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妇晒货:导游谈井岗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33:31
井冈山根据地是毛泽东亲手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湘鄂赣粤四省之内,像井冈山这样群众基础比较好,革命形势发展比较快的农村山区很多,那毛泽东为何偏偏选择了井冈山呢? 一、毛泽东的“上山”思想成为他必然退却农村山区的主观因素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在十分危急的关头。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还很弱小,要在中心城市同强大的反动军队相抗衡,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在这时,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吸取中国历代农民领袖和“山大王”割据的经验,提出了“上山”的思想,为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找到了一个新思路。早在1927年6月,毛泽东针对“马日事变”后的形势,就提出“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同年7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的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农军“上山”的主张,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7月20日,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农民部发出《中央通告农字第9号——目前农民运动总策略》文件,明确指出:“农民武装现时没有以‘农民自卫军’‘农军’这类名义公开存在的可能,只能在下面三种形式之下存在:A.以合法的名义存在,如‘挨户团’‘保卫团’‘联庄会’之类,B.平时分散,秘密训练,一遇战事则随时集中,C.两种形式都不可能时则可以‘上山’。”8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前不久我起草经常委通过的一个计划,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个县,形成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八七会议后,主持中央政治局工作的瞿秋白邀请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婉言谢绝。他对瞿秋白说:“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1927年9月中旬,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的思想。他对起义将士解释说:“情况变了,我们没有力量占大城市,占也占不住。历史上没有消灭过“山大王”,我们这儿是几省交界的结合部,是敌人统治薄弱的环节,到崇山峻岭去当红色武装割据的“山大王”,但不是过去的“山大王”,我们有马列主义武装,可以和群众联系在一起。只要我们政策好,纪律好,群众会拥护我们的,那时,我们一呼,群众就会响应。”从“在山的上山”→“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 →“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去当红色武装割据的山大王”这一思想认识的发展轨迹上可以看出,毛泽东的“上山”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毛泽东“上山”思想的形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变的开始。毛泽东的“上山”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出发点。在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的危机时刻,将这支弱小的革命力量带到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就成为毛泽东的必然选择。 二、五位历史人物使井冈山成为毛泽东实行战略退却的备选点 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合后,毛泽东在前委会上力排众议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沿湘赣边界退兵湘南,在那里占据汝城,保存革命实力,相机进行武装割据。1927年9月22日,在向湘南进军的征途中,在江西萍乡芦溪的山口岩遭到滇军朱世贵部的袭击,工农革命军再次受到重创,部队又减员500多人,总指挥卢德铭也英勇牺牲。在此危急关头,江西省莲花县上西区高滩村一位叫王佐的人进入毛泽东的视线。原来1926年冬王佐被安源特委派往醴陵协助做农运工作时,一直陪同正在醴陵搞农运调查的毛泽东五天,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秋收起义暴发前,王佐率领莲花自卫队赴安源参加秋收暴动并参加张家湾会议,王佐根据自己的农运经验以及革命斗争实践,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见正与毛泽东吻合。张家湾会后,毛泽东指示他立即赶回莲花。当秋收起义部队退到萍乡且严重受挫时,很自然就想到了莲花县的王佐。由于王佐与陈竞进组织、领导的莲花“九一八”秋收暴动失败,遭到国民党通缉,此时正躲在攸县姑姑家。他在攸县听说秋收起义部队到达萍乡,王佐立即赶回家中,正好与毛泽东派来找他的人取得了联系。9月25日凌晨,王佐率领高滩村党员赶到杂溪接应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高滩村收集了被打散的部分部队,毛泽东还向部队作了重要的动员讲话。当晚部队进驻赤色队员较集中的莲花坊楼甘家村。为了营救关在莲花监狱中的农民自卫队员,毛泽东决定攻打莲花县城。9月26日,工农革命军攻克莲花县城。实际上,秋收起义部队在向湘南退却到萍乡时,完全可以不经高滩村,而由六市到攸县再向湘南进军,此路线山势险峻,森林茂密,便于隐蔽行军,路线最短,还有经受大革命锻炼的群众基础。因此,秋收起义部队从芦溪转兵莲花与王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没有转兵莲花,以后的进军井冈山也就无从谈起。由于莲花与湘赣两省的政治中心都比较近,境内山多但又不易坚守,权衡利弊,毛泽东最终决定离开莲花县向井冈山进军。此进军路线的确定又与三位人物有着密切关系。第一位叫李少山。原来1927年1月毛泽东在衡山作农运调查时,水口山的矿工李少山曾向毛泽东介绍说:从安源到莲花再走个一百多里路,就有个躲藏绿林好汉的地方,叫“金刚山”,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听说井冈山。第二位叫王兴亚。1927年9月,在安源张家湾会议上,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团长王兴亚介绍说:如果退到安源去,还不如跑到井冈山去,那里到处是高山大岭,藏得下千军万马,我还有两个结拜兄弟在那里,一个叫袁文才,一个叫王佐。王兴亚的介绍,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三位叫宋任穷。秋收起义时,宋任穷在第三团团部秘书处任文书。为了与江西省委取得联系,起义爆发前,宋任穷被委派前往南昌向江西省委请示下一步的行动。在 南昌宋任穷见到了省委书记汪泽楷以及刘士奇。宋任穷携带汪泽楷的回信,在莲花县的陈家坊追上了秋收起义部队。汪泽楷的信中说:宁冈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必要时可到宁冈去。由于通过李少山、王兴亚的介绍,毛泽东对井冈山的地势及袁文才、王佐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莲花县,当地党组织负责人朱亦岳、刘仁堪又向毛泽东介绍了宁冈、永新党组织及井冈山的情况,此时又有省委书记汪泽楷的指示,向井冈山进军就成为毛泽东当时必然的选择。部队能否顺利进抵井冈山,当时袁文才、王佐的态度很重要,此时,有一位叫陈慕平的人又起了关键作用。1927年3月,中共宁冈县委选派陈慕平前往武昌农讲所学习。在那里,陈慕平聆听了毛泽东讲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课,毛泽东那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话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陈从武昌农讲所毕业后,中共宁冈县委派其到袁文才的农民自卫军任军事教官。陈慕平与袁文才原本就是永新县禾川中学的同窗,对陈慕平的到来,袁文才自然是十分欢迎并且非常信任。1927年9月29日,工农革命军抵达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并主持前委会议,进一步研究如何进驻井冈山的问题。工农革命军要在井冈山落脚,不首先做好争取袁、王二人的工作,得到他们的支持,是不可能的。通过激烈争论,会议最终决定对袁、王采取争取的策略。会后,毛泽东立即提笔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信,托当地老表李长俚叔侄给袁文才送去。此时的袁文才也想尽快探清工农革命军的虚实。四五天前他就得到消息,有一支几千人的队伍自莲花向永新进发,有向宁冈开来的可能。袁文才弄不清这是一支什么队伍,放心不下,除派人速去永新侦察外,还将部队从茅坪退到步云山。李长俚叔侄送来的信,无疑是袁文才急于想知道的。读完毛泽东的信,袁文才立即把大小头领召集一起开会。会上,袁文才先将毛泽东的来信念了一遍,会场顿时就议论开了,众头领对工农革命军基本都持怀疑态度,纷纷劝袁文才慎重考虑。听说是毛泽东的队伍,陈慕平便向袁文才说到:我认识毛泽东。于是把在武昌农讲所学习的经历说了一番。并向袁文才介绍说:毛泽东是党内很有名气的人物,有“农民运动之王”的称号,又是党中央委员。陈幕平的介绍虽然打消了已是共产党员的袁文才的部分疑虑,但袁文才一时还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于是陈慕平便向对袁文才提出,愿前往三湾与毛泽东会面。于是袁文才吩咐陈慕平约时任中共宁冈县委书记的龙超清一道前往三湾。到三湾后,陈慕平和龙超清分别向毛泽东谈了袁文才部和中共宁冈县党组织的情况。毛泽东给他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一定要团结袁文才,把这支地方武装争取过来,共同对敌,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要陈慕平多做袁文才的工作,并叫陈慕平转告袁文才,约定个时间,与袁文才谈一谈。此后便有了大仓会见以及工农革命军顺利进驻茅坪。 三、割据湘南的计划无法实施,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成为毛泽东唯一的选择 10月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后,得到袁文才的大力支持,在此设立了后方留守处及后方医院,并安置了伤病员。但此时的井冈山并不是毛泽东的最终目的地,终点是他心仪已久的湘南。为了策应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的斗争,1927年7月底,毛泽东在武汉代表湖南省委拟订《湘南暴动大纲》,提出以汝城县为中心,包括桂东、宜章、郴州等四五县的割据计划。这个计划,经中共中央常委通过后转发湖南省委。8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在对湖南的部署中,其中一项就是决定组织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湘南特委。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由于拟订《湘南暴动大纲》时,毛泽东的“上山”思想已经成熟,加上汝城地处农村边界山区,东邻江西崇义,南接广东仁化,北靠桂东山区,西控湘粤大道上的宜章、郴州,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且汝城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当时又聚集了湘南和广东东江的农军,军事势力比较雄厚等原因,此割据计划的中心是地处湘粤赣边界山区的汝城县,而不是以湘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衡阳。后由于原定作为起义中心区域的湘南局势发生变化。唐生智的部队南下,使湘南与长沙被隔绝开来。《湘南暴动大纲》原订以汝城县为中心的割据计划事实上已不可能执行。8月30日,湖南省委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在条件较好的平江、浏阳、醴陵等县和安源发起暴动,进攻长沙,并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作为秋收暴动的领导机构。会议一结束,毛泽东便在第二天清晨乘火车从长沙前往安源。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的秋收起义部队在宁冈的茅坪休整,但毛泽东仍念念不忘“以汝城县为中心”的湘南割据。休整后,10月8日,部队又开始向湘南出击。13日,部队抵达湖南酃县的水口,接近了桂东、汝城。工农革命军长途跋涉,由宁冈茅坪直抵湘南地区,其意图何在?显然,这是《湘南暴动大纲》思路的复活,意在再次探索割据“以汝城县为中心”的湘南地区的可能性。在水口,毛泽东从得到的报纸上看到南昌起义军在广东失败的消息,汝城的农军亦早于8月15日被范石生第16军3个团的兵力所击败,广东惠潮梅农军溃散,突围出来的汝城农军及宜章农军数百人已退向江西崇义、上犹等地,而且湘南地区的反动势力相当强大,毛泽东于是决定率领工农革命军再折入江西边界,最终决定在罗霄山脉中段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落脚井冈山不是一蹴而就,它的逻辑发展轨迹是:毛泽东的“上山”思想→退却农村山区→李少山、王兴亚、王佐、宋任穷、陈慕平等五人的介绍及穿针引线→井冈山进入毛泽东的视野→无法实施割据湘南的计划→井冈山成为必然的选择。因此,选择井冈山不仅仅是因为它具备割据的各项条件,而且也是上述各种偶然、必然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回答者: qq81726036 | 四级 | 2010-11-11 22:39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4·12’和‘7·15’大屠杀,公开与中国共产党决裂,当时的共产党人数由6万瞬间减少到1万,且全部转入地下。出于白色恐怖当中的共产党人决定奋起反抗。18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在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率领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七天后,中共中央在武汉汉口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往湖南,组织和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之前,由何长工等同志设计出来了我军的第一面军旗。起义部队编号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四个团,其中第四团是临时收编的国民党邱国轩余部。这个团也为秋收起义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1927年9月9日,10日和11日。起义部队五千余人分别在萍乡的安源,湖南的浏阳和铜鼓等地发动起义。起义的最终目标是要进攻长沙。但是在起义过程中,由于邱国轩的第四团暗中与敌人勾结,一团被击溃。紧接着,二团和三团也先胜后败。毛泽东当机立断,通知各部在湖南的文家市集合。9月19日,起义部队先后到达文家市。清点人数发现,原来的五千人马现在以不足两千。进攻长沙的计划明显是不靠谱了。在会上,毛泽东耐心地说服了师长余洒度和三团长苏先骏。最后于总指挥卢德铭达成共识,决定前往湖南的汝阳建立革命根据地,再去寻找南昌起义的部队以壮大革命力量。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起义军在往萍乡退却的过程中。9月23日凌晨,起义部队在芦溪遭到敌人伏击,总指挥卢德铭为了掩护师部撤退,光荣牺牲。    部队的老大牺牲了,顿时间军心涣散,‘逃跑’成为了公开的秘密。9月29日,部队来到了永新的三湾,在这里,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改编有三个内容。一,将部队的组织编制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两个营,一个辎重队,一个军官教导队和一个伤兵连。二,为了解决党指挥枪的问题,三湾改编开创性的建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这个制度很好的解决了战争中战士们的思想问题,发挥了党员在部队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稳固了军心,被一直沿用至今。三,在部队中实行官兵民主。因为起义部队中有不少官兵是军阀旧部,因此,虐待士兵,打骂士兵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影响了部队的和谐。三湾改编之后,部队仅剩下了700余人。人数虽然减少了,但是经过改编的队伍思想更统一,凝聚力更强,战斗力也更强了。    虽然三湾改编解决了部队的不少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个实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伤病员的安置,弹药的补充,食物的补充,以及部队连日鏖战,官兵身体的修养也是个问题。这时候的起义军急需一个家。    这时候,毛泽东把目光集中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一个小山上。这个山叫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瞒万担’,且为土匪出没之地。虽然井冈山偏僻,但是,却是起义军寻找多时的‘革命金三角’。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井冈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二,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此地的一举一动,能够迅速影响湘赣两省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进而带动全国的革命运动。    三,井冈山地处偏远,远离大中城市,没有国民党的正规军驻守。    四,井冈山经过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好。    五,井冈山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部队能在此自力更生,对抗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六,井冈山有两股实力强大的绿林武装,改造之后为我所用能够壮大革命力量。    七,还是这地段的绝妙之处,因处于湘赣边界,职责划分不明。所以江西的朱培德和湖南的何建都不愿意蹚这趟浑水,进山剿灭共军。使得起义军得到了很好的喘息机会。    因此,在三湾改编的时候,毛泽东休书一封,派人上山给茅坪的袁文才,表明来意,希望能在井冈山安个家····    因为你问的是秋收起义部队上山的原因,这上山的艰难过程和之后的事我就不在这里啰嗦了。    本人是一名江西导游,熟知井冈山的故事,希望这里简单的陈述能对你有所帮助。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0-11-11 23:03
2个字: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