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停车场收费:宿迁调研:赴靖江盐城淮安三地经济开发区考察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26:14
发布时间:2010-4-14 作者: 来源:
【字体:大中小】
第2期
(总第398期)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宿迁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2010年2月10日
赴靖江盐城淮安三地经济开发区考察报告
市政府研究室
市外经贸局
根据市政府领导安排,2月3日—4日,市政府研究室、市外经贸局一行7人先后赴靖江经济开发区、盐城经济开发区及淮安经济开发区进行参观考察。每到一地,考察组都与开发区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交流,听取经验介绍,参观开发区建设发展情况。三地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经验做法给考察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靖盐淮三地开发区基本情况及特点
靖江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近年来,按照建设国际性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物流基地的发展定位,把发展沿江经济、提升竞争力作为开发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目前,开发区规划控制范围达160平方公里,实际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已形成三个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产业集中的工业园区(新港园区、城南园区、城北园区)。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2.89亿元,业务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5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34亿元,实际到账外资3.2亿美元,初步实现了开发区集中、集约、集聚发展。集中发展主要体现在开发区发展的三个“联动”上。与一江之隔的江阴市实现了“跨江联动”,建立江阴—靖江工业园,出台和争取各类优惠政策,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与乡镇实现了“市镇联动”,撤销所有乡镇工业园区,所有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开发区,财税收入区、镇按比例分成,目前已经吸引100多个项目进入靖江开发区集中布局;与大企业、大集团实现了“区企联动”,培育形成了粮食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船舶配套园等5个特色园区。集约发展主要体现在园区资源的统一规划调配上。投入2000余万元对开发区进行统一规划,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对开发区基础设施不搞一次性配套到位,围绕项目进行“量身定做”,做到基础设施跟着项目走,实现了建设资金的集约高效利用。对沿江岸线实行限制性利用,凡利用岸线的工业项目投资都要超过10亿美元,物流项目年物流量超过100万吨,达不到规模的一律使用开发区公用码头。实施建设用地定额管理,实行重大项目用地优先,重点园区用地优先,标准厂房用地优先,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亩投资强度提高到160万元/亩以上。集聚发展主要体现在园区产业的明确定位上。三个园区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新港园区主要承接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大型项目,正加快培育船舶、粮食、冶金等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城南园区围绕建设高科技集中区,大力发展发展机电、汽配等高新技术产业;城北园区主要建设标准化厂房,吸引小企业入驻。
盐城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辖区面积84.72平方公里,是江苏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韩资工业园。2009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4.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2亿元。开发区已吸引落户企业1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00多家,投资来源涵盖日韩、欧美、港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以汽车产业为龙头,IT、航空、机械、生物技术、高档纺织服装等多强并举的产业格局。目前,盐城经济开发区正全力打造江苏利用韩资密集区、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上海产业基地和中国东部沿海汽车城。在产业培育上,突出1—2个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培育,市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外包两个特色产业园,杜绝产业“小而全”,做到“少而精”,实现与县(区)开发区错位发展、差别竞争。在外资招引上,竭尽全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以外资突破实现产业和园区突破。高度重视外资招商,专门成立日韩港台办公室,将招商重点锁定日韩港台,明确部门分工,外经贸局主攻日韩,台办主攻台资,外办主攻港澳和欧美,每年分别举办2次以上的专业重点招商。在盐沪合作上,2008年市政府出台盐沪开发区合作共建的政策意见,并积极向省政府争取扶持政策,省财政厅2009年7月专门行文,明确盐沪合作开发区享有与南北共建园区同样的连续3年每年100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目前,盐城所有省级开发区均与上海市级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享受优惠政策。在产业链完善上,围绕建设“汽车城”的总体目标,不遗余力地引入、发展新的汽车生产厂家,努力在汽车业的研发、测试、服务、文化等方面取得进展,不断拉长汽车产业链条。
淮安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行政管辖面积152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15亿元,财政总收入27.18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19亿元,财政收入从位列淮安市9县(区)中游位次跃居县(区)之首,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4亿元。开发区按照功能划分为“一城、两园、三区”。一城:即最早开发的22平方公里建成区,现在主要实施“退二进三”,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两园:依托盐岩资源发展盐化工产业的盐化工园,依托淮安机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空港产业园;三区:即高教园区、徐扬片区和南马场片区。高教园区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区内现有淮阴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本科及大中专院校,在校生近6万人,为开发区产学研结合及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徐扬片区面积58平方公里,随着富士康淮安科技城、达方电子等大型工业项目建成,已逐步成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物流的集聚区。南马场片区面积24平方公里,是跨京沪高速开发的新片区,重点发展沿京沪高速电子信息产业带。在功能支撑上,开发区内建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教园区、孵化中心、研发中心、风投公司等一应俱全,为开发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保障。在融资建设上,突破传统的担保抵押融资模式,借助开发区投资建设公司平台,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目前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年内计划发行12亿元企业债券。在台资突破上,围绕打造“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聚集新高地,全力以赴主攻台资,每年组织40多个批次的赴台招商,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每年均要赴台招商一次;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台商—淮安论坛,以商引商成效显著,富士康、达方、台玻、大同电子、康师傅等一批知名台企相继落户。在集群发展上,目前开发区形成以富士康淮安科技城为代表的港台企业群、以韩泰轮胎为代表的日韩企业群、以安特汽车为代表的欧美中小企业群和以美的威灵电机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群。
二、加快我市开发区建设、推动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开发区是工业突破的主战场,是集聚项目、吸纳资本的主阵地,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前,在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周边地区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加快开发区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首先,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各级开发区仍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加快发展上,对可持续重视不够;更多的是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对发展质态的提升重视不够。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罗志军省长在去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全省开发区“升级转型”工作强调指出,全省开发区总体要求是抓创新、促转型,具体实现三个转型,即“由规模化产业集群向高效化创新集群转型;由单一功能区向叠加功能区转型;由外延式扩张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为此,处于经济发展的最前线的开发区,面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新变化、新要求,有责任、有义务率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同时,面对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环境容量的倒逼机制,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支撑经济长远发展较为乏力,开发区必须集中、集约、集聚发展,走土地集约利用、环境严格保护和资源循环使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是应对区域竞争、实现宿迁跨越发展的需要。目前,各地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开发区之间的竞争。从总体上看,虽然苏北的经济发展增速较快,但苏南、苏北的总量差距还在拉大;苏北五市之间竞争也很激烈,通过这次考察,我市开发区在周边开发区中不具有优势,某种程度上甚至处于劣势,竞争和发展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要积极抢抓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宿迁整体纳入长三角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扶持效应不断放大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推动更多的项目、资金等发展要素向开发区加速集聚,以开发区的又好又快发展来支撑和推动宿迁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三,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是开发区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开发区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对全市经济增长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市开发区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开发区的长远发展。如:开发区产业规划不够合理、产业定位不够明确、基础配套难以满足大项目落户、管理运行的机制体制不够灵活,无法形成全市开发区建设发展“一盘棋”。要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与建设水平,强化基础功能配套,提高投入产出强度,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开发区自身的二次创业、二次发展。
三、与靖盐淮相比我市开发区存在的主要差距
近年来,尤其是2005年底市委市政府专门与各开发区主要领导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职级高配以来,全市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2009年,全市开发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5.4亿元,是2005年底的6.1倍;实现业务总收入512.5亿元,是2005年的6.3倍;财政总收入65.2亿元,是2005年的15.2倍。开发区以占全市不到3.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55.6%的工业增加值和50.1%的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05年的贡献份额提高了18.9和33.5个百分点,人均GDP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0倍。二是大项目集聚效应越来越强。恒力工业、翔盛粘胶、娃哈哈饮料、可成科技、天能电池、金鑫轧钢、梦兰纺织、波司登服饰、千仞岗服饰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入驻开发区,并催生了特色食品产业园、高新电池产业园、高档家纺产业园等若干个特色园区的兴起和发展。三是基础设施配套越来越好。目前,全市开发区已基本达到“七通一平”的投资标准,道路、管网等设施齐全,供水供电充足,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软件服务外包等逐步配套,能够满足大部分企业落户要求。四是开发区与城市互动越来越紧。目前,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占城区总面积的48.6%,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市开发区年末从业人员达到28.7万人,是2005年的2.8倍,占到全市城区人口总数的1/5。宿迁经济开发区现在一个月的一般预算收入就相当于2005年全年收入的总和。但由于开发区建区晚、起步迟、底子薄,与其它开发区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一是整体实力和发展速度上有差距。全市开发区的总量在全省所占份额很小。2009年,全市开发区的五大主要指标: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到帐外资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分别仅占全省1%、2.4%、0.23%、0.52%和4.4%,占苏南5市的1.6%、3.5%、0.25%、0.74%,8.1%,占苏中3市的5.3%、16%、4%、3.6%和25%,占苏北5市的8%、16%、8%、5.6%和17%。在单体上,宿迁经济开发区的五项主要指标与我们调研的靖江经济开发区、盐城经济开发区和淮安经济开发区相比,无论总量还是发展速度差距都很明显。宿迁经济开发区的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在总量上与靖江经济开发区相比分别仅是对方的5.9%、61%、5.6%、5.1%和44%;分别是盐城经济开发区的6%、31%、10.4%、8.4%和27%;分别是淮安经济开发区的7.9%、23%、15%、1.9%和24%。宿迁经济开发区的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在速度上也有差距。与靖江经济开发区相比:只有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靖江经济开发区增幅7.1个百分点,其它指标增幅分别低于靖江经济开发区增幅36.5、23.8、3.7个百分点;与盐城经济开发区相比:仅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盐城经济开发区增幅44.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于盐城经济开发区10个百分点,其它指标增幅分别低于盐城经济开发区65.1、48.2个百分点;与淮安经济开发区相比:仅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淮安经济开发区增幅75.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到帐注册外资这几项指标增幅分别低于淮安开发区增幅179、110.6、22.2个百分点。
二是发展理念上有差距。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产物,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的主阵地,是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增长极。它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工业区。在项目引进上:开发区是以现代制造业项目为主、以利用境外资金项目为主,以出口创汇型项目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在开发建设上:开发区要实现项目集聚、用地集约、开发集中,可持续发展。我们调研的三个市开发区,他们都遵循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理念,重点突破境外资本,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推动当地传统产业升级,也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靖江经济开发区、盐城经济开发区、淮安经济开发区2009年分别利用外资1.75亿美元、1.07亿美元、5.04亿美元,实现进出口18亿美元、9.6亿美元、6.72亿美元,而宿迁经济开发区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只有940万美元、进出口也只有1.04亿美元。这三个市在招商队伍建设上均是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产品实行专业招商,并设立专门的境外招商局。开发区是招商主体,而职能部门为开发区建设和项目服务,这样可以避免开发区与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和规划跟项目走现象。我市开发区仍然处于粗放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仍然是“工业区”。过分强调市外资金就是外资和全民招商的理念,使开发区引进的单体项目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产业链短,拉动力不足,并且还有开发区依赖职能部门招商,甚至有与部门争项目的问题,个别部门为了完成任务则“饥不择食”,不问“质量”高低、“规模”大小,片面向开发区“推售”项目,“抢滩”落户,致使开发区规划不能很好执行等现象。
三是园区规划上有差距。考察的三地开发区在规划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靖江经济开发区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进行规划,设立了新港园区、城南园区和城北园区三个园区,三个园区错位发展,特色取胜,新港园区发展造船业、城南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全部集中在城北园区的标准化厂房区内发展,绝不相互渗透、重叠。盐城市对全市11个经济开发区都明确了1-3个主导产业,尤其是市区的三个开发区定位更加明显,盐城经济开发区以汽车制造业和软件服务外包为主导,盐都开发区以风电、电子产业为主,亭湖经济开发区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市区三个开发区之间招商各有侧重、项目统筹落户。淮安经济开发区按照“全市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创新发展的先导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的定位和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对原控制区进行了调整,编制了徐杨片区和南马厂片区综合发展规划,高起点编制了出口加工区、海关通关点、保税仓库、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水电通信、环境保护、集约用地等各类专业规划,每年投入规划编制经费100多万元,进行规划的修编和动态管理。而我市开发区没有前瞻性的、高品位的统一规划,全市各开发区产业布局基本雷同,没有形成错位发展,差异竞争、统筹项目、分类布局的产业定位。尤其是市区3个经济开发区和骆马湖示范区以及3个共建园区之间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规划总体水平较低,功能分区不明显,未实施动态更新,造成精品项目和特色产业园的缺失;市内各开发区为争项目相互恶性竞争的态势,又造成招商政策资源的流失,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如:宿豫经济开发区与骆马湖示范区之间出现“彩塑工业园叠加现象”彩塑工业园所在地井头的规划在骆马湖示范区的整体规划中,而井头又属宿豫区管辖,造成彩塑工业园的A、B、C、D四个分区中的ABD三个区属于宿豫经济开发区;而C区则坐落在骆马湖示范区内,同一个项目分属两个区管理实为非正常现象;恒力工业园的子项目—德华纺织落户宿迁经济开发区,不但在取水上出现大量的浪费而且厂房建在市开发区最宝贵的商业用地上;宿城经济开发区分成两块区域,南区比邻市经济开发区,西区紧靠苏宿工业园,区域分散,管理分散,基础设施分散,不能形成集中、集约和集聚;市区几个开发区在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没有统一的供和用规划与安排,开发区之间各自为政,未能形成规模,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等等。如:天然气供应方面,有的企业计划用气不足,有的计划用气多余,供气多余的企业因没有按计划用完天然气,则将停止供气,造成资源浪费。在单体开发区内,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坚持规划的刚性原则,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比较突出,项目的布局随意性大,人为定项目的多,规划定项目的少,形成大量的“插花地带”,致使引进的项目良莠不齐,结构不合理。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有差距。受财政压力和融资渠道狭窄等多种因素制约,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相对不足,2009年,宿迁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仅0.45亿元,总量仅是靖江的30%、盐城的22.5%、淮安的3.75%,从近三年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情况看,靖江投入7亿元、盐城经济开发区达到6.8亿元,淮安达到22亿元,均远高于宿迁经济开发区。2010年,靖江将投入4亿元,盐城投入3亿元、淮安经济开发区将投入7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开发区发展格局和框架虽然已初步拉开,但基础设施尚未达到像淮安、盐城“九通一平”的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围绕着单个项目而非整个产业进行配套。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开发区项目承载力很弱,短期内要承接大项目入驻,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如:我市各个开发区都还没有建设11千伏双回路电、排水上还都没有实现雨污分流、供水方面仍然以“一厂一井”为主没有实现集中供水,集中供热、供气仍然没有实现等。
五是功能配套上有差距。由于我市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园区功能配套服务能力明显偏弱。在生产上功能配套滞后。随着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不断进入,对开发区污水处理、供气、供暖等更高层次的基础配套和金融、物流等功能配套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开发区的配套水平尤其是产业功能配套水平已经很难满足招引特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需要。在生活上功能配套滞后。开发区蓝领公寓建设起步偏迟,银行、邮政、工商等生产服务部门以及幼儿园、医院、公交、超市、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目前均属空白或半空白状态,部分区域有线电视还尚未开通。在商务上功能配套滞后。我市还没有口岸、保税工厂和保税仓库,申请的出口加工区虽然已经报至国务院但还没有批复,宿迁海关虽然已经设立但还没有封关运作,宿迁商检机构还在申报之中,物流中枢还没有形成。尤其是还没有象淮安经济开发区那样的科技型产业孵化器和大规模的人才培训高地—“高教园区”。
六是主导产业层次上有差距。目前,我市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轻工食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玻璃建材和金属压延的五大产业链和经济板块,但由于产业层次偏低,主导优势不明显,园区产业结构整体呈现“两高两低”的状况,即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偏高,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传统工业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园区企业仍然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层次。同时,产业配套和带动能力较弱。区内各产业缺乏核心主导企业,各企业间往往处于同一层面的低层次竞争,大多数原材料供应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而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完整产业链,难以促进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和产业集聚效应的持续放大。
七是融资平台建设上有差距。资金短缺是我市开发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制约之一。仅靠政府投入和开发区自身财力远不能满足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我市宿迁经济开发区的融资平台远优于其它开发区,目前总资产只有25.8亿元,净资产15.9亿元,主要从事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收入以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为主。宿城经济开发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一直处于负债经营状态,宿豫经济开发区也同样如此。而我们调研的几个开发区中,盐城经济开发区开发总公司净资产达到70亿元,盐城市政府担保,开发总公司向银行贷款,盐城市经贸委和外经贸局都设立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发展作担保。淮安经济开发区发行120亿元债券进行融资,确保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有效转化科技成果,他们专门成立了“风投”公司,使园区高新创业项目得以快速“孵化”。
四、加快我市开发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理念,借鉴先进经验,切实加大投入,认真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推进我市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
(一)尽快启动新一轮规划修编。规划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近年来,我市开发区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配套”原则,开发区规划在逐步完善。但总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按照新一轮高标准建设新城区的要求,通过调整、置换、清理等调整区域范围,以建设新城区为目标,重点对产业布局、产业规模、产业重点等进行修编和完善,并调整区域布局。重点把握好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与全市总体规划相照应。与“东向”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二是突出建区和造城相结合。把开发区规划成产业集聚明显、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现代化气息浓郁的新城,以刚性规划来规范开发区建设,杜绝开发建设的随意性。三是突出特色和主导产业定位。各开发区突出2-3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坚持“少而精”,不搞“多而全”;另一方面要选择产品附加值高、抗风险能力强、产业带动明显的新兴产业,或能充分发挥本地基础优势、发展后劲较强的特色产业,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充分借鉴淮安富士康的成功案例,按照大项目催生大产业的思路,围绕其完善主导产业链和上下游产品配套,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从市区来看,宿迁经济开发区以发展机械电子、轻工食品和软件服务外包为主体,积极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宿豫经济开发区以玻璃建材和金属压延、重化工业产业为主导产业。宿城经济开发区以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在沿运河西岸高起点规划、建设辐射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港口物流园区。湖滨新城以文化新城、休闲新城为目标,重点打造服务外包、职教文化和旅游观光产业三大园区。学习靖江经济开发区经验,实施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战略”,培育现有骨干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实现裂变式扩张,并扶优、扶大、扶强。主攻“国际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的“三五”项目。对城区几个开发区区域进行适当调整整合,重点解决骆马湖示范区与宿豫经济开发区在彩塑工业园上的“项目叠加现象”;调整市经济开发区与宿城经济开发区地域区分和产业分工,为各自开发区留足发展空间;调整苏宿工业园区与宿城经济开发区西区的功能对接,通过共建共享多层标准厂房区,使中小机械电子项目落户宿城经济开发区为苏宿工业园区大项目提供配套,同时也为宿宿园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二)完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开发区经济是典型的“候鸟经济”,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气候条件”之一。要大手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夯实园区发展平台,筑高标准之“巢”引大企业之“凤”。一是创新建设思路。按照“先拉框架后充实”和“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围绕项目集中进行”的模式,走“分片起步,滚动发展”的路子。高标准配套建设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为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辐射创造基础和条件。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各开发区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并支持开发区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产业,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创业中心、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切实提高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开发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硬件设施上,量身定做“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对开发区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区域道路、供水、供气、供电、供热、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公用服务设施,实现“九通一平”。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实现开发区、企业之间“汽、电、水、热”等资源共享,环保、物流、公寓等基础设施要确保配套。三是完善功能配套。在软件服务上,积极发展科技、金融、保险、会计、审计、律师、设计以及信息咨询、职业培训、国际商务等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在社区建设上,物业管理、基层政权、群众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统筹兼顾,在体现继承连续、简洁高效的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地融入开发区新经济制度的体系中运行。促成开发区向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发展。四是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大发展必须要有大投入支撑,创新投融资体制必须作为开发区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通过国有资产重组,整合有效资源,做大做强开发区投融资平台。今后我市新组建的五大投资公司要切出一块比例的资金投放市区开发区建设,共同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加快建设商务休闲区、娱乐生活区等现代化服务设施,增强开发区的集中效应。
(三)全力实现外资突破。外资项目的多少、大小,是衡量一个开发区项目建设和招商水平的重要标志。突出开发区建设的外向特征和优势,切实加大开发区利用外资工作力度,通过“外资带动外贸促进外经”。全力主攻港台,拓展日韩,突破欧美,将开发区培育成全市利用外资的主平台。进一步加大外资招商的投入,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境外招商。通过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成立专业外资招商部门,壮大开发区招商力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招商人员综合素质。今年,全市省级开发区的利用外资要达到全市利用外资总量的80%以上,每年都要引进一批5000万美元以上的的大项目和3个新开工且实际到账5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使开发区成为名符其实的外资集聚区。
(四)完善开发区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开发区科学发展、升档进位,将开发区的实绩与开发区用人机制相结合。为全面贯彻落实今年初全市开发区工作会议暨《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省级开发区中开展“升档进位”竞赛的实施意见》精神,制定出台《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升档进位”动态考核具体实施意见》,结合全市开发区“升档进位”活动,由市外经贸局牵头负责,统计、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重点考核实际到账外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额和规模以上工业开票收入等重点指标,实行双月通报、季度观摩、半年考核、年终兑现。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年度目标管理。在激励措施上,对成绩突出的开发区主要负责人,经济上予以重奖、政治上予以重用,各县区开发区岗位设置上与其升档进位情况挂钩,及时兑现。
(五)加强对开发区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成立全市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省级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统筹、协调、指导和考评工作。由市分管领导牵头,召集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以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等方式及时解决开发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二是建立现场会议制度。由市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召集,每季度召开一次,相互通报开发区建设工作动态,交流经验,分析问题,集中会办。三是建立开发区统计平台。由市外经贸局、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宿迁调查队共同负责,定期编制全市开发区统计月报,季度通报,年度公报,配合“升档进位”竞赛活动,推动各开发区跨越发展。四是成立开发区协会宿迁办事处,配合省开发区协会和市政府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当好参谋助手,发挥中介咨询作用。
调研执笔:赵崇胜   葛志舫   王  晖
郭玉林   李  帆   姜海青
报:市有关领导
发:市直有关部门
责任编辑:葛志舫  李 帆  姜海青          电话:84368310
宿内简字第010号                                         共印35份