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口岸到机场多久:社区教育研究2004年第一期目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06:53
试验区工作... 2
国家教育部关于确定第二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通知... 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03年北京市首批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的通知... 3
北京市西城区关于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及下发评估指标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 4
北京市西城区2004年社区教育工作计划... 6
领导讲话... 9
在2003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构建学习型社会论坛上的讲话... 9
专家论坛... 13
我国推进社区教育的基础特点和发展趋势... 13
农村城市化与学习型社区建设... 17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成人教育大有作为——在“成人高校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报告提纲... 25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30
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社区的基础工程... 35
课题研究... 37
首都中心城区建立学习型机关、企业、学校等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研究... 37
北京市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45
关于西城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53
西城区创建学习型街道、居委会、楼门院教育网络的调查报告... 60
专题调查... 64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教育调查总结报告... 64
北京市西城区市民价值观调查研究报告... 77
经验交流... 98
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切入点   全面推动社区教育... 98
以提高职工素质为根本   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 102
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  促进药监事业发展... 104
坚持“四字”方针  办好市民学校... 105
实施方案... 108
《远程社区教育网络的研究》实验方案设计... 108
教职成「200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
自2001年11月我部召开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济交流会议,并确定2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以来,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深入开展。各实验区努力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了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多形式、多层次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创建了一大批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学习型组织,促进7全民学习活动的开展,为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确定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有利于调动各地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充分利用、拓展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有利于以点带面,对其它地区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推动全国的社区教育工作的广泛发展,我部决定进一步扩大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范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经我部审核,确定北京市海淀区等33个城区(市)为第二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名单见附件)。今后,我部还将扩大社区教育实验区范围,并向农村拓展。
各地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开展社区教育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本地区和本实验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加强对本地区全国社区教
育实验区的指导。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要继续按照我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扎实而有效地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在让区教育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00三年十二月十日
附件:第二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名单
第二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名单
北京市海淀区、顺义区
天津市南开区
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唐山市路南区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
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前进区
上海市静安区、徐汇区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乌市、宁波市海曙区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青岛市市南区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
重庆市沙坪坝区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
2003年北京市首批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的通知
京教职成「2003」28号
各区县教委、有关街道办事处: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意见》,根据市教委《关于在全市开展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教委组织专家于2003年9月16日至9月30日对13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进行了评估,经专家组审核,市教委确定西城区月坛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朝阳区亚运村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海淀区西三旗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等十三个单位为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名单附后)。
各区县教委、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提高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的认识,加深对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领会和学习,加强对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认真对照评估回复意见,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中心的建设,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加大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的力度,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为把北京早日建成学习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附件: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名单
北京市首批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
一、西城区月坛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二、朝阳区亚运村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三、海淀区西三旗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四、朝阳区东方社区教育中心
五、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
六、西城区二龙路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七、昌平区宏福社区教育中心
八、海淀区海淀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九、房山区良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十、平谷区南独乐河镇社区教育中心
十一、大兴区黄村镇社区教育中心
十二、门头沟区社区教育中心
十三、丰台区卢沟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为进一步适应西城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我区决定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原则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人才会议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实施学习创新行动,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形成单位内部的学习激励机制,努力促进我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区自95年以来组织实施了“双培”工程、“三项”培训工程,积极加强了职工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按照职工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在企业内部要积极加强职工业务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并以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机关内部要积极开展干部的岗位培训,在加强职工教育同时,积极激发机关同志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机关的服务意识,以建立学习型机关,促进机关全面建设为目标。
二、工作要求
全区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调研,在开展教育培训的同时,使岗位培训、与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并把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作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最终目标列入单位的教育培训长期规划中,并积极开展工作。
区成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将根据我区各单位的共性特点,不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及理论讲座与学习,为全区各单位提供一个共同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促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的建设。
三、评估检查
由于我区各单位多年来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单位,在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同时,对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已摸索出一定经验;尤其是去年华天公司经评估荣获北京市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鉴于此,区成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将于下半年,组织有关部门并依据西城区指标体系对我区开展的创建工作进
行评估,总结经验,进行推广。
区成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会同区教育委员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下半年10月份对我区创建学习型企业试点单位进行评估检查,并推选创建合格企业参加北京市的评估。区成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将会同区教育委员会、区人事局于下半年11月份对我区创建学习型机关试点单位进行评估检查,对取得显著成绩的机关进行表彰奖励。
希望全区各单位、特别是试点单位,在加强职工教育的同时,把握工作重点,认识到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的重要意义;在继续深入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加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建设,以此推动各单位及我区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西城区成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
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西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西城区人事局
2004年3月
附件一:西城区创建学习型企业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附件二:西城区创建学习型机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年社区教育工作计划
西社教「2004」1号
2004年,西城区社区教育工作要以党中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的战略目标。以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为核心,加强社区学校三级网络建设,大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大资源开放力度,创建社区教育各类载体,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各项工作。全年重点工作如下:
一、进一步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1、要以开拓、务实精神,进一步做好实验区各项基础工作。今年工作重点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开放教育资源、完善志愿者队伍、创建社区教育载体等。
2、3月份召开西城区2004年成人教育培训工程会议,加大建设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力度,为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作好前期准备。
3、做好接受教育部检查组对西城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评估验收的各项准备。
二、加强各街道社区学校硬件建设,完善社区教育三级市民学校网络
1、要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学院(文明市民总校)为龙头,以各街道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成人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学校网络。各街道要继续加强对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的硬件建设。继续推荐条件较好的社区教育中心参加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2000平方米左右)评选工作。
2、西城社区学院要进一步发挥社区教育与文明市民学校的龙头作用,办好“市民大课堂”,开展市民的文明礼仪教育,外语、计算机网络培训和下社区教师的培训等工作,指导全区社区教育和文明市民学校活动的开展。
3、厂桥街道、福绥境街道要研究改造区教委腾出的学校场地,使其成为地区的社区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作用。
4、区督导室要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督导检查,今年对街道“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进行督导评价工作试点。
三、以“市民学习周”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不同类型人群的教育培训
l、搭建社区教育各类平台,组织第二届“市民学习周”(10月份)活动,进一步营造社区教育氛围。
2、充分发挥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的作用。要结合北京市2008年举办奥运会,大力开展市民的外语口语及计算机网络等社会化培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各街道要按照《西城区2004年依法治区工作要点》的要求,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促进社会安定。广泛开展面向社区成员的职业技能与文化生活教育,探索社区学校的不同办学模式,使培训工作逐步向规范化、长期化、制度化发展。
3、研究进一步搞好区医学会“健康大课堂”、社区学院“市民大课堂”各类培训。
4、召开全区文明市民学校年度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典型。
四、积极开展“教育进社区”活动,进一步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1、加大教育资源开放的力度。要认真贯彻区委[2002]16号文件精神,确保全区80%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校外教育机构向社区开放。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和成人学校的现有设施,都要积极承担社区教育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培训与文体活动场所,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各中小学要认真贯彻市体育局、市教委《关于推动本市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的通知》,区教委要研究制定我区教育资源开放的管理办法。
2、在教育系统内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动员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党团员中青年教师和中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志愿者队伍,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3、继续选派中小学教师和成人教师到居委会开展社区教育。区教委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在社区安心工作。有条件的中小学结合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设立社区教育岗位,与附近的街道居委会挂钩,派出专职教师(干部),协助街道和居委会开展社区教育。作好第7期教师下社区总结和第8期教师下社区组织工作。
五、在全区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组织活动
充分调动和发挥我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家庭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我区学习型组织在2004年有较大发展。
1、在全区各党政机关中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培训来改造组织自身,不断提高机关整体素质。2004年力争将学习型机关的试点扩大到全区机关的20%左右。
2、在全区企业、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或学习型单位的活动。2004年力争有10%以上的事业单位成为学习型单位,10%的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教育、卫生系统要积极创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医院。
3、在各街道开展创建“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居委会)——学习型楼组(胡同)”三级学习型组织活动。以48个学习型社区(居委会)为骨干,以基层市民学校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召开专项研讨会议,总结经验,推进工作。
4、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区妇联牵头、教委协助)。要在广大家庭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今年各街道学习型家庭要达到居民总户数的10%左右。
5、继续发挥区政府各职能局在社区教育专项培训中的作用,加强家教指导中心、妇女教育指导中心、胎教指导中心、特教指导中心、外来人口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研究成立区老年教育指导中心、区法制教育指导中心,召开家教研究会年会。
6、区教委和社区学院、社教协会、区职成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训,并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
六、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
1、积极开展教育部两个社区教育重点课题和市教委《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工作。
2、加强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由区社教协会和区教委负责,筹备召开西城区社区教育论坛。
3、办好《西城区社区教育研究》刊物和《西城职成教信息》,加大我区社区教育宣传与交流。
4、西城区社区教育协会要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实验理论研究,指导各个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工作,发挥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作用。
5、加强与其他实验区的交流,学习考察兄弟省市社区教育实验区先进经验。
七、积极发展社区远程教育
社区学院要加强网站力量,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开展面向基层社区以及居民家庭的各类远程教育。满足社区内各类从业人员,离退休老年人及青少年等群体的教育需求。
2004年2月25日
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构建学习型社会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 王湛
同志们:
“2003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构建学习型社会论坛”的开幕,是今年成人教育领域的一次盛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改选换届一年来,组织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开展了系列科研活动和 多次研讨会;面向成人教育工作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在首钢开展了企业职工创新能力培训、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开展了成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亚太成人教育 总会、德国成人教育学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开展了活动,加强了合作;成人教育协会网站的开通也为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服务平台。这次年会的召开和论坛的举办将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3年的工作推向了高潮。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对协会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及“2003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构建学习型社会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发展,代表了从传统学校教育制度向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有 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据统计,2002年,我国各级各类成人学校达到503247所,其中成人高等学校607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473所,成人中学3265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389504所、成人初等学校有106398所约占我国各类学校总数的43.1%;在校生达到7280.29万人,其中成人高校在校生559万余人,占全部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支撑之一;各类成人学校在校生约占我国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2.8%,毕业(结业)学员8833.9万人,占全国各类学校毕业生总数的 58.6%。成人教育培训内容覆盖了从扫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各个教育层次,各级各类成人学校的发展,有效地扩大了我国的教育资源.为数以千万计的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的成人提供了比较灵活、便利的在职学习的机会,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继续接受教育培训需求。对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 益,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扫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从1998年到2002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270万人,经省级政府检查验收,基本扫除青壮年文旨的县级单位累计达到2800多个。实现了我国政府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旨”的重要目标。
——农村成人救育取得了新进展。5年来,累计培训农民4.6亿人次,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c 2002年农村成人初等和中等学校484686所、毕业8189.09万人,占乡村劳 动力的15.69%。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等职业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逐步向县和乡镇延仲。一个覆盖全国的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县级农民技术学校覆盖面达到100%,乡镇达到93%、行政衬覆盖面为48%,各地普遍建立了一批骨干示范性学校,创建了一批农村成人教育的先进典型,如湖北省开展的教育为农服务系列活动,江苏省实施的“5112 教育富民工程“、浙汀省实施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广西实施的“金色农业示范工程”等,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培训规模和培训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和致富能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职工教育成绩显著。以行业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成人在职教育,特别是广大职工的岗位培训在众多行业和部门内形成体系,形成规模,许多部门、行业职工的年度培训率达到35%以上,电力、铁路等行业职工教育年度培训率均超过50%。许多行业企业正在大力创建学习型组织,积极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工作。普遍开展的职工教育与培训,有力地提高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行业、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转换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社区教育迅速发展。近几年来,以成人为主要对象的社区教育的迅速发展,体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2001年在北京召开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后,全国28个社区教育试验区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形成了相对稳定、较有成效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摸索出了一条较为可行的开展社区教育的途径;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各种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为在全国的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积累了经验。各地党委、政府对开展社区教育非常重视,有20多个省(区、市)对社区教育进行了专题的动员部署。各省、地市创建了200多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占全国城区总数的1/4。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社区教育得到了普遍开展。如北京市通过 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先进区县评估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上海市确定了市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印发了《社区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并组织专家组对社区教育进行视导。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下发丁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社区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暂行规定,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进行了检查视导。目前社区教育正在向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发展。如湖北省召开了社区教育经验交流会,确定了24个省级和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召开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确定了11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各地加强了社区教育的研究和人员培训工作。不久前,浙江、上海 、江苏三省市教育部门联合举办了首届“长三角”社区教育论坛,上海市浦东新区也举办了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区教育论坛。今年8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在深圳召开了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研讨会议,全国各地都交流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做法与经验,对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 作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到了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行列中来。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成为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手段,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实践证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教育事业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都是和成人教育密不可分的。
同志们,21世纪是一个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加速转变的世纪,是一个终身教育学习规模、范围不断扩大的世纪。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是当今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把大力开展成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作为通往知识 经济、学习型社会的桥梁,作为打开21世纪大门的钥匙。目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一个较大的 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国民的总体素质,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目前我国普通教育的发展难以满足众多国民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在努力办好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与培训,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服务体系,强化成人教育的功能。可以说,我国的成人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新的时期。我们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上,以确认识成人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任务、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扎实工作,实现成人教育新发展与突破。
发展新时期成人教育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桔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 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方针,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坚持发展成人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洲质量,为满足成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加灵活、优质的服务。努力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时期的成人教育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继续抓好农村扫盲工作
当前,要认真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努力实现到2007年西部地 区的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的目标。要坚持把扫除青壮年文盲列入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坚持杜绝新生文盲、扫除现有文盲并使脱盲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扫盲工作成果,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的扫盲教育。同时,大力开展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以 学习需求为导向,能满足成人文盲基本学习需求的扫盲教育机制,提高扫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二、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完成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以上.积极实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育部门要与农业、科技、劳动等有关部门建立起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对于教育部门来说,一要搭建好农村成人教育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成人学校、普通中小学校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充实和加强农村成人学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完成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任务发挥主力军作用。各类农村成人学校要根据地方经 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努力传播新知识、新科技、新信息,实行培训、示范、推广、服务相结合,使成人学校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 服务的基地,在为农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要研究解决成人教育有人抓,有必要的经费等基本问题。二要抓好工作的突破口。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 农村社会的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农民的从业方向和构成形态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成人教育要跟上并服务于这个历史进程。要抓紧和抓好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现在全国每年有700多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因不能升入高一阶段的学校而成为农村的新增劳动力,这部分人多数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做好他们的转移培训工作,对于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加强农村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成人教育工作中特别要抓好、特别要加强的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今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六 部委联合下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对全国农民工的培训做出了总体规划,各地教育部门应与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推进规划落实,要制订出教育部门的具体计划和切 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三要深化改革,抓好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工作。各地教育部门要按照《因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的抓好农村教育改 革试验的要求.抓紧确定改革实验县、乡镇和学校.通过改革实验,推出一批有效服务“三农” 的办学新典型;创造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新经验。 教育部要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加强沟通与交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工作,创造新经验、新典型。
三、大力推进职工教育和培训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十五”期间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每年为300多万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成人教育要围绕这个任务,充分发挥和调功各行业、企业开展职工教育的积极性,积极开腿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要继续动员城市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加大对进城人员的培训力度 ,促进农民工尽快适应城镇化进程,促进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当前,教育部门还要积极配合有关行业部门,重点做好推进学习型企业的建设工作。推出一批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先进单位,推动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四、推动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开展社区教育,是 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成人数育工作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抓手,当前,社区教育工作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普遍重视,各有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推进和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很高。我们要因势利导,推动我国的社区教育工作更普遍、更深入地开展起来。要继续扩大社区教育实验的范围,教育部将再扩大一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进一步扩大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的覆盖范围。要鼓励各省(区、市)、各地(市)继续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实验区。大中城市的城区要普通开展社区教育。倡导经济与教育相对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要下大力气推动社区居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培训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要大力倡导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并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抓手。要加强指导,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督导检查和评估,推动创建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工作。
要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研究与宣传,及时掌握各地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的情况,总结推广经验,推动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要推动终身教育的立法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作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是我国成人教育的全国性群众组织,担负着团结、动员全国成人数育工作者,努力推动我国成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届年会朱新均会长将总结一年来成人教育协会的工作,部署成人教育协会下一阶段工作;会议将围绕成人高等教育、企业教育、农村成人数育、社区教育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等举办、专题论坛,请专家做专题报告。相信本届年会和论坛,将对深化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团结成人教育协全体会员,共同推进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希望中国成人数育协会进一步组织 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与教育行政部门互相配合,深入
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成人放育工作。要 围绕当前成人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以及评价推广活动;要及时总结宣传各地成人教育的新经验、新典型、新成果;要继续加强对成人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各地成人教育.作者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要积极担当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和助手,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协会升展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加强与协会联系,帮助协会解决工作中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更进—步发展我国的成人教育,为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 型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叶忠海
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终生学习社会已成为中国政府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特别是在中国东部地区尤为明显。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形成学刁化社区是创建终生学习社会的基础,其中,开展社区教育又是报进学习化社区的基本途径:
一、社区教育的基本特点
1、社区教育的对象
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具有全员性特点。从婴幼儿、少年儿童、青年,到成年人、老年人。其中,重点对象为社区内成年人。特别是弱势人群,包括下岗失业人群、残疾人群、老年人群、外来工人群等
2、社区教育的内容:一是面向社区内不同人群生存和发展的多方面终生学习需求,具有全面、全程性特点;在各实验区内广泛开展针对不问人群学习需求的多序列、多层次教育培训,包括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习校外素质教育、在职人员和下岗职工培训、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育、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教育和活动、外来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以及面向全体居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二是面向社区建设印发展的需求,具有社区特色性特点。思想政治类的社区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时事政策法规及文明规范要求等方面的教育;通用技能类的社区教育,包括外语、电脑应用、网络资讯技术、以及加入WTO的发展市场经济等方面的教育;生活百科类的社区教育,包括优生优育、妇幼保健、日常护理等;生活休闲类的社区教育,包括琴棋书画、健身、娱乐等等教育。
3、社区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多样性特点  社区成员构成的多复杂性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为了满足社区内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人群的不向的学习方式需求,各实验区采取了多样化教育培训形式。如上海市闸北区有一年一度的“终身教育(学习)节”、“朝夕教育公园”、“双休日教育公园”、“亲子学堂”、“青年技能辅导站”,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的“晚霞谈心室”,为特困儿童提供帮助的“公仆妈妈”,为聋哑人学习交流提供服务的“周日无声沙龙”,以及吏多地通过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活动、开办各种培训班,举办专题讲座、竞赛、表演、展示、座谈、研讨、参观等各种形式活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江苏省农村社区教育实验区,针对农村社区的实际需要、采取“科教大蓬车”、“流动学校”、“农业科技讲师团”,利用电化教学、网络教育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以“教育服务‘三农’,真情回报社会”为主题的社区教育服务活动;在此同时、采取专家集中咨询、现场讲座、现场指导、播放录像、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科技和信息服务,带动农民科技致富。
4、社区教育的资源:盘活、整合和共享,具有整合性特点。不少实验区,首先盘活社区内学校教育资源,提出让学校“清晨闹起来,晚上亮起来,假日忙起来”的口号,充分运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为此,不少实验区政府还专门下文,要求学校教育资源,包括操场、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等向社区开放。于是“朝夕学校”、“双休日学校”纷纷诞生。不仅如此,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内学校教育资源的最佳效益,对原有的学校教育资源重组、整合和优化配置。如”北京市朝阳区东方社区和新源社区,打通各类教育资源使用和配置的界限,使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共享,为社区成员提供高质量、均衡化的基础教育,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和丰富多彩大容量的成人教育。各实验区,积极开拓社区内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批面向区内学校的系列化校外教育基地。杭州市下城区内各街道社区建立各具特色的校外教育基地、模拟法庭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尊老敬老基地、公民道德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以及少年农校、少年环保学校和少年军校等。
5、社区教育的基地和载体: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及其网络,具有实体型、网络性特点。目前,在各实验区内,以区为单位建立社区学院;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建立社区学校;以居民小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教育教学点。形成三级社区教育系统。也有的实验区提出“1765”工程,即在城区建立1所社区学校;在街道、乡镇,分别建立7所社区分院;在居民小区分别建立65所市民学校。
各实验区高度重视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试点工作。因为学习型组织不仅是社区教育的载体。而且是学习化社区的基础:社区内的学习型组织,包括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有的实验区开展“六进家庭”活动,即法制知识、科学育儿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家政知识、体育文艺知识、科普知识等进家庭,然后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比赛,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这种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习型家庭的建设。
6、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具有合力性特点。具体说来,其管理模式为:“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援,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如上海市闸北区,由该区区长担任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区政府与29个部门、街道、镇和企事业单位签订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实施每月报告和年终考核制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该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内,由该局分管局长担任主任。这样,形成了推进社区教育的强大合力。对此,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还提出六个作用,“区政府的领导作用、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牵头作用、区有关部门的配合作用、街道社区的主体作用、社区各单位的支援作用、社区民众主人作用。”社区自主活动,主要体现在:(1)社区自主办学,包括社区自主决定培训目标、自主决定培训计划、自主选定和撰写培训内容和教材、自主控制培训过程和质量等。(2)社区自主管理,包括社区自主建立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自主形成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自主发展社区教育的条件设施;自主制定社区教育的配套政策。(3)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辅助转为主角。
7、区教育的工作者队伍:专职、兼职和志愿志相结合,具有多结构性特点。其中,专职为骨干、兼职和志愿者为数量主体。一般采取下列途径:(1)专任制,划出专门编制,向社会招聘,经过培训到社区担任社区教育专职管理人员;(2)委任制,从教育系统选派教师和干部轮流到基层社区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工资由原单位负责,资金由社区承担。(3)聘任制,从社区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的社区教育工作人员。(4)自愿制从社区内各单位组织、社会团体,吸纳各类有志于献身社区教育积极分子,作为社区教育工作志愿者。
8、社区教育的经费:财政支持与广开渠道相结合,实施多渠道筹措经费,具有多通道性特点。主要措施是:(1)财政增加拔款,如杭州市下城区等实验区政府规定,按全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一元的标准划拨社区教育专项经费。(2)市区两配套拨款。如厦门市2001年11月下拨社区教育实验经费补助款90万元,所辖四个实验区财政按1:1比例配套拨款。(3)税收返收。天津市和平区各街道从区财政对街道的返还税款中抽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经费。(4)多方集资。武汉市青山区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驻区单位赞助一点,个人学习培训交纳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经费。目前该区已筹措了社区教育实验经费50万元。
9、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坚持工作和理论研究并举,理论指导实验,实验丰富理论,具有同步或适度超前性特点。在全国范围内,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开展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和实验研究,出了一批有价值研究成果。至1999年底统计,出版社区著作近50部,其中代表性著作有:《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验》(厉以贤主编)、《社区教育学基础》(叶忠海著)、《社区教育的管理和评价》(黄云龙等著)、《各国社区教育概论》(杨应崧格主编)、《社
区教育的发展和展望》(沈金荣主编)等。这些沦著,已对创建阶段的社区教育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基本趋势
中国社区教育,在上下结合、左右协调、形成合力,强有力地推进下,未来若干年将呈现下列发展趋势。
1、社区教育发展的广度:迅速扩大化。由中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大;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边缘区扩大;由城市向广大农村扩大;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农村扩大。
在未来若干年内,浙江省计划重点抓好10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要求各市也抓好一批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到2005年,全省有5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江西省在南昌市、九江市、赣州市各确定一个城区作为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在宁波、青岛、苏州等城市的郊区和所辖市县,以及江阴、嘉定等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农村地区,社区教育实验活动正在向农村乡镇延伸。各地正在建设一批县、乡(镇)农村社区教育实验区,约占新增实验区的40%。
2、社区教育发展的深度:日趋深入化。各地实验区以科研项目带动社区教育不断深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进。其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第一,社区教育资源开拓充分化。不仅有形、显性的社区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盘活、利用和共享,而且隐性的社区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无形的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总结提炼,作为社区开展终身教育的宝贵资源。有些实验区提出在对社区内隐性教育资源进行普查基础上,建立社区教育资源信息
库,充分挖掘辖区内各单位组织的教育功能;芜湖市镜湖区还制定教育资源高利用率与配置经费挂钩的相关政策,促进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
第二,社区教育手段信息化。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等现代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深圳市宝安区、杭州市下城区等实验区规划,进行社区内现代网络学校的建设实验,同时充分利用居民家庭中的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各种设备,努力提高社区居民接受远程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社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北京市实验区提出,充分利用建设“数字化北京”、“宽带入户”的有利时机,推动社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第三,各类学习型组织逐步展拓化。随着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在社区内以点带面滚动式推动。学习型组织必将逐步拓展。
第四,社区教育网络完善化。随着社区内各种教育机构的组织网络日趋紧密,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信息库的建立,社区终身教育互联网的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社区各类学习型组织逐步拓展,必然形成一个覆盖面宽、功能强、效率高、满足度大的社区终身教育网络。
第五,社区教育运作法制化。作为社区民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要得以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在提高社区成员自觉性的同时,法制也是个根本保证。随着社区教育实践的展开,现有的社区教育的“工作章程”、“暂时规定”、“组织条件”等。将随之得到修改和充实,上升为社区教育的法规,并随着社区教育实践的深化.其法规也必将得以不断完善。法制化,将是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又一大趋势。正如江苏省教育厅报告中所说,加强法制建设,既是社区教育得以深化的基本保证,也是社区教育发展趋势的一大体现。
第六,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系统而全面化。目前,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只是初步的,其成果则代表一个阶段水平;且许多领域和问题还来不及研究。今后研究将深化并拓宽到社区教育全方位。即以大教育观为指导,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的学习化社会为目标,从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相统一的角度,既进一步研究主区教育的基础理论,包括对社区教育的概念、本质、要素、特征、结构、功能、目标等研究;又开展社区教育的应用研究,包括对社区教育的发展战略、评价体系研究,以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再研究。既开展社区教育总论研究,又开展城市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社区成人教育、社区老人教育、社区妇女教育、社区学院等各类各层次社区教育研究,还开展国外社区教育的比较研究等。
3、社区教育发展的高度:趋于高水准化。其主要体现如下方面:
第一,发展目标的提升:向学习化社区迈进。各实验区规划均提出:由社区教育实验区→社区教育示范区→初级学习化社区→高级学习化社区发展。到时,社区成为人人均能终生学习的新型社区。在该社区内,社区成员自觉参加学习,成为终生学习者;社区能时时处处向社区成员提供学习机会;社区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内各单位组织高度重视履行学习和教育职能;社区各种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社区终身教育网络完善;社区形成一支适应并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的工作者队伍;社区成员素质整体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区得以可持续发展。
第二,评价标准的提升:向高标准方向发展。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不仅实验区、示范区、学习化社区总体的评价标准日趋提高:而且构成学习社区的内部各要素的评价要求也日趋提高。无论是各类学习型组织的评选标准,还是社区教育网络评价要求,均日趋高标准。
总之,社区教育是社区成员实现终生学习的基本教育形态,通向学习化社区的金色桥梁。只有社区教育发展到成熟化之时,学习化社区的营造才可能成为现实。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社区教育专家组成员)
黄云龙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专家指出:我国现代化发展在未来50年内必须跨越城镇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三道坎,才可能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看,现代化应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四个基本方面,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  中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 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其切入口我以为首先是加快农村城
市化的进程。
▲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本质点或者说其瓶颈所在是农民在其转变为市民过程中如何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或人的现代化:其路径就是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一、学习型社区建设与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
▲所谓农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农村区域转移为城市区域的过程与状态。
▲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向我们昭示:城市化率的差异导致财富集聚力的差异。我们知道:GDP总量l万亿美元是现代社会经济起飞的一个标志性台阶。下面以美、日、中三国为例作为城 市化率差异发展的比较说明:美、日、中三国十年GDP增量比较(以1万亿美元为起点)
“GDP”总量发展比较
1万亿美元起始年
10年后“GDP”总量
10年“GDP”增量
美国
1970年
1980年2.7万亿美元
1.7万亿美元
日本
1978年
1988年2.4万亿美元
1.4万亿美元
中国
2000年
2010年(预计)2万亿美元
1万亿美元(预计增量)
由表分析,为什么在10年中美国GDP增长了1.7倍达1.7万亿,日本增长了1.4倍达1. 4万亿美元,而中国预计增量目标只增长l倍,即1万亿美元,分别比美国少增加o.7万亿、比 日本少增加0.4万亿美元呢?原因何在?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三个国家的人口质量基础、科技、教育与其它一些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不同。但专家们指出:美国当时的城市化率超过87 %,日本城市化率超过65%,而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达36%。由此可以理解到,由于城市化的差异所导致国民财富集聚力的差异。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中经济增长的一个动源,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表现。城市化使市场领域急剧扩张(如跨国公司、全球化……) 与市场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源等)得以大范围流动和快速集聚,促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趋于消亡,从而有力地支撑了美、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普遍存在,严重地妨碍了社会财富的流通与集聚。社会经济结构不变、城市化发展迟滞将会大大限制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这里再以上海市城郊GDP指标比较强化上述观点。上海市总面积为639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按外环线内计)为620平方公里:郊区(外环线外)面积为5773平方公里。下面,以近几年城区与郊区GDP发展指标,列表作比较说明:
上海市城郊GDP发展指标比较
GDP发展指标
全市
中心城区
地均值
郊区
地均值
1999年
4034.96亿元
2878.55亿元
4.64亿元
1158.41亿元
0.20亿元
2000年
4551.15亿元
3246.15亿元
4.26亿元
1305亿元
0.23亿元
2001年
4950.84亿元
3480.80亿元
5.61亿元
1470亿元
0.25亿元
2002年
5408.76亿元
3728.32亿元
6.01亿元
1680.44亿元
0.29亿元
资料来源:2002年《上海统计年鉴》和《上海市郊区统计年鉴》由表分析:从1999年到2002年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到郊区地均GDP,只占中心城区地均GDP的4.3%一4.8%之间。可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加快郊区城市化的进程,提高城市化率,提升城区能级水平,是上海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量城市化过程不仅是农村区域转移为城市区域的过程,更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促进农民在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素养和能力水平,适应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 需要。
从西方国家城市化发展道路看,无论是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宅第法”,还是德国的《调整地主与农民关系法》其共同的特征城市化过程是剥夺农民的过程,是农民破产成为 城市贫民的过程。我们绝不能走这条道路。那末,我们中国如何解决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呢?
●在苏南农村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民对城市化存在诸多顾虑,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1、大多农民缺乏人力资本、就业竞争能力低,难以应对城市就业谋生风险,缺乏城市文明素养难以适应都市文化发展需要;
2、大多农民在经济上缺乏原始积累,难以应付创业或自谋职业的风险;
3、大多农民收入水平低,  “都市现代化”人为地提高了城市生存和发展成本,难以应对基本生活负担的风险。
●●为此,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采取有效举措,促使农民迅速地转变为现代都市市民。
首先,要把城市化重点由“造城”、  “做大”为主的形式发展转移到提高农民人力资 本和增加农民资本积累方面来。与其是拨付许多钱恣意规划“美化”城市,还不如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农民的科技文化学习条件,加强学习型社区建设、提升农民智力资本和就业竞争能力。
其次,从政策上、体制上,大力扶持农村民营经济,促进非农业发展迅速增加其收入让许多农民富裕起来。
第三,大力发展城市产业,为农民在转变为市民过程中增多就业机会。
第四,要努力降低农民转变为市民过程中,城市就业谋生的生存与生活成本,不断改善其生存与生活的环境条件。
▲城市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民市民化过程。农民变市民不仅仅意味警身份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观念、能力、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要跟着转换和提升。其根本路径只有一个:学习 、学习再学习。
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包括着: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 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理想社会,必须加快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能级的提高以及现代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构建与时代相通的学习型社会科学理念
理念是支撑行为的理性观念与信念。理念支撑的行为总是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某种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不同,其行为走向就会不同。
▲“学习型社会”科学概念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是时代的第一生产力,“二战”后科学技术在加速发展——
第1个10年(1945—1955),以原子核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志:
第2个10年(1955一L965),以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航天技术发展为标志;
第3个10年(1965—1975),以DNA核糖核酸人类遗传基因密码的发现为标志:
第4个10年(1975—1985),以微机的普遍推广为标志:
第5个10年(1985一1995),以微软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标志;
第6个10年(1995一),以网络化数码社会的到来为标志。
社会在变迁、加速度地变迁。严酷的时代现实,迫使每个社会成员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加速度发展变迁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相应: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书。以国际组织的名义吸纳了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三个基本概念,即: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指出:
——“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变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的地位和这样崇高的价值,那末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社会”。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迈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书,指出:终身学习(教育)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并且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作为终身学习教育四大支柱。
1997年9月26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视察休斯敦圣哈辛托社区学院时指出:  “终身教 育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
1999年6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制度。”他高瞻远 瞩地揭示了当代社会终身学习的特征与发展大趋势,并纲领性地下达了建构终身学习制度的动员令,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
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十六大会议,又把“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的一项纲领性任务,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建设 学习型社区的大目标、大方向。
建设学习型社区只有提高到时代高度上去认识和把握,才可能转化为我们的科学理念。
▲学习型社区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内涵反映本质。内涵界说是建构学习型社区科学理念必要的理论前提。
《学会生存》  (1972)指出:学习化社会“只能把它理解为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 织(包括家庭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并且进而说明,在该社会里“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这样“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了”。
台湾学者胡梦鲸先生在《学习社会的概念意涵与发展条件》中描述道:
——学习社会是一个人人终身学习的社会;
——学习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
——学习社会是一个学习无障碍的社会;
——学习社会是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的社会。
●所谓学习型社区,我以为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它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依托、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基础的,通过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来获取自身素质素养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促进社 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
●●这种学习型社区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学习机会的广延性——学习机会为社区所有成员共享,不是特定年龄阶段成员的专利、不为少数人垄断;学习者的基本权利能获得广泛保障,只要愿意学习,就有学习机会的社会提供。
2、学习型组织的普遍性——学习型社区是由学习的个人与学习的组织构成。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小区、学习型企业(事业)、学习型政府等是学习型社区的基本组织形态。
3、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学习资源开放,学习资源是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共同资源、为社区全体成员共享。
4、学习策略的主动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社区成员的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和社会责任。在学习化社会中,个人负有主动学习的责任,要激发自我学习的内在自觉需求,并具有自我选择与主动学习的能力、方法和态度习惯。
5、学习渠道的多元开放性——终身学习渠道畅通无障碍,学习者个人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需求与兴趣能力的学习活动,社区成为多元开放的网络化学习系统。
▲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目标系统
行为指向目标,目标是行为人的期望所在。
●学习型社区是一个目标系统;建设学习型社区追求三个基本目标:
1、教育目标——通过社区终身学习(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能力与生活质量和素质素养;
2、组织目标——通过社区教育发展,建构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充分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需求,营造成为学习型社区:
3、社会目标——通过社区成员终身学习,在达成社区教育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精神、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社区终身学习就社区成员发展目标而言,应以能力发展为本。综观驰骋时代风云的新世纪通用之才的共同素质,其能力结构由两大主干能力和四个基础能力整合组成。见下表:
现代通用人才基本能力结构
主干能力
基础能力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能力
应对挑战,进取发展能力
主动应变,社会适应能力
合作共生,人际关系能力
务实精湛,现代技术能力
自我超越,开拓创新能力
能力结构是一个层次系统。层次有水平层与圈层两大类,社区应根据学习者对象的阶层类型与水平层次状态,确定多元多层次的能力目标的定位与培养发展计划。
三、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运作策略
▲策略是决策目标转化成为目标行动的运作方略
《学会生存》指出“策略的目的就是要把政策转化为一套视条件而定的决定,根据将来可
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决定所需要采取的行动。”(P227)
我国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大决策、大行动,为农村社区教育的大展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三农化”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社区教育提供教育 支撑,并且也只有在“三农化”过程中切实抓好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我国的农村社区教育才会真正展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
▲为了全面地实现“十六大”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决策大目标,满足农村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就应当选择能有效地促进农村 社区教育发展,推进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运作策略。
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可选择运作策略主要有:
1、营造农村社区终身学习软环境策略
营造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软环境其实质就是创造一个充满学习氛围和学习机会的社区环境。这个“软环境”用一个术语表述,可称之为“学习型社区(社会)”。
“软环境”的营造,可依据“适时、适当、适用”的“三适”原则,通过发展各种各类社区学校(学院),引领社区成员自觉参加学科学、学文化与学技术的“三学”活动和开展科学有 益、喜闻乐见的群体性文化、娱乐、体育,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来实现。
关于学习型社区,S·拉塞克与G·雅迪努认为有三个要义,即:一是以社区民众为学习主体:二是以社区发展为目标;三是能被用来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生活品质。其核心就是学习。终身学习要能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这时学习本身也就成为主体的一种内在需要。按照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学习需要大致有三种,即:求知的需要、自我完善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前两种需要属于学习的内在动机,第三种需要属于外在的社会适应需要。当学习收获≥投入的学习成本时,就会越学越感到需要学,终身学习软环境也就会活化起来,就会产生学习软环境效应,即:“学习场效应”。
2、重心向社区中学习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倾斜的策略
所谓社区学习(教育)中弱势群体,主要指那些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或自然因素等方面原因造成学习(教育)处境不利的社会群体。主要是:
——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  (据推算约有8000——13000万人):
——社区中那些待业在家的所谓“4050”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
——社区中那些在“体制内”或“体制外”的低收入者:
——社区中各种各类残疾人员和破损型家庭人员,……。
按照“短板决定水平”的“木桶理论”,那些学习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正是推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瓶颈所在、难点所在。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党的工作“重中之重”的决策是一个科学决策,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
信息化和知识革命正把人类带入到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的浪潮,正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它虽然给每个社区家庭和社区成员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加深了社区成员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拉大了这两类社会群体之间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素质方面的差距。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一个社会悖论。要避免和制止这种状况的蔓延、加深与扩大,除了要依赖国家和政府努力建立公正、公平和合理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新秩序外,社区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社区教育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更应当把建设学习型社区,充分满足社区中学习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与成员的基本学习需要,作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发展目标和策略的重心所在。
彼得·圣吉曾指出:“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具有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对于那些学习处境不利的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绝不能忽视和漠视,更不能有社会煽见加以歧视,应当更多地给予主动关怀和社会关注。在对弱势群体种种政策性保障、优惠性待遇与救助性行动中,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举措,就是社区的教育关怀。社区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和创造终身学习的各种条件和机会,主动地吸引和激励他们参与社区终身学习,使之在观念上、知识上和智力技能上得到有成效的提高,成为一个有创业意识、竞争能力的有为有用之人。
3、建构“长、宽、高”立体化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策略
系统是要素的整合,事物成了系统才能产生社会倍增效应。建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是一
项立体化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长、宽、高”三个维度上建构。
所谓长,是指社区学习(教育)的终身化、全程化。就是说学习是人终身的事业、与人的生
命共长远:为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需要,学习型社区建设就要从婴幼儿社区教育、儿童青少年社区教育,一直延伸到成年人社区教育和老年社区教育。持续长远、绵延终身。
所谓宽,是指社区学习(教育)全员化、全面化。就是说社区教育既要关注那些弱势群体的基本学习需要,也要重视优势群体的社区学习需要:既要重视社区中各类正规教育与正式学习,更要关注各种非正规和非正式的社区学习(教育)。全面参与学习,内容全方位,涉及面宽而又
广。
所谓高,是指社区学习(教育)的高质量、高品位。通过社区终身学习要有效地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素质素养,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
按照“长、宽、高”立体化社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建构策略去建设学习型社区,就能产生“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结构耦合”的社区终身教育整体综合效应。
4、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策略
课程是教育(学习)目标与教育(学习)质量的中介结合体。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从来就是教育发展关注的中心点(核心)。随着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推展,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社区能否建构一套适合社区生活特点,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和社区成员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课程,是决定社区教育质量的一个基础性因素。
现代社区教育遵循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和生活(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工作)化原理,课程开发当以社会中心课程为本,融合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要义,采用综合课程模式来建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编制原则,曾提出过一套“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和“用的书”的社会大教育课程体系。①尽管时代变迁其设计的课程体系与科目也许有些内容并不适合今天学习型社区建设课程开发目标要求,但其 生活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理想,依然可以作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依据。
根据社会发展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本人于1995年以来,按照“需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原则,提出过一套文化科学、职业技术、公民素质、家政服务和网络金融等 “五类30门”社区教育基本课程结构体系的构想。其运作开发的基本策略要求是(1)适应性(2)科学性(3)多样化(4)灵活性(5)从实际需要出发。
5、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策略
教育(学习)资源是创建学习型社区、推进终身教育的物质基础。根据系统学原理:当教育(学习)资源单个地存在时,它只能起到单个的要素作用;当教育资源融合为一个系统时就组合成为教育资源场,就会产生出优化、整合的倍增“场”效应。社区教育资源有九大要素,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法制、社会文化和组织机构等。社区教育资源管理的本质在于协调,其本质点在于教育资源力的组合、力的放大, 使其产生1+1>2的倍增效应。
为此,融合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基本策略有四,即:开发、利用、盘活和共享。
6、建立社区终身学习认证制度策略
认证是一种社会认可,是一种社会评价。所谓社区终身学习认证制度是指社区终身学习学习证书的申领、学习状况的考核、登录和学习能力的确认等一种终身学习(教育)的社会认可、 保
障制度。这种认证制度的建立对于全面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对于全员终身学习 的推展具有激励性、保障性、效用性等促进功能作用。具体而言:
▲对于学习型社区的建立——
(1)有助于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共享;
(2)有助于提升社区终身学习(教育)的文化品位;
(3)有助于社区终身学习软环境的营造:
▲对于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1)有利于激励终身学习;
(2)有利于计划学习进程;
(3)有利于实录学习绩效;
(4)有利于证明学习成就。
为此,建立社区终身学习(教育)认证制度是建设学习型社区一个重要策略。
注释:
①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的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646—650页
②黄云龙:  《用生活教育理论构建社区教育的科学基础》、  《教育研究》1996年 第一期
②黄云龙:  《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第25页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本文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在“成人高校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报告提纲
朱新均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 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奋斗目标。这也是党的十六大对教育事业提出的三大任务 之一。对此,广大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感到欢欣鼓舞。大家认为成人教育一个新的大有可为的机遇已经来临,同时也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责无旁贷地为我 国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努力实现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扭转化成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把世界教育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大国。为此, 我们应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有关问题、当前是否应当着重学习和研究什么是学习型社会,为什么要形成学习型社会,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成人教育处于什么地位,应当发挥什么 作用等问题。今天,借这个机会就这个问题,讲点粗浅认识,作为我们共同学习的一个交流。
一、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在国际上也有称学习化社会,其实称学习型社会更确切。因为,根据对“化 ”的一般理解,学习化社会应是彻头彻尾的学习社会,一个社会除了学习就别无他事了, 这个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了。所以,我们还是提学习型社会为好。而不是提学习化社会。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一思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学习化社会是这样描述的:“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种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 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教育部课题组的《中国教育 与入力资源问题报告》则是这样描述的:“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个人的终身学习、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较简明扼要,最抓住了本质特征的描述,就是十六大的说法“全民学习”、即人人皆是学习者,“终身学习”,人人皆要从小到老学习,根本目的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人越全面 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也就带来了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
二、为什么要形成学习型社会,或者说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意义
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社会迫切需要提高全体成员的素质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的反映;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选择c具体讲,起码是以下几点:
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我们都知道,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是人类发展指标,而人类发展指数中关键指标是总入学率和识字率。所以。可以说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影响最直接的是从此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我们来看看这方面的情况,2000年、我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经过努力,到2020年,我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可能达到10至11年。另一个口径统计表明:我国的从 业人口中,75%是初中和小学水平,大专以上的只占5%,而美国从业人口中,86%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即使与我国的近邻韩国比,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66%的从业人口是高中和高中以上 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的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发达、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 因素。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全民素质方面,教育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成人教育任重道远,因为,从业人员都是成人。
其次,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c人们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更 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的“功能性文盲”,我国的信息化就会受阻。要扫除这种“文盲”和“障碍”,只能依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有学者认为,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只要7 —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以后40年的工作需要;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扩展为5—22岁;在信息经济时代,人类必须终身学习才能满足工作和生活需要。这也说明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第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我国部分人口还处于贫困线上,不少人口生活不富裕。对于基本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的人来说,对文化生活、健康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了。东汉的王充说过:“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英国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人们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力量在于知识。我们应创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条件,来满足人们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第四,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需要。我们熟悉的《共产党宣言》名言:共产主义“将是这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还指出过:共产主 义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以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党的坚定不移的前进向,也是需要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最终日标。当前,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就是为未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创造条件。所以说,今天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为了明天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远大目标。
三、怎样创建学习型社会
形成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人类进步的共同要求,有其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一个国家的学习型社会不可能自然形成,必须去努力建设c形成学习型社会要具有一定的条件。例如,全民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一定的学习能力;有能实行终身教育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保障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政策和制度。如何建设?《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中提出了6个方面的制度创新;重建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公共治理结构;构建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健全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培育社会参与和市场机制导向制度;建立学习型社会保障制度。还提出了6个方面的教育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机制创新;教育系统创新。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和实践。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已将建设学习型社会研究列入重要课题。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启动这项工程的时候,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否需要研究和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党的十六大有关精神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全人民,首先是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对建设学习型社会重要意义的认识,让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其次,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行动实施方案,选择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比较发达的一些地区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开展建设学习型组织(包括学习 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三、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形成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的基础和支撑。大力发展和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以加强和发展学习型社会的这一基础和支柱。
第四,对成人教育要大力发展、深化改革、积极创新,使成人教育成为全社会的事业,服务于全体成人。
第五,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立法,鼓励并保证全民终身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使其在法律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地运行。
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对除前面已讲到的什么是学习型社会以外。诸如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国民教育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等概念应深人研究,有个比较清晰的、比较一致的认识,以利于我们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在这里,我介绍些有关认识,方便大家参考。
关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学者认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两个本质一致、互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各有侧重的概念。终身教育强调国家教育机构给公民提供从幼儿到老年的终身受教育的机会和教育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人生各个阶段接受各种各样教育的需求。可以说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终身学习则强调社会成员个人是学习的主体,以及个人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视学习是自己终身的权利,也是一种终身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国民教育体系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学习十六大报告教育论述辅导读本》对“国民教育体系”的解释是: “一般认为,国民教育体系是指国家通过法规确定的,为本国国民提供教育服务的组织体系。在组织形式上,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由各级各类学校构成,同时也包括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国民教育体 系内在的规定规则表现为学制、学历、学位、考试、资格证书(不包括职业资格证书)等基本制度”。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撰写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是这样描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为适应现代知识型社会的需要,重新调整并完善原有体系,更客观、更实际地面对本国教育现状,符合基本国情的、有利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其中,突出强调非正规、非正式教育途径与形式,鼓励各级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与传统国民教育体系不同的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注重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机会公平、区域平衡;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沟通;提出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并重,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也就是不利于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学历教育了。换句话说,就是把非正规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这种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实行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相适应的。
关于终身教育体系。《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作了这样的描述:终身教育体系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基础。全社会形成全民投资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享受学习的制度和 服务,以及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我个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的理解,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主要是指国家建立的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受教育的教育组织(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系统。而终身教育体系则主要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人人都要学习、都要终身学习,为此国家建立的促进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制度系统。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构成了学习型社会。
四、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成人教育大有可为
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首先应当弄清成人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成人教育肩负的任务是什么?1985年5月27日发出的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有关教育的中共中央文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特别指出:“有关干部、职工、农民的成人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我国教育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教育委员会应就改进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作出专门的决定。”不久,1987年6月23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这个文件明确了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与任务。关于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决定》指出:“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他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成人教育主要是对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形成好学上进的社会风气,对于发扬民主、健全法制,促进安定团结,成人教育也有着直接的作用。”
《决定》还指出了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已经走上各种岗位、以及需要转换工作岗位或重新就业的工人、农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二是对已经走上岗位而没有受过初等、中等教育的劳动者,进行基础教育,实际上就是包括扫盲在内的基础学历或非学历教育;三是对已在职而达不到岗位要求的中等或高等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的人员进行 相关的文化和专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中等和高等的学历非学历教育;四是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继续教育;五是对成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教育。
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的政 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在这里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有种看法,岗位培训属职业技术教育,不应列入成人教育。我认为两者不矛盾,岗位培训是职业技术教育,这主要是从教育的内容讲的。同时,它又是成人教育,这主要是从教育的对象讲的,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两者从不同角度来研究、规划、实施岗位培训。另一种看法,把继续教育视为整个成人教育,只提继续教育,不提成人教育,用继续教育代替成人教育。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的文件界定了继续教育这一提法,即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再教育称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的、高层次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在这一点上应当同国际接轨。况且,《教育法)确定我国实行的教育制度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 教育和成人教育。还特别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作为我国的一种教育制度。而没有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
从上述关于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的论述可以看出成人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是成人教育的对象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所有青年、壮年、老年;二是成人教育的时段是每个社会成员从 在校少年儿童、青年成为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开始,直至老终;三是成人教育的内容是从扫盲到初、中、高级的学历教育,从为适应岗位规范要求的岗位培训到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进步的继续教育,直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健康生活需要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总之,成人教育的对象之多,是除在学少年儿童和青年以外的绝大多数人群;成人教育的学习时段之长, 是除在校时间之外的人生全程;成人教育的内容之广,是涵盖了所有教育。这些特点决定丁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实施主体,成人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学习主体。当然,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
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支柱是学校教育,这个基础和支柱既是两个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的基础和支柱,也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支柱。这绝不能忽视,否则没有基础和支柱哪有主体呢?
在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成人教育要认清和摆正他的位置,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人教育要通过发展、改革、创新,使之在教育理念、教育规模、管理和办学体制、办学的导向和经费机制、以及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适应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这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成人教育工作者作出艰苦的努力,去大胆探索,积极实践。
当前,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贯彻去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意见,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增强改革、发展成人教育的使命感;明确成人教育的任务,增强改革、发展成人教育的紧迫感。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足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面对新时期新阶段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国际范围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是基础。成人教育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一样在现代化建设中处于战略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大力发展成人数育,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贡献重要力量。
党的十六大对本世纪头20年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 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成人教育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没有完善的成人教育,不可能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难以提高,消除文盲也会落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应看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依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要大力发展,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努力建设现代成人教育体系,以 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第二,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成人教育与劳动就业、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提高生活质量需求紧密结合。
党的十六大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当前要强调的就是要坚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 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要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特别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对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把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和项 目,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办什么;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的要求,成人学校和成人教育机构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 再就业培训。要把农村和西部地区成人学校和成人教育机构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成人学校和成人教育机构,还应积极为人们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素质服务。
成人学校与成人教育机构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增强成人教育的生与活力。通过深化改革,推进成人教育的制度和体制创新、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人教育的 创新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切实做到“面向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增强成人教育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为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必须深化课程改革。
总之,成人教育要在各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大力发展、深化改革、积极创新,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大显身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成人教育是大有作为的。让我们为此而共同奋斗!
(作者系中国成教协会会长)
马仲良、许黛
一、 什么是学习型城市
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构建学习型社会,就是构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市是以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为目标、不断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和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 教育化,逐步实现市民工作的学习化、学习的生活化、工作的生活化和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的城市。学习型城市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型模式,是以教育与学习主导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和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学习型城市的特点是:
第一, 学习型城市遵循“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把发动、支持和组织全体市民不断学习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和城市发 展的关键措施,使市民的学习得到制度、时间和经费上的保证,从而在这个城市逐步实现全 民学习、终生学习,使这个城市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
所谓教育社会化,就是教育工作不再被学校和教育部门所垄断,而是使教育工作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走向企业、走向机关、走向社区、走向整个社会,建立全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教育体系,使整个社会都成为一个大学校。
所谓社会的教育化,就是整个社会的各项工作都靠教育来推动,都以教育来主导,社会的各个部门都像办学校一样管理自己的组织,都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搞好自身工作的关键措施。
第二, 学习型城市有一个学习型政府,通过城市政府的不断学习,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学习型城市是不同于传统权威控制型城市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
传统权威控制型城市是官僚主义、专制主义的城市管理模式,市民没有民主参与城市管理的权利。而学习型城市有一个民主的城市政府,这个政府是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市民满意的政府。学习型城市的广大市民通过社区自治组织和民主政治机制,享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广泛的社会民主权利。学习型城市能够通过学习使政府的决策科学化 、工作法制化、效率高度化。
第三, 学习型城市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培育全体市民热爱学习、勤奋学习、终生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的习惯和氛围。通过开展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活动,培养出全体市民创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使市民的潜能获得不断发展 ,能够创造出他们真心向往的成果。学习型城市能不断推进全体市民共同学习的习惯,使市民的知识、信念及行为习惯不断创新,使各种组织的创新与成长能力持续强化,使各个组织 的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地实现共同的抱负,使城市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学习型城市使市民的工作学习化、使学习生活化,使工作生活化,使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
所谓工作学习化,指工作和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提高工作的技能和水平,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人员之间的凝聚力,使工作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所谓学习生活化,指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指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学习如何对待工作与生活,也就是学习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工作生活化,指通过学习,把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生活的最大快乐和幸福,使得工作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的过程。
所谓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体化,就是把工作、学习和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工作的过 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得过程。学习型城市的本质是让市民活出生命的意义。所以学习型城市是人们快乐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城市。
二、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社会背景:学习型社会的兴起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按产业结构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
所谓农业社会,就是农业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所谓工业社会,就是传统的工业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所谓知识社会,就是高科技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20世纪80时代左右,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到50 %以上,被 视为知识社会的到来。
在知识社会,“人力资本”将逐渐取代“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资源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知识的生产和利用将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学习与教育的水平则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知识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变化加速。以往社会和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可能要延伸几代人才能完成 ,而如今,许多重大变化相继出现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甚至短短的一二十年内。随着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其需要逐渐由“生存第一” 向“发展第一”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追求和实现,因而对教育的 需求也不再停留于传统的学历教育及职业技能的养成上,而日趋全面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向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转换,趋向于寻求文化、科普、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教育 。社会变化的加速使得人的知识、技能和观念需要经常更新,构建学习型社会正是顺应了社会变化加速的趋势。
1968年,美国学者罗勃特·哈钦斯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理念。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书中正式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提了出来,由此学 习型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重视,许多国家为此确立了相应的国家战略,并积极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美国于70年代提出了“迈向学习社会”设想;日本 政府也在80年代提出要建立终生学习的社会,提出把大阪建成“学习型城市”;新加坡、荷兰则提出建立“学习型政府”。欧洲联盟把1996年定为欧洲学习年。199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亦有译为《学习——内在 的财富》)一书。此书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力,被称为21世纪的学习宣言。
知识社会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通过 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实现全民学习、终生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的社会,是 实现工作的学习化、学习的生活化、工作的生活化、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的社会,是以学习与教育为主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我国在1993年提出了建立终生教育体系的计划。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2l世纪的中国要致力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把“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观念;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新理念、新思想。”最近教育部决定,今后20年,我国政府将实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宏大战略目标,即全面创建世界最大 的学习型社会,使中国成为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之邦。到2020年左右,实现把沉重的入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发展成教育强国,把入口大国 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
从创建学习型社会与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关系来讲,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 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是现代社会知识最发达的区域。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从创建学习型城 市开始。创建学习型社会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长期发 展的成果,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信息、交通最发达的区域,是先进生 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祥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沿。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可以在经济社会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首先进行实践探索。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构建学习型社会,也就是构建学习型城市。
当今时代,城市发展对整个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辐射力最大,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切入点。
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讲,城市处于整个区域社会的中心地位,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政府的所在地,又必然成为区域的政治中心。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城市在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来越大。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首先在一个或若干城市开展起来,这些学习型城市必然会带动起周边地区创建学习型社会活动的兴起。所以,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切入点。
三、 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普及学习型城市新理念
创建学习城市的活动带有很强的自觉性,因此它首先要从转变观念、树立城市管理新理念开始。
1、转变城市管理理念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多方面要素的投入,而其中必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以往的城市 发展中,城市建设的物质资源的投入起主导性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发展中的 人的教育、学习的投入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学习型城市的突出特点就是自觉地把对人的教育和学习放到城市发展的主导作地位。然而,传统的重物轻人的观念仍然有很大影响。创建学习型城市,首先就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新理念。
2、要树立新世纪的领导是设计师、是仆人、是教师的新理念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关键在于领导。学习型城市的领导应具备三个特征:
第一, 学习型城市的领导应该是学习型城市的设计师。以往领导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指挥具体的操作过程方面,而学习型城市的领导人重在设计城市的学习。
第二,学习型城市的领导应该是共同远景的仆人,他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而忠实奋斗。
第三,学习型城市的领导应该是教师,是全体市民学习活动的领路人。
3、建立健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及其主要职能部门组成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导委员会”、“学习型组织评估委员会”,建立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的领导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和市政府各有关部 门在创建学习型城市中的职责,明确党政一把手在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各类学习型组织中的责任,实施目标管理。
4、普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全面学习、主动学习的新理念
所谓全面学习、主动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如何把学习引入工作和生活,使学习与工作、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自觉地主动地学习的习惯,使学习成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内在动力。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将学习融入组织运行,通过学习来实现工作创新,实现人生观的升华,把工作视为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这样的学习,是一个由被动地接受外在知识变为主动地提高内在素质的过程,也是一个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因而是一个“心灵的根本转变”。
5、制订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规划与计划
四、构建城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核心。
1、继续加强基础教育。
2、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3、全面提升职业教育。
4、大力推进继续教育。
5、建设远程教育平台。
6、组织高层论坛。
7、建立教育培训网络。
8、依靠社会力量办学。
9、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
10、搞好专门人才队伍培养。
五、 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城市载体
创建学习型城市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载体,只有各类组织都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 建设才能吸引市民广泛参与,不断增强这项工作的群众性、实效性和感召力、吸引力,才有 坚实的基础。
1、创建学习型社区
学习型社区指以社区自治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目标,以全体社区居民的主动学习 、终生学习作为社区建设的主导性内容,从制度、体制、机制、经费和物质条件等方面保证 社区教育不断的社区。
在社区建设的工作中,社区教育居于主导地位。因为社区建设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提 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社区文明的过程。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没有人的素质的提 高,社区建设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无法干好的。
2、创建学习型城区
创建学习型城区是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区的中间环节。学习型城区是以教育与学习主导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经营城市和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城区,是不断推进全民学 习、终生学习、主动学习和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的城区,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逐步实现市民工作的学习化、学习的生活化、工作的生活化和工作、学习、生活一体 化的城区。
3、创建学习型乡、镇、村
4、创建学习型企业
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点。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企业管理变革的大趋势。21世纪的企业管 理是文化管理,这是继古典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之后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学习型企业 就是一种企业文化管理的新的操作模式。1990年美国管理大师比得?圣吉发表论述学习型组织的论著《第五项修炼》,由此兴起了全球性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热潮。
5、创建学习型单位
这里说的“单位”主要指事业单位,包括政府全额、差额拨款以及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6、创建学习型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现代家庭不仅是家庭成员休养生息聚居之地和家庭教育基地,而且成了家庭成员接受外来影响进行终身学习的主要场所。
7、创建学习型政府
学习型政府,是指政府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改善政府收集、管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提高政府效能和创新政府管理。创建学习型政府,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关键。
8、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同志说:“创建学习型社会,首先要把我们党建 设成为学习型政党。”创建学习型政党的活动对于我们党改进领导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活动,必然使我们党更多地发挥非权力型领导方式的作用,这无疑是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创新。
六、加强对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的理论指导和物质保证
1、深化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工作
2、搞好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评估活动
3、保证学习型城市建设资金落实
马仲良: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研究员
许黛: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刘天柱
为了建设学习化社会,在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区的进程中,随着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诸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街道、学习型楼门、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党支部等学习型组织应运而生,而其中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别是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区的基础工程。家庭作为社会和社区的细胞,学习型家庭多了,家庭成员素质提高了,那么对于社区公民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必然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根本环节。
一、“学习型家庭”的建设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重点
当我们生活的城市和时代初步完成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候,当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随之完成了从旧体制下的政府行为、家庭行为向更多地依赖市场行为、社区行为的时候,当我们步入一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生活和工作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新世纪的时候,有一个时代的呼唤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个民族或一个家庭、一个杜区只有通过勤奋地、持久地学习才能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只有经过不断的、终身的学习,才能有更加充实的精神境界和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才能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代化人才。
学习型家庭建设是学习型社区的重点建设。学习型家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大家庭生活的知识与科技投入,建设幸福美满新家庭。学习型家庭是一种泛化的概念,它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不管是在怎样的家庭里,只要家庭成员有一种学习意识的话,他们都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的。
创建学习型家庭应当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抓起:(1)加大教育投入:家庭投入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经济发展、时间与精力等诸方面按比例投入,保障教育投入不断增长;(2)重视学习互动,学会倾听、沟通,懂得维护孩子的基本权益,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3)丰富学习生活:将科学育儿、职业技能、文化艺术、卫生保健、投资理财、公益服务、爱惜婚姻、法律道德、体育休闲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引入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家庭生活知识与科技含量;(4)开放学习环境:学习型家庭的学习是开放型的学习,包括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接受远程教育,个人进修,社区培训,共同体闲,家庭成员共同分享交流等,使学习融入生活;(5)深化学习目标:学习可以为了文凭,为了子女教育,为了就业创业,但更重要的是提高素质,开发潜能,开发人生价值,拓展生活领域,丰富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美好家园。
二、创建学习型家庭要提倡做到以下“十要”
(1)在家庭中要有一个图书角;(2)每天家人总要安排一段时间交流与分享;(3)家庭成员天天都要看书读报;(4)家人要经常一起参加文体活动;(5)家人之间要多一点微笑和赞美,创立民主和谐的气氛;(6)家人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多给一点理解与支持;(7)使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要学会关心和体贴;(8)要用自己的劳动给家人带来快乐;(9)家里发生矛盾的时候,  自己要多承担一点责任;(10)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有自己的成长目标,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
三、学习型家庭应具备几项基本条件
(1)家庭成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全家人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家庭学习安排,家庭成员能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地区平均水平;(3)有计划的进行家庭学习投资,把学习费用纳入家庭消费中,并逐年有所增加;(4)家庭内要有一定数量的存书,并坚持订阅一份以上的报刊杂志,或坚持通过互联网阅读新闻,获取信息;(5)家庭有较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并逐年增加必要的学习设施;(6)家长能用正确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7)争做首都文明市民,有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家庭和睦,做文明家庭;(8)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关心他人,乐于助人,邻里关系好。
新的时代,呼唤着高水平的杜区教育和高素质的家庭教育,要建设成百上千的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和千百万学习型家庭,必须要建设起一整套的学习系统,营造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各级领导必须带头学习,首先要树立起步入学习化社会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坚实理念,进而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改善人们的“心智模式”,确立全新发展的理念,为城市与杜区的跨越发展积蓄新的能量。其次是必须认真抓好各类学习型系统工作的建设,要制定学习和创建活动的规划与计划,还要把学习引入工作和生活,使学习与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把学和用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还要坚持在创建活动中把检查、监督、交流、总结、评估等各项工作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在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中体现“深、新、实”的特点,即深入学习、深入调查、深入研究,要有新的组织、形成新的思路,提出新的措施办法,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真正形成一个“人人想学习,事事要学习,处处在学习”的浓厚的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氛围,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
2004年3月12日
(作者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先进区县评估专家组成员、石景山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教育部《推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
《北京市西城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分课题研究项目之二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课题组
本课题作为《北京市西城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分课题研究项目之一,根据项研究任务要求,运用学习型组织的有关理论,重点对西城区的机关、企业、学校等建立学习型组织实践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西城区在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进程中的经验,以推动西城区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首都中心城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与意义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代世界前沿管理理论之一,它适用于各种组织,并可以指导多种组织进行管理。组织是一个大概念,学习型组织包括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军队、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多种组织形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2002年5月,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提出了我国要“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更加明确地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因此,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2l世纪,要创建“学习型社会”,西城区在全面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进程中,必须依托众多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才能建成。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要素及任务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睿思在1965年《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构想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一些基本特征: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组织不断学习、组织更具有开放性、组织内部结构关系不断调整等。彼得·圣吉通过对企业管理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丰富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出版了近20年来5本最有影响的管理书之一《第五项修炼》,被誉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提出了“持续创造”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理念。2002年10月在北京进行现场演讲中,进一步将抽象系统的理论解释为实用的工具,提出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所有员工的能力,为一个组织共同的目标进行高效率的工作。也就是说,如果组织想实现最大的发展潜力,就一定要重视组织的远景、目的、自我反思和系统的思维方式。由此可以认识到,所谓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组织中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促使全员进行不断学习的机制,使全体成员具有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二是营造有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倡导团队学习,知识成果共享;三是建立有多元化的学习体系,结合不同程度、层次的学习需要构筑较完备的学习体系;四是通过学习创造自我,强调把学习转化为创造力充分发挥全员的潜能,使组织成员活出生命的意义,焕发组织的活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培养组织的变革的能力,根据具体环境和情况,探索一种实现途径,而不是建设一种模式。学习型组织突出的学习特点是学习活动与工作不可分离。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求组织成员把工作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把学习与工作同等对待和要求,发挥组织成员的能动性,让基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通过自主管理,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提高组织快速应变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是进行组织的学习,就是要得到员工对开展组织学习的认同,形成共同远景,凝聚人心,增强整体学习力,克服发展中的障碍,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使组织有能力作到不断地自我更新与创造。
“学习型组织”不仅仅是指企业或任何组织,甚至还指国家、城市。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世界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l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人们接受学习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创造生活。而“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组织需要“学习型领导”。2l世纪上半叶的真正挑战将是对动态变化的成功管理。许多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我们研究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最终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目标之一“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在推进社区教育进程中,本课题重点对西城区域内作为中心城区重要组成的机关、企业、学校等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首都中心城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北京市西城区是首都中心城市的特大城区,在未来发展中,将以发展创新、富民强区为主题,在“十五”期间,大力建设金融街、德胜科技圆、西单等六个功能街区,全面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和环境优区三大战略,走在首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前列。中心城区的发展需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稳步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各类企业组织,管理社会经济事物的各类政府机构和团体单位,以及提供学习基础资源发挥教育功能的各类学校等都是实现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先进、环境优美中心城区的重要单元,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各
类组织的功能作用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唯有认清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取得共识才能作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充分发挥首都中心城区的功能。
建立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是大力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化城区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2001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确定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名单的通知》中,确定北京市西城区等28个城区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先进实验区。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西城区政府坚持把社区教育实验纳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推进社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验目标,提出了“大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域内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家庭、个人等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干部、职工、市民的内在要求”的主要任务,制定了成立西城区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领导小组,加强对实验区工作的领导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在首都中心城区建立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是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基于中心城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切实推进社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首都中心城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及典型案例分析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目前在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可以借鉴。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五项修炼”就是指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新技术,被管理学界称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圣吉模型”。“五项修炼”具体所指的是: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很多情况下,一些原先认为是技术性的问题,在深入调查之后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由于沟通交流的不通畅,无法得出创造性解答方案而造成。近几年在我国也有许多不同的组织纷纷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西城区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学习型组织,这些组织在创建过程中实践为我们进一步大力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推进社区教育提供了有意的探索。
(一)首都中心城区建立学习型机关典型案例分析
l、学习型机关
与传统机关管理模式相比,学习型机关更侧重于依赖机关成员的自主、自觉,依赖于机关内部的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而不是靠权力、靠领导意志、靠行政命令。学习型机关能够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及时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现代政府管理正在走向民主制政府,在此进程中,学习型机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现实背景。
学习型机关中的“学习”更加强调机关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团体学习比个体学习更重要,更符合学习型机关的本质要求。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新构筑行政文化、权责归属、公务人力、奖惩制度以及目标任务等层面,大幅度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效能、革新能力、应变能力和治理能力。
2、案例分析:北京西城区地税局创建学习型地税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市西城区地税局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在“更新观念,学习新理念,树立新形象,创建学习型地税”工作思路的指导下,以素质教育为主,业务培训为辅的育人方针为指引,强化职能,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强化纳税人员的法制观念,规范税务执法行为,努力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为重点,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西城区地税制定了干部教育规划,建立了教育培训制度,同时投入资金和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岗位培训,使干部队伍的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到2006年,40岁以下干部全部达到本科学历。通过举办知识更新讲座,开阔思维,增长见识,提高能力。西城地税以纳税入满意为标准,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在2002年纳税人满意率调查中,列全系统第一名。
从西城地税创建学习型机关实践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首先,在创建过程中,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创建学习型机关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其次,在创建过程中,要从提高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入手,建立制度保障,提供技术支撑,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进行制度创新、工作创新。
3、建立学习型机关的标准和要求
作为首都中心城区,国际交往与合作十分广泛,这对政府转变职能和作风,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出了迫切要求。而转变作风,提高效率,迫切需要提高机关的整体素质。建设学习型机关,正是适应这一形势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机关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需要我们进行而系统思考,正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特征。因此,建立学习型机关,有利于推进机关的工作创新,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4、创建学习型机关的难点与有利条件
建立学习型机关的难点:传统组织体制的阻碍。学习型组织的管理体制,他以共同远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形成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架构。由于机关长期实行的是前一种管理体制,组织运作的惯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传统政府组织的发展要求,但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利;缺乏变革的足够压力。虽然近年来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增大了竞争的压力,但政府机关毕竟不象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机制的选择,优胜劣汰的压力远远比不上企业,因此组织主动变革的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型机关认识不够。简单地认为学习型机关就是比传统机关更强调学习的机关,而没有认识到建立学习型机关是领导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组织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缺乏实践经验。学习型组织这一理论主要是企业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创建的,目前也主要应用在企业界,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习型机关的建立。
但随着实践的推进和建立学习型机关的不断探索,也有其有利条件:机关整体素质较高。机关教育和培训机制比较健全,为建立学习型机关打下了良好基础;相比企业来说,机关成员个体差异较小,彼此接受相同或相近的机关文化熏陶,易于形成共识,共同开展组织学习。
5、创建学习型机关应注意的问题
在西城区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的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西城区地税局、西城区卫生局和西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实践探索为例,在建立学习型机关过程中,应当注重的问题主要有,营造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良好氛围,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实践;确立一个清晰而有感召力的共同目标,结合实际开展组织的创建;领导干部要率先实现角色转换,用新的理念指导和支持创建活动;在推动机关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不可盲目运动要循序渐进;创建中要与机关文化建设共同推进,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为学习型机关的建立提供保证。
(二)首都中心城区建立学习型企业典型案例分析
1、学习型企业
企业发展的内动力,企业的生命在于学习。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比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更多、更好的能力。知识管理的阶段,知识资本已成为创造财富的动力,创新则是企业竞争与生存的关键。企业就象一个生命形态,其内部的成长要与抑制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在企业的发展中更加关注如何管理创造最高价值,而不再是如何把管理成本降到最低。从管理结构设计上转向重视企业文化,从追求和谐的管理组合转向积极创新。
2、案例分析: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市华天饮食集团公司是西城区发展企业教育的先进单位,通过了北京市“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评估。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谋发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环境和形势下,对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方面有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华天饮食集团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公司领导认真对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自身定位进行了思考,深刻认识到“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促进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华天将教育培训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建立了以教委会为核心的教育管理网络,采取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方式,组建了华天“老技师、专家顾问团”进行巡回讲学等,结合“观念、形象、营销、管理文化月”和“产品质量月”等活动,开展了多种具有特色的“内抓员工素质,外塑华天形象”等学习教育活动,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从华天饮食集团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实践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企业领导人的观念转变是关键,建立适应的学习机制是基础,学习创新是重点。具体体现在,要坚持以改善心智模式为先导,紧密结合社会和企业发展实际,积极引导和教育全体员工努力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切实推动学习型企业的创建;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重视组织修炼,激发员工学习的愿望,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要在创建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模式和团队学习的方式,发挥团体智慧,使学习力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避免创建活动走形式,企业要将各种教育活动融为一体,扭转过去被动、强制的企业教育,以促进职工实现终身学习为主,将企业教育延伸到职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之中,注重自我超越,明确发展目标。华天的实践进一步清晰了“企业发展靠人才,人才基础靠素质,素质提高靠学习”的理念,创建活动激活了企业单位的创新能力,并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3、建立学习型企业可借鉴的标准和要求
学习型企业建立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过程融于公司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之中;公司全员参与政策和战略的制定,使公司战略和政策能够体现全体的意志;依靠信息技术建立沟通系统,通过信息交流系统可以帮助成员了解自己所在领域或部门的绩效;实行内部市场化;公司实行弹性奖励机制,从事不同岗位工作,做出不同贡献的成员获得不同的奖励:公司各单位和部门的设置是动态的,可以随形势变化而相应调整;所有成员都有责任对公司以外的信息进行收集、反馈和报告,了解市场动态需求,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能坚持向竞争对手、商业伙伴、顾客和股东学习,向其他产业学习最佳的企业实践活动,以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宽松的学习氛围。成员始终自觉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力;所有的成员都有发展的机会。
4、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应当注意的问题
创建学习型企业应当首先唤起企业职工,特别是企业领导干部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认识,自觉地投身到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习和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中去;第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积极推行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促进学习与工作的结合、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解决目前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管理、轻教育;重设备、轻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的弊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路径。探索有特色的学习模式,丰富学习内容,提高整体学习力。
(三)首都中心城区建立学习型学校典型案例分析
1、学习型学校
学校是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但作为学校组织本身,能否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建立学习型学校的意义在于能更好地培养更多的受教育者,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
2、案例分析: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在1999年开始,在坚持“双主体育人”的思路的前提下。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在教师团队中、在学校管理中不断构建学习型学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教师的主动发展和素质的提升,激发了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活力,为教育单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创建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确立了建立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氛围这一基本前提,淡化了管理者单向管理的角色和地位,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鼓励全校教职工互助、合作和共享,通过设立“和谐团队奖”来强化团队建设;在指导团队学习过程中,将学校的办学发展理念转化为全员的共识,构建“学校——教研组——个人”三级学习网络,把握关键环节,构建发展性培训机制,鼓励自我超越,夯实建设全校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为确保创建活动的有效性,关注教师主体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提出“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体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根本追求。此外,北京明光美术培训学校,结合自身作为民办学校的办学机制特点,在建立学习型学校实践中,通过不断强化全员对“学习型学校”的认识,提出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教育职工,建立稳定、互动、实效的学习制度,整合和共享资源,保障全体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标准来不断建立和完善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等方面也为我们探索创建学习型学校提供了借鉴。
3、建立学习型学校可借鉴的标准和要求
建立学习型学校首先要确立“学习型学校”的目标。在创建过程中,要使全校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各项工作;成立校级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保障全体教职员工接受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条件,制定和完善教学一线和教学管理人员不同层次、内容的教育培训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在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团队学习,提高学校的整体学习力。
4、创建学习型学校应当注意的问题
创建学习型学校应当关注学校的教师主体行为,在创建活动中,求得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同,学校不同与机关和企业等组织形式,因其自身是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学习成为其主要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但作为学校本身是否具有不断提高的学习力,是否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能够不断焕发创新活力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避免片面地认为学校本身就是学习型组织。在创建过程中,应当结合学校自身开展教育活动的实际和所面对的学生主体,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条件,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教育自身组织的全体成员,避免注重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学习而谈化组织的团队学习。
三、在推进社区教育进程中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西城区机关、企业、学校三种类型组织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案例分析,在具体的创建过程中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在建立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组织成员个人的作用,要积极争取组织各部门各方面的支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组织学习网络,要使组织成员能够感受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际价值。
1、领导重视与支持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前提与关键
创建学习型组织不靠行政命令来推行。在建立学习型组织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限制性因素,如常见的许多组织和个人认为,繁忙的工作没有学习时间,在观念上没有认识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许多组织或个人会对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有认识的误区,在执行中,有所偏颇,使组织的学习活动与所从事工作目标的直接相关性不明确,导致副效应:多年形成的习惯意识与自满对在组织中开展学习活动进行抵触等。观念的更新来自于组织成员内心深处,仅靠行政命令是无法真正达到效果的。只有通过深入的宣传、学习与推进,使组织成员,尤其是组织的领导者充分认识到只有从观念上彻底更新,才能焕发热情,共同创建富有创新活力的组织。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是保证学习型组织持续富有活力的条件。
2、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活力所在
创建学习型组织要稳健推进富有特色。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强调组织内在的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提高,要坚持步步为营的稳健原则,决不能搞“一阵风”,在创建过程中,要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盲目追求形式。通过创建使组织获得真正持续发展活力才是唯一的目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不能照搬固有的模式。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许多中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模式,如微软四原则、沃尔纳模型、圣吉模型等等。目前,专家们普遍认为“圣吉模型”的可操作性比较强,易于借鉴,但不能照搬。结合自身实际,将学习型组织学习的真谛体现在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上,整体提升组织的学习力,激发组织的活力。
3、健全考核评估制度是发挥学习型组织有效性的基本保证。
创建过程中监督落实、抓住关键环节、稳步推进是保证学习型组织有效型的重要手段。明确目的、做好规划、加强宣传,更新观念十分必要。组织要将个人和集体的学习行为纳入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使之成为组织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为组织成员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三个层面都要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使组织成员能够在不同层面,不同渠道和不同方式上安心学习、善于学习并乐于学习,确保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三个代表”与新世纪中国教育的若干问题》  时龙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
2、《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方法  彼得·圣吉等著
东方出版社,  2002.9
3、《第五项修炼》导读 张声雄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  2002.7
4、《国际成人教育新视野》  第五次世界成人教育大会专题文献
未来出版社  2003.4
5、《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李烈
《中国教育报》  2004年1月6日第6版
6、《社区教育研究》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2003年第2期
7、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动地税事业发展 西城区地税局
课题组组长:马芝蕾  侯百红
成员:朱建民 王刚  赵慧敏  李烈
撰稿:马之蕾
教育部《推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
《北京市西城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分课题研究项目之四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课题组
一、调研背景
文明市民学校是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产生和发展的,其产生和发展符合我国特殊的国情,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状,同时也符合国际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和终身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近年来,文明市民学校在推进社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文明市民学校作为社区的教育载体,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逐步成为促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市民教育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北京市西城区对文明市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视,区委、区政府加强领导和管理,文明市民学校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近年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促进了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提高。
2001年,西城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之后,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作为一项探索性工作,已经列入全区教育发展规划,放在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紧密结合。作为社区教育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市民学校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市民教育活动,文明市民学校工作进一步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广大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做出新的贡献。
二、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经历了起步初建、形成规模、加快发展、调整提高四个
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1年,为起步初建阶段,文明市民学校带有一定的自发性,部分街道居民自主开展一些分散的活动,主管部门尚未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市民开展活动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在内容上也不够丰富。
第二阶段,1991年至1996年,是形成规模阶段。西城区委、区政府积极倡导和引导文明市民学校的发展,全区建立文明市民学校490所,拥有固定教师600余人,应聘教师1200余人。涌现出如西长安街义达里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月坛汽南居委会市民学校、二龙路西兴盛居委会市民学校等“文明市民学校标兵”。
第三阶段,1997一1999年,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文明市民教育开始向着系统化、规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全区有一定规模的规范化市民学校达298个。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月坛街道,把六个基层文明市民学校建成特色校:即外语、心理咨询、绿化、体育、文化、科普等特色校,成为文明市民学校的一大特色。还有丰盛街道下设4个市民学校分校,使各基层文明市民学校走向系统化管理、规范管理的轨道。
第四阶段,2000年开始,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进入一个调整提高的阶段。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文明市民学校教育阵地,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推动文明市民学校的发展,西城区在2000年6月份成立了“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并正式在原西城区职工大学挂牌。同年,全区10个街道,及223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挂牌,至此,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健全了文明市民学校“三级网络”机构。
三、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建立了文明市民学校三级网络管理体系。
一级:区里,建立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西城经科大)暨西城区社区学院,校长由西城区委副书记兼任、社区学院院长担任总校常务副校长、区文明办主任、区教委主管成教的主任分别兼任文明市民学校总校的副校长。
二级:街道建立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校长由各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并设立专门机构(社区办或宣传部)和具体工作人员负责中心校日常工作。
三级:在联合小区或功能小区(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基层文明市民学校,校长一般由居委会主任担任。
(二)形成以市民学校总校为龙头、以街道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为主体、  以社区基层文明市民学校为基础的教育运行机制。
总校负责全区市民素质培训和专题讲座、师资培训、教学指导、教材编写、专项任务培训和对街道、基层两级文明市民学校的检查、指导、评比、表彰工作。中心校负责本地区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外地务工人员的培训,并管理检查本地区基层文明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市民培训活动。基层文明市民学校负责组织本地区居民广泛开展旨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各项教育活动。
(三)建立了文明市民学校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文明市民学校的管理,各级校务委员会分别制定出了本校的“办学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内容的“文明市民学校章程”及“工作制度”,从而使文明市民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力地保证了文明市民学校教学机制的正常运转。
四、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的性质及特点:
(一)性质:
从西城文明市民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做出如下概括:文明市民学校实质上是一种开展文明教育,社区居民自愿参与、自在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生活质量的群众性学习型组织。
(二)特点:
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逐步发展,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1、群众自愿,没有人强迫某个人去参加,市民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教育需求自觉自愿地参加的。文明市民学校实行的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2、管理有序,以功能社区或居委会为基础,建立文明市民教育机构,即: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负责本市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文明市民学校,组织机构健全、教学计划完整,教学管理有序。
3、内容多样。文明市民学校的教育教学,是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前提,内容很丰富,有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的文化、科普知识的教育;有提高就业能力的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有提高生活质量、生活情趣方面的艺术鉴赏知识的教育;也有群众喜闻乐见、有益于市民健康生活方面的知识及文体活动等等。
4、有场地。各级文明市民学校都有固定的教学场地,市、区文明办规定:市民学校应有2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200平方米的教学场所。
5、有相对固定的学员。一般固定学员在50人以上。
6、有较稳定的师资队伍及教学经费来源。文明市民学校一般聘请本地区知识层次高、有专长的居民(离退休干部、教师或属地学校的师资)做教师。在经费上,由地区政府按人均l元标准拨发教育经费或其他渠道的资金支持。
五、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及工作原则。
(一)“文明市民学校”以社区全体居民为教育对象。
(二)文明市民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为目的,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三)文明市民学校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以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重点。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和民主法制、纪律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移风易俗、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社区干部素质教育等等。
多年来,各级文明市民学校教育形式不断充实、丰富。其中包括以知识讲座为主要形式“市民大课堂”教育;以读书看报、学习交流、演讲为主要形式的“读书会”活动;以开办各类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班为主要形式的市民培训教育;以书法、绘画、种花养鸟养鱼、提高市民自身修养、生活情趣方面的艺术鉴赏、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以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唱歌、跳舞、保健操、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扇舞等文明健身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仅新街口街道,就有秧歌队、合唱队、京剧队、时装表演队、太极拳协会等二十支团队。
(四)文明市民学校教育工作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2、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地灌输与群众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方针,牢车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同时开展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在参与活动中自我教育、得到提高。
3、坚持把社会需要和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的原则。要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如拆迁、子女入学、劳动争议等)及诸多方面的教育需求,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教育活动。
4、坚持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区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教育、文化、艺术、娱乐场所的作用,为市民学校的教育功能服务。
六、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工程,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社区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社区教育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使2l世纪中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具有重要意义。文明市民学校孕育于社区之中,其兴起和发展,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及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强有力的支撑。
(一)文明市民学校是加强社区居民文明素质教育,推动社区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
西城区总面积31.66平方公里,常住户籍人口78.5万人,外来人口11.4万人,在10个街道中,共有居住小区近90个,驻区单位8000余个,社区居委会195个。庞大的社会空间,需要先进的、文明的、科学的、文化的教育进行补充。邪教“法轮功”以及与文明城市不相符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发生从反面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文明市民学校,为了巩固和加强文明市民教育阵地,把教育延伸、拓展到社会基层,满足了社区居民,特别是大批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单位的社区成员的教育培训需求,有效地填补丁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拓展适应社区居民工作、生活需要的新的教育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社会教育覆盖面,成为了市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科学文化教育的阵地,市民休闲娱乐的阵地;成为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化程度的重要阵地。
(二)文明市民学校是促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形
社区教育是面向全体市民的全员、全程、全面教育,市民学校便成为实现这一教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利用、开发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以促进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活动是文明市民学校深入开展社区教育,推动学习型社区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市民学校成为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市民政治素质的有效载体。市民学校,以弘扬主旋律、正面宣传、鼓劲为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利用报告会、党课、读书会、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开展政治教育。
二是成为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载体。
各级文明市民学校把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教育工作重点,牢牢抓住“宣传、教育、实践、评价”四个环节,以“80万人齐努力,争做文明西城人”为主题,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文明乘车社区行宣传教育活动”、“扶贫济困春风行动”、“与西城文明同行——外地来京人员公民道德教育”等系列专题“一堂课”活动。配合西城区“公德之星”宣讲团在全区组织巡回报告13场,引起强烈反响。
三是,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开展科普系列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各级市民学校的职责与任务。各街道通过市民学校向社区居民宣传科普知识、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了“讲文明树新风、科普教育进社区”活动深入展开。例如:新街口街道中心校成立了由68名志愿者组成的科普讲师团,为地区居民进行科普知识讲座,促进了地区科普知识的普及和百姓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等整体发展。他们连续进行两届“百姓说科普”系列活动,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切入点,把精、防、红、会、卫生防病、社区卫生等统一管理,在各社区开展争当“卫生达标户”活动。同地区医院合作,举办系列的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知识技能竞赛。街道27个居委会,普遍对青少年进行“预防青少年犯罪”、“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等一系列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治安防范等教育达3000余次。西长安街背阴文明市民分校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科普进社区”活动。把电脑大棚车开进社区,向居民普及电脑知识,受到居民欢迎。开展“健康知识进社区”活动,请医学专家进行《国际最新保健知识与健康》、《经络按摩》、《颈椎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知识讲座。他们充分利用市民学校这一阵地,深入开展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制作反邪教教育光盘、组织群众观看电影《深渊——邪教的本质》和图片展览等,积极组织引导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多种文化活动,成立舞蹈班,组织文艺汇演、开办书报阅览室、棋牌室、书画班、健身房等,参与人数达数万人次。科技文化知识、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使广大居民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提高了辨别真伪、善恶的能力及文明素质。许多居民改掉了不良生活习惯,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三)文明市民学校在推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设,加快学习型社区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区文明市民总校,积极探索为社区教育服务、创建学习化社区的途径。在师资培训、教学指导、教材编写、专项培训、全区大的综合教育活动以及对街道、居委会两级文明市民学校的检查、指导、评比、表彰等工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自2000年总校成立以来,开办了“社区工作”专业大专班、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培训班、英语小教员培训班、教师下社区培训班等十余项培训,培训人数达500余人次:组织编写了《西城区市民讲英语100句》、《西城区文明市民素质教育》、《西城区领导干部常用英语》、《道德故事新编》等教材。举办了“首届文明市民学校书画展”和“庆十六大合唱比赛”等大型活动,为全区开展文明市民教育活动搭建了坚实的舞台。
第二,街道文明市民中心校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各街道中心校,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负责本地区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外地务工人员的培训,并管理、检查本地区基层文明市民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市民培训活动。起到了积极引导、制定市民学校教育活动方案、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的教育主体作用。
第三,基层居委会市民学校,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居委会市民学校根据市民的教育需求,负责落实街道中心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承担着本社区最直接、最有效的文明市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发展社区教育、夯实文明市民学校教育基础,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心理身体素质,提高社区精神文明水平,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氛围,对建立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文明市民学校工作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文明市民学校教育工作,对文明市民学校从工作部署到教育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区教委、区社区学院等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与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指导文明市民学校各项工作。街道社区把市民学校工作纳入工委办事处的总体工作中,充分发挥市民教育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了对文明市民学校的协调与管理,基本形成监督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活动,为文明市民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好的外部环境。
(二)健全完善组织,是搞好文明市民学校的前提
西城区不断完善三级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基本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主体教育网络。目前,全区有文明市民学校总校l所、中心校10所、分校48所,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195所。各级学校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有评比,组织各类教育活动近2000次。月坛街道为整合地区教育资源,组建了本地区的教育共同体——月坛地区教育集团,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并下设九个分会、32个居委会,为开展地区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二龙路街道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组建了8个专项教育组织,使文明市民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西长安街街道,组建了“长安培训集团”’不断探索新型工作模式。
(三)加大投入,是办好文明市民学校的保障
近年来,在各街道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西城区各级文明市民学校加大了建设投入。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一年来,全区各街道共投入数百万元,兴办市民学校,采取改建、修缮或一室多用等形式,设置活动站、室,添置活动设备,缓解了学校活动场地和设施不足的问题。展览路街道,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对地区2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和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整合地区文化资源,与市委党校等14家地区单位图书馆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为建立联合型数字图书馆夯实了基础;福绥境街道,加大对市民学校硬件的投入,为18个分校投资100万元,大大改善了文明市民学校的办学设施,从而保证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四)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区教育资源优势,是办好市民学校的基础。
文明市民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市民,市民的文化层次不齐,文化需求多样。要满足市民文化教育的需求,开展好市民学校的工作,就要善于发挥辖区单位的优势,借助社会力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享。如新街口街道,努力挖掘辖区内教育资源,利用地区中小学校“两假一节”空闲时间向居民开放,开展文体活动。借助青少年科技馆、少儿图书馆、宋庆龄故居等场所举办多场科普知识讲座。2002年,在地区学校开展10场电影进社区和6场“雨来散”文化广场演出,参与人数达万余人次。厂桥街道,把本地区浓郁的政治、文化氛围和古老的文化遗产,当作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柳荫双拥共建”为特色的军、警、民共同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的格局。福绥境街道,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古都文化,与北京古钱币博物馆、鲁迅博物馆等,联合举办“博物馆文化进社区”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创新教育模式、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是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文明市民学校是开展社区各种形式教育的载体和阵地,是提高社区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活跃教育形式、充实教育内容、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市民学校的教育功能。丰盛街道探索社区教育网络化,在丰汇园小区建成了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完成了宽带入户工程,入户家庭己达1000余户,对居民进行了网络知识培训,实现了社区教育网络化。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从网上接受教育,创出了社区教育的特色项目。
八、西城文明市民学校工作面对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主要问题。
一是文明市民学校的建设、发展还不够均衡。部分街道文明市民中心校的机构设置还不够合理,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协调。
二是个别地区和个别单位在市民学校的领导力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及对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上与居民的教育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是社区教育缺乏具有专业性、高层次的师资人才和有针对性、丰富性、可读性的教育教材。
五是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对各级文明市民学校的指导、协调、督促的力度还不够。尤其在创新社区教育模式、完善教育网络、提高办学质量、开发特色培训活动和项目上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二)主要对策:
1、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明确文明市民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文明市民学校教育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各级文明市民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四有”新人,把广大市民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十六大提出的任务上来,为“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和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坚持从市民文明建设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文明市民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十六大”精神进社区教育活动,自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文明市民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市民学校的宣传阵地作用,针对不同人群和对象,开展不同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2)以“公民道德实践年”为契机,加强市民素质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为人民服务教育,倡导集体主义,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
(3)广泛开展旨在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落实《北京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培训管理办法》,承办“西城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培训”工作。围绕“教育进社区”工程,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活动,不断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以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为龙头,以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为载体,对市民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在广大居民广泛深入开展活动的基础上,举办“西城区文明市民总校艺术节”为社区居民参与文体活动搭建展示文明素质的大舞台。
(4)加强学习型社会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小康建设目标的要求,大力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居委会)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街道文明市民中心校和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要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居委会和学习型家庭的活动。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要深入基层,指导、帮助各类学习型组织开展活动,注意抓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带动总体工作,要适时推广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试点经验。
(5)加强文明市民学校基础建设,继续完善文明市民学校教育体系。要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管理,加强建设。研究制定“文明市民学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区文明市民总校、街道文明市民中心校和社区文明市民学校三级教育网络的工作职责以及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任职条件、队伍建设等,使文明市民学校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保证文明市民教育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6)以承担教育研究课题为契机,加强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文明市民学校工作水平。继续开展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构建大城市中心区学习化社区教育网络的实践与研究》西城区分课题的研究,完成《大城市中心区文明市民学校的性质与作用》、《首都中心城区文明市民学校研究》等于课题研究项目。组织好市科委《远程社区教育网络的研究》课题的调研。组织专家、学者及社区教育工作者做好“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培训”《社区概论》、《社区建设》、《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法规》四门课程教学计划的编写工作。
(7)加强社区网站建设,不断开发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建立社区网站主持人制度和市民学校“通讯员”制度(信息员由主管社区教育工作的专职干部担任)定期上报、收集、分析、采编各市民学校教育需求和教育活动信息,不断充实、丰富、更新、开发网站的信息资源。  定期编发《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工作简报》,在西城政务办公网上广泛宣传文明市民学校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网站建设,完成网站二期改造工程。要以“我爱西城”、“社区市民教育”、“社区干部教育”、“社区学院教育”为资源,为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网站活动,提供学习和交流的信息平台。明确社区网站工作的重点对社区干部和居民进行社区教育普及。采集“社区知识”、“社区理论研究”、“社区工作方法”、“社区教育交流”、“社区教育问题探讨”及“社区健康知识”、“社区文体生活”、“学习型家庭创建”等信息,为社区干部及社区居民提供义务知识帮助。
3、坚持创新,寻求发展,进一步明确文明市民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工作要求
文明市民学校的各项工作要坚持创新,寻求发展,总体要求是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市委贯彻落实“意见”,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以“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北京人”为主线,以建设学习化城区为核心,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目标,以街道教育中心和市民中心校为主体,以居委会市民学校为基础,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实践年”的各项活动,不断完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要在加强指导、监督、调查研究、开发项目、寻找载体、完善过程、注重实效、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等方面下工夫,不断开拓社区文明市民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具体工作要求: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区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把对搞好文明市民学校工作的认识提高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确实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市民学校的作用。二是加强领导,注重实效。各相关单位要及时调整充实各级文明市民学校的组织领导机构,不断加大研究、指导和协调工作的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要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文明市民学校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协调、督促和组织落实工作,积极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三是积极探索,提高水平。要认真研究、探索新时期文明市民学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坚持和完善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努力做到与时惧进、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新时期文明市民学校工作的有效形式,抓住重点,提高效率,提高水平,简化程序,使全区文明市民学校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1、《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方法  彼得·圣吉等著
东方出版社,  2002.9
2、《学习型政府》王强  陈亦南编写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
3、《学习型城市》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1
4、《社区教育研究》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  2003年第2期
5、《社区教育实验与学习化社区建设》  杨文玉  程刚  杜文生主编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4
课题组组长:  王树仁 西城区社区教育协会副会长;
课题组副组长:张秀琴 西城区社区学院社区教育部主任
课题组成员:  李秀兰 西城区社区学院社区教育部教师
王琳英 西城区成人数育学会教研员
教育部重点课题“构建大城市中心区学习化社区
教育网络的实践与研究”第二子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在构建大城市中心城区社区教育网络中,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应学习化社区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特别是在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教育的社会化管理不断加强的新形势下,学习化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必须改革和调整,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社区教育和学习化社区建设如何从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向政府与社会相互给合的管理模式转变。
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对1986年以来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发展概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深入社区调查和对专家访谈,对西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发展概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体认为,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教育在全市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并不断得到完善,正在朝着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康发展。
由于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的整体,尽管二者从形式到内容有着区别,本次调查还是将二者视为一个系统和整体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加以调查。同时努力争取在研究、分析中既体现其各自的特殊性研究分析,又体现出其相关性的研究分析。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对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主要着重从社区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入手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其中包括,政策制定、宏观决策、财政投入、监督检查和行政管理等;对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主要从社区教育工作的宣传、组织、实施、培训及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二者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是从近年来在西城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对社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效应加以研究和分析。以下为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  西城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发展过程
(一)社区教育起步初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状况:西城区社区教育起步于1986年,1986—1988年,为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社区教育在国内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的时候,西城区政府及教育部门当时的一些领导已经开始对世界上发达国家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所提出的大教育理念结合西城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学习与思考,并围绕“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课题,开展研讨,加强大教育理念宣传。这个时期,社区教育还没有提到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重点在推动学校的领导逐步拓宽教育思路,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校外教育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期间,成立了区校外教育协调委员会,主管副区长任主任,政府有关部门为协调委员会的委员单位,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校外教育办公室。区校外教育协调委员会的职能是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开展校外教育活动,积极争取社会单位,包括街道对校外教育的支持,由于协调委员会是一个松散的协调性议会非实体,区教育局校外教育办公室作为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其职能有很大的局限性,各项管理工作还是围绕教育部门校外教育的工作中心开展,校外教育和街道、社区、社会脱节的现象依然很明显。
这个阶段中,全区十个街道,按照区里的模式也都成立了校外教育协调委员会,由主管主任牵头,相关科室、驻地单位、部队、学校负责人参加,共同协商校外教育工作。
(二)“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状况
1989年至1994年,西城区社区教育进入第二阶段,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以“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为核心的大教育理念逐步接受,学校和社区的联系不断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不断增多,教育系统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始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紧密结合,并成为社区青少年教育的一部分并得到拓展。街道,作为社区已经能够承担起社区青少年教育责任,为形成以青少年教育为突破口的全区社区教育工作格局奠定了基础。199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西城区为落实《纲要》精神,建立了区社区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主管区长为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依然设在区教育局校外教育办公室,办公室区教育局主管局长担任,区属相关委办局和十个街道办事处的主管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社区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受区委和政府委托负责全区青少年教育的管理工作,其职能是联系、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教育,协调政府部门、社会单位及街道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教育活动。这期间,全区十个街道也将原“校外教育协调委员会”更名为街道社区青少年教育协调委员会,街道成立社教科或教育科,作为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校外教育和社区青少年教育相互融合,并强化和突出社区的作用,全面加强社区对辖区青少年教育的管理,120多个社区青少年教育基地相继建立,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在全区十个街道蓬勃开展,形成了以社区青少年教育为突破口的社区教育格局。
(三)“十五”以来,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状况
1995年——2000年,西城区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西城区区委区政府对社区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十五”规划,开始实施教育社会化示范工程,加强了社区教育的基地和实体建设,先后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外来人口教育指导中心、胎教指导中心和社区学院。结合贯彻国家《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西城区研究制定了面向21世纪社区教育发展目标,社区教育进入全面拓展和规范管理阶段。建立了区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主管区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各相关委办局和十个街道办事处的主管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政府文教办公室,十个街道均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街道文教办或社区办。
2001年开始,西城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目标,社区教育进入了一个“社区教育深入发展,大力加强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新阶段。2001年底,西城区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北京市积极推进学习化城区建设工作试点。2002年5月,西城区通过北京市教委验收,被确定为北京市第一个“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先进区县”。接着,召开了全区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明确了社区教育实验区近期目标:2005年前,继续推进教育社会化示范工程;大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推动教育进社区及不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同时,提出社区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即到2008年,西城要在全市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两年来,社区教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实验区工作目标逐步开始实施。
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教育机构的改革重组,区政府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加大了社区教育的领导与管理的力度,初步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形成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区里建立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原为西城区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区长任主任,区教委、文明办主要领导任副主任,全区各街道和相关职能局共30多个单位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教委,负责全区社区教育日常管理工作。街道成立了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任主任,成员包括辖区内各中小学、幼儿国、宫馆家和中央、市级教育文化科技等单位。日常工作由街道社区办公室负责,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协助。
居委会设有分管社区教育的主任(或委员),负责落实区、街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市民培训活动。
2、形成以社区教育实体为主体,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委会市民学校“三结合”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2000年将原有的3所成人高校(西城职工大学、西城经济科学大学、北京电大西城区分校)合并,组建成西城区社区学院。按照区政府规划,新组建的西城区社区学院分为五部分:即:西城经科大。承担辖区内高等职业教育和高层次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西城区职工中专。承担辖区内成人中等学历教育和社区居民培训;教育学院西城分院。承担辖区内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西城区行政干部学校(党校)。承担辖区内公务员和处级、科级干部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等;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设在经科大内,承担对街道、居委会干部和市民培训等。
在街道成立社区教育(服务)中心。西城区十个社区街道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改建、扩建或新建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在居委会设立市民学校。西城区现有的226个居委会均设有文明市民学校(或培训站)。
3、建立了区社区教育协会,加强社区教育的社会化管理。协会作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作为区教育管理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协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广泛联系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工作部门,积极沟通与国内外社区教育组织、机构、专家的联系,深入开展社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协会成员包括10个街道和36个相关部门或单位。协会在开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学习型社区评估、开展学习型社会教育新理念培训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网络,加强了社区信息教育网络建设。一是加强电视大学教育,拓展电大办学渠道,进行开放教育(本科)改革。二是开通社区教育服务信息网。目前部分街道己接通小区(居委会),如:丰盛街道丰汇园小区已能够通过宽带网将社区教育服务信息输入市民家中。三是建设西城区社区教育网站。在市教委支持下,西城社区学院在去年第四季度开通了我国北方地区第一家专业社区教育网站,为社区教育信息交流、收集、传播辟了新渠道。
5、坚持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向社区开放
(1)全区目前中小学教室、操场、设施向社区开放,比例已达到80%。其中50所学校的图书、阅览室,40多所学校的计算机房定期向社区开放。
(2)重视发挥教育人力资源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从1997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开展教师下社区活动,每期教师下社区一年,至今己实行七期,共计近200名教师。这些教师到街道后,协助街道文教办(或社区办)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教育培训活动,发挥了很大作用。
(3)区内各类文化、体育资源近年来也逐步向社区开放。如西城图书馆多次举办健康大课堂系列讲座、证券知识讲座、中老年女性健康讲座,长期举办科普图书、图片展览。去年拓宽服务领域,在三个街道建立了藏书万册的图书分馆。西城青少年图书馆、西城青少年科技馆成为社区教育重要基地。科技馆也在今年寒假期间接待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进行群众性的科普教育。区体育局近几年在十个街道开辟健身运动场l17处,与街道共同投资300多万元。
6、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依法监督,形成社区教育保障机制
(1)  2000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在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西城区教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西城区社区建设五年计划》、《关于2001—2005年西城区实施成人教育培训工程的意见》、《关于全面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对加强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化社区等项工作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2年11月教育部批准西城区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后,西城区还研究制订了《西城区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规划》,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
(2)坚持多方筹措经费,不断增加社区教育投入,保证社区教育发展。区财政近几年社区教育投入不断增长,每年区财政都能按照《北京市开展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化社区先进区县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即常住人口年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解决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每年社区教育专项经费80万元拨到区教委。区财政每年拨付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专项经费1000万元,其中部分用于改善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和居委会市民学校的条件。为建设全国科普实验区,区财政按人均0.5元的标准每年拨付科普专项经费,修建社区科普画廊,目前已遍布全区各主要街道。近年来,还坚持多方筹措社区教育经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基金会都曾为西城区社区教育拨款达数十万元。
(3)将社区教育纳入依法治教轨道,坚持依法推进社区教育。区政府督导室坚持把社区教育纳入教育执法检查计划,坚持社区教育评估,制定了社区教育的评估标准,每年都要对达到学习化社区标准的街道进行评估检查。
(4)坚持开展总结与表彰,形成激励机制。区委、区政府每年教师节期间对全区各委办局处公司、街道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含社区教育)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区成人教育协调领导小组每年对实施紧缺人才培训,岗位培训(转岗培训),社区教育(市民素质培训)的先进集体、优秀培训项目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三、关于西城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状况的基本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西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社区教育起步初期到现在经历了十七年的变化过程。社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校外教育——社区青少年教育——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一个从区校外教育协调委员会制——区社区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制——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制的发展变化过程。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随之由区教育局校外教育机构、街道结合——区政府文教办、区教育局校外办、街道结合——区教委成人教育部门、区社区教育协会、街道结合而不断调整和变化。总体看,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和变化是以适应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为前提,始终在加强社区教育的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由此可以断言,一种新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出现一定是社区教育实践特别是社区教育管理实践深入发展的产物,西城区十七年来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二)另一角度综观西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每一次的发展变化,都对社区教育的发展带来深刻而重要影响,从而使社区教育向前大大推进一步。如“九五”期间,社区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的建立积极推动了校外教育面向社会,走向社区,形成了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工作格局。“十五”期间,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社区教育进入以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终身教育和创建学习型社区为重点的社区教育新格局的形成。而2001年西城区社区教育协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又说明社区教育的管理社会化和社会对社区教育的参与均明显加强,形成政府教育部门与社会教育团体相互结合、协调管理和推进社区教育一种新的模式。因此,我们在看到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社区教育实践特别是社区教育管理实践产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发展确实制约着社区教育实践特别是社区教育管理实践。当到一定阶段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落后于社区教育实践和社区教育管理实践发展的需求,影响到社区教育包括其管理的深入发展时,就需进行变革。西城区在十七年中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三次重大变革,特别是第三次变革,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初步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以社区教育实体为主体,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委会市民学校“三结合”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充分体现出以“创建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内容的社区教育新阶段的客观发展需求。
(三)西城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过程中,还可以看出,形成区、街、居三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符合当前社区教育发展实际。三级管理是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其职能既有不同点,又有交叉点。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决策、规划、投入、指导;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应该是:计划、管理、协调、组织;居委会主要应侧重在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三级管理的关键在区级管理,区委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决策规划投入指导对全区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起决定作用。区级领导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程度,指导能力及投入是否到位等直接影响着全区社区教育的发展,西城区社区教育之所以能够有较大发展,之所以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归根结底还是区级管理比较强,领导思想解放,认识正确,规划有力,措施得当,从而带动起全区有方向有目标有步骤推动社区教育深入发展。三级管理的重心在街道,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对辖区具有全面管理职能,以街道作为社区,也是我国城区划分社区普遍作法,街道作为社区管理机构赋有权威性,辖区居民具有认同感归属感,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计划管理协调组织本辖区社区教育是目前我国城区管理社区教育最佳方式,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对上贯彻落实区级社区教育的决策规划,对下协调组织管理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三级管理的基础在居委会(家委会)管理。居委会是社区管理的基层,也是社区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西城区220多个居委会均有主管社区教育的副主任,在贯彻落实区、街两级社区教育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月坛街道汽南居委会,丰盛街道丰汇园居委会和德外街道科技馆家委会在推进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工作中都总结出成功的经验。
与此同时,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还面对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如有关专家所指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前人们对社区教育的特点缺乏深刻的认识,总是将社区教育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提并论,寄希望社区教育应成为独立的体系,为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受到许多制约。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较多地带有计划经济体制色彩,过多地依赖政府,依赖行政指挥。
其二、随着教育体制和机构改革,“条专块统”的逐步实现,社区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统,而教育行政部门往往习惯于对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管理,不适应也没有人力才力对社会活动的组织和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因此对社区教育的管理显得十分薄弱,特别是在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统筹协调的力度方面,与机构改革前相比,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有所削弱。
其三、社区在开展教育活动中,也未形成明确的机制,社区对教育培训还没有完全统起来,同一个社区,有职业培训学校,有社区学校,又有文明市民学校,还有老年大学等多种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内所属部门又不尽相同,难于形成“块统”,也就不能在推进社区教育和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中形成合力。有效的运行机制不但没有形成,反而时常出现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问题。
其四、社区教育管理的社会化的程度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区社区教育协会应该说作为一个专业性的社会团体,已经成为区教育管理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予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支撑,使其主要精力放在社区教育的研究和指导上,现在的问题是给任务多而重,经费支撑不够,在现有条件下,协会难于作更多协会自身应做的工作,不能发挥协会包括其会员单位的社会职能,社区教育管理社会化也就难于进一步加强。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议
西城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正在全面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加强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努力争取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社区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就要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加快把西城建成学习型城区的步伐,要紧紧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深化社区教育改革。扩大社区教育规模,拓宽社区教育领域,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坚持把社区教育实验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紧密结合,和社区建设示范区工作紧密结合,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和探索
(一)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推动社区教育管理从单一的政府推进模式向行政与社会组织共同推进模式转变,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充实和调整社区教育委员会,明确社区教育委员会的职能,明确委员单位的责任和任务,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对全区社区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的统筹和指导;与此同时,要把社区教育管理重心切实放到街道社区,加强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建设,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社区教育意识和加强学习型社区建设责任感和使命感,委员会主要领导应该具有较高社区教育理论水平和计划协调和组织能力,委员会还应该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如学习制度会议制度等等。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在居(家)委会,进一步加强居(家)委会社区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尤有必要。居委会社区教育管理的指导重点应在主管主任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培训,包括社区理论知识和活动组织能力的培训。在社区教育管理中,区、街、居三级的管理职能要实践中进一步明确,总体上应做到职能明确,责任分清,同时又对交叉管理工作,加强协调与合作,合理分工,密切协作。
(二)在形成和完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拓展、开发和利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立足现有教育资源,努力拓新教育资源,整合全区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构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途径,强化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事业、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小区工作,加快建立区域性社区教育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教育需求;加强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者队伍建设。
(三)加强社区学院建设。社区学院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社区学院应该切实成为地区社区教育的龙头,坚持面向社区、服务社区,社区学院的办学思想、学校规划、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应体现社区教育服务的特点,应坚持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统一起来,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统一起来,社区学院不同于正规大学,其宗旨是为社区服务,为开展全员性的终身教育服务,为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服务。社区学院应该在社区建立分院,或与社区学校形成一定的附属关系,从而加强社区学院与社区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的指导作用和面向社区、服务社区的功能。除此之外,社区学院应建立社区理论研究机构,吸纳社区教育的专家、学者任教或从事社区理论的研究,加强在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网络建设以及高层次培训的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的社会化管理,加强社区教育协会的建设,积极支持协会发动协会会员单位广泛参与社区教育。为协会创造开展活动的条件,有必要也有条件在全区社区教育经费中为协会划拨一定数额协会活动经费,在目前的情况下,靠协会自我发展是不现实的,即使协会自我发展也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其中包括项目支持等多方面的支持,其实对协会的支撑最终还是对社区教育管理的支撑,对学习型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支撑,我们应该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否则,协会将面临举步为艰的困境。
(五)形成推进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基地群和培训体系,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科学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实施社区教育深入发展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奠基工程。
总之,坚持把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推动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作为全区一项全局性工作,努力探索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我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社区教育新体制、新机制,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各街道社区的积极性,加强社区教育特别是学习型社区的规划和管理,更加努力实现实验区的各项工作目标,积极争取西城区在北京市率先步入学习型城区。
第二子课题组人员:杨文玉  王树仁
撰稿人:王树仁
教育部重点课题“构建大城市中心区学习化社区
教育网络的实践与研究”第三子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高科技信息的社会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己作为现代人的文明生活方式。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营造一个处处是学校,人人是学员的学习型社区是新世纪的迫切要求。北京市政府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在3至5年内建立起面向社区全体居民的,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个人终身参加组织学习活动的机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能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学习社区。到2010年基本实现以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和进入学习化社会为主要标志的教育现代化。西城区作为北京市中心城区、又是全国2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之一,去年又通过了市教委“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先进区县”的评估。我们感到建立有西城特色的社区教育网络、终身教育体系任务十分艰巨也十分必要。
二、调查的主要目的
1、了解和把握我区十个街道创建学习化街道、居委会、楼门院教育网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把握网络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在理论上进行难点的研究提供依据。
3、推动西城区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办、各界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的新体制形成。
三、调查的主要内容
1、十个街道社区教育的现状。
2、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情况。
3、学习型街道、居委会、楼门院创建情况。
4、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
四、调查的方法
取样、问卷、实地考察、座谈
1、多次召开街道主管科长会议,了解街道创建学习化社区的基本情况,参加街道创建工作会及活动。下发了社区教育资源开放情况调查表。
2、召开街道主管主任会议,了解街道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3、走访街道及部分居委会进行实地考察。
4、各街道上报的总结、信息等资料。
五、西城区社区教育的基本现状
西城区为北京市辖区之一,地处市中心西侧,与东城、宣武、海淀、朝阳为邻,面积31.66平方公里,人口约80万,辖十个街道办事处,195个社区居委会。西城区的地域特点决定了西城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区委区政府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及“三个代表”为指导。按照首都经济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依靠科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提高全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2002年初,吕锡文区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发展社区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纳入区政府2002年工作目标,从而把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加强学习化社区建设作为区政府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提到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西城区的社区教育起步于1986年,从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入手,经过实践研究形成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理念,并把教育逐步拓展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区教育,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办、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经过十几年的实践研究,西城区的社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西城区的社会经济、入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了全区市民的整体素质。
1、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三级管理体制
建立了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一级),十个街道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或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二级),195个社区居委会都设立有分管社区教育的主任(三级)。管理人员达170人(2001年9月统计)。
2、建立了社区教育的培训网络
2000年西城区社区学院、市民总校成立,使我区社区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各级各类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成人学校为主体,以各类教育指导中心为指导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这些学校在社区教育的培训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加强街道教育培训实体建设
西城区十个街道为了使教育培训活动有其效,逐年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公、培训活动场所条件,建立教育服务中心(街道市民中心校)。如二龙路、新街口、西长安街、展览路街道中心面积都超过1300平方米以上,占街道总数的50%,福绥境、阜外、厂桥街道教育中心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由两到三处面积组成,面积也达到了千米左右。占街道总数的30%,丰盛、德外街道由于城市的改建,教育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待建设好后面积超2000平方米。各街道教育服务中心设施齐全,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培训教室及健身活动室,有适合于培训活动的各种电器。195个社区居委会(市民培训站)办公活动面积没有达到90平米指标的占街道居委会总数的3%,有10%的居委会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如:月坛汽南、三里河一区,展览路朝阳庵、厂桥的柳荫街、前海北沿等社区居委会。居委会内不但设有电教设备,还有图书阅览室、培训活动教室满足了小区居民教育活动需求。
4、专兼职相结合的志愿者队伍
西城区拥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活跃在市民培训活动前沿,为西城区社区教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厂桥街道举行了志愿者亮牌活动,满足居民不同的教育需求,深受百姓的欢迎。目前西城区社区教育教师1399人(2002年统计),2003年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
5、社区教育资源开放满足市民需求
据2003年4月调查统计,学校资源对社区有组织开放的中小学78所。全面开放的学校8所,共占中小学校总数的74.3%。未开放的19所,占中小学总数的25.7%。西城区各类文化体育资源近年来全面向社会开放。如:西城图书馆在十几个居委会设立图书借阅室,并组织健康大课堂系列讲座、证券知识讲座、中老年女性健康讲座。体育局近年来在十个街道开辟健身场所117处,西城区青少年图书馆、科技馆成为社区教育基地。
6、发挥街道各级市民学校作用
各街道依托市民学校对本地区居民进行了普法、科普、妇女、卫生、职业技能和各类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培训活动,大大提高了市民整体素质,如:丰盛、德外、月坛,建立科普教育基地,经常开展科普教育培训,参观考察,增强市民学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意识。阜外、新街口、展览路、西长安街等街道经常开展市民生活保健常识教育,建立了卫生促进学校。新街口近年来开展的社区健康促进工程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市优秀培训项目二等奖。月坛街道针对老年人口达23%的现状,围绕五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近年来,全区各级市民学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人次逐年上升,超过全区常住人口的30%。
7、西城区十个街道积极创建学习化社区
西城区认真贯彻江总书记2001年5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及国办印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积极地开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着手进行学习型社区教育网络的实践与研究,这将为学习型街道、社区居委会、楼门院教育网络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工作基础。
各街道开展学习型社区、居委会、家庭试点工作:
加大宣传广泛推动,增强学习化社区,终身教育理念,2001年4月举办了街道社区教育主管领导培训班,赴上海、天津考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6月初召开了由街道领导、部分居委会、市民校长参加的西城区创建学习化社区培训会议。2001年8月29日,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召开了扩大会议,下发了《关于西城区开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先进街道》评选工作通知,决定在十个街道深入开展西城区学习型社区(居委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试行标准的学习化工作。10月25日召开了街道推荐的二十个学习型居委会试点会议、培训居委会主任,相继各试点居委会制定了工作计划,开展创建活动。
丰盛、月坛、新街口、福绥境等街道先后召开了街道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会议,从试点入手开展创建工作,他们先后召开了社区专干培训会,请专家进行学习型社区理论知识培训,二龙路街道出版了社区教育通讯进行宣传交流。目前十个街道学习化居委会由2001年的20个扩展到48个,占全区社区居委会的近25%。学习型社区居委会在本身创建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学习型楼门院的试点工作,各楼门院有自己学习活动牵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楼门文化宣传活动。如:德外裕中西里小区、中直机关24号院、月坛汽南居委会院内楼群及其它街道社区等等。
学习型家庭试点:学习型家庭是学习型社区的基本细胞,是学习型社区网络建立的基础,为此各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与妇联共同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如:丰盛、厂桥等街道下发了本街道学习型家庭创建标准,并在每年评选五好家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型家庭的评选工作。阜外街道2002年评出722户学习型家庭,占常住居民户的3.5%。
六、学习化社区教育网络创建的难点
1、调查表明,在社区教育认识上还很不平衡,可分为:社区教育还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教育投入没有到位,广泛开展基础较差;社区教育已经普遍开展基础较好,政府也相当重视;初步建立起政府推进社区教育,运转情况良好三个层次。对于这三个层次的状况,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培训、引导、支持、协调,尽快地缩小层次距离,同步发展。对策是:对于基础差、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的单位,要强化政府的行为,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办好社区教育的培训学校,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营造社区教育环境。对于基础较好、政府又相当重视的部门,则要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尝试社区教育与学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对于已建立了推进社区教育运转良好的单位,要引导将社区教育单一的行政推进向行政与社区教育社会组织共同推进的模式转化。
2、社区教育资源开放与教育经费投入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制约了学习化社区网络的形成,反映在各位领导认识的差异,教育资源开放缺乏良性运行机制,在统一领导认识方面:加大对学校、社会单位领导进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化社会大教育理念的宣传培训,使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进行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理念的渗透,分期分批的开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适时对认识高、教育资源开放好的学校、社会单位进行表彰,形成制度(教育资源开放突出反映的是教育经费不足与管理问题)。在运行机制方面:随着全国城市普遍推进社区建设工作无疑对社区开展教育活动是极大的促进,在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中,可以说社会化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运行困难。目前,各街道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大部分是街道办事处投入经费,有的是社会单位、学校提供场地、设施、部分经费,但是肯定投入渠道、投入方式、投放数额是非常有限的不足的。如想增加投入,以学养学,社区教育走上良性循环必须走机制创新之路。一是:街道建立社区法人、社团组织(如月坛、福绥境等街道已建立了社区建设协会),真正形成政府提供一部分,广泛的吸纳社会资金,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的投入机制。二是:利用社区资源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培训学校或开展联合办学(如:丰盛街道与159中学创办了丰盛社区培训学校、二龙路与新街口街道联合办学使得社区教育活动与经费短缺矛盾显现的不突出。)用有偿部分弥补无偿培训活动部分,使社区教育走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第三子课题组
组长  郑建国
执笔  李建英
成员  葛长海、俞小明、关广凤、周桂蓉、武秀荣、张海鹰、
高占英、张莹、姜云凤、 王玉环、王珍
北京市教委重点课题“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西城分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调查组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为了解和把握目前西城区社区教育的现实状况,概括社区教育实践有益的经验、揭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而寻求社区教育今后发展的可能方向,我们对西城区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利用和整合情况、学习型社区三级网络构建及学习型组织的建构、学习型家庭的建构、西城区教育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变革及教育发展需求等五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为“社区教育、学校教育一体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现实的依据和发展的思路。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此次调查时间为2003年9月至12月,历时3个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2级43名硕士研究生按调查专题分为9个小组进行了调查,并完成各专题调研的报告。调查过程中普遍采用了文献法、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各调查小组在调查之前都广泛地阅读了“社区教育”的文献资料以及调查对象进行社区教育的有关档案资料,进行了预调查,在此基础上制订调查研究计划以及具体的访谈方案以及调查问卷等。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利用和整合”进行调查的两个小组分别在月坛街道和西长安街道的所有学校发放了问卷,进行“西城区学习型家庭建构”调查的小组也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有小组都根据调查内容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涉及社区、学校、街道、居委会、楼组等单位社区教育负责人,以及普通市民和学生及学生家长。部分调查小组在调查过程中还参加了有关单位组织的社区教育活动,加深了对状况的了解。如对月坛街道和西长安街道“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利用和整合”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小组,分别参加了三十三中学和一六一中学主办的社区教育活动;阜外街道学习型家庭调查小组也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活动。
三、调查内容及成果形式
调查专题
调查对象与范围
调查成果及形式
参与调查数
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利用和整合(学校教育的社区属性研究)
月坛街道的所有学校(三十三中学个案调查)
《西城区月坛街道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利用和整合的调研报告》
6
西长安街道的所有学校(一六一中学个案调查)
《西城区西长安街道学校教育资源 开放、利用和整合的调研报告》
5
学习型社区三级网络构建及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新街口街道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构的调研报告》
4
厂桥街道
《西城区厂桥街道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构的调报告》
6
德外街道
《西城区德外街道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构的调报告》
4
福绥境街道
《西城区福绥境街道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构的调报告》
4
学习型家庭建构的调查
阜外街道
《西城区阜外街道学习型家庭建构的调研报告》
7
西城区教育资源状况调查
西城区
《西城区教育资源现状的调研报告》
4
经济结构变革及教育发展需求调查
西城区
《西城区经济结构变革及社区教育 发展的补充报告》
4
四、调查结果及分桥
(一)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利用和整合
学校教育资源如何向社区开放、学校教育资源的社区属性如何以及学校资源在向社区开放中涉及的诸如制约因素、保障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可以说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制约着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为了了解和把握当前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教育的开放、利用以及与社区教育资源相互整合的实际情况,并由此进一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求更好的发展,我们对西城区的西长安街街道和月坛街道所辖的所有学校的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利用和整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了较为清晰地了解具体一所学校在教育资源开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运行情况,我们还分别选取了两个街道的一六一中学和三十三中学进行了个案研究。两个调查小组主要围绕下述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1、实践中对教育资源及其开放的认识与理解情况;2、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利用和整合的现状(内容、形式、途径、时间、对象、程度、管理措施以及存在问题等);3、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开发的研究(保障机制、制约因素、发展方向等问题)。
两个调查小组从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4个方面对西城区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利用和整合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校在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的类型相应地表现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4个主要方面。首先,教师和学生参与社区教育及有关活动,可以说是学校人力资源向社区的开放。调查中发现学校教师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力量。教师主要通过担任兼职辅导教师开设培训课程以及举办讲座、出任“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假期里担任专职负责人员等形式参与社区教育和其它活动。由于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繁重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意识问题、报酬问题等),调查中发现实际上每个学校参与社区活动的教师人数其实是比较小的。学生参与社区教育及其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回报演出、宣讲活动等。其次,从财力资源来看,尽管所调查学校基本上都对教育资源的开放予以了认同,但其中75%的学校认为在开放学校资源的时候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经费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这些费用仅能满足教师的工资以及学校的正常运转。因此,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的财政预算一般都尚未考虑进行参与社区教育的经费问题。鉴于上述现实原因,学校目前尚无能力为社区教育提供财力资源。再次,从物力资源来看,学校主要通过向居民开放动场所、电脑室、形体室、练琴房、运动场馆等为社区教育提供物力方面的支持。大多数学校表示,目前能够做到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运动场所和某些体育设施,但是对其它设施的开放都希望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之上,即希望收取一定的费用,以用来维护和更新相关设施。在开放学校资源的时候,学校还是以满足自己的教育教学为先,如在时间上一般在双休日以及假期才开放有关场地和设施,对图书馆、阅览室、教学设备与学校日常教学关系密切的场所和设施目前还未予以开放。最后,从信息资源来看,90%的学校主观上都表达了通过多种形式(如传统的张贴、现代化的电视系统以及互联网)与社区进行基本的信息沟通的愿望。但是,由于硬件设施的局限,学校电视系统无法与社区共享,学校的教育网站也未能向社区居民开放。
通过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的开放,以及与社区教育资源相互整合,谋求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发展,已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比如开放程度不高、缺乏与社区的合作、以及在人员配备、设施管理与维护、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学校与社区的权责划分、时间安排等方面面临的困难。总的来说,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我们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理论研究有待深化
从调查情况来看,学校教育资源如何向社区开放、又如何与社区教育资源形成整合,缺乏必要的理论的指导,而普遍地表现为一种自我摸索的状态,随意性很大。另一方面对学校和社区进行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和利用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观念取向、管理体制、整合机制、资源筛选等都需从理论的角度给予深入的研究和澄清。如此,才能使有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具备必要的理性指导,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2)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学校在向社区开放自身的教育资源的程度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这一事情本身的认识程度。部分学校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履行义务、应付上级任务,在实践中往往凭热情办事或敷衍了事。在调查中发现,只有一所学校与社区制订了资源共享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半数以上学校与社区没有合作项目,也未设立专门机构。有些学校表示不愿意将本校教育资源纳入整体规划。可见,广大学校对向社区开放自身教育资源活动性质的认识有待转变,学校并未把与社区教育合作作为正式的日常学校事务来看待。学校和社区之间应当建立起双向合作与交流的关系,确定共同的育人目标。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借助自身的优势资源,面向社区全体居民,以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另一方面,社区成员应当支持、协助并适当地参与学校教育的开展。
(3)配套措施亟待完善
调查普遍反映出学校在开放教育资源所存在的问题,很大原因在于相应的配套措施缺乏。这具体表现为:首先,学校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主要由校长办公室或者德育处有关人员捎带负责,这往往难以保证工作的时效性。其次,经费问题是限制学校教育资源开放程度和水平的重要障碍。专项经费的设立是保证学校资源能够部分地有偿开放、有关设施、器材能够得以维护、修缮和更新,以及有关人员的报酬等问题得以解决的基本保证。因此,如何设立专项经费以及处理好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值得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再次,从学校开放教育资源的意识与态度来看,很多学校还是把它视作一种任务米完成,可见在鼓励学校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时,缺乏必要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尚未在学校和社区在资源的相互开放和利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关系。
(4)资源范围有待拓展
从前述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对社区开放的教育资源主要局限于开放场所与设施以及由学校教师为社区居民讲课或开讲座的形式。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来看,这种类型的开放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建设的优势,以及居民家庭中电视、电脑、计算机等现代手段,提高居民接受远程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在有条件的单位、街道可建立起社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满足居民多样化学习方式,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提供新的条件。
总的来说,西城区在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利用和整合方面做了入量的具体工作和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面对表现出来的问题,我们应该对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二)学习型社区三级网络构建及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为了解学习型社区三级网络构建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建构的情况,我们对西城区新街口、厂桥、德外和福绥境4个街道的三级网络建构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梳理出了社区教育构建的几个基本问题。
1、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意义与特点
学习型社区三级网络是指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以及学习型楼组三级构成的社区教育网络,是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到家庭和个人的有效的社区教育的建构模式。如图1所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处于整个学习化社会建构的中级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构建,旨在能充分利用社区具备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整体优势,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率;根据社区内在的整体结构,逐步完善各个层级和各种类别的教育,避免各类教育的相互封闭以及由此带来的极大浪费,依托社区特色,构建起具有社区个性的开放互动的、具备一定规模的社区教育平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学习化进程。
社区教育三级网络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也可以说是它的优点:首先,对象广泛、深入,社区教育面向全社区所有成员,社区教育不论年龄大小、文化程度的高低都应当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其次,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社区教育依据具体社区自己的教育条件、社区特色以及居民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需求来开展活动的。这样,社区教育内容广泛、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形式上则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再次,资源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就是要尽可能地利用社区本身的资源,同时积极利用所辖学校以及其它单位的资源开展活动,做到物尽其用,是社区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最后,结构合理,三级网络的构成了楼组、居委会、街道三者之间逐步推进,而又相互促进的具有张力的内部结构。相对于外部学习化社会的整体结构而言,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又是一个能够与其它阶段教育相互转换、彼此联系的独立体。
2、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构的途径
(1)激发学习热情,强化社区教育观念
社区教育的开展是以居民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的,同时社区教育能否有效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社区教育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程度。因此,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街道都较为注重通过板报、发放宣传材料、沿街宣讲、举办大型主题日活动等宣传途径,向社区居民进行终身学习、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倡导并帮助全体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旨在上社区成员了解什么是学习化社会、个人与学习化社会的关系,加强他们自觉学习的意识和动机。因为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为居民提供各种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以提高居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只有当居民的各种学习行为真正转换为一种自觉的、内在的行为时,才能真正保证三级网络机制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其的良好运行。
(2)健全领导管理体系
社区教育的开展尤其是三级网络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相互协调和沟通离不开相应的领导与管理。从调查情况来看,各街道基本上建立社区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系,在街道一级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在居委会一级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教育工作站和教学点。以厂桥街道为例,在街道一级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从总体上负责本街道辖区全体社区成员学习教育的协调和管理任务。具体而言,其主要职责包括:贯彻落实上一级机构下达的有关社区教育的精神和任务、加强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建立本街道各社区的社区教育资料库、统一协调和管理各级社区教育将之纳入街道社区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形成合力、协调街道及社区与辖内学校、文化中心、图书馆等其它单位的相互合作关系、为居民提供有关职业、文化活、科普等方面的培训。其次,厂桥街道的20个社区分别设有负责社区教育的居委会成员和社工专干。像其它街道一样,厂桥街道社区居委会开始推行“议行分设”的工作机制。“议行分设”的工作机制的形成对社区教育的开展具有同样的启发作用,随着“大社区”理念的更加明晰,社区教育也能从中获得发展的契机。再次,在楼组一级开展创建学习楼组的创建活动。学习型楼组的创建主要通过美化、净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素质、增进邻里团结,创造人与人、户与户之间的互动学习与交流模式。
(3)拓展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的充分拓展、整合和利用是社区教育开展和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之一。在资源的获取上,各街道以整合性、开放性、互补性为基本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区现行的资源与设施,尽量做到统一规划、协调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开拓可能的教育资源,从调查情况来看,许多社区都充分利用在其辖区单位内的有关单位如学校、图书馆、购书中心、博物馆、文化广场等的优势资源。许多居委会还与相关单位签订了资源开放协议并制订了相关的管理和协作制度。
(4)寻求志愿者的支持
社区教育的发展仅仅依靠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等正式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志愿者是社区教育重要的倚靠力量。社区志愿者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体现。如,厂桥街道为例,目前该街道已经成立了“厂桥街道社区志愿者协会”,吸收成员4000余人,下设社区教育科普志愿者服务队、社区卫生红十字支援者服务队、社区文化体育志愿者服务队、社区家政志愿者服务队以及社区环境治安志愿者服务队等5个特色服务队。志愿服务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共建、互助、共享”为目标,收到居民的欢迎。志愿者服务还有着极为有利的特点:首先,具有广泛性,从人员构成来看,志愿者来自社会的各个行业,有专家、学者、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各种有特长的人,保证了服务内容的广泛性;其次,具有榜样示范性社区服务者以自己的服务与奉献在社区中产生良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而且对社区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再次,社区志愿者活动本身具有极强的凝聚性,志愿者的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日常交往,久而久之能够在社区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3、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构的模型
根据调查情况和实地考察的情况,调查小组构构建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的“政府导向型”模式,如图2所示。“城市社区教育政府导向型模式”是指在大城市中,依靠政府组织的严密性和政策的有效性,协调城市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引导并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的需求和愿望,并使他们的这些需求与愿望能在组织(如楼组、居委会)学习中得以实现,从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单元——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数量不断扩大、整体结构不断优化以后,最终实现学习化的社会(城市)。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三级网络的内部功能有待明确和优化
从调查情况来看,街道社区办事处、居委会以及楼组三级网络在实际运行中在功能和作用发挥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街道一级的社区办事处一般承担着社区和教育的相关上作,社区有关文化方面、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外来人口教育以及人口工作等都由社区办事处负责。工作任务繁重加上人员有限,势必影响在社区教育方面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街道下设的居委会工作负担较重,由于负担较重,因此它担当的角色主要是上级任务的传达者和执行者,在工作上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强,综合协调的能力欠佳楼组的功能缺失,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楼组在社区教育还是在一般社区事务及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极小。尽管楼组是联系居民的最为基层的组织,但由于某些原因,居委会往往绕过楼组,直接与居民联系。这样不仅加重了居委会自身的负担,而且使得楼组形同虚设。而居委会有限的人力和精力,使它对居民的详细情况以及教育需求的了解有限,不利于街道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由此看来,如何发挥街道、居委会和楼组三者各自在三级网络中的积极作用是接下去研究应当予以重视的问题。
(2)经费使用及筹措问题
目前,从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社区教育的经费主要还是来源于政府的拨款。从使用情况来看,这部分资金是怎样使用的,怎样使有限的经费物尽其用,怎样对社区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都是有待研究的。从筹措的情况来看,仅仅限于政府的拨款是远远不行的,因为就目前来看政府的拨款还是相当有限的,很难满足社区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社区应当逐步形成自己的“造血”功能,应当多方面筹措资金,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筹措社区教育资金的积极性,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国家经费投入的不足。另外,相关的一个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即社区向居民开展的社区教育应当是免费还是适当的有偿服务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软硬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这里讲的软件建设,一方面是指社区教育三级建构中的管理体制以及有关制度仍需进一步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有关三级建构的内在机制、外在支持、监控机制以及对其教育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问题需要从理论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硬件建设主要是指社区教育资源、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学习型家庭构建的调查
1、学习型家庭构建的方式
(1)学校型家庭的类型与内涵构建
针对各类家庭(如一般家庭、单亲家庭、身心障碍家庭、外来工家庭、隔代教养家庭)的实际特点,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实务工作者共同研讨制订各种行动方案,构建不同类型的学习型家庭,以便让广大居民形成对学习型家庭的切身认同。在日常工作中,也注意做好居民学习需求的调查,了解广大家庭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以不断丰富学习型家庭的内涵与形式。
(2)学习型家庭的活动载体与资源建设
设计各种群众乐于参加的家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图书室、大众读书会和中小学开放的教育场所,开展各类社会文化生活和教育培训讲座,吸引社区家庭积极参与,积极为学习型家庭创设各类活动载体。另外,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加强与社区学校、民间社团以及其它文化、企业单位联系与合作,不断拓展资源,为学习型家庭的构建提供充分的外部支持。
(3)学校型家庭建构途径
五好家庭的创建是社区常规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型家庭的构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其评选方式和构建方式,还可以以五好家庭的创建为载体,帮助学习型家庭的构建。调查中发现,阜外街道在创建学习型家庭时,积极与创建五好家庭相结合,充分借鉴了有益的经验。
2、学习型家庭构建的现状
调查小组在调查过程中,  自编问卷,在阜外街道向28户家庭发放了家庭问卷,网收有效问卷23份。从接受调查的主要为中青年家庭,他们的子女多处于中小学阶段。从学历程度来看,接受调查的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主要进高中文化及以上水平。问卷调查的内弃主要涉及家庭学习费用支出、家庭学习时间、家庭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1)家庭学习费用支出
调查结果显示,44.4%的家庭每月学习费用的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10%以下,33.3%的家庭学习费用的支出为10-20%,  11%的家庭该项支出占总收入30%以上的家庭比较少。而且在学习费用支出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购买子女学习的教辅用书。另外,调查中发现,家庭学习费用支出比例在文化程度上表现出差异性,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家庭学习费用的支出比例较高。
(2)家庭学习时间
10%左右的家庭每天都会进行学习活动(如看报、浏览杂志、上网以及专业学习),其中近一半的家长每天平均学习的时间达到2个小时以上,三分之一左右的家长能坚持每大学习1—2个小时。
(3)家庭学习目的
从调查发现,家庭学习的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①更好地教育子女;②适应社会发展,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③满足目前工作需要;④休闲等。三分之二的家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女。为了休闲而进行学习的家庭所占比例不大,且多为一些年纪较大、工作清闲或是已经离退休的家庭。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家庭的学习目的还是带有较强的实用色彩,这和西方国家人们继续学习的目的(丰富生活、完善自我、追求情趣等)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4)家庭学习方式
从学习的方式和途径来看较为丰富,如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讲座和培训班、上图书馆、参观主题文化展览,以及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看电视、听广播和网络等途径获取有关学习资源。但是,比较而言,传统的家庭学习方式即看书和杂志、看电视、听广播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3、学习型家庭构建存在的问题
(1)自我动机不强
学习型家庭的形成从根本上说,应当基于家庭内部成员的学习需求和必要的学习动机,依靠家庭本身的条件以及社区、居委会的支持,根据家庭成员自身的发展需要而主动进行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学习。但从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学习型家庭的建构似乎更是一种社区行为,即由社区帮助社区家庭成为学习型家庭。而且,从形式上来看,社区更侧重于学习型家庭的评选,缺乏对学习型家庭构建的具体指导。因此,从学习型家庭的形成来看,许多家庭缺乏自己内部的动力以及实质性的行动。
(2)概念尚待明晰
从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中发现,居民们对学习型家庭概念的理解比较宽泛,有的甚至认为每个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型家庭。另外,调查中也发现学习型家庭作为一个较为新颖的提法还未深入人心,大部分已经被评为学习型家庭的家庭成员对此概念也不甚了解。对于学习型家庭的评选与构建,大部分家庭并不关心,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对此活动并不是非常支持。调查者在调查中发现学习型家庭的现状与理想中的模型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与人们对学习型家庭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状况也有一定的关系。
(四)西城区教育资源状况调查
1、教育资源的界定
为了在调查过程便于把握和分析西城区教育资源的状况,调查小组首先对教育资源进行了如下界定:“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各种因素与条件。也就是说,教育资源是具有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教育实践进行的各种条件,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信息、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依据这个定义,调查小组分别就西城区的学校教育资源和文化文物资源进行了调查。
2、西城区的学校教育资源
在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指导下,西城区积极利用和统整辖区内的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如图3所示,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校外 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在内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终身教育体系。
3、西城区文化、文物资源状况
西城区历史悠久、内涵宏富,保留着十分丰富的文物资源。据西城区文物局1996年的统计,区内文物资源有422处,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12处,未列入保护级别的文物遗存185处,历年地下文物出土点121处。文物分步集中,呈现出四区一街的基本格局,即复南地区、皇城区、什刹海地区、西四北一至八条四合院保护区、城门至景山文物一条街。西城区丰富的文物资源是西城区悠久历史的载体和物证,包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真实、形象、知识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强的宣传教育功能,是一部特殊的史书。西城区着力让全区广大青少年有机会接触文物、认识文物,培养对西城文物历史的兴趣和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
4、西城区教育资源的主要特色及优势
(1)教育经费投入大
西城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始终居各项投入的首位,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达7—8亿元,占财政收入的20%左右。除了对各级各类教育投入资金以外,还给每个街道投入500多万元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各街道的图书馆每年统一陪送图书3000册。
(2)重视特殊人群的教育
一方面,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努力提高外来人口素质。西城区对于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要求学校无条件接受。同时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并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各种讲座和培训。另一方面,重视老年人的教育。西城区建立了老年大学,各街道也都建有老年学校,开展各种老年教育活动,如绘画、  书法、音乐等以丰富针区老年人的生活。
(3)创建学习型组织
为适应学习化城区建设的需要,以及推动城区学习化的实现,西城区已着手在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
(4)优化及组合资源
西城区非常重视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注意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整合;如在最近几年内,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合并学校、调整师资,带动了全区学校的发展。另外,加强与所辖学校的资源共享,目前全区118所中小学中已有94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除了开放教育资源以外,区教委还积极选派教师深入到街道、居委会配合街道于部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5)服务于民,便民为先
西城区建有三级文明市民学校,即市民社区学院、街道中心学校以及居委会市民学校。各个街道以市民学校为依托,向居民开展普法、科普、妇女、卫生、职业技能和各类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以提高市民的素质。同时,西城区还建立了三级图书馆,即区图书馆、街道图书分馆、青少年图书馆。区图书馆与街道分馆实行通借通还,并设立了流动图书车。另外,为进一步方便居民获得及时的学习信息和参与社区教育,西城区还建立了“西城区社区教育 ”网站。
(五)经济结构变革及教育发展需求补充调查
1、西城区面临的经济结构变革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商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所有制结构。西城区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描绘了西城区长远发展的宏伟蓝图,即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实力,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把西城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中央办公区;资本活跃、市场繁荣的金融商业区;教育先进、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区;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居民生活区。
《纲要》从强化区域功能和发挥资源优势出发,提出继续繁荣商业,积极促进金融业,巩固提升房地产业,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业,重点培育科技信息咨询业。引导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产业的发展。当前,西城区经济建设面临着以下几项主要任务:
(1)继续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
西城区是北京的四大中心城区中最大的一个中心城区,汇集了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中纪委等数十家部级机关,集中体现了北京做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性质,是展现北京作为文明古都和现代化名城的重要窗口,也是目前我们国家层次最高,容量最大,内容量广泛的集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地区之一。以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是西城区发展的传统,也是西城区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2)以申奥为契机,发展六大功能街区
适应举办奥运会的要求,按照西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西城区政府准备依托城市建设 ,结合功能街区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继续繁荣商业,积极促进金融业,巩固提升房地产业,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业,重点培育科技信息咨询业。鼓励促进会展、文化、教育、体育等新兴产业发展,建好六个功能街区。这六大功能街区分别是西单现代商业中心,北京金融街,德胜科技园区,西外旅游商务区,阜景文化旅游街,什刹海风景区,这六大功能街区是西城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城市功能综合体现比较强的地区,对经济长远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六大功能街区也体现了西城未来几年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
2、信息化社会的建设与学习化社区的营造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西城区提出要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基本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建设“数字西城”为目标,以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开发,利用为重点,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继续抓好实验区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项目的示范效应,以技术创新带动实验区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
3、西城区产业结构变革对西城人才结构的影响
从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西城区的第二产业已经逐渐开始萎缩,而第三产业在西城国民生产总值中则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科技信息咨询业、文化旅游业五大行业成为西城重点发展行业。西城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调整,并初步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导、五大行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方向。产业结构的变革无疑要求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调查数据还显示,无论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专业人员人数及专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从1996年到2001年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教育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一个主要途径,各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加,将带动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
从第三产业内部的人才结构来看,社会服务业、事业单位、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总共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五分之三左右,西城重点发展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业从业人数较少。第三产业的产品特征对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不同于制造业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树立为顾客服务的意识。第三产业作为直接接触顾客的产业,其产品具有不可分离性,服务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由此,西城在建立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五大产业为重点的重点结构,发展服务型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培养一支适应现代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业、商业服务业和科技文化咨询业的高累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另外一方面,也迫切需要提高一般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3、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对社区教育的要求
西城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了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西城区要发展服务型经济,社区教育应该努力提高社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特别是应该对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树立为公众服务的意识,为西城的服务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西城区要重点发展五人行业,社区教育平时应利用社区学院的优势,加大对五大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4、产业结构变革带来的外来务工人员问题及其解决
随着西城产业结构的调整,西城本身由于各种资源的限制,必须不断地从区外吸收人才。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建筑等低层次人才。对这些人,应该采取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另外一类,是从事金融保险等行业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不住在西城,只是工作在西城。社区教育必须采取多项措施,吸引他们参与到社区中来,提高他们的社区意识,同时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
五、西城区社区教育发展建议
(一)改革社区教育的组织模式
从前述的研究结果分析中,提到的“城市社区教育政府主导型模式”是目前我国城市针区教育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有其突出的优点,比如计划性强、统筹安排、便于管理等;但是也有其本身固有的缺点,比如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等,再则在这种模式当中居民的积极性往往不是很高,有些机构、单位以及个人甚至会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对待社区教育,从而影响社区教育的实效性。事实上,从社区教育的性质来看,社区教育是把所有社会成员都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是适应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满足社区所有成员教育需求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大教育。从社区教育的特点来看,社区教育具有全面性、全员性的特点,社区居民本身应当是社区教育的主体,是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受教育者。因此,目前普遍存在的政府主导、政府推进型的社区教育模式,应当积极向居民自主参与进行转变。当然,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组织的参与意识普遍较薄弱也缺乏具体的参与行为,从“政府主导 ”向“居民自主组织”的转变还得加以时日。
(二)扩大社区教育的参与对象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尽管社区教育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但是实质上社区教育的参与人员还是相当有限的。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主要还是社区闲散人员,包括学龄前儿童和离退休老人,中小学生中也仅限于小学和初中的学生,高中学生一般很少参与。而社区中决大多数的中青年居民尚未经常地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从参与的机构来讲,主要表现为与辖区内的中小学校进行资源共享等合作,但中小学校以外的其它驻社区单位还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街道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吸引更多的在职中青年人和外来人员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吸引驻社区单位对社区教育的参与和投入是今后社区教育发展中应当值得努力的方向。
(三)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社区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以闲暇、娱乐教育为主,比较注意趣味性、注意内容的通俗和形式的吸引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有些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停留于一般生活知识、科普、普法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内容通俗、单一,不能反映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人们对之往往缺乏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因此,社区教育要真正了解社区居民的各种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应的教育内容。比如对育龄妇女可以提供婴幼儿养育方面的内存;对社区中小学生可以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教育:对外来流动人门可以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对外来打工人员可以提供家政教育和其它简单的职业培训;对驻社区单位的职工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等,以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
(四)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社区教育的基层工作者基本上都是社区工作干部兼职人员,从工作的教育性质来看,社区教育工作者不仅耍具有社会工作者的特质和经验,而且具备最为基本的知识储备知识广博、基础扎实,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广泛的领域内只有较强适应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更是对社区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素质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社区教育者形成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快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可见,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是今后推进社区教育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五)变革社区教育的教育形式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在教育形式上,社区教育大多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形式,如讲座、上课、业余文化活动、橱窗宣传、发放宣传资料、上街宣教,等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卫星通讯、信息高速公路、国际互连网等已经开始进入居民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这不仅为居民拓展了知识的空间领域,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民众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也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全新手段,使之服务于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增强社区教育的时代性。
执笔人:北师大博士生  周哓燕
指导教师:北师大   裴娣娜教授
北京市教委重点课题“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西城区分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西城区价值观调查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推进首都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
首都不仅是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更是我国的文化中心。面对着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首都建设先进文化的任务比全国其它各地都重。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可见,建设先进的首都文化的突破点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全体首都市民树立起先进、积极和现代的价值观念。而了解和把握首都市民价值观发展的现状则是前提和基础。
(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外部文化生存环境的需要
市民的价值观既作为家庭环境,又进而形成一种整体的社会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文化生存环境,我们也需要首先了解民众的价值观状况。鉴于此,本课题开展了北京市民价值观的调查研究。这里,笔者分析西城区市民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调查目的及研究问题
l、了解和把握西城区市民价值观发展的总体趋势。
2、具体分析如下四个问题:西城区市民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状况、西方价值观对西城区市民的影响、社会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在西城区市民价值观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城区市民形成了哪些新的价值观。
3、考察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家庭经济收入等特征对西城区市民价值观的影响。
(二)理论框架及调查内容(或指标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根据其作用领域和指向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其具体调查指标体系如下:
1、经济价值观:金钱观、分配观、时间观;
2、政治价值观:对信仰、制度、民主、平等与自由、权利与义务等的态度、意识和观念;
3、文化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官本位与能力本位、个人与集体、义与利、竞争与合作、统一性与个性化、封闭保守与开放创新等关系的态度和观念,对婚姻、家庭和幸福等的观念。
三、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调查取样
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调查取样的范围涵盖了西城区所有十个街道,每个街道的样本数100左右。每个街道在挑选被调查者时,综合考虑了性别、年龄(35岁以下、36-5 0岁50岁以上)、职业(包括公务员、军人、国企管理人员、私企管理人员、外企管理人员 、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农民、人体户和无业者等11种职业)、学历(包括小学及以下、 初中、中或中专、大学、研究生等5个层次)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包括350元以下、351-800 元、801-250元、2501-4000元、4001元以上等6个水平)等因素,从而使调查本尽可能多样化,包含各种同类型和层次的西城市民。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西城区市民的价值观调查共发放问卷1018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53份,有效率74%。有效样本的基本特征如下:
表1:
样本的性别


总计
样本数(人)
298
439
737
百分比(%)
40.4
59.6
100
表2:
样本的年龄
35岁以下
36-50岁
50岁以上
总计
样本数(人)
189
289
264
742
百分比(%)
25.5
38.9
35.6
100
表3:
样本的
职业
公务员
国企管理人员
私企管理人员
外企管理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工人
教师
军人
农民
个体户
无业者
总计
样本数(人)
219
75
40
24
72
171
57
30
8
/
/
696
百分比(%)
31.5
10.8
5.7
3.4
10.3
24.6
8.2
4.3
1.1
/
/
100
表4:
样本的学历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或中专
大学
研究生
总计
样本数(人)
23
142
270
278
18
731
百分比(%)
3.1
19.4
36.9
38.0
2.4
100
表5:
样本的家庭人均月收入
350元
以下
351-800元
801-1500元
1501-2 500

2501-4000

4001元以上
总计
样本数(人)
50
204
280
127
60
22
743
百分比(%)
6.7
27.5
37.7
17.1
8.1
3.0
100
西城区属北京的城区,因此,市民中纯粹的农民极少,因此,被调查者中只有8位农民。比较遗憾的是,公务员和工人偏多,而个体户和无业者一个也没有,其原因有二:抽取样本时忽略了这两类市民或者即使挑选了个体户和无业者进行调查,但这两类市民没有填写自己的职业(在有效样本中,57人未填写自己的职业)。除此,其他各项因素基本符合抽样的原则和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表中,从不同因素统计的样本总人数不完全相同,主要是由于有些被调查者未能将自己的各项基本情况完整填写。
(三)调查数据处理方法
运用Spssl0.0版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统计处理时,除了运用频数和百分比等描述统计外,还分别运用Chi—square检验、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推断统计方法分析了西城区市民的价值观在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上的差异状况。
四、西城区市民价值观的调查结果和基本现状
(一)经济价值观
1、金钱观
(1)对金钱价值的认识
表6:您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以下什么东西最重要?  (选择三项并按重要程度排序)
选项
金钱
社会地位
名誉
友谊
爱情
知识
健康
权力
家 庭
理想
事业
自由
排第一(%)
7.7
1.8
3.3
2.9
2.6
9.5
54.8
0.5
10.2
2.4
2.4
2.0
排第二(%)
8.3
3.0
3.0
3.8
6.6
13.4
15.0
1.5
26.7
3.6
12.9
2.1
排第三(%)
12.0
2.1
2.9
7.1
4.2
12.6
8.6
1.3
20.0
4.0
18.1
7.1
表7:您是否同意下列观点?
观点
完全同意(%)
比较同意(%)
不太同意(%)
完全不同意(%)
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6.8
18.9
41.6
32.7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58.3
35.9
3.7
2.1
人们普遍不认为金钱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中,把“金钱”排第一、二、三位的西城市民仅有7.7%、8.3%、12.0%。而且,人们普遍不以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指标,74.1%的人不同意“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的观点。金钱虽不是万能的,但人们也不否认金钱的作用。94.2%的人完全或比较同意“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的观点。
比较而言,35岁以下的年轻人和36—50岁的中年人比5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看重金钱。其原因在于,年轻人和中年人的经济压力更大,他们需要买房、抚养孩子、送孩子念书和接受教育、赡养老人等,而老年人的这些问题可能已经基本解决,经济压力相对较小。
学历低的人比学历高的人更看重金钱。学历越高,其物质需求越容易满足,因而,他们会更看重其他精神性的需求,相反,学历低的人总是在为基本的生存而忙碌奔波,他们较注重物质需求。家庭经济收入低的人比收入高的人更看重金钱,他们对金钱表现出一种因缺失而形成的补偿性需求。
(2)对金钱消费的观念
表8:如果买彩票中奖得了一大笔钱,您最想做的事情是:
选项
消费娱乐(如买房、买车、旅游)
投资(如办公司、买股票)
捐献一笔钱给希望工程或敬老院
储蓄以备救急、养老用
留给孩子或亲人
学习进修, 充实完善自己
其它
百分比(%)
28.0
10.6
28.6
15.4
7.7
6.5
3.1
如果有一大笔钱,人们最想做的两件事情是:捐献一部分给希望工程或敬老院、消费娱乐 (如买房、买汽车、旅游)。可见,在人们的消费观念中,追求享乐和追求社会价值并存。我们也发现,最想将金钱用于“学习进修,充实完善自己”的市民比例明显偏低,仅占6.5%,这与现代社会强调终身学习的趋势不相符合。
对金钱消费的观念存在着年龄差异。年轻人更愿意把金钱投向娱乐消费和学习进修,老年人则更愿意捐献给公益事业和储蓄起来。可见,在消费观念上,年轻人更注重当下、注重自我,老年人则更注重注长远、注重社会取向。
见表9:
选项
消费娱乐(如买房、买车、旅游)
投资(如办公司、买股票)
捐献一笔钱给希望工程或敬老院
储蓄以备救急、养老用
留给孩子或亲人
学习进修, 充实完善自己
其它
35岁以下
35.3
12.7
18.0
10.0
4.7
16.0
3.3
36-50岁
28.0
13.4
25.9
17.6
9.2
5.0
0.8
50岁以上
21.3
4.6
39.6
18.3
8.6
2.0
5.6
对金钱消费的观念也存在学历差异。学历越低的人越愿意将金钱储蓄起来以备急用和养老,也更愿意将金钱留给孩子或亲人,而学历越高的人越愿意将金钱投向学习进修和消费娱乐 。
此外,不同家庭经济收入的市民的消费观念差异也较差异。
2、分配观
表10:您认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应该根据什么确定?(选择2项并按重要程度排序)
选项
劳动时间的多少
工作年限的长短
能力的大小
工作绩效的好坏
职位的高低
投资的多少
其它
排第一位
9.8
8.6
40.3
31.0
7.8
2.2
0.3
排第二位
8.2
11.7
31.1
35.1
8.8
4.8
0.3
表11:您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差距:
选项
偏大
适度
偏小
不知道
百分比(%)
89.1
5.3
1.4
4.2
表12:您对当前社会贫富悬殊有何看法?
选项
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
是社会不公正的表现,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说不清楚
百分比(%)
40.2
43.7
16.0
从表10可以看出,71.3%的人认为,应以能力大小或工作绩效好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多少。可见,市民主要持注重工作能力和绩效的分配观。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人(89.1%)认为当 前社会收入差距偏大,而且,43.7%的人认为,当前社会贫富悬殊“是社会不公正的表现,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可见,在分配观上,人们强调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也应兼顾公平。
分配观的年龄差异:除了都赞同以工作能力和绩效来决定取酬多少以外,在分配观上,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强调“工作年限的长短”在分配中的决定作用。此外,在分配观上也存在学历 差异。
3、时间观
表13:您是否同意下列观点?
观点
完全同意(%)
比较同意(%)
不太同意(%)
不同意(%)
如今,时间就是金钱。
56.3
34.6
7.3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住了时间,就是抓住了机会,其直接带来的就是效率和效益。西城市民比较认同市场经济要求人们确立的“时间观念”。90.9%的市民认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 ,完全或比较同意“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
家庭经济收入不同的市民的时间观念略有差异。
(二)政治价值观
1、信仰
(1)爱国观念与行为
表14:您认为现在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吗?
选项
非常需要
比较需要
无所谓
不太需要
根本不需要
百分比(%)
79.4
15.3
4.7
0.1
0.4
表15: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加入美国国籍,您会
选项
立即加入,成为美国人是我的梦想
愿意加入,但我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
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
无所谓
百分比(%)
5.2
31.7
53.1
10.0
由以上两表可见,西城市民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94.7%的人认为现在非常或比较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情感也体现在实际的行为中。在有机会加入美国国籍时,53.1% 的人“绝不加入”;31.7%的人即使“愿意加入,但我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热”、“西方热”形成强烈反着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西城市民的爱国精神正在复归。同时,也表明相当部分西城市民将国籍和爱国情感区分开来,拥有别国的国籍并不会减弱对祖国的情感。
表16:爱国情感的年龄差异比较
选项
立即加入,成为美国人是我的梦想
愿意加入,但我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
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
无所谓
35岁以下
7.0
42.2
37.8
13.0
36-50岁
5.6
39.2
46.9
8.3
50岁以上
3.8
15.2
71.6
9.5
表17:爱国情感的学历差异比较
选项
立即加入,成为美国人是我的梦想
愿意加入,但我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
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
无所谓
小学及以下
9.1
/
81.8
9.1
初中
6.3
27.1
55.6
11.1
高中或中专
4.1
31.7
57.1
7.1
大学
4.7
35.0
47.8
12.4
研究生
17.6
41.2
29.4
11.8
在爱国观念与行为上都存在年龄差异,老年人认为现在“非常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比例高于年轻人;在有机会加入美国国籍时,年轻人选择“立即加入”和“愿意加入”的比 例高于老的人(见表16)。
爱国行为也与学历有明显的相关性。学历越高趋向于“愿意加入”,而学历越低越趋向于“ 绝不加入”(见表17)。但这并不能说明学历越高的人越不爱国。
上述两项差异仿佛反映了近年来美国文化霸权对年轻一代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一 代的深刻影响。
此外,不同职业和不同家庭经济收入的人的爱国情感也有些差异。
(2)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
表18: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
选项
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逐步融合,走向趋同
搞什么制度无所谓,只要国富民强就行
搞不清什么 是社会主义
百分比(%)
30.6
2.1
24.9
39.5
2.8
有年1/4的人相信趋同论,即社会主义将与资本主义走向融合和趋同;接近三成的人认为制度无所谓,还有三成的人相信社会主义将战胜资本主义。这说明人们对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的看法和认识由过去的一元化演变成多元化。
不同经济收入、不同学历的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差异。
(3)宗教信仰
表19:您认为宗教(不是邪教)信仰:
选项
完全是个人的事,属于个人的自由,谁也不能干涉
国家、社会应该有一定的管理和引导
人们不应该有宗教信仰
信教是有益的,它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安定
百分比(%)
40.4
47.0
1.1
11.5
绝大多数人(87.4%)对宗教信仰持肯定态度,但一部分主张绝对的宗教信仰自由,任何 人不得干涉个人的宗教信仰;也有相当比例的人认为对宗教信仰应有一定的管理和引导。
在宗教信仰上,处于中等经济收入的人更赞成国家、社会应管理和引导人们的宗教信仰。
2、法制观念
表20:在现实生活中,您认为下列观念是否重要?
观念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不太重要
不重要
遵纪守法
82.7
15.8
1.1
0.4
表21:当您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您会
选项
直接上诉到法庭
找消费协会帮助
直接要求经销商退货、换货或索赔
自认倒霉
百分比(%)
2.1
28.8
52.1
17.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的社会将走向法制化。因此每一个国民都应逐步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调查表明,西城市民的法制观念和意识较强,98.5%的西城市民认为遵纪守法观念非常或比较重要;而且,他们具有一定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30.9%的人会诉诸法律手段,或“上诉到法庭”,或“找消费者协会帮助”,52.1%的人会“直接要求经销商退货、换货或索赔”。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0.7%的人会“自认倒霉”。
运用法制观念维护自身权利方面,存在学历差异。学历低的人选择“自认倒霉”的比例高于学历高的人。同时,家庭经济收入不同的人的法制观念和行为也有一定差异。
3、民主、平等与自由
(1)民主观念
表22:在处理有关您孩子的问题时,如果您的意见与孩子不一致,您一般会:
选项
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
看哪种意见更有道理
无条件地顺从孩子的意见
想方设法说服孩子
百分比(%)
2.7
78.6
2.6
16.2
表23:您是否同意下列观点?
观点
完全同意(%)
比较同意(%)
不太同意(%)
不同意(%)
中国也应该实行总统大选
22.2
26.5
25.1
26.2
总的说来,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意识较强。在家庭中,只有极少数的人(2.7%)“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大多数人(78.6%)则倾向于跟孩子讲道理,这是对我国传统宗法观念的较 大 突破。但在实现国家政治民主的方式上,人们的观点有分歧。同意和不同意“中国实行总统大选”的人几乎各占一半。
在家庭中,农民、军人的民主观念不如工人,工人的民主观念不如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随着学历的增高,主民观念有增强的趋势。
对实现国家政治民主之方式的看法上,存在年龄差异。中年人、年轻人、老年人同意“中 国实行总统大选”的比例依次递减。
(2)平等观念
表24:您是否同意下列点?
观点
完全同意(%)
比较同意(%)
不太同意(%)
不同意(%)
社会应该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72.7
24.2
2.2
0.8
96.9%的人完全或比较同意“社会应该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可见,西城市民渴望平等和公平。在平等观念上,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经济收入的人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自由观念
表25:在现实生活中,您认为下列观念是否重要?
观念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不太重要
不重要
自由
39.7
44.6
10.8
4.9
总的说来,人们很重视自由,84.3%的西城市民认为自由观念非常或比较重要。市民的自由观念与其职业有相关性。在被调查市民中,国企管理人员、工人和军人的自由观念相对弱些。市民的自由观念也与其年龄有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高,认为自由观念非常 或比较重要的人比例有所减少,可见,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推崇自由观念。
4、权力观念
由前的表6可以看出,人们的权力意识淡薄。在人一生最要重要的东西的排序中,将权力排第一位的人仅占0.5%,排第二、三位的也只有1.5%、1.3%。
表26:您认为您身边的普通人对政治生活淡漠的主要原因是
选项
政治腐败影响了对政治的信任
曾经经受过政治运动打击
务实的人生观
没有参政议政的机会
其它
百分比(%)
55.9
5.3
28.6
9.8
0.6
表26表明,人们对政治生活淡漠的首要原因是政治腐败,而人们追求更务实的人生观和仍然停留在仅仅满足生活富足的人生需求,是普通人对政治生活淡漠的又一重要原因。
对人们对政治生活淡漠的主要原因的认识上,老年人选择“政治腐败影响了对政治的信任” 的比例比年轻人高,相反,年轻人选择“务实的人生观”和“没有参政议政的机会”的比例比老年人高。可见,老年人更痛恨政治腐败。从性别上分析,女性选择“政治腐败影响了对政治的信任”的比例高于男性,相反,男性选择“务实的人生观”的比例高于女性。可见,女 性比男性更痛恨政治腐败。从职业来看,企业管理人员、工人、农民选择“政治腐败影响了对政治的信任”的比例比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军人高。不同学历的人对该问题的看法也有差异。
(三)文化价值观
1、官本位与能力本位
表27:您认为目前政府官员从政的主要目的是:
选项
为大家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有较高较稳定的收入
升官发财
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其它
百分比(%)
31.7
16.6
15.3
25.1
9.7
1.5
表28:您对贪污腐败的看法是:
选项
政府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时间问题
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不良后果,不可避免,无法根除
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化,问题会自行消失
其它
百分比(%)
43.1
38.1
13.8
5.0
表29:如果通过请客送礼能解决您眼下急待解决的问题,您会不会请客送礼?
选项

可能会
不会
绝不会
不清楚
百分比(%)
47.1
34.1
11.2
4.2
3.4
表30:您是否同意下列观点?
观点
完全同意(%)
比较同意(%)
不太同意(%)
不同意(%)
知识就是力量
73.2
24.3
1.8
0.7
对于人们从政的主要目的,排第一位的是“为大家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占31.7%。这似乎说明一段时间以来政府严厉惩治腐败、整顿干部作风已取得一定成效,导致人们对政府官员形象的认识有了一些好转。但我们也发现,认为从政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仅占9.7%,比例较低,这或许说明了在我国从政仍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人们还难以将之与个人自我价值或政治理想和抱负的实现联系起来。对于贪污腐败,43.1%的人认为“政府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时间问题”;38.1 %的人认为“不可避免,无法根除”。可见,对贪污腐败持消极态度、对政府彻底失去信心的人比例不少,值得人们深思和注意。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人们抵制贪污腐败的行为。表29表明,在涉及自身利益时,47.1%的人会通过请客送礼的方式解决眼下的问题,34.1%的人可能会。可见,有相当数量的人尽管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但仍缺乏抵制力,表现出迎合或屈从贪污腐败之社会风气的行为。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先前的不良社会风气(如腐败现象、讲人情重关系)尚未完全根除,新的重能力的价值取向又日益凸显。因此,一方面人们不会放弃通过请客送礼来解决自身问题的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很看重知识和能力的价值。97.5%的人完全或比较同意“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
对于从政目的的看法,存在年龄、学历、职业和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差异。老年人和学历低者更注重为社会服务的社会价值取向,年轻人和学历高者更注重施展个人才能的自我价值取向。
对贪污腐败的看法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持“无法根除”之消极态度的比例更高。
对于是否会以请客送礼的方式解决自身问题,存在年龄、学历、经济收入和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年轻人、学历高者、经济收入高者选择“会”或“可能会”的比例比年轻人、学历低着、收入低者更高,说明他们更容易迎合和屈从社会不良风气。
对知识能力价值的认识,不存在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经济收入的差异。
(1)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表31: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选项
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
集体利益无条件服从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
百分比(%)
35.9
1.0
56.4
6.8
2、个人与集体、他人、自然的关系
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超过一半(56.4%)的人认为应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35.91%的人认为应该“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而坚持极端个人主义或以个人利益为主的人仅占7.8%。可见,人们的集体现念已发生变化,正由传统的无视个人的集体主义向兼顾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观念转变。这正是改革开放以后重视人、人性和人的主体性的现实体现。
在集体现念上,老年人由于受传统集体现念的影响,选择“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的比例高于年轻人,而且,在35岁以上的人中,没有人持“集体利益无条件服从个人利益”的观念。此外,在集体观念上也存在职业和经济收入方面的差异。
(2)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表32:您认为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选项
互相利用关系
利益竞争关系
友好合作关系
金钱关系
百分比(%)
30.9
22.4
38.7
8.0
表33:您认为维系朋友关系最重要的是
选项
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真正的友情
对自己有用
其它
百分比(%)
6.9
13.4
72.8
6.2
0.7
表34:您对别人曾作出承诺,如果履行有困难,您会怎样做?
选项
不惜一切代价兑现承诺
向对方解释,求得谅解,在适当的机会补偿
通知对方取消承诺
不通知对方便取消承诺
其他
百分比(%)
18.4
72.0
8.0
0.8
0.8
表35:假如您拿着许多行李在车站侯车,一个陌生人提出要帮您拿行李上车,您是否把行 李给他?
选项
非常放心地给他
给他,但随时盯着他
不给他,怕他拿着行李跑掉
说不清
百分比(%)
3.0
22.2
63.6
11.2
对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态度,既有持“友好合作关系”的,也有持“互相利用关系”的,还有一定比例的人认为是“利益竞争关系”。虽然认同“友好合作关系”的人比例最高,但与认同“互相利用”和“利益竞争”关系的人的差距并不大。可见,传统的友善真挚的人际关系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受到一些消极影响,恶性竞争、互相利用等不良人际关系开始抬头,这或许是在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法制尚不够健全而导致的必然现象。
对于友情的态度,不论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和家庭经济收入,人们(72.8%)普遍认为“真正的友情”是维系朋友关系最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友善真挚的人际关系的削弱,人们才倍加渴望真正的友情。
从表34可以看出,80.8%的人在履行对别人的承诺有困难时会取消承诺,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的理解是理性灵活而非机械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尽管人们渴望友情与合作,但在现实中,个人利益仍是他们行为选择的直接出发点。
表35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防范心理和意识很重。这再一次佐证了现实中不良人际关系的存在。
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评价,存在年龄、职业、学历和经济收入的差异。除了友好合作关系外,中老年人更倾向于互相利用关系,年轻人更倾向于利益竞争关系。工人和军人更倾向于相互利用关系,专业技术人员更倾向于利益竞争关系,其余的人则更倾向于友好合作关系。初中学历者更倾向于相互利用关系,其余学历层次者均倾向于友好合作关系。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
人们的诚信观念在学历和职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就人际交往中的信任感而言,军人和农民对人的信任感明显不如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经济收入的人对他人的信任感也存在显著差异。
(3)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表36:某地一工厂可给当地居民每人每年带来1万元的收入,但严重污染环境,您认为应 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选项
为了子孙后代,坚决关掉
立即停产,建好污染处理设施后再生产
建造处理污染的设施,但不能停产
继续生产,先让大家富起来再说
百分比(%)
34.7
52.6
11.0
1.7
调查表明,87.3%的人认为,当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发生冲突时,应以环境保护为重,不 能因当代人或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近年来的环保宣传取得一定成效,使广大人民树立了较强的环保观念和意识。人们的保观念存在年龄差异。
3、义与利的关系
表37:您是否同意下列观点?
观点
完全同意(%)
比较同意(%)
不太同意(%)
不同意(%)
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斤
26.7
35.6
28.3
9.3
在义与利之间,认为义重于利的人占62.3%,但完全取义而舍利的人仅占26.7%,可见,在市场经济强调利益的今天,传统的义利观正在发生变化,人们更多地希望能义利兼顾。人们的义利观存在年龄、职业和经济收入的差异。老年人比年轻人更看重仁义,公务员和个企管理人员比工人更看重金钱,经济收入越高的人越看重金钱。
4、竞争与合作
表38:当单位有晋升机会时,您会:
选项
不择手段,拼命努力争取
靠能力与其他人公平竞争
作必要的准备, 但不注重结果
急流通退,主动放弃
百分比(%)
4.8
60.6
29.5
5.2
表39:您认为当前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主要是(选择三项并按重要程度排序)
选项
学科专业的竞争
学习成绩的竞争
能力的竞争
学历的竞争
学校名气的竞争
“社会关系”的竞争
人品(如诚信、信任感)的竞争
排第一(%)
21.0
3.2
33.4
16.0
3.6
13.5
9.2
排第二(%)
13.4
4.1
32.9
18.7
8.3
11.5
11.1
排第三(%)
15.1
3.4
17.4
16.3
4.8
23.9
19.0
表40:在现实生活中,您认为下列观念是否重要?
观念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不太重要
不重要
竞争意识(%)
54.3
41.1
4.0
0.7
合作意识(%)
54.5
41.5
3.4
0.7
绝大多数人(95.4%)认为竞争意识非常或比较重要,而且在现实中,94.9%的人在机会来临时不会放弃竞争。这表明人们的竞争意识和观念较强。
从人才市场上竞争的性质来看,人们认为,主要是“能力的竞争”,其次是“学科专业的竞争”、“学历的竞争”。而且,在与人竞争时,60.6%的人会靠能力与他人公平竞争。可见,人们中处于主导取向的竞争观念是积极的,且与市场经济要的“能力本位”的人才竞争观相适应。但我们也发现,有13.5%的人认为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主要是“‘社会关系’ 的竞争”,大多数人对人才市场上“人品(如诚信、责任感)的竞争”关注不够;而且,有少数人(4.8%)在与人竞争时会不挥手段。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强调市场竞争中公平、诚信等游戏规则,因此,舆论和媒体应加强宣传,引导全体国民都树立积极、正确的竞争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单枪匹马越来越不如团体协作的工作成效好。这已得到人们的认
同。大多数人(96%)认为合作观念非常或比较重要。对人才市场上竞争性质的看法,男女性之间有所差异。
在与人竞争时,年轻人更会不择手段,老年人的竞争意识和勇气不如年轻人。对竞争观念重要程度的认识存在年龄差异。
对合作观念重要程度的认识存在职业和经济收入的差异。公务员和国企管理人员比工人更认为合作观念重要。
5、顺从与独立、统一与个性
表41:在现实生活中,您认为下列观念是否重要?
观念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不太重要
不重要
自立自理(%)
73.2
24.2
2.4
0.3
个性(%)
13.5
50.8
28.2
7.5
表42:您是否同意下列观点?
观点
完全同意(%)
比较同意(%)
不太同意(%)
不同意(%)
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议论
40.4
43.3
12.3
4.0
目前,人们比较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立自理能力,97.4%的人认为,自立自理能力非常或比较重要。对个性观念的认同度明显低于自立自理能力,认为个性观念非常或比较重要的人占64.3%。这或许是受我国社会强调“大一统”、压抑人的个性之传统的影响。此外,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越来越不在乎别人的评价。83.7%的完全或比较同意“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议论”观点。
对个性观念重要程度的认识,存在年龄和经济收入的差异。年龄越低,越认为个性观念重要。
对外在评论的在乎程度性别、年龄和职业有一定相关性。男性比女性更在乎;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中年人更在乎;军人比其他职业更在乎。
6、封闭保守与开放、开拓创新
表43:在现实生活中,您认为下列观念是否重要?
观念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不太重要
不重要
开放意识(%)
23.7
55.7
17.3
3.3
创新意识(%)
55.5
37.6
6.4
0.6
目前,人们比较认同开放和创新。认为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非常或比较重要的人分别占79.4%、93.1%。但对开放意识的认同度低于对创新意识的认同度。当前,国家力倡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加强改革开放力度,这已对人们的观念和认识产生了实际的影响。
在对开放意识重要程度的认识上,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认为重要;专业技术人员比工人、公务员和私企管理人员更认为重要。
在对创新意识重要程度的认识上,年轻人比老年人更认为重要;专业技术人员比工人更
认为重要。
7、婚姻家庭观
特别说明一点,婚姻家庭观本属于前列的人与人的关系之范畴,但由于其内容较多,故专门单列进行分析。
(1)对婚姻和家庭的观念
表44:您认为您怎样才能让您的家人感到幸福?
选项
自己平安、快乐和幸福
成为非常有权势的人
给予他们优越的生活保障
给予他们真挚的关爱
其他
百分比(%)
29.9
2.2
15.2
52.3
0.4
表45:您认为维系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
选项
家庭成员的责任感
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
优越的经济基础
家庭
成员感情基础
其他
百分比(%)
57.1
1.5
8.7
32.6
0.1
反映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是以真挚的爱为基础的,并且是由责任来维护的。29.9%的人认为自己的平安、快乐和幸福会同时给家人带来幸福,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爱、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福祸同享的家庭意识;32.6%的人认为感情基础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因素,说明人们对家庭寄予了更多的感情内涵和期待。在这里,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家庭伦理观念相互融合,构成了比较坚实的家庭和婚姻基础。
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有显著相关性。
表46:对婚姻和家庭看法的年龄差异比较
您认为怎样才能让您的家人感到幸福?
选项
自己平安、快乐和幸福
成为非常有权势的人
给予他们优越的生活保障
给予他们真挚的关爱
其他
35岁以下
24.7
2.9
21.8
49.4
1.1
36-50岁
29.2
3.4
14.2
53.2
50岁以下
32.8
0.9
10.8
55.2
0.4
您认为维系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什么?
选项
家庭成员的责任感
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
优越的经济基础
家庭成员的感情基础
其他
35岁以下
46.5
1.2
11.6
40.7
36-50岁
66.5
1.5
7.7
24.2
50岁以下
56.0
1.3
6.7
36.0
年轻人比中老年更看重家庭和婚姻幸福的物质或经济基础,而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注重
婚姻和家庭幸福的情感基础。中年人最看重责任感在维系家庭中的作用,而年轻人则同时看
重情感和责任感在维系家庭中的作用。这种差异与各种年龄段的人在婚姻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不同有关:中年人在家庭中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相对没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
责任重。
(2)对家庭分工的观念
表47:在家庭内外事务处理上,您认为夫妻分工的最佳方案是:
选项
男主外,女主内
女主外,男主内
谁的事情谁处理
谁有能力谁处理
百分比(%)
21.7
1.0
9.5
67.7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2/3的人认为在家庭内外事务处理上,夫妻分工的最佳方案是“谁有能力谁处理;只有约1/5的人还坚持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这反映了传统的家庭角色分配观正向现代的家庭角色观转变,也说明妇女在家庭事物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人们在家庭分工上持一种比较平等、和谐的观念,这也是现代社会强调男女平等的最好写照。
在家庭分工问题上,学历低者更为传统,尤其是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者,有47.6%的人赞成“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此外,不同职业的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些差异。
(3)对婚姻忠诚的观念
表48:如果一些有钱或有身份或有才貌者外面有了情人,您认为夫妻另一方应该:
选项
立即离婚
想方设法让其离开情人
只要其能够尽家庭务义不去干涉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之身
顺其自然
因没有吸引住对方而自责
百分比(%)
28.0
29.7
7.9
2.5
29.6
2.1
从表48可以看出,对不忠诚于婚姻的行为,采取“立即离婚”、“想方设法让其离开情人”和“顺其自然”的态度的人数是基本相当的,没有明显的主流取向。说明人们对婚姻忠诚的观念和认识很不相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的坚决不能容忍;有的用积极的态度去维护和挽救婚姻;也有的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表现了对这种现象的无奈和容忍。确实,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对其的态度和行为受很多相关因素的制约。
表49:对婚姻忠诚观念的年龄差异比较
选项
立即离婚
想方设法让其离开情人
只要其能够尽家庭务义不去干涉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之身
顺其自然
因没有吸引住对方而自责
35岁以下
28.4
26.2
7.1
6.0
29.5
2.7
36-50岁
24.4
26.5
9.7
1.4
35.8
2.2
50岁以下
31.7
36.5
6.4
1.2
22.5
1.6
对不忠于婚姻之行为的态度,存在年龄、职业和经济收入方面的差异。从年龄上看(见表49),中年人对不忠于婚姻之行为的宽容程度最大,老年人更趋向于积极地维护和挽救婚姻。这种无奈的选择或许与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太多的责任有关。从职业上分析,军人最不能容忍不忠于婚姻的行为,私企管理人员和农民最能容忍不忠于婚姻的行为。
(4)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观念
表50:父母养育子女,您认为主要是为了:
选项
老有所养
情感慰籍
父母天职,不求报答
使其完成父母没有完成的宏愿
其他
百分比(%)
12.5
15.7
63.9
7.5
0.4
就养育子女的目的而言,接近2/3的人认为养育子女是“父母天职,不求报答”,居于首位,明显高于其他各项,体现了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精神。赞成其它目的(如“老有所养”、“情感慰籍”和“使其完成父母没有完成的宏愿”)的比例都较低。可见,西城市民对父母与子女关系问题的认识已由传统走向现代,己由传统的父母与子女身份关系的相互依赖,甚至子女被看作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转向亲子间的相互独立。
人们对养育子女目的的看法存在性别、年龄、学历和经济收入的差异。除了都认同养育子女不求报答外,高学历者比低学历者、年轻人比中老年人、女性比男性更看重养育子女的情感功能,低学历者比高学历者、老年人比年轻人和中年人、男性比女性更看重养育子女防老的功能。
表51:子女对年迈的父母应该
选项
天天侍奉左右
分而不离,常去探望
现在子女工作太忙,生活太累,做父母的不能指望子女太多
父母能自理时不用管,一旦不能自理子女要尽其所能照顾父母
百分比(%)
3.4
46.3
13.2
37.2
关于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人们普遍不赞同传统的“天天侍奉左右”,也不太同意由
于工作和生活太忙就减少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或不尽义务;而是更趋向于既相对保持独立的生
活,又常去探望,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其所能的照顾。
表52:子女对父母应尽义务的年龄差异比较
选项
天天侍奉左右
分而不离,常去探望
现在子女工作太忙,生活太累,做父母的不能指望子女太多
父母能自理时不用管,一旦不能自理子女要尽其所能照顾父母
35岁以下
2.8
48.0
10.2
39.0
36-50岁
2.6
54.3
10.8
32.3
50岁以上
4.6
36.3
18.6
40.5
对这一问题的观念存在年龄和职业的差异。从年龄上分析(见表52),老年人对于女的期望并不高,更多的希望在自己一旦不能自理时,子女能照顾自己,也更能理解子女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年轻人和中年人更赞成“分而不离,常去探望”。
五、西城区市民价值观的调查结论及分析
(一)西城区市民价值观发展的基本特点
1、批判地继承我国的传统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荡,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遭到了强有力的冲击,改革开放前传统价值观一统天下的格局日益受到挑战,主宰人们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传统价值观念被重新审视。
西城市民重新审视传统价值观的结果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对传统价值观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强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主张和为贵。同时,在家庭中,认为父母养育子女的主要目的是老有所养,家庭分工的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子女必须服从父母(三纲五常中的“子为父刚”、“妇为夫刚”便是佐证)。前者在当今仍有其合理性,后者则显得有些不和时宜。调查表明,西城市民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表现出较强的集体现念和环保意识,在人际关系上渴望友好与合作,倡导相互独立的父母子女关系以及民主平等的夫妻家庭分工。
2、明显地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前提下,也关注个人利益;在履行对别人的承诺时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在金钱和仁义之间,更多地主张二者兼顾;强调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或明或暗地体现出西方的某些价值观念。正是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西城市民的价值选择开始关注和指向实际生活和个人利益,其价值判断开始以满足个人的安全、平安、健康、幸福和发展为标准。这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的需求,也反映出部分市民缺乏理想和信仰,失去了对高层次人生价值和目标的追求。这或许也是社会现实所迫。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和不确定性,使人们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继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价值选择也因此而由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我、由祟尚理想转向注重当下的现实生活。
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西方价值观念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而后于主导地位。调查表明,人们在不断吸取西方价值观念中合理的因素,进而补充、改造和完善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所以,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价值观念在西城市民身上表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例如,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是绝对的,强调集体之上,忽视个人的权利,忽视构成集体之个体的自我价值,没能尊重、保护和发展合理的个人利益;相反,西方价值观则主张个人的绝对至上,从而形成了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但调查数据显示,西城市民既不主张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也反对集体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个人利益,而是更多地坚持集体利益为主,同时兼顾个人利益。同样,在金钱与仁义之间,西城市民既不主张金钱至上,也不主张以仁义取代金钱,而是既能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又能重视仁义的价值。
3、比较认同市场经济要求人们确立的新价值观念
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于受市场经济客观大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西城市民正在逐步认同、接受并形成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如注重能力和效率的分配观、能力本位的竞争观、较强的法制观和时间现,等等。
①注重能力和效率的分配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基本的利益主体是国家或生产者群体,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或者论资排辈。实践表明,这种分配体制难以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场经济是一种强调效率的主体经济,它要求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都成为经济运营和利益分享的主体,它强调多劳多得、有能力者多得、效率高者多得。调查显示,多数西城市民认同这种能力本位和注重效率的分配观。
②能力本位的竞争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行各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一个人如若没有竞争观念和意识,就会被当今的竞争社会所淘汰和抛弃。调查显示,西城市民普遍认识到这一点,且树立起凭能力与人公平竞争的观念。
③法制观念。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建立健全法制规章,社会走向法制化。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按规则办事,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调查数据表明,这己被西城市民接受,他们还具有一定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④时间和效率观念。前面已经述及,市场经济是注重效率的经济形式,而效率和时间紧密相连,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就能提高效率。从调查中可见,西城市民的时间观念较强。现实生活中北京市民的快生活、工作节奏也可以证实这一点。此外,还有正当的个人利益观、尊重知识和人才等。
4、价值观念的现代性内涵增强
社会的现代化有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观念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现代化需“先化人后化物”,国民观念(首要的是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在观念和行为上都具有现代性,都成为现代人,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被称为现代化的国家。因此,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使全体国民都构建具有现代性的价值观念。调查表明,广大西城市民已逐步认同和倡导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独立、自立自理、开放、创新等富有现代性的价值观念。他们主张父母子女之间和男女之间的民主与平等,他们呼吁社会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他们看重自由与个性、开放与创新,等等。
5、多元价值观念并存,但绝大多数的主流价值观念仍是积极、健康的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和取向的“同质性”或“未分化性”使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处于一种无差别、无个性的机械统一状态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传统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开放性日益增强,西方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被传入中国,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活方式变得日益多样。从此,中国传统的一元价值观念被打破,中国社会的话语体系不再是一种观点独存、一种声音独响。加之目前信息社会的来临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价值观念的传播日益“多源”、“多歧”和不可控制,从而对价值多元社会的形成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共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
调查发现,西城市民的价值观念也与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相吻合,表现出理想的
价值观念与功利的价值观念、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价值观念与消极的价值观念、东方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的价值观念、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的价值观念并存同在的现象,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由封闭走向开放、单一走向多样、一元走向多元。例如,对社会制度的看法,有人认同“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有人赞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逐步融合并走向趋同”,有人认为“搞什么制度都无所谓,只要国富民强就行”。又如,对于宗教信仰,有主张“完全是个人的事,属于个人的自由,谁也不能干涉”的,也有坚持“国家、社会应该有一定的管理和引导”的。再如,对不忠于婚姻的行为,有人会“立即离婚”,有人会“想方设法让其离开情人”,有人会“顺其自然”;对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人强调“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有人主张“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有 人则认为“集体利益无条件服从个人利益”;就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有人认为主要是“友好合作关系”,有人认为主要是“相互利用关系”,有人认为主要是“利益竞争关系”等等。
尽管西城市民的价值观念表现出多元的特征,但我们也发现,除了少数被调查项目(如对社会制度的看法,对婚姻忠诚的态度)外,他们的价值观念在很多方面都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而且,他们所持的绝大多数主流价值观念都是积极向上和健康的,符合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少数人所持的消极或不健康的价值观念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适时、适当地加强对这少数人的引导是我们的必选之策。
(二)影响西城区市民价值观的基本因素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有一个预设: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经济收入等因素会影响西城市民的价值观念。
从差异检验来看,在60个调查题目中,与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经济收入五个因素存在相关性的题目分别有15、35、27、18和28个,分别占25%、58.3%、45%、30%和4 6.7%。
可见,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经济收入五个因素确实对西城市民的价值观念存在影响,但各自影响的程度有很大差异,而且,每个因素究竟影响价值观的哪些方面也各不相同。
l、从影响的程度来看
在前述五个因素中,年龄对西城市民价值观念的影响程度最大,因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价值观在58.3%的被调查题目上存在显著差异,明显高出其他四个因素。
人们之间年龄的差异折射出所受教育的差异以及所受社会影响的不同,也反映出代际之间文化的差异。
老年人(这里指50岁以上的西城市民)在传统文化环境下成长和接受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深。调查表明,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传统观念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留下的印记,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理想主义色彩更为浓厚,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社会本位的价值,追求理想、奉献等祟高的道德观念,较难接受极端个人主义和体现功利目的的价值观念。
中年人(这里指36—50岁的西城市民)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同时跨越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段。由于身处于传统价值观念向现代多元价值观念急剧转化的时期,多元价值的并存和传统价值体系的解构和改造对他们的冲击和影响最大,带来的困惑和矛盾冲突也最多。因而,在进行价值选择时更多地采取折衷的办法,比较模糊和混乱。
年轻人(这里指35岁以下的西城市民)成长在开放的现代社会,直接受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因而,较少地受到传统一元文化的束缚,能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进行独立地判断、选择和建构在他们的判断、选择和建构中,更多地表现出注重个人利益和务实的价值取向。
此外,不同性别(或职业、或学历、或经济收入)的西城市民虽在价值观念的某些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但从总体上看,不同性别(或职业、或学历、或经济收入)的西城市民的价值观所呈现的特点和规律不甚明显。
2、从影响的方面来看
前文在描述西城市民价值观的基本现状时,已对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经济收入等因素分别影响到价值观的哪些方面有详细论述,在此不赘。只说明一点,有些方面的价值观受五因素中的某一因素影响,有些方面的价值观同时受其中的几个因素影响,也有少数方面的价值观不受上述任何因素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裴娣娜:《北京地区市民价值观现状的抽样调查》,2002年7月;
2、李小红:《北京市中学生价值观预调查的结果与分析》,2002年;
3、北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价值与文化》编委会:《价值与文化》,北师大出版社2002
年6月
4、杨学功:《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期
5、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1999年版s
6、吴振平:《市场经济与价值观》1998年版;
7、李德顺:《价值新论》1993年版;
8、袁贵仁:《价值学引论》1991年版;
9、有关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全面推动社区教育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街道办事处
随着城市变革的深入和社会深层次的发展,“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化社会”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营造目标。随着终身学习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社区教育在承担“造人”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社区教育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因此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工作,在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显得尤为重要。德外街道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制定创建
学习型社区的实施计划,整合地区教育资源。以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为龙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对辖区内的居民群众,进行了终身学习理念的宣传教育。“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社会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一、领导重视,组织措施到位
创建学习型社区是社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党委、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只有加强领导,做到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围绕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总体目标,各司其职,做到上下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形成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最大合力,才能保证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机会,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德外街道领导从思想和行动上都把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成立了由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任组长,主管主任担任常务副组长,成员由工委、办事处各科室负责人组成的
德外街道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成员会议,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建设学习型城区和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意义。一致认识到:创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社区教育水平的催化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体现,是提升社区形象的助动器,是优化地区发展环境的有效途径。并制定出社区教育各种工作制度、计划和规划,统筹、协调、指导社区教育工作,共同研究解决社区教育的重大问题。各成员间分工明确,实行目标责任制,做到目标条条清,责任人人有。
二、实施五大工程,创建学习型社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发展
(一)健全一套机制
建立规范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德外街道领导树立了大教育观,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和长期规划中,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专人负责、有总结表彰。建立了健全的领导体系和各种工作制度。
在领导体系上,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相应的成立了创建学习型社区领导小组),委员会(领导小组)下设社区教育办公室和指导中心,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并以此为基点,逐层分解,成立各级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分中心、社区教育工作站和教学点等,自上而下建立起辐射全管区的社区教育组织领导网络和工作体系,形成党工委、政府领导,各部门、各社区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
在制度建设上,建立街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责任制,工委、办事处领导听取社区教育工作汇报制度,处级领导联系学校、幼儿园制度,财务保障制度,总结表彰制度等等。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促进工作,以制度实现创新。各项制度的建立保障了社区教育工作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二)打造一个平台
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基层教育设施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必要条件。德外街道领导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地区层面,投资1300万元购置和建设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德外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主要功能是社区文化教育服务,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内设科普图书馆、多煤体教室、健身房、多功能厅心理咨询等功能室,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打造一个优质服务平台。在22个社区层面,投资20万元建设22个社区音像教育室,又投资36l万元建设裕中西里社区、安德路南社区等4个社区教育活动站。另外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调动社区单位的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共驻、共建、共享”的格局。如:以发展星光计划为契机先后建成了电力、煤炭、文联等11个社区科普教育基地,还完善了青少年活动之家。每个站都重新配备了专职和兼职的辅导员,增添了设备和教学设施。德外街道在室内教育设施得以完善的情况下,也积极开发室外教育设施的建设。利用公园、广场、楼间空地先后建立了34个全民健身工程,社区居民亲切称之为“民心工程”,人们在家门口就体验到在健身房内器械健身的感受,邻里、家人、朋友一起健身,增进了感情,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社区教育是寓教育于其中的社区文化,德外街道的社区文化一直实践先进文化的思想,建立了“德艺苑”(谐音:得一愿,社区居民在活动中得到一个展示、享受、教育、交朋友等各种愿望)文化广场主广场和22个社区分广场。22个社区分广场根据地域特点分别选址、命名,22面由街道统一制作,具有社区特色的分广场门旗,不论是抗击非典时期,还是在节假日,都飘扬在社区内,以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帖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在百姓身边接连出现,对社区居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政策法规、公民道德、爱国、爱社区的宣传教育作用。
(三)培育一批队伍
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社区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进程。针对这一观念德外街道在机构改革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有的放矢的制定一些方针政策,使队伍的建设体现高效、务实、奉献的特点。首先对主抓社区教育的工作部门——社区建设办公室,在人员上要求年轻化、知识化、有奉献精神,在工作中要求要创新、要发展、要有争先创优的意识,15名干部最大年龄45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38岁,均是大专以上学历。社区建设办公室的多项工作在市区获得了先进荣誉。其次在22个社区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换届选举中,通过法定程序,采取严格的政治审查、竞争上岗、居民代表评议的聘用制度,榜外街道拥有了一批高素质、高效能的社区教育工作管理者和组织者队伍。我街道还加紧建设了社区教育志愿者和服务者队伍,采取选聘社区居民中的优秀人才、社会单位及部队中的教育骨干、学校教师等担任社区教育志愿者和服务者,这些人员常年活跃在各种社区教育活动中,起到了教育他人同时教育自己的作用,更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德外街道有专兼职教师220人,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80名,酉城区文化指导员30名,志愿者和服务者8000余人,文化体育等队伍场220支。
(四)形成一种合力
多年来,德外街道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中进行“共驻、共建、共享”“人人为社区,齐心建社区”的理念宣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建设社区献计献策,齐抓共管,形成了一种合力,共同建设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如:与北京七中共同建立社区大课堂,与安定医院、金象大药房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实验学校开办的家长学校;还有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有德胜门箭楼古钱币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等,他们常年举办科学文化展和防病讲座;文化娱乐方面还有人定湖公园提供的德艺苑文化广场用地,滨和公园建立万米健身园,胜利影院的露天电影放映等等。使这些驻社区的学校、企业在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又如:社区与辖区中小学、幼儿园签订共建协议,设施和人力资源实现双向服务,社区与学校共同搭建社区教育平台,实现学校、单位、社区互动,推动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五)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德外街道为使社区内的所有人群都参与终身学习,让终身学习真正属于每一个社区成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居民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学习意向等情况的基础上,因碍设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突出侧重点:
青少年方面重在培养其积权的生活态度、广泛的兴趣、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此外还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学会自已处理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开展的活动有与少年之家共同举办德胜地区运动会,举办德胜之春艺术节学生专场,组织消夏晚会办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与中国科技馆联合举办“我做科技小主人”活动,导实验学校、七中、安中及安德路职业学校联合举办“无忧的青春”系列讲座等。
居民方面积极发挥中国科技馆等辖区教育资源的优势,重在科普与健康相结合,提高科学素养。如:在德外街道举办的首届“市民学习周”活动期间,各级各类文明市民学校共开展了近60场次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10月14日上午,德外街道与中国科技馆联合举行了“市民学习周”启动仪式暨“走进科技馆,感受科技世界”科普教育活动,活动中共为社区居民发放《公民道德故事新编》、《市民学习周》活动手册、学习笔记650册(本)。中国科技馆还给广大市民送上一份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从10月到12月将举行7次大型科普讲座,内容包括健康卫生、水资源问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载人航天、关联应用技术、现代战斗机的发展等主题,分别由著名专家、教授主讲。中国科技馆办公室主任欧建成表示,中国科技馆地处德胜科技园区,更应该发挥自己科技文化普及的优势,配合政府为市民搭建一个学习平台,为提高全体社区市民自身素质和“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另外还与德外医院联合举办“您了解亚健康吗?”及“放眼美好世界,预防老年人白内障”健康知识讲座,还与金象大药房举办“金象健康大课堂”系列,聘请专家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方法。还承办了区“科学健康秧歌大赛”以积极推动科学健身,提倡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人方面重在兴趣和娱乐,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如开办有老年书画班、老年合唱班、老年健身班及养生保健讲座等。下岗职工方面则重在职业技能培训,以使其掌握一技之长。街道常年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再就业各类技能取证班,还专门开办有面试技巧讲座,传授求职技巧。
针对外来人员,重点在于让他们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较好地溶入到都市生活之中,掌握必要的各种常识和知识,开办的项目主要有涉及全体务工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针对外来育龄妇女方面的生育常识培训等。由于课程设置贴近了群众的需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从而接受教育的人员遍及社区的各个阶层,社区学校也成为广大居民最爱去的场所。在一些培训班中常常是爸爸带着儿子,奶奶拉着孙子同来学习。目前街道已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2003年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达39000多人次。
三、开拓思路,努力开创社区教育工作新局面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与具体的情况相结合,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也应结合地区特点,充分挖掘优势。
德胜科技园是国家科技部于2001年6月12日批准成立并于2002年5月24日正式开园的高科技园区。根据整体规划,到2008年,德胜科技园区将成为市政设施完善、道路行驶通畅、环境整洁优美、综合配套设施齐备、创新服务体系健全、服务优质高效的高科技园区。届时得益于在人才政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上所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德胜科技园区无疑会对德外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及学习型社区的创建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随着大批的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的进入,德外地区的人员素质将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在观念方面,这些人才所带来的新思维和新观念将对整个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在学习方面,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不懈追求的做法与精神将在无形之中调动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催生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更为学习型社区的进程及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提供强大的动力。
另外作为集产学研为一体的高技术园区,德胜科技园必然要有齐全完备的各种相应的配套设施,其中就含有教学培训设施,这使德外地区将拥有充足的满足各类人员学习需求的现代化教育硬件条件。
因此今后德外街道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上可以充分依托德胜科技园区,结合科技园区的发展开展工作,在充分利用科技园区优势的基础上力争创出自己的特色。
以上这些只是德外街道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粗浅做法,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今后我们会在工作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创建学习型城区做出应有的贡献。我的汇报到此结束,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
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
北京市华利佳合实业有限公司
北京华利佳合实业有限公司,是集宾馆饭店、物业管理、商业服务业于一体的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成立三年来,由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了职工教育培训力度,职工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三年迈出了三大步,经济效益每年递增1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中抓好职工素质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健全并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确立教育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是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条件
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经营多功能、服务多方位、投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新型都市服务业。公司在制定200l——2005年发展规划时,确立了“创建企业,以人为本;发展企业,教育优先”的战略思想,并提出了200l——2005年实施成人教育培训工程的规划和年度教育工作计划,把教育工作和提高员工素质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使企业教育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明确了企业教育工作党政领导总负责,由一名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教育工作的具体领导,公司劳动人事教育部具体负责日常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依据《北京市职工教育管理条例》和《职业教育法》,研究制定了华利佳合公司《干部培训制度》、《教育工作管理规定及教育经费使用办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各项教育规章制度,使公司职工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企业教育工作计划的落实。
二、教育经费的积极投入,是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保证
教育经费的积极投入是企业开展职工教育的基本保证。公司教育经费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的管理办法。即基层企业每月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上缴公司财务部统一使用。三年来公司共提取教育经费65.5万元,实际支付58.3万元,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和购置教学设备。按照公司教育管理规定,凡属于教育经费支付范围的各项报销和支出,由基层及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报公司劳动人事教育部初审备案,再报公司总经理审批签字,最后由公司财务部审核报销支付,保证了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教育经费的统一管理与使用有利于公司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育工作计划的落实,为提高全体员工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建立共同愿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是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基础
为全面完成公司制定的《200l—2005年发展规划》,公司领导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两个公司员工的心凝聚到一起,建立共同愿景,同舟共济再创辉煌。首先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年度工作会、公司党委的《政工通讯》和行政的《信息快讯》等多种灵活有效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让干部员工认同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要求,公司修订企业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员工手册》、《规章制度汇编》等,下发到每个员工手中,以新的规章制度规范职工的行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三是营造学习氛围,为使员工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内部刊物介绍学习型企业理论知识,举办专题讲座,通过知识竞赛把企业发展和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争做优秀华利佳合员工”等活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实现自觉学习,做到自我超越。
四、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是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是职工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职工凝聚力,保证企业文化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达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目的。首先在全体员工中通过开展征集活动,确立了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公司司歌等文化内容。2002年公司又提出“内提素质,外塑形象”的人文整治目标,全面启动“美化环境”、
“企业形象”、“仪表服饰”、“规范管理”四项工程,把企业文化内涵融入到企业教育活中,以内提素质为重点加强教育培训,针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员工的不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方法;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使他们不断更新了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各自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现状,适应岗位要求。
五、加强团队学习,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目的
21世纪的企业竞争说到底是学习力的竞争,只有加强团队学习才能将学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公司始终把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员工学习力放在首要位置上,并以此为动力,开展教育培训,开发人力资源,求创新、求发展,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总之,加强企业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现代企业中,人是最大的、也是无穷无尽的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公司将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建立现代企业教育为基础,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岗位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使培训、考核、上岗、待遇一体化,大力弘扬“以人为本、追求卓越、诚信至美、服务社会”的企业精神,树立华利佳合新形象,促进企业新发展。
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  促进药监事业发展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西城分局
西城药监分局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在“打基础、抓队伍、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的工作思路基础上,通过两年来对在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并积极探索了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的创建工作,使分局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为分局较好地完成药械监管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导重视、各部门密切合作,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基本保证
为了及时研究和解决干部学习和培训中的问题,分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成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职责,下设办公室组织开展成人教育各项工作。这样在组织上保证了这项工作有目标,有布置,有检查。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同时,把创建学习型机关
工作融入其中,统筹好机关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并争取到市区有关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成人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制定教育规章制度,促进规范管理;营造团队学习氛围,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
分局以建设廉洁、高效的药监管理机关为目标就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理念,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使人人争当岗位能手,人人都是多面手,确保工作互相支持与配合。两年来努力营造团队学习气氛,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加强自身学习,制定了《培训管理办法》、《关于在职学历教育的有关规定》等规章制度。采取外请讲学、互教互助等方式,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同时借鉴兄弟机关的教育培训经验,结合药监工作实际需求,坚持把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机关”作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步实施。
分局成人教育领导小组在开展机关教育培训,创建学习型机关工作中,严格督促检查,确保计划落实。从提高职工素质入手,增长才干,优化结构,将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层层分解到年度学习教育计划的各个阶段,明确目标,提出要求,认真检查,督促落实。对于计划执行情况,领导小组定期听取下设办公室的工作汇报,做到一阶段一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分局的教育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建立共同目标,倡导团队互动学习,促进职工素质提高
面对药监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在开展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始终把加强团队学习、增强机关凝聚力、创建学习服务型机关的相关理论学习放在首位。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了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理念和氛围,做到一人接受培训,全局人员都有所提高。建立了开放式学习运行机制,形成了学习共事与互动的组织氛围。使
大家更新了知识,全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改善了知识结构,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促进了书本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的转化,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全面推进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做到自我超越,树立创新意识,促进药监工作可持续发展
分局积极倡导全体同志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永不懈怠,永不自满,要做到自我超越,树立创新意识。定期开展“我为分局发展献计献策”活动,鼓励分局每位同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新是一个团队永葆生机的源泉,没有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称其为优秀团队。在开展优化发展环境中提出的“办公桌前移”和“即时办理”等措施,都是在科室首先提出大体思路和方案的基础上,经局务会研究完善后正式实施。这些创新措施推广后受到了辖区行政相对人的一致好评。2003年,我区在18个区县中率先推行药品分类管理,先行建立质量信用和分级分类监管等工作,这些举措得益于建局两年来扎实的成人教育培训工作。
我们要继续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领导下,在区教委等相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取长补短,坚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方针不动摇,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使我局成人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更好地履行药械监管职能促进辖区医药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四字”方针  办好市民学校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
展览路街道以文明市民学校为载体,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市民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素质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一、在学校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
既然要办学,就要拿出办学的样子来,我们首先从学校的管理上入手,突出了一个“严”字。
严格管理一是表现在学校机构健全。2003年街道居委会换届选举后,我们重新健全调整了街道中心校、居委会市民学校两级校务委员会和市民学校管理委员会,街道党政一把手任学校管委会主任和中心校校长,工委副书记和办事处副主任任副主任和副校长,成员由街道宣传部、组织部、妇联、社建办、民政科、城管科、计生办、综治办、劳动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校委会下设办公室和6个教研组,办公室设在街道文明办。23个社区市民学校分校分别设立在23个社区居委会,校长由社区居委会书记或主任来担任,社建办指导员、派出所民警等均为分校领导成员,有的分校还聘请了辖区单位、驻地学校负责人参加分校领导班子。随着机构人员的
变化,每年我们都要对学校领导机构和6个教研组进行调整充实,确保中心校和各分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严格管理二是表现在学校制度健全,责任明确。我们制定了文明市民学校的章程,根据章程,对校长、副校长、校务委员会成员等分别制定了工作责任,做到任务分工、责任到人。为方便工作的开展,我们还成立了6个教研组即:综合素质、科普教育、文化教育、外来人口、城市管理、法制教育6个教研组,各组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根据责任分工,中心校负责对地区23个分校的管理、协调、指导,负责制定学校年度或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落实;各分校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心校年度计划,制定分校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落实。这样,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严格管理三是表现在学校教师队伍健全。首先,做好中心校教师的聘任工作。中心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以地区科普讲师团为基础,以街道领导干部为骨干,适时聘请区里的领导和区各部门领导。第二是协调作好各分校教师的聘任工作。各分校教师来源主要是社区居委会的干部、社建办指导员和派出所民警、辖区离退休干部、辖区单位负责人。第三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每年我们都要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在基础建设上突出一个“实”字
要办学,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基础建设上,我们突出了一个“实”字。
对于街道文明市民学校的基础建设,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实实在在、贴近社区实际的原则,统一研究部署并按照计划进行逐一落实的。
校舍是基础建设重中之首,城市社区建设的难点在于没有用于居民活动的适当场所。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街道从2000年开始,陆续投资400万元,先后建成了6个社区服务活动中心,在2002年,街道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的牌子,终于挂在了新装修好的三塔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墙上,一直没有固定活动场所的中心校终于结束了开展活动到处借场地的历史。
街道办事处为办好社区文明市民学校分校,也是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为社区居委会出主意想办法。原来团结社区和铁路巷社区,每次市民学校学习都要挤占居委会办公室,去年办事处投资20万元,建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其中有二间80多平方米的大教室,可供市民学校使用,他们办起了电脑学习班、合唱队、舞蹈队、时装表演队等,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得红红火火,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前来参加。目前,街道23所市民学校都添置了桌椅,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备,并通过租借、置换、修建等多种方法,全部解决了市民学校校舍问题。保证了市民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在教育教学内容上突出一个“新”字
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居民,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是市民学校的首要任务。在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上我们逐渐探索出“两新”的学习方法。
一是内容新,不同时期、结合不同内容、突出主题,开展形式任务教育。比如抗击“非典”、庆祝申办奥运成功二周年等,我们紧紧抓住这些牵动人心的大事,开展了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及时组织学习了北京奥运行动计划》和《西城区迎奥运行动计划》,召开了座谈会,举办了报告会,请区领导做辅导报告等等。使大家对奥运以及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更加明确。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市民以实际行动迎接奥运的热情。去年我们经历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在广大居民群众公共卫生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我们以市民学校为载体,广泛开展了“讲文明、讲卫生、防非典、保健康”、“七万双手齐动员,告别陋习树新风”、“现代北京人形象”等系列教育等活动,这些都受到居民群众的欢迎。
二是形式新。在教育形式上要灵活多样,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时候,中心校围绕“告别陋习、树立新风”这个主题,在23所分校开展了“五个一”活动。通过发放“致居民一封信”、市民学校一堂课、开展一次“根除陋习”征文活动、进行一次文明礼仪教育讲座、举办一场文化广场活动等,通过活动,教育广大群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重点解决那些乱吐、乱扔、乱倒、乱堆、滥食野生动物、说粗话脏话、行车走路乱停、乱放、乱挤、乱行等生活中的陋习,倡导讲究卫生、礼貌待人、规范服务、遵守交通规则和乘车秩序的新风。
四、在教育形式上突出一个“活”字
能不能用活动吸引人,体现了市民学校的魅力如何。我们在教育形式上突出一个“活”字。
我们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受教育对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庆祝申奥成功两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开办了“北京市民学英语”的教学活动,前来参加学习的有年迈的老者,有几岁的娃娃,有下岗职工,也有外地务工人员;针对居民的需求,我们还开办了电脑学习班、“平衡膳食”、“营养健康”、“卫生保健”等科普知识培训,受到群众的欢迎。
针对外来人员的特点,我们开展了“健康知识送工地”、“青春性知识教育”、“关爱男性健康”等保健知识教育,并深入到工地,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教育,增强他们遵守首都公共秩序,维护城市环境卫生,树立文明形象,共建第二故乡的意识,受到外来人员的
欢迎。
在“文明乘车社区行”和“告别不文明陋习,共建美好家园”等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以《致市民一封信》、《整治环境纠正不文明行为宣传提纲》、《文明乘车从我做起》等为教材,在市民学校中开展了“一堂课”活动。
寒暑假期间,市民学校都要组织地区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法律知识教育活动,我们还组织学生们到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参观,组织观后感征文演讲。为了增强孩子们的社区意识和劳动观念,各分校还组织学生们打扫社区环境卫生、清理小区草坪、捡拾白色垃圾、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通过开展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树立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养成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良好风尚。
在非典期间,我们还组织了“面对非典……”的征文活动,动员机关干部、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广泛参与,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事迹与故事,写自己面对非典的感受。先后收到征文313篇,并从中精选出46篇编印了《面对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展览路街道抗击非典纪实文集》,记录下非常时期的真实故事,并发给社区居民阅读。非典过后,为进一步提高地区居民文明素质,我们还开展了“现代北京人形象”系列活动,除了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外,还围绕“除陋习,树形象”开展征文演讲、形象展示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居民的参与。
总之我们展览路街道文明市民学校,坚持“四字”办学方针,灵活多样搞好市民教育工作,提升了地区整体文明程度和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目前,我们街道文明市民学校在教师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已具备一定规模,学校建设正逐步走向正轨,我们还将朝着教育全面、教学规范、管理到位的办学目标继续努力,为推动地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为西城区“三区”战略的实施做出我们新的贡献。
教育部重点课题《构成大城市中心区学习化
社区教育网络的实践与研究》第八子课题组
一、 课题实验目的
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Internet在教育领域以多种面目出现过,教育网站就是 其中的一种,可能是前几年网络泡沫的原因,也可能是部分IT企业的拔苗助长式的推动,或 者 由于政府的引导,以“教育网站”名义出现的网站数量很多,主要分为如下几种“第一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站,此类网站除介绍部门的结构和职能外,还提供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 和时事要闻等,这类网站严格说来面向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第二种是教育研究机构的网站,这类网站特点是信息量大,内容较全面,内容以提供最新的教科研动态、技术论坛和教育教 学资源为主,主要面向对象也是教育工作者;第三种教育网站是企业与学校合办或者企业自办或学校自办的以面向学生为主的网站,这类网站的名称后面大都有“网校”二字。 而本课题所涉及的网站建设是以终身教育和大城市中心区学习化社区建设为目的的特殊的一类网站,在全国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和社区有类似的网站,本课题要研究的就是这一类教育网 站的建设问题,是学习化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的一部分。
二、 实验内容及项目
根据第一阶段调研掌握的资料,经过初步分析与论证,准备在第三阶段的实验中完成以下一些问题的研究与实验:
·利用远程教育的理论和社区教育的理论形成远程社区教育的概念。
·远程社区教育学习者的研究
·远程社区教育学习模式的设计
·西城社区教育网站二期改造的策划和论证及保障措施。
(一) 远程社区教育的概念
进一步研究远程社区教育界的概念,探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主要采用互联网资料检索和图书文献检索的方式,并搜集这一领域的专家情况,向专家直接咨询。
(二)远程社区教育学习者的研究
远程学习者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学习者分析是基础性的工作,有肋于我们对远程学习 过程的设计。在网站二期改造初步完成后,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问卷、座谈的方式),进 一步研究社区居民对远程社区教育的需求。
(三)远程社区教育学习模式的设计
主要进行远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理念的研究,基于多种媒体的学习材料的制作研究,基于多 种技术的支持性学习环境的设计,技术与媒体运用对学习模式影响的研究,形成结论性方案 ,在网站内容规划中实拖。
(四)社区教育网站策划研究
1、 网站发展需要论证
远程社区教育网站进入完全陌生的网络传播市场且走每一步都需要论证。有学者华宣飞最近 专门撰文《需要论证的新媒体》指出:“目前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还只能算是布局谋篇的初级 阶 段,‘互联网是不需要论证的’,表明的不过是一种对网络新媒体末来的信任,但如何操作新媒体,确实是需要论证的。”远程社区教育网站需要实事求是地理智地制定网上发展战略 略, 找到最适于自己的发展模式。之所以要进行论证,就是要避免重蹈别人已经走过的弯路,再付出沉重的代价和学费。
2、 网站发展需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各类网站在网上发展均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自己的劣势。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重要经 验就是仅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可能,一定要广结盟友, 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对一个网站来说,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我们说互联网具有多媒体特性,但在实际操作上不能坠入各种形态的信息都要上的误区。要看自己有无资源优势、要看有无必要、要看实际效益。
3、 网站发展需要有效控制规模
网站的信息可以是无限的海量的,从而在实际操作上又坠入一个误区:网站信息越多越好, 也越能显示自己的实力。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广度和深度之间,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点和 把握的“度”。网站每增加一个新项目、每增加一项新服务,都意味着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设施各保障的投入,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因此,网上发展一定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谨慎扩充。
4、网站发展需要“母体”内部整合网站固然是“母体”的一个部门,但它却是:母体“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应该 形成“两张皮”网站的发展势必给“母体”原有的运作程序运作机制带来冲击,内部资源及 运作机制肯定需要重新整合,而且网站越是做大需要“母体”整合的力度也越大。
5、网站需要资金支持
网站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主要是设备的更新及人员费用的支出。目前需要硬件和软件环 境 上进行相应改善,添置系统软件和硬件更新。需要软件开发费用、硬件新购和更新费用、日常维护费用等。
(五)社区教育网站二期改造规划方案(简要)
1、形势与需求
北京西城社区教育网正式运行了三年,正在进入一个内涵发展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完善远程社区教育的功能,目前在进行二期的改造工程。
在不断进行需求分析和运行实践的基础上,特别是非典期间开展网上课堂活动的经验,我 们 认为推进网站全面建设,挖掘网络优势与活力,发挥网站在社区教育事业领域的强大功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确定社区网站建设宗旨
(1)为社区专职工作者搭建习和交流的平台,配合社区组织建设的任务,提供社区教育理论与经验。
(2)配合市民文明总校及各分校的活动,搭建社区市民教育平台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众群体广泛的网上课程和服务。
(3)为更好发挥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充分利用社区学院教育教学的资源,将社区学院网上教学作为高层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3、社区网站规划内容
根据网站建设宗旨,网站内容总体上划分为三个平台
(1)社区工作者教育平台
为实现第四次城管会提出的社区建设目标,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网站拟大力推出 “ 社区工作者教育”平台,建立主持人制度,并在街道办事处及各社区设通讯员,联系民政 局、北京社会科学院等方面的领导、专家,通过网络及时发布信息,组织社区工作者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及国家政策法规,并调动社区工作者参与问题讨论、经验交流等网络活动。方式 上力求实现在线互动,开发网上调查、网络会议、网上现场办公等功能。
(2)社区学院教育平台
社区学院现有学历教育及面向西城面向社会的各类培训,在校生近5000人,在未来的发展中 ,社区学院将越来越多地承担为西城区区域经济服务的任务,因此发挥网站优势宣传社区学 院,利用网站对社区学院的教学进行现代化管理,发展网络课堂,深化远程教育功能开发,是 西城社区教育网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使网站自身扩大影响,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重要手 段。
开发网络课堂交互功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制作多媒体课件,争取做到远 程 授课教师能实时了解学生反馈、网上作业批复,实现网上图书检索,最终实现网上整合西城教育资源,并争取进一步与社区联网互动,为社区学院课程向社区开放做准备。
(3)社区市民教育平台
配合市民文明总校及各分校的市民教育需要,开展生动多样的网络教育服务,如有条件逐渐发展网上互动项目的开发。
社区市民教育目标人群的特点是层次复杂|、需求丰富,但结构松散、难以组织。网络教 育 需具有针对性强、切合生活实际、形式活跃生动的设计,这是目前网络站资源设计的难点。
根据目前条件,设计重点集中在中老年电脑及网络知识方面进行试验。力求做到知识结构 合 理,传达方式符合中老年学习特点,激发社区中老年人的参与热情,使社区中老年居民能够从社区教育网获得切合实际的生活知识及帮助,获得社会生活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扩展生活领域,使他们了解并喜爱西城社区教育网站。
开发网上互动功能,争取实现课程内容动画、音频、视频手段的结合,并简化中老年人在 网上自学的操作程序。
4、 措施保障
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资金等具体保障,是社区网站建设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
(1) 管理机构
为了加强社区教育网站的建设工作,以社区学院院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了社区教育网站建设工作小组,行政机构挂靠学校教科研中心,管理日常工作。
(2) 工作人员
目前,聘请理工系计算机教师1人兼职负责系统管理,聘请经管系教师1人兼职负责系统资源建设及维护,外聘2名工作人员负责硬件和软件一般维护及日常事务。
现比较急需有工作热情,善于发现问题,有一定组织能力,有一定政策水平,并在网站维护 方面有一定专业经验专职主持人;掌握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较熟练地制作课件,能够管理教学常用的资源库,并指导培训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网络课堂开发专职人员。
(3) 资金
网站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主要是设备的更新及人员费用的支出。
目前需要硬件和软件环境进行相应改善,添置系统和硬件更新。需要软件开发费用、硬件 新购和更新费用、日常维护费用等。
三、 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
1、 调查统计方法:在网站基本形成后,进行一次社区居民上网的调查统计;
2、 数据库技术:网站信息形成数据库;
3、 网站管理技术:硬件和软件维护;
4、 信息管理技术:信息发布和维护;
四、 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社区教育网站及社区教育方面的课件。
五、 课题时间安排
·2004年2月~3月  学院社区教育网站建设工作小组通过实验的实施方案。
·2004年4月~10月  实施实验方案,主要进行信息发布,开通论坛,远程课程开发。
·2004年11月  完成子课题结题报告,形成比较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站。
课题组人员: 王天华、沈彤、靳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