某殿撰、某侍郎之子喜为优伶,某孝廉乞食于市,某进士困于旅舍,死无以俭,皆事之有者,唐权文公《不自弃文》谓房、杜子孙倚其富贵,骄奢淫佚,惟知宴乐,当时号为酒囊、饭袋,及世变运移,饿死沟壑不可数计,知自古而然焉。"这段文字说明唐代权文公(权德舆,字载之)也有《不自弃文》,但传世的《权载之文集》中未载此文。

御制新书
  第十八回写贾妃省亲毕,太监一一发放赐物。贾敬、贾赦、贾政等,每分御制新书二部。


  清朝康、雍、乾三帝涉猎文翰,都著有诗文集。康熙御制诗文集有初集四十卷、二集五十卷、三集五十卷、四集三十六卷。雍正有文集三十卷。乾隆有《乐善堂全集》三十卷、御制文初集三十卷、二集四十卷、余集二卷。御制诗初集四十四卷、余集若干卷。康熙五十四、五十五年,李煦曾有刊印康熙御制诗集之任。此处写贾妃赐御制新书,或者正好反映当时朝廷里的一种风尚。俄国所藏《红楼梦》抄本以乾隆御制诗作衬叶,可见官僚贵族蒙赏赐者必多。

咏《太极图》
  第五十二回,宝钗笑道:"下次我邀一社,四个诗题,四个词题,每人四首诗、四阙词。头一个诗题《咏<太极图>》,限一先的韵,五言律,要把一先的韵都用尽了,一个也不剩。"宝琴笑道:"这一说,可知是姐姐不是真心起社了,这分明难人。若论起来,也强扭的出来,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


  康熙爱读《易经》,自谓于《太极图》"极意探索,究其指归。"《养吉斋丛录》卷八:"康熙癸丑冬,召熊赐履,叶方蔼、张敦复、韩--至起居注馆作《<太极图>说》。"当时,士大夫中亦有歌咏《太极图》者。如朱彝尊《曝书亭集》开卷即有《<太极图>赋》。曹雪芹通过宝钗之口,反映康、雍以来崇尚理学之风气,并寓调侃之意。
   
教子有方
  第二回,冷子兴道:"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雨村听说,也骇道:"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别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两宅,是最教子有方的。"子兴叹道:"正说的是这两门呢!"


  "教子有方"原是一个俗典,史载:窦禹钧,后唐渔阳人,以词学名。唐天佑末起家幽州掾,入周累官太常少聊、右谏议大夫。延名儒以教远近,家法为一时表式,四方贤士由其门登贵显者极多。五子仪、俨、侃、偁、僖,相继登科,时称"燕山五龙"。《宋史》卷二百六十三,有窦仪、窦俨、窦偁传。明《永乐大典》引《元一统志》云:"窦禹钧墓:窦谏议禹钧教五子,俱至显官,时人荣之。有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冢在宛平县西二十里,大都图册云。"明蒋一葵《长安客话》也有类似的记载,并且点明这首诗是冯道赠窦禹钧的。窦氏教子有方之事,还被编入《三字经》,广为流传。

  值得注意的是,有正本《石头记》第四回开卷前有一首诗:"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这首诗作者是谁,用意何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邓之诚认为,这首诗"说都没有父亲,被有势力人欺负",这是不对的。比较客观的看法,应是脂砚斋感叹贾府没落,根源在于没有像窦禹钧那样"教子有方",以致子孙腐败,"一代不如一代"。

丧礼之奢易俭戚
  第六十四回写贾敬死后,贾珍择于初四日卯时请灵柩进城,一面使人知会诸位亲友。是日,其丧仪炫耀,宾客如云,自铁槛寺至宁府,夹路而观者何啻万数。也有嗟叹的,也有羡慕的,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说“丧礼与其奢易莫若俭戚"的,一路纷纷议论不一。


  丧礼俭戚之论出于《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清代北京竹枝词》载得硕亭《草珠一串》一诗云:"丧事时兴作细棚,灵前无物不求精。与其易也宁哀戚,说尽千年以后情。"注云:"内城风俗。"当时,居于内城的尽是王公贵族,办丧事奢侈成风。清廷屡有戒谕,但此风未戢。因此,竹枝词中有"与其易也宁哀戚"的社会舆论,正与《红楼梦》所写不谋而合。

花解语、玉生香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花解语"、"玉生香",这一天然妙对最早见于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的第二折:"娇羞花解语,温柔玉生香。"以后, “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第九回)、"白玉生香花解语"(第六十八回)、"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第七十八回)。原来,第一巧对包含着两个典故。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帝(唐明皇)与妃子(杨贵妃)共赏太液池千叶莲,指妃子与左右曰:'何如此解语花也。'”这就是"解语花"一词的来历。又据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唐肃宗赐李铺国香玉辟邪二,各高一尺五寸,工巧殆非人工,其玉之香可闻数百步。这又是"玉生香"一词的故实。但最微妙的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九回中写花袭人规劝,所以"花解语"下好应了"花"袭人;又写宝玉给黛玉编了一个"香玉"的故事,雅谑黛玉袖中发出来的一股幽香,所以"玉生香"也成了双关语。由此可见,这一回目虽然沿袭旧典,却另寓新意,真是韵味无穷,妙不可言。小说回目做到如此精巧地步,亦叹为观止矣!

十二钗
第一回,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皮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十二钗"一词,最早见于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这是指头上的饰物。后来,引伸到指妇女之众多,如《山堂肆考》角集卷二十三:"白乐天尝言年思黯自夸前后服钟乳三千两而歌舞之妓甚多,故答思黯诗云:'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从此,"十二钗"典故者屡见不鲜。如人们经常引用的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北里中十二人"先后齐名,所称十二钗也"。又如孔尚任《舞灯行留赠流香阁》一诗,有句云“久久帘动一灯来,一灯一灯陆续吐。十二金钗廿四灯,灯光人面添媚妩。”尤可注意的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续琵琶》第三十一出"台宴"中有词云:"正是:门迎珠履三千客,户列金钗十二行。"莫非曹雪芹《金陵十二钗》的书名,就是从他祖父所写的剧本中受到启发吗?
   
《玉匣记》、崇书
  第四十二回写巧姐着了凉,发起热来。刘姥姥道:"大姐儿只怕不大进园子生地方,不人家,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们会走了,就坟圈子里跑去。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她身上干净,眼又干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给她瞧瞧崇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一语提醒了凤姐,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来,叫彩明念。彩明翻了一会,念道:"八月廿五日病者,东南方得之,遇见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凤姐道:"果然不错,园子里头可不是花神。"一面说,一百命人请两分纸钱来,着两个人来,一个与贾母送崇,一个与大姐送崇。


  《中国丛书综录》子部载有"《许真君玉匣记》一卷,晋许逊撰,续道藏(万历本,景万历本)"。又,明刘若愚《明宫史》土“内板书数”中亦载有"《玉匣记》(一本,八十二页)"。可见,此书在明、清时尚流行于世,即崇书也。

  关于崇书,据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云:"旧俗记录某日得病为某神作崇之书。"并引《醒世姻缘传》云:"叫人往真武庙陈道士家借了一本崇书来到,查看三十日灶神不乐,黄钱纸五张,茶酒糕饼送至灶下,吉。"与《红楼梦》所写类似。

蕉叶覆鹿
  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人立诗社,起别号。探春笑道:"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她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她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


"蕉叶覆鹿",典出《例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仇远诗:"蕉鹿梦回天地枕,莼鲈兴到水云舟。"贡师泰诗:"世事同蕉鹿,人情类棘猴。"明代车任远稍缘更饰,又撰《蕉鹿梦》剧曲。今本《红楼梦》作"庄子说的'蕉叶覆鹿'",查《庄子》无"蕉鹿"之词,当改。

此系身前身后事
  第一回,石头后面一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请谁记去作奇传。"又,那僧笑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棵。""三生石畔"句下有双行小注云:"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全用幻。"


  唐代袁郊《甘泽谣》有《圆观》一文,写洛阳惠林寺僧圆观投胎转生事,文末载圆所唱竹枝词二首,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语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从诗句沿龚情况可以判断,《红楼梦》写石头投胎下凡的一段幻语,显然是受了《圆观》一文的影响,借用了一个熟典。

公冶长解鸟语
第五十八回写宝玉正对杏流泪叹息,忽见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它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子,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否?


  公冶长,春秋齐人,字子长,孔子弟子,孔子谓其贤,妻以女。皇侃《论语疏·引论》释曰“公冶长自卫还鲁,闻鸟相呼往食死人肉。须臾见一妪觅儿道哭,长以鸟语告之,妪往看,即得死儿。村司录长付狱曰:'当试之,若解鸟语,便放;不解,令偿死。'长在狱已六十日,有雀缘狱栅呼,长含笑,狱主问雀何所言而笑之,长曰:'雀鸣啧啧----,白莲水边,有车覆尽,收敛不尽,呼共啄。'狱主遣人看之,果如其言,于是得放。”唐代沈--期《咏燕》诗云:"不如共同雀语,就免治长灾。"白居易乌雀赠答诗序:"余非冶长,不能通其意。"都是根据皇侃《论语疏》而来的。曹雪芹在此也借用了这个典故。

关夫子坟多
第五十一回,李纨道:"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到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的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那爱敬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


  清代统治阶级推重前代历史人物,以孔子为最,其次就算关羽。朝廷屡加封号,一般称为"关帝"、"关圣"和"关夫子"。关帝庙遍及各地,关羽坟墓也有三四处之多。据《永宪录》记载,雍正时期,山西总督伊都立和湖北巡抚王士俊曾有疏言,略云关帝墓有三处:一在洛阳,一在荆州,"盖帝被难于荆州,吴葬之而以帝首献于魏,魏武又葬之洛阳,故两地皆有帝墓。"又称:"又成都万里桥南亦有帝墓,则先主招魂以葬者。"又据清《关圣陵庙纪略》云:"关帝之冢在当阳县漳乡西五里。"其实都是臆测之词,并不可靠,正如《红楼梦》中所说,出于后人"从那爱敬上穿凿出来的"。
曹娥与曹娥碑
第七十九回写宝玉念罢《芙蓉女儿诔》,只听影中有人声,倒唬了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诔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


  曹娥事迹,最早记载于东晋虞预《会稽典录》之中,原书已佚。南朝宋化刘峻在《世说新语·捷悟》注中曾引此书一段云:"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迎伍君神,溯涛而上,为水所掩,不得其尸。娥年十四,号慕思盱,乃投爪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爪当沉。'旬有七日,爪偶沉,遂自投于江而死。县长度尚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郸之礼为之作碑。"《后汉书·曹娥传》李贤注引《会稽典录》的另一段说:"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督酒。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试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暇,遂毁其草。其后蔡邕又题八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但引段记载到刘义庆时,又踵事增华。《世说新语·捷悟》谓:"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这,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世传小字抄本的曹娥碑文,是否即系邯郸淳所撰,难以断定。传系王羲之所书,亦不可靠。但事经《三国演义》宣扬,流传颇广。曹雪芹熟悉曹姓典故,所以提到曹娥和曹娥碑是不奇怪的。

洛神原是曹子建的谎话
第四十三回,宝玉道:"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无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
   
  洛神事,其源盖出于曹子建(植)《洛神赋》。《文选》卷十九曹子建《洛神赋》注引《记》云:"魏东阿王(植),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丕)。值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丕)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后世据此以讹传讹,信以为真,见诸歌咏,如唐代李商隐《无题》诗曰“宓妃留枕魏王才”,即是一例。其实,甄后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曹丕娶甄后时曹植仅十二岁,不可能与甄后有恋爱纠葛。曹雪芹精于考史,故认为洛神故事完全是曹子建编造的。

元丰五年苏轼赏于秘府
第四十一回写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耳,除镌有三个隶字外,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赏于秘府"的一行小字。


  据《苏东坡集》所附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五年壬戌"先生年四十七,在黄州寓居临皋亭,就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是年三月,先生以事至蕲水观。……七月游赤壁,有《赤壁赋》。……十月又游之,有《后赤壁赋》。……"可见,苏轼自元丰三年谪居黄州以来,失意仁途,绝无赴秘府赏玩珍宝之事,此乃作者游戏笔墨,故弄虚玄,明露破绽,读者不可不察。

孔子庙前之桧
第七十七回,宝玉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是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


  明谢肇--《五杂俎》卷十云:"孔庙中桧,历周、秦、汉、晋几千年,至怀帝永嘉三年而枯。枯三百有九年,子孙守之不敢动,至随恭帝义宁元年复生。生五十一年,至唐高宗乾封三年再枯。枯三百七十四年,至宋仁康定元年复荣。至金宣宗贞佑二年兵火摧折,无得孑遗。后八十二年,为元世祖三十一年,故根复发于东庑颓址之间,遂日茂盛,翠色葱然。至我太祖洪武二年己酉,凡九十六年,其高三丈有奇,围四尺许。至弘治己未,为火所焚。今虽无枝叶,而直干挺然,不朽不摧,生意隐隐,未尝枯也。圣人手泽,其盛衰关于天地气运,此岂寻常可得思议乎?"其实,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皆穿凿附会,纯属无稽之谈。

诸葛祠前之柏
第七十七回宝玉所说天下有灵验之物中有"诸葛祠前之柏"。


  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清仇鳌注引《儒林公议》曰:"成都先主庙侧有诸葛武侯祠,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围数丈,唐相段文昌有诗刻存焉。唐末渐枯,历王建、孟知祥二伪国不复生,然亦不敢伐。皇宋乾德五年丁卯夏五月,枯柯再生。余于皇佑初守成都,又八十年矣,新枝耸云,枯干存者若老龙之形,正所谓柏森森也。"此亦想象附会之词,岂有"灵验"哉?

岳武穆坟前之松
第七十七回宝玉所说天下有灵验之物有"岳武穆坟前之松"。


  杭州岳飞坟前古木参天,有松有杉。明张岱《西游梦寻》引蔡汝南《岳王墓》诗,其中有句:"落日松风起,犹闻剑戟鸣。"又引王世贞《岳坟》诗,亦有"落日松杉覆古碑,英风飒飒动灵祠。"但岳坟前之松亦有灵验之说则从未听说,唯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中记载,岳飞"墓上之木皆南向,盖英灵之感也"。也许曹雪芹就是根据这些附会之词编造的。
   

沉香亭之木芍药
第七十七回,宝玉所说天下有灵验之物中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云:"开元中,禁中重木芍药,即今牡丹,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拥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篇。"故李白《清平乐》第三首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端正楼之相思树
第七十七回宝玉所说天下有灵验之物中有"端正楼之相思树"。


  端正楼在华清宫,乃杨贵妃梳洗之所。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下云:"华清宫有端正楼,即贵妃梳洗之所,有莲花汤,即贵妃澡沐之室。"唯"端正楼之相思树",恐出于温庭筠《题端正树》一诗,诗云:"路旁佳树碧云愁,曾侍金舆幸驿楼。草木荣枯似人事,绿阴寂寞汉陵秋。"据清曾益等《温飞卿诗集笺注》的题解:"案,《关中记》:在博望苑西,为唐明皇幸蜀所经处。《太真外传》:华清宫有端正楼,即贵妃梳洗之所。又,'上发马嵬,至扶风道,道旁有花;寺畔见石楠树团圆,爱玩之,因呼为端正树,盖有所思也。'《太平广记》引《抒情诗》:长安西端正树,去马嵬一舍之程。唐德宗幸奉天,睹其蔽芾,锡以美名。有文士题诗逆旅:'昔日偏沾雨露荣,德皇西幸赐嘉名。马嵬此去无多地,合向杨妃冢上生。'"可见当时确有此传说,不过文人踵事增华,多加附会而已。

头胎紫河车、龟大何首乌
  第二十八回,宝玉道:"太太给我二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奇怪,一时也说不尽,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还不够。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


  紫河车,药名,即人之胞衣也。明谢肇制《五杂俎》卷五云:"紫河车,欲得首胎生男者为佳。相传胞衣为人取去,儿必不育,故中家以上防收生妪如防盗。然而妪贪厚利,百计潜易以出,其功不过壮阳道、滋气血而已,而忍于贼人之子。噫,妪不足贵也,富贵之人亦独何心哉!"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卷一"补剂"类亦称:"紫河车,甘寒性温,虽曰本人血气所生,故能以人补人也。凡一切虚劳损极、恍惚失志、癫痫肌肉赢等症,用之极为得宜。"又称:"用取初生色紫者良。"其他医药书均有类似记载,不繁引。

  又:人的胞衣有一定药效,但我国古代医书辄夸张其词,不可不察。

  何首乌,药名,亦系补剂,有补肝、益肾、祛风之功,主治乌须发,壮筋骨,固精气。明《五杂俎》卷十一云:"何首乌,五十年大如掌,服一年则须发黑;百年大如腕,服一年则颜色悦;百五十年大如盆,服一年则齿更生;二百年大如斗,服一年则貌如童子,走及奔马;三百年大如三斗栲栳,其中有鸟兽、山岳形状,久服则成地仙矣。"亦系夸张之词、无稽之谈。唯何首乌越大越好,则众口一词,医书所载皆同。
金刚丸、菩萨散
  第二十八回,王夫人道:"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我只记有个'金刚'两个字。"宝玉拍手笑道:"从来没听见有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说得满屋里人都笑了。


宝玉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医药知识浅薄。其实,金刚丸和菩萨散都有此药、有此名,并非杜撰。
   
天王补心丹
  第二十八回谈到林黛玉的病,王夫人道:“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宝钗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补心丹?"王夫人笑道:"是这外名儿。"


  天王补心丹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相传此方创自唐代僧人道宣。道宣晚年终南山白泉寺,每日在天王殿中诵经,天王念其虔诚劳心,遂于其梦中赐此方以滋补。

平安散
  第五十二回写晴雯患病,宝玉便命麝月取平安散给她嗅些。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开盒盖,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秘制【平安散】。晴雯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只觉得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喷嚏,眼泪、鼻涕登时齐流。宝玉笑问如何,晴雯笑道:"果觉通快些。"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写唐敖被暑气熏蒸,头上只觉昏晕。多九公道:"唐兄不过偶尔受些暑气,只消嗅些平安散就好了。"即取出一个小瓶,唐敖接过,揭开瓶盖,将药末倒在手中,嗅了许多,打了几个喷嚏,登时神清气爽,道:"如此妙药,九公何不将药方赐我,日后传人,也是一件好事。"多九公道:"此方用西牛黄肆公,冰片陆分,麝香陆分,蟾酥壹钱,火销叁钱,滑石肆钱,煅石膏贰两,大赤金箔肆拾张,共碾细末,越细越好,磁瓶收贮,不可透气。专治夏日受暑,头目昏晕,或不省人事,或患痧腹痛,吹入鼻中,立时起死回生。如骡马受热晕倒,也将此药吹入即苏,故又名'人马平安散'。古方用朱砂配合,老夫恐他污衣,改用白色。"把方写了,唐敖接过,再三致谢。

  以上节录原文,虽系小说,但作者是一个"博物君子"。据《冷庐杂识》载:"《镜花缘》说部征引浩博,所载单方,以之治病辄效。"所以这张平安散的单方,该是可靠的、有效验和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