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1040阳光工程地址:法华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49:32
阐述法华要义,悟入佛法真理
法华经的地位与价值
◎永本

法华经的思想特征之一,是对人间的肯定,更由人间去实践、完成佛道的理想,在宗教实践上是最有价值的。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佛陀所说的经典、教义、是对机说法,皆具有其价值与影响。要勉强论法华经的地位,只有从中国佛教对经典理解方式的教相判释来谈。要评法华经的价值,也许可由其出现的原因及宗教实践来窥视吧!

一、法华经出现的原因

  释尊入灭后百年顷,一味和合的教团,因弟子的性格不同,对戒律的看法不一,遂分裂成重传统保守的上座部和思想开放的大众部。渐渐地,各部派都极端发展整备自己的教学,遂形成二十部派的部派佛教。在此情况下,教理的精致、深研对出家僧团是有意义的;相反地,释尊救济众生的本怀却疏远了;但对在家信众而言,释尊的精神是永远存续于心中的。
  因此,在家教团竖立救济的旗帜,自称为大乘,贬求自我解脱涅盘、不顾大众的出家教团为小乘。纪元前一世纪左右,出现了对抗出家教团的初期大乘经典。出家教团予以严厉非难「大乘非佛说」,为了对应此说并弹呵败种的小乘(二乘)而出现的即是《维摩经》。所以,在纪元前一、二世纪左右成立的法华经,内容上可说是融合出家与在家对立的经典。
  法华经的前半,对被贬的败种二乘,佛陀看做根机未熟者,给予善巧方便授记出家教团的二乘能成佛;后半广说以在家教团为主的菩萨,普遍实践久远本佛的救济活动,且强调受持法华经的功德。
  对于出家、在家对立的思想,法华经以统一的立场,开显「方便即真实」,显现思想宽容的精神,即保证人人能成佛的人间平等精神,来诠释佛陀教诲缘起中道,否定四性阶级之真意。法华经出现之时代思想意义,可见一般。

二、从教相判释来看法华经

  在印度由于因应时代潮流而次第成立新的经典。但在中国,由于传来的经典,先后顺序不同,有先成立后传入,有先传入是后成立的,在见有经典就翻译的情况下,对于经典思想内容的配列,教相判释就成为学者的哲学见解之表明了。
  有名的南三北七的教相判释,其结论是以《华严经》的真理纯一为最初,《涅盘经》的真理永恒性为最终,以《法华经》为两者之间的桥梁,也即是《法华经》是所有思想的综合,并且是《涅盘经》接棒之最后经典q。
  《华严经》是说「真理纯一性」,被视为佛陀证悟当下所证的境界,《涅盘经》是「永恒性真理」的圣典,《法华经》是「真理统一性」;对此《华严》故说是顿教,涅盘、法华是渐教,其中,以《法华》为万善同归教,以《涅盘》为常住教。
  但天台大师,却以《法华经》为最后且最极致,将《涅盘经》视为《法华经》的附属经典。因为天台智者大师致力于佛教形态的统一及体系的树立,遂将统一性真理的法华经,安置于最后的极尊位称之为经王,并创立天台独有的判教系统。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骨、《大智度论》为指南、《涅盘经》为扶疏,《大品般若》为观法,创立天台教学的基础,诚是智者大师伟大卓见。智者大师依《法华经》而立的教相论,依着如来教化、教育的立场,阐明佛陀引导众生一代幽玄之教,主张《法华经》是「实」、是「本」、是「妙」,余经是「迹」、是「粗」。更从权、实两方面剖析,从实开权,由权证实成为天台教观一致的思想体系。天台大师更体会《法华经》中佛陀的慈悲,涉及过去诸佛所说契经的判释,提出「根性、化导、师弟」三种教相,是以一切众生皆成佛为最终理想。「化导始终不始终相」是实现此理想的凭据,「根性融不融相」乃平等摄化为主旨,「师弟远近不远近相」是实施进佛世界的方式,也是佛陀实权并施的代表,此三种教相,皆是显示《法华经》是纯圆之经,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之经。由此可知,《法华经》在天台宗之重要地位了。

三、从菩萨思想、实践来看

  法华经
  法华经的经题的Pundarika是人间中白莲华的菩萨,也就是不执不着般若空观菩萨行的实践者之意味。依此可得知,法华经是菩萨行的实践之教。依菩萨思想来看法华经的话,从〈序品第一至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是菩萨意识的确立,从〈法师品第十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菩萨行的实践方法,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分别功德前半〉,是释迦久远菩萨行的意识显示,从〈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后半至嘱累品第廿二〉是久远菩萨行之修持,从〈药王菩萨本事品第廿三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廿八〉是菩萨行实践的实例。

(一)菩萨意识的确立

  〈序品〉中东方八国土,有菩萨行的种种,这些相即是法华经菩萨思想的萌芽。〈方便品〉开三显一的宣言,强调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及八种成佛的记别、万善成佛的思想,这种扩大新的菩萨意识,也强烈形成菩萨意识的确立。〈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有声闻的授记及三车火宅喻、长者穷子喻、药草喻,是声闻转换成菩萨的意识劝导,更于〈化城喻品〉托大通智胜如来,肯定声闻的宿世因缘,即是成佛求证觉的修行。同样地,〈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菩萨意识觉醒的方法。

(二)菩萨的实践方法

  在〈法师品〉说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种法师,特别「为一人乃至说一句法华经,当知是人为如来使、如来所遗、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法师之行,重视解说外,有弘经三轨的衣、座、室三轨的行法e。〈见宝塔品〉用象征方式来表现「能于此娑婆国土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安乐行品〉四安乐行r乃对初发心菩萨细心考虑,在觉悟上必须要注意之困难性。

(三)久远菩萨意识的确立

  有关久成释尊的行菩萨道,在〈如来寿量品〉长行中,「我本行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是永远菩萨道的考虑。从本化地涌菩萨的出现,乃菩萨的自觉,即人间人们自觉的问题。释迦的寿命无量,说久远实成,可见久远释迦不是静止的佛,是现实中不尽的菩萨行,是永远生命的脉动。而经中所提的上行菩萨等是表示释迦菩萨的因行。又佛「每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入无上道,速得成就佛身」之愿,更是向久远持续的菩萨行迈进的菩萨意识希求。

(四)久远菩萨行之修持

  作为久远菩萨的行法,从〈分别功德品〉后半的一念信解、略解言趣、广为他说、深信观成等在世四信,至初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的灭后五品,是以五种法师为支柱,而为久远菩萨的行法,是被注目的教示。

(五)菩萨行实践的实例

  从〈药王本事品〉以下各品菩萨皆具其威德的强调,也以五种法师为解说基础。〈本事品〉药王自己牺牲的实践;〈妙音品〉妙音菩萨理想的现实化;〈普门品〉观音大悲普门示现;〈陀罗尼品〉药王、勇施等是法华经的守护者;〈庄严主品〉药王、药上是身近者的教化,华德是方法的指导者,〈普贤〉是真理的实践者。以上诸品内容,都在宣说行五种法师者之种种功德t。
  法华经的菩萨道是不分在家、出家的,强调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只要发起菩萨誓愿,是其最究竟理想的解脱道。在佛陀无边的誓愿上,与众生共同建设净土,尤其不染污泥的莲华,如同菩萨行者,于烦恼中不为所染,在娑婆中完成其净土的理想一般。《妙法莲华经》真是菩萨模范的圣典。

四、法华经的人间性格

  构成人间的因素,不外乎凡夫、众生、烦恼、五欲等相;佛教教团组成的成员,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出家僧众与在家净信男女。法华经中佛陀说法、度化的对象,也依以上所说,予以教化。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法师品第十)
  又文殊师利…有受持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安乐行品第十四)
  对于世间凡庸之人,佛陀也不舍弃,方便度脱。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巅倒,实在而言灭。(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对于在人间希求解脱的僧众,古来皆称为二乘根性的声闻、缘觉,亦是人间类型的共通特质。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知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  速出三界,见求涅盘,是名声闻乘(譬喻品第三)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在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弗乘(譬喻品第三)
  而法华经的目的是要一切众生,在现实的娑婆世界,即能转烦恼为菩提,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而能发此心志向佛道的人,即称为菩萨。依经文记述: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譬喻品第三)
  人间是佛陀成道的地方,救济众生亦是佛出世的理由,〈方便品第二〉: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得清净出现于世,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由此可信解,要达到佛的境地理想是修行在人间的菩萨才有希望。而这些人间的菩萨是「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的风范。
  又法华经的菩萨,可分为他方来的迹化菩萨及本地的本化菩萨。迹化的菩萨是迹佛来教化菩萨之意,即是历史上受尊敬的释尊,以此为媒介显出〈寿量品〉中久远实成的本佛。
  尔时他化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立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此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此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经文所示的本化菩萨是与历史上具色身的释尊是相通的,此乃在人间修行的本化菩萨也。佛陀欲令法久住娑婆世界弘法的誓愿,而制止他方菩萨的好意。久远本佛的士有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等为代表的地涌菩萨。而本化的地涌菩萨之上首「上行」,即表示释尊的因行,地涌菩萨们正是求正觉修行的释迦菩萨的普遍化。
  所以,本化的地涌菩萨出现,是希望在人间要发心志趣佛道的菩萨们自觉的表征。〈如来神力品〉佛对于在娑婆世界的地涌菩萨,以五种法师付嘱,以传承佛的正法。佛陀重视人间修行完成佛道的重要性,以地涌菩萨作为一切菩萨法之付托,法华经的人间性格是极其明显的。

结 语

  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大乘佛教的究极目标,经中所言的修行道,也是强调一切众生能成佛之道。大乘经典之一的法华经,众生能成佛之道是其中心思想。佛灭后,法华经的唱导,即是对法华经的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作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萨之行。法华经更以对众生的宽容、救济情怀,显现佛陀的大慈悲来竖立其菩萨道实践的地位;本化的地涌菩萨,在现实活动中,是实践法华经在社会布教的使命。《法华经》不尽的菩萨行,是绝对的菩萨行,是法身慧命的成长与存续。《法华游意》言:问佛何故说妙法华经?佛答:﹁欲为菩萨说诸菩萨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