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闻:6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02:57

目录

·                                 • 自然地理

·                                 • 历史沿革

·                                 • 行政区划

·                                 • 综合实力

·                                 • 资源环境

[显示全部]

泽州县-自然地理

 



泽州县地处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东与陵川县相连,西与阳城、沁水县衔接,北与高平市毗邻,南与河南省济源、博爱、沁阳等县市交界,县域环绕晋城市城区。县域东西宽 62.75 公里,南北长 58.85 公里,总面积 2023 平方公里,约占山西总面积的 1.2% , 其中山区面积 1328.4 平方公里,丘陵面积 577.9 平方公里,平原面积 116.7 平方公里。辖 14 镇 3 乡, 633 个行政村, 14 万户, 52.6 万口人,其中农业人口 45.4 万, 耕地面积 72.5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 1.42 亩。

泽州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县年平均气温 10℃-11℃ ,气温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盆地由平地向山区递减。全县多年无霜期 192.6 天,最多为 226 天,最少为 138 天。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总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山区多于平川、丘陵;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大于北中部地区。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 60 %.

全县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为沁河和丹河两大流域。沁河的主要支流有长河、白水河、犁川河、龙湾河、范河;丹河的主要支流有东丹河、东大河、巴公河等。干流流向多由北向南,其支流流向多为由西向东。全县水资源总量为 3.54 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 3.37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 2.54 亿立方米,重复资源为 2.37 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资源量为 1.11 亿立方米。

泽州县-历史沿革

 



泽州县是我国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源远流长。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 2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尧、舜时期,泽州为冀州之域,且属 “ 帝都畿内 ” 。秦汉时先后在这里置高都县、阳阿县、高都郡。北魏时属建州。隋开皇三年 (583 年 ) 改建州为泽州,时境内为丹川县。唐武德三年 (620 年 ) 始称晋城县,后数易其名,或称晋城,或称丹川。明洪武省县入州,晋城为泽州州治。清雍正六年 (1728 年 ) 升泽州为府,析郭置凤台县。民国时复称晋城县。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在边缘地带分置晋 ( 城 ) 沁 ( 阳 ) 、晋 ( 城 ) 北、晋 ( 城 ) 东县, 1945 年 4 月 28 日晋城县全境解放,同年 5 月恢复晋城县建制。 1948 年 10 月撤晋城县城关区置晋城市 ( 县级 ) ,与晋城县并存, 1948 年 8 月撤销晋城市,辖区仍归晋城县。 1958 年,高平、陵川两县并入, 1958 年 7 月陵川县分设, 1961 年 5 月高平县分设。 1983 年 9 月晋城县改设县级市。 1985 年 5 月,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晋城市 ( 县级 ) 分置为城、郊区。 1996 年 8 月,撤销晋城市郊区改设泽州县,辖区不变。

泽州县-行政区划

 



泽州县现辖 17 个乡镇,即巴公、大阳、高都、金村、南村、犁川、晋庙铺、周村、大东沟、下村、北义城、柳口、山河、大箕 14 个镇和南岭、川底、李寨 3 个乡, 633 个村民委员会。

泽州县-综合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泽州县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远发展, 1997 年成为山西省首批小康县, 2001 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 “ 十五 ” 以来,全县紧扣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两条主线,着力推进强县建设,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到 2004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57.5 亿元 , 在全省排第 7 位;财政总收入达到 5.52 亿元 , 在全省排第 15 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848 元,在全省排第 14 位;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 36.94 亿元 , 上交税金 3.05 亿元,民营经济发展位居全省十强县行列。综合经济实力跨入了中西部地区百强县行列,在山西省位居第三。预计到 2005 年,全县生产总值将达到 66 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 7.5 亿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200 元,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 44 亿元 , 全县将基本建成宽裕型小康县。根据 “ 十一五 ” 规划初步预测,到 2010 年全县生产总值将达到 120 亿元,财政总收入将达到 23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400 元,全县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到 2020 年全县将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

社会事业发展成绩斐然,多项工作居全省、全国先进水平。先后荣获 “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电气化建设先进县”、“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全省饮水解困红旗县”、“全省小康建设十强县”等荣誉,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泽州县-资源环境

 



泽州县境内地下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煤铁之乡”美誉。含煤面积 528 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的 26.1% ,探明地质储量 48 亿吨,且煤层厚、煤质好 、埋藏浅、易开采 。经多年开采,到 2004 年底,全县煤炭资源保有储量 7.38 亿吨。铁矿分布广泛,储量约为 2500 万吨,品位在 25% - 40% 之间。铝矾土储量在 5000 万吨以上。适用于发展建材的石灰石、石膏、瓷土、大理石等矿储量也较丰富。此外还有少量银、铜、锰、硫等矿。

泽州林果资源丰富,是山西省多样化果品生产基地。 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分布范围较广,全县果树总面积达 2 万亩,正常年景产值一般在 5000 万斤以上。 盛产山楂、苹果、葡萄、梨等果品,其中尤以被林业部以“泽州红”命名的山楂最为盛名,成为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县-交通运输

 



泽州县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境内的铁路有太焦线和侯月线。国道有二零七国道 64 公里,省道有陵沁、晋阳、长晋、碗周、晋焦等公路 202 公里,加上县级公路、县乡公路和专用公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共达 2600 公里。基本上实现了乡乡村村通油(水泥)路。到 2004 年底,全县各种机动车辆达到 6127 辆 , 客运量 566 万人 , 旅客周转量达到 23113 万人公里,货运量 1524 万吨 , 货运周转量达到 68339 万吨公里。

泽州县-农业生产

 


泽州县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县。全县有耕地 72 万亩。传统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等。近年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上亿元,组织实施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旱作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国家级生态环境建设、太行山绿化等一批重点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水浇地面积发展到 17.8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6.1 %,全县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 5.02 万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618811 千瓦。

泽州县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建成了 31 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科技农场,面积达到 6.5 万亩,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小杂粮、优质果品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发展到 20 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县、山西省优质小麦示范县、山西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和晋城市蔬菜基地。 2004 年,全县粮食总产粮达到 478708 吨,小麦总产量达到 215904 吨,蔬菜总产量达到 192088 吨,肉类总产量达到 9606 吨,禽蛋总产量达到 6514 吨。

泽州县-工业建设

 



近年来,我县围绕全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资源型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传统产业得到提升:煤炭业,建成 150 万吨矿井 1 座, 30 万吨矿井 3 座,煤炭产量稳定在 1000 万吨以上;冶炼业,建成 179 立方高炉 6 座,在建 318 立方高炉两座,优质生铁产量达到 150 万吨。铸造业建成中高档球墨铸造生产线 100 余条,形成了以 6 万吨晨晖铸管、 6 万吨清慧汽配、 6 万吨惠远散热器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中高档铸件占铸件总产量的 40% 。在延长产业链条方面,依托煤、铁资源优势,引进了福盛公司 100 万吨轧钢项目,新上了太昌印刷机械公司 300 台铣床、万吨 高岭土、万吨四氧化三锰、万吨铝硅钛合金、 康达日产 2000 吨水泥熟料、高都电厂 2 × 13.5 万千瓦煤矸石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 目前全县已建成产值超亿元企业 13 个, 2004 年规模以上工业达到 35 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7.8 亿元。 到 2007 年,全县经济将实现“ 1511 ”产业目标,主要产品产量达到 1 个千万( 1000 万吨煤炭)、五个百万( 150 万吨生铁、 100 万吨中高档铸件、 100 万吨钢材、 100 万吨建材、日发电 150 万千瓦)生产规模,产值达到 120 亿,税收超 10 亿元。

泽州县-第三产业

 



2004 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22.4 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 40% 。以第一、第二业发展为基础,形成了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商业、餐饮和运输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拥有 22 个特色农贸市场和 3200 个商业经销网点,连锁、特许等现代经营方式进入到了传统服务业领域。旅游、信息、咨询、会计、法律等新兴产业全面兴起。特别是旅游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已逐步形成了以渠头、东四义、山耳东宽裕型小康村为特色的泽州小康旅游区,以府城玉皇庙、青莲寺为核心的人文旅游区,以珏山、李寨、山里泉、水东龙门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区。 2004 年全县旅游收入 2446.5 万元 , 比上年增长 74.58%, 带动相关产业收入 10270 万元。 2004 年,全县社会消费品总额达到 57021 万元。三产从业人员 40590 人,占全县从业人员的 19.7% 。

泽州县-对外经济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依托资源优势,构建特色产业”这一发展战略,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努力构筑大外经贸格局,着力培植外向型经济和外向型企业及出口创汇增长点。截止 2004 年底,全县进出口总额为 2514.4 万美元 , 排全市第二。出口产业由原来单纯的稀土合金产品为主,转变为稀土合金、拖拉机配重、汽车配件、窨井盖、烧烤碳、玻璃制品等多种加工工业产品出口并重的格局,一个由铸管、铸件、化工、煤制品、玻璃制品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和外向型产品群体正在形成;外向型企业群体逐步扩大,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由原来的钢岭地稀土金属有限公司、县进出口公司 2 家,发展到现在的 9 家;国际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我县的汽车配件出口到日本、美国市场,窨井盖出口到台湾、中东诸国,玻璃器皿出口到美国、欧盟市场,烧烤碳出口到台湾、南非市场,稀土合金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拖拉机配重出口到墨西哥市场。我县产品出口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泽州县-固定资产投资

 



近年来,我县把增加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工作来抓,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善、文教卫生设施建设的有力推动下,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 2001 年完成投资 3 亿元, 2002 年完成 5.9 亿元, 2003 年完成 10 亿元, 2004 年完成 13.1 亿元 ,2005 预计完成投资 15 亿元 ,“ 十五 ” 期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将完成 47 亿元。

泽州县-教育科技

 


近年来,泽州县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 761 所(其中普通高中 5 所,职业高中 2 所,初中 35 所,小学 719 所),幼儿园 116 所;寄宿制学校 84 所;目前在校学生 97411 人,教职工 5377 名。中小学普遍达到了 “ 一无两有三配套 ” ,经省教委和国家教委验收,泽州县成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 17 个乡镇都建有乡镇成教中心,全县 633 个行政村建有农技校的达 80% ,其中东四义等 10 处村级农技校经验收达市重点农技校标准。同时积极推进实验教育、素质教育,加强校长和教师 2 支队伍的建设,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初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 98.5% 和 100%, 巩固率分别达到 99% 和 100%, 县一中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泽州县教育事业荣获全国 “ 两基 ” 教育先进县称号,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泽州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000年以来,以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载体, 先后实施国家、省、市科技发展项目150余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建设了铸造产品检测中心、农副产品检测中心、种子检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了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着力推进质量兴县战略,14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15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初步形成了引进、培养、培训三位一体的人才机制,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00余名。2004年科技部等十三个部委对我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了验收考察,确定泽州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合格。先后 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

泽州县-财金保险

 



改革开放以来 , 特别是撤区建县后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全县金融保险业发展迅速 , 金融机构不断完善 , 现有农行、农发行、信用社、建行四家银行以及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两家保险机构。 2004 年 , 全县存款余额达到 38.4 亿元 , 贷款余额达到 21.7 亿元 , 保费收入 7169 万元。

泽州县-文体卫生

 



泽州县是上党梆子的重要发源地,又是泽州秧歌的老家。“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依托民间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开展了创建“四三二一”工程,即建设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突出娱乐文化、素质文化、产业文化三种文化,狠抓专业、业余两种文化队伍建设,建成一秕文化艺术成果,并连续深入开展了“科技教育年”、“文化卫生年”等主题年活动,加强“文化大院”、“特色文化大户”以及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影剧院等文化阵地建设。乡镇文化站得到普及,农民乐队、女子乐队、文化大院、文化一条街等新的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形式应运而生,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县有专业剧团 1 个,影剧院 34 所,文化馆、站 27 处。县、乡、村图书馆(室)、阅览室建设达 528 个,各种演出队、放映队 700 多个,涌现出了下村镇、南村镇等一批文化先进乡镇和特色文化村,《泽州欢歌》夺得 “ 山西省首届民间吹打乐大赛 ” 头奖。被评为 “ 全国文化先进县 ” 。

体育事业发展迅猛,成绩喜人。到 2004 年底,全县拥有 400 米田径场 2 个,游泳馆 2 个,带看台的灯光球场 3 个,灯光球场 9 个,小运动场 15 个,其它如游泳池、健身房、保龄球馆、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场地、棋牌室、篮球场等体育场所 130 个。全县 17 个乡镇都建起了固定的群众健身活动点,组织成立了各种体育活动代表队,在省市运动会上连续夺冠。先后于 2000 年荣获山西省体育局群众活动 “ 先进单位 ” 、 2004 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分健身周 “ 先进单位 ” 、 2005 年荣获晋城市第三届运动会金牌总数第一名,团体总数第一名等荣誉称号。

泽州县的农村卫生工作有较好的基础。早在 1952 年,巴公镇的东四义村就成为全国卫生模范村。之后,东四义的经验得到全面推广。 1982 年,全国农村爱国卫生现场会议在泽州县召开。并连续 7 年获得全省卫生红旗县 ( 区 ) 的称号。饮水改良和普及自来水工作也多次获得省和国家级奖励。 泽州县现有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卫生学校、防疫站、痔瘘专科医院、精神病医院各一所,乡镇卫生院 26 所,村卫生所 510 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 1671 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省率先推行,参保人数达到 37.91 万人,覆盖率达到了 82.6% 。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先后被评为 “ 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县 ” 、 “ 全省实施农民工程先进县 ” 。

泽州县-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建成了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巩固三条保障线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了 100% 、 98% ,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 36% ,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 8.7 万人。全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80% 。 100% 的企业单位、 70% 的事业单位参加了失业保险。 196 个企业参加了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3 万人。 2365 名职工参加了生育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