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网酒店预订:史记翔释之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03:42

史记翔释之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4)

(2009-05-21 12:45:59) 转载标签:

集解

括地志

箕子

郏鄏

武王

华山

文化

分类: 多情似故人..忧乐每相亲

 前篇:史记翔释之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3)

 

19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1[正义]《括地志》云:“豳州三水县西十里有豳原,周先公刘所都之地也。豳城在此原上。因公为名。”按:盖武王登此城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2[正义]周,镐京也。武王伐纣,还至镐京,忧未定天之保安,故自夜不得寐也。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3[集解]徐广曰:“此事出《周书》及《随巢子》,云‘夷羊在牧’。牧,郊也。夷羊,怪物也。”蜚鸿满野。4[索隐]按:高诱曰:“蜚鸿,蠛蠓(miè měng)也。”言飞虫蔽田满野,故为灾,非是鸿雁也。《随巢子》作“飞拾”,飞拾,虫也。[正义]蜚音飞,古“飞”字也。于今犹当今。于今六十年,从帝乙十年至伐纣年也。麋鹿在牧,喻谗佞小人在朝位也。蜚鸿满野,喻忠贤君子见放弃也。言纣父帝乙立后,殷国益衰,至伐纣六十年间,谄佞小人在于朝位,忠贤君子放迁于野。故《诗》云“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毛苌云“之子,侯伯卿士也”。郑玄云“鸿雁知避阴阳寒暑,喻民知去无道就有道”。天不享殷,乃今有成。5[索隐]言上天不歆享殷家,故见灾异,我周今乃有成王业者也。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6[集解]徐广曰:“一云‘不显亦不宾成’,一又云‘不显亦不恤’也。”[索隐]言天初建殷国,亦登进名贤之人三百六十夫,既无非大贤,未能兴化致理,故殷家不大光昭,亦不即摈灭,以至于今也。亦见《周书》及《随巢子》,颇复脱错。而刘氏音破六为古,其字义亦无所通。徐广云一本作“不显亦不宾成”,盖是学者以《周书》及《随巢子》不同,逐音改易耳。《随巢子》曰“天鬼不显亦不宾灭”,天鬼即天神也。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7[索隐]言今悉求取夫恶人不知天命不顺周家者,咸贬责之,与纣同罪,故曰“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8[集解]徐广曰:“一云‘肯来’。”定我西土,9[索隐]八字连作一句读。我维显服,及德方明。10[正义]服,事也。武王答周公云,定知天之安保我位,得依天之宫室,退除殷纣之恶,日夜劳民,又安定我之西土。我维明于事,及我之德教施四方明行之,乃可至于寝寐也。自此已上至“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问之,故先书。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11[集解]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索隐]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无险固,是有夏之旧居。[正义]括地志云“自禹至太康与唐、虞皆不易都城”,然则居阳城为禹避商均时,非都之也。《帝王世纪》云:“禹封夏伯,今河南阳翟是。”《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括地志》云:“故鄩(xún)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也。”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12[集解]徐广曰:“《周书·度邑》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也,南望过于三涂,北詹望于有河’。”[索隐]杜预云三涂在陆浑县南。岳,盖河北太行山。鄙,都鄙,谓近岳之邑。《度邑》,《周书》篇名。度音从各反。[正义]《括地志》云:“太行、恒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西北接岳山。”言北望太行、恒山之边鄙都邑也。又“晋州霍山一名太岳,在洛西北,恒山在洛东北”。二说皆通。粤詹洛、伊,毋远天室。”13[正义]粤者,审慎之辞也。言审慎瞻雒、伊二水之阳,无远离此为天室也。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14[正义]《括地志》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jiá r?),周公新筑,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迁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也。《帝王世纪》云‘王城西有郏鄏陌’。《左传》云‘成王定鼎于郏鄏’。京相璠(fán)《地名》云‘郏,山名。鄏,邑名。’。”纵马于华山之阳,15[正义]华山在华阴县南八里。山南曰阳也。放牛于桃林之虚;16[集解]孔安国曰:“桃林在华山东。”[正义]《括地志》云:“套ilnzai陕州桃林县西。《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员三百里,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入河也’。”偃干戈,振兵释旅:17[集解]《公羊传》曰:“入曰振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翔释]武王征召九州的长官,登上豳地的土山,远望商都。武王到达周国,在晚上无法入眠。周公旦到武王的住处,说:“为什么不睡?”武王说:“告诉你:上天不接受殷商祭祀的酒食,从我尚未出生至今六十年,奸佞小人把持朝位,忠贤君子被弃不用。上天不接受殷商祭祀的酒食,才(使得我们周国)如今得成大业。上天初建殷商,具名上报的氏族有三百六十个,不显达也不摈弃灭亡,直至今日。我周国尚未确定有上天保佑,怎么有空闲睡觉!”武王说:“确定有上天保佑,按照星宿位置定国都、建宫室,如数寻找那些恶逆之人,贬谪责罚他们,与殷纣同罪。日日夜夜尽心尽力于民事,安定国家,我必须明察政事,直到我的德教遍布全国。从洛水入黄河处绵延至伊水入洛水处,地势平坦没有险固,是夏后氏过去的居住地。我向南遥望三涂山,向北遥望接近山岳的边鄙城邑,回首瞻望黄河,审慎地瞻望洛水、伊水,不要远离这里修建朝都。”在洛邑营建周朝都城,然后离开。在华山的南面牧马,在桃林的平地上放牛;停止征战,收缴兵器,解散军队:向全国表明不再用兵。

[翔思]有译文将“登名民三百六十夫”译为“贤士三百六十人”的,若果为区区三百六十人,武王何必烦愁至夜不暇寐?故此处三百六十应指具名的殷商氏族首领及其族人,亦即殷商氏族。虽担忧,但周朝定国之初,兵力仍不足够强大至将敌对势力全数消灭,所以武王在克殷之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0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1[集解]徐广曰:“一作‘前’。”亡国宜告。2[索隐]六字连一句读。[正义]箕子殷人,不忍言殷恶,以周国之所宜言告武王,为《洪范》九类,武王以类问天道。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

[翔释]武王已经打败殷商,过了两年,(武王)询问箕子殷商为什么会灭亡。箕子不愿意说殷商的罪行,用前朝灭亡、周朝适宜立国回答武王。武王也觉得惭愧,所以询问他关于天意的事情。

[翔思]武王“丑”,盖因为其以臣灭君,此时又询问前朝旧臣其君之恶,的确颇为尴尬。

 

21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1[集解]孔安国曰:“穆,敬也。”周公乃祓(fú)斋,2[正义]祓音废,又音拂。斋音札皆反。祓谓除不祥求福也。自为质,3[正义]音至。周公祓斋,自以贽(zhì)币告三王,请代武王,武王病乃瘳也。欲代武王,武王有瘳(chōu)。后而崩,4[集解]徐广曰:“《封禅书》曰‘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皇甫谥曰:“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骃按:《皇览》曰:“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也”。[正义]《括地志》云:“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也。”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翔释]武王重病。天下尚未安定,众位诸侯和朝臣很害怕,恭敬地卜问吉凶。周公于是洁身斋戒,自愿作为(武王的)替身,想要代替武王(而死),武王病愈。后来(武王)驾崩,太子诵继立为君,他就是成王。

[翔思]疾病”二字,在上古时代分别有不同的意思:“疾”指轻微的病情,“病”指严重的病情。据《谥法》,“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可知周朝政局稳定始自成王时期,而这一时期辅佐成王、平定叛乱、稳定局势的首要功臣,则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22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1[正义]今宋州也。颇收殷余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2[正义]《尚书·洛诰》云:“我卜瀍(chán)水东,亦惟洛食,以居邶、鄘、卫之众。”又《多士篇序》云:“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按:是为东周,古洛阳城也。《括地志》云:“洛阳故城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筑,即成周城也。《舆地志》云‘以周地在王城东,故曰东周。敬王避子朝乱,自洛邑东居此。以其迫厄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之’。”按:武王灭殷国为邶、鄘、卫,三监尹之。武庚作乱,周公灭之,徙三监之民于成周,颇收其余众,以封康叔为卫侯,即今卫州是也。孔安国云“以三监之余民,国康叔为卫侯。周公惩其数叛,故使贤母弟主之”也。晋唐叔得嘉谷,3[集解]郑玄曰:“二苗同为一穗。”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4[集解]徐广曰:“归,一作‘馈’。”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5[集解]徐广曰:“《尚书序》云‘旅天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6[集解]孔安国曰:“封命之书。”次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7[集解]孔安国曰:“告康叔以为政之道,亦如梓人之治材也。”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翔释]成王年少,周国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恐怕诸侯叛离周国,周公于是代理执掌国家政权,主持国事。管叔、蔡叔众王弟怀疑周公,与武庚发动叛乱,叛离周国。周公遵照成王的命令,讨伐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让微子启作为殷商后代,封国在宋地。大量收管了殷商的遗民,以此册封武王的小弟封为卫康叔。晋唐叔获得生长奇异的禾,将它献给成王,成王到军营把它赠送给周公。周公在东土领受嘉禾,执行天子的命令。起初,管叔、蔡叔叛离周国,周公讨伐他们,三年后才全部平定,因此最初作了《大诰》,然后作了《微子之命》,然后作了《归禾》,此后作了《嘉禾》,后来作了《康诰》、《酒诰》、《梓材》,这些事情在记述周公的篇章中(有记载)。周公执掌国家政权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面向北行臣礼,归于臣子的职位。

[翔思]原文中的微子开即《殷本纪第三》第29段所说的微子启,纣兄,因生母位低而未能继承王位。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此处改称微子开。但《殷本纪》中却没有避讳改称,会否太史公的疏忽?抑或许《殷本纪》完成时刘启尚未称帝?这就要细查《史记》各篇章完成的年代时间了。说到帝王姓名的避讳问题,我倒想起武则天专门为自己造了一个汉字做名字,即“瞾(zhào)”,后人总喜欢利用这件事说明武则天的桀骜不驯和自命不凡,我却不敢苟同。在我看来,且不论武则天造字为名的初衷究竟如何,她的这个举动无疑在客观上有利于历史记载的畅通性和便宜性,也就是说,史官们不必为了避讳这位女皇的名字而不得不更改或省略其他很多人的名字,从而无论是记录者还是阅读者,都省却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因此,当有人说“瞾”字除了用作武则天的名讳别无它用时,我却认为它当然很有用处,它的用处便在于帝王省事所有人都省事,因为只要一说起这个字,任谁都知道讲的是哪个帝王,而其它领域完全用不到它,也就无所谓避讳了。“嘉谷”即“嘉禾”,亦即“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此为吉祥的征兆。平定武庚及“管蔡之乱”,是周国巩固政权的第一步,也是周公东征这一著名历史事件的开端。而本段中所说的“颇收殷余民”,则指的是周公东征过程中收服了武王时期未能攻克的殷商旧部(氏族),加之下段即将提及的成王“迁殷遗民”,合为实质性的“克殷”,是周国巩固政权的第二步。

 

23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1[集解]郑玄曰:“奄国在淮夷之北。”[正义]奄音于险反。《括地志》云:“泗(水)[]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即淮夷也。兖州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也。”迁其君薄姑。2[集解]马融曰:“齐地。”[正义]《括地志》云:“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诸侯,封于此,周灭之也。”成王自奄归,在宗周,3[正义]伐奄归镐京也。作多方。4[集解]孔安国曰:“告众方天下诸侯。”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5[集解]孔安国曰:“言周家设官分职用人之法。”《古文尚书序》,《周官》,《书》篇名。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6[集解]何休曰:“颂声者,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7[集解]孔安国曰:“贿,赐也。”马融曰:“荣伯,周同姓,畿内诸侯,为卿大夫也。”

[翔释]成王在国都丰地,命令召公重新营建洛邑,遵从武王的心愿。周公重新占卜一再查看,完成了修建工程,将九鼎安置在那里。说:“这里是全国的中心地带,各诸侯国进贡的路程是均等的。”作了《召诰》、《洛诰》。成王将殷商遗民迁徙之后,周公向他们宣告成王的命令,作了《多士》、《无佚》。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军师,向东讨伐淮夷部族,灭除奄国,将奄国的国君贬谪到薄姑。成王从奄国返回,在周国国都,作了《多方》。废除殷商的天命之后,攻袭淮夷,返回丰地(国都),作了《周官》。提倡正规的礼节和音乐,制度也因此更改,人民相处融洽友好,歌颂赞美之声兴起。成王讨伐东夷之后,东北的少数民族息慎前来祝颂,成王赐示荣伯作了《贿息慎之命》。

[翔思]伐淮夷,灭奄国,均为周国针对东方少数民族发动的征战,也是其巩固政权的第三步。自此,周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内忧外患基本解决。对于殷商遗民,结合上一段的叙述,可知周国大概将其三分而治:第一批,仍留在殷地,由卫康叔治理;第二批,交由微子启,带至其封地宋国治理;第三批,即本段中所述的,“武王既迁殷遗民”,迁徙到洛邑,由周公亲自管理,这一部分人,据沈长云先生称,是殷商遗民中“最桀骜不驯者,即所谓‘殷顽’”。

 

24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1[正义]钊音招,又古尧反。任,而针反。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2[集解]郑玄曰:“临终出命,故谓之顾。顾,将去之意也。”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3[集解]应劭曰:“错,置也。民不犯法,无所置刑。”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4[集解]孔安国曰:“分别民之居里,异其善恶也。成定东周郊境,使有保护也。”作毕命。

[翔释]成王行将去世,害怕太子钊无法胜任,于是命令召公、毕公带领诸侯来辅佐太子,让太子得以立事。成王驾崩后,召公和毕公率领诸侯,让太子钊到先王的宗庙中拜见(先王),将文王、武王创立帝王事业的艰难之原由向太子申明,并告诫他务必俭省节制,不要放纵私欲,用忠厚诚信治理全国,作了《顾命》。太子钊于是即位,他就是康王。康王登临王位,全面通告诸侯,宣布遵循文王、武王的功业作为申诫,作了《康诰》。因此成王和康王的时期,全国安定太平,设置的刑法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康王发布策书命令毕公分别百姓的居所里巷,划定周国城邑东侧的郊区,作了《毕命》。

[翔思]据柏杨先生的《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成王在位38年,康王在位27年,此二君执政期间,“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社会安定,百业兴旺,是西周最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史称“成康盛世”。

 

25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1[正义]《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冏(ji?ng2[集解]孔安国曰:“伯冏,臣名也。”申诫3[集解]徐广曰:“一作‘部’。”太仆4[集解]应劭曰:“太仆,周穆王所置。盖太御众仆之长,中大夫也。”国之政,作冏命。5[正义]《尚书序》云:“穆王令伯冏为太仆正。”应劭云:“太仆,周穆王所置。盖太御众仆之长,中大夫也。”复宁。

[翔释]康王去世,其子昭王瑕即位。昭王在位期间,治国政策衰败残缺。昭王向南方视察没有返回,死于长江之中。他的士兵不报丧,忌讳这件事。昭王之子满即位,他就是穆王。穆王登临王位时,年纪已经五十了。治国之道衰败,穆王为文王、武王的王道缺失而忧虑,于是命令伯冏以国家政事训诫太仆,作了《冏命》。(周朝)重新安定。

[翔思]本段中所说昭王南巡狩,指的是昭王在位期间第二次南征荆楚,与第一次征伐一样,这次也未能将其制服,更命丧江中,足见当时周国力的衰微。据《国语·周语上》,穆王时,也曾亲征犬戎,但没有取得显著成果,反而导致“荒服者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