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可以贷款吗:媒体札记:一道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18:45

媒体札记:一道坎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字号 背景 评论[78条]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2011年12月25日)

太早刊登年度盘点并不一定是件好事--金正日去世的消息在12月19日通过朝鲜官方通讯社发布,而这显然上得了全球任何一家时政媒体的头版头条,而对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定为朝鲜唯一盟国的中国来说,这条新闻的轰动程度更加不言而喻。

朝鲜官方选择在周一上午发布消息,根据新华社的引述,两天前的早晨,这位朝鲜最高领导人在一次现场考察行程中在火车上突发重症急性心肌梗塞并引发心脏休克,因精神和体力衰竭而去世。中国拥有最多受众的新闻门户,例如新浪、腾讯、凤凰、搜狐、网易,以及拥有最高政治背景的人民网、新华网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都在午前紧急更换首页头条。而在微博论坛上,此时更是沸反盈天,之前那些有关中国股市触底或者年终奖的讨论似乎都已让位,让位给邻国这个世袭家族的过去与未来。

应当说,至少10年以来,对中国官方对朝政策的民间非议已经通过互联网渠道得到了表达,一些人是不满于中央政府历年来向其提供的巨额援助,另一些人则是满怀着对昔日中国文革的厌恶,而对金正日的“残酷统治和洗脑宣传”不满。甚至,在2006年10月9日,当这个“血盟兄弟”再次核试爆后,作为六方会谈的主席国,中国政府也曾经通过外交部发布声明,使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的措辞--不过,整体而言,中国宣传官员制止了在市场化媒体从业者中普遍存在的“厌朝”情绪公开化,金正日的每一次访华都能够在胡锦涛的陪同亮相下出现在《人民日报》头条。

所以,当金正日的去世消息真正传来后,与其报道数量相对应的,恰恰也是中国官方和民间舆论场上的评价之两极分化。那些调侃“金二”“金胖”的段子迅速被创作,转发者甚至又加上了对中国政权的命运影射,新闻跟帖和微博发言中的情绪是压倒性的“幸灾乐祸”,大量发言认为,对待这样一个逆历史潮流的独裁暴君根本不需要“死者为大”。商业门户网站固然不能在专题页面中直接引用这些负面评价,但至少可以迅速汇集那些金正日69年健康变化图或者家族关系谱,网易甚至在微博中号召讨论“从金正日之死看减肥重要性”,比起新浪和腾讯,凤凰和搜狐甚至吝于给一个“逝世”的名分,代之以更加没有感情色彩的“去世”。

不过,那些嬉笑怒骂者在晚间7点还是等到了央视主播的肃穆面容,共分四条:《中共中央电唁金正日逝世》、《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杨洁篪会见朝鲜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朴明浩》以及《外交部发言人就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发表谈话》。在近七分钟的《新闻联播》头条中,王宁宣读中国执政党的正式口径,“惊悉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日同志不幸与世长辞,我们谨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向全体朝鲜人民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和最诚挚的慰问……中国党、政府和中国人民对金正日同志的逝世深感悲痛,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我们相信,朝鲜人民必将继承金正日同志的遗志,紧密团结在朝鲜劳动党的周围,在金正恩同志领导下,化悲痛为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国家,实现朝鲜半岛的持久和平继续前进”,并以“金正日同志永垂不朽!”收尾。

当然,中国毕竟不是朝鲜,《新闻联播》的表达方式并不会决定央视《环球视线》的言说尺度,也不会推行到所有媒体中。甚至,比起次日《人民日报》以及各省机关报头版的报道规格,中国绝大多数市民报纸给了讣告更大篇幅,除了“金正日逝世”的标准标题,《郑州晚报》和《河南商报》还着重引荐“80后”金正恩接班的消息,《新闻晚报》则在那幅最高领导人戴墨镜挥手致意的照片上加注四个大字:“日落朝鲜”。至于那些流传已久或者新近发掘的朝鲜秘闻,则再一次被网络媒体和都市报刊发,腾讯连出三个今日话题(《朝鲜金正日时代落幕》、《金正日的最后一年》、《神秘朝鲜新领袖金正恩》),不仅有金正恩的接班步骤、金正日的爱好兴趣,还有对“真正死因”的推测。

事实上,即使是新华社或者中央电视台,也显然保持了对朝鲜官方信源的“谨慎”,在起初几乎每一条消息的导语部分,编辑们都加上了类似“据朝中社消息”的定语。在那些热衷谈论金家王朝的民众间,这种阴谋论就更加兴盛了,一些人甚至猜想12月16日中国官方曾发布的“向朝鲜人民赠送金正日生母蜡像”是暗渡陈仓的幌子。

而对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三代世袭的鄙夷唾弃如此深入人心、遍及网络,唁电中那句“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九常委全体吊唁均遭遇挑战,以至于司马南等“左派”人士必须出面应战,维护社会主义兄弟国家领导人的尊严。供职于国家发改委的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在12月19日、20日连发两篇微博相劝,其中后一段有云:“1、朝鲜人民的眼泪是真的。邻人国丧,咱们厚道一些,才是大国之风。2、美日韩第一反应较为节制,最亢奋的是部分中国微博用户。3、中朝所走社会主义道路大不同。以朝影射中,实为不懂中国。4、朝鲜是中国的重要战略缓冲区。美国大兵若直抵鸭绿江,中国和平发展、改善民生的空间将被极大压缩。”

“有见地的评论”--这是胡锡进给杨禹的评语。正如韩国专栏作家金宰贤所预告的那样,人们都在等待这位《环球时报》主编的社评。不负重望,此文标题已向中国外交决策层建言,“中国是朝鲜平稳过渡的可靠后盾”:“中国国内一直有人认为中国为维系中朝关系付出了太多,而中国早已有过阿尔巴尼亚、越南的前车之鉴。这是给中国崛起的大战略算小账。国际关系从来此一时彼一时,中国用于交朋友的花费再怎么高,也比对付一个更恶劣战略环境有利得多,花费少得多。”而根据胡主编的统计,这篇社评在获得新浪网转载推荐后,获得的留言“大部分都是支持的。和在微博上的留言倾向不太一样。”

12月21日,在“世界欢迎朝鲜平稳过渡”的封面故事带领下,这份《人民日报》子报再刊《中国“有所作为”收获正面效果》。文章定义中国政府之前“迅速表态支持朝鲜新领导人,带头支持朝鲜平稳过渡”是近年外交一次成功的“有所作为”:“中国对中朝友好坚定不移,不意味着中国会支持未来朝鲜的所有具体表现和要求。中国对半岛局势应有越来越多主持公正的空间,无论对朝鲜,还是对韩国,中国都不会采取某种不顾一切的态度。”

和杨禹一样,胡锡进显然也对那些来自互联网上的“幸灾乐祸”不以为然,根据社评所言,“中国互联网上最近两天有一些人对朝鲜悼念金正日进行嘲笑,这突出反映了中国社会尚有些不够大气的角落。中国外交切不可受这些非主流声音的牵制和干扰,中国外交的表现力来自中国人的宽阔心胸,小肚鸡肠、自以为是的中国根本走不远。”

的确有一些人暂停了对朝鲜民众集体哀悼金正日时“哭昏过去”的嘲讽,但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信了画面中的真诚,而是联想到了35年前的中国,那些当年中国百姓在毛泽东死讯传来时的痛哭流涕画面被重阅,他们于是感慨自己当年同样曾被“愚民”。

与此同时,另一个情结就更加富有对比色彩了,30年前东欧“天鹅绒革命”中的重要人物、捷克总统哈维尔的去世消息也正是在上个周末传出。作为自由民主人士心中的偶像级人物,这位作家迅速被用来和那个“独裁胖子”相比较。与一些人哀叹中国媒体还是更关注金正日之死不同,《南都周刊》主编简直要感谢朝鲜讣告公布的时机:“哈维尔去世,编辑们担心,是不是不能做,或者可做的空间很小。没想到,金正日的死讯传来,官方的注意力都被金吸引了,金的题材成了最敏感题材,哈维尔的从而脱敏了。这就是现阶段中国媒体的报道脱敏学。”

这种对比一直延续到了对这两位政治人物的哀悼仪式上。周六,腾讯编辑在“联合国大会为金正日举行默哀仪式,美日韩等抵制”下方放上“多国领袖与民众哀悼捷克前总统哈维尔逝世”的标题,在前一条消息中,根据新华社和人民网的引述,66届联大主席纳赛尔在举行默哀前说:“按照现行的做法,我很悲哀地履行我的义务,向已故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以及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日表示哀悼。”究竟是不是只有“17国”致哀,时长是不是只有“25秒”,央视是不是在“选择性播报”--这些细节被中国对朝政策的支持和反对者争辩着。不过,总体而言,这些争辩被局限在自媒体渠道中,面对朝鲜这个曾经导致多位总编辑下岗的敏感话题,纵然点击率收视率诱惑巨大,但也总有宣传纪律需要绕行:凤凰网更多地引用自家卫视的画面;新浪想要汇总《环球时报》以外的外媒局势评论,也只能通过微博专题转发博客;《南方周末》决定用《将军的遗作--金正日与朝鲜血海歌剧团中国巡演》来找寻视角……

另一桩延后公开的新闻,甚至被一些民主鼓吹者视作比金正日去世更加重要:他们称之为中国社会转型中必须要迈过去的一道坎——乌坎。

在21日之前,中国网民如果想要了解这个广东汕尾陆丰小渔村里发生的官民冲突,也有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敏感词。根据第一视频网发布的《京华时报》新闻研究室主任唐骏专访,“国内多数人对乌坎的名字还不熟悉,一是传统媒体保持着沉默和低调,另一方面,即使在一些民间舆论的集散地,比如微博,这个名字也往往被演绎成‘wukan’、‘鸟坎’等诸如此类的‘代号’,即便如此,这类帖子存在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事实上,到这个月的21日,发生在乌坎的上访、游行已经持续了整整三个月。9月21日,乌坎村400多名村民因土地问题、财务问题、选举问题对村干部不满,到陆丰市政府反映情况。12月11日,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和妨害公务罪”被刑事拘留的村民代表薛锦波突然死亡,死者家属当即提出质疑,网络间则开始流传“死者骨头被打断、指甲被抽掉、皮开肉绽”的描述。而根据新华社、《南方日报》、中新社等当时引述的媒体见面会通报,汕尾官方除了承认“对乌坎村涉及违纪的个别村官采取‘两规’措施”外,也由检方和法医出面公布视频,否认薛锦波有外力致死迹象,“汕尾市代市长吴紫骊用‘不幸’来表述薛锦波之死。吴紫骊说,薛锦波家属目前情绪正常稳定,汕尾政府正全力做好其不幸死亡的善后工作,期望全社会共同努力,理性处理善后问题。”

吴市长的期望落空了。带头人意外之死令乌坎事变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中,仿佛是一夜之间,那些原本是用前《财经》记者杨海鹏妻女为头像的微博用户换上了另一张泪眼婆娑的面孔:据称正是薛锦波的女儿。

根据本期《经济观察报》的追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村民已经决定封路,“所有进出村的路口都被设置的路障,由村民轮流守着,他们害怕警察再次到村里抓人……12月17日,乌坎村举行村民大会,要求在5天内交出薛锦波的尸体,否则将到陆丰市政府进行游行示威。”此时,虽然中国媒体并不能提供更多通稿以外的乌坎细节,但来自香港或者国外媒体的消息已经被关注者编译回来,“围困”“堵路”情节迅速替代了山东临沂东师古村里的“软禁”,成为中国网民密切转发的消息,一些民间意见领袖开始称赞乌坎村民表现出的“自治”与“抗争”,曾被赋予“开明”之誉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开始面临“口惠而实不至”的指责。

12月21日,《南方日报》终在头版下方刊出《省工作组进驻陆丰解决乌坎事件》,向民众通报中纪委委员、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在前一日通过陆丰市干部群众大会做出的表态:“关于乌坎事件的成因和性质,朱明国传达了汪洋书记的指示:‘乌坎事件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的矛盾积累的结果,是我们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必然结果。”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必须直面和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

根据这份省委机关报的提要,本省最高领导层“肯定乌坎村民大部分诉求合理,具体调处乌坎村土地、财务、干部和换届问题;欢迎群众反映情况,随时倾听乌坎村民的诉求;以最大决心、最大诚意、最大努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此前通稿中的“部分村民聚集、打砸、毁坏他人公共财物”描述,得到了修正调整:“基层党委政府在群众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失误,村民出现一些不理性行为可以理解。从2009年6月21日开始至今年9月21日之前,上访都是事出有因和相对理智的。‘9?21’之后,出现了打砸公私财物行为和冲击边防派出所行为,但其中违法犯罪的人毕竟是极个别,大多数并没有打砸行为。”根据这位省委副书记的公开承诺,“对前段部分乌坎村民在参与上访游行过程中出现的不理智行为给予充分理解和谅解,参与打砸的只要有悔改表现要给予宽待;即使是对策划、组织违法行为的头面人物也要给出路,只要他们有悔改表现,不再组织村民妨碍工作组进村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都一律给足出路。”

这篇公开报道也终于给了那些敏感词以“出路”,乌坎不再需要以“WK”的方式被拼写传播。评论员们或许已经等待良久,安全信号甫至,便集体上阵。《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评论解读汪洋之“一手硬一手软”为“经济发展方面比较‘硬’,社会管理方面却偏‘软’”:“其实,类似的问题,在不少地方都同样存在,确实也揭示了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深层次矛盾,尤其是围绕土地问题,矛盾更显得较为尖锐”;《中华工商时报》评论亦认定,“乌坎村出现的土地问题、财务问题、村组织选举问题等在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新京报》则给出方案:“既然承认矛盾存在,首先没必要对此类事件‘反应过激’,继而采取非理性的解决措施,否则反而可能激化矛盾。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讲法治’‘讲公正’。地方政府‘法治至上’,民众自然也会‘理性至上’。因为这些事件的性质并不复杂,民众主要表达的都是利益诉求,并渴望实现公正。”

最高党报也已发布时评,《“乌坎转机”提示我们什么》。或许,在《人民日报》(观点版)赢得《新周刊》所评年度报纸的道路上,这算不得一篇代表作,不过,此文获得当日各家门户的大力转载推介。根据作者张铁所言,“如今的峰回路转,正在于省工作组充分肯定‘群众的主要诉求是合理的’.……有利益博弈并不可怕。有了这样的博弈,才能更好地平衡利益、协调关系,让整个社会处于动态稳定之中。群众固然不能‘有诉求就过激,一过激就违法’,再合理的诉求也要在法律框架下解决,基层政府也不能把本属正常的诉求表达,用‘堵’和‘压’使之演变成过激对抗。”

同以“转机”开篇,《环球时报》同日发表社评《化解冲突,以人为本是头把钥匙》,在称赞了“广东省直面并认真解决问题的态度”,以及呼吁“过时的法规要及时调整,但切不可为某些‘会闹的人’随意开突破法规的口子”后,文章再次将话题引向中国舆情与官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互联网舆论已对中国社会的表层情绪有一定导向性影响,它常常能决定一个具体事件的演进过程和方向。在中国基层问题不断冒出的当下,‘小事变大’随时可能出现。这要求基层党政官员和社会工作者必须加快工作方式和作风的转变,提高应变能力。谁在这方面动作慢,谁就可能被网络舆论‘抓坏官员典型’的概率‘网住’。”

凤凰网更是在12月21日当天下午即行刊出笑蜀之文,分析“乌坎事件何以愈演愈烈”:“主要是汕尾当局的危机应对方式本身,也就是将乌坎事件标签化、敌对化这个套路本身。它不仅激怒乌坎村民,更重要的是激怒了整个社会,整个舆论。公众早已经习惯了民间维权、民间抗争,即民间维权、民间抗争在公众心理层面,早已经脱敏,早已经常态化。相应地,公众对打压民间维权、打压民间抗争的容忍度也就愈来愈低。动不动标签化、敌对化民间维权、民间抗争的套路,因而对公众愈来愈失灵。”

甚至,这篇被推荐在评论频道显要位置的专栏文章还介绍了一场新闻遭遇战。据其称,汕尾党政信息网前一日公布的朱明国讲话,没有逃脱刚性维稳的惯性思路,动不动称境内外敌对势力,跟广东高层对乌坎事件的最新定性明显自相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舆论的激烈反弹。但是很快,广东高层通过媒体发布了朱明国讲话通稿,民间通称朱五点。朱五点不仅少了要对村民自发组织领头人秋后算账的咄咄逼人的第六点,而且整个讲话基点,都集中于“民意为重,以最大决心、最大诚意、最大努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正是有基于此,这位前《南方周末》评论员推测,当地党政信息网发布的山寨版朱六点其实是“汕尾有些人显然意欲维持原有定性,意欲将乌坎事件继续标签化,敌意化,以维持自己主导的利益格局”,他进而高呼:“为民间维权、民间抗争脱罪,让民间维权、民间抗争常态化,并相应调整整个利益博弈机制,已经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是必须要闯的一道坎……就此而言,何尝不可以说,乌坎村民其实是在为整个中国探路。这探路必须赢,因为,乌坎输不起,广东输不起,整个中国输不起。”

根据笑蜀的说法,“当外媒纷纷给乌坎事件贴上政治标签之时,乌坎村民异常清醒,坚决不中招,公开声明自己的一切抗争仅基于利益,仅基于基本权利,政治对抗绝非初衷。”但事实上,外媒报道也确曾在12月21日前后引发巨大波澜。来自香港有线电视台的视频一度在互联网上热传,画面中,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在12月19日媒体通报会上声称“权力一天比一天小,责任一天比一天大,老百姓胃口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聪明,一天比一天难管”、“像这样负责任的政府,你不指望,你指望国外几个烂媒体、烂报纸、烂网站,好坏都颠倒了”、“境外媒体能相信,母猪都会上树”、“你以为请武警不用钱啊”等。伴随着这些带有字幕的截屏画面传播,郑书记迅速成为了网络舆论中的负面典型,各路意见领袖的斥责排山倒海。

不过,及至12月22日,当人们从汕尾市民网上获得了讲话全文后,才发现,“境外媒体能相信,母猪都会上树”并非永不应验。《南方都市报》记者王星决定“为昨天瞎写的《郑书记,我们伤不起》打油诗道歉”,并承认,那几幅广泛流传并成为唾弃标靶的讲话画面实在是“断章取义”。

进入周末,伴随着中新社发布类似“广东乌坎村民恢复正常生活,挂横幅拥护共产党”等消息,《经济观察报》也已经在头版刊出那幅著名的女孩影像,评价道:“‘乌坎事件’的处理或将与当年经济发展方面的‘小岗村’试验一样,具有社会管理方面的样本意义。”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